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教育論文範文(共3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0篇《關於教育論文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關於教育論文範文》相關的範文。

關於教育論文範文(共30篇)

篇1:教育論文

教育論文

教育有很多類型,教育論文如何寫,以下的教育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個體教育與整體教育【1】

【摘 要】技工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智商的培養教育,也應該重視情商的培養教育。

特別是在對學生整體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個體的教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三年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快樂地成長,順利地完成學業,成爲合格的技工學校畢業生。

【關鍵詞】個體教育 整體教育

整體是由每個個體組建而成的,一個整體好與不好,由每一個個體的好壞來決定,一個班級好不好就要看教師對每一個個體的教育而花的時間和心血了。

通過對學生每個個體的教育,良好的學生整體就會逐漸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那麼,怎樣對個體、整體進行教育和管理呢?

一 調查摸底,建立檔案

現在技工學校的學生都是1990年以後出生的,比起“70後”、“80後”的學生,他們更前衛、時尚、自我、叛逆,思想活躍,反應敏捷,對新問題、新事物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做。

要充分認識到技校生的這些特點來進行有效的教育,還得通過看檔案、與學生談話及個別聊天,摸清班內每個學生的思想狀況。

1.建立學生整體檔案

新生入學的第一週,教師就要儘快地建立學生檔案,瞭解每位學生在國中時,誰做過班幹部、獲過什麼獎勵、家庭基本情況、愛好特長、喜歡什麼樣的班級和喜歡什麼樣的老師、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等,這對今後對學生進行個體、整體教育管理尤爲重要。

2.建立班委檔案

學生入學第一個月,教師要儘快地建好骨幹隊伍,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整體,實現集體目標。

班級的核心班委,是班上優秀或較優秀的個體學生組成的,這一部分個體,班主任如運用得當,教育培養好,工作佈置起來就會如魚得水,開展得有聲有色。

同時也爲學校學生會、校團委提供人才。

此外,建立好班委檔案才能人盡其才。

3.建立重點學生的個體檔案

教師一般工作量較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也較多,如果不對學生進行分層的科學管理,工作起來就會事倍功半,抓不到重點。

因此,在開學一個月後,教師要對班級重點個體學生建立檔案,根據學生個體問題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問題嚴重的、屢教不改的,可升級提交給學生科長,按違反校紀校規處理,對學生整個管理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二 制訂計劃,運用方法

根據調查摸底情況和學校學生學科的計劃,制訂班級的工作計劃,採取各種方法,使每位同學都能得到學校的良好教育,順利完成三年的學業。

1.完善班規,制度育人

要以學校的規章制度爲依據對學生整體進行全面教育,使大部分個體形成一個良好的整體。

新生剛入學時,就進行一週的入學教育,然後進行軍訓,抓好這兩個重要環節,大部分個體基本上都適應了學校的管理。

對於難以適應學校管理的少部分個體,教師可根據班級上個體出現的不同情況,用完善班規的辦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制定班級獎勵和懲罰制度。

如個別學生不願意打掃宿舍衛生、不去打掃清潔區、扣個人操行分也無所謂的,在執行班規時,對不掃地的學生加扣操行分,由班主任帶着他們一起被罰掃,在教師的帶動下,他們就會聽從安排,逐漸養成每日打掃衛生的習慣,去完成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了。

當然,教師還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做到及時表揚、支持班委工作,使校紀、班規能順利執行。

2.利用外援,家校育人

要搞好個體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組織紀律性,使之成爲合格的人才,就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

教師要掌握班裏的每個學生的家庭地址、聯繫電話,並隨時與家長保持聯繫,主動與學生家長交流經驗,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思想、生活等情況,幫助家長在家裏有針對性地對自己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個體學生通過家長、家校的共同教育,逐步地融入到良好的班級集體之中,從而使班級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3.職業規劃,目標育人

有少部分個體學生,對進入學校學習自信心不足,沒有學習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不知學習有什麼用,因而學習態度不端正,只求能夠過得去,甚至是得過且過,學習上無精打采,上課睡覺、看課外書,開小差,不求上進。

因此,教師在第一學期,首先,要指導學生擬訂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寫一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系統的瞭解,使他們學習有方向,個個有奮鬥目標。

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般在任課教師上課時,學生整體都能安靜學習,主要是在沒有教師時,學生個體是否能自覺地學習。

因此,教師必須開展一些活動,如讀書月活動,配合學校開展專業技能方面的各種大賽,在班級海選後,選拔獲得名次的學生參加學校的比賽,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創造整體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個體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改掉不良的學習習慣,自覺地參加學習,從不想學到“我要學”,使之能在兩年的理論課學習中完成自己的規劃,實現自己的目標。

三 培養情商,開展活動

“情商”也叫情緒智力,它包括五種能力,即認識自己、控制自己、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和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技工學校的畢業生有一定的智商,具備一業的就業基礎,但在工作中能否被認可、被重視,還要看情商的高低。

因此,技工學校要培養出更高規格的畢業生,必須重視學生整體和個體情商的培養和教育。

1.自控能力的培養教育

處於青春初期的技校生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化,比少年期更爲突出,容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極端的憤怒、悲觀。

情緒變化很快,不穩定,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個體學生情緒躁動不安,在教室內大喊大叫,摔砸東西,與同學爭論起來面紅耳赤,甚至發生激烈爭執,從而影響班級整體的團結。

對於出現的這些問題,教師首先要理解學生所發生的失控情緒,想辦法讓他們把心裏話說出來或寫出來,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地去幫助他們。

因此班級要建立意見本和定時讓個體學生在黑板上亂寫亂畫,並利用班會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從而提高個體學生的自控能力,塑造良好的個性。

2.自我管理和激勵培養教育

在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下,教師如何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去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生,使這個整體的每一個個體都得到更好的提升呢?首先,大部分學生入學後都能獨立自立,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離開父母后,難以適應學校的管理,教師就要與這些學生建立親密的師生關係,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愛,與他們可以做朋友,給他們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培養的過程中,通過開展“好人好事”“全月無違紀”“我爲班級作貢獻”等活動,把活動貫穿於日常學習、生活和勞動之中,使他們能自己洗衣服、擺放好日用品、打掃清潔區、教室、宿舍的衛生和排隊打飯等,還可通過開展激勵活動,制訂班級目標,如“創先進班級”“奪流動紅旗”“我行!我能行”等活動。

在活動中,要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要看到他們的閃光點,當他們在班級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後,會在各個方面大有轉變,自信心和自我激勵能力都相應得到提高。

3.良好人際關係的培養教育

學生入學後,常出現“分幫派”的現象,即一個地方來的分一派,在班裏說家鄉話,同學們在一起時,很容易產生誤會,不利於班級整體的團結。

學校通過開展入學教育、軍訓、球類比賽等活動後,大部分同學都能在班級這個整體中搞好團結,互相友愛和幫助,但有的學生個體就不能做好,孤獨、好鬥、不接納他人,經常與同學發生矛盾,人際關係非常緊張,所以,教師一旦發現情況後,要及時到位,做好思想工作,開展各項活動。

如“一幫一”“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學會說話、善於溝通”“如果我是你”等活動,讓他們學會尊重、寬容別人,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樂於欣賞他人長處而不隨意侵犯他人,善於接納他人,向他人學習,聽取他人意見,這樣纔會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 結束語

總之,在重視學生整體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個體的教育,它們是相互轉化的。

因爲,整體是由每個個體組成的,當個體達到最佳狀態時,這個整體纔是最好的、最棒的。

因此,教師在制訂計劃、設計活動中,千萬不要忽略學生個體的教育,要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提高他們智商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的情商,使他們能快樂地成長,成爲祖國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華.不同認知方式個體的視覺整體優先性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1

[2]堅毅.個體—羣體—整體—唯物辯證法範疇立體化之十[J].求實,2002(4)

感恩教育【2】

摘要:感恩是一個人的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文章通過對用教學實踐的分析,說明了對中職學生持續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闡明瞭感恩教育是貫穿於中職心理健康教學的一條紅線。

並提出若干有效開展感恩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促進感恩教育的.本土化,最終達到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感恩教育;中職生;心理健康

積極心理學興起以來,感恩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備受學者關注。

經過近幾年的心理健康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感恩教育恰恰是貫穿於中職心理健康教學的一條紅線。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的本質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

感恩應該是社會上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也是人之常情。

目前社會上一些腐朽落後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正逐步腐蝕着人們的心靈,一味的索取不知回報使得一些年輕人變得自私冷漠,道德水準滑坡。

對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們經過了解會發現,學生對父母、對老師、對社會、對恩人的主流感情是好的。

但中職生正處於身心發展不成熟、自我意識淡薄的特殊階段,加之社會的發展,在新舊價值觀的撞擊下,獨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愛和給予,從而養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騷滿腹、冷漠欺詐、推諉指責等缺陷性格。

表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就是迷失自我、漠視生命、冷漠恩人等心理特徵,這些都是感恩缺失的一種表現。

在認識自我的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對自我認識不清,定位不準確,甚至角色紊亂。

十六七歲的生理年齡卻配套10歲左右國小生的心理年齡,說自己還是個孩子,不想長大,長大了太無聊太可怕等,只期望別人對自己的讚許,卻容忍不了別人的批評教育。

在情緒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做情緒的主人,就要打消學生“糟糕至極”、“必須一定”的不合理信念,就要打消學生只注重“個人利益”、“一味索取”的思想傾向,就要增強學生對他人的同情與關懷,仁慈與寬容、理解與諒解的情感教養,才能換位思考,感恩於人,抑制自己的消極情緒。

再看看我們的學習,當下智能手機成爲學生的“掌中寶”,“不懂不問只找百度”成爲學習的應對方式。

篇2:教育論文

摘 要:

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爲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針對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效率低下的現狀,文章剖析其深層原因並提出以人爲本的新思路,調動學生對外語的積極性。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英語教師亟需更新觀念,學會使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

關鍵詞:

現代英語教學;素質教育;以人爲本;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現代化手段

1. 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爲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

現在世界上說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作爲國際交往的語言,英語的作用很大。在聯合國,英語是幾種通用語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國際航空、航海和體育界,英語是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在國際貿易中,英語也是最重要的媒介,連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業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語也是國際性語言。

人類彼此間的交往隨着國聯互聯網的普及而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爲人類生活的一個須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語學習、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誠然,語言的本質是工具,但人類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外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爲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沒有掌握外語猶如缺乏一種思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源泉一樣。多學一種外國語,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一門外語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甚至還多了一個頭腦。

從學習者的認知角度來看,因爲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認識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種語言也即掌握了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而學習另外一種語言就意味着學習另外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在當前人們津津樂道於素質教育的話題時,更應當看到外語教學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必然產生重大影響。

現代英語教學不僅僅侷限於教學生課本上的東西,而是要通過教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了解這個世界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學生不僅僅是學幾個單詞、會幾篇課文、考試過關就意味着在學英語,而是通過對英語的學習,讓他們擁有掌握更多知識的神兵利器,猶如給盲人帶來了光明,給殘疾人送去了輪椅。人們可以通過學習英語瞭解更多外國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人文地理等。英語已經從一種單純的工具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資源庫。

2. 新課程下的英語教育

實施課程改革後,新的高中英語教材詞彙量大,題材涉及面廣,不僅涉及藝術、科技、音樂、天文地理的知識,還涉及到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例如急救、健康飲食、肢體語言、文化遺產和未來生活等。而這些課程的設置就正好反映了課程和教學這個問題。

(一) 課程的本質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人類認識的成果知識

爲什麼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要設置課程呢課程到底是什麼教育是謀求學生髮展的;人的發展是通過實踐和認識活動,主體客體化和體主體化的統一過程實現的;學生作爲主體,如果沒有客體,不作用於客體,就不會發生認識,就無從發展。

教育者之所以要設置課程,實質上就是爲學生主體提供認識的客體,以便學生作用於課程這個客體,發生教學認識過程,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說,課程的本質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課程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認識的對象,又是認識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而是精神客體,學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會現象打交道,而是通過課程這個中介客體去認識世界。所以說,課程本質上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也就是人類認識成果,也就是知識。

由於主體的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主體掌握客體的結果,所以客體就有促進主體發展的功能,並且客體的性質決定着主體發展的性質。知識作爲學生認識的客體,就有促進學生髮展的功能,決定着學生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進而解釋道: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轉引自張獻臣,2007:23)。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主體人才的要求不同,這就必然要對我們的教材實施改革,使之適應社會的要求,經濟的發展,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而這對英語教師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學之前要先把這些內容瞭解地透徹。[論文網 LunWenDataCom]

(二)教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知識打開,內化,外化(劉碩,2003:1)

教學工作就是將人類歷史經驗的精華即科學知識轉化爲學生頭腦裏的精神財富,近幾十年的研究,特別是蘇聯維列魯學派和皮亞傑的活動學說,更揭示了知識與發展之間聯繫的具體機制,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論證,進一步說明:課程主要是知識,學生的發展就是對知識展開教學工作的結果。教學工作不是別的,主要就是對知識進行種種加工的工作。

客觀知識究竟要怎樣轉化爲學生的精神財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簡單地呈現給學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須由教師領導着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構主體的學習活動。

首先,將知識打開。知識好比一個百寶箱,裏面藏了大量珍寶:不僅內含有關於客觀事物的特性和規律,而且內含有人類主觀能力、思想、情感、價值觀等精神力量、品質和態度。知識不會自動地呈現出來,也不能簡單而直接的拿來,因此要想辦法讓學生經歷一下,並且不只是簡單經歷,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親身去體驗。所謂將知識打開,就是把知識原始獲得的實踐認識活動方式和過程,加以還原,展開,重演,再現。

例如,應儘量在日常教學中設法給學生創造交際情景,便於學生在口頭上和筆頭上運用所學的語言。交際情景的創設在對話課教學中是最重要的一環。教育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 J. S. Bruner )認爲,人的認識過程是對進入感官進行選擇,轉化,儲存和應用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全方位地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纔有可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1. 利用視聽效果增強情景的真實性和趣味性

課文中的許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數學生沒有親身的經歷或體驗,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讓學生觀看地震資料片段,學生便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和體驗quake和shake等詞的意義,也能夠比較容易地掌握cut off和fall down等詞組用法。

2. 利用聲像效果拓寬學生的交際領域

教師可以利用錄像機等設備給學生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看,並有機會相互交流。例如在SEFC BOOK 1A UNIT 6 GOOD MANNERS課時,就可以給學生觀看有關西方國家的餐桌禮儀及其他禮儀和我們國家相關的錄像,讓學生能夠深入全面地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其次,將還原,展開,重演,再現的活動方式和過程,加以簡化。

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爲原原本本地照搬或複製知識原始獲得的實踐認識活動方式和過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展開和簡化,特別是簡化有兩種水平和形式,即物質的水平和形式,言語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種過渡的形式。情境教學告訴我們,創設情境的手段和途徑包括:生活展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表演體會和言語描繪。通常理科教學中採用的探究學習或發現學習方法,則是提出課題,提供一定的結構性材料,引導學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實驗、報告、評價。其中,物質水平和形式佔主導,也包括語言及多種過渡形式。按照加里培林的研究,內化的一般規律先是通過對實物的操作進行具體動作思維,同時用言語來表述,進而脫離直觀,藉助表象進行思維,最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符號操作,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

再次,知識內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轉化爲學生的精神財富,還需進行外化過程,即把此前領會的知識通過操作和言語展開,呈現出來,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就是練習、實習、實驗、操作、問答、考試等過程。

3 . 外語教學必須以人爲本

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爲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誌。在各個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教學方法。人們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徵。

在外語教學中,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在真正廣泛運用時卻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須研究學習主體,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質教育上尋根求源。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者之間存在着差異。學習者並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師任意捏成其它的東西。他們各自有獨特的性格、動機和學習風格,這些特徵都會影響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的職責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於魚,不如教之於漁。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遠比簡單地授之於魚要重要得多,對學生也有用得多。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等對外語學習的效果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何將素質教育理論引入外語教學是當前外語教學的一大課題。外語學習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

外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還是應該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上這就涉及到教育思想要如何轉變的問題了。事實證明,認爲自己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於助人、聰明、富於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外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於其他性格的學習者。

4. 新課程改革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培養一專多能的跨學科、複合型中國小教師。

新課程改革對於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的工作不僅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什麼樣的知識、怎樣去教,這些問題都要求教師去推敲,去思考。要注重研究,注重分析,注重不斷地興利去弊,推陳出新,注重不斷地改革,改善它。

那英語教師應該怎樣去做呢

首先,確立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2)其次,可以根據英語新課標的理念,將3P模式發展爲5P模式:Preparation(準備)、Presentat ion(呈現)、Prac t i ce(練習)、Product ion(運用)和Progress(評價)。

●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啓後,導入新話題或新內容,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經驗,啓發想象或預測等。新編英語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 up環節,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逐步導入新內容的學習,比如複習、預測、討論、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等。

●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現新的語言知識。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形式或創設不同的語境來介紹新的語言知識,比如用實物、動作、圖畫、簡筆畫、英語解釋、漢語解釋等。

● Practice的功能是對新語言知識的操練(drills)和練習。這種練習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它包括從非交際性語言活動到有意義的(meaningful)各種練習,再到各種具有一定交際性(communicative)的語言活動。

●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實運用語言。這一步的功能是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語言活動通常是真實的或模擬真實的,具有真實的情景和真實的目的,要求學生運用真實而自然的語言,達到一個真實的結果。主要活動形式通常是讓學生完成真實的交際任務(real tasks)或項目(projects)等。

● Progress的功能是檢測和鞏固。通過小結和檢查等評價方式來檢測和鞏固學生所獲得的語言知識和經驗,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劉道義,2006:123-125)。

新教材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全體學生是量,全面發展是質。質和量要一起抓,一個不能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過程要經過要我學我要學我能學的階段。讓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逐漸變成獨立學習,更關注學習的情感,爲學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多用鼓勵性話語,多給他們語言實踐的機會,少用命令式的語言,多用建議性語言。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與新課程同步發展,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專業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種超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要通過不斷的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適應新課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覺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斷調適,而且要具備能夠分析、討論、評估和改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道義等. 新高中英語教與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2]劉碩. 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1.

