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版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字【精品多篇】

新版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字【精品多篇】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中學語文教學創新論文參考

一、中學語文教學創新的重要性

中學語文教學創新是由中學語文老師通過創新性教學法的開展,培養中學生具有創新性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創新的過程中,中學語文老師必須不斷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才能激發中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中學語文教育是整個語文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對中學生以後的繼續學習和深造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務之急,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學語文教育改革的發展之路,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中學語文教學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中學語文教學的方式單一,缺乏主動性

由於受中學語文教師知識面窄等因素影響,許多中學語文老師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語文教學觀念相對落後,特別是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更是不能達到當前教育發展的要求。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可從多個方面入手進行創新教學,除了要多給學生推薦一些比較優秀的課外語文讀物,也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媒體上閱讀有益的文章,通過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由於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導致中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較差,使中學生無法獲得全面的、新穎的語文知識。

(二)中學語文課程內容跟學生聯繫不緊密,缺乏創新力

中學語文課程蘊藏着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和人文知識,但是當前中學語文課程內容過於單調,與學生實際聯繫較少,在教學上基本是採取填鴨式教學,中學語文教師只重視對書本知識的講解,很少關注學生對這些知識的領悟能力,中學語文課堂成了老師的“講堂”,學生很少有機會去感受課堂內容的精彩。中學語文知識特別是在寫作上還是以“複製”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久而久之導致中學生失去了學習創新能力,違背了中學語文創新性教學的初衷,也無法收到預期的語文教學效果。

(三)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後,缺乏時代感

中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落後,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必須通過自身改革和創新來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可以反映中學語文課程的變化和發展,中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教學目標的多元性也要求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要具有多樣性和創新性。中學語文教學往往採用單一的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和教學模式割斷了中學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抑制了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讓中學生對中學語文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也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難度。

三、對中學語文教學創新的探索

中學語文教學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中完善中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對嚴重偏離了中學語文教學創新含義,脫離了語文教學課本,一味追求出新的語文教學方法,要不斷進行糾正。對於脫離中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刻意玩弄花架子,脫離中學語文知識積累,盲目地追求中學語文教學創新的行爲,要不斷進行糾正。中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擴充知識面,掌握正確的語文教學方法,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才能真正實現中學語文教學的創新。

(一)中學語文教學要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創新,關鍵是要有高素質的中學語文教師隊伍。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是創新型的語文教師,必須是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的語文教師,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的語文教師,對中學生信息獲取的願望和需求有着敏感的態度。要破除中學語文的教學迷信,掙脫以往教條的語文教學方法,不搞唯上、唯書、崇拜等舊式教學方法,要對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敢於質疑、敢於突破、敢於超越、不斷激發中學生自身的創作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發展中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能力。只有用這樣的語文教學方法,才能幫助中學語文教師站在時代語文教學發展的前沿,能準確洞悉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的規律,有着教書不唯書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意識,做到語文教學心中有綱,目中有學生。在中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並啓迪中學生去獨立思考、探索、發現,並教給中學生創新的學習方法,啓發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創新思維意識,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能力。

(二)中學語文教學要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

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發展,總是與創造性教學活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爲中學生創設有利創新的學習環境就顯得至關重要。中學語文教師要多采取一些有助於營造寬鬆民主氛圍的語文學習環境。要充分尊重中學生的自尊心和個性發展的特點。要經常和中學生討論商量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倡導形成平等的師生對話關係,鼓勵中學生質疑的精神。從中學語文課教學堂環境來講,應該多結合中學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能力。儘量結合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爲中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學習機會。爲了充分提高中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中學語文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的好奇、好動的特點,從語文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要求出發,用比賽、繪畫、唱歌、遊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語文教學,讓中學生沉寂在快樂的語文學習氛圍之中。

(三)中學語文教學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

中學語文教學創新需要改革語文教學的模式和方法,而中學語文教學創新的核心,是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傳遞手段不斷完善的今天,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要一改以往主要靠口頭傳授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封閉式的死水一潭的中學語文教學狀態,用鮮明的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授課,加深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領會。促進中學生積極的學習思維,從而使中學語文教學得以化繁爲簡,變難爲易,有效地提高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師要相信中學生的創造潛能,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創造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教學氛圍,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等培養中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不斷爲中學生在語文學習這片廣闊的天地中,獲得更多是語文知識,探索出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培養滿足當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字 篇二

