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一

荷塘月色教案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一、通過景物描寫理解並領悟作者所表達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運用語言的技巧。例如:比喻的含義和用詞的精當及語言的音樂性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對象

高一年級學生

教學設想

⒈教學重點:荷塘和月色的描寫;作者的複雜心情;比喻的含義、用詞的精當和語言的音樂性。

⒉教學難點:怎樣認識作者當時的矛盾思想;

通感的理解。

⒊安排二課時:以賞析爲主。

教學媒體

powerpoint多媒體

教學內容:

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理清思路。

賞析一、二、三段

教學重點:

賞析一、二、三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舉出有關描寫“月”“荷”的古典詩文。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白《靜夜思》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歌頭》

二、簡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員。

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1924年出版新詩集《蹤跡》。1925年8月任清華大學教授,轉向散文創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讚揚他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三、簡介時代背景及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態。

本文寫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當時中國處於白色恐怖中,作爲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作者對現實不滿而又無能無力,因此在語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作者夜遊荷塘,爲美景所吸引,暫時忘卻了現實,於是又有“淡淡的喜悅”,這兩種感情貫穿全文。

四、教師範讀。

(音樂伴奏)

五、解題並理清思路

本文的題目是一個什麼短語?

明確:題目“荷塘月色”是一個互相修飾的聯合短語,意思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這不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點出了重要內容的寫作順序,即先寫“月色下的荷塘”,後寫“荷塘上的月色”,可見作者的藝術匠心。

縱觀全文,作者的思路爲:

月色下的荷塘

想起荷塘——      { ↓    ——想起江南——荷塘歸來

荷塘上的月色

(問:作者 情 作者的心情爲什麼有淡淡的喜,亦有淡淡的愁呢?)

「迴應“時代背景”」

六、賞析一、二、三段。

本文一開始,就點明“頗不寧靜”的心境,交代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緣由。

問:本章爲什麼要從心情寫起,而不從“今晚在院子裏乘涼……”寫起呢?

文章這樣開頭是有着藝術匠心的。“心裏頗不寧靜”,是全文的感情基礎。正因爲心裏不寧靜,需要求得片刻的寧靜和清閒,擺脫心頭的'煩惱,尋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纔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文章這樣開頭,不僅提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而且使文章後面心情變化有源有本,顯得脈絡清晰,容易爲人理解。

文章接着交代了夜深、人靜、妻兒將要入睡。環境是寂靜的。作者怕驚動妻兒,“悄悄地”離開家,去夜遊荷塘。這就很自然地引起下文。但文章卻沒有馬上寫荷塘月色,而是着重描繪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獨步的心情。

第二、三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的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

荷塘的環境有什麼特點?這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環境: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蓊蓊鬱鬱的樹

(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         幽靜(烘托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淡淡的月光

(今晚卻很好)

心情: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從容安閒

我也像超出了……到了另一世界裏——超脫、沒有人事紛擾

什麼都可以想……現在都可不理——自由自在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獲得暫時寧靜的淡淡的喜悅

這種複雜的心情含蓄地揭露了現實不自由,流露作者幻想超脫現實,追求暫時的寧靜和自由,想從煩惱中尋求超脫的複雜心情,籠罩着一種“難得偷來片刻的逍遙”,亦喜亦愁。這種心情實質上是作者不滿和反抗黑暗現實的表現。

第三自然段,最後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這一句,一方面表現了作者獲得暫時寧靜的淡淡的喜悅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轉入對景物的描寫。

七、佈置練習

⒈熟讀課文

⒉4.5.6段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麼順序?怎樣理解這些描寫?

荷塘月色教案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抓住文眼,理解課文的主旨。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教學方法: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教學要點 :介紹背景知識,結合美讀,初步感知課文。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爲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國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毛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的散文秀麗樸素,我們通過學習《荷塘月色》一起體會一下。

二、背景介紹:(播放幻燈片3)

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三、初步感知課文(播放幻燈片4)

1.打開課件,欣賞配樂朗誦的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結合畫面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把握文章的大致結構。

2.提問: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爲幾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燈片5)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

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播放幻燈片6)

感情變化是:“心裏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體現的複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悅”。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燈片7)

3.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課文那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明確:4、5、6段。

4.佈置作業:熟讀4、5、6段,試着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

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超脫——不寧靜

朱自清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三

荷塘月色優秀教學教案

重點:

1、品味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2、理解作者心情與景物的和諧統一。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首先請同學們打開自己的記憶倉庫,找出幾個描寫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

張九齡(唐)《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晏殊(宋)《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辛棄疾(宋)《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李白(唐)《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唐)《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王維(唐)《山居秋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溫庭筠(唐)《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張若虛(唐)《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柳永(宋)《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月是古人最喜歡描寫的事物之一,一輪古老的月亮曾牽動了多少人的情絲,真是“明月

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啊!同樣的,荷花也是人們喜歡描繪的事物,下面請大家再從記憶倉庫中拿出幾個與荷花有關的名句:

孟浩然(唐)《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王昌齡(唐)《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李白(唐)《別儲邕至剡中》:“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裏香。”

楊萬里(宋)《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曉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人們之所以喜歡荷花,是因爲它“出 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品質高潔。那麼假如把月與荷放在一起,又寫月又寫荷,會怎麼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散文,題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二、新課:

(一)作者

1.朱自清是哪一年去逝的?——1948年。

2.他的原名叫什麼?——朱自華。

3.他的字號是什麼?——字佩弦,號秋實。

4.你曾經讀過他的哪些作品?——《春》《背影》等。此外他的著名作品還有《綠》《威尼斯》《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他的詩文集主要有《蹤跡》《背影》《歐遊雜記》等。朱自清是一位正直的、具有高度愛國精神的民主戰士,他在後來極度貧病交迫的境況下,堅決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讚揚。

(二)朗讀課文:

要求體會作品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在文中的具體表達。

(三)詞語:?

