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國小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小素質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一

摘 要:素質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的、落後的教育機制,樹立了以人爲本、求真務實的教育理念,大大激發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爲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國小是義務教育的奠基工程,在國小教學中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發揮整體育人功能,是強國興教之本。

關鍵詞:國小教學 素質教育 興趣 認識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騰飛,綜合國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強國民的素質教育,從而實現社會的快速發展。

素質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的、落後的教育機制,樹立了以人爲本、求真務實的教育理念,大大激發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爲國家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活力。

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爲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在國小教學教學中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發揮整體育人功能正是當前廣大教師非常關注的新課題。

我作爲一名教師,對國小生素質教育談幾點認識。

一、學習素質教育理論,統一思想認識

什麼是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爲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是充分開發受教育者潛能的教育,是以社會文化塑造社會合格成員的教育,是促進受教育者個性化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特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同時能推動學生主動發展,從而實現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

由於我國的基礎教育在“應試教育”的軌道上運行多年,人們在思想觀念、政策導向、管理體制乃至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決非輕而易舉的事。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教育體制持續不斷的改進,大家認識到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謀求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是一種承認差異,重視個性的教育,是確認學生主體,從學生個體實際出發的教育,是一種根據社會需要,給學生的素質發展以價值導向與限定的教育,同時又是一種重知識,又不唯知識,以提高民族素質爲最終目的的教育。

二、素質教育是教學改革的主旋律

圍繞素質教育的實施這一主題,國小教學改革應重視如下幾個方面:

1、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小生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充滿無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作爲教師來講,應當首先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壓力爲動力;當學生的學習情緒低落時,要多加分析,找準原因,積極鼓勵、幫助,多一份關愛,少一份指責,發揮教師的親和力、感召力,給他們照顧和溫暖;尊重學生的人格形象,不劃分優生和差生的等級界線,消除學生的自卑心態,營造團結互助、充滿自信的良好學習氛圍。

2、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習能力。

注重學法指導是現代教學發展趨勢之一。

學法即學習方法,是學生爲了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所採取的學習程序、學習途徑、學習手段和學習技能等等。

3、重視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的個人素質都得到發展。

真正的素質教育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還要做到因時施教。

這就要求在教學組織中把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三、重視過程教學,發展思維能力

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結論,輕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

重視表象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國小生思維的基礎是形象的與動作相聯繫的有關表象。

因而我們在教學中要儘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質化的材料作爲思維的中介物,讓學生看看、擺擺、摸摸,從而將抽象的概念、邏輯關係等通過自身感受呈現出來,達到內化成智力活動的目的,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1、教師素質的提升。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踐者和實施者,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教育的關鍵。

教師的作用,不僅要隨着各個步驟的變換而改變,更重要的要根據學生接受程度和實際教學的需要來優化教學方法的組合。

構建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關鍵在於教師的自身素質。

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教師要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礎上,靈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師生間形成一個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圍,才能順利進行教學,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2、優化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教學是構建素質教育的重點,它要求教師必須瞭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要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目標教學落到實處。

可以說,目標教學就是將所有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課的小目標,爾後完成好單元的部分目標,從而達到完成總目標。

3、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

課堂教學應努力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爲主動探索知識,變“學會”和“會學”。

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時,可採用“啓發式”、“學導式”教學法。

首先,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做到深入淺出,畫龍點睛,一語道破,起到指導作用,以達到“導”在關鍵上的目的。

其次,在學習課前預習,劃出難點,帶着問題聽課時,或學生在自學中遇到了困難,迫切需要教師解難答疑時,教師應及時進行指導,把握好關鍵時刻,恰到好處,這時學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貫注,認真聽講,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4、優化教學方法的結合。

隨着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方法也要有所改變,這就要求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的組合。

課堂上教師採用什麼教學方法,學生就往往採用相應的學習方法,它直接影響着的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國小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複雜而艱鉅的系統性工程,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要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從觀念上、意識上樹立起提高學生素質的緊迫感,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通過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樹立全面的人才觀和質量觀,深入、徹底、細緻地進行教育改革,使素質教育有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物質基礎,素質教育才能在國小真正實施。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改稿)。2007.4.