【摘要】文化作爲一個民族靈魂與精神的所在,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程累積下來的不僅是珍貴的精神財富,而且還是豐富的物質財富。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發揮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對強化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等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爲此,文章擬從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發展現狀出發,分析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探討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國中語文;語文教學;重要作用

我國在長達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經過悠久歷史沉澱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精髓與文化瑰寶。國中語文作爲繼承與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必須強調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教育,讓學生認知、瞭解與感知優秀的華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發展現狀

1.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傳統文化是歷代人們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是民族文化與社會習俗的象徵,更是華夏民族的精神食糧。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磨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但是以往文化的繼承,而且還是現代文化的融合,如基於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思想,而延伸出的新時代的母親節、父親節等,就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發展,是古代孝道文化在當代精神文化中的新興展現。2.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發展現狀。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經常會涉及一些古代詩詞、詩歌等,如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旅夜書懷》、蘇軾的《水調歌頭》等。然而,多數國中語文教師在教授這些古詩詞的過程中,一般都是以“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爲主,即過於注重應試基礎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略了詩詞中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這種機械的、呆板的語文教材內容講解,雖然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卻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難以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二、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國中語文教學中,一方面有助於廣大教師與學生進一步熟知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同時,這種良性的傳統文化繼承與傳播方式,還能更好地促進國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2.豐富與充實國中語文的教學內容。正是在國中語文教材中編設了經典的古文言文、古詩與古詞等內容,才使得國中生能夠對中華民族古代的發展歷程、人文場景、風俗人情等有所瞭解,也才能讓學生感知到中華文化的浩瀚與精深。[2]另外,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與充實了國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增強了國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動力。3.增強學生的民族凝聚力與自豪感。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有助於民族凝聚力的加強,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尤其是文化作爲一個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已發展成爲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的主要標誌。缺乏傳統文化素養的國家與民族,很難得到其他國家與民族的尊重,同時也會對經濟、政治等產生負面的連帶影響。因此,學習與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屬於每位華夏兒女應肩負起的重要責任。國中生由於處於思想形成的關鍵階段,因而有效的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有()助於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所以,在國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對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涵養,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價值觀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4.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國中語文教學重視學生的語文理解技能培養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還應關注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高質量、高效率的國中語文教學是能夠讓學生經過語文課堂學習,不斷增強其思想品德、愛國主義情感等綜合素養。[3]諸如,國中語文教師在講解民俗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民俗有一定的認知與瞭解之後,深切感受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因此,在國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三、傳統文化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國中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之前,首先自身必須具備紮實的傳統文化基底與較高的綜合文化素養,在課堂內外能夠靈活地引經據典,能夠向學生講解有關傳統文化的各方面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視野,進而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2.在語文教材中滲透傳統文化。國中語文教材作爲語文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將傳統文化滲入其中,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多地瞭解中國古文明,進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揚與再創造。[4]3.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教學環境。國中語文教師在講解傳統文化內容時,可以借用音樂播放、背景介紹、啓迪發問等多種方式,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教學環境,讓學生進入到教學氛圍中,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質量與成效。

【參考文獻】

[1]吳傑。以語文教學爲載體搭建弘揚傳統文化的平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xx(05).

[2]王欣豔。對國中語文文化課堂模式的初步探索[j].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xx(02).

[3]劉家訪,劉勇。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國中語文教科書—以人教版教科書爲例[j].語文建設,20xx(10).

[4]劉春彪。國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xx(04).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字篇 篇三

國中語文閱讀是擴大學生知識面、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課堂,傳統的閱讀教學文章少而精,學生視野較窄,缺乏對同類文章思考的空間,羣文閱讀的出現打破了單篇文本教學的侷限,讓學生從課內走到課外,實現既聚焦課堂又走向社會、家庭的閱讀視野。羣文閱讀的課堂需要用心、用智、選對文、選好文才能調動學生的熱情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切實獲益,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組合選文的策略。

一、以作者爲中心選文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學風格,國中語文閱讀可以從教材選定的作者出發,對該作者的文章進行精心篩選,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對作家的文風有更深刻的認知。例如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選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教師就可以選擇老舍同樣寫濟南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賞》讓同學一起學習,看老舍怎樣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增加學生的寫作技巧。同樣還可以選擇老舍的散文如《北京的春節》《養花》《草原》《貓》等,通過羣文閱讀學習,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選文以及名家文風,學習名家風範,積累見識和學識。