曲折 煤屑 蓊蓊 踱 縷縷 顫動 霎時 薄薄 參差

(四)語段閱讀:

1.閱讀第四段,討論問題:

(1)我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該段,同時請大家看一看這一段主要是寫月光下的荷塘,還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下的荷塘。

(2)接下來請大家按內容的不同劃分本段的層次,並分別用兩個字概括每一層次的內容。

——荷葉,荷花,荷香,荷波。

(3)讓我們先來看看朱先生是怎樣描寫荷葉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這裏用了一個書面語詞“彌望”和一個雙音疊詞“田田”,突出的是荷葉的什麼特點?

——多。

(4)正是因爲荷塘裏荷葉非常之多,所以纔有了下面所描寫的特點,所以本段起首一句看似尋常隨意,實際上它爲下文的描寫做了鋪墊。作者在寫了荷葉之多後,又寫了荷葉之美,他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荷葉之美的呢?

——作者用了一個明喻來描寫荷葉之美,把荷葉比做“亭亭的舞女的裙”。他爲什麼這麼來比喻呢?爲什麼不說荷葉像雨傘像笸籮呢?這個比喻究竟好在哪裏呢?

這個比喻的好處至少有兩點:第一,荷葉由於出水很高,與苗條的舞女很相似,再加上“亭亭”一詞,就更能寫出荷葉那亭亭玉立的姿態;第二,說荷葉像舞女的裙,那麼它像什麼狀態下舞女的裙呢?能像立正站着、靠牆倚着或坐着的舞女的裙嗎?當然不像,荷葉的自然舒展像在舞蹈中旋轉着的舞女的裙。這樣,就顯出了這個比喻的妙處,妙在何處?我們知道,這裏的荷葉本來是靜的,而這個比喻卻給人以動感,這就叫以動寫靜,化靜爲動。

(5)接下來作者描寫了荷花,他是用哪些手法描寫荷花的呢?

——擬人,比喻。

在這裏,作者先用擬人手法,通過“嫋娜”一詞,表現開放了的荷花的柔美,又通過“羞澀”一詞,突出了含苞欲放的荷花的可愛。然後,作者又連續使用了兩個比喻,對荷花進行更爲生動細緻的描寫。

(6)請問作者所做的這兩個比喻着眼點是什麼呢?他爲什麼把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呢?

——作者之所以這樣做比喻,是因爲月光下的白色荷花的光亮與一粒粒明珠相似,而白花在綠葉叢中若隱若現與碧天裏閃爍的星光相似。在此,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作者說的是“碧天裏的星星”而不是“黑天裏的星星”,爲什麼?因爲白色荷花的背景是綠色的荷葉;二要注意明珠的反光與星星的發光都是閃閃爍爍的,這就使本來靜態的荷花具有了動態感,這也是化靜爲動的寫法。這樣,作者就通過兩個擬人和兩個比喻十分形象、十分生動地寫出了月下荷花的美。

(7)接下來作者由荷花自然而然地寫到了荷花的清香。在這裏,作者用了一個特殊的比喻,把荷花的清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清香本來是嗅覺上的感受,而歌聲是聽覺方面的東西,這種將不同的感覺溝通起來的手法,在修辭上叫通感。那麼作者爲什麼把荷香比作“歌聲”呢?二者的相似之處是什麼呢?

——因爲荷香的時濃時淡、時有時無與歌聲的時斷時續、時隱時現相似,所以作者就通過聯想在嗅覺和聽覺之間建立了溝通,突出了荷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的特點。

(8)作者在寫荷香的時候,說荷香是微風送過來的,所以接下來水到渠成地描寫了風吹荷葉而形成的荷波。作者在描寫荷葉的顫動時,用了一個明喻“像閃電般”,這個比喻突出的是荷波的什麼特點?

——波動迅速。作者在上文寫荷葉荷花的時候,主要描寫靜態的事物,而在此則描寫了動態的景物,正因爲這裏所寫的荷波是動態的,所以作者使用了“凝碧”一詞,請大家品味一下“凝碧”的妙處。

——“凝碧”這個詞妙在何處呢?它妙就妙在把迅速波動、瞬間消逝的荷波固定住,讓你去品味,讓你去欣賞,如果說作者在描寫靜態對象時運用了化靜爲動手法的話,那麼在寫動態事物時,又用了化動爲靜的手法。

2.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欣賞第五段,上一段寫的是“月光下的荷塘”,這一段寫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1)這一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寫得更加幽靜、朦朧、和諧、美好。這一段可分成兩個層次,大家看一看應從哪裏劃開?