[2]劉豔。如何在國小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大衆(科學教育),2009,(9)

[3]祁利民。國小數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J]。2008,(12)。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二

一、人的素質與語文素質的關係

人的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總水平,是人在先天稟賦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穩固的性質。我們對這“穩固的性質”的判斷,以適應環境和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爲主要標誌,是對人的適應環境、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潛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質結構是多方面的,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素質教育,中心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

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爲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誌,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

語文素質往往是一個人成才的主要制約因素。人才素質和語文素質是兩個密切聯繫的概念,一個是上位概念,一個是下位概念。兩者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基本點是人的素質。兩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狀態的,且兩者的目標、任務相呼應。人才素質目標燭照着語文素質目標,規定着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是圓點接近,半徑幾乎相等的兩個圓。語文教學要着眼於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相統一,把教學生學語文和指導學生做人結合起來。

二、人的素質教育與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綱要”中指出的素質教育目標,根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途徑,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發掘潛能,把他們培養成爲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與應試教育有着明顯的區別:應試教育只強調適應學科要求,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對“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種概括。而素質教育着眼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逐漸成爲我國教育理論界凝聚力強、覆蓋面大的一面旗幟,是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宿。

所謂語文素質,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情趣、語文交際應用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以及交際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識。具體地說,語文素質有五個方面:

1.語文基礎素質——紮實的語文基礎知識;

2.語文智能素質,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

3.語文技能素質——聽、說、讀、寫能力;

4.語文道德素質;

5.語文審美能力。語文素質教育,不只是字、詞、句、段、篇的教學及聽、說、讀、寫、書(寫字)能力訓練。知識和技能只是素質的外在形式,素質教育有更豐富的內涵,是深層的教育,是根本。

語文素質是以語言文字爲工具的認識、情意、操作諸因素的統一,語文素質各要素的和諧發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單項指標,也不是幾個單項指標的簡單相加,是一種綜合效應,綜合整體水平。

三、小語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國小階段切實打好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質,將對各類人才的成長,從基本素質上打好基矗,爲此,在語文教學中——

1.明確認識學科性質國小語文具有語言和思維的辯證統一關係,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識性的特點,而且帶有基礎性、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正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國小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是教好這門學科的基本前提。教好這門學科,不但對於學生學好各門學科十分必要,而且對於將來從事工作和繼續學習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2.加強語文能力培養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的行爲特徵是語文能力。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如何,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綜合地表達出來。他的思想認識,他的知識水平,他的審美傾向,他的人品學問,他的應變能力都可以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然而,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又是與他所掌握的語言材料——詞彙、句式的獲取情況、語言技巧、知識素養、認識事物等有關。

因此,語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識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輸的,而要靠訓練才能培養出來。所以,語文課應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使學生從語言表達的內容中學到知識,受到啓發教育和情感陶冶。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在大量的聽、說、讀、寫活動中獲得鍛鍊提高,形成聽、說、讀、寫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講:“語文教學的實質是語文基本功訓練。”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三

摘要:文明禮儀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因此,抓好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對學生要從小培養,從嚴要求,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平等相待,尊重他人;顧全大局,求得和諧;增強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習慣。

關鍵詞:文明禮儀;道德;養成

一、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文明的言談舉止,會使他人樂於接近;粗俗的言談舉止,會使他人疏而遠之。一句得體的問候、一次善意的交談更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卻會影響我們的交往活動。對學生就要從最簡單的小事做起,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培養對他人的尊重,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每一種習慣的形成都要首先使學生明確其重要性,所以開始要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詳細的文明禮儀常規要求,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1、學校生活中的禮儀。