[3]張獻臣. 新課程理念下中國小英語教學需要處理的幾個辯證關係[J]. 人教期刊,2007(4):23.

篇3:教育論文

題目: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形勢下的創新

摘要: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已經步入信息化的時代。在新形勢下,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學教育,是我們國家整個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要不斷更新時代發展潮流向前進步,要及時的改變教育管理模式,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根據當前我們國家大學教育管理模式的現狀,找出教育管理模式出現的問題,在新形勢下,進行分析,創新大學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發展;新形勢。

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應用廣泛,引發了新的技術革命,改變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面貌。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新的生產力,還是大學教育的發展新機遇,所以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把握網絡時代的特徵,抓住機遇,借用網絡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進行大學教育管理模式,成爲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 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出現的問題

(一) 教育本質變得更加物質

很多大學教育的本質都在發生轉變,變得更加物質化,從育人轉變成經濟利益。使得教育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偏向於經濟效益,忽視了教育的現狀。很多大學教育管理單位爲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擴大招生規模,以收取更多的學生,收益增加,但教學質量沒有升高反而降低,所以大學教育變得更加的令人質疑。

(二) 教育管理模式不夠先進,缺乏創新

當前我們國家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都是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比較單一,對於行政管理有嚴格的規範標準,而對於教學環節中一些動態的監控和預警沒有做到有效的防護措施。所以大學教育管理的水平較低,學習效率也不夠高。

二 大學教育管理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學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學生,一切的管理教學都是爲了學生,那麼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應該以學生爲核心。運用一定的方法,在管理的過程中把學生當作主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鬆愉快。所以老師要用熱情積極的態度面對,並感染學生。制定合理的班級規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學習,讓班級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度過高中時光。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依據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的進行改革,在實踐中找到正確的管理方式,以學生爲主體,進行改革,才能更好的學習發展。學生要自我教育還要自我管理。例如,教育方式多樣化,教學組織多樣化出現了很多行政班,和教學班。老師只起着的引導作用,配合學生,配合任課老師,配合學生會,對學生進行管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 如何對大學教育管理模式進行創新

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勇敢的面對挑戰,找出接入點,積極的進行改革,爲大學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發展前景,以便於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一)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手段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術變得更加重要,應用也更加廣泛,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傳播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思維理念。所以在大學教育管理的過程中,要進行創新革新,多媒體技術,教學光盤,等一些輔助的教學軟件要大量運用到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方便老師的教學,還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學習,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打破了時間地點,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改變。老師不在是知識的傳授者,而變成了指導者,學生不在被動的學習,而是積極主動來進行學習。學生的個性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二) 改變發展觀念

在新形勢下,互聯網不斷髮展變化,如果大學教育管理模式不跟隨時代發展變化,就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淘汰。網絡大容量,覆蓋面廣,改變我們的社會生活。也引起了大學教育領域的改革。藉助網絡信息平臺,還可以建立一個大學教育平臺。利用網絡技術傳播廣泛傳播知識,使大學教育更加的普及。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必須迅速發展,走在時代的前列,立足於全球,拓寬視野,這樣才能借用網絡,傳播知識,也方便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學習。

(三) 要有市場觀念

在新形勢下,網絡是一個開放平等競爭的空間,這是一個大市場,國內外中西文化的思想和文化在這裏交流碰撞,人們可以在這裏自由的選擇。在網絡的時代背景下,要想創新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就要豐富大學教育的'資源。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化,大學作爲教育的主體應該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教育的方式,以及受教育的傳播者。所以要有市場觀念充分地掌握信息技術,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

(四) 改善教育管理模式

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老師要學生民主性,但不是完全的民主,因爲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思想不夠成熟。完全靠學生的意見進行管理,可能會使用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失去了老師的引導性,失去了改革的意義。要讓學生有自律性,自主性,二者相結合,加上老師的引導,合理的採納學生的意見,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合理的民主。除此之外,學校管理的是老師,老師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管理着學生,也受學校的管理。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爲都十分的活躍,在管理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與學生爲中心,老師是教育的本體。這些理念相互聯繫在每一個環節,在不斷的改進中發展。學生是管理的對象,還是管理的主體。傳統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一些僵化現象,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不利於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要有目的的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學校要與學生相互信任,這樣學生才能進行自我管理,還要積極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控制。第一,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讓學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就要建立一個完善制度,這樣才能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朝着正確的方向進行下去。可以建立一些學習組織,讓學生之間相互監督,吸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

學生既是參與者又是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做管理的能力就會提高。這個管理機構就能在學生的管理之下正常的運行,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在學校中營造一個學生自我管理的氛圍,校園環境是很重要的,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都會影響到每個學生,所以學校的氛圍很重要,學校可以經常組織一些講座演講活動,或者是舉辦一些競賽活動,以自我管理爲主題,讓學生進行演講,這樣就能加深每個學生對自我管理的認識,學生就能積極主動的自我管理,學校也就有和諧的人文氛圍。

(五) 加強教學人員的素質水平,改善教育管理理念

在新形勢下,要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形成一個富有人性化的管理體制。老師的主觀能動性被積極的調動。這需要學校和老師形成一個和諧的關係,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要端正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老師是平等的地位,要經常與老師溝通交流。老師纔是課堂上的引導者,不能過於抑制老師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要給每個老師都有展示的平臺,因爲老師纔是直接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所以老師提出的一些意見,如果合理,學校就一定要重視。學校要經常關心老師的工作,以及生活,對於一些遇到困難的老師學校可以給與物質方面的幫助,讓學校和老師不在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係,而是平等互幫互助的,這樣老師的工作熱情才能提高。

(六) 創新交流方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師生關係往往帶有隔閡,老師與學生缺乏溝通交流,老師不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只能主動與學生溝通,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式。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學生與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相互交流,減少老師與學生的隔閡。老師還可以利用網絡開展教學工作。在網上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網上教學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可以通過一些請平臺進行,例如,建立班級羣,藉助微博、微信,進行溝通,還可以快速有效的進行網絡問卷調查。

(七) 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校園的文化環境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到每一個學生。校園的文化內涵能夠體現出這個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的風氣,以及規章制度等等。讓校園文化更加的和諧,學生才能在人性化的環境中成長下去,讓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校園文化環境要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學校老師和學生有一個和諧的關係,要改變傳統思想,引進新的教學觀念,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能夠和諧相處相互信任,這樣才能不斷完善教育制度,讓學校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篇4:教育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美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項目分爲三類:碩士項目、臨牀型博士學位項目和聯合項目。聯合項目以碩士層次爲主,但學生可選修博士課程。所有培訓項目均爲職後教育,即申請項目的學生必須爲弗吉尼亞認證的註冊護士,並具備一定的臨牀工作經驗。教育課程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爲主,輔以麻醉基礎課程和科學研究,臨牀實踐貫穿了整個培訓週期。

1.1.2中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中國徐州醫學院現有的麻醉護理相關教育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歷經中專、大專和本科三個層次,爲職前教育,即學生尚未獲得中國法律認證的註冊護士資格,也沒有臨牀工作經驗。教學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爲歷時2.5年的普通護理學教育,第二階段爲歷時1.5年的麻醉專業課程教學階段,最後一年爲臨牀實習階段。

1.2方法

採用教育家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較四步法對中美課程進行描述、解釋、並置和比較。描述:包括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要求和培訓課程;解釋:歸納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在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並置:對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形成比較概念,提取比較要素並以表格形式呈現;比較:對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內容進行全面比較,得出結論。

2結果

2.1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比較

以麻醉護理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要求和培訓課程內容4個維度作爲框架,對中美兩國現有麻醉護理教育形式進行比較。

2.2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比較

美國的麻醉護理培訓在1933年前由當地醫療機構承擔,爲非學位教育。隨後,經國家出臺相關學位文件,麻醉護理開始向學位教育變革,培訓機構也由當地醫療機構向大學轉移,直到1998年美國麻醉護理教育最終確定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在美國發展麻醉護理教育的過程中,其教育類型一直都爲職後教育,教育層次自1998年開始提升爲碩士及以上層次。中國的相關教育主要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在極少數醫學院校,在1993年徐州醫學院率先與南京六合衛校聯合開辦三年制中專層次的麻醉與急救護理專業;此後又與福建閩北衛校合作開辦大專層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醫學院開設本科教育層次的“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除了學院派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外,各地醫院也開始自發組織小規模的麻醉科護士的崗位培訓,但形式各異,缺乏統一的系統,在此不做詳細比較。由此可見,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發展史並不長,具有一定規模的麻醉護理教育均屬於職前教育,教育層次經歷了中專-大專-本科的提升過程。

2.3學生准入要求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每年僅招收24~36位學生,解讀項目的培養目標發現,其以培養能在臨牀爲患者提供專業麻醉護理服務、制訂完善的麻醉護理計劃的實踐型護理專家爲目標,因此,對學生的准入要求比較嚴格,從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多方面對申請參加培訓項目的學生做了相關規定。可見,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屬於精英教育,要求學生具備高水平的綜合能力。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學院派的職前教育爲主,是在通科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加入麻醉護理特色,對於學生的准入沒有設定特殊要求。申請參加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只需要具備相應教育學歷,並通過國家組織的適用於所有專業學生的統一招生考試即可。

2.4培訓課程內容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的課程可分爲三類:麻醉護理的高級醫學課程、麻醉護理的專業課程和麻醉護理的研究課程。其中,麻醉護理專業課程佔據了重要地位。從麻醉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美國採用的是模塊式教學模式,即根據學生的能力及水平,將一門課程分爲多個層次分段教學,如麻醉護理的原則和實踐分爲了五個層次,即Ⅰ~Ⅵ。這是一種以能力爲本位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培養個體,使其具備優秀的職業素質。其次,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爲碩士以上層次的學位教育,因此,對於學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課程中專門開設了研究方法的課程,以此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維方式。此外,由於麻醉護理教育的專業實踐性強,臨牀實習也爲麻醉護理專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劃分了6個階段進行(即臨牀實習Ⅰ~Ⅵ),時間佔據整個培訓週期的50%,約12~18個月。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通科護理教育課程爲主要部分,即基礎醫學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佔據全部課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類課程沒有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另行開設。徐州醫學院的“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分爲三個階段,第三階段爲歷時1年的臨牀實習,其中半年爲內外科實習,半年爲麻醉科實習,臨牀實習時間在整個教學週期中僅佔據10%。

3討論

3.1形成系統的課程是培養麻醉護理人才的前提

美國麻醉護理學會已有全國統一的指南對麻醉護理教育應該涉及的課程領域、培訓週期、理論/實踐課時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保證了麻醉護理教育的統一化和系統化。我國職後麻醉護理培訓僅在各地醫院內部小規模開展,缺乏統一標準,在培訓週期、課程領域等方面存在百家爭鳴的現象。因此,我國的護理界學者應儘快開展麻醉護理職後教育的相關研究,運用科學方法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課程,推動我國麻醉護理職後教育規範化,以促進我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同時爲我國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提供依據。

3.2職後教育是中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

首先,麻醉護理工作本身的複雜性和技術性,以及麻醉患者圍麻期意識狀態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狀態),都對麻醉護士的素質、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沒有任何臨牀工作經驗的學生參加麻醉護理教育並不合適,可能導致他們進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無法快速勝任高強度和高難度的麻醉護理工作,這將對圍麻期患者護理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其次,中國目前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即“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是在普通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增加部分麻醉護理相關課程,使得學生早期、初步地接觸麻醉護理的概念。在課程設置中,應該處於核心地位的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佔據課程比重的小部分,培養的學生在實際進入臨牀麻醉科後,還需要進一步接受崗位的繼續教育,才能完全勝任麻醉護理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導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後,麻醉護理教育走職後教育路線是國際發展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科技大發展的當今社會,中國應緊跟國際麻醉護理髮展潮流,向職後教育轉型。職後教育的發展將從兩方面進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爲指導培養麻醉護理人才

“以能力爲本位”是近些年國內外職業教育所提倡的方式,這種以職業能力爲培訓立足點的教育能夠針對性的培養具有專業工作能力的護理人員。麻醉護理作爲一門臨牀專科性強、能力要求高的專業,採用以能力爲本位的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臨牀對於麻醉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蔣莉莉、胡嘉樂等對麻醉護士的工作範疇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統研究,這對開設以能力爲本位的麻醉護理課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未來接受此類職後專業教育的學生將被授予相關證書,並能從事臨牀麻醉護理工作。

3.2.2麻醉護理教育走專業學位道路是未來展望

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經由非學位職後教育向學位教育發展,截至1998年全部轉型爲學位教育,並以碩士學位爲最低教育標準。它的發展軌跡可爲我國所借鑑,我們應以能力爲本位的職後教育爲起點培養麻醉護理人才,首先發展非學位教育,隨着麻醉護理教育發展逐漸成熟,可在能力爲本位的教育課程基礎上增加科研類課程,使之逐漸達到研究生教育水平,發展麻醉護理的學位教育。這一方面可爲臨牀優秀護理人才提供深造機會,開拓護理人才發展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背景下穩中求速,既保證了臨牀麻醉護理質量,又加快了麻醉護理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可推動護理學科下屬二級學科的發展,爲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發展借鑑和依據。

4小結

中美兩所學校麻醉護理教育在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標準和培訓課程內容等方面存在差異。美國麻醉護理爲職後教育,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參加培訓項目的准入學生均具備一定的教育背景,並且是在臨牀相關科室工作過一定年限的註冊護士,教育內容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爲主。我國以“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的形式開展職前教育,教育層次歷經中專-大專-本科的過程,學校對於接受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沒有特殊的准入標準;教育內容以普通護理教育課程爲主。經過中美比較,我們對中國麻醉護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1)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教育課程;

(2)職後教育是未來發展趨勢:

(3)以能力爲本位的職後教育爲起點,以護理學位教育爲未來目標。通過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臨牀麻醉護理安全,推動麻醉護理學科發展。

篇5:教育論文

摘 要:隨着高校的擴招,三本作爲一支快速發展的特殊力量,其與一、二本學生在心理特徵、家庭環境以及生源質量方面均有着明顯的不同,三本學生應以何種模式去發展,迄今爲止還沒有現成的答案去參考,所以三本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仍處於探索階段。本文從三本學生的培養目標、整體現狀、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等三方面,對三本學生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三本 模式

隨着的高校擴招號角的吹響,我國高等教育目前正處在從精英教育向大衆化教育迅猛地轉化期間,作爲高等教育機構中的一支重要後起力量,在此期間,三本院校也在以一種快速的模式迅猛的發展,他們對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培養造就出專業人才、擴充了高等教育資源、扶持繁榮了當當地經濟。然而,無論是新創的三本院校也好,或是普通高校通過擴招方式招錄三本學生也罷,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遺憾的發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仍然沿襲普通高校生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和普通高校生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區別。不同之處就在於三本學生用學費的高額差異換取一個能接觸高等教育的一個機會。顯然,這和我們創辦三本的初衷相背離。因此,在如此龐大的學生及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面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就顯得更加的困難和艱鉅。如何才能更好有效的完成此項艱鉅的任務是我們每一位從事三本教育工作者頭等考慮的大事,不容忽視。本文從三本學生的培養目標、整體現狀、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等三方面,對三本學生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進行初步的探討,以供業者參考和探討。