——見書。

(2)這一段的第一層先從正面描寫荷塘上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月色之美,第二層通過描寫樹影反襯塘上月色。現在請大家品味一下,看看這一段中哪些詞語用得最好。

——如下:

①瀉:作者在此爲什麼用“瀉”,而不用“照”呢?請談談你對這個詞進行品味後的感受。

——這個詞用得好,好在三個方面:一是與前面流水很好的。呼應,二是使靜態的月光富有了動態感,三是使人獲得了對奶白色月光的實感,使空濛的月光變得像實物一樣似乎可以用手去觸摸。若用“照”既不能與流水呼應,又無動感和實感。

②浮:爲什麼這裏用“浮”而不用“升”呢?

——這個動詞反映了水氣和月色的交織,準確地表達了水霧輕柔及自下而上逐漸緩慢擴散的特點。如果換爲“升”,則無法表現這些特點。

③洗:把“洗”改成“浸”“泡”之後怎麼樣?

——改後不好,因爲原文說“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就把荷花、荷葉在月光下蒙了一層乳白色而顯得清朗、柔和的特點寫出來了,改爲“浸”“泡”則太重了。

④夢:作者爲什麼要把“葉子和花”比喻成“夢”,並且是“籠着輕紗的夢”?這個比喻突出了“葉子和花”的什麼特點?

——這個比喻突出了葉子和花在淡淡的月光下籠罩着薄薄的青霧而顯現出來的朦朧美,一個“夢”字,化實爲虛,顯得那麼寧靜、超脫,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感。

⑤籠:爲什麼要用“籠”字而不用“披”“蓋”或“裹”呢?

——“籠”字表現了水霧薄薄的、淡淡的、柔柔的等特點,若用“披”等字,就顯得太實了,不能表現這些特點。

⑥參差的斑駁的:這兩個詞能否改成“雜亂的”,或者乾脆刪去?

――“參差”表現灌木的影子長短不齊的特點,而“斑駁”則突出了這些影子的黑色濃淡不一的特點。如果刪去,就太籠了,不夠具體;如果改爲“雜亂”則缺乏美感。

三、小結:

本文的第四五六段是重點,大家要反覆玩味其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四、作業:

朗讀課文三五遍。

第二課時

一、引入:

朗讀四五段。

二、新課:

(五)整體理解:

1.作品當中有一個起統領全文作用的句子,這個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請大家將這個句子找出來。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2.“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是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描寫的。那麼作者心裏爲何頗不寧靜呢?從課後的寫作背景中,我們已經知道,作者寫作這篇作品的1927年,大革命剛剛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作爲正直作家的朱自清,一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所以才陷入了苦悶與彷徨之中。正是因爲作者心裏頗不寧靜,所以他纔會在作品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並且連難得的因荷塘月色美景而引起的喜悅也變成淡淡的。在作品中,四五六段着重抒發作者偷得片刻清閒的淡淡的喜悅,那麼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他內心深處的淡淡的哀愁呢?

――見書。

3.下面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荷塘月色的寧靜和諧與作者心情的“頗不寧靜”是不是矛盾?你怎樣理解的?

――如果我們對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細體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二者並不矛盾。正是因爲他的心裏頗不寧靜,所以他纔到月光下的荷塘邊去尋求寧靜,尋求超脫。月下荷塘裏那彌滿的荷葉、嫋娜的荷花、縷縷的清香、凝碧的荷波,是那麼清新自然,如詩如畫;那薄薄的青霧、彎彎的楊柳、斑駁的樹影、和諧的月色,是那麼朦朧靜謐,如煙如夢。這樣的境界,正是他所尋求的,心中的哀愁不禁變得淡淡的,同時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這川寧靜與喜悅只是暫的,蟬噪與蛙鳴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內心更爲深重的苦惱和煩悶。作者的思緒就是經過這樣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的過程而抒發出來了。

4.作者在作品結尾爲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並且“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在月光下、荷塘邊所獲得的片刻寧靜、淡淡喜悅被蟬噪和蛙鳴打碎後,自然由眼前的蓮花想到採蓮,進而涌起了一種對和平寧靜的美好的家鄉生活的懷念。這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社會的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三、小結:

朱自清的這篇《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的經典性作品,僅僅從景物描寫方面就特別值得我們反覆吟誦,仔細品味。

四、作業: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四

荷塘月色朱自清優秀教案

【目標導航】

1.進一步瞭解朱自清,感受這位愛國知識分子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

2.通過審美活動體驗,能夠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語言,感受意境,能夠概括出鑑賞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