集體生活中的禮儀,要求學生要“七做到”:做到儀表端莊,服裝整潔,堅持佩戴紅領巾;做到向老師、長輩行鞠躬禮;做到見到老師同學問聲好;做到在走廊上、樓梯上行走,輕聲漫步,右行禮讓,不大聲喧譁,不追逐打鬧,不推拉擁擠,不亂蹦亂跳;做到放學站隊離校,和老師、同學道別、再見;做到進老師辦公室,先輕聲敲門,經許可後再進入,見到老師問聲好,離開時說聲“老師,再見”;做到學校聚會,整隊入場,講究秩序,保持安靜。

2、課堂上的禮儀。

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七會”:會行禮,老師行鞠躬禮時學生要向老師行注目禮;會端坐,上身自然坐直,兩手垂放,兩腿自然彎曲,兩腳平落地上,端正大方;會站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要站立,身體端正向前,不把手插入口袋或放在胸前;會舉手,發言必須先舉手,舉手要一律用左手,小臂彎曲,肘關節平放桌上,五指併攏;會答問,回答問題時,聲音清晰響亮,讓大家聽得清楚;會聽講,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不隨便講話,不做小動作;會“報告”,上學遲到,要先喊“報告”,經老師同意後,再進教室,上課時若有需要請假,也要先喊“報告”,經老師同意才能辦理。

3、和他人交往的禮儀,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要求學生要“七能夠”:能夠稱呼,根據人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等情況,選擇適當的稱呼;能夠問候,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的情況,選擇正確的問候方式或語句;能夠微笑,與人交往時能夠面帶微笑,給人一種親切感;能夠招手,碰到熟人,但距離較遠,能夠向其招手示意;能夠鼓掌,別人發言完畢或表演結束後,要能夠鼓掌祝賀;能夠道歉,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時,能夠表示歉意;能夠右行禮讓,在行走時,始終能夠做到右行禮讓。

4、在家庭生活中的禮儀。

要做到“七要”:早上起牀要向父母問“早上好”;上學或外出要向父母打招呼;睡覺前要向父母長輩問安;就餐時,要先請父母、長輩入座。待客時,要做到“起立—請坐—倒茶—交談—送行”;來客與父母交談,要主動迴避。要文明打電話;父母、長輩工作時,要保持安靜,不隨便打擾。

二、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在人際交往中,要真誠待人,與人爲善,要允許他人有獨立進行自我判斷和個人行動的自由,要容納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行爲,做到求同存異。要善解人意,爲他人着想。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相互間的尊重。在平時要教會學生:善於接受對方,即善於接納對方,容忍對方,要平等相待,不輕易對對方的言行進行是非判斷,不可居高臨下,也不可卑躬屈膝;不求全責備,不讓對方難堪或不舒服;要努力去適應對方。善於重視對方,要認真地對待,主動照顧,使對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善於讚美對方,即要善於發現交往對象的長處,並恰到好處及時地給予肯定,表達欽佩或讚美。這是對交往對象表現尊重和友善的途徑。

三、營造文化校園環境,濃厚禮儀教育氛圍

學校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實行全員育人,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風氣育人。通過名人名言,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學校編制《國小生文明禮儀兒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審美,教育學生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通過美化、淨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於整潔、清新、優美又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從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四、提出禮儀要求,指導學生去實踐

利用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孝敬父母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如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在班隊會組織愛媽媽主題活動:瞭解媽媽(奶奶、姥姥)的生日;瞭解媽媽(奶奶、姥姥)的愛好;幫助媽媽(奶奶、姥姥)做一件家務;清晨,對媽媽說一聲:“我愛您”;睡覺前爲媽媽洗腳;爲媽媽繪畫、寫祝賀語、唱一首歌、講一個故事,幫媽媽捶背等。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充分理解母親,真正從內心感到母親對家庭的付出,對自己的關愛,培養學生尊重長輩、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以及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學生就以實際行動實施了禮的行爲。

總之,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教育訓練,持之以恆,需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點帶面,全面推進,使學生逐步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如果出現反覆,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應對學生充滿信心,抓反覆、反覆抓、真真實實,堅持不懈。爲此,教育者應採取不同措施強化學生的意志力,把文明習慣的養成作爲學生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學生由他律變爲自律,最終成爲一種自覺行爲,努力把全體學生培養成“說文明話,做文明事,守禮儀規,做文明人”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四