二、以“體裁”爲中心選文

以體裁爲中心選文,把同一體裁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學生了解掌握該類體裁的寫法。文章的體裁無外乎有六大類即是: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小說,詩歌等形式。語文教師在選文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難易適中同類體裁的文章,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古今中外的議論文雜糅在一起,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豐富性。例如可以將古代名家蘇軾、韓愈、歐陽修等人的議論文、現代名家魯迅、梁啓超、錢鍾書等人的作品以及國外名家的議論文放在一起,以供學生欣賞,同時精心講解其中的一兩篇文章,讓學生理解不同的時代、國別、地域、作家都有不同的風格,從而達到豐富學生視野的目的。

三、以“同文”爲中心選文

所謂“同文”就是主題相同甚至題目相同的文章,文學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現象,甚至同樣的題目有多個人寫,但是寫作的角度和內容都不相同。教師在國中語文羣文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中大量的“同文”,讓經典與經典對話,“以文解文”,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文經典的作品總是有內在的契合,尤其是同樣主題的文章,語文教師在解釋文章的過程中,有時也不能把經典文本的意思內涵解釋得十分到位,那麼讓經典“互文”,無疑是國中語文羣文閱讀教學中的絕妙法則。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寫過《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便是“同文”中的經典,另外古詩文中“同文”的作品就更多了。古人喜歡吟詠同一對象,例如邊塞詩,有一個邊塞詩派,王昌齡、高適都是寫作邊塞詩的高手,同一篇《出塞》,王昌齡就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等詩文。唐詩中送別詩也很多,例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和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同樣送別卻寄託了詩人不一樣的情懷。這些閱讀的經典,無論是針對國中語文古文閱讀教學還是現代文閱讀教學,都有着豐富的作品,出現在課堂上,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驗閱讀的快樂,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羣文閱讀組文的方式

上文講了從文章的作者、體裁甚至“同文”方面去選文,是選文的一個思路,但是選出的文章會有很多篇、很多種,怎樣巧妙組合到一起也是國中語文老師面臨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以下幾種組文的方式:

(一)以“拓展強化”的方式組文

顧名思義,拓展強化就是在一個水平基準線上進行不斷完善,達到不斷強化的目的。比如圍繞社會的話題會有很多文章,也有很多科技、過年、特產、奉獻等話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切合時代的作品,根據已有的教材篇目進行羣文閱讀。也可以在上文諸如以作者爲中心選擇的文章基礎上,根據文章深度層層遞進強化,也可以補充其他作者類似的文章,交叉進行,補充文章作者風格單一的不足,進行拓展強化。

(二)以“完善增補”方式進行組文

根據研究國中語文閱讀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有些類型的文章缺失,例如有關家庭教育、自我認知類型的文章較少。衆所周知,國中生正處在叛逆時期,對自我認知不太明確,容易造成心理障礙,對家庭教育不理解,缺乏對家庭教育的正確認知,此時作爲語文教師應當完善增補此類型的文章,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青春期所面臨的各類問題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及優點,正確與家長溝通,表達情感,幫助他們成長。可以說很多作家都以自身家庭故事和自己成長經歷創作,趣味性強,也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諸如《傅雷家書》《名人傳》等勵志型作品都可以成爲教師的推薦對象,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羣文閱讀組文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教師可以不同的選文裏自由組合,達到拓展強化、完善增補、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即可。但是選文時目標要明確,根據難易程度螺旋上升,切不可超越學生理解閱讀能力之上,否則一些枯燥的文章反而降低學生閱讀興趣,適得其反。羣文閱讀是當今語文閱讀教學中創造性的發現,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國中語文教師而言,應當圍繞課程要求和標準,提高自身素質和閱讀面,在選文、組文上爲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素材,選擇名家、經典文學作品,確保文章不難不易、恰到好處、閱讀性強,既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又能達到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切實落實羣文教學爲閱讀教學服務的目標。羣文閱讀自由性、創造性較強,組文更是千差萬別,這是在浩瀚的文學海洋裏篩選合適的素材,組文技巧上要求很高。筆者在此提出了組合選文的幾種方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望學術界多加研究。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字 篇四

論文關鍵詞:語文 理解性閱讀教學 探索

論文摘要:國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是以理解理論爲基礎的教學方式,是理解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它是長期以來對灌輸式教育和獨白式教學模式的顛覆,是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重要變革。從三個方面對國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過程進行了探索。

閱讀教學的最終追求是人的全面發展與主體精神的發揮,傳統教學中,老師把學生當成裝知識的桶,其嚴重的後果是壓抑和束縛了孩子們的天然的感覺、想象,荒蕪了孩子們純真的情感。理解性閱讀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一些弊端,它以理解爲核心,重在引導師生之間相互理解,產生情感共鳴,最終實現個性的發展和生命意義的表達。