一、明確三本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

三本院校大多以地方性型爲辦學定位、以應用爲導向的辦學方向,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爲其人才培養模式。WW它與普通高校(一本、二本)和高職(專科)又有一定的區別,它比一、二本更務實、更強調操作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而又優於高職(專科)院校,比後者多了更多的理論知識及研究的科研課題。因此,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傳統的一,二本人才培養方案,我們也不能盲目地模仿高職院校只注重課程的實用性或一套完整的高級培訓操作模式,只是在課程設置和課外實踐上做簡單的增加或減少。課程教學中也不能一味地強調理論知識和公式化的教學方式,應在充分了解當地經濟、他們的辦學定位、專業方向、學生特點等基礎上,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養計劃。在合理可行的情況下,從人才培養目標,學術教育,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輔助,技能實踐等方面發展人才培養計劃,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與管理模式,使三本的學生具有比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均衡的知識結構和熟練的專業技能。也就是說,普通三本院校的學生,同時具備了傳統本科(1、2本)和專科學生的技能優勢。

一、二本院校、普通三本院校及專科院校三所大學中,文憑或學位資格的相關證書都獲得國家(國際)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在社會環境中,不同業務單位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雖然傳統的本科大學生在理論知識和文化意識方面更有爲利,在辦公室,寫字樓等工作環境中,能夠更好地適應和發揮。類似的工作範疇包括:祕書,文員,保險,人力資源管理行業。但對於那些需要專業人才的企業單位來說畢業於普通三本院校的學生會比畢業於傳統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的學生更受歡迎,因爲他們通常認爲畢業於傳統本科院校的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專科院校畢業的學生只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普通三本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是在專業技能還是在實踐能力方面都要強於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如何充分發揮該專業所需要的技能。其中類似的工作領域包括:電子、電器、汽車、交通運輸行業等。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現如今三本學生大多面臨就業難的問題,並未有以上我們所說的優勢存在。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現實差異?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計劃的最終結果爲什麼會有如此令人詫異的天壤之別?刨其根,究其果,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和學校規章制度制度的實施管理等方面。

筆者通過教學發現三本學生有其較爲特殊的自身特點,本着因才施教原則,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更好的找出適用於他們的方法,特大致歸納如下:

二、三本學生的現狀與其自身特點

1、學生普遍缺乏求知慾,學習方法不當,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由於多數學 在入學前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基礎比較薄弱,導致入學後對大學中所授的專業知識理解困難。缺乏恆心和毅力。對所學內容也只是做膚淺表面的理解,目的就是爲了應付考試,而不能全力以赴去解決那些難題。雖能保證可以按時上下課,但學習效果並不理想,無法提高學習積極性。依賴性較重。另外,優越的家庭條件讓他們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在了娛樂、消費上,嚴重影響了學習的動機。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基礎相對不錯,這些學生能夠約束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爲了考研或出國留學,確定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懂得大學時期的學習機會很難得,這部分學生自律性很強,他們用不屈的毅力,頑強的創業精神努力學習。

2、盲從感、迷失感較強,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

由於學校對學生的引導不足,多數三本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即使能按時到班但在課堂上也心不在焉,覺得學與不學無所謂,精神狀態不佳。其他同學逃課,喝酒,他們也會盲目跟從,缺乏自己的判斷力。不明白爲何上大學,上學又應該如何學,並且也不知到底要學什麼,學的內容對以後又會有什麼幫助。

3、學習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但他們思維活躍,活動能力較強

這些三本學生多數都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嬌生慣養,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缺乏吃苦耐勞,刻苦學習的精神,無法獨立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不願意參加公益勞動,對應該從事的集體勞動也是怨聲載道,惰性極強。不願意親自動手,或花錢僱人代做或以各種理由藉口逃避。相對而言,他們自律性不強。但是,這些學生往往又多才多藝,思維開闊,興趣愛好極爲廣泛,尤其表現在藝術和體育等方面。他們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並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各種社團,協會所組織的各種活動都積極的參與,表現出其應有的熱情。人際關係和諧,交友廣泛。

4、缺乏自信心,具有較強的自不如人的自卑感

由於三本學生差如人意的大學聯考成績,當他們邁進高等院校大門,面對其他高等學子後,他們就會產生更嚴重的自卑感,缺乏學習的信心,總覺得低人一等,不如一本、二本的學生。在就業方面,經常遭受不公,由於許多僱主在招聘員工時,三本院校的學生往往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這就使得一些學生在心裏上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對畢業證的含金量、所在的學校甚至所學的專業產生了強烈的質疑。

通過以上四方面分析,針對目前三本學生的自身特點,使我們意識到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從而也對此項工作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做到:

(1)加快專業教育工作者職業化建設的步伐。專業可以帶來創新,只有熟悉教育教學業務和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纔會創新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只有通過加強專業教育工作者培訓和競爭機制,才能培養出一支專業化程度高的教育和教學團隊。

(2)構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實行人性化管理,使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以學生爲中心,引導和提高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最終目的。建立與學生溝通的橋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搭建與學生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平臺,以一種易於被學生接納的工作作風,採取互動的民主方式,多方位的瞭解學生。

(3) 制定細則嚴格實施規章制度,改進教育教學管理機制

嚴格的規章制度的實施是保證高效管理的有力手段,隻立制度,不去執行,只憑“說教”,沒有相應的制度約束,學生違紀時,“人情”,勝於規章制度,使學生有恃無恐,導致教師教學態度不認真,以上這些都不是有效管理。

三本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纔剛剛開始,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還很多,路程還很遙遠,只有我們用心才能將此項工作做好,使我們的三本學生擁有更爲光明的前景。

篇6:教育論文

數學教師應明確的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數學思維訓練達到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陶冶個性品質的作用,而數學思維的個性品質即智力品質和非智力品質都有明顯的後天性,是在學生的思維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穩定化的,在其形成和發展時期具有可培養性和可變性。那麼,在數學思維教育中要注意學生心理的哪些內容呢?數學思維活動的心理關係包含的主要內容是:動機與意志,情感、情境與興趣,性格與態度,精神與作風等。

1、產生端正的思想動機,形成學習的堅強意志

作爲教師,我們面對的學生產生的學習數學的動機有純的和不純的,高尚的和“現實”的。很多數學家在小時候就已確立了高尚的學習動機,但由於社會和家庭的複雜化,也有少數學生的學習動機不純或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動機,筆者認爲教師應當走進學生心靈,以尊重爲前提,可以恰當地利用學生主體的“不純動機”,然後加以正確引導,也會是一種成功的教育。學生學習數學,不僅需要集中注意,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積極開展思維活動,而且還要克服各種困難,能主動地調節自己的學習行動,去實現預定的學習目的。這種能自覺確定學習目的,及時調節學習行動,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就是學習意志。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就需要提高數學思維的志向水平,即不能把數學教學看成是純粹知識的教學,而應與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我們的數學教育應實現“從以知識爲目標到以活生生的學生自己成才爲目標”的轉化。

意志品質的培養有兩個方面:

(1)自覺性 :數學教育也要經常性地進行學習目的和理想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情感,激發學習的責任心,從而使學生能自覺地進行刻苦學習,這是學習意志培養的基礎。

(2)堅韌性 :這是數學思維教育和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尤其重要的意志品質。首先教師要有敬業精神,數學教育中要表現出對知識的執着和熱愛,從而教育、指導和感染學生滿懷信心地迎接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奮力拼搏,堅持不懈去戰勝困難,如遇到不易理解的內容或難題,數學思維受阻時,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直到成功,從而磨練自己堅韌的意志,形成學習的堅強意志。

2、調動良好的學習情感,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習情感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影響,起着動力的作用。在數學思維教育中,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水平外,還要會調動和感染學生的學習情感。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恰當的方式和形式,融洽師生關係,使教學在課內和課外都能愉快地進行。一旦學生在情感上受教師所感染,那麼就會轉化爲他們對教師的熱愛和對數學學習的熱愛,成爲一種推動數學學習的強大動力,促進他們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增強數學思維能力。那麼,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呢?

(1)正確認識數學對祖國的建設及繁榮富強的重要作用。對學生自己來說,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也影響着今後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的作用和意義,真正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2)充分利用學生對成功的關注,激勵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剛學數學時,不一定有穩定的動機與興趣,往往是在學習過程中的步步獲得成功,嚐到了甜頭,親自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形成與增強學習動機與興趣。因爲對學生的努力和思維過程中的合理部分給予肯定和表揚,會讓他感受成功,會增強他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表象,增強他對數學和思考數學問題的興趣。

(3)積極感受“數學美” 數學的美可分爲“形態美”和“神祕美”,“數學的形態美,視覺的因素相當強,而神祕美是由內心深處來體驗的,即心理因素非常強。”數學中的定理、公式、圖形等所呈現出來的簡單、整齊、對稱及和諧的美是形態美的體現。因此就需要教師和教材利用數學美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那麼,在教學時,儘量有意識地:揭露提出的數學問題的新穎、奇異或形態的優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使他們感受到思維方式、方法的巧妙、新奇、別緻,促使他們自覺地去掌握它。 教師應善於寓興趣於知識內容之中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而培養興趣要從多方面加以注意,如還可採取能刺激學生認識的各種手段,包括恰當地設計問題情景;引起認知衝突,造成對問題解決的渴望;以及選用新穎的教具,變幻敘述的方式,改變教學的形式,採取新鮮生動的實例,使用鮮明的對比和形象的語言,進行一題多變等,以利於保持刺激的新穎和變化。

3、養成勤奮的性格特徵 , 培養求實的學習態度

而勤奮則是指在數學學習中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刻苦鑽研,肯付出艱苦勞動的性格特徵,它是數學學習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勤奮,對數學學習而言,就是勤於動腦筋,善於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對所學內容不斷深化,決不滿足於只記住公式定理的結論或表面上的瞭解。教師的教學就要善於引導學生養成這種勤奮好學,能積極主動且善於動腦筋的習慣。

數學思維訓練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由於數學知識及其體系的邏輯的嚴密和結論的精確,通過數學思維教育可以逐步培養學生言必有據、一絲不苟,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求實態度。

4、關於精神與作風

數學思維教育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獨立思考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分析解決數學問題時由於有不同的角度和多種多樣的途徑,即教師力求“一題多解”等方法,那麼通過數學思維訓練就能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不墨守成規,敢於標新立異的鑽研精神。

數學思維教育是一個隱形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意識化並堅持不懈的努力。特別要根據學生心理髮展變化期,結合思維發展規律進行數學思維教育。一般認爲,思維發展成熟前,抽象概括分析綜合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比成熟後的變動性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抓好成熟期前的教育,及時促進思維的發展與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教育論文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修訂)》提出我國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培養好六大核心素養,數學建模就是其中的六大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它是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把現實世界的原型問題進行數學抽象與提煉,用數字、符號或圖形表格等建立數學模型,繼而應用數學工具、方法求出數學模型的解,進而還原爲實際問題的解,並與原型問題進行對照修改、深化、擴展,再尋求更優化的解答.近幾年大學聯考相當重視數學建模思想的考查,下面以大學聯考數學題爲載體進行探究.

一、函數模型

挖掘數學應用問題的隱含條件,建立目標函數,把問題轉化爲函數模型求解.

例1(20xx年四川卷)某公司爲激勵創新,計劃逐年加大研發資金投入.若該公司20xx年全年投入研發資金130萬元,在此基礎上,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比上一年增長12%,則該公司全年投入的研發資金開始超過200萬元的年份是().

(參考數據:lg1.12≈0.05,lg1.3≈0.11,lg2≈0.30)

A.20xx年

B.20xx年

C.20xx年

D.20xx年

解析設20xx年後的第n年,該公司全年投入的研發資金爲y,由題意有y=130(1+12%)n,又y>200,得1.12n>20xx,兩邊取對數,得n>lg2-lg1.3lg1.12≈195,所以n≥4,選B.

點評:本題是指數函數模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考查了在實際問題中提取數量關係、建立數學模型,在不等式的求解過程中,考查了數據處理和運算求解能力.

二、線性規劃模型

線性規劃是輔助人們進行科學管理的一種數學方法,在經濟管理、交通運輸、工農業生產等經濟活動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大學聯考數學試題中,有關線性規劃的應用與求解是熱點與難點,主要有遷移線性規劃思想求函數的最值問題、通過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表示的平面區域來確定實際問題的最優解等數學模型.

例2(20xx年全國Ⅰ卷)某高科技企業生產產品A和產品B需要甲、乙兩種新型材料.生產一件產品A需要甲材料1.5 kg,乙材料1 kg,用5個工時;生產一件產品B需要甲材料0.5 kg,乙材料0.3 kg,用3個工時,生產一件產品A的利潤爲2 100元,生產一件產品B的利潤爲900元.該企業現有甲材料150 kg,乙材料90 kg,則在不超過600個工時的條件下,生產產品A、產品B的利潤之和的最大值爲多少元?

解析設生產產品A,產品B分別爲x,y件,利潤之和爲z元,那麼,

1.5x+0.5y≤150,x+0.3y≤90,5x+3y≤600,x≥0,x∈N+,y≥0,y∈N+.

目標函數爲z=2 100x+900y.作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平面區域(如圖所示),即可行域爲圖中的陰影部分,包括邊界內的整數點,圖中陰影四邊形的頂點座標分別爲(60,100),(0,200),(0,0),(90,0),當直線z=2 100x+900y經過點(60,100)時,z取得最大值216 000元.

點評:試題以工業生產中的現實問題爲載體,考查線性規劃最優解的模型,側重數學建模、分析解決問題和運算求解能力的考查,對數形結合思想和方法要求較高.

三、排列組合模型

排列組合應用問題蘊含着許多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其因內容的抽象、思維的獨特、解題方法的特殊性而成爲大學聯考數學科命題的一個熱點和考點,若能認真理解題意,抽象出其中的數量關係,構建“排位置”“投球入盒”“抓球”“填格子”等幾種數學模型來求解,則可簡捷、巧妙地解決.

例3(20xx年全國卷)6個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兩人不相鄰的不同排法共有種.(用數字作答)

解析本題屬有條件的“排位置”模型,可用直接法或間接法求解.

思路1:先排甲、乙共有10A22=20(種)排法,再排其餘的4個人,有A44=24(種)排法,據分步法原理,可知所求共有20×24=480(種).

思路2:用間接法.6個人排成一行的排法總數爲A66=720(種),其中甲、乙兩人相鄰的排法數爲2A55=240(種),所以6個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兩人不相鄰的不同排法共有720-240=480(種).

點評:試題以生活中的真實情境爲素材,考查考生運用分類加法計數原理和分步乘法計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過程中應合理應用排列組合公式優化運算,引導考生關心身邊的數學問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四、立體幾何模型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可藉助幾何模型,在直觀認識和理解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係基礎上,抽象出空間線、面的位置關係的定義,並瞭解可以作爲推理依據的公理和定理.在大學聯考中常考的模型有柱體、錐體和臺體,因此,教師應靈活運用模型化,處理立體幾何知識及生活中與幾何圖形有關的應用問題,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突破口,把問題化難爲易.

例4(20xx年全國Ⅱ卷)《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內容極爲豐富的數學名著,書中有如下問題:“今有委米依垣內角,下週八尺,高五尺.問:積及爲米幾何?”其意思爲:“在屋內牆角處堆放米(如圖,米堆爲一個圓錐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度爲8尺,米堆的高爲5尺,問米堆的體積和堆放的米各爲多少?”已知1斛米的體積約爲1.62立方尺,圓周率約爲3,估算出堆放的米約有().

A.14斛B.22斛C.36斛D.66斛

解析因爲米堆爲一個圓錐的四分之一,由米堆底部的弧長爲8尺,可知圓錐底面圓的四分之一圓周長爲8尺,從而可得米堆的底面半徑R=16π尺.又圓錐的高爲5尺,可算得米堆的體積爲V=3203π立方尺,所以可估算出米堆約有22斛,選擇B.

點評:試題以《九章算術》中的問題爲背景,傳承了中國文化,考查了考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建模思想.根據米堆形狀和所給條件,建立立體幾何模型,計算出堆放米的體積,着重考查考生空間想象、邏輯推理、運算、應用和估算能力,體現了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要求.

五、概率統計模型

在近幾年的全國和各省市大學聯考試題中,“概率與統計”應用問題是考查的重點內容,試題非常注重理論聯繫生活實際,常考的數學模型有古典概率、互斥事件、條件概率、分佈列、二項分佈、正態分佈、直方圖、莖葉圖、線性迴歸模型等等.