【相關鏈接】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現代作家。號秋實,字佩弦,筆名餘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於揚州。19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轉入本科哲學系。“五四”後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和新潮社,並開始新詩創作。先後任教於杭州第一師範、揚州第六師範,上海中國公學,浙江上虞春暉中學等。1922年與俞平伯等創辦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刊物《詩》月刊,發表長詩《毀滅》,之後參加過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致力於散文創造和古典文學研究。其間創作散文名篇有《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筆致簡約,樸素,親切,娓娓動人,享有盛譽,被譽爲“美文”“白話美術文的模範”。1931年赴倫敦學習並漫遊歐洲數國。1932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被選爲理事。1945年抗戰勝利後積極參加民主運動。1946年李公僕、聞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動。清華大學覆校後繼續任教。他堅定站在民主革命一邊,反對內戰,直到臨終前還囑咐家屬拒絕“美援”,不要買政府配給的美國麪粉。毛澤東稱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民族氣概”。作品有詩集《血潮》(與俞平伯等)、《蹤跡》(詩與散文合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散文集)以及評論集《經典常談》、《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尺度》《、論雅俗共賞》等,解放後,出版過《朱自清選集》、《朱自清古典文學專集》等。

2.如何讀現代散文

一、披文入境,把握形象。無論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那麼閱讀文本,“披文入境”,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徵,這是閱讀鑑賞散文的第一步。

二、深入剖析,品味情感。一方面通過解讀文章語言來感知作品中呈現的形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還要儘可能瞭解作者自身的生平際遇,瞭解文章創作的背景,從而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三、聚焦妙處,賞析手法。散文的表現手法因文而異,就全文而言,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託物言志,有的以小見大。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種獨特的地方就是我們閱讀鑑賞的重點。散文的精妙之處有時還體現在文章的局部,我們同樣要作一番賞析。

四、反覆誦讀,咀嚼語言。現代優秀散文往往文情並茂,所謂“文”,即:“在遣詞造語時,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齊之美、參差之美和迴環之美;要講究文字達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聲音美,力爭做到簡、雅、達,使寫出的散文能觀之悅目,讀之上口,抑揚頓挫,文采斐然。”所以反覆吟詠是閱讀鑑賞散文的一個重要環節。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優美的意境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重要字詞】

(1)給下列字注音:

迷糊( ) 蓊蓊( )鬱郁 點綴( ) 羞澀( ) 嫋( )娜( )脈脈( ) 酣( )眠 斑駁( ) 峭楞楞( ) 嬉( )遊 惦( )着

梵( )婀( )玲 媛( )女 鷁( )首 桂棹( ) 纖( )腰 斂裾( )

(2)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組詞:

曲 ( ) ( ) 折 ( ) ( )

娜 ( ) ( ) 顫 ( ) ( )

脈 ( ) ( ) 參 ( ) ( )

纖 ( ) ( ) 處 ( ) ( )

差 ( ) ( ) ( )

(3)詞義辨析:

幽僻 幽深

風致 丰姿

【文本研習】

參見《陽光課堂》P98“內容研讀”和 “技巧品鑑”。

【遷移閱讀】

(一)閱讀訓練

白水漈 朱自清

幾個朋友伴我遊白水漈(jì)。

這也是個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細了,①有時閃着些許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卻又沒有——只膌(jí,同“瘠”,瘦小)是一片飛煙而已。②從前所謂的“霧谷”,大概就是這樣了,所以如此,全由於岩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裏,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③白光嬗(shàn變更)爲飛煙,已是影子;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④有時微風過來,用纖手挽着那影子,它便嫋嫋的形成了一個軟弧;但她的手才鬆,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縮回來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雙不可知的巧手,要將這些影子織成一個幻網。微風想奪了她的,她怎麼肯呢?

幻網裏也許織着誘惑,我的依戀便是個老大的證據。

1.文中漏掉一個句子:“當那空處,最是奇蹟。”聯繫上下文,看看這個句子應插在哪一處?

答:

2.請從文中摘錄“最是奇蹟”的語句。

答:

3.文中畫線的語句從亮度上瀑布的什麼特點?(請用原文的語句來回答)

答:

4.對文末寫到的“幻網”,分析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幻網”如同“霧谷”一樣,是大自然在白水漈造成的自然景觀。

B.“幻網”是作者對白水漈自然景象的客觀描繪。

C.“幻網”是作者的主觀想象和妙用創作手法的創造。

D.“幻網”不只是白水漈的客觀景象,實際上已融入了作者的體會和感受。

(二)閱讀素材 蓮之物語(一組詩文)

第一章

花,從來都是文人的所愛。

一千多年來,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爲了描寫蓮花最膾炙人口的句子。蓮花有淡雅恬靜的臉龐,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綠優雅的羅裙,淡淡醉人的清香,然而,最讓她與衆不同的,卻是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她既有入世的執著,又有出世的清逸。若是無法逃遁塵世,何不如蓮花一般不蔓不枝,在俗世污流中獨善其身呢?