一、國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的內涵

閱讀教學是國中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國中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創造熱情,他們要展示自己的才華,要擺脫國小那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和對教師及教科書的依賴。一方面,他們不願輕易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對別人的意見,先要審視,有時甚至持過分懷疑和批評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們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看法,表現在閱讀上是對文學藝術作品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對文本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與衆不同的看法,而且急於發表,此時,如果教師加以適時恰當地引導,不僅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也會得到提高。

二、國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過程探索

1.誦讀:理解的情緒感染

誦讀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也是一種豐富的情感活動,是文本語言文字由脣齒浸入思想、心靈的過程,誦讀要做到以文本的語言點燃學生的激情,以學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語言。教師在誦讀教學中要做的就是爲學生創設最佳的誦讀情境,激發學生的誦讀慾望,指導誦讀方法,拓展思維感悟的空間。創設情境,激發誦讀慾望,可採用如下方法:

(1)多媒體渲染

多媒體可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它聲畫結合,可以逼真地模擬或再現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如在教讀《安塞腰鼓》一文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彷彿置身在黃土瀰漫、鼓聲震天的場景中,學生內心的興奮就會隨着擂鼓者的那股衝勁和節奏激烈的隆隆鼓聲不斷升溫,對安塞腰鼓所帶來的震撼也就聞於耳而會於心了,學生在這種震撼中誦讀文本就會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樂介入

多媒體的畫面有時用多了反而影響了學生的想象力,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不妨單純地讓音樂介入。音樂用節奏、旋律、速度等手段來表現人的情感,而文學的音韻、節奏就吸取了音樂的技巧,時而柔和,時而鏗鏘,伴着美妙的音樂誦讀,讓音樂幫助詮釋文本,在音樂的氛圍中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就會對文章的格調風采、層次脈絡、語言表達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會加以潛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如我在教學《黃河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課)一課時,首先播放了中央樂團合唱團田浩江演唱的《黃河頌》,那渾厚的男高音、雄壯的樂曲旋律把同學們帶入了一種精神爲之振奮的境地,紛紛對着歌詞大聲地跟唱,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學心。這首歌帶領學生感受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歷史,對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充滿了無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學生進入了課文情境。這一課結束後,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黃河大合唱》,讓同學們酣暢淋漓地感受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尤其是《保衛黃河》一曲,那鏗鏘激昂的節奏,如急促的鼓點,敲打在同學們的心靈之上,強烈地激發了同學們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的決心。音樂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挖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構建了積極健康的心理結構。

2.體驗:理解的必經途徑

理解性閱讀教學改變了以往以教師分析爲主的教學模式,它把對文本的閱讀權力還給了學生,鼓勵學生自主體驗和理解,自主建構,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這給沉悶的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1)現場觀察

體驗總是和主體的自身經歷相聯繫的,閱讀的意義也只有通過讀者的體驗才能得以展現。蘇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視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的語文和思想的源頭”,他帶領孩子們走進“藍天下的學校”,他說:“到田野、到公園去吧,要從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會使你的學生成爲智慧的探索者,成爲尋求真知、勤於治學的人,成爲詩人。”他把大自然看成世界上最美妙的書,它是豐富多彩現象和無限美的兒童智慧的源泉。他提到要獲得廣闊的知識,就要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人原本是,而且永遠是大自然之子,所以應當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聯繫都利用來讓他吸收精神文明財富”。國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上升,但形象思維不是完全退出了舞臺,特別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形象思維在其思維中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於形象性較強的文章,與其悶在教室裏靜思默想,不如領他們走進生活,走近大自然。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心理學的一種實驗方法,把它放在閱讀中,就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選取合適的時機,讓學生當演員,扮演某個角色,進行表演,變學習者爲當事者,來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這種方法能促使學生超越時空很快進入課文情境中,與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從而獲得真切的體驗。國中生天性活潑好動,富有表現慾望,只要給他們參與的機會,他們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戲劇性較強的課文可在教師必要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角色扮演積極參與。

3.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

理解性閱讀教學注重感悟,讓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地去接近文本,在體驗中品味,在感悟中把握文本意義,構建文本世界,陶冶心靈,使閱讀成爲學生的精神享受,從而提高其生命的質量和價值。

下面是蒲松齡《狼》一文中的一個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從屠夫對付狼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機智勇敢的屠夫。

生:老師,我並不覺得屠夫機智勇敢!

師:何以見得?