例5(20xx年全國新課標Ⅰ卷)4名同學各自在週六、週日兩天中任選一天參加公益活動,則週六、週日都有同學參加公益活動的概率爲().

A.18B.38C.58D.78

解析由題意知4名同學各自在週六、週日兩天中任選一天參加公益活動有24種情況,而4名同學都選週六有1種情況,4名都選週日有1種情況,故週六、日都有同學參加公益活動的概率爲p=24-1-124=78,故選D.

點評:試題選取考生熟悉的情境,屬於簡單的古典概率模型問題,考查了概率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引導考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例6(20xx全國新課標Ⅰ卷)某險種的基本保費爲a(單位:元),繼續購買該險種的投保人稱爲續保人,續保人本年度的保費與其上年度出險次數的關聯如下:

上年度出險次數01234≥5

保費0.85aa1.25a1.5a1.75a2a

設該險種一續保人一年內出險次數與相應概率如下:

一年內出險次數01234≥5

概率

(1)求一續保人本年度的保費高於基本保費的概率;

(2)若一續保人本年度的保費高於基本保費,求其保費比基本保費高出60%的概率;

(3)求續保人本年度的平均保費與基本保費的比值

解析(1)設A表示事件:“一續保人本年度的保費高於基本保費”,則事件A發生當且僅當一年內出險次數大於1,故P(A)=0.2+0.2+0.1+0.05=0.55.

(2)設B表示事件:“一續保人本年度的保費比基本保費高出60%”,則事件B發生當且僅當一年內出險次數大於3,故P(B)=0.1+0.05=0.15.

又P(AB)=P(B),

故P(B|A)=P(AB)P(A)=P(B)P(A)=0.150.55=311,

因此,所求概率爲311.

(3)記續保人本年度的保費爲X,則X的分佈列爲:

X0.85aa1.25a1.5a1.75a2a

EX=0.85a×0.30+a×0.15+1.25a×0.20+1.5a×0.20+1.75a×0.10+2a×0.05=1.23a,

所以續保人本年度的平均保費與基本保費的比值爲1.23.

點評:試題考查互斥事件、條件概率、分佈列等模型,通過概率、數學期望的計算考查運算求解能力,通過隨機變量的分佈列考查數據處理能力,利用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意識和數學建模思想方法.

縱觀多年的大學聯考數學應用題,取材貼近生產、生活熟悉的情境和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數學建模靈活多樣,試題注重數學文化的承傳和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有利於考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側重數學建模這一數學核心素養的考查,在常規教學中,要重視多用案例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新的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探索創新能力.

篇8:教育論文

題目:淺析高職財經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摘要;在當前高職財經類教育實施過程中,雖然經過長期的發展財經類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改革和進步發展,但是通過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現階段針對一些理論性知識的教育仍然存在弊端。特別是在將經濟學、管理學這類理論性比較強的知識如何轉化成爲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成爲教師重點研究方向。因此,本文針對高職財經教育管理中現存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並且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措施,爲財經類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關鍵詞 高職 財經教育 管理 問題 對策

高職財經類專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在專業教育水平或者是在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與此同時,高職財經類專業改革和創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在現階段科學技術不斷大力發展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教育模式被應用到教學當中。比如工學結合、實訓基地的建設、學分制等不同模式的落實對學生的學習和教育水平提升而言,具有實質性影響和作用。但是,在財經教育過程中,如何將經濟學、管理學這些理論性比較強的知識轉化成爲實際操作能力的鍛鍊,無論是對學生或者是對教師而言,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即使是操作性知識或者是技能,但是由於專業對其產生的限制作用,所以也會導致學生很難投入到真實的環境當中去進行實踐。如果長此以往地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教育,財經類學生的核心能力以及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很難得到有效保障。所以針對這一現狀,財經類專業的改革和發展必須要與時俱進,提出新的思路,爲學生的日後就業、高職院校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高職財經教育管理的實施特點分析

當前在針對高職財經類專業教學內容進行計劃制定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直接根據高職專業分類對其進行具體的課程體系設置。通過對實際調查情況可以看出,無論任何一個高職院校在針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都是將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標(試行)》分類作爲依據支持。在針對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內容進行規劃和設計的時候,將財政金融、財務會計、經濟貿易、市場營銷等全部都納入到財經類專業當中,但是每一個專業又根據實際情況的需求劃分成爲不同的專業方向。在這一基礎上,各個高職院校都會根據市場對不同人才的需求,同時結合院校本身的教育教學特點,對專業進行規劃和分析,制定出屬於自己院校的教學計劃[1]。這樣不僅有利於對教學課程進行有效設置,而且還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保證學生日後能夠學以致用。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在針對財經類專業課程進行設置的時候,會給體系劃分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和任意選修這幾個環節。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一些基本學科的學習,比如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還有政治等一些課程內容的學習。而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則主要是將一些與專業性知識關聯比較密切的學科納入到其中,比如經濟學基礎、基礎會計以及管理學等,這些都是在專業基礎課程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課程。除此之外,在專業必修

課程的設置上要根據學生不同專業細分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任意選修則是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進行規劃設計。總而言之,如果從財經類各個專業課程的實際設置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課程的設置與本科院校之間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呈現出一致性特徵的。但是這種狀態就失去了高職院校的價值意義,高職院校主要是爲了爲社會輸送專業性人才,人才的技能素質、實踐操作技能水平以及綜合素質等需要達到一定標準和水平,但是在當前的財經類課程設置上卻並沒有將這些特徵充分體。除此之外,如果將專業方向作爲出發點進行分析,在現階段學生能夠選擇的範圍比較小,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職業技能發展而言,會產生一定的阻礙性影響。

2高職財經教育管理中現存的問題分析

2.1目標不明確,缺乏進取心

在針對當前高職財經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對某學校的調查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現階段學生對自己上學的目的並不是很清楚,嚴重缺乏進取心,甚至有很多學生給出的回答是因爲家長的要求,所以才進入到高職院校就讀。很多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後,馬上就有“解放”的念頭,另外還有很多學生進入到高職院校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獲取證書。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不僅沒有日常學習的緊迫感,而且還不思進取,好像對任何事情都抱有積極性,但是唯獨對學習呈現出迷盲、消極狀態。

2.2學生自主性不強,成績不理想

在進入高職院校之後,無論是學習方面或者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方面,都少了家長和教師的嚴格管制,也不會再有國中、高中的考試壓力,所以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的主動性。與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意識和觀念並不強,很多學生不僅沒有及時轉變自己的學習角色,養成良好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反而將中學時代的一些不良習慣代入到現階段的學習當中。由於高職院校的生源本身基礎都比較差,所以在知識的學習和接受上要比其他學生慢一些,這樣不僅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而且還會導致學生的壓力過大[5]。高職院校補考率當前已經達到 15%至 20%,並且仍然有上升趨勢。

3提高高職財經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徑和對策

3.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在針對高職財經教育管理中的各類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要結合學生、學校各自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與學校的教育理念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爲了提高高職財經教育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對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的行爲道德能夠規範化、標準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就是將正確、科學的理論逐漸轉變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接觸到的理論,只有在科學合理的理論指導下才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樹立其遠大的奮鬥目標。

高職學生本身的思想比較活躍,無論是生理或者是心理髮展都比較成熟,但是在針對某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缺少全面性。針對這一現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對學生樹立正確“三觀”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這樣不僅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學習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習慣,而且還能夠有利於教師的日常管教。但是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應用,要利用真實情感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同時,可以開展一些與學生思想意識比較貼近的主題活動,實現寓教於樂。比如邀請一些成功人士舉行一些專題報告會,這樣不僅能夠爲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實踐活動,比如開展“走進社區,關愛他人”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意識到責任感的重要性,讓學生的思想意識得到提升。

3.2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

高職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爲了能夠爲社會輸送專業性人才,滿足現代社會對不同人才的個性化需求,特別是對財經類專業而言,更是如此。在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開展過程中,由於高職學生本身存在很多特點,同時缺乏教師指導,所以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時缺乏主動性和創作性,不僅自己的目標不夠明確,而且還不善於規劃。因此,針對這一現狀,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除了要將職業生涯規劃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之外,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完善人才培養的措施和方案,聘請一些資歷比較高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課程講解。這樣不僅有利於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日後就業定位提供合理幫助,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對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

4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高職財經教育管理實施過程中,會由於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其問題很多,但是高職院校是爲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專業性院校,所以在針對財經類教育管理問題進行處理的時候,要與專業特徵進行有效結合,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幫助學生開展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爲學生日後就業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容.高職財經院校通識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xx,6.

[2]趙佳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歷史演進[D].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xx,5.

[3]黃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育經費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xx,6.

[4]蘇傑.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研究———以武漢市高職院校爲例[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xx,5.

[5]雷培樑.人的城鎮化進程中的教育發展問題研究———以福建省爲例[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xx,5.

篇9:教育論文

摘 要:教育管理中人性觀的問題,是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的核心問題。筆者認爲求生存求發展是人的本性。這是一種重“智性”而強調“智慧人格”的人性觀,這種人性觀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視“智慧”在人生存發展中的作用從而使人獲得自由發展。爲此,在觀念上要樹立教育管理就是爲人的自由發展服務的觀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於人自由發展的規範並保障這些規範的有效實施;在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的關係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發展與自然、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避免發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現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觀內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開、平等是每個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個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義務,都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並不是絕對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錢上,權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質需求。人們是生活在尊重與被尊重之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說,人性最本質的需求就是理解與尊重。無論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們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實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績。

(3)關心產生動力。當今社會,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它與自身的發展密不可分。正確的利用好人際關係,將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潛在生產力,也是我們的軟資本,人際關係所釋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那就要看你的心誠不誠了,真誠是處理好人際關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實意的關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主動性和創新性。每個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一句讚美勝過百句責備。通過對教學目標的統一,具體規劃教職員工的人生目標,可以促進廣大教職員工之間的親近感,有助於產生心理認同。只有教職員工建立了認同感和歸屬感,纔可能盡情的發揮他們工作的敬業性和創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實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內容包括: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決策權。在各個領域,我們都享有以上民主權利。廣大教職員工可以通過上述各種民主權力,制定相關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擁有參與、管理、行使民主的權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觀的意義

(1)有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觀的優勢在於:能夠調動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教師本着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主體,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教育管理的人性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並且還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

(2)有利於構建和諧校園。教育管理人性觀的實行,構建了科學的管理體系、友好的的師生關係、和諧的的黨政關係、和諧的管理體系,使得學生在一個充滿友愛、和諧、融洽的環境裏學習。爲學生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三、教育管理人性觀的實施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開放互動式教學空間。以往的教育教學當中,都是以學校爲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動圍繞學校來開展。學校安排什麼課程,學生就上什麼課程、學什麼課程,學生根本無法參與教材的難易程度、教學方式方法、教學進度計劃等問題。學生只有無條件的服從。但是現代教育管理就與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學生爲主體,學校所開設的課程、課程的難易程度、課程進度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改動,實行人性觀教育管理。學校要從以自身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爲主體,開展開放互動式教學活動。在教學內容上能夠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2)轉變觀念。若想開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活動,就要從思想上發生改變,學校領導以及全體教職工必須轉變觀念,提高對人性觀的認識。在教育教學管理中,要樹立以學生爲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學生爲中心,以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爲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

(3)建立系統化的人性化管理機制。開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活動,一定要構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觀管理機制。從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置、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實施都以人性觀爲根本,充分發揮人性觀的優勢,體現教育管理的文化屬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歸根結底就是要更新觀念,將以往的舊思想拋開,讓觀念徹底發生改變。只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觀就一定能實現,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篇10:教育論文

摘 要:討論了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隊伍與教師隊伍同等重要的理論意義,提出了教育管理隊伍建設的新理念,強調了高校教育管理專業化的重要性及教育管理專業化隊伍的素質要求,闡明瞭教育管理專業化隊伍建設的基本思路.

高校專業課程的考評工作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學考評工作的順利進行不僅僅要考覈教育工作者、學生對知識要點的掌握,還要考覈他們的綜合素質,包括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等。高校專業課程的考評工作的宗旨就是促使教育工作者由單純地傳授知識要點轉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得考試成爲繼續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檢驗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科學合理的教育考評工作的進行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有助於優秀教師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加強高校專業課程教育考評工作的管理有助於促進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有利於高校的迅速發展。由此可見,課程考評工作對於教學質量的提高、高校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在,各大高校已經對專業課程教育考評工作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這些改革並沒有取得明顯成效。寧波大學的陶燕麗曾經提出開展法制化、專業化、人性化等專業課程考覈措施,但是這些措施都只是針對某一課程而制定的,並不能普遍用於高校的所有專業課程的考評工作中[1]。這就需要相關工作者根據專業課程考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對課程考覈工作做出更專業的分析,提出科學合理的考評工作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學質量。

一、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考評的現狀分析

對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考覈工作是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而目前課程教學質量考覈工作的滯後也影響了高校整體改革、發展,爲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考覈工作存在的弊端,並分析了造成這些弊端的具體原因,以便相關工作者提出科學有效的改革、管理措施,進而提高高校專業課程教育質量,促進高校迅速發展。

(一)根據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考評工作現狀的分析可知,高校專業課程的考評工作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

1.相關工作者對教學質量考評目的存在誤區,導致考評手段不科學。大部分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的考覈僅僅注重知識要點掌握程度的檢測,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檢測。當前的課程教育的考評等同於傳統教育中課程結束時的考試,對於教師而言,這只是學生的評定成績,對於學生來說,教學質量的考評只是獲取分數,拿到證書、文憑。錯誤的考評目的、不科學的考評手段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使得教育質量的考評工作大打折扣。

2.教育質量的考評手段相對比較單一。當前的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考覈存在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閉卷考試多,筆試多,一次終結考試確定最後成績多,答案唯一的題目多,理論性考試居多,等等,這些考評方式助長了不良學風,在這種考評模式中,學生的記憶力成爲考試是否成功的關鍵,降低了教學質量。

3.相關工作者對學生學籍的管理不科學。很多高校的教育質量的考評成績仍舊採用百分制,對於考試不及格者實行補考。這些都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降低了教學質量。

(二)專業課程教育質量的考評工作還存在其他不足,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根據調查找到以下幾點原因:

1.高校教務管理體制相對比較呆板。很多高校的專業課程的考評工作都是由高校的教務管理統一制定,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並沒有自主權。呆板的教務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教育質量考評的改革,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更對高校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2.缺乏教育質量考評改革創新的勇氣及信心。很多高校的課程考評並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相關工作者花費更多的精力實踐、探索,很多工作者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不敢冒險改革現有的考評措施。

3.動力不足。傳統教育質量考評的積澱使得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經接受並認同這種考評方式,所以,他們覺得沒有必要改革,缺乏考評改革的動力。

二、高校專業課程驕傲與質量考評管理的思考

傳統的課程考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相關工作者應該積極探索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科學的專業課程的考評模式,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就業率[3]。

(一)大部分高校應該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教育方面樹立科學發展觀,在考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還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啓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教育質量。

(二)改革考評手段,實行多元化的教育質量考評模式,促進良好學風的積極建設。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應該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建立多元化的考評模式。爭取將教育質量的考評工作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良好學風的建設。

(三)改革教育質量考評的內容,增強考評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專業課程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特點設置不同的考評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學生的考評內容,考覈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

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獎勵政策,調整現有的學籍管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專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校教育的大力支持,而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考評管理作爲檢測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應該從根本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高校應該改革現有的考評模式,做好考評的管理工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