一、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原因

1.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在經歷了“競技體育”“素質教育”“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等時期。

體育課內容龐雜、主題分散、形式主義、華而不實,更有不少學校隨意擠佔、挪用、停上體育課的現象時有發生;真正開足開齊體育課的不足30%;開設課外體育活動的佔40%,開設體育健康理論課的佔25%,多數學校不能夠開展業餘訓練。體育教學失去個性,教學過程“蜻蜓點水”,教學質量下降,體育課隨意性大,近20%的學校採用“放羊”式和“半放羊”式的教學。

2.體育教師資源配備不均衡,待遇偏低。

中國小體育教育還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干擾,存在着“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的現象。體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重智育、輕體育現象仍然存在,忽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得不到保證。體育課名存實亡,學生體質嚴重下滑。在教育投資方面,城市和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學校差距很大。作爲人力資源的主體———體育教師,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像其他學科的老師一樣,需要評職稱、晉級,因爲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在學校學期、年度考覈中不被看好,工作得不到領導的肯定,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打擊。

3.場地器材嚴重不足。

體育設施資源由於受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經費短缺,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比例20%,其中實心球、啞鈴、“山羊”、跳繩、欄架、等半數以上數量不夠,從佈局上看:單、雙槓、籃、排球場、沙坑等,“分散”多於“集中”。“不便組織上體育課”佔80%,其中50%學校只有少數學生參加體育活動,90%以上體育教師感到不便組織上體育課,大多數學校達不到完成教學任務的設施條件,更談不上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所需的體育設施,使體育教學變成無源之水。

二、提高改革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開足上好體育課。

確保每天鍛鍊1小時。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因地因校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簡便易行、效果明顯的運動項目。定期不定期舉辦各類運動會、體育文化節等。改進體育考試評價。將體育課作爲高、會考畢業、升學的必考課。

2.加快體育教師配備。

鼓勵體育教師“送教下鄉”,“實施輪崗制度”,定期組織中國小體育教師基本功比賽和優秀課研討展示活動。

3.突出重點項目,力爭校園傳統項目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招生考試政策疏通體育人才成長通道,源源不斷培養優秀體育運動後備人才。

4.正確處理好繼承與改革的關係。

學校體育取得的顯著成就;在不否定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前提;借鑑先進的思想和方法;在肯定繼承過去同時,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從課程建設到體育課教學,從課外體育活動到課餘運動訓練,從師資隊伍建設到場地器材配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精神財富。將有助於體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挖掘鄉土教材。

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結合我國學校體育的實際、不同民族地域特點以及學校實際情況,開展適合各地區、各學校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體育活動內容不斷涌入校園;學校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體育設施以產生最大的使用效果;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體育資源,體育教學內容根據在不違背學校教育規律或原則的前提下,挖掘民族和地方傳統體育健身項目,引入新興健身項目,把鄉土教材、自制健身器材、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引入課堂。如街舞、搏擊操、竹竿舞、抖空竹、太極劍、廣場舞、花樣跳繩、毽球、鍋莊舞等諸多項目。充分利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開發設計學生心中理想的教學內容。組建各種形式的俱樂部,做到“學校有特色,班班有項目,人人重參與”;體育工作者應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堅定不移的信念,迎合學生在應試教育壓力下,利用體育課輕鬆快樂的要求。教育和引導學生增強體質。評價不同學校的改革,深入調查研究,腳踏實地地指導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實踐進行改革。

6.重視體育教學資源的投入、利用與開發。

一方面,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推行有效政策,加大各級各類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另一方面,搭建平臺,使城市與農村之間、學校之間、學校與社區之間、學生之間多一些交流、溝通。

