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一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2、能夠理清從洋務運動至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提高概括歷史發展階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創設“名人訪談”情境,體驗張謇興辦實業的背景、影響、結局。

2、創設“穿越時空”情境,探究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在情境體驗學習中,感受張謇等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二、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2、正確瞭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課件:狀元殿試策封面圖、捷報圖

2、教師活動

①設疑:被光緒帝“欽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誰?(張謇)

②簡介張謇,引入本課學習

設計理念:選擇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材料,設疑激趣,切入新課

【自主學習建構新知】

1、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①、《馬關條約》簽訂後,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於是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內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衝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外因是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③、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後的。

設計理念: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初步瞭解知識輪廓。

2、創設情境:“名人訪談——走近狀元實業家張謇”(課件)

設計理念:通過生活化、大衆化的“名人訪談”情境,變歷史事件爲現實生活,變歷史人物爲現實人物。依靠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潤物無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主動性。

3、教師活動:小結學生名人訪談的表現情況,過渡:張謇大生紗廠的命運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目,提煉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信息。

設計理念:緊扣教材,承上啓下。

4、歸納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時期、特徵、原因。

教師活動:

⑴指導學生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課件展示)

1、洋務運動的推動

2、封建制度的阻撓

內因:辛亥革命成功,衝擊了封建制度

外因: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帝國主義捲土重來

⑵點撥:內因、外因的共同影響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速度不一。

學生活動:學生口頭回答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

設計理念:初步感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煉歷史有效信息能力。

創設情境:“穿越時空——張謇來到1914”(課件)

教師活動: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張謇請你幫忙創辦實業,調查市場行情:

①此時創辦實業是否有利?爲什麼?

②當時有那些行業適合發展?請具體介紹

③根據市場行情,你會把資金投入到哪個行業?工廠會設在哪些地方?爲什麼?

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你的企業將會出現什麼狀況?從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到什麼階段?爲什麼會這樣?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完成市場行情調查,探究知識:

①有利於創辦實業,因爲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華民族資本的壓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②紡織、麪粉、精鹽等行業。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後。

③紡織、麪粉、精鹽等行業,工廠會設在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因爲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內地卻非常薄弱。

④倒閉或被吞併,1918年後,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進入一戰後至新中國的成立時期,因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

課後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概括近代中華民族工業的特徵: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極爲落後。中國的民族工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重點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致過程和志願軍將士的動人事蹟

教學難點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閱讀66頁“導入框”圖文,跟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2、教師導入:從1927年南昌起義以來,黨所領導的部分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先後戰勝了國內的北洋軍閥、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__、漢奸僞政權等,戰勝了公開侵略我們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宣告結束了,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美國作爲當時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就帶頭與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在中國,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卻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它本來就很不甘心。新中國建立後,公開申明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美國更不高興了。當時它妄圖把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建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具體情況請看書和《歷史地圖冊》第6頁。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指導學生閱讀本目課文,結合講解《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前中國東部形勢》圖,設問:如果你生活在那時,你將怎麼辦?無動於衷?任人欺負?

(A.侵略者已經將戰火燒到我國,炸我東北、殺我同胞、毀我財產,我們必須奮起維護自己的安全。

(B.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公開與新中國爲敵,我們除了出兵反抗,別無選擇。

(C.朝鮮在當時國力較爲弱小,但是與我們同是社會主義國家,十分友好。美國已是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又打着“聯合國軍”的旗號攻佔了朝鮮許多領土。我們必須援助朝鮮抗擊美國,才符合國際道義。)

•組織學生朗誦課本第6頁《文獻資料》,體會毛澤東的英明睿智。

2、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後,由誰首先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3、要求學生在《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圖上圈出五次戰役的相關地名,完成《歷史填圖冊》第4頁第2題。(第一次戰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戰役的寧遠、五老,第三次戰役的上甘嶺,第四次戰役的橫裏,第五次戰役的縣裏。)

•指導學生觀看第10頁“自由閱讀卡•三八線”,體會人民軍隊戰勝強敵的自豪感。

戰鬥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

1你知道哪些志願軍的動人事蹟?(根據所剩時間,讓若干名學生講故事,有人補充介紹毛岸英、羅盛教、《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蹟。)

2黃繼光與邱少雲的事蹟中,各有什麼特點?(前者是在上甘嶺用胸膛堵敵人槍眼的英雄,後者是在另一個高地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不動搖的好漢。)

3他們的事蹟體現了什麼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私的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

4根據第9頁“動腦筋”:人們爲什麼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爲“最可愛的人”?

