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大綱疏導

【摘要】教學設計方案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大綱疏導

第1篇:教學設計方案

給大家帶來教學設計方案範文,供大家參考!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把說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說明事理的方法。(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隨着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重點詞義析疑(包括實詞和虛詞)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後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上下句關係選擇恰當的解釋。這裏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於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先表澭水:標誌,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誌。

循表而夜涉:標誌,標準,名詞。

千有餘人:相當於“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於此:類似,像。似於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裏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依照;變化。即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爲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其父雖善遊:雖然。

(二)本文中心論點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本文的題目揭示了中心論點。“察今”,即明察當今實際情況。本文針對當時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對變革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應當隨着時代的改變來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張,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三)本文的基本觀點就是制定法令制度應當從當今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這一觀點我們應當怎樣評價?

分析:這一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爲作者反對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頑固守舊的思想,提倡的是變法革新從實際出發的主張,這對於推動時代、社會的向前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說“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主張以人爲依據,從人出發,來制定法令制度,這就掩蓋了統治階級制定法令制度的階級實質。在階級社會裏,一切法令制度都是爲一定階級服務,不可能有,也從未有過爲所有“人”服務的法令制度。這是作者認識上的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

(四)文章的層次怎樣劃分?

分析:總的說文章可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

第一部分。

開頭用設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爲什麼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裏,“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於時”,既“有要於時”,那麼,“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着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現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後,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爲依據,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

第二部分。

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爲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裏,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覆強調先王之法與現實情況已經不適應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

(五)文中舉了什麼例子,論證了什麼問題?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六)文中什麼地方用了這種方法?論證了什麼道理?

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後,以良醫治病爲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七)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麼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論?

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論證和用寓言故事論證這兩種方法,運用這兩種方法論證事理有什麼作用?

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較抽象、複雜的道理講得形象具體、淺顯易懂。同時,也能使文章內容更豐富多采,更吸引讀者。

(九)請說出課文中有關說理、舉例、設喻的段落,並談談這三者較完美地結合的好處?

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說理,兼有設喻、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合,使文章的論據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十)本文的基本觀點寓含着什麼哲理?

分析: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着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隨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於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板書課題:察今《呂氏春秋》

(二)解題。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6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二節:“《呂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課文節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瞭法令制度應該隨着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三節:“文章……關係弄清楚。”)

(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

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曆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過見於《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內容以儒、道思想爲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爲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結構。

說明:這裏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於誦讀分段。在學生基本上達於成誦後,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

1.先劃出各段的關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

第4段:“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簡答:

①作者對“先王之法”是否持絕對否定的態度?(不是,他認爲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

②文題是“察今”,這跟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麼關係?(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的實際狀況出發的,學先王就要學習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

據此可見,第1、2段爲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爲法”必須“察今”的觀點。

③第3~6段大部分是設喻——分別以人、事、物設喻,這些設喻的共同點是什麼?

由此可見,這四段可合併爲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誦讀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①注意對設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上是解釋;後一答“爲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

②“損”“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劣”“虛實”“浮沉”等。

③既有“損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雖”,這裏表示假定,相當於“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爲什麼“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

(以上內容也可以採用提問形式使學生了解。)

2.學生自讀三四遍後進行檢查。

(六)誦讀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也可採用提問形式,下同)

①“要”,求也,引申爲需要。“有要於時”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猶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上文“雖人弗損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題:“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即不學條文學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爲了突出先王爲法的精神,用設問方式,又重複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爲法者”)。

⑤“故察己……人與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今一也”應讀爲“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

⑥“貴”,這裏是“以……爲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爲“貴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魚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整音節的作用。

2.學生分層練習誦讀。

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層:“故察己則可以知人……一鼎之調。”

3.檢查背誦。

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採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採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採用“……而知……”句型,是舉例。

(七)誦讀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①“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孔疏:“襲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②“水已變”:指水位變化。下文“益”,仍用本義。“益多”,就是上漲了許多。

③“此其所以敗也”:判斷句,代詞作主語,其後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

④“虧”:歷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異”)。課本註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不適應”是正確的。

⑤“以此爲治”的“治”:指治國,不指治軍。

2.學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

步驟是:①齊讀這一段;②複述“循表夜涉”的故事;③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因(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④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啓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後劃層次如下:

①敘述故事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表之時可導

(要於時)

變益多則不可導

其時已虧,不可法之

3.逐層練習背誦。

4.歸納本段大意。

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麼?(泥古不變,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

(八)講析課文4~6段。

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註釋串講4~6段。

明確:

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這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而來的推論。“則”,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講。“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講,“以”,介詞,後面省略代詞“之”。“譬之若良醫”的“譬”,作“比喻”講。“之”,代詞,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這是一個複句。主語“良劍”出現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是主謂謂語句。主謂詞組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賓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詞組。“乎”,義同“於”。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鋣。”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爲定語後置的標誌。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劍之所從墜”的“所”,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後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裏(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之”,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連同附在它後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爲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後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之”,代詞,代“劍”。

第6段:“有過於江上者”的“上”,按《辭海》解釋:指處所。按於在春說:“上”按古義爲“側畔”。今暫從於說。“者”,用於動詞性詞組後面,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後一個“其”,代詞,代嬰兒。“荊國之爲政,有似於此。”《呂覽纂》:“荊國”作“亂國”。“爲”,動詞,這裏作“治理”講。“於”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構: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麼論點?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成規,拘泥於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推論的結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除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作爲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