生:其一,屠夫很笨,他先“投以骨”讓“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何不同時投兩骨,讓兩狼同時得骨止,然後藉機逃走,這樣就會避免後面的麻煩和危險;其二,文中“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說,才明白前一隻狼是假裝睡覺,一個‘才’字,說明屠夫反應遲鈍,事後才明白過來,這就不能說明他聰明機智;其三,至於他能夠知道“奔倚其下”,跑着躲靠在麥秸垛下,這是一般人的本能。

從這一點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麼機智!

師:說得有道理,這一點我以前還真沒想到,既然屠夫的形象變化了,那麼狼的形象呢?

生:老師,據我所知,狼是很聰明而且很有個性的動物,它在每次攻擊前都會去了解對手,所以狼的攻擊一般很少失誤。

師:那麼文中的狼怎麼失誤了呢?

生:那隻能怪人的狡詐了!

師:爲什麼說是狡詐呢?

生:因爲我看過《聊齋志異》中的另外兩篇寫狼的故事。其中一則寫兩個孩子利用狼的母性讓母狼奔跑勞累至死,另外一則最後批判了人的殘忍性。

大多數學生的思維中形成了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要麼“讚揚了什麼”,要麼“抨擊了什麼”,把人物簡單地歸爲某個類型,內容概括爲某種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爲“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而毫不涉及那些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故鄉》中的楊二嫂被概括成“尖酸、刻薄、自私貪婪、冷酷”的人而給以無情的抨擊,沒有看到她也是那個黑暗社會的受害者也應加以同情。這些概念化空泛的理論說教,掩蓋了作品中撼人心魄的美,使學生的閱讀陷於迷霧之中。感悟式閱讀就要去除矇蔽在作品上的理論說教,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中還原作品的真面目。

以上幾個環節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關聯,彼此交融的,它表現的只是一個認識螺旋上升的過程。師生對文本的解讀過程就是相互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通過理解加深了對問題的認識,開闊了自己的精神視野,生成了新的意義。因此理解性閱讀教學就是爲“理解”而存在的教學,“理解”既是它的手段,更是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笑霞。語文教學心理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2]朱立元。理解與對話[m].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3]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氛圍探究

對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探究,主要是爲了深入瞭解課堂氛圍,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改善語文課堂現有弊端,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既對老師的課堂氛圍的建立提出重要建議與參考,也使學生認識到課堂氛圍的重要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

一、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研究意義

(一)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內涵

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是一種情境,是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情調與環境的結合,它受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影響,在教學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是由教師、學生以及教學課堂的環境共同組成。教師是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主要引導者,以其智慧與激情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是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主要參與者,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教學環境是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主要影響因素,良好的教學環境有益於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它們三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二)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研究必要性

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課堂氛圍影響着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好的教學課堂氛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好學習,快樂學習;課堂氛圍影響着學生對現實的追求,良好的課堂情境能使人心情舒暢,樂觀自信,勇於追求和享受生活;課堂氛圍影響着學生的個人發展,環境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堂氛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思想與素養,從而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研究,能通過研究進行對比、分析,總結研究的現狀,發現現有的課堂弊端,分析其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最後透過現象尋找本質,對建立良好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提出好的策略,從而改善現狀。因此,探究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二、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現狀分析

(一)現有語文教學課堂弊端

從現有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研究不難發現,現在中學生課堂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弊端。課堂上沒有創新,沒有活力,沒有激情,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自然也達不到教學效果。分析現有中學語文教學課堂的弊端,主要爲: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課堂沉悶。

(二)現有中學語文課堂氛圍原因探討

由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現狀分析,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發展並不可觀,而造成這沉悶課堂現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無創新,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關係不和諧,不能及時相互瞭解溝通交流;應試教育,學生爲分數而學習,考試考什麼學生學什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乏興趣。教師是課堂氛圍的主導者,他決定着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引導着整個課堂的方向。而現在許多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每一種教學方法,從本質上看,都是辯證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他的優點與不足。現有課堂中,許多教師還是以講解爲中心,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着聽課,而這種無趣而刻板的教學模式又怎麼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呢?比如教師講課文的時候,一般都有固定模式: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文章結構、語言特色、中心思想等。如此單一的教學模式,又如何激起學生的探索欲?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關係不和諧也是影響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學生不喜歡自己老師的教學風格,有的學生不贊同自己老師的處事態度,甚至會不滿意老師的教學能力,都會影響課堂效率。有的教師過於威嚴,在學生面前居高臨下,而對學生要求過於嚴苛,那麼學生有的便不是尊重,而是害怕和厭惡,對於他的語文課也會由人及物;有的教師素養匱乏,普通話不標準、講課邏輯混亂、板書雜亂等,都會讓學生疲於聽課;還有的教師偏心好成績學生而漠視差成績學生,傷害了學生的自尊與自信。不和諧的師生關係會使得課堂氛圍更加沉悶。雖然現在提倡教育改革,但應試教育仍然占主導地位,學生學習最終仍是爲了考試。考試是衡量學習成績的唯一標準,而考試內容又侷限於教材,如此,爲了取得高分,往往是“考什麼,學什麼”。學生每天機械的接受着考試的內容,麻木的進行着各種強化訓練,只顧着考試考高分,又怎麼會有學生真正渴望的快樂課堂?

