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巧用古詩詞”指導方案教案設計

“巧用古詩詞”指導方案教案設計

“巧用古詩詞”指導方案教案設計

——六上一單元3課古詩詞三首

案例研究目的:“通過對比閱讀、問題驅動、聯想和想象,從閱讀中想開去”是這次古詩詞教學案例分析的重點目標。

教材分析

本單元屬於“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羣。結合單元內容和語文要素,學生在單元學習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運用合適的閱讀和表達策略(聯結和想象)可以促進對文本的理解或豐富表達內容,突出表達意圖。本文作爲單元內的一篇精讀課文,重點是要讓學生在誦讀欣賞過程中,通過對比閱讀《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深入探究,聯想與想象,體會不同作者筆下,同一“月色”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感受月色在文學作品中由物象向意象的“變形”,以及這一“變形”帶來的創意效果,初步瞭解這一“變形”附着着不同作者的不同心境,牽扯着不同作者的不同思緒。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識字,會寫“德、鵲、蟬”等3個生字。

2.通過對比閱讀、問題驅動、聯想和想象,從閱讀中想開去,感受月色在不同作者筆下從物象到意象的“變形”,瞭解“變形”其實質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製作有關古詩詞三首的課件。

學生準備:蒐集有關於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板塊一: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聯結經驗,導入新課。

(1)聯結經驗,再識意象。

師:上節課通過學習《丁香結》,我們認識了古詩詞中的諸多意象,如,丁香結、明月、梅花、折柳等,提到這些意象,大家能聯想到哪些詩句?

預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2)聚焦意象,新課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三首古詩詞中,也有兩首含有明月這一意象,預習過的同學知道是哪兩首古詩嗎?(《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組織交流,展示自學成果。

評價標準:

①能讀準字音,能讀出節奏。

②能借助註釋,瞭解古詩大意。

③能結合資料,瞭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1)《宿建德江》自學成果展示。

①關注“移舟泊煙渚”中多音字“泊”和“渚”的讀音。

②能結合資料,瞭解“客愁新”中新的愁緒具體指什麼。

③能結合資料,瞭解詩人創作背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自學成果展示。

①關注“路轉溪橋忽見”中“見”的讀音。

②能借助“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等詞語,想象畫面。

③能借助想象到的畫面內容,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的設計旨在讓學生經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六年級的學生能熟練運用多層次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也能通過想象畫面、抓關鍵詞、藉助註釋、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詩內容,教學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整體感知古詩詞。

板塊二:對比閱讀,深入探究

1.問題驅動,對比閱讀。

探究問題: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結合詩句說一說。

(1)聚焦《宿建德江》,體會詩人情感。

① 《宿建德江》表達詩人情感的信息有:“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愁新”“江清月近人”中的“月近人”

②結合資料,深入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

補充資料:

創作背景資料:孟浩然帶着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赴長安,而今卻只能懷着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着四野蒼蒼、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詩人懷着愁緒,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寂寞的愁緒似乎尋得了慰藉。

(2)聚焦《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體會詩人情感。

①《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達詩人情感的信息有:“明月”“驚鵲”“清風”“鳴蟬”“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②想象畫面,深入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

想象並描繪畫面:

明月升上樹梢,驚飛了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中,傳來蟬鳴聲聲。天空中繁星若隱若現,山前落下淅淅瀝瀝的雨滴。體現了詩人閒居鄉村時內心的閒逸、喜悅之情。

2.探究問題,探尋本質。

(1)聯結經驗,提出質疑。

師:關於丁香結意象,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認爲“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因爲丁香結象徵着解不完的愁緒,但是,明月意象卻大不相同,有人借明月表達愁緒,也有人借明月表達喜悅,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2)交流討論,表達觀點。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對大單元核心任務“變形記”故事分享會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即學生要清楚自己爲何選擇變形成此物,而非彼物,這其實內在隱含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對比閱讀兩首物象相同而意象不同的古詩詞,學生會發現,同一物象向意象的“變形”,會隨着不同作者不同的內心世界而“變形”。

板塊三:想象畫面,體會“風雲”

1. 小組結合自學資料以及插圖、註釋合作學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自學要求:小組內一人一句,先說說詩句中描繪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再試着用一段話把這幅畫描述出來。儘可能把畫面呈現的更豐富。

2.思考:四幅畫連起來看,畫中的雲、雨、風、水分別有什麼特點?

抓住“翻墨”體現雲的濃厚,“跳珠”“亂”體現驟雨極大,“卷地”“忽吹散”寫出了風來勢洶洶,但去的也快,“水如天”寫出湖水平靜如鏡。朗讀想象,從這些特點中,感受到詩中畫面動靜變化之快。

3.邊朗讀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情景,邊設想自己就在蘇軾的船上,體會這樣的天氣和情景變化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再與同學分享。

板塊四:繪製作品,欣賞意象

1.以“詩詞中的意象”爲主題,小組合作,蒐集含有明顯意象的、自己喜歡的古詩詞,製作主題作品。

2.展示分享。(見作品)

教學總結:

教學反思:

1、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意趣,必不樂學。”教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詞的優美意境,體會詩詞的心境。同時還通過美麗的畫面和音樂,創設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走進詩詞的畫面美,並在誦讀中感悟情感,體會古詩詞的節奏美。這樣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趣,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2、詩詞的教學重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這樣便能充分把握詞的基本內容;其次通過品讀悟情,媒體的介入,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美好意境之中,如聞其境,如聞其聲,並與詩詞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