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新版多篇)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一

國小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起着榜樣性和領導性的作用。班主任應當在充分剖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衛生方面的教育,潛移默化地發現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並加以引導和教育。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關鍵

(一)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國小生正處於認知能力發展的初級水平,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只有瞭解和掌握國小生的心理境遇,及時通過其生活的圈子以及周圍的親朋好友進行了解,儘量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其建立起超越師生的朋友情誼,加強深入的交流,纔能有針對性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訴求,加強心理教育的時效性。

(二)樹立平等的教育觀念。班主任作爲教育教學工作的領導者,樹立起正確和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關鍵。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有上下等級的模式,其在保障教育教學秩序和提高知識傳授效率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時,則不利於對國小生心理的剖析和引導,往往起不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國小班主任須要樹立平等觀念,通過友善和藹的動作和表情,拉近彼此距離,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心理輔導。孩子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和處理方式千差萬別,因此有必要開展貼合國小生成長環境的心理健康輔導,選取使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具體帶入的實例,幫助學生人格的成長。例如在正式進入課堂知識學習之前,採用分組的形式,分別用不同的情景假設,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探討的問題既涉及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事關班上部分同學在近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這樣便充分地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有益於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二)充實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水平是決定其能否很好地開展具有科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能從學生身上汲取到部分積極因素,此時便是教師進行自我完善的契機。在此過程中,將班主任這一特殊的角色融入到心理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反攻爲主,進行身份角色的替換,鍛鍊學生對於相似問題的評價和處理能力。但在現實教育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只是被動地等待學校分配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只有學校分配了任務,纔會開展所謂的心理健康輔導。因此,必須打破這些固守的傳統的觀念,真正把握和改善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節,從根本上充實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儲存。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保證在接下來的心理輔導活動中有效地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科學處理和引導。班主任學習的過程不僅可以豐富相關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在此過程中與學生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強調課堂的交往性是現代教育正在逐步重視的內容。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去,指的是班主任利用愉快的課堂氛圍,逐步引導出希望學生了解並引發思考的心理教育問題。例如加強趣味性課堂教學的比重,可以利用繪畫作品、實物模型、青少年題材影片等穿插到課堂中去,激發學生對繪畫和影片觀後感的踊躍探討,進而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到如何對待身邊的人和如何處理身邊的事。班主任還要對有新的不良心理傾向的學生進行持續的關注,在交流談話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制定相關的引導措施。

(四)開展集體活動,提高學生認知水平。集體活動在國小課外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部分,不管是在知識教學方面,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極強的實用性。選取當前環境下在社會中引起廣泛影響的話題作爲集體心理健康活動的討論課題,營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品格形象。例如某山村國小的支教教師不顧自己身體疾病的困擾,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守崗位,體現了神聖而又光輝的教師形象。選取這樣的討論話題,不僅向國小生們傳達了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拓寬了他們的認知範圍,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比一切知識性的教育內容更具有現實意義。如果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解決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定會給其學習和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採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和解決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X

一、國小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國小是孩子人生一個小小的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他們瞭解了勤奮、第一、落後、嘲笑等這些字的含義,於是,他們的心理髮生了不同的變化,他們有時也很矛盾,是勤奮感和自卑感的矛盾。這些由學習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惑。因爲他們希望通過學習、集體活動、團體生活等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但家長的期望,老師的期盼,使他們的生活變的。忙碌,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來回穿梭,生活也變成了單一的學習生活,因此,國小生出現了厭學、焦躁不安、上課緊張等等情緒,更甚至出現逃學、上課睡覺等嚴重行爲,這個時候,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等撲面而來,是國小生在壓力下,產生了自卑、厭學、不愛交際等心理問題,幸福感降低,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的健康發展,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因此,對國小生的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就顯的非常重要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要求