三、建立良好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策略

(一)建立良好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意義

我們爲什麼要建立良好的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課堂氛圍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靈魂,深深影響着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正處於一個成長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思想還不成熟,同時他們又對事物充滿着好奇心,喜歡去發掘、去探索。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引導他們的成長,而沉悶的環境只會扼殺他們的思維創新與興趣愛好,因此它在中學生語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學生每天面對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課堂如何能夠提起學習的興趣?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能減輕學生的壓力,使學生燃起學習的激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僅僅爲考高分,而是主動探尋知識,快樂的學習。在自由的空間裏將智慧盡情的展露出來,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也就自然提高了。良好的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個人素養,有益於學生的未來發展。環境是學生的重要導師,尤其是中學生成長階段,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能給予學生知識,更是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潛移默化的引導着學生,引導着他們培養優秀和諧的個性和素養。

(二)建立良好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途徑

1.創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着課堂氛圍和教學效率。在這個的素質教育時代,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仍舊很單一,尤其是在中學階段,老師都把重心放在瞭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上,完全忽略了過程,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枯燥而乏味的講授課堂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課堂上插入各種課堂活動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課堂活動又包括小組討論、角色表演、學生講課等等。課堂上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同學,小組討論時,每一位同學都能暢談自己的見解,每一個思想都能得到很好地傾聽與討論。而根據課文內容設置角色表演,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貼近課程人物,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偶爾讓學生自己講課,既鍛鍊了學生的能力,也能豐富課堂,使課堂多樣化。2.選擇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一味地循規蹈矩,圍繞着考試大綱和教材講課更容易適得其反,使學生疲於學習,疲於課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豐富的素材,開闊大家的視野,也可以創設新奇的問題來鼓勵學生去自主探索。將課堂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課堂中學習,在課堂中生活。其次,還應該適當把握課堂的進度,瞭解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狀態隨時調整,確保課堂的效率。3.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建民主課堂師生關係直接影響着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態度,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語文教學課堂氛圍。因此,教師不應該過於嚴厲,課上相互尊重,課下相互關懷,創建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生要積極交流互動,多設身處地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的對話過程中進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展現,體現學生獨特的思維。4.讚許課堂表現,提升學生信心課堂讚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信,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充分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進步,無論是提出不懂的問題還是講出對問題不同的見解。讚許學生的勇氣,讚許學生的見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感覺到被重視,在這樣的平等氛圍中,他們就會更加積極主動的表現自己,探索知識。教學課堂氛圍雖然只是教學的一個外部環境,它卻是教學效果的直接影響因素。本文通過對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氛圍的研究,梳理了主要問題所在,並明確給出了幾點建立良好課堂氛圍的途徑。怎樣的課堂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好?總之,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探索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和種子就播在這塊土地上”,對語文有了學習的興趣,對語文有了情感,再加上輕鬆愉快、自由和諧的語文教學課堂氛圍,這情與境的結合,便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篇六

摘要: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當下正推陳出新,但另一個也相對重要的基礎--作文教學卻似乎被人擱之高束了,筆者願此一探其究,意在實踐中尋找把握作文教學的方法,以期能做到在作文教學的觀念上正本清源,在實踐上也有了探索和嘗試,打破作文教學的瓶頸。

關鍵詞:國中語文;作文教學;瓶頸

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語文教學的進步,主要還是體現在閱讀教學的進步,比如:閱讀素材的推陳出新和與時俱進,課堂閱讀教學形式的多元化與生本化。現在層出不窮的教學技能比賽、優質課比賽、示範課比賽等等,說來說去,還是圍繞着閱讀教學而展開。而對於語文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對於語文教學的基礎--作文教學,則鮮有所見。之類的研討、比賽,有;但比起閱讀教學來說,卻明顯是少的。就拿筆者來說,所經歷和觀摩的關於閱讀教學的優質課、示範課等等數不勝數,但作文教學課比賽(如作文指導課)卻只有一次。雖然,那唯一的一次作文教學比賽課曾經收到了良好的比賽效果。因此,我以爲,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這個佔據語文科分數三分之一強的教學內容,這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目的所在的內容,是普遍受到忽視的。這,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瓶頸。