(1)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

(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總的說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隨着世易時移有所改變。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爲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塗迂闊的表現。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爲喻,說明不能因爲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通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結論。爲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於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喻三者結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後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爲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

3.指名學生朗讀全文。

(九)總結全文。

(見“難點、重點分析”)

課堂教學設計Ⅱ

一、教學目標

(見“課堂教學設計Ⅰ”)

二、難點、重點分析

(見“課堂教學設計Ⅰ”)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強調認真預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題(作品介紹)。

1.指名朗讀課文註釋①和“預習提示”第2段。

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註釋及“預習提示”的說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說的論著彙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百家爭鳴的成果。《呂氏春秋》便是適應這一時代需要,爲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生的。

《呂氏春秋》作爲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後舉例說理,設喻爲證,最後回覆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於形象,有較強的說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細加品味的。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通假字。

“脟”通“臠”

釋義:切成塊狀的肉。

“益”通“溢”

釋義:漲水。

“有”通“又”

釋義:用於連接整數和零數。

“虧”通“詭”

釋義:差異,不適應。

“契”通“鍥”

釋義:刻。

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後,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

(四)詞句講解。

1.第1、2段中,“法”出現15次之多,其義項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

將兩節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

A.①(12)

B.②④⑦⑧⑨(11)(13)(14)(15)

C.③⑤⑥⑩

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

“所以”是由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後面的詞、詞組(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麼,其結構就是“代詞‘所’+介賓詞組(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藉、目的、方式等內容。譯爲現代漢語,可以理解爲:“……的原因(緣故、根據、憑藉、方法等)”;“用來……的”等等。

“雖……猶若……”爲轉折複句,意爲“即使……也還是……”

“……者……也”判斷句式。

(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

(六)討論“預習思考題”④,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

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

關於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裏,不強求統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說理、設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七)講析課文第1~3段。

1.教師領讀課文第1~3段。

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註釋串講第1、2段。

明確:

“非不賢也,爲其不可得而法。”這是一句並列複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詞,代“上”(國君)。“而”,連詞,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法”字後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賓語“之”。“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折複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爲了更好地擒。“雖……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是設問句。“之”,結構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於“的”。“所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特別注意。①“所以……”等於“……的原因”、“……的緣故”等;②“所以……”等於“……的東西”、“……的根據”、“……的方法”、“用來……的”等。這裏作“……的根據”講。“察己則可以知人”的“則”,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於“就”。“可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詞,相當於“憑藉”,後省略代詞“之”。“人與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於“啊”。

3.引導學生分析1、2段的邏輯結構。

明確:

文章一開頭,通過設問設答,提出論點: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論據是什麼?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論據之一)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於它有所損益。

那麼,如果先王之法未經損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這是爲什麼?

文章說: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論據之二)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的。

顯然,這第二個論據比第一個論據更爲重要。因爲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於是得出結論: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接着,作者通過設問設答,闡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意思是說,先王制定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爲當時的人着想。

那麼,今天制定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無疑義,就得從當今的人出發,爲當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見,明察當今的人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前提,這很重要。

文章接着說,“而己亦人也”,“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爲什麼?“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以上是從正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制定的。古今時代不同,所以制定法令制度應該詳細瞭解當今的實際情況,以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而不應該墨守成規,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學生參照課文註釋串講課文第3段。

明確:

“溺死者千有餘人”的“有”(音y^u),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的“向”,時間詞,跟“今”構成一對反義詞。句中的“也”,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尚猶”,同義副詞複用,起強調作用。“此”,是主語,復指它前面的轉折複句。“所以”,這裏作“……的緣故”講。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

5.提問學生這一段所講的“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有什麼寓義?它與第一段提出的論點是什麼關係?

明確:“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制定國家法令制度在內,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隨着情況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措施。簡言之,必須察今,不能泥古。這是作者從反面形象地論證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論點。

(八)誦讀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1)“故治國無法則亂,……悖亂不可以持國”:先分說“亂”和“悖”,而後總說“悖亂”。“悖”,又同“背”,“背”則不可行,是再引申。重點是“守法而弗變則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來。

(2)“病變而藥不變”一句是針對庸醫而言,要注意上句“藥亦萬變”的句號。這前後兩句是從正反兩面設喻。

(3)“凡舉事必循法以動”承段首“治國無法則亂”,可見“舉事”是指處理國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時而動”的“而”相對應,可證)。

(4)“變法者因時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變則悖”。“因”,與“循”同義(“因時而化”跟“循法而動”相對應,所謂互文見義是也)。“因時而化”,即隨着時代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之意。以上兩句,重點是這一句。“變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據當前客觀情況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聖”。

(5)“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時勢異也”:這是用事實來論證“變法者因時而化”這一論斷的。作者在這裏提出了“變法”的一條重要原則:“變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觀願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務相反”),而是時代變化的要求(“時勢異也”)。

(6)“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這句說“變法”的目的在於取得實際效果。“功名”,功業和名聲,功業是造福於衆的,名聲則是個人的收穫,指實際效果而言。這句話課本註釋中是這樣解說的:“那所謂‘成功名’,是古代國君所追求的目標,是他的‘千里馬’。”筆者認爲,“是他的‘千里馬’”一句應刪。“千里馬”是手段,不是目標。作者說“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馬”的省稱。說“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馬”,就把目標和手段混爲一談了。