篇11:教育論文

一、樹立生命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爲的先導。教師是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決定着生命教育的成敗,換言之,如果教師沒有生命教育理念,是不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實施生命教育的。所以,教師要首先樹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視生命教育,這樣才能自覺承擔好生命教育的重任。我就是這樣做的。例如,備每一節課時,我都要認真找出書本知識與生命教育的契合點,然後結合學情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爲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實施生命教育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我總是努力創設富有生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畫中、在做中、在玩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和生命的真諦。例如:進入期末複習的第一節課,我沒有像其他教師那樣,先帶領學生回顧教材中的知識要點,再讓學生做相關的習題。而是讓學生拿出我讓他們課前準備的學具:一張空白A4紙、一把小剪刀、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各色彩筆、各色彩紙。當學生按要求擺好學具時,我請同學們做好,認真聽我佈置學習要求。要求是這樣的:用鉛筆在空白A4紙上畫出“地球表面五帶劃分示意圖”,示意圖上有五帶分界線,在圖左側分界線對應處標註相應的緯度;在圖右側五個溫度帶所對應的區間表明溫度帶名稱,並寫出對應的氣候類型及氣候特徵;在五帶區間內,用彩筆畫上植被(典型代表植物);將各溫度帶中典型的代表動物用彩紙剪出,可貼着對應的溫度帶內,也可放在一旁備用。寫、畫、做時,可以看書、可以同學交流,也可以問老師。完成以上任務後要寫出做後感,包含所學到的知識、學習體會、生命感悟三個方面。時間是二十分鐘,二十分鐘後淘寶,即到各同學處欣賞他們的傑作,時間是五分鐘,五分鐘後回到自己的坐位,完善自己的作品,時間是三分鐘,最後,輪流到臺前描述自己作品中的知識信息,朗讀做後感。這本是我對複習課創新的一種大膽嘗試,令我高興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同學們全情投入,熱情交流,爭搶着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僅對所涉及的知識解說的清楚明白,體會感悟更是深刻。有的說:生命本身就是奇蹟,無論什麼樣的條件都有生命的存在,如南極企鵝、北極熊;有的說:生命是美好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的說:生命是頑強的,狂風暴雨阻擋不住生命生生不息;有的說:生命是有價值的,樹木防風固沙、鮮花裝點大地……就這樣,一節課,同學們複習鞏固了三節課的知識,還深刻領悟了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二、尊重學生生命情感

教學中,我關注學生差異,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並給每名學生展示的機會,使每一名同學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及自身的長處,從而悅納自己,自信、陽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討法、趣味法教學,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研究發現中掌握知識,提升技能;在體驗感悟中昇華情感,彰顯生命情懷。

三、融合生命教育於地理知識之中

地理學科包含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產生的信息要素。可見地理學科蘊含豐富的生命要素,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學中的生命素材,積極有效的實施生命教育。在學習《海陸變遷》一課時,我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地球與人類、地球與生命、地球與自身的關係,同學們各抒己見,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的共同觀點是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應愛護;地球開啓了生命之門,然而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所以生命是不可逆的,我們應該珍視生命;地球是我的棲身之所,我是地球的建設者,我是有價值的……在學《自然災害》相關內容時,我讓同學們自由交流自然災害———地震、颱風、泥石流等給我們帶來的災難及啓示。同學們在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到自然災害的破壞力之大,對此人們應該積極防禦,學會自我保護,學會遇險逃生……這種將地理知識與生命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獲取地理知識的同時懂得了生命之真諦。教育是生命主體———“人”的教育,所以教育必須直面生命,只有將學科知識與生命教育融爲一體,才能使知識富有生命,使生命富有內涵。

篇12:教育論文

摘要: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以其高效性,在教學策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課堂上的有效提問不僅能夠實現即時的教學反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從小養成勤思考、多動腦的好習慣。

關鍵詞: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以其高效性,在教學策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課堂上的有效提問不僅能夠實現即時的教學反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從小養成勤思考、多動腦的好習慣。

一、有效提問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促進師生溝通,實現及時反饋

國小課堂上可以觀察到,國小生大多是年幼的孩子,不會主動和老師交流自己的課堂感受,因此,老師很難了解到學生明白了什麼、明白了多少、還有什麼疑惑等問題。上課期間,教師向學生進行各方面知識的提問,以此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得到的反饋信息再實施下一步教學計劃,能夠使學習更加高效。

2、吸引學生注意,保持課堂活躍

作爲7~12歲的兒童,讓學生認真連續聽課是困難的。學生往往很快就會對課堂失去興趣,尤其是在抽象而枯燥的數學課上,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提問這一有效手段,能夠將學生渙散的精神集中起來,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讓課堂時時刻刻處於一種老師認真講課、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氛圍中。

3、開發學生智力,培養思考習慣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特別是處於國小階段的兒童,因此,讓他們愉快地進行國小數學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以此爲基礎,能夠使孩子初步形成學習意識,同時也有利於後續教育的進行。難度適宜的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開動腦筋,這也是他們產生思考意識的第一步,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智力的開發。

二、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提問的策略

1、把握提問時機,最大限度地保障提問效率

在課堂進行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課堂節奏,確定提問的時機。要在知識點結束後及時提問,趁熱打鐵,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強度。同時,提問不應過於頻繁,使學生感到過於疲憊。例如,在進行“認識立體圖形”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首先進行立體圖形的介紹之後,可立即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球體的?”學生思考觀察後即可輕鬆得出答案。有些學生可能會誤答出其他立體圖形的物體,此時,可繼續下一個立體圖形的介紹,並講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利用對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問需要具有靈活性,抓住課堂情況,有效進行。

2、增強參與感,儘量給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

面對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教師應注意提問的難度,應適合大部分學生,給所有學生“努力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感覺。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照顧每個學生的感受,不是說要爲了基礎較差的學生放慢講課進度,而是要吸引學生加入目前的課堂,讓他們接受新的知識,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課堂的感覺。例如,在進行三年級的“年、月、日”教學時,由於本課的內容與之前的學習內容關聯不大,是一個吸引落後學生跟上課程進度的好機會。課堂上,教師可對日常生活中的計時單位進行提問,如“二月有多少天?”此類問題屬於常識類問題,任何學生都可以作答,並且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今後學生可能會更加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3、提供思考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

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此時,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發散思維,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寬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統計”一課的學習中,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和橫向複式統計圖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問題。教師在介紹完基礎概念之後,不妨向學生提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含義?爲什麼要採用這種形式?”提問後空餘3~5分鐘讓學生用於思考,空餘期間,可進行一些簡單的提示,如“從橫軸上的數字進行思考”“它的面積代表什麼意思呢?”等,幫助學生找到切入角度,讓他們學會自主思考。

4、增加課堂末提問,給學生一個課下學習的契機

無論是課堂內容的延伸,還是新內容的學習,都可以通過一個提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願意去思考、去讀書,以此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課堂末的提問是對課堂的延續,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隨時隨地思考的好習慣。例如,在進行完“加法的交換律”和“加法的結合率”的學習後,可以順勢提出問題“那麼乘法是不是也會有相似的特性呢?請同學們課下思考。”以此來爲下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鋪墊。

國小數學的課堂教育需要靈活利用提問這一有效手段,提問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策略,還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學問。合理有效的提問,可以提升國小階段數學學習的效率,與此同時,它對成長中的國小生還具有深遠影響。利用提問的手段,將使學生成長爲邏輯完整、思路清晰的棟樑之材。

篇13:教育論文

隨着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現代文明病,也誘發產生了。同時,工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導致環境污染加劇。這些由於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不良結果,已在某種程度上對人類的健康與正常的生活構成潛在危害。爲此,時代賦予體育教育以新的歷史使命,並提出許多新的課題,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突破傳統體育教育價值觀,從更加豐富的層面看待體育教育與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發展之間關係,理應把“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傳統體育價值觀同“學會生存的必要知識和技能”這一新的教育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一種符合時代要求和現代社會發展形勢的全新體育教育價值觀。

體育教育應配合學校教育,致力於解決人類更好地生存這一新課題,使體育教育更好地爲滿足人類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類生存狀態服務。

1體育教育與人類生存需要的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深刻地揭示出人類自身需要的本質。人類五個層次的需要與人對體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內在的聯繫。這是體育教育本質功能的表現,無論是自我價值實現,自我尊重的需要,還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與體育教育有着廣泛的聯繫。

人類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以滿足自身外,還有人類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觀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們的生存條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決定的生存狀態的影響和制約。人類如何生存發展,這就需要解決人類怎樣掌握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形成各種本領,養成良好習慣等。體育教育應在解決人類所需的這些實質性問題上發揮出自身應有的獨特作用。從目的來看,體育教育應是爲人類身心健康與人的發展服務的;從過程來看,應是一種有效地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體育以及衛生保健常識、技能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教與學的過程;從內容來看,應包含有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生存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的內容。

我們不僅僅在理論上認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屬性,而應在身心教育的實踐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屬性的身心培育活動。那種在實踐中單一的運動性和活動性用來達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簡單地看作也是一種體育教育性質活動的觀念是錯誤的。這隻能反映出我們某些體育教育工作者在認識體育教育本質問題上,還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僅僅看到了體育的特殊性,沒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們知道,當嬰兒開始伸展四肢,幼兒開始學習走路時,表明每個人都具備基本活動的能力,它僅僅是運動的原始狀態,包涵了體育運動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這還與嬰兒自發的本能需要有關,並未構成內涵深刻而豐富的科學性體育運動。它的本質理應是讓人們通過一般教與學的活動過程,去掌握知識、技能以及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去學會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備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體育爲人類生存發展服務的終極目的。

體育教育過程應是一種理論、實踐、再理論、實踐的過程。需要把握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以及體育衛生保健常識和技能運用於體育運動實踐和人類生活實踐中去的,這是體育教育的根本特徵。

人的需要與人對體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聯繫。隨着社會的進步,體育(廣義)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這種拓展又意味着體育教育與人們社會生活方面的聯繫日益加強,意味體育教育在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上,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在不斷地延伸。這就要求我們在體育教育發展中,充分考慮到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的融通、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與長遠需要的兼容等問題。從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趨勢看,我們學校體育的着眼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導鍛鍊能力、體育運動能力等方面上來。其中,使學生學會和掌握各種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各種良好的生活習慣,無疑對於學生適應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體育教育在人類生存能力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體育教育過程包含着兩個重點,一是人的內發性自尊、自強、自愛、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而體育教育則可通過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和實現。

傳統體育教育注意力僅僅侷限在發展學生在校期間的身體上,忽視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要學會生存,在體育教育中就不能僅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爲滿足,還必須從廣泛的領域,培養他們適應未來新生存環境的各種能力,成爲能夠適應未來生活需要的現代人。

事實上,正確的走、站、坐、臥的姿態,良好的作息和飲食衛生,用眼和腦的衛生常識;游水能力;各種自我防衛技巧;防火常識;基本的運動創傷救護常識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識等體育衛生保健的內容,都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緊密相關。

由此可見,體育教育的目標應是長遠和近期目標的統一,今後大、中、國小校體育教材內容應是豐富多樣的、有效實用的。

3未來體育教育對人們生存方式的影響

當代體育教育同樣面臨着社會生產和社會各方面變革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腦力勞動量的增加;環境污染的增加;工時縮短出現閒暇時間增多;居住條件的改善,人際交流機會減少,這些現實問題都給體育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要適應未來變遷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必須對傳統教材內容進行修改、篩選和必要的補充,對教學素材進行全面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體育教育在生存與發展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健全和發展體育教育,加強體育教育與社會的聯繫,使它的發展和科學社會主義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密切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篇14:教育論文

【摘要】如何在不斷加強學校的硬件建設,即改善辦學條件,整頓校容校貌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軟件水平,使學校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本文闡述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理念。

【關鍵詞】管理;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是“這樣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質資源,來實現某些個目標”;管理是“爲在集體中工作的人員謀劃和保持一個能使他們完成預定目標和任務的工作環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時間、金錢、原材料或最少的勞累爲代價”來達到目標。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行動的先導。沒有理念創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進,事業就不能向前發展。然而理念的創新,既是教學改革的總結與需要,也是各時代教學理念的繼承與發展。管理理念是組織在運行過程中指導管理活動的信念及秉承原則。是管理者對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態度,是對管理的理性認識和理想追求。科學的管理理念是科學治校的先導。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歸根結底是保障全體公民的受教育權利,併爲實現國家的教育理念,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條件。這些管理者爲學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做着積極的工作。那麼如何在不斷加強學校的硬件建設,即改善辦學條件,整頓校容校貌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軟件水平,使學校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我認爲教育管理者應樹立以下四個基本理念。

一、學生是學校發展的基礎

根據顧客是上帝的理念。沒有學生的學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學生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全心全意爲學生服務,這是教育管理者必須樹立的根本宗旨。應當把千方百計管住學生的觀念轉變爲想方設法爲學生服務,其中包括提高教學質量和改善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如今有許多學校因爲招不到學生而關閉,而有的學校卻擠破了門,問題就在於學校是不是爲學生負責,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來。

後現代教育理念認爲教師和學生是對話的交互主體,倡導教師和學生髮展平等的對話關係,通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時而作爲一個教育者,時而作爲一個與學生一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學生也可以作爲教育者;他們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國職業教育的宗旨決定的。反映在教育觀念上,提倡個性充分自由地表現和發展,鼓勵學生表現出與衆不同的個性,在學術上標新立異,他們認爲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使學生通過思考已有的各種知識,發展理解力、判斷力和獨創精神;重視心智的發展在於知識的獲取;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反對學生把知識看作是無需證明就理所當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條。以學生爲中心,更強調學生團隊活動與羣體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動方式,合作型交往,學生在認知、情感、個性諸方面將得到全面發展。

二、學校發展的關鍵是教師

教師是向受教育者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專業人員,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橋樑和紐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政府和學校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創造性地貫徹執行教育教學計劃,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從而爲社會培育合格的公民。

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而教學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師。教師是知識分子,享受國家公務員的待遇和教學津貼,教育崗位上的教師在領取工資和獎金的同時,也有豐厚的教學津貼,所以,教師的收入高於管理者,這是十分正常的。激勵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倡有教學資歷的管理者抽時間擔任兼職教師,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優質地完成教學工作,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責任,也應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樹立的基本觀念。教師有知識分子和幹部的雙重身份,教師和管理者在同樣享受工資及獎金的同時,應當額外享受超課時的講課津貼,這是正常的,因爲尊師重教就是尊教重師。

三、教與學應融爲一體

教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教,一個是學,“教”是對教師提出的,“學”是對學生提出的,所以教學永遠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線,教育管理者必須明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學生管理是教務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不能有任何脫節,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識。如學籍管理、學生成績和檔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統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爲教育教學第一線服務的,學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有助於維護正常的學校教育教學秩序和學生生活秩序,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更自覺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去,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會大幅度滑坡,國家的教育目標就難以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是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支撐,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石。

四、後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證

後勤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是保證學校安全與穩定的重要環節,是學校實施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重要陣地。當前,學校後勤工作也面臨着新的形勢和任務。學校教育教學和後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輔相成。良好的教育資源不僅體現在學校的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上,還應體現在學校教學設施的完善、育人環境的優化和全面、科學、高效的後勤保障服務上。食宿問題歷來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難題。後勤工作要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是頭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種傷害和各種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總而言之,抓好學校後勤保障與管理是具體的科學發展實踐。學校後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項工作又賦予了新的內涵、新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吳志宏,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1,401

2、成鳳春,學校管理的50個典型案例[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211

篇15:教育論文

一、繪本閱讀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

1.增強親子互動,增進家長對幼兒的瞭解。不同家庭教育會對幼兒教育產生不同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幼兒可以自由快樂地成長,從而使得幼兒性格變得更加活潑開朗,而較差的家庭氛圍則會降低幼兒的思想道德水平,對幼兒的智力開發也有較大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上,家長應該根據幼兒的性格特徵選擇適合幼兒的教育方式,通過讓幼兒形成獨立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爲幼兒今後的學習打下深厚的基礎;而家長的文化素養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那麼就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希望,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爲人處世方面都對幼兒有相應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繪本閱讀幫助家長更好地向幼兒們傳遞知識,讓幼兒瞭解故事中的道理。同時,對於一些工作相對較忙沒有時間陪同幼兒進行家庭教育的家長,繪本閱讀能夠拉近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在短短的時間內可以快速瞭解幼兒是否在和睦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加強子女之間的交流,幫助幼兒解決在幼兒園中的問題,引導幼兒良好的發展。

2.爲幼兒提供豐富的空間。在繪本閱讀需要文字和圖畫的雙重作用,文字需與圖畫互動後才能完成傳遞知識的任務。目前市場上的繪本中所配備的文字比較簡單明瞭,不採用大篇幅對故事情節進行渲染和鋪墊,所講述的僅僅是故事的大概和中心思想。這就使得幼兒們在閱讀繪本的過程在閱讀文字的基礎上還應該依靠圖片來展開想象,深入理解故事的情節和人物性格。因此,可以說繪本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幼兒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讓幼兒通過短短的文字就能夠展開豐富多彩的想象,不斷地通過閱讀和學習,體會到文字的`樂趣。

3.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日後的學習生活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多數優秀的繪本圖書中包含了豐富的故事情節,通過對情節的閱讀和理解,從而可以有效地開發對幼兒情感世界和閱讀能力。幼兒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到語言知識點,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鍛鍊到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繪本中多樣的圖畫對幼兒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開發也有重要的作用,部分未識字的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圖畫進行聯想,積極鍛鍊到大腦,不斷地根據圖畫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投入到閱讀的快樂旅程之中。