三、結論及建議

推廣先進經驗與改革措施,瞭解國外先進教育思想,學校體育必須重視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鑑先進經驗,應充分考慮現有的基礎和實際;作爲上級領導部門,全面貫徹和落實2014年7月30日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加強對學校體育改革的領導,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工作力度,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整體水平;學校統籌按安排,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嚴格按課程標準開展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大課間體育活動”;保證運動負荷,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鍛鍊,爲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不懈努力。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五

一、舞蹈藝術教育與中國小素質教育之間的重要聯繫

藝術是人類社會的永恆精神追求之一,舞蹈藝術作爲藝術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上古時期就完成了與文化和風俗禮儀的集合,作爲素質教育的三種要素之一受到社會大衆的廣泛重視。隨着時代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大衆成員開始呼籲將舞蹈藝術教育融入到中國小階段的素質教育中,實現舞蹈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的普及。各個教育機構也爲了滿足社會大衆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增設了相應的舞蹈教育課程,希望能夠通過舞蹈教育來激發學生對於其他藝術的探求,讓學生能夠在用文化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同時,實現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

例如:在上學期本文組織學生排練了舞蹈《丹頂鶴的故事》,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根據馴鶴員徐秀娟的故事而寫成的,歌曲中飽含深情,有感動也有遺憾,爲了將這個舞蹈排練好,先向學生講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讓學生在排練舞蹈之前,先了解這隻舞蹈的內涵,然後進行了排練,通過舞蹈的編排,讓學生可以將感情投入其中,並在排練中體現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品質,以藝術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舞蹈藝術教育對中國小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舞蹈藝術教育能夠強健中國小生的體魄

在舞蹈教學中,基本功訓練在教學過程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教育地位,學生在基本功訓練過程中,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身體綜合素質,還能夠保證學生的健康發育和成長。首先,舞蹈訓練可以促進學生的形體向着健美的方向發展。從教育經驗可以看出,受過一定階段舞蹈教育的學生較之於其他學生形體都更爲健美,身體各方面的協調性也相對較強,爲其健康發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舞蹈教育中的實地訓練課程可以對學生身體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提升現代學生的體質。在舞蹈動作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肢體力量、協調性以及速度、耐受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鍛鍊,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第三,舞蹈藝術教育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身體的柔韌性與靈活性。

(二)舞蹈藝術教育能夠培養中國小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

舞蹈藝術教育對於中國小生來說就是通過藝術鑑賞等方面的培養來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美學觀念與美學審美創造能力的教育活動。所以雖然中國小生的審美教育可以通過舞蹈素質教育中的多種手段來完成,例如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舞蹈藝術教育可以通過適當的學科拓展和融合,在學生的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完成對自然美的欣賞和學習。但是更多的教育學者仍然堅定的認爲藝術教育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最佳途徑。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亞就曾經對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爲在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藝術教育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不能夠對學生通過歌曲、舞蹈等方式表達自己思想的自然意識成長在成阻礙,而是應該通過藝術來對學生開展美學思想教育。

這一理念在現階段已經得到了國際教育社會的廣泛認同,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通過藝術教育開展中國小的素質教育,而我國比較常用的是舞蹈藝術教育,比如組織學生排練了《丹頂鶴的故事》和《書包的記憶》兩個舞蹈,學生穿着美麗的舞蹈衣,在舞臺上偏偏起舞,不自覺地感覺到了美感,並將其身心投入到舞蹈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實現了學生外在形體特徵與內在思想內涵的和諧統一。

(三)舞蹈藝術教育能夠培養中國小生的心理素質

舞蹈作爲一種藝術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動覺、觸覺等各個方面的身體機能,實現在精神層面上的全身心投入。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舞蹈藝術的表演和欣賞都能夠有效的調節個體情緒,舒緩緊張的精神,使人的大腦皮層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調節心態、穩定情緒。由於中國小階段的學生思想成長還不健全,很容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情緒穩定性相對較差,而舞蹈教育的心理調節作用能夠有效減緩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平衡學生的心理髮育環境,爲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此外,舞蹈藝術教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質培養方面還能夠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活動的個性。由於當代中國小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般在家中較爲大膽活潑,在社會上卻相對害羞嬌氣,不利於學生的未來發展。而通過舞蹈《丹頂鶴的故事》和《書包的記憶》的排練,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教育活動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舞蹈藝術學習中逐漸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識,通過與其他學生的合作共同體完成相應的舞蹈學習任務。總而言之,中國小階段必須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應該通過舞蹈藝術教育推進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從基礎教育階段爲國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國小素質教育論文 篇六