(1)情感教育。2011年頒佈的《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中提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形成融爲一體,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人物”。在國小語文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受到了老師的充分重視,因爲情感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態度、情緒、情感和信念的發展,促進了國小生心理積極健康的發展。(2)意志的培養和品格的塑造。意志在國小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他能促進國小生努力克服困難和障礙。而意志的培養是讓國小生有意識的確定目標,然後根據目標調節和支配行爲,克服種種困難和挫折並達到目標。在國小裏,有一部分的國小生意志力比較薄弱,這使得他們上課注意力不能長期集中,遇到學習中的難題就退縮,做事情心不在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重視國小生意志力的培養把課文中的典型人物事蹟和生活中的勵志故事運用到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中,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耐心的引導和啓發,鍛鍊他們堅強的意志力,樹立執着的信心。當今社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除了單純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品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品格是國小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語文教材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感染學生,得到學生的信任,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其正確的道德觀念。作文也是培養學生品格,樹立其正確價值觀的陣地,高年級國小語文教師要善於利用作文發現他們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擾,並加以分析和引導。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意義

(1)體現國小語文教學的心理關懷。在新修改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表明了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心理關懷的重視。其中人文性體現語文學科對學生的心理關懷。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師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掘,使國小生成爲一個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語文教學對學生心理關懷的具體表現形式和要求就是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語文教師教學質量。2011年《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國小教師教育課程必須涵蓋“心理健康與道德”學習領域,這要求教師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而且教師的心理狀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爲,這要求教師自身的心理必須積極健康。教學質量的好壞是師生之間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在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情感時,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就成爲主要的手段。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師生的良好互動,輕鬆的學習環境,使教學質量迅速提高。(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在國小語文課堂上,我們會常常發現許多上課講話、看課外書、開小差,甚至睡覺等等行爲。這是學生缺乏學習語文興趣的現象。這些問題都需要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學的理論爲基礎,以教材爲依託,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的動力。

三、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教育的重要性。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深化素質教育對國小現行教學體系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現在很多國小因爲對心理健康教育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使得國小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和解決,對國小生的身心發展和全面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加大社會和學校對着一點的認識,加大國小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讓國小生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孫桂香。淺談國小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學策略[J].中國科技信息,2010(05).

[2]梁麗麗。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實踐[J].綏化學院學報,2007(05).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二

一、當代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結合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可將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簡要歸納爲以下幾點:

⑴樂於學習、工作;

⑵情緒樂觀、穩定;

⑶人際關係和諧、融洽;

⑷能面對現實,適應環境;

⑸能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⑹智力正常;

⑺人格完整;

⑻心理和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根據這個標準,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和有關資料,本人發現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有以下幾種:

1、自我中心主義,缺乏合作精神。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使相當一部分國小生、特別是作爲獨生子女的國小生在家中都有一種獨特的優越感,致使他們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自我中心主義”逐漸形成,“一切爲我”,從而持有過度的“自尊感”。但同時他們也承載着父母更多的期望,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與之相應的就是缺乏與家長的溝通,缺乏和同伴的交流。

2、關懷品質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責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國小生不懂得感激,認爲父母、教師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缺乏責任意識,認爲社會的不良風氣、環境的惡化、他人的不幸是別人的事情,根本沒有認識到“我”的發展和他人、社會、自然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3、自私狹隘,虛榮心強。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書,造成國小生思想認識上的封閉與狹隘。一些國小生,虛榮心強,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強於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

4、自卑。部分國小生由於學習成績差、家庭經濟條件差等原因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低人一等,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國小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國小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⑴家庭教育的誤區。

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許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個性培養等。家長的期望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使孩子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國小生相關論文例文憂鬱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⑵學校教育的誤區。

一些學校和教師迫於壓力追求升學率、打造名牌效應,成績成爲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

⑶社會方面的原因。

社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成年人不健康的行爲,不健康的書刊和影視作品對少年兒童的不良影響。