2.劃層次,分層練習背誦。

第一層(段首至“今爲殤子矣”)說明時代在變化,法令制度也要跟着變化。

第二層(“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至段末)說明變法的目標是實際效果。

(九)誦讀第5段。

1.提示:

①也分三小層:敘事、評事、引申到治國。

②這個設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處,但前者說的是自然條件的變化(水位上升),這個設喻說的是地點的變化(舟行而劍不行)。

③“時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劍不行”。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誦讀第6段。

1.提示:

①也可分爲敘事、評事、引申說理三小層;

②評事只有一句話:“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其事荒謬,不言而喻。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一)總結全課。

1.關於逐層論證的方法。

步驟:先提出問題進行討論:①細讀第1、2段,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證“察今”這個中心論點的。②說說第3、4段跟這一論點有什麼關係。③最後兩個寓言故事在論證中有什麼作用?用這兩個寓言結束全文的用意是什麼?然後做小結。

小結要點如下:

①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論斷,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已有損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於時”,而“時不與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個論斷:“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然後指出,從人們的實際情況出發,是先王爲法的基本原則。最後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論點——“察己”爲賓,“察今”爲主。

②“循表夜涉”一事,要害在於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師古”(依先“表”而涉),這是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由此得出又一個論斷:“守法而弗變則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斷,並以良醫用藥爲喻,以七十一聖法皆不同爲證,突出地說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唯有變法才能成就功名。

“變法”,是“察今”的結果,“察今”而後知“勢異”於前,知“勢異”則必“變法”。

③前4段是論證作者的基本觀點的,最後兩段則帶有嘲諷性,以“刻舟求劍”和“引嬰投江”兩件事辛辣地譏諷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國者。這是政論作品常有的特色。

2.關於設喻的方法。

步驟:教師解說;討論;小結。

解說要點:①設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論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帶有說明事理的性質,應列入設喻範圍;但描寫性的比喻是一種辭格,不算設喻。

討論問題:①本文中有哪些設喻?哪些是簡單設喻?哪些是複雜設喻?②這些設喻各說明了什麼?③運用設喻應當注意什麼?

小結要點:①設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於設喻。②簡單設喻用於說明單一的事理,如“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說明能“察”則能“以此知彼”,“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說明能“察”則能從部分了解全部,“病萬變,藥亦萬變”說明法令制度要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③複雜設喻用於說明覆雜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三個故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將當前泥古不化的治國者的心態、愚蠢而荒謬的做法及其後果維妙維肖地刻畫了出來。這便是所謂寓言了(我國古代沒有專業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說明事理的需要而產生的,與印度的《百喻經》相仿)。④運用簡單設喻,必須註明本意,如良醫一喻之前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句話就是作者本意;運用複雜設喻一般都要就其內容做分析評論(這是它跟寓言用簡明話語點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十二)背誦全文。(齊背)

(十三)整理詞語、句式。

1.整理詞語。

先整理練習題中的詞語。

[上]①呈遞。例:題幹、C。②國君、皇上。例:A。③時間在前的。例:B。④位置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題幹、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則。例:D。

[成]①成就(動詞)。例:題幹。②現成的。例:A。③成爲。例:B。④成功、勝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題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題幹中的“成”含義不同,但《教學參考書》認爲D與題幹同。)

[反]①返回。例:題幹、D。②顛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補充一些詞語(例句課後補寫):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雖人弗損益。③更加。例:是故聖益聖,愚益愚。④好處:例:有所廣益。

[要(y1o)]①邀請。例:便要還家。②要求。例:有要於時。

[表]①文體名,臣子給君主的呈文。例:《出師表》。②作標記。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從前。例:尋向所志。②朝……走。例:聞操已向荊州。

[虧]缺損,引申爲不合、不適宜。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

[悖]背謬。例:守法而弗變則悖。

[任]①任務、使命。例:天之將降大任於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擔負、承任,引申爲處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課後補寫)

①[……所以……]兩種基本用法:一種是表示行爲的原因,如“此其所以敗也”;一種是表示行爲的工具、方法,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豈不……哉]表示感嘆和反問,如“豈不悲哉”。

③[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強調也只有一個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④[雖……,(猶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⑤[……A,……B,AB……]先分後總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練習第四題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據或精神。2.同1。3.(失敗的)原因。4.同3。5.的緣故。6.靠他來。7.用來……的方法。8.的原因。

第2篇:教學設計方案

猜你正在找教學設計方案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教學目標:

1、理解成數的意義,知道它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會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2、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靈巧解題的能力, 拓寬他們的視野。

教學重點:成數的意義,並會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成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百分數的一些應用,像計算髮芽率,出勤率,成活率,還有計算儲蓄的利息等。今天我們來學習“成數”。(板書課題;成數 )

二、教學成數

師:成數常常用來說明農業的收成,比如說今年的小麥比去上增產二成,蘋果比去上減產一成,這“二成”和“一成”是用來說明收成情況的。“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寫成百分數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寫成百分數就是20%。

師:今年小麥比去年增產二成,也就是今年小麥比去年增產十分之幾?,也即百分之幾?

(學生回答)

師:今年蘋果產量比去年減產一成,表示什麼意思?今年蘋果的產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幾? (學生回答)

1、請學生回答:

“一成”是十分之幾?改寫成百分數是( )%

“二成”是十分之幾?改寫成百分數是( )%

“三成”是十分之幾?改寫成百分數是( )%

“二成五”是十分之幾?改寫成百分數是( )%

2、出示例10:水北莊村民小組前年收水稻46噸,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一成五,去年收水稻多少噸?