當前的中學作文教學,同樣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陣痛中緩慢發展。艱辛,是顯而易見的;進步,是有的,但確實不大。如果要概括制約中學作文教學發展的瓶頸,我認爲:功利化和形式化是制約中學作文教學的不可迴避的負面因素。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 重應試不重素養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這兩個名詞,自誕生以來,就是兩個糾結不清的冤家。應試教育是實,素質教育是虛;應試教育是方向,素質教育是基礎;應試教育是目的,素質教育是幌子……這樣的矛盾關係,也同樣反映在作文教學之中。縱觀所有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規範的學校教育,還是外面層出不窮的培訓教育,只要與作文教學有關的,都是在“作文高分的技巧”等問題上打圈圈。也就是說,都在圍繞分數打轉。而分數,當然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面向分數,就是面向了應試;面向了應試,就是面向了功利;面向了功利,作文的教學就自然走向了技巧化、形式化。教學的目的,只是爲了滿足考試的需要。對於作文教學的基礎與源頭的積累,則視而不見或無暇顧及。於是,層出不窮的簡妙作文、快速作文等等,都在教你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寫出一篇天花亂墜的作文。對於文學素養的培養、文學功底的打造,雖然知道,卻真的是無暇顧及,甚或,是覺得不必要顧及了。可是,每一個對作文教學負責任的教師都知道:語文素養的培養,文學知識的積累,纔是我們作文教學乃至文學教育的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頭之水。誰忽略了它,誰就斷絕了作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 重形式不重內容

形式與內容,本來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我們在處理二者關係時,往往很難做到真正的科學和均衡,這是辯證法的結果,也是事物侷限性的體現。而因爲功利的關係,反映在作文教學中,就往往是形式大於了內容。因爲形式是顯性的,而內容是隱性的;形式見效快,內容見效慢。常見的作文教學,都是教學生如何立意、如何選材、如何佈局。更具體的,是教學生如何擬題,如何開篇,如何入題,如何起承轉合,如何過渡,如何照應,如何點題,如何結尾。當然,也有許多生動的鮮明的例子,確實也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但,不管如何多的方法的引導,如何多的淺顯生動的例子,始終關注的是形式,而不是內容。或者說,關注的,始終是應急式的“小技”,而不是終身受用的、以不變應萬變的“大巧”。我們也知道:內容,是作文大廈的磚瓦;形式,只是討巧的外觀。但就算是比較切近內容的作文選材的指導,也往往是爲着應試的需要,提供的是形式的選擇和分析。對於作文內容的積累、遴選和謀劃,往往也是有心無力的了。要麼,是顧不上;要麼,是來不及。

3 重技巧不重心靈

據說,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內力勝外力”、“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太極、八卦、形意等等,好像都是以此爲最高法則。流傳千年的中國武術能得出如此結論,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依據。如果依此推理和擴展,在文學寫作和作文教學上,不也有同理同源之處嗎?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心中無法”,是筆隨心走,文隨意走,任意而行,當行則行,當收則收,在自由而適意的收放之間,佳作竟渾然而成。如果一味關注着謀篇佈局,關注着語言推敲,文體語意好像都提升到了境界,但看文章的感情和寄寓,怎麼看都是如此牽強和蒼白。要麼閃爍其詞,在似是而非中狀多情之態;要麼無病呻吟,“爲賦新詞強說愁”。文章是有了表象,有了華麗的外表和肉體,但卻缺乏了精神,缺失了心靈或者靈魂。因爲,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和學生在作文寫作的初衷中,已經是沒有把“心”放進去。所以,什麼都有了,唯獨“心”沒有了。所以,考場作文中,不管是話題作文、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中上水平之作的,在技巧和內容上,幾乎都如出一轍,鮮有不同。要麼擬題新穎,要麼立意獨特,要麼選材精當,要麼結構新巧。而真正能直抵心靈的佳作,是少之又少。