高潔之美,是蓮的至美。

衆荷喧譁 洛夫(中國臺灣)

衆荷喧譁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靜,最最溫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歡看你撐着一把碧油傘

從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輕輕扔過去一粒石子

你的臉

便譁然紅了起來

驚起的一隻水鳥

如火焰般掠過對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點

便可聽到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轉

你是喧譁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靜的

夕陽

蟬鳴依舊

依舊如你獨立衆荷中時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輕聲喚我

蓮 泰戈爾(印度)冰心譯

蓮花開放的那天,我不自覺地心魂飄蕩。

我的花籃空着,花兒我也沒有去理睬。

不時地有一段憂愁來襲擊我。

我從夢中驚起,覺得南風裏有一陣奇香的芳蹤。

這迷茫的溫馨,使我想望得心痛,我覺得這彷彿是夏天渴望的氣息,尋求圓滿。

我那時不曉得它離我是那麼近,而且是我的,這完美的溫馨,還是在我自己心靈

的深處開放。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白蓮 唐·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

第二章

夏日盛開的花萬朵,但蓮是不與她們爭的。她在池塘中獨自寧靜。路過的行人爲之驚豔,她回以馨香;採蓮的女子在池中嬉戲,她微笑注目;夜幕降臨,月光作陪,她靜靜聆聽那些睡不着的心事。多少年來,每到夏日的夜晚,當人們心裏頗不寧靜的時候,總會想到荷塘邊走一走,就像寫下《荷塘月色》的散文家朱自清那樣,看看那田田的葉子,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那也是蓮的給予,在喧囂的塵世裏,慰藉疲憊茫然的心。

給予之美,是蓮的高尚。

雨荷(節選)張曉風(中國臺灣)

有一次,雨中走過荷池,一塘的綠雲綿延,獨有一朵半開的紅蓮挺然其間。

我一時爲之驚愕駐足,那樣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一株紅蓮!

漫天的雨紛然而又漠然,廣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這樣一株紅蓮!像一堆即將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

生命不也如一場雨嗎?你曾無知地在其間雀躍,你曾癡迷地在其間沉吟——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溼,那些無奈與寂寥,並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蓮花,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又忘我,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裏有那麼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豈只有哲學書中才有真理?豈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筆簡單的雨荷可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

鶚州南樓書事 宋·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第三章

花有花的語言,花也有花的心事。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百花中唯蓮獨有,但或許,她也會因此而寂寞。你或許會說,看,那一池荷塘,有多少蓮葉陪她舞蹈?然而,她卻一直在等那一個人的'回眸。爲什麼有人總是錯過,在青澀的季節路過,或是在秋霜的時候來臨,只是錯過了那亭亭的時候。

永遠,我等 余光中(中國臺灣)

如果早晨聽見你傾吐,最美的

那動詞,如果當晚就死去

我又何懼?當我愛時

必愛得悽楚,若不能愛得華麗

你的美無端地將我劈傷,今夏

只要伸臂,便有奇蹟降落

在攤開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

在我的掌心,蓮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黃昏,面對滿池清芬

面對靜靜自燃的靈魂

究竟哪一朵,哪一朵會答應我

如果呼你的小名?

只要池中還有,只要夏日還有

一瓣紅豔,又何必和你見面?

蓮是甄甄的小名,蓮即甄甄

一念甄甄,見蓮即見人

只要心中還有,只要夢中還有

還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彌留

即滿地殘梗,即漫天殘星,不死的

仍是蓮的靈魂

永遠,我等你分脣,啓齒,吐那動詞

凡愛過的,遠不遺忘。反受過傷的

永遠有創傷。我的傷痕

紅得驚心,烙蓮花形

席慕蓉詩三篇

緣起

就在衆荷之間

我把我的一生都

交付給你了

沒有什麼可以斟酌

可以來得及盤算

是的沒有什麼

可以由我們來安排的啊

在千層萬層的蓮葉之前

當你一回眸

有很多事情就從此決定了

在那樣一個充滿了

花香的午後

一個畫荷的下午

在那個七月的午後

在新雨的荷前如果

如果你沒有回頭

我本來可以取任何一種題材

本來可以畫成一張

完全不同的素描或是水彩

我的一生本來可以有

不同的遭逢如果

在新雨的荷前

你只是靜靜地走過

在那個七月的午後如果

如果你沒有回頭

蓮的心事

是一朵盛開的夏蓮

多希望

你能看見現在的我

風霜還不曾來侵蝕

秋雨還未滴落

青澀的季節又已離我遠去

我已亭亭不憂亦不懼

現在正是

最美麗的時刻

重門卻已深鎖

在芬芳的笑靨之後

誰人知我蓮的心事

無緣的你啊

不是來得太早就是

太遲

《西洲曲》節選 南朝梁 蕭衍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曲池荷》 唐·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一)甲B乙。荷葉→荷花→荷香→波痕丙A

(二)1.③處。

2.有時微風過來,用纖手挽着那影子,它便嫋嫋的形成了一個軟弧;但她的手才鬆,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縮回來了。

3.太薄了,又太細了。

4.D。一切景語皆情語。客觀景物一旦寫進文章,就戴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大學聯考鏈接:

(1)研究途徑:分析測試基因樣本,研究人與人的遺傳差異。

(2)最終成果:繪製成人類遷徙地圖。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五

一、單元內容及單元設計思想

本單元是散文單元,鑑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學習這類文章,首先要明確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所謂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這種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無遺的,而是通過精巧、綿密的構思,富有華彩或哲理性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現的。教學時本着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目的,引領學生從欣賞景物入手,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內涵和文章特點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融情入景,觸景生情,爲憤激不滿的現實中的自己營造了一個清新、美麗、寧靜的精神避難所。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位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本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目標: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四、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品讀——賞析、討論──拓展、練筆的教學模式,

教法: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學法: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複習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找出遊蹤,理清思路。