二、家庭繪本閱讀存在的誤區

1.過於重視教育的功能,忽視繪本閱讀的情感體驗。我國教學提倡的素質教育課程,創新化教育模式的同時也在逐漸深入到幼兒的培養教育中。但從目前來看,教師的教學模式還是由應試教育佔據了主導的地位,忽視了繪本閱讀的情感教學作用。這就使得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家長關注的是故事是否給幼兒進行了知識點的講解和文字的教學,對於一些充滿情感的文章往往置之不理,長期以往,這樣的繪本閱讀教育就無法體現出它的價值。不僅使得繪本閱讀的故事沒有爲幼兒們相關的情感體驗,故事變得毫無生氣的同時,也無法對幼兒們的情感世界進行開發,無法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

2.選擇繪本閱讀的內容不合理。隨着繪本閱。但是由於我國的繪本閱讀發展還不成熟,對於書籍的內容還缺乏明確的規定,市場上的書籍良莠不齊。有些出版商的書籍中沒有按照幼兒的年齡對故事進行分類,使得一些低年齡的幼兒在閱讀時不能順利瞭解故事的內容,造成閱讀障礙,降低了幼兒的閱讀興趣。也存在一部分書中的故事情節過於社會化,從成人的角度出發,沒有選取適宜的內容印製到書籍上,就會傳導了一些不良的概念,給幼兒產生不好的影響。這樣的書籍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對幼兒今後的成長也有較大的影響。而有一些家長在購買閱讀繪本的過程中也沒有關注繪本書籍的內容,往往認爲針對幼兒的書籍都一樣,沒有花精力和時間對內容進行篩選、並從自己家中的幼兒的年齡和特徵進行鍼對性的選擇,對繪本讀書進行隨機性的選擇購買,這就使得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幼兒沒有學到同年齡應該掌握的知識、無法跟上同齡年人的思維腳步等。

3.家庭繪本閱讀的環境不適宜。有些家庭雖然爲幼兒提供了繪本閱讀的環境,但是由於家長對繪本閱讀缺乏相應的認識,往往認爲讓幼兒自己閱讀而不需要家長幫助就能夠感受到故事的中心思想。在幼兒進行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有些家長還在一旁看電視做一些其他的娛樂活動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就會降低了幼兒對於繪本閱讀的興趣,沒有達到繪本閱讀真正的效果。

三、加強家庭繪本閱讀的對策

1.增強家長對幼兒繪本閱讀作用的認識。我國引入繪本閱讀進行幼兒教育時間較晚,而且繪本閱讀發展水平較低,沒有獲得一些家長的認可,對於繪本閱讀沒有深刻的瞭解。爲了加強家庭繪本閱讀,首先就應該增強家長們對繪本閱讀的重視,深入瞭解繪本閱讀給幼兒帶來的教育意義,提高對幼兒教育的水平。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們也可以在空閒的時間多與幼兒教師進行交流,瞭解幼兒目前喜歡什麼樣的繪本閱讀資料,通過對自家幼兒的特徵分析,自己先了解該本書會給幼兒帶來哪些好處;也可以參加有關的繪本閱讀研討會,與兒童專家進行交流,瞭解繪本閱讀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將精力投身於對繪本閱讀的瞭解中,爲幼兒選擇適合的繪本讀物,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從而潛移默化地增長關於繪本閱讀的知識,瞭解繪本閱讀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2.爲幼兒選擇優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本閱讀。繪本作爲一種敘事的藝術形式,主要由圖像、文字組成,它發揮了引導幼兒進入故事世界的引導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爲了給幼兒深化故事中的教育意義或者是爲幼兒拓展閱讀故事中的空間,這就需要更多的繪本閱讀來給家長提供素材。在繪本閱讀的選擇上,家長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優秀的繪本閱讀讀物,重點要將繪本的讀物落實到能夠幫助幼兒進行社會認知、品格教育等功能上,而且在繪本選擇上家長們也不應該急於投入功能化過強的活動,這樣的做法很可能會使原本完整的故事變成很零散的片段,讓故事缺乏教育意義,從而掩蓋了故事的本質,讓幼兒忘記了繪本閱讀故事中的美感。所以在繪本閱讀的書籍選擇中,家長們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繪本閱讀書籍的選擇中,在內容上要儘量地貼合幼兒的喜好,讓幼兒聆聽到完整的故事,對故事有相應的尊重,才能夠激發幼兒對繪本閱讀的熱情,實現繪本閱讀對幼兒教育的真正意義。

3.創設適宜的家庭繪本閱讀環境。如果想要增強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那麼就必須要讓繪本閱讀變得更有意義,堅持繪本閱讀環境生活化和真實性原則,讓繪本閱讀的環境更貼近生活,使幼兒們對繪本閱讀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激發幼兒對家庭繪本閱讀教育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只有讓幼兒親身經歷和體驗繪本閱讀的情景,才能讓幼兒收穫到真實的繪本閱讀感受,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繪本閱讀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在家庭教育中創設適宜的家庭閱讀繪本環境,比如家長在給幼兒講“節日快樂”的內容時,就可以專門選擇一個節日,讓家長抓住這一機會,創設了一個真實的繪本閱讀情境。家長給幼兒講關於節日的由來,讓幼兒瞭解節日的風俗,或者跟着電腦學唱節日慶祝歌曲之後,讓幼兒向家裏的人道一聲節日問候。這樣創設的家庭繪本情境不僅富有真實感,還對幼兒產生了極大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讓幼兒今後可以既活學活用家庭繪本閱讀中的對話,又增進了家人之間的感情。綜上所述,繪本閱讀在家庭教育中對幼兒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於繪本閱讀的開展,讓幼兒從繪本故事中感受到生活之美,促進幼兒的未來發展。

篇16:教育論文

一、PEP教材特點

PET教材是根據素質教育的精神,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由中國課程教材研究所,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加拿大lingo metia國際集團合編的一部國小英語教材。PEP教材以學生的發展爲宗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目標,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心、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通過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語音基礎,初步的語感和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發展初步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瞭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關差異,增強國際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合作精神和社會公德意識,爲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總的來說,這部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遵照現代語言教學的理念,突出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

PEP教材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體系,設計了大量形式多樣、情景真實、語言自然、趣味性強的語言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拓展視野;有利於學生感悟語言,從而.逐步形成初步運用語言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2、依據兒童的認識特點,體現國小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PEP教材在教學要求和教學模式等方面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以培養能力爲教學的主要目標

PEP教材充分考慮到國小生的興趣、愛好等學習和心理需求,設計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插圖,以利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以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PEP教材所編排的對話和練習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貼近生活、語言地道,有助於學生獲得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

(2)以活動爲上課的主要形式

PEP教材根據國小生好動愛玩的特點,設計了視、聽、說、讀、寫、唱、遊、演、畫、做等大量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學生通過具體而生動的體驗逐步領悟語言基礎知識,掌握語言基本技能,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3)以聽說爲訓練的主要項目

PEP教材按照以聽帶路,以說助聽,聽說結合,相互促進的思路,提供了大量的聽說材料,以利於學生在聽說訓練中學到生動的語言,學到比較地道的語音語調。

3、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

PEP教材內容淺顯易懂,重點突出;題材結合實際,貼近生活;語言正確規範,真實地道,插圖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符合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符合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編排過程中,力求做到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五個方面的有機結合,緊密聯繫,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力求體現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擴展,點面結合,不斷復現的原則。

4、按照國小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面向國小英語教學實際

PEP教材面向多數,着眼基礎,目標明確,要求得體,容量適當,難易適中。在要求上,力求符合多數學校的教學實際;在難度上,面向中等偏下水平的學校;在容量上,儘可能讓多數學校每學期能教完一冊教材。與以往傳統教材相比,PEP教材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材料,精心安排了話題和語言實踐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教材施行以來的問題

PEP教材作爲新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種種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當前英語課程中函待解決的問題。PEP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1、課時不足。《國小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規定國小英語課程開設的起始年級爲三年級。爲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國小開設英語課程應遵循長短課結合,高頻率的原則;保證每週不少於四次教學活動。但是,由於種種客觀因素,我校每週每班只能開三節英語課。教師在教學中感到由於課時較小,語言的復現不夠,學生遺忘的快,知識掌握不夠牢固。尤其是五、六年級,教材語言點多,跨度大,教師明顯感到在規定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有一定的難度。有些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學生髮展不均衡,提前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2、教材部分內容不太適應實際教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我們發現教材中安排的有些教學內容不太適合實際教學,有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太難,難以實施;有的則過於簡單,達不到使學生得到提高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部分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和改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少數歌謠節奏感不強,不夠押韻,歌詞拗口,曲調生疏,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且缺乏興趣。

3、教學方法創新不多,PEP教材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用教材,要對教材內容和各個板塊進行重組和整合。教學內容的範圍是靈活的、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爲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纔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教死書,死教書的情況。有的教師,不能恰當地以舊引新,更不會滾動己經學過的知識,巧妙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不會適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條;只會教本課時、本單元出現的內容,書本上出現的課上一字不漏詳細地講解,要求學生全部掌握,而書本以外的,生怕學生不會掌握不敢拓展。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照本宣科,死搬教材。有的教師不能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和編排順序進行教學。先教A板塊的對話,再教B板塊的生詞,然後操練C、D板塊的句型,接着學習E板塊的短文,不會科學合理地重組教材。

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爲教師沒有正確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沒有在教學中努力將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結合起來,並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地使這些活動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學生既獲得知識、技能與能力,又逐步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三、教材運用和教學方法改進建議

筆者以爲,要解決PEP教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努力,即一方面改進教學方法,一方面在教材的運用上,要進行多方面的調整和改進。

(一)對教學方法改進的建議

1、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那樣,對於課堂教學,我們所看重的,不是老師的精彩表演,而是學生的表現。在PEP教材的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爲教學目標,以語言運用爲中心,以活動教學爲主線,以小組合作學習爲手段,以形象的圖片、實物爲輔助,力求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真實、平等、和諧的交流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直接法、聽說法、功能法、情景教學法、交際法、全身反應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視、聽、說、讀、唱、玩、演等饒有趣味的活動中,自主地、偷快地學習英語,發展能力,維持興趣,力求做到開課能激趣,講課蘊情趣,練習有興趣,結束藏意趣。

2、教學手段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由於客觀條件的差異、學生現有水平的差異以及具體教學實際情況的差異,有時PEP教材推薦或建議的教學方法不一定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注意調整教學方法。在PEP教材教學過程中,注意採用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手段,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的記憶,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如果教學時間比較充裕,學生的英語學習程度較好,我覺得在拓展部分可加人小組的故事表演,如小蝌蚪找媽媽等故事,不光讓學生用所學語言說、演,而且能活用,讓學生在參與、協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華,讓他們充滿自信,感受成功。

3、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根據認知規律,教師向學生輸人新語言後,學生要經過感知、編碼和儲存這一過程,教師才能要求提取和輸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如何學會新知的過程。在PEP教材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首先,教學內容的安排富有條理性和層次性,由易到難,由淺人深;其次,教學活動的設計富有層次與梯度:從機械模仿到趣味操練再到鞏固練習,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充分體現出從不會到會這一學習過程。同時在教學中,採用分層互助式教學,真正做到了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

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即開發學生的智力。在PEP教材教學中中,教師可以設計許多有助於開發學生智力的教學活動。如通過看尾巴猜動物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通過聽句子猜動物活動,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自由創編對話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智力發展。 [論文網 ]

4、教師關注學生情感,營造寬鬆民主氛圍

在PEP教材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多地爲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鼓勵全體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勢、表情等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用讚語激勵學生,創設一種親和的語言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同時用誇張、幽默的語言進行教學,使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樂學、愛學。

5、注重學生過程評價,引入競爭機制輔助

在PEP教材教學過程中及時對學生的參與態度和參與效果進行適度的鼓勵性評價,以利於保護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做到小隻關注教學的結果,同時也關注教學的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並在此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對錶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如果只獎勵個人,涉及面是不夠廣的。因此,我還對小組進行集體獎勵,對做得好的小組,獎勵全組成員。這樣,在多層次的競賽活動中就形成了多角度的評價活動。在每個學生之間有競賽、有評價、有比較,把一個組內對每個學生的評價相加在一起就成了小組之間的競賽,這樣每個小組之間也有競賽、有評價、有比較。如此就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競賽及多角度的評價網絡和個人、小組的評價體系。在課的最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符合PEP教材提出的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理念。

(二)對教材使用的建議

PEP教材內容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師可以根據客觀教學條件、學生實際水平和具體教學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教學活動、教學順序和教學方法都可以進行適當調整,使教材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髮展。

1、更改教學內容,注重現實性

由於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版面的原因,PEP教材所呈現的教例與實際生活及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還有一段差距。如何使陳舊的教材時代化,落後的教材同步化,筆者以爲有以下兩種方法:

第一、聯繫生活,補充更改。PEP教材中不少單詞都是以其書面形式出現,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類單詞已經不用或少用了。對於這些單詞,我們可以在簡單介紹之後,另外再教給學生一些口語中常用的單詞,以使我們的教學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如冰箱一詞,教材中爲refrigerator,但日常口語中則多使用fridge,也有ice box,針對這一使用情況,我們可按上述方法調整教學。同樣,對於教材中出現的不符合交際習慣的句型、對話,我們也可給予更改。

第二、針對學情,調整變通。學生在學習每一新知前,並不是一無所知的。在他們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學習、思想方法,具備了一些必備的認知基礎。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必須尊重並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原有認知,合理調整,充實教材。

2、增加教材內容,體現探索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小英語教學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語言知識與技能,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瞭解外國(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視野,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應進一步豐富英語的文化積澱,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語文化背景資料。

例如,Colors單元,教材出示了white,black,red,pink,brown,等常用顏色單詞,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顏色單詞向學生滲透相關的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如white在西方國家是聖潔、高貴的象徵,而在中國則意味着疾病、死亡;不少顏色單詞同時還是人的姓氏,像white(懷特)、black(布萊克)、brown(布朗)、green(格林)。此外,顏色單詞還可組成一些有趣的習語,如black tea(紅茶)、brown sugar(紅糖)、low dog(卑鄙小人)等;在Culture單元,可以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如西方的Christmas與中國的the Spring Festival的對比,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展開討論。豐富的文化知識滲透,使教材體系不斷充實、拓展,從中讓學生感受到了英語的美,英語的有趣,使學生更樂於接近英語。那麼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穿插教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英美國家流行的英語兒歌,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擴展了知識面。

3、調整教學活動,關注人文性

教學活動同樣有一定的彈性和可變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中不太適合的活動進行替換。例如:PEP教材中安排了許多看圖說話的活動。這種形式比較單調,教師完全可以創設真實的場景,將學生的學習用品藏在教室內,用where is the提問,學生用Is it in/on/under/behind句型來猜。同樣可以達到鞏固應用in,on,under等介詞的用法。在教家庭成員稱謂時,可以增加扮家家或讓學生自帶家人相片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家人等活動,從而對教材原有活動進行延伸。

新課程標準在原教學大綱對知識要求達到理解、掌握、運用的基礎上,同時強調學生經歷了什麼感受了什麼體會了什麼,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它指出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親身體驗,主動獲取知識或信息。因此,我們提供給學生的外部學習材料要體現探索性,給學生留有一個比較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間,把教材中的素材從原來供教師解釋和分析轉變爲給學生討論和探索,從而使知識活靈活現地被學生掌握。如教學There isare一節時,我們可以這樣處理教材:(1)創設情境,複習舊知。課件出示1個蘋果在桌上,1個西紅柿在籃子裏,引導學生說出句子: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There is a tomato in the basket。(2)變換課件,引入新知。將l個蘋果、1個西紅柿變成3個蘋果、4個西紅柿,引出句子:There are 3 apples on the table. There are 4 tomatoes in the basket。(3)小組討論,探究新知。如:這四組句子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區別在哪裏從這些區別中,你可以總結出什麼規律以上教學案例遵循了呈現情境一形成問題一建立模型的一般學習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同時又給學生留下了極大的想象和探究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使他們在自主討論、合作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

4、調整教學順序、突出整體性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對教師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教材的整合,不僅僅侷限於某一個知識點,而應立足於整體,可以拓展到一個單元、一冊書,乃至整個PEP教材,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充分發揮整體結構的功能。如助動詞在人稱中的變化這一知識點,在PEP教材中出現I like/dont likeDo you like...後,可以考慮在下學期在學習She/He likes/doesnt likeDoes she/he like...這樣安排,其優勢在於分散難點,降低難度,但卻減少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對比,使學生出現助動詞混用的情況,故我們可嘗試將這兩部分合爲一個整體,並同時添加they,it爲主語的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弄清規律,理順規則,主動建構知識,形成互補的認知結構。