如何破除制約中學作文教學的瓶頸與障礙,從理論上說,是不復雜的。源頭上講,是要改變作文教學的觀念,改變作文教學的目的,去除作文教學的功利化和形式化傾向。從操作方法上講,是要與當下的作文教學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做到:重素養不重應試,重內容不重形式,重心靈不重技巧。但是,具體來說,在實踐中如何把握作文教學的方法,需要達到或能夠達到怎樣的效果,就不是能夠一以概之的了。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實踐方法;不同的教學力度,也會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但我想,如果真正在作文教學的觀念上做到了正本清源,在實踐上也有了探索和嘗試,作文教學的瓶頸總會被打破的,作文教學的實踐,也是會開出成功的花的。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篇七

1.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語文的學習,學生情感態度不同,產生的學習效果就不一樣。學生學習時帶有積極地情感,那麼他們就會積極地思考,思維比較活躍;如果他們帶有消極的情感,學生學習的熱情就會大大降低,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中學生的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以及相應的內心體會,當語文作品中的某些場景與自己身邊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時候,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比較積極地情感。學生帶着依據實際生活得來的感悟去學習語文,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2.有利於提高學生鑑賞文學的能力

鑑賞文學需要一種比較活躍的思維,是讀者在深入瞭解一個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對該文學作品進行評判的過程。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習某一篇課文的時候,加入學生覺得這個文章寫得特別好,而要他們說明寫的好在哪裏呢?學生又說不出來,這就說明學生的鑑賞文學的能力有待提高。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鑑賞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諦,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與內涵。因此,情感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鑑賞文學的能,教師需要高度重視。例如,在學習《包身工》這篇課文的時候,文章的主題是舊社會壓榨童工的醜陋罪行。教師在講解時候,需要先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學生具有初步的體會。然後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生活與包身工的生活,突出包身工惡劣的生存條件,學生情感上受到極大的觸動。

3.有利於加深學生的語文認知教育

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顯示,教育過程是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相統一的過程。同時情感過程對認知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任何內容、手段與方法都要注意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和態度,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內心感受,如果在教學中忽略學生的情感因素,那麼學生只是單純的獲得了知識與技能,但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可能是消極的,學習興趣也比較低迷,語文學習的認知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面。如在講解《奇妙的克隆》這篇文章的時候,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說明文的方法與技巧,如果從開始就一直強調這些說明文的特點與方法,學生會產生牴觸情緒。因此,教師需要聯繫生活實際,展示現實中克隆的實際例子,感受克隆這件事的奇妙之處,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會被調動起來,然後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掌握說明文的方法與技巧,加深學生的語文認知。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與內涵

語文學科是一門涉獵很廣的學科,作爲中學語文教師,需要閱讀各種書籍,瞭解各種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師不僅應該閱讀人文類的書籍,還應該閱讀歷史類、美學類、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只有教師多多的閱讀書籍,才能夠開闊自身的眼界,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對於事物有自己獨立的看法與思考,主動地思考與探究,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與內容,更好地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此,老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內涵,對學生實施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在講解一篇課文的時候,需要將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融入進去,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打動學生的心靈,例如在講解禮拜的相關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將盛唐的背景、才子的風貌以及李白的生平、才情、狂傲介紹給大家,使學生更好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感受古典文學之美。又例如在講解《項鍊》這篇問斬的時候,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從文中可以看出,瑪蒂爾德喪失自己美好的青春,是因爲她具有強烈的虛榮心;也可以看出瑪蒂爾德在人生錯位後又因爲自己的誠實勇敢變得美好。從中可以感受到青春易逝,珍惜年華的情感。

2.教師對工作與學生要有熱愛之情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及工作內容有着一定的情感,有的教師是積極面對,熱愛的態度,有的教師是冷漠、厭惡的態度,這對教師所教的科目與學生來說,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調動積極地情感,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帶有積極的態度,在課堂教學激情洋溢,將自己對於語文學科的熱愛之情帶給學生,與學生在心靈上產生交流。語文教師要將語文教學工作視爲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生活與生命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居所,而不僅僅是一種賺錢的工具。除了對語文工作要有積極的感情外,對學生也要有具有愛。贊科夫說:“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的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師對學生要有真摯的情感,法子內心的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爲學生思維發展留下定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自由思考,營造一種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的愛感染學生,學生也會對教師具有真摯的感情,並且將這種感情投入到教師所教的科目中,產生無窮的學習動力。

3.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情感性的語言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語言,是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情感的最直觀的反應。教師使用情感性的語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感情與思維,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教師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語言,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激發學生內心的真、善、美,激發學生內心最真摯的感情。總而言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線的教師需要積極地思考與探索,促進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實施,促進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