(A.他們具有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B.他們爲保家衛國、支援朝鮮,赴朝作戰。他們在戰鬥中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這場戰爭,伸張了正義,援助了朝鮮,保衛了祖國,爲國家和民族贏得了崇高的國際榮譽。)

練習鞏固

1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應選C(“①朝鮮爆發內戰”是美國出兵干涉朝鮮內政的原因,不是我們出兵的原因。總之,美國悍然出兵在前,我們被迫出兵在後,我們不存在着干涉朝鮮內政的主觀動因。)

2根據第7頁“動腦筋”:

A.中國人民志願軍當時能不出兵嗎?(不能。)B.他們誰說得對?(都對。)

C.爲什麼?(必須制止美國的侵略,才能維護國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鮮,才能伸張國際正義;正義的力量最終將會戰勝邪惡力量——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師指出: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上陷進了可怕的泥潭。他們的將軍克拉克最終作爲一個“美國沒有獲勝的戰爭指揮官”,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了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結束,宣告了正義者的勝利。

3完成《歷史填圖冊》3——4頁習題。其中最後一題的參考答案如下:

(A.毛澤東、彭德懷等領導人英明睿智;B.廣大志願軍將士英勇奮戰;C.朝鮮軍民密切配合;D.抗美援朝戰爭具有正義性質;E.國際正義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4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土地改革》。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三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瞭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農民起義軍的反抗鬥爭等史實

記住圓明園被燒燬,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佔的恥辱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理解

探索分析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聽、看、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列強肆無忌憚侵略我國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政府作爲自己鬥爭首要目標的原因

識圖填圖新學案91頁第三題:沙俄割佔我國領土及其條約名稱

情感、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民族的強弱同國家的先進或落後是息息相關的,要爲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鬥

思想意識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絡”,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麼後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並沒有滿足貪婪的慾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們便找藉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範。由於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築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願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後,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佔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麪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鬥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後捱打的命運,就必須-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線索。

2、佈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x疆》。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四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教學目標

1、知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內容,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和意義。

2、分析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形成國際意識,理解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

3、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認識____集團分裂祖國的醜惡行徑,理解中國共產黨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的重大決定,如國旗、國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突破這一教學重點內容,同時來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本課的難點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可以採取對比的方法進行分析,學生對西藏和平解放的過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歷史材料,通過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進程,進一步認識____集團分裂祖國的醜惡嘴臉。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長江三峽、神州七號發射成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圖片。

這幾幅圖片從幾個側面反映了祖國今天的強大與繁榮。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在過去的百餘年裏,我們曾遭受到外來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而卓絕的努力,建立新中國,纔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節課,讓我們重溫那振奮人心的一刻——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多媒體打出課題: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播放《開國大典》視頻

同學們,當你們看到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緩緩升起時,你的心情如何?

指導學生把握時間、地點、人物、重要話語、慶典議程等基本要素。

開國大典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你們知道爲什麼要用54門禮炮嗎?爲什麼要齊鳴28響呢?

在開國大典上,我們聽到了國歌、看到了國旗。這些新中國的象徵,是如何確定下來的呢?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參加此次會議的代表有662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團體和民族,許多代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險來北平參加政協會議的,這些都說明政協會議的召開是人心所向,衆望所歸,因此會議能限度體現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和願望,具有類似現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

要求學生用5分鐘時間看書P2,按照導學提綱的提示自學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有關內容

引導學生歸納出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是:一個文件:《共同綱領》;一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一個主席:毛澤東;一面國旗:五星紅旗;一首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一個首都:北京;一種紀年法:公元紀年;一座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多媒體打出五星紅旗圖片

政協會議上提到的五星紅旗,我們每天都能看飄揚在祖國的上空,那麼,五星紅旗是如何確定的?有什麼象徵意義?

《義勇軍進行曲》是在日本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創作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成爲歷史,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新中國即將誕生,那爲什麼還要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爲國歌?

點撥:《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採用了進行曲的旋律,鏗鏘有力,唱出了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決心。雖然新中國成立了,但我們還將面對國內國際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威脅,這就要求我們用這種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建設我們的國家,克服各種困難,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同時也警示後人,不要忘記這段民族戰爭的歷史,居安思危,以史爲鑑。

多媒體打出“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別指的是哪一時期?其開始的標誌是什麼?