三、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

1、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從自身心理健康做起。教師的工作是雕塑學生心靈的工作。雕塑師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着孩子,教師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作用,因此新時期的教師要注意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總是處於一種良好的心態下開展工作,從而對學生心理產生最佳的影響。情感豐富的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2、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可見,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國小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課堂上要創設寬鬆、民主的氣氛,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老師提出批評。

3、注意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作用。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實現這一項重要的使命,必須要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長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啓蒙性、長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點。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少年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必須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管理。

總之,在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以建設和營造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爲主,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指導,尊重與理解學生,力求學生人格的整體性發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以人爲本,強調學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過開展訓練活動和課內外文體活動,指導學生“以人爲鏡”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使他們養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質。

關於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篇三

大學時代是個人心理髮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學生心理變化最強烈的時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代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有相當部分學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據大學生羣體及個體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或諮詢活動,促進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應深入瞭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並大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

1.適應能力較弱

新生入校後將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戀家情節較重的學生就會出現心理不適的狀況。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此時易產生自卑、消極、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在飲食起居方面也會因其特別的風俗習慣,難以快速融入大學生活,從而產生焦慮感。

2.學習動機缺乏

大學與中學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使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降低,學習目標模糊。一些學生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成績的下滑使他們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時期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中突然淪爲一名中等生,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生在一個集體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爲中心,需要強化集體協作意識、互相理解與包容。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經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有人因性格過於內向而不善與人溝通。這些都會導致人際關係不和諧,久而久之使人產生孤獨感,更有甚者會出現社交恐懼症,漸漸自我封閉,懼怕接觸外界。

4.個人就業壓力

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方向,就業焦慮感在臨近畢業時會越發嚴重。多數人求職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畢業生招工的好崗位非常有限,社會需求量很小的專業,學生就業壓力更大。一些家庭貧困和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承載了全家人改變命運的期望,但就業現實又令自己難以如願,部分人就會出現心理失衡、怨恨社會等不良情緒。

5.戀愛觀不成熟

大學生談戀愛對他們自身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幫助他們的心理逐步趨於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戀愛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心理影響[1]。大學生的情感還比較稚嫩,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多數學生都不善於處理愛情與學業、愛情與責任的關係,戀愛受挫後,部分大學生會失魂落魄,出現偏激心理。

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補救式”教育爲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着重點主要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後的疏導和調適上,關注於如何消除大學生已產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對個案的`心理疾病治療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數已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對常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統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絕大多數暫時無明顯心理問題學生的消極心理預防和積極心理引導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一般具有隱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覺,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強調追根溯源從預防着手,就會治標不治本。

2.專業師資力量匱乏

多數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老師非常少,遠遠滿足不了實際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兼職老師,其中有個別老師僅僅通過了國家心理諮詢師等級考試就能持證上崗,而我國此類考試的各地區標準及難度不一,導致證書無法代表實際能力。這些非專業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諮詢實操訓練,不具備較高的心理教育業務水平,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而對比美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僅需通過專業的心理資格考試,還必須得到臨牀心理學博士學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單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建立心理諮詢中心這兩種形式。目前,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多面性,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引導,還需將此教育覆蓋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保持課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諮詢中心是心理輔導的課外機構,但其具有被動性,若學生不主動前來諮詢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可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並不願意正視自己的不同,一般不會主動求助,怕被人歧視和排擠。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高校應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它們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正確的三觀可以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使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減少盲目與偏執,維持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幫助大學生勇敢面對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難而迷茫,使其能較好地處理、平衡各種複雜關係;同時,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責任感。

2.引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積極心理學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補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針對傳統病理式、問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積極的內容和方式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消減了傳統心理教育的被動性和侷限性[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人的心理機能,能夠調動學生對生活及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的消極情緒,並全面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同時,還能最大程度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塑造出學生的健全人格。