此外從英語課本身的特點出發,我們還可以對整個國小英語教材進行整合。在學生初次接觸英語時便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簡單的英語問候語、問答語,像Good morning!See you later!Are you on duty todayfine,thank you!等等。每天還可滲透星期單詞的教學,以及數詞的學習,這樣就將整個國小階段的英語知識滲透在每節課、每個單元,從而分散了教學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結語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但教師應注意教材的整合不能隨意,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高度的責任心。不僅要考慮英語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規律,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裁剪,從而使教材成爲正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材。

參考書目:

1、王蘊芬、吳霞芳:《國小英語教學中幾個常見問題及解決策略》,《教學設計》20xx年第10期。

2、孫媛媛:《PEP課堂活動教學案例設計》,《國小教學設計》20xx年第2期。

3、李永峯:《創新是教學的靈魂》,《國小教學設計》20xx年第1期。

4、方瑞芬:《國小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池州師專學報》20xx年第5期。

5、程曉堂:《國小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育實踐與研究》20xx年第5期。

篇17:教育論文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稱孔子。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爲宋國貴族,後沒落。春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歷史時期,官學衰廢,魯國成爲文化的中心和私學的發祥地。

孔子少時“貧且賤”,年 15歲立志求學,通過私人傳授,博習詩書禮樂。年輕時曾在魯國執政大夫季氏門下任管牛羊、倉庫的小吏。約30歲,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顏淵、曾點、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歲任魯國中都宰,繼升司寇,不久去職,率弟子歷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志欲改良時政,復興周禮,嘗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論語陽貨》),然終不見用。在外14年,68歲重返魯國,政治上仍不得志,乃專力從事講學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達3000人,身通六藝者70餘人。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的教育家。死後葬曲阜城外,弟子們在墓旁守喪 3年,分別時痛哭失聲。子貢不忍離去,又獨自留居 3年,稱頌:“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子張》)。

藝術孔子在當時已有“聖人”之稱,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過孔子整理傳授的儒家經典——五經,被定爲必讀的教科書,儒家學說由此成爲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對整個封建時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導的作用,從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都給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以極其深刻的影響。 記載孔子生平事蹟的《論語》一書,共二十篇,四百九十章。該書是孔子的弟子在其死後根據他平時的講話記錄整理而成的。孔子大約從二十歲就開始從事“循循善誘”和“誨人不倦”的教育工作,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整套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都包含在《論語》裏。所以《論語》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好的、最原始的、最權威的材料。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思想體系中的寶貴遺產。所以對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解讀對我們的教育實踐的指導和教育理論水平的提升都將大有裨益。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論語》中孔子的言論爲原材料,以他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以及如何處理師生關係這三方面作爲切入點,淺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對學生的要求

具體可分爲幾個部分:

首先孔子強調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和明白學習的意義。這在其對宰予,冉求,顏回三名弟子的評價中可得到充分的驗證。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公冶長篇》)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爲政篇》)這三則材料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孔子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非常重視的。冉求在學習上遇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惑時,孔子告訴他,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是走到中途而力盡而止,現在你不是因“力不足”,而是固步自封自動停止前進。這就是勉勵冉求端正學習態度,宰予雖伶牙利齒,天賦較好,但卻無疾而晝寢,不好好學習,不注意自己的學習態度。這令孔子極爲反感斥其爲“朽木”;顏回雖反應不快,老師講的道理要經過長時間的琢磨才能明白,但孔子卻很欣賞他對學習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的態度。孔子認爲只有端正學習態度才能積累知識,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端正學習態度與明白學習的意義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篇》)學生子夏亦認識到:一個人只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子張篇》)就可以成爲有仁德的人。總的來說,孔子認爲只有端正學習態度和明白學習的意義才能使人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這種從學生的主觀意識出發使學生自己認識到學習的妙處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進行教學有重要借鑑作用。

其次,要求學生做到全面發展,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在當時就是要學生在詩、書、禮、御、樂、射等方面都加強學習。在孔子的薰陶下,許多弟子都是全面發展的,如顏淵、子夏等。孔子主張學生要通過《詩》,“樂”來培養他們自身的道德情感,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他認爲:“《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所謂“興”,就是使人感奮起來,警醒起來;所謂“觀”,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團結;所謂“怨”,是可以諷刺或批評在上者的不良傾向,這些就是以詩教爲手段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孔子強調一個人的成長要“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篇》)他聽《武》,說它“盡美而未盡善”;而聽《韶》則稱其“盡美盡善”。他相信音樂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對善的陶冶。因此,學生想全面發展,“詩”與“樂”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要求學生重視道德教育達到促進真善美的合一。這就要做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篇》)此外還要求學生 “非禮勿視、非禮勿所、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篇》)從而使到自己達到全面發展成爲當時的“君子”。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科之間的互相聯繫,互相滲透已成爲一種自然趨勢。知識結構單一化的人才已不適應社會的要求,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才能承擔建設社會的重任。孔子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有豐富的借鑑意義,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但我們必須看到,孔子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錯誤和缺點。如孔子只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方面而不重視生產實踐。弟子樊遲請教園藝,他卻罵他“小人哉”,這就抑制學生真正做到全面發展,對此我們要加以辨別。

再次,要求學生好學。孔子認爲人們的知識來源於學習。雖然,他也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陽貨篇》)但這些只是一個學習者擁有的先天條件。孔子強調知識的獲取靠的是後天的不斷努力,學生要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這就證明其先天條件並不是“上智”,但他好學,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篇》)。他對學生的要求就是要自主學習。因此他讚賞的學生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則亡也”。(《先進篇》)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極坦誠地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公冶長篇》)可見,孔子非常注重自主學習。他認爲如果有好學的精神就會“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飛焉。”孔子曾讚揚弟子顏回以學爲樂,說:“賢哉曰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孔子也認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及其弟子“彈琴”、“鼓瑟”、“絃歌”的記載比比皆是。因此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這形象地說明好學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動力。

但怎樣才能做到好學呢?

《論語》中有明確的答覆。首先是要做到反覆學習,“溫故而知新”,在溫習舊知識時,得到新的體會,再“學而時習之”。學生子夏對此有較深的體會,他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篇》就是每天要增長新的知識,每月又不要忘記所學到的技能,便稱得上是好學了。其次要將學習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孔子看來“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爲自己的知識。但這種關係是互動的,並不是以某一方面爲重的,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學習前人,即一味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一味思考,卻不讀書就危險了。孔子亦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好學也”。這不是把吸收作爲思考的前提,而是吸收中就應包含思考,即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他又說“不日好之何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衛靈公篇》)孔子的學生子夏對學思的關係深有體會,說:“博學而篤志,卻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篇》)完美地實踐孔子的要求。孔子在認識和處理學與思的辯證統一關係時,強調學思一致。他意識到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以接受前人的知識爲主,以間接經驗爲主。這是難得可貴的,他是運用辯證法來解決教學中各種矛盾並應用於實際教學的第一人。我們也要看到他在學習前人的思想結晶時,明確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篇》)過分強調在舊基礎上發展,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還存在缺乏創新的一面。這也是我們在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時要加以注意。

二、對老師的要求

《論語》中有關教學的言論極多,表明了孔子對於教師的要求甚高,而其中的許多要求對今天的教師依然有指導作用。本文把孔子對老師的要求大致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學生爲本,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孔子要求教師承認教育對象有差別的事實,進而要求教師悉心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逐個瞭解學生的品格、智力、才幹等。在孔子看來所謂學生並不只是受教育者,而是一個能與傳道者結合在一起的實體。他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篇》),即在真理面前,老師不應讓學生屈服於自己。以學生爲主體,就要做到不完全憑藉人爲的規定來判斷師生的名分。他更加鼓勵學生在老師面前不要謙讓甚至有時候學生也可以做老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也”(《爲政篇》)。孔子對學生主體地位如此重視,如此平等地對待學生,在當時等級深嚴的社會是難得可貴的。孔子這種以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使他能夠獲得學生的尊敬。由於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學生爲主體,他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非常慎重。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患,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思義。”(《季氏篇》)孔子認爲這“九思”對教師非常重要,只有遵守了才能慎言、慎行,做到充分重視學生。

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即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這是孔子在智力上認識到不同的學生是有差異的。他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授教時就充分注意到這一點,這在孔子與子貢的談話中可得知。子曰:“女與回也熟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冶長篇》)顏淵能“聞一知十”,端木賜只能“聞一知二”,此外“閔子待側,喑喑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先進篇》)這些都是孔子在教學時發現的。孔子認爲只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才能對症下藥找到培養學生的最佳方法。孔子這種以學生爲本,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的教育思想,是今天我們在教育上所提倡的,只要我們克服其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就能達到古爲今用的目地。

其次,教師要以身作則,不斷學習。孔子認爲每一個教師都應該不斷學習,纔可以做到“誨人不倦”。他刻苦看書以至“韋編三絕”,爲學“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史記 孔子世家》)教師要以身作則首先要對自身的學識有充分的認識。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篇》)即是承認自己所不知道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斷學習。孔子對自己的知識就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孔子對教師學識的認識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在《論語》中,對教師的要求集中在如何提升教師的素質上。“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何於我哉?”(《述而篇》)就是說把所見默默地記在心裏,努力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是孔子對教師最根本的要求。孔子要求學生好學樂學,自己就“好古敏求”,“學而不厭”;他要求學生“不恥下問”,自己就“每事問”,虛求教;他要求學生確立志向,自己就“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身爲教師,孔子始終保持“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的憂患意識。這種以身作則的學習精神,使他發出了“朝聞道,夕死矣”(《里仁篇》)的感嘆,這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早晨知道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孔子這種學習精神給他的學生帶來極強的震撼力,顏淵經常感嘆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贍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子罕篇》)就充分說明了孔子這種以身作則,不斷追求進步的學習精神使學生不敢絲毫放鬆,也使到孔子的學識能夠不斷隨社會的發展而更新,成爲一個優秀的傳業授道者。這種教育思想正是一名教師所必需擁有的,在他所處的時代有這樣的思想是非常不簡單的。

再次,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作爲一名教師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讓學生接受最大限度的知識。孔子創造的教學方法至今仍然散發着無窮的魅力。在《論語》中就有很多教學方法方面的言論。例如及時啓發,孔子認爲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應該根據學生思維的開展及時進行啓發。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即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啓發他;就不要再教他了。此外孔子亦說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篇》)又說:“言之未及而言,謂之躁,言及之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季氏篇》)孔子這些言論就是要求教師抓住學生思考的適當時機對學生進行啓發。如因材施教,孔子在進行授教時充分注意到這一點,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闡述因材施教的最好理念。如循環漸進法,子貢問孔子:“何爲斯可謂之士矣?”孔子並沒有直接告訴他,而是在啓發子貢的基礎上,逐步開啓他,孔子告訴他,首先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 ”,其次應該“宗族稱孝 ,鄉黨稱弟 ”,再次應該“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孔子認爲培養學生接受知識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就需要有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此外還有善於適時評價、學思一致等教學方法也是具有獨到之處的。相傳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在《論語》的記載中,可證明爲孔子學生的有三十多人,後來許多學生都成爲政治、文化上有影響的人物,這個客觀事實說明了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因此,本文認爲孔子在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教學實踐,教學方法上總結出的一些可貴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的。

三、如何處理師生關係

孔子認爲教學就應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只有做到師生和諧相處才能達到教學交融,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師生之間做到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孔子認爲知識是學無止境的,他提出“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篇》)即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必讓步。作爲教師不要高高在上,他說到:“三人行,必有我師 ”(《述而篇》)就是要教師放下架子,正是有這樣的認識才使他們的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也就達到了共同促進。例如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逐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不愚” (《爲政篇》)這就是他從弟子顏回身上學到勤思的妙處。再如子夏想知道《詩經 衛風 碩人》中詩句的含義,他問得很有深度,對孔子有很大的啓發,孔子沒有隱瞞自己在這方面的薄弱,而是對子夏說:“你能舉一反三,我可以和你討論詩了”。即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繪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等言《詩》已矣。”(《八佾篇》)這就是互教帶來的共同促進。孔子能承認比他小四十四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幫助,說明他確實做到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實踐了其教育思想。孔子這種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以實際行動說明,如果教師對學生抱着共同學習,相互促進的思想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修養從而達到促進師生關係發展的。孔子這種可貴的教育思想,我們應予以肯定並加以吸收。

其次,提倡坦誠相待,真誠相交。子曰:“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近也。”(《述而篇》)又例如他對子顏曰:“存用我的,則將行道於世,不用我則將藏道於身,這隻有我和你能夠做到”即“用之則行,言之則藏,惟我寸爾有是夫。”(《述而篇》)這已不像師生間的談話,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間的談心了。學生“伯牛有病,子問之,自犏執其手,”感嘆說:“之之,命夫矣!斯人也而有斯疫也。”(《雍也篇》)又如顏曰死,孔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爲慟而誰爲?”(《先進篇》)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孔子對學生坦誠相對,真誠交往。所以學生對孔子更是倍加尊敬。有人毀謗孔,子貢就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子張篇》)而這就是師生坦誠相對的表現。對孔子在言行上出現的錯誤,學生也能指出,這使到孔子在弟子中間的形象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篇》)正是孔子對學生的深厚感情使弟子對孔子真誠交往,不離不棄,師生之間能夠融洽相處教學相長,同時也成就了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至聖先師”的地位。

綜上所述,《論語》中孔子的教育言論雖分佈在各章裏,但將它們歸納出來,能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作爲一位終生奮鬥不息的教育家,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創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其教育思想,在古代漫長的年代裏一直佔據着主導地位。然而孔子只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方面而不重視生產實踐,缺乏創新,只側重個人道德層面的提高,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所謂的“君子”,但這種“君子”是當時剝削階級的維護者。所以任何誇大或美化孔子的貢獻是不對的,但無視他的成績也是錯誤的。因爲孔子教育思想中有許多精華,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並將它進一步發揚光大,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務,也是孔子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必須繼承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繼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積極方面,讓其在新世紀再放異彩。

參考文獻

〔1〕.中華孔子研究所編.孔子研究論文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2〕.匡亞明.孔子評傳〔M〕.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85.