歸納總結: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爲新中國的成立做好了準備工作。

學習到這裏,同學們能不能把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歸納出來呢?要求: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分析

解釋:

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結束了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爲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結束了,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其次,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最後,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_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從此站起來了,成爲國家的主人。

國際意義:首先,新中國的成立,使佔世界1/4的人口擺脫了殖民主義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打出朱德總司令在開國大典上宣佈命令時的情景圖片

解釋:1949年月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西南、東南沿海、海南島、新疆等地仍盤踞着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爲了解放全國領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開國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軍。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陸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區是在什麼時間、通過怎樣方式獲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麼意義?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歷程”的圖片,並解說其過程。

解釋:解放前西藏情況十分複雜,外國的一些政治勢力利用宗教和歷遺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問題,企圖使西藏與祖國分離。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問題是政治問題,應採取和平解放的辦法。消除漢藏之間的民族隔閡,爭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數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國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鮮豔的五星紅旗終於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長期以來,不斷有一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策動西藏叛亂,____喇嘛也出逃國外,進行分裂祖國的活動,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還在1989年授予____喇嘛諾貝爾和平獎,進行反華活動。

播放____集團在西藏“___、搶、燒”視頻

課後小結

西藏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決不會有絲毫讓步,企圖依靠外國勢力達到“_”、分裂祖國的活動是背叛祖國的可恥行徑,決不能讓其得逞。

多媒體展示學習小結問題卡

指導學生設計本課大事年表

板書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開國大典

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

2、地點

3、主要內容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

2、意義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五

課程標準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瞭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編寫、表演小歷史劇;引導學生課後撰寫題爲《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國是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2、小歷史劇:《雞毛飛上天》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3、議一議: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麼必然性?

4、看誰找得快:學生在教材上找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法。

5、看圖片《農民紛紛申請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北京郊區農業實現合作化,農民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加深認識。

6、教師簡單介紹手工業合作化的情況。公私合營

7、身邊的歷史:參觀當地的一兩個老字號店鋪,並請管理人員簡單介紹一下該店鋪在公私合營時的情況,瞭解其發展歷史與現實狀況。(成果彙報)

8、教師解釋“公私合營”的概念。

9、學習與思考:爲什麼說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事實

掌 握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 合

理 解 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藉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 論

分 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 國

情 感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02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 想

意 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爲什麼說甲午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馬關條約》 割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闢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 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瞭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戰爭後,隨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就是在反教會鬥爭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

小結、過渡:導言框的歌謠就是當年民衆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他們便拼湊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八國聯軍侵佔北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20頁本目的內容,並在《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中,用筆描出八國聯軍的進攻路線。(可在原線旁另畫一條平行線條)

指導學生聯繫地7頁圖文,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在班級內交流:

1、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佔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佔領年代 清朝帝、後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緒、慈禧

2、根據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軍的罪行。

(可自由發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

二、《辛丑條約》

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麼規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容來感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

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後,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爲“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爲什麼?(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爲列強向中國人民徵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爲帝國主義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

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有什麼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雖然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專門地區,但它完全處於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裏?(洛陽、餘杭、涿郡)

5、根據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覆講練,讓學生理解 “開始淪爲……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

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於《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定的數額)

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後,教師聯繫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餘題目。(可延伸到課外)

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七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生髮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發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採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設計課後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四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  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爲物質基礎,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課件展示新舊“四大件”圖片)。“四大件”的演變,足以說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爲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衣食住行的變遷

(一)服飾看變遷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着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2、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被稱爲“藍(灰)色的海洋” 這一時期人們的衣着不僅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

3、“_”時,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裝。

4、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日益豐富的飲食

“民以食爲天”,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1、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  “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飢。城鎮居民吃糧油要憑票供應,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  等獲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開放後,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爲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爲百姓飲食“主旋律”。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師過渡:人們常說,我們現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怎樣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積: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後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十幾年裏,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

提問:你在家裏有獨立的房間嗎?請說說你家現在的居住條件怎樣?

2、配套設施、房屋裝修:  改革開放前隨處可見破舊木板房,改革開放後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城鎮居民住上了高樓大廈,而且裝飾講究,寬敞明亮,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四)四通八達的交通

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了一定的比重,說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提問:

1、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的發展,隨之帶來了什麼嚴重的問題?

2、如何緩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環境污染問題

教師過渡:瞭解完了衣食住行狀況,我們再來看一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

就業和社會保障

提問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提問2:鐵飯碗要不要打破 ?爲什麼?

提問3:對於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弱勢羣體”應該怎麼幫助?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纔有了大幅度提高。

課後習題

1、改革開放前,人們買糧食要憑糧票,主要是因爲當時(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鎮人口規模

C 政府提倡節約糧食

D 經濟發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_時期人們服飾特點的是( )

A 服裝爭奇鬥豔

B 時裝表演成爲風景線

C 穿解放裝,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風度翩翩

3、下列各項就業辦法中屬於

“鐵飯碗”的是( )

A 持證上崗

B 畢業分配

C 就業培訓

D 公開招聘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八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爲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爲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爲第一手資料,作爲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爲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爲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爲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爲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