師: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一成五,表示什麼意思?誰是單位“1 ”的量?怎樣計算?根據什麼?如何列式解答?

學生1:多收了一成五,表示多收了15%。

學生2:單位“1 ”的量是前年收水稻的產量。

學生3:列式爲:46+46×15%,因爲是求46噸的15%是多少?或者:46×(1+15%),是求46噸的(1+15%)是多少?

[ 教師板書算式:4.6十46×15%或者46×(1十15%) ,並請學生說出計算結果]

三、教學折扣

1、請學生自覺課本第108頁上有關折扣的內容。

2、請學生回答懂得了什麼?並請學生進行質疑問難。

3、出示例3:商店出售一種健身器,原價1800元。現在打九折出售,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師:如何求現在的價格?如何列式。

生:現在的價格=商品原價×折數,列式爲:1800×90%=1620(元)。

師:如果將題目的問題改變成“比原價便宜多少元?”,如何列式解答?

生1:1800×(1-90%)=180(元)

生2:1800-1800×90%=180(元)

四、練習

1、師生共同討論完成第109頁“練一練”

2、出示下列各題請學生進行討論並解答。

(1)、某鄉去年水稻總產量是1500噸,今年比去年增產一成五,今年水稻總產量是多少噸?

(2)、一套兒童故事叢書原價75元,現價60元,這套兒童故事叢書是打幾折出售的?

(3)、一臺錄音機按30%的利潤售出,賣得390元,求這臺錄音機的成本是多少元?

五、總結:

請學生說出今天學習了什麼?懂得了什麼?並請學生質疑問難。

六、作業:練習二十三,第14 ~ 16題

七、組織學有餘力的學生,討論下面各題:

(1)、一種書每本定價15元,售出後可獲利潤50%,如果按定價的八折出售,可獲利潤多少元? [師指導:先求出成本爲:15÷(1+50%)=10(元),按定價的八折出售,定價則爲:15×80%=12(元),仍可獲利潤:12-10=2(元) ]

(2)、張老師要購買一臺筆記本電腦,爲了儘可能少花錢,他考察了A、B、C三個商場,他想購買的筆記本電腦三個商場都有,且標價都是9980元,不過三個商場的優惠方法各不相同,具體如下:

A商場:全場九折。

B商場:購物滿1000元送100元。

C商場:購物滿1000元九折,滿10000元八八折。

張老師應該到哪個商場去購買電腦?請說明理由。

[師進行指導:因爲每臺電腦的價格均爲9980元,而去A商場是全場九折,因此張老師如果去A商場購電腦,那麼張老師應該付:9980×90%=8982(元)。

因爲B商場是購物滿1000元送100元,張老師如果只買電腦,需付:9980-900=9080(元);張老師如果再買其它的物品湊滿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爲C商場是購物滿1000元九折,滿10000元八八折,張老師在C商場購買電腦時,只要再多買20元物品,即湊滿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綜上所述顯然可知道,張老師去C商場購電腦花錢最少。

第3篇:教學設計方案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學生分析:

班內大多數學生聰明活潑,樂於表現,樂於體驗實踐。願意朗讀而且表現不錯。分角色表演更是他們展示個性的良好舞臺。

教學思路:

復現感知鋪墊——朗讀感悟實踐——拓展想象發揮——鞏固識字寫字——收集積累語言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重視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的體驗。充分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體會主動,探究的快樂,在體驗成功中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鞏固認識3個生字,會寫5個。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間裏,讓學生個性得以張揚,才華得以展示。

教學流程:

一、復現感知鋪墊: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朋友青蛙和小鳥,(隨機出示青蛙和小鳥圖),你還記得他們所在的位置嗎?誰能把他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指名學生把青蛙和小鳥圖貼在小黑板的背景圖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裏,小鳥落在井沿[邊說邊貼詞卡“坐井觀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應位置上]誰能把“沿”字寫在卡片上?(指名填寫卡片,其餘同學寫在同桌手心裏。)

(貼圖是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用這種形式導入,充分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激發了學生興趣,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這一過程也進一步復現了課文內容,爲教學打下鋪墊。把鞏固識字,寫字滲透在這一過程之中,便全員參與寫字活動,落實全體性原則。)

二、朗讀感悟、實踐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3課《坐井觀天》

青蛙坐在井裏,小鳥落在井沿上,它們對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啓發性的問題導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

請你打開書60頁,自讀課文的2~7自然段,邊讀邊畫出青蛙、小鳥對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讀課文,思考勾畫。)

(充分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學會學習。)

總結學生學習情況:同學們可真會學習,有的同學邊讀邊畫,有的同桌互相討論,有的同學讀書姿勢很端正,大家學得都很認真。

(總結學習情況,對學生是一種肯定,一種激勵,一種欣賞,同時也會再次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繼續投入學習活動中。)

青蛙和小鳥怎樣說天?(組織討論交流,學生各抒已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無邊無際。指名讀詞,鞏固識字。)

爲什麼青蛙和小鳥對天會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看圖,看書回答,注重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實踐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紙捲成紙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樣走出教室?(學生紛紛發表見解,守秩序,講禮儀的教育滲透在無聲之中。)

(學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後進,沒有一個大聲喧譁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們嘰嘰喳喳興奮交流着,更深刻地體會了寓意。)

通過親身實踐你有什麼收穫?