3.品讀美文,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文章的美。

一、導入:

散文就像一壺清茶,在炎熱的夏季帶給我們清涼的慰藉;在寒冷的冬季給我們送來舒心的溫暖。它重在抒情,但情有獨鍾,情有所繫,正所謂 “一切景語皆情語”。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我們今天要心儀怎樣一段感情、怎樣一幅美景呢?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同時,他還說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寫出了荷花的動態。周敦頤卻看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那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現在我們隨着動人的旋律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2.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遊蹤。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爲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迴盪!此句稱“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爲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採用什麼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三、美文欣賞:

學生自讀,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同學之間比賽讀,看誰讀的最好。

教師播放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讓學生配樂朗誦。

教師範讀第四段,

4.讓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

四、課堂檢測:

1.字音辨識

煤屑(xiè) 蓊蓊鬱鬱(wěnɡ) 踱着(duó)

彌望(mí) 嫋娜(niǎo) 羞澀(sè)

酣眠(hān)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鷁首徐回(yì) 斂裾(jū) 霎時(shà)

2.填空: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後改爲朱自清,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爲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3.簡答:

①第四段作者寫了月下荷塘,依次描繪了哪些景物?

②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難描繪。在第五段中作者運用了哪些景物來表現月光?

五、作業:

從四、五、六段中任選一段背誦。

【教學後記】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課在理清思路之後,把重點放在了讓品讀課文上。通過自讀、同學之間比賽讀,教師範讀等形式展開,旨在通過品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夠真正把這篇散文的美感悟出來,進而能夠自己說出來,爲下節課的鑑賞討論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美點尋蹤,賞析四、五、六段。

賞析、討論第四段

優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感受到的美。

1.品味語言美,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來讀一讀。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開着的,有打着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採用自由發言的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發現的美說出來。

教師明確:

第4段寫荷花的三個比喻 ,一個擬人。

① “請問,‘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爲什麼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還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寫出了荷葉的風姿。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開着的--嫋娜(輕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澀(嬌怯不語)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纖塵不染、冰清玉潔

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麼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這是比喻。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鍾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2.畫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朧、靜謐的美。

二、討論第五段:

1.出示寫月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明確月色是難寫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樣寫月色的。

2.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麼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

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佈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

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後:

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牆外、屋裏、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着(爲什麼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圍繞,纔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後有何聯繫?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裏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閒、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後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繫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啓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爲什麼?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爲什麼?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爲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3、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麼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爲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啓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麼?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爲什麼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爲什麼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並肩、密密地挨着)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麼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爲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爲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着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爲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爲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爲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爲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着極強的前後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着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哀愁。)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爲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爲什麼會惦着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爲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鑑賞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難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設想一:每個著名學府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北京大學裏有風景優美的燕園,其中的未名湖歷來爲世人所稱道(乾隆賜予和珅,後劃入北大校園,錢穆爲其更名爲未名湖)。清華大學是一所偏理科性質的學府,校園建設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氣息。但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池塘總是有許多人慕名前去觀賞,這僅僅是因爲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

設想二:(故事引出作者)月夜有無蟬聲?

《荷塘月色》中有一處寫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時聽到了蟬聲。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

後來有一位叫陳少白的寫信給朱自清,說蟬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爲此問了好幾個人,他們也都認爲陳的話不錯。朱自清爲了進一步弄清問題,又去請教他在清華大學的同事昆蟲學家劉崇樂教授。劉崇樂則從別一個人的著作裏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給朱自清,這一段文字說月夜確有蟬聲,不過那位著者又說,平常夜晚蟬子是不叫的,那一個月夜,卻聽到它們在叫。這麼一來,朱自清反覆考慮,就把“好幾個人”的話當作“客觀實際”,而把那個著者的親耳所聞當作“是個例外”,至於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寫,則自認是“記憶錯誤”。於是朱自清給陳少白覆信,表示了感謝,並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裏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後再版要刪掉月夜蟬鳴的句子。

過了些時候,陳少白又在《新學生》月刊上發表文章,再次討論這個問題,並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驛》一詩,因爲這首詩裏也有月夜蟬鳴的描寫。也就在這個討論之後,朱自清自己又有兩次親耳聽到了月夜蟬聲,“跟《荷塘月色》中所敘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爲“有切己的問題在心裏’,所以對此印象格外深刻。這才寫了《關於“月夜蟬聲’》一文,公開作答。從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對寫文章是極其認真負責,絕不含糊的。

朱自清還從這件事中引出一個更深的教訓,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說:“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作概括的推論。例如由有些夜晚蟬子不叫,推論到所有夜晚蟬子不叫。於是相信這種推論便是真理。其實只是成見。這種成見,足以使我們無視新的不同的經驗,或加以歪曲的解釋。我自己在這兒是個有趣的例子。”朱自清這一段話意味深長,它告訴我們輕率的推論會使人們誤把成見認作真理,妨礙我們獲得新的經驗,接受新的知識,這個體會和認識已經遠遠超出“月夜”有無“蟬聲”的討論本身了。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省紹興市,1898 年生於江蘇省東海縣。1903 年隨家定居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 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爲“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以後的五年裏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教書。