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美術在國小教育中的地位越發凸顯。國小生對美術具有天然的興趣,而且在早期啓蒙教育中,國小生已有相當的美術基礎,因此對於教師的教學來說是個優勢。國小美術課程的順利開展,對於素質教育的實施又能起到顯著的助推作用。

然而,美術在有的國小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存在領導敷衍、教師應付的情況,這顯然不利於素質教育的切實開展,不利於國小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國小要對美術教育充分重視起來,教師要不斷提高美術教學水平,在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實施審美性教學與趣味性教學,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精心培養國小生美的情操。

一、以人爲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素質教育對基礎階段的美術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在國小美術教學中需注重以人爲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每個學生髮展的空間,確保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不斷髮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一要求給國小美術教學指明瞭方向,對於應試教育下的國小美術教學理念也是一種糾偏。

國小美術教學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趣味性教學,首先就要激發國小生對美術的興趣,然後對其合理引導。這裏所提到的興趣,既是國小生對美術課程本身的興趣,同時也有對師生之間互動的興趣,如何從師者的角度發現國小生的興趣點,並及時捕捉運用到實際教學之中,也是素質教育環境下國小美術教學需關注的要點之一。

將國小生的興趣帶入到美術教學課堂,並貫穿於教學始終,這纔是真正的興趣引導教學。因此,教師在建立與學生互動關係的同時,要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實現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興趣之中體現的是以人爲本,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體現審美特徵

國小美術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它注重結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體現童心童趣。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上,應在體現審美性的同時,兼顧到教學對象和實施效果。傳統的國小美術教學模式比較僵化,通常將模仿性學習和枯燥的理論知識作爲重點,這不僅使國小美術教學走向無趣,同時也壓抑了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秉持的理念應該是開放性的,是符合學生需求和發展的。

作爲教育工作者,美術教師所承擔的不僅僅是幫助構建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是塑造學生美好靈魂的工程師。因此,國小美術教學的內容安排要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成長需求。比如在上《對顏色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顏色時,可以先提醒學生去發現身邊的顏色、生活中的顏色,這項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顏色的具體認識與聯想。而如果教師只是單單口頭講授顏色的概念,直接把顏色的知識告訴學生,就限制了國小生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在國小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從各個環節入手,讓學生髮現美,感受藝術的真諦。比如可以嘗試進行授課模式創新,如講故事、學生現場作畫、學生優秀作品展示、師生同臺競技等等。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參觀畫展、戶外寫生等活動,以使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各方面對美獲得更直觀深刻的感受,使擁有不同個性、長處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機會和空間,促使他們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的審美體驗。通過上述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根植生活、表現生活、讚美生活,並給自己以啓迪和前進的動力。

三、注重欣賞性教學,進行有效評價

當前的國小美術教學,欣賞性教學缺乏是一個較普遍的問題,在學習評價方面也比較片面和單一。受條件和環境的侷限,開展欣賞性教學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對於偏遠貧困地區來說,這一問題更爲突出。對於有條件的學校來說,應讓學生多接觸畫展等藝術活動,對於缺乏條件的學校,應在重視美術實踐教學的同時,多讓學生通過書籍、畫冊、網絡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他們的美術水平。

教師對於學生學習的評價是一面鏡子,能照出學生的成長,但當下的國小美術學習評價過於片面和單一,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評價,積極開展學生自評、互評,甚至家長評價,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評價效果最大化。鼓勵和讚美的語言藝術,往往包含無窮的力量,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時要注意多運用積極語言,這樣也會對美術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環境下的國小美術教學在興趣、內容和評價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師的教學模式、手段等也需要不斷改進,這樣才能讓國小美術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