(自由交流收穫,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也豐富了內心體驗。)

留心觀察生活會給你更豐富的感受。

老師告訴你一個祕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讀,也會豐富你的情感體驗。

(無形之中滲透學法和情感態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學當青蛙,女同學演小鳥,我自我推薦來讀敘述部分,可以嗎?(孩子們最喜歡分角色讀,一下子情緒高漲。)

先彆着急,怎樣才能讀好?

(“小鳥”和“青蛙”們紛紛發表意見,說出了讀好的好建議。)

(師生合作讀。)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們成功了。

看老師爲你們準備了什麼?(出示小鳥和青蛙的頭飾。)讀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帶上漂亮的頭飾表演。先小組合作演一演吧!請小組內選出導演。

(在初讀課文,體驗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孩子們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極大地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表演的過程也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豐富了體驗,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展現了孩子們的個性,對課文也是一次再創造。)

(小組內演一演,指導巡視,並指一組表演。)

他們演得怎樣/

(組織生生互評,提倡欣賞的評價。)

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會怎麼做?誰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發了學生想象,進一步理解寓意。)

學習了課文,你想說什麼?

(學生大膽展示收穫,交流展示,張揚了個性。)

三、鞏固識字,寫字。

1、精彩的表演進行到這兒,有一個生字寶寶着急了,他對我說:“老師,老師,快讓我和同學們見見面,大家可別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還記得他嗎?(用“信”擴詞,評選擴詞大王。)

(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鞏固生字,寓教於樂。)

2、我們書後的田字格里還有5個生字寶寶正等着我們寫呢?(出示田字格中的範字)你認識他們嗎?(齊讀生字)

你認爲哪個字難寫?(學生自主提出難字,使學生學得更主動。)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個字?(學生:窪、娃、哇……)

(啓發學生思考,聯想舊知,鞏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識。)

你爲老師寫好字提些什麼建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地看字,練寫爲自主發現字在佔格和筆畫應注意到什麼,學生學得輕鬆而主動。)

(同桌互評)

四、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各抒已見,展示收穫,體驗成功)

五、作業

收集與坐井觀天意思相近的成語故事!

(培養學生自主積累意識。)

第4篇:教學設計方案

希望這篇教學設計方案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去括號法則.

2.應用:應用去括號法則,能按要求去括號.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去括號法則的應用,培養學生全方位考慮問題的能力;不要只考慮括號內的部分項,而要考慮括號內的每一項.

2.通過去括號法則的推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歸納知識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和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去括號使代數式中符號簡化,也便於合併同類項,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發現嘗試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民主意識的體現.

2.學生學法:練習→去括號法則→練習鞏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應用.

2.難點:括號前是“-”號的去括號法則.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或電腦、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出示探索性練習,學生討論、解答、歸納去括號法則,教師出示鞏固性練習,學生以多種方式完成.

七、教學步驟

(一)複習引入,創設情境

師:前邊我們學習了同類項的一些知識,下面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提出問題(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題中的兩項是不是同類項

① 與 ; ② 與 ; ③ 與 .

2.同類項具有哪兩個特徵?

3.合併下列各式中的同類項:

(1) ; (2) ; (3) .

學生活動:1、2題學生口答,分別叫優、中、差的學生回答,3題(1)(2)小題學生搶答,(3)小題學生解決有了困難.

師提出問題:多項式 中有同類項嗎?怎樣把多項式 合併同類項呢?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然後小組選代表回答,從而引出本課課題

第5篇: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方案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認識6個生字。讀寫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

教學難點: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

課前準備:課文錄音帶、歌曲碟、

教學過程:

一、抓住字眼 談話揭題。

師板書“愛”字,提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些什麼?指名回答(爸爸媽媽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同學之間的友愛、愛勞動、愛祖國)教師小結:在這麼多的愛中,有一種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那就是媽媽的愛。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2課,導入新課。在愛的前面板書:媽媽的 並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文 培養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發情感 1.播放課文配樂錄音,激發情感,讓學生初步體會書中從哪幾件事描寫了媽媽的愛。 2.學生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新詞和長句子要多讀幾遍。 3.劃出課文中的生字,並連着詞讀一讀。

(二)檢查學情 及時反饋 1.開火車認讀生字並組詞帶讀。 2.自由讀全文,分小組討論:課文把媽媽的愛比作什麼?5.指名說一說,引出並板書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 遮雨的傘 滴落的淚甜甜的吻

三、細讀課文 體會情感

〈1〉、再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中寫的是什麼事把媽媽的愛比作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甜甜的吻?

〈2〉、你們從小長這麼大,你覺得那件事使你親身感受到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學生選哪一節,就從哪一節開始學,重點指導讀好一節。 指名讀,學生評讀。再自讀自悟後四人小組討論:讀了這一節還有沒有不懂的詞、句。指名回答後再討論:每一句詩應怎樣讀才能充分表達出感(教師先範讀、然後學生試着體會讀,再指名讀,評一評(讓學生懂得媽媽的愛是無私的)

1.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第一節。想一想:在這一節裏,媽媽的愛指的什麼?(媽媽的愛指的是清涼的風) (2)提問:媽媽拿着扇子,汗水怎麼會溼透了她的衣裳?(在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是媽媽坐在牀邊爲孩子扇扇子,儘管天氣炎熱,她不顧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溼透了媽媽的衣裳。) 理解“溼透”、“衣衫”的意思。 (3)告訴學生: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這是孩子親身感受到的清涼的風就是媽媽的愛。 讀時讓學生體會出享受媽媽的愛的這種幸福溫馨的感情。 (4)教師範讀、指名讀、齊讀。