在大學時代,朱自清就開始創作新詩, 1923 年發表的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29 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 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於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逝世後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詩文選集》。

2.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27年,這段時期中國歷史上發生什麼事情?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汪精衛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體感知

1.解題: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嚮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荷塘與月色兩者呈並列交叉關係,作者既寫月色下的荷塘,又寫荷塘上的月色。

2.學生默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3.讀課文、正音並解釋詞語。

4.理清全文結構。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

第二部分,(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緻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寫江南採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5.找出文章線索,理清文章思路。

(找出作者的行蹤以及心情變化)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裏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後又回到家裏,呈圓形結構。從感情上看,作者心裏頗不寧靜,出門尋求寧靜,獲得片刻寧靜,最後走出寧靜,同樣呈圓形結構。兩個圓形結構既是本文的線索,作者的行蹤是明線,內心的情感變化是暗線。明暗線交織,情與景融爲一體。

四、精析課文

(一)講讀第一部分

1.朗讀。

2.提問:作者爲什麼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麼用意?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着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爲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迴盪。

(二)講讀第二部分

1.提問:這一部分是按照什麼線索來寫的?

教師歸納: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段)——荷塘(第 4 段)——月色(第 5 段)——荷塘周圍的樹(第 6 段)

漫步——思索(線索)

2.講讀第 2段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

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麼特點?

荷塘月色朱自清優秀教案 篇八

朱自清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要在教學中體現新的課程改革理念,就應該依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通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結合交流、研討和教師的點撥啓發,去深層次、多角度地理解和體悟作家爲我們描繪的優美景緻和那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同時培養學生對生活與自然細膩而優雅的體味,對生命過程深刻而複雜的感悟,揣摩作者消除鬱悶、孤獨和哀愁的方式,以及由此表露出來的作者的性格特徵、學識素養、人生追求和人生矛盾。同時還要進一步明確:作爲一代文學大師的朱自清集兒子、丈夫、父親、學者多種角色於一身,他在特殊的時局下、特定的氛圍裏平凡而普通的一面。鑑於此,我將這篇散文的教學作以下設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通過誦讀,品味作者描繪的荷塘月色那寧靜、淡雅、柔和、朦朧的美妙景色;

2、揣摩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3、深刻領悟作者獨特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欣賞作家筆下優美的荷塘月色;學習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聚】

一、導人新課

同學們,文學作品是情感的結晶,欣賞它,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尋覓和追逐,風景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深谷中的一條路旁,插着一個標語牌,提醒過路人,“慢慢走,欣賞啊。”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現代散文名家朱自清,走進荷塘月色,品味如詩的語言,鑑賞如畫的意境,把握複雜的感情。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或教師與學生共同回憶)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等,給學生形象及文字的感受。

導語: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現在又到哪裏呢?……(一個惜時如金的智者形象)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個熱愛自然、渴望青春的人)

──《春》

《背影》中父親越過站臺給”我”買橘子的情景。以上就是一代文學大師朱自清先生用飽蘸深情又富有靈性的'筆,爲我們描繪出的優美畫卷和刻畫出的感人形象。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進朱自清爲我們描繪的寧靜、淡雅、柔和的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之中。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配樂朗讀(舒伯特小夜曲)。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從朗讀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略作指導),掌握下列詞語:獨處,顫動,霎時,脈脈,嫋娜,蓊蓊鬱鬱,羞澀。

3、賞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學生自主質疑,師生討論,出示思考題:

⑴ 第四段寫了荷塘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最突出的形態特徵是什麼?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表現技巧?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寫出了荷葉的茂密,身姿高挺,荷塘的深廣,荷花的稀少、明亮、潔白,荷香的清馨、飄渺,流水的脈脈含情,把荷的情態通過動靜結合的方法形象地展現出來。

⑵“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句中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明確: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藉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

“清香”本來是屬於嗅覺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轉化爲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使人把花散發出的清香若有若無、輕淡幽香與遠處高樓裏傳出的歌聲的時斷時續、隱約縹緲的情形相溝通,從而產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藝術效果。

⑶ 朗讀本段,體會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並嘗試背誦。

⑷ 欣賞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① 學生朗讀本段;

②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依照第4段賞析方法學習第5段。思考以下問題:

文章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運用了哪些表現方法?勾勒出怎樣的意境?

明確:

本段描寫的景物有“月光”“青霧”“葉子”“荷花”“樹影”“光影”等。

運用了動態描寫的方法。通過“瀉、浮、洗、籠”等準確的動詞去描寫;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的方法;通感的修辭手法。

“瀉”寫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照耀的情態和景象;“浮”寫出了青霧輕盈、飄渺的狀態;“洗”寫出了葉子和花在月光下的奶白、柔嫩、清新、嬌豔的身姿;“籠着輕紗”寫出了安謐、恬靜、柔和、朦朧的情狀。

通感手法的運用給讀者描繪出一種靜謐、和諧、素淡、朦朧的美妙意境。(“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 學生自由朗讀本段,並試着背誦。

④ 第6段寫了什麼內容?與寫荷塘月色有什麼關係?