3.擴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應僅靠校內幾位心理教育專職老師來完成,應將各院系教師、學生都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其中。可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由心理素質過硬的學長來勸導、安撫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齡人,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也可設置各院系心理諮詢站,重點培養年級心理輔導員及班級心理委員。要求心理委員每月填寫一份班級心理“晴雨表”並及時上交給心理輔導員,使其能第一時間掌握、瞭解各班同學的整體心理狀態。聯合校園內各方力量共同呵護與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更有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爲加強這些組織體系的專業技術能力,學校可定期約請專家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鑑別能力及心理危機干預能力[4]。

4.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網絡構築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當代大學生善於運用互聯網,網絡的虛擬性可使大家暢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極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豐富的網絡資源建立校園心理網站,在網站上設置心理學知識板塊、發佈各類心理測試及心理諮詢案例分析,隨時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動態[5];開設能直接和心理教師進行網絡交流的一對一諮詢服務,在自由的網絡世界中學生可盡情表達內心體驗,教師也能以大學生易於接受的方式主動掌握其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另外,高校可藉助目前學生對移動智能設備的高使用率特點,開發針對移動終端的心理教育平臺。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衆服務號,將心理教育、心理諮詢活動移動化,方便與學生隨時溝通。高校運用互聯網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間不失爲一種經濟有效的形式。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性教學

高校可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集中多發點,結合他們所關心的熱門話題,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並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諮詢日活動;也可每週組織給學生放映一些思想積極向上,題材覆蓋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種類型的影片;還可在校園公示欄的醒目位置設計心理宣傳櫥窗,在校報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欄,並利用校園廣播講解各種心理問題案例。通過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視。能從大學生心理養護的角度爲其排解常見心理困惑,起到預防、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

(3)提供並創造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

社會實踐可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真正的鍛鍊與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進個體心理成熟,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會實踐不僅令大學生增長了眼界、增加了社會閱歷,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心理調適及承受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高校可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貧困地區進行義務支教,並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協商,使其開放部分實習崗位,爭取爲大學生創造並提供更多的社會工作實踐機會。

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建議

1.重視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培養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須通過內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學會自我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6]。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強大後,大學生才能做到處事不驚、從容理性。高校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與自我規劃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善於借用各種理由進行心理減壓,從而將外部環境對自己情緒產生的不利因素儘量弱化;還應建議他們主動接觸品質優秀且格調高雅的課外教育,多結交正能量的夥伴及多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告誡他們需自覺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識侵蝕。

2.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1)注重和諧的人文環境建設

高校應努力建設優良文明的校風學風,倡導友愛溫暖的大學校園人際關係。可多開展一些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其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讓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消除孤獨感。同時,高校應創建整潔、清新、舒適的校園生活與學習環境,不斷優化校園內部公共設施,並對那些易於誘發大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意識的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清理、整頓及淨化。這些都是一股無形的力量,能使大學生感到積極、愉悅,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依靠感和歸宿感,從而保持穩定良好的心態。

(2)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

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心理品質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帶來直接性影響,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着積極作用。教師應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要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斷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不自覺的願意主動與之親近。對於自己尊敬、崇拜和喜愛的老師,學生對其所授課程大多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同時,老師的思想和行爲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模範榜樣,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並促進其積極心理的形成。

(3)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

爲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信息反饋作用,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資料得到科學管理,高校應強化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該系統必須滿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學生的心理隱私。學生登錄系統後會進行多項心理測評,測評內容以心理檔案的形式錄入數據庫並得出相應測評報告,系統會根據測評結果自動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7]。之後,心理健康老師將依照系統篩選的結果,對有需要的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心理輔導。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便於老師隨時存儲心理諮詢輔導內容,並利於後期的及時跟進和信息查詢工作。

五、結語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國對新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爲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引起我們每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視與思考。高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解決,不斷總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經驗,積極拓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與模式。

參考文獻:

[1]張英琦。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路徑分析[J].赤峯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7).

[2]曾夢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3).

[3]袁忠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構建[J].教育現代化,20xx(39).

[4]方瑗。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J].高教學刊,20xx(3).

[5]莫夢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6).

[6]張佳。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J].文學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xx(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