2.採取以上學習方式,讀好另外二節。 (1)指名讀。想一想:在這一節裏,媽媽的愛指的什麼?(媽媽的愛指的是遮雨的傘,媽媽的愛指的是滴落的淚) (3)理解“遮雨”“很燙”“額頭”的意思。 (4)要求學生讀出一定的語氣,感受媽媽的愛是那樣真摯。讀第三節的最後一句要讀得慢些,教師範讀。 男生讀第二節,女生讀第三節。 師:學到這裏,我們知道了夏天媽媽給我扇風,雨天媽媽爲我遮傘,生病了,媽媽爲我着急。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多麼平常的小事。師問:你能再說說生活中媽媽對你的愛嗎?(四人小組討論,相互說說)體會媽媽的愛在這些小事中是多麼的無私,多麼的偉大。

3.學習第四節。 (1)指名讀這一節。想一想:讀了這一自然段後,你知道了什麼? (讀了這一節,我知道書上說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婦女節是媽媽的節日,她爲媽媽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她對媽媽的愛,並祝媽媽節日快樂。我還知道媽媽的愛指的是媽媽對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親吻”“臉頰”“獻”的意思。 (2)齊讀最後一句並回答:讀了最後一句,你是怎樣想的? (我想:最後一句是書上的小姐姐,其實也包括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媽媽的愛裏一天天地長大,沒有媽媽的愛就沒有我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3)出示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媽媽爲我們付出這麼多,我們應該怎樣回報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師小結板書:愛媽媽

四、總結全文 激發情感

同學們想的、說的都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愛裏成長起來的,夏天,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雨天,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我們生病的時候,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當我們懂事了,或者有一點進步的時候,媽媽的愛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媽媽給了我們許多許多的愛,我們也要用愛回報媽媽,我們永遠永遠地愛我們的媽媽。 四、深化朗讀 薰陶情感 要求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課文。

五、齊唱歌曲表達情感

(播放歌碟)師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第6篇:教學設計方案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學習尖、只2個生字,及新偏旁小字頭。理解課文中藍藍、閃閃、彎彎等詞語的意思。能用我看見的句式說話。

2、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理解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的意思。

(四)教學準備:

課件、輕音樂的磁帶、學生準備畫畫的工具、本課生字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1、認讀生字。(做找朋友的遊戲)

T:小朋友已經和許多生字結爲好朋友了,能找到你的好朋友介紹給在坐的各位老師認識嗎?

S:行!

衆S: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衆學生邊拍手邊唱,點幾位學生上講臺找朋友)

S1:船輪船的船,左右結構舟字旁。船就是我的好朋友。

衆S:船輪船的船,左右結構舟字旁。船也是我們的好朋友。

S2:

衆S:

T:小朋友真不錯,把你的朋友介紹給大家認識了。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小朋友表現這麼好,湯老師帶大家去一個地方。請小朋友閉起眼睛。(課件出示晴朗的夜空圖,星星在閃爍。同時教師鋼琴彈奏《閃爍的小星星》)

2、可以睜開眼睛看看,我們來到了哪裏?在這裏你看到了什麼?(請學生自由說)

(隨機可以理解閃閃的這個詞語。)

3、一起唱《閃爍的小星星》學生可以自編動作

三、學習課文內容

(一)、學習課文第一句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1、滿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可是,好象缺了點什麼?(點擊課件夜空中出示一輪圓月)有時候月亮是這樣的。(再點擊課件夜空中出示一彎新月)有時候月亮又是這樣的。

課文中的月亮是哪一個?

(隨機教學彎彎)

(1)我們也畫一個彎彎的月亮。(師生一起畫)

(2)畫出了彎彎的樣子了嗎?(師可以拿個別學生的畫進行展示)你發現了沒有,彎彎的月兒有什麼特點?

(3)學習生字尖。

A、讀音jian

告訴是一個三拼音。

B、上下結構。新偏旁小字頭

C、看着老師書空,自己學着進行書空。在作業本上寫上兩個尖字。

(4)彎彎的月兒兩頭尖,請在在月兒尖的地方寫上一個尖字。

2、請你說說看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彎彎的?

(小橋、香蕉、小河、眼睛、嘴巴、小船)

3、瞧!(出示課件月兒與小船重疊),你想說什麼?

對了,彎彎的月兒就像小小的船!這船的兩頭也是?

4、打開書本,說說你們剛纔學會了哪一句話?

5、一起讀,你認爲應該怎麼讀?

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我們在讀課文時要做到聲音響,不丟,不加字,字音要準確。

示範讀齊讀那男女生對讀指名讀評議

(二)、學習課文第二句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1、夜空這麼美麗,怪不得有一位小女孩,託着可愛的小臉蛋兒,望着兩頭尖尖,像小船一樣的月亮,出了神。(課件出示一位小女孩遙望着星空,嘴巴里還嘀咕着:我要是能上去那該多好啊!)

2、小女孩說着說着真的飛上天空了。(課件出示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慢慢飛上了天空)這個小女孩就是課文中的我

3、我在小小的船裏坐,說說是怎麼個坐法?我們邊坐邊讀(讓同學們在座位上研究各種坐,邊玩邊讀)

4、這位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看見了什麼?

什麼叫只看見?其他都沒有看見

5、學習只

A、讀音zhi

告訴是一個翹舌音。

B、你來分析一下,怎麼樣來記住這個字?