明確: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通過人寫楊柳樹、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目的是以樹寫月,進一步表現月色的朦朧,荷塘環境的幽暗,濃淡相宜,疏密有致,富有別樣的詩情畫意。

三、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

1、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圈點勾畫找出運用貼切的詞語和句子,小組交流,師生訂正歸納。

明確:

⑴ 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格的運用,使文章語言更加具體、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尤其是通感的運用如“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句寫出了月光與樹的明暗柔和交相輝映的特點,通過視覺與聽覺的交錯相通,產生出和諧悠揚、曼妙溫馨的意境。

⑵ 疊詞的運用,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生動傳神地表現了景物的特徵與姿態,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高高低低等。(讓學生通過朗讀和改動詞語等方法揣摩品味其表達效果。)

⑶ 動詞的運用。(如瀉、洗等)

2、學生配樂朗讀4~6段,師生感受語言,品味意境,嘗試背誦。

四、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1、多媒體投影出示《綠》選段: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撫摩着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麼?

⑴ 對比:選文與《荷塘月色》兩文字裏行間洋溢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綠》表現了作者歡喜奔放、陶醉讚美的感情。而《荷塘月色》比較含蓄,作者是帶着淡淡的喜悅之情來欣賞荷塘月色的。

⑵ 思考:從課文中尋找詞語,感受景物的朦朧美和作者寓於其中的淡淡的喜悅之情。

明確:嫋娜、羞澀、渺茫、脈脈,薄薄的青霧。蒼茫的月亮。淡淡的月光、淡淡的雲、稀疏的倩影。

⑶ 作者觀賞荷塘月色前後情感的變化及其緣由。

2、多媒體投影出,示相關語句: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明確:有淡淡的喜悅也有淡淡的哀愁蘊含在文中。作者因爲心裏頗不寧靜,暫時忘卻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獨自一人夜賞荷塘(一個“且”字寫出了作者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之情),希望孤獨、寂寞、鬱悶的心得以暫時逃避,暫時超脫。但賞荷之後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個“但”字,表明綿綿的愁緒依然難以消解。

3、作者“頗不寧靜”的原因。

多媒體出示:

“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的體力也大不成。況且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丟下走自己的路……”(《哪裏走》)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心裏是二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一封信》)

“(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是個平凡不過的人。”(朱自清)

“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麼誠懇、謙虛、溫厚、樸素。”(楊振聲)

“他不是那等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們心目中的所謂大師……他的爲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們,他毫無什麼了不得之處。你甚至會覺得他渺小、世俗,但他虔敬不苟,誠懇無僞”。(吳組緗)

明確:

⑴ 因時局動盪,導致內心產生波瀾;

⑵ 對個人事業前途渺茫的憂慮;

⑶ 個人性格特徵;

⑷ 家庭的矛盾衝突,生活窮困;

⑸ 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五、拓展延伸

1、針對以下評論談看法:

當代詩人余光中這樣評價《荷塘月色》:“……形象都大俗濫,得來似大輕易。用喻蘋率,又不能發揮主題的會意。”“好用女性形象”“有反作用,會引起庸俗的聯想。”(《論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先生賴此文(《荷塘月色》)贏得的聲名,相當於花五元錢中了五百萬。結構呆板,情感曖昧,聯想不出香草羌人,比喻無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屆而立,滿紙卻一片遲暮之氣,而朽腐之綺念又紛至沓出……”(莊 周《齊人物論》)

2、對新版教材中增加的文句進行評價:

⑴ “峭愣愣如鬼一般”。

⑵ “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⑶ 結尾部分描寫古代少女採蓮的情景。

明確:

⑴ “如鬼一般”是作者漫步荷塘四周,見到“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的“斑駁的黑影”後產生的一種感覺,很寂寞、怕人,這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和光影交錯明暗相間的環境有很大關係。

⑵ 形象地寫出荷花不染纖塵、身姿優美、充滿神韻的情態。

⑶ 這是一個熱鬧、歡快的情景,那過人頭的蓮花,唱着歡歌的美麗少女們採着蓮,想着心上人,此情此景,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漣漪,勾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活力的憧憬。作者那孤獨、鬱悶的心靈也由此得到了慰藉和寄託。此外,採蓮場景與荷塘月色的朦朧美形成鮮明的對照,可謂夢幻現實。

3、補充幾個通感的句子:

……突然是綠茸茸的草阪,像充滿了幽情的樂曲。(劉白羽《長江三峽》)

歌聲,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齊按着生命的鍵。(臧克家《春鳥》)

明確:兩句都是視覺與聽覺相通:第一句是把視覺轉化爲聽覺,給人舒緩、幽靜、悠遠的感覺,很有意境;第二句是把聽覺轉化爲視覺,給人以美妙之感、形象之感。

六、課堂小結

我們領略了一代散文大師給我們描繪的夢幻般朦朧、寧靜和諧的荷塘美景,揣摩品味了作者精湛的語言表達技巧,從中更全面真切地瞭解了融多種角色於一身的朱自清平凡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和他對美滿和諧生活的追求以及消解苦悶、哀愁的方式,從中更增添了對生活的摯愛,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我們更感到生活着、學習着是快樂的人生境界。

【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柔和 淡雅 寧靜 朦朧 縹緲 和諧

淡淡的喜悅和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