C、看着老師書空,自己學着進行書空。在作業本上寫上兩個尖字。

6、小女孩她只看見什麼?(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爲什麼她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7、練習疊詞:星星是閃閃的,天空是藍藍的,船兒是,你還能說出這類詞嗎?(紅紅的太陽、綠綠的小草、輕輕的雲、黃黃的梨)

8、打開課文,說說你剛纔學會了哪一句?

9、一起讀,你認爲應該怎麼讀?

我/在小小的/船裏坐,

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我們在讀課文時要做到聲音響,不丟,不加字,字音要準確。

示範讀齊讀那男女生對讀指名讀評議

四、指導朗讀全文,背誦全文

你瞧,夜空多美啊!藍藍的天上閃閃的星星對着我們眨眼睛,小女孩在這麼美麗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請你爲圖配上音,把天空的美讀出來。

1、自由找朋友,讀給他聽。老師提一個要求,你要讀得把旁邊的同學帶上藍天

2、集體讀,指名讀

3、小朋友讀得真好,爲了獎勵你們,老師讓你們聽一首歌,如果你們會唱就跟着一起唱好嗎?(放小小的船的音樂,學生跟唱,實際爲背誦)

4、表演讀(指名、集體)

五、練習說話

1、這麼美麗的夜空,小朋友想不想到月亮上去?

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要出發了。好,我們一起飛向藍天,坐到月亮上。看,藍藍的天上有許許多多一閃一閃的星星,在向我們眨眼睛呢!彎彎的月亮多像一隻小插,讓我們飛吧,飛吧!飛上藍天,坐到月亮上去。(放音樂)

你是不已經在藍天上了?是不是已經坐在月亮上了?

2、小朋友可以睜開眼睛,瞧一瞧,你在哪裏了?哈,小朋友已經飛上天了,已經坐在小船裏了,讓我們在月亮上愉快地唱《小小的船》(課件出示全班小朋友<把學生的照片進行處理>乘着月亮慢慢飛上天)

3、想想坐在月亮上,你會看見什麼?如果向下看會看見什麼?

說話訓練:我坐在月亮上,看見。(課件出示)

(閃閃的星星,白白的雲、長長的火箭)(長城、黃河、長江)

4、小朋友看到得真多,我再來讀一讀課文的第2句。

六、想一想、畫一畫,趣中求新。

1、夜空多美麗啊!你想把他畫下來嗎?先說說你想畫什麼?

2、指導畫

請你把自己看到的、讀到的、說到的、想到的畫下來。請你用手中的畫筆畫出21世紀的太空美景!(學生在音樂中作畫)

七、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0課小小的船,又認識了兩個生字和一個新偏旁,還理解了這首兒歌的意思,進行了一次愉快地夜空之旅,看見了美麗的夜空。希望小朋友學好了本領張大後,也到宇宙中去探索宇宙的奧祕。

第7篇:教學設計方案

在本站上除了這篇教學設計方案,你還可以找到更多與你行業相關的其他精品範文。

教學目標:

閱讀這篇抒情散文,認識竹的情操和美德,體會作者對於竹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竹的情操和美德,體會作者對於竹的讚美之情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貴有志,竹貴有節。挺拔的翠竹,有着寬容大度的胸懷,有着令人臣服的謙遜氣度,它立身千巖萬壑,笑對風雨雷電,爲人間輸爽送綠,這是多麼無私的品質!今天我們學習《竹頌》,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內涵。

二、自主學習:

1.讀標註音:勁(jìng)竹僵(jiāng)石堅貞(zhēn)攀附(pān)不朽(xiǔ)搖曳(yè)

吞沒(mò)鬱郁(yù)蔥蔥(cōng)塵埃(āi

)潛藏(qián)千仞(rèn)

2.解詞:

a)

凌雲: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關係。

c)

積習:經過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

d)

鬱鬱蔥蔥:(草木)繁盛。

三、合作學習: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寫作者對勁竹的熱愛。

第3

段,寫勁竹的奉獻精神。

第4

段,寫勁竹給人帶來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題:本文描繪竹子外形、生長、氣節等方面,突出他的堅毅頑強、純潔樸素、虛心有節、無私奉獻的精神。

3、重點分析竹的精神:如板書

第8篇:教學設計方案

本文系列之一教學設計方案範文,你可能需要。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接受教育。

2、能自主學習課文,並通過合作拓展思路發展交流能力,抒發自己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這則寓言故事或深或淺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四年級的學生可能有些困難,應對的策略是精心設計,形成讀書系列活動,並通過合作、交流能有所領悟。

教具

1、掛圖

2、關於“鮮花”的動畫

3、鮮花型空氣清新劑。

(二)、教學步驟

一、讀題、說題

1、讀題:一路花香

2、說題:

(1)說到花,我們腦海裏會自然浮現怎樣的一幅圖畫?會用什麼詞來讚美來描繪?

(2)老師也送給大家一組有關花的詞語。

(3)說到“花香”,我們又會想到哪些詞呢。

(4)老師也送給大家一組關於“花香”的詞語。

3、請學生扣住“路”字設置疑問。

二、讀通課文

1、討論:我們初讀課文應該做些什麼?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請全班學生推薦三名同學分節朗讀,並討論聽的同學該做些什麼?

4、學生讀文,老師採訪:取得這麼好的讀書成績,有何感想?

5、精讀課文對話部分,自行尋找夥伴分角色練讀。

6、推選一組讀,相機採訪讀得不太出色的同學有何感想。

7、補白:但到了小路的盡頭,它仍然感到傷心,因爲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於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8、再讀角色對話。

三、看動畫說鮮花

1、欣賞動畫,閉眼想象,相機噴灑香氣。

2、結合剛纔的提供的詞語描繪一下。

3、觀察課文插圖,說說破水罐。

四、感悟課文

1、這美麗的鮮花與破水罐有什麼關係呢?.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自主→合作(先考慮,後小組討論。)

五、抒發感受

1、在班中你可能是個成績不太突出的學生,學了這課文你會想……

2、在以後的日子裏你可能是個不太出色的人,想想國小時讀的這篇課文你會想……

六、設疑拓展

1、老師談感受。

2、設疑:你從挑水工這個角色又體會到什麼呢?

3、課外再要求學生讀文。

第9篇: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方案範文集錦之一,但願能對你帶來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字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閱讀,瞭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複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於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蒐集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誰先給大家介紹?

(指名學生上臺解說並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課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書課題:黃河象)

(二)學習第一段

1、看着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板書:骨架樣子)

你覺得它有什麼特點?(高大、完整。師板書。)課文在第幾段描繪,請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再看圖片)看着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麼想了解的?

5、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爲什麼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6、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最後兩個自然段

1、檢查: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

2、此段告訴了我們什麼?

(相機板書: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麼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4、待學生找到後,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5、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麼中間部分介紹了什麼呢?

6、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麼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師:對於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麼,科學家是根據什麼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5、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文。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你想問什麼?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6、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裏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說文中所說的黃河象是什麼樣的。

二、複述課文。

1、提示:(1)按課文的敘述順序。

(2)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黃河象喝水失足變成化石發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複述內容。

3、你認爲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裏?(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麼樣?

5、自由感情朗讀。

三、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纔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爲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並上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於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後,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四、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於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着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乾渴 腳踩石頭

陷進

化石

第10篇:教學設計方案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教學設計方案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 4 個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 .理清記敘順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任何有意義的發現都源於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認真實驗。

教學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運用超聲波來爲飛機、輪船導航,超聲波治病,超聲波勘探的幾組 CAI 課件,讓學生體會超聲波的廣泛用途。

( 超聲波 這個詞語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通過課件的介紹,一方面讓他們瞭解超聲波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爲學習課文設下懸念。 )

2 .你們知道超聲波是怎樣被發現的嗎?它緣於一位科學家的夜間實驗。

3 .出示課題:《夜晚的實驗》。

二、扣題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疑問?

( 此課題信息儲藏量大,學生可能會提很多問題。如:誰做實驗?爲什麼在夜晚做實驗?怎樣做實驗?實驗的結論是什麼?它與超聲波有何聯繫?等等。教師要及時梳理問題。 )

2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我們要善於從這裏發現問題,再帶着這些問題讀書,纔是有目的的讀,纔會提高讀的效率。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吧 !

( 學貴有疑 。引導學生由課題生髮開去,進行質疑問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一開始就處於 憤 悱 的狀態,激發了讀書的慾望,也培養了自讀能力。 )

三、掃除障礙,走進文本

1 .自由朗讀課文。

2 .學習生字,檢查認讀,讀準後再寫寫。

3 .輪讀課文,檢查自讀。

4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纔提的問題。

5 .交流:你讀懂了哪些問題?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據讀一讀。

( 通過交流,讓學生解決誰做實驗做了什麼實驗爲何在夜間實驗等幾個淺顯的問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

四、讀中探疑。深入文本

1 .還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再讀讀課文,找找答案吧。

(1) 快速瀏覽課文,將寫斯帕拉捷實驗過程的幾段標出來。

(2) 默讀 2 6 自然段,填寫表格。

實驗次序

怎樣試驗

實驗結果

第一次

矇住眼睛

仍能自由飛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實驗結論:

(3) 比較 4 次實驗,討論:斯帕拉捷爲何對第一次實驗的結果感到如此驚訝。

(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斯帕拉捷先矇住蝙蝠的眼睛。是因爲在我們的思維定勢裏總是認爲眼睛是用來看清東西,辨別方向的,只有細心觀察,多動腦分析,勤於實驗,才能發現真正的祕密。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

2 . 蝙蝠的耳朵又怎麼能 穿透 ' 夜空, 聽 ' 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讓我們讀讀第 7 8 自然段,細細探明究竟。

指名讀第 8 自然段,用手電筒配合一面鏡子幫助學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聲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終於被揭開了,人們也因此發現了超聲波,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感受超聲波的巨大作用。齊讀第 9 自然段。

4 .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何啓發?

五、設疑生疑,感悟文本

1 .是呀, 超聲波 的作用真不小,超聲波是斯帕拉捷發現的嗎?爲什麼課文末尾寫道 斯帕拉捷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實驗會給人類帶來如此大的恩惠呢 ?

( 再次讓學生潛心會文,理解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無限意蘊。真正領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維目標。 )

2 .默讀全文,說不定你會找到更多的疑問,在你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

( 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文本,又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文本。 )

六、自選作業,拓展文本

1 .將自己的疑問列出來,準備下節課與同學討論交流解決。

2 .查閱並收集有關發現或實驗的小故事,準備下節課與同學們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有趣的實驗或發現?寫出來與大家交流交流。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教學設計方案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教學設計方案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