〔3〕.王興.論語.仁者的教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篇18:教育論文

題目: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維中的運用分析

摘要:茶道作爲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伴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處於不斷髮展的狀態。與此同時,隨着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高校擴招潮的來臨,我國高等教育直接步入大衆化教育的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衆化的高等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質的同時,也對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茶道作爲一種優秀的文化,其引起了很多高校的重視。我國很多高校開設了與茶文化相關的專業與課程,通過這些茶文化教育課程不僅能讓當代大學生更瞭解我國的茶文化,還有利於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茶道在高校的教育與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茶道;教育;管理思維

1茶道的起源與文化內涵

我國是茶葉的原產地,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茶葉產業體系,並且在國際茶葉生產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截至20xx年底,我國茶園面積達4000多萬畝,產量超過200多萬噸,分別佔全球總數的50%與40%左右。茶產業是中國特色產業與生計產業,全國近20個省(區、市)生產茶葉。茶產業是部分產茶縣的支柱產業,是許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近1億人口以茶爲生,在某些中西部貧困山區,茶業是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茶葉在國內有着堅實的消費基礎。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消費國,40%左右的人口有飲茶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中國人有“客來敬茶”、“以茶會友”的傳統風俗,“柴米油鹽醬醋茶”更是中國人民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茶葉在我國城鄉居民的日常消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最主要的飲品之一,對於提高居民膳食水平,豐富餐飲文化舉足輕重。

追根溯源,茶文化研究緣起於《茶經》。《茶經》由唐代陸羽所撰,被稱爲“茶葉百科全書”,是迄今爲止最早的茶學專著。《茶經》分爲“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等十章,闡釋了茶葉生產的源與流、發展現狀、製茶工藝、品茗技巧、飲茶技藝以及茶道藝術等。在《茶經》問世之後,各個朝代的文化發展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茶道茶文化也成爲了我國的一種重要文化。在宋代,民間出現點茶、鬥茶等活動,這也讓茶道的發展邁向民間。在宋代之後,社會居民充分利用茶道文化來加強與親友之間的聯繫。

適度飲茶可以起到平心靜氣、提神醒腦的作用。通過飲茶,還能加強新陳代謝,有益於消化系統的運作,可以振奮精神,從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隨着飲茶主體範圍的擴大及人們對茶葉功能認識的加深,茶葉開始逐漸普及,走入尋常百姓家。人們發現茶葉不僅是一種健康、可口的飲品,還具有較好的“藥效”功能。這也激發了我國居民對茶的研究興趣。茶道也成爲很多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社會大衆對茶的研究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茶道融合了多種思想,包括了宗教、哲學、倫理等方面的知識,而且茶道的內涵還處於不斷髮展的狀態。目前,茶道在居民的養生環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普通居民通過學習茶道,還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宣傳我國優秀的文化。茶道所包含的多種學科知識也讓學習者受益匪淺。茶道在提升居民的整體素質過程中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維中的應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維中的價值

我國很多居民對茶道缺乏足夠的瞭解,很多消費者對茶道與茶文化的認識都停留在休閒文化的層面,事實上茶道的所蘊含的文化已經超越了休閒文化的範疇。目前我國很多的高校都開設了與茶道相關的課程,這些高校開設茶道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因爲我國具有巨大的茶葉消費市場,還因爲將茶道所蘊含的道理融入到高校教學管理中,有利於幫助我國大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與社會責任意識。因此,我國高等院校積極探索茶道與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結合的突破口,從而提升高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水平。

2.1茶道能夠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

茶道蘊含着比較豐富的內涵與哲學思想,通過對茶道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我國大學生學習傳統的優秀文化,並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我國的茶道文化中融合了儒家思想文化、哲學文化美學等文化。通過學習茶道知識,能夠幫助我國大學生了解不同流派、不同學科層面的知識。大學生通過學習茶道知識,不僅可以瞭解儒家思想文化,還可以學習到哲學道理與文學知識。因此,學習茶道知識能夠有效的豐富大學生的知識面。高等院校開展茶道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2.2茶道精神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奉獻精神

我國茶道所蘊含的精神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隨着我國茶文化與茶產業的發展,茶道精神也被更多的人所認可。奉獻精神作爲茶道所提倡的一種精神,對於我國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引導我國大學生學習茶道,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有利於樹立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作爲社會發展的高端人才,肩負建設祖國的重任,培養他們的風險精神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3茶道精神能夠促使大學生自我完善

茶道提倡人完善自身的品質,在茶道中要求茶葉外表乾淨,內在清明。將茶葉的這種要求對應到人的品質要求上,就是要求人能夠具備高尚的品質與純潔的內心。在市場經濟時代,經濟主體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爲目標,很難具有茶道精神所要求的品質。大學生通過學習茶道精神,有利於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從而養成良好的品質。茶道精神的這種作用,能夠幫助高等院校提升學生的管理教育水平。

2.4茶道思想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茶道中蘊含着茶德思想,大學生通過學習茶道,有利於他們自覺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我國的茶文化流傳到很多國家,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茶道中蘊含的精神對於我國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院校通過開展茶道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目標,能夠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度過大學生涯。

3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維中的應用

3.1明確茶道教育目標

我國高校之所以開設茶道教育課程,不僅僅是因爲我國茶葉需求市場巨大,還因爲茶道在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我國的高校在開展茶道教育時,必須明晰開展茶道教育的目標。高校茶道教育課程不能是簡單的隨波逐流,跟隨其他高校的腳步。高校在開展茶道教育時,要對茶道教學工作進行統籌安排,通過多種茶道教學方式,確保茶道教育的目標能夠實現。大學生作爲我國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具有了解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並進行宣揚的責任。同時,開展茶道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品質。高等院校開展茶道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各所高校要結合學校的發展狀況,制定合適的茶道教育目標。

3.2創新茶道的教育手段

茶道作爲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所蘊含的哲學也很深厚。要想讓高校大學生掌握茶道中所蘊含的哲學內涵,僅僅依靠老師的茶道教育課程,顯然不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同時,茶道教育課程對於很多大學生而言,顯得晦澀難懂,如果茶道授課老師採取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將會引起學生對茶道學科的牴觸情緒,從而導致學生喪失對茶道知識學習的動力。目前,我國的一些高校都設置了與茶道相關的教育專業與課程,這也與我國巨大的茶市場需求有關。通過開設與茶道相關的課程,培養更多瞭解茶道內涵的人才,不僅有利於發展我國產業,也有利於宣傳我國的茶文化。

3.3積極開展茶道教育

我國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對茶道與茶文化展開了研究,並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茶道與茶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茶道中蘊含的文化與哲學具有我國的民族特色。我國的茶道提倡包容、與世無爭的品質,這對於高校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與茶道文化產生時的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茶道的宣傳與教育方式也要與時俱進。我國的高等院校在開展茶道教育時,要積極創新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時代背景下,茶道所蘊含的內涵與哲學,通過帶領我國高校大學生學習茶道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目標與精神品質。通過學習茶道能夠幫助我國的大學生提高人文素養,但是這個提升過程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需要學校堅持對學生開展茶道教育。

參考文獻

[1]文藝.茶文化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功能和應用[J].福建茶葉,20xx(6):280.

[2]劉大勇.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維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xx(6):272.

[3]王鳳華,劉躍峯,馬雯.高校素質教育教學中現代茶文化的應用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xx(4):361-362.

[4]楊婷.淺析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維中的運用研究[J].福建茶葉,20xx(9):327.

篇19:教育論文

一、舞蹈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人們對“美”不停追逐的腳步聲中,舞蹈藝術以其特有的肢體語言形式,在人們的現今生活中,頻繁活躍在各個舞臺,由於舞蹈極具觀賞性,不同的舞蹈風格適合於不同的人羣欣賞,所以,舞蹈多樣化的形式已經在社會普及開。人們在欣賞美妙舞蹈的同時,常對舞蹈演員的各種高難度動作以及其帶給人們的美妙感受讚歎不已。但能走進多數欣賞的者眼簾,並使欣賞者對其留下深刻印象的舞蹈演員,卻又是爲數不多的。某種程度上來講,舞蹈界的青黃不接,其主要原因來自於舞蹈教育,由於舞蹈界多年來一直延續着機械教學的模式,使多數學生沒能發揮出其潛在的舞蹈天賦。教授舞蹈的老師,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只按照相關規定中所規定的,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沒有充分啓發出學生的藝術靈感與創造力,所以造成了學生對舞蹈的認識僵硬化,不能感受到某段舞蹈應該帶給欣賞者什麼樣的感官體驗,自然也就不能表現出最美的一面。另外,學生缺乏獻身精神,更多的學生學習舞蹈的目的,是爲了日後以這個手段獲得更好的生活,而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一個舞蹈者應有的職業境界。類似於這種審美標準較高的職業,它更需要身與心的融合,只有愛上舞蹈,才能跳好舞蹈。所以要使今後的舞蹈學員正確的認識到舞蹈的內在含義,那麼舞蹈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舞蹈教育改革可以採取的手段

首先教育方面應該從思想上有所改變,相信大多數人都明白,舞蹈不單單是幾個動作和表情的協調就能體現出其內在的美妙。認識到這點對一個學生的前途非常重要,很多外在條件都非常優秀的學生,僅僅因爲沒有體會到舞蹈的真諦,從而影響了在舞蹈事業中的發展。所以,教授老師首先要從自身認識到,舞蹈教育這個職業,存在着很高啓發學生的責任。但這一責任無法條文化,主要手段還是要從舞蹈老師的道德層面,以及對其對事業的熱衷程度來解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不是依靠語言說教,更在於環境與活動的薰陶。在舞蹈藝術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動作、音樂、心靈的高度融合,形成和諧的審美氛圍,激發學生對自己的審美追求與審美認知。並讓學生抱着爲獻身藝術的精神,去真實的展現其內心世界,才能演繹出非凡的效果。另外,舞蹈學員的觀念要有所改進。舞蹈是把美展現給觀衆的藝術,他傳遞的是一種靈性,一種感知,如果在表演某段舞蹈時,不能釋放表演者內心的感受,那麼觀衆對這段舞蹈的感知力就會有限,自然對其印象也大打折扣。

三、學生身與心的統一展現出隨性的美

舞蹈這門肢體語言藝術,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無論哪個朝代的宮廷或者達官貴人的府中,都常有不同形式的舞蹈演出,那麼對於古人來講,什麼樣的舞蹈纔算是好舞蹈呢?身心合一,是古代演繹界最長見的舞蹈體現形式,它是由舞蹈演員的內心感受,順着肢體動作展現給觀衆。所以,古人認爲,一段好的舞蹈是一名舞蹈演員,把內心的美好展現給觀賞者,並使之感知到愉悅的一段節目。

四、在學習舞蹈中養成的心態對提高

綜合素質有所幫助衆所周知,舞蹈的學習經歷是一段比較艱辛的路程,他需要舞蹈學員耐力的同時還要有對藝術不懈追求的精神,而這些磨練會對舞蹈學員的內心承受能力,得到極大的鍛鍊。在一名成功的舞蹈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可以體會到,他對舞蹈的孜孜不倦。而且在很多時候,一句言談,一個舉止,都無意中散發着美的氣息。那就是所謂美的化身。可想而知,一個擁有了此種心態的人,那他的內心世界是多麼陽光、豁達。而擁有了這種心境,在工作和在學習中,都能以正面態度面對眼前問題,所以有了這些基礎,無論其在人際關係,還是工作態度等方面,都會優於普通人,那就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在很多領域,其實缺乏的不是一個專業技能過硬的羣體,而缺乏的是一羣擁有良好心態,和良好人生觀的積極分子。而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完善,恰恰體現出了這點。所以舞蹈其內在底蘊一旦形成,他會對學員的綜合素質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五、結語

一段優秀的舞蹈,演繹的不是幾個動作,而是一個人對美的執着。一個真正的欣賞者,欣賞的不是幾個表情,而是,在感受舞蹈的者的內心世界。舞蹈把美麗帶給人間的同時,又播撒了無數愉悅的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直至成長成一朵朵嬌豔的鮮花,掛在人們的臉上,展現給世界。以正確的觀念認識舞蹈的作用,以正確的態度從事舞蹈職業,就是改變舞蹈界現狀的有力法寶。

作者:王睿嬌 單位:陝西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

篇20:教育論文

一、教育哲學是關乎教育價值的學問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根據各自的哲學思想闡述了教育是什麼,從何而來,有什麼作用,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教育哲學,拓寬了教育本身所侷限的視野。在國外,“教育哲學”一詞的使用最早來源於1832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該學校爲培養公立學校教師專門開設了教育哲學講座。80年代之前。美國教育哲學的任務是尋求教育的普遍性真理。中國教育界真正開始研究和講授教育哲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是在借鑑美國教育哲學研究的基礎上,以教育課程建設爲出發點開展教育哲學研究。80年代之後,教育哲學的責任趨向教育的微觀領域,致力於具體教育情境下教育問題的個別化闡釋,通常被認爲是正確理解和評判教育的有效工具。在學科功用上,教育哲學以一定的哲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本身難以解決的基本問題,通過對教育整體性的把握給予教育事業一個正當的價值尺度。進入90年代,中國的教育哲學的研究思路從建立教育哲學學科知識體系轉向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研究,“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哲學學科體系,就不能不研究中國傳統的教育哲學思想。”因爲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深厚完備的哲學原理,有着豐富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教育哲學研究的角度一類是從哲學的體系出發來論述教育問題和教育實踐,突出哲學基本原理視野當中宏觀教育的本質:另一類是從教育的基本問題出發來做哲學分析,澄清教育當中相關概念的含義,突顯微觀教育領域的本色。整個前進的道路上,教育哲學與時代同步,但始終沒有脫離對教育價值的深情關懷。

共同體以具有卓越品質的好公民來要求個體,個體不斷獲得關於生活的經驗和知識,使靈魂得到無暇的教化。說教育單單是教化會給生活帶來無法消解的隱痛。人極想從教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上升到某種教育立場,在那裏看到至善的燈塔,轉化爲擁有它的渴望,這纔是教育的寶貴之處。教育的問題出在教育實踐的價值虛無,以至於整個教育沒有鮮明的方向,因此教育的根本問題歸根結底是教育價值的問題,美好靈魂的生成需要經過價值的薰陶和感染。教育哲學審慎的賦予教育可能的價值,這種價值成爲“自然好人”的必需,進而喚醒人類內在沉睡的潛力,促使一種尋求共同體永恆價值力量的爆發以確保共同體穩固的根基。誠然教育哲學根植於共同體的教育思想,思考整體的教育秩序。描繪出靈魂耕耘、德性自然培育的公民品質提升的圖景。如果沒有教育價值的教育是無意義的教育,顯然教育哲學幫助教育搭建教育價值技巧的體系。

二、實踐哲學本然訴求價值關懷

實踐意指着人類理性生活的全部的現實以及進入現實之中,它是一種實在的生活範式,並且是由一種價值導引的生活。實踐哲學的意蘊指向人類全部的現實性實踐生活,人們在實踐中認識自己並改造着客觀現實。一方面,人的生活是避惡向善的實踐,更是追求價值應然的個性解放事業。實踐哲學從價值的角度思考行爲的正當、善和一些原則性問題,人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去做?追求的價值又是怎樣的?另一方面。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實踐的催化和付諸行動。實踐哲學規定了人們善的實踐活動的奮鬥歷程和獲取有關善的實踐性知識,並以此參與到實踐當中,在實踐中感悟實踐本身的智慧,主動積極地嘗試一切可能的生活實踐。從一定意義上說,實踐哲學是人意識觀念中的生活走向可能性實踐的哲學闡釋,它統合有關生活實踐的普遍性知識:實踐哲學更是人們走向有意義生活的哲學努力,它賦予人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

實踐哲學具有求真求善的實踐品質,在具體的、變動的生活實踐過程中實現自己,人們只能在探索生活價值的道路上把握它。實踐哲學的實踐品質表現爲理性力量的導引,從而審思價值判斷的合理性並以此走向真實的生活。如果孤立視實踐哲學爲確定、統一的規則,自然會破壞價值的本性,實踐者也會因此走上機械的實踐。外在的實踐哲學表現爲一種自由、開放、創造的實踐境界,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發揮着價值干預的張力,使實踐主體和社會主體的圖景融入一體。在此意義上,實踐首先是有目的的價值選擇,給行動以明確的方向和原則,繼而採取自由意志的行動。實踐哲學把人置於一個以價值爲內核的實踐鏈中,統一人特有的存在價值與實踐價值。實踐哲學承載着人們實踐行爲趨向生活至善的活動模式,對人們的實踐行爲的價值作出考察,以此關乎人類的生活。

三、教育價值:教育哲學與實踐哲學共通的橋樑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指主客體之間需要與滿足的一種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價值就是教育實踐中主體人的需要與作爲客體的教育活動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係。對這種關係範疇觀念的認識就是人們的教育價值觀,足以解釋教育的正當性和人們爲什麼追求良好的教育。教育價值觀同樣是可變的,不存在沒有教育價值的教育,也不存在永恆教育價值的教育。從另一層面出發,我們可以找到教育的終極價值,那就是使人過上良善的公共生活。教育價值強烈地訴求個體在幸福的教育場域中不斷獲得長足的完善和發展。康德說過,教育隱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祕密,正是通過教育帶來了人類全部的善。追求善也是個體成爲一個有智慧的人,並使個體能夠體驗到生活的快樂。

(一)教育哲學開啓人們對自然好的教育實踐的共識

1 教育哲學統合教育認識與教育價值

人們在教育過程中加強自我認識、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主體性得到高度發揮。精神世界得到充分洗禮。教育當下的生活是事實,可以由經驗來驗證對於人們的必要和必須,而教育實踐中關於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非正義的價值知識,不能用經驗來取得證明。教育價值反映的是教育對人的有用性,是教育對人的主體效益。教育哲學的言說和闡釋其實是對教育這種事物的意義評價,也就是說。教育與人的需要產生必然的聯繫。評價這種關係生成的效益的標準是人們所從事的教育實踐。教育實踐的深層問題是教育實踐的根本性問題。蘊含着教育價值追求的動機。因而教育哲學一方面統全教育認識,另一方面致力於教育價值的籌劃,教育認識與教育價值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人們的教育自覺性和主體地位,贏得人們對靈魂教育的共識和激情。

用SWOT法分析在高校實行“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摘 要】“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教育現代化、教育國際化的必由之路。人是高等學校發展的主體,是高校的核心資源和競爭力源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發展要靠人,發展的目的也是爲了人,高校管理應該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爲本”的理念。各類信息從多種渠道不斷作用於大學生,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着巨大的震撼和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正經歷着艱難轉型的時期。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出困境,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就必須樹立和貫徹“以人爲本”的思想理念。本文將以s].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2]江金權.《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m].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3]雷麗珍. 以人爲本的管理理念與學校管理工作[j]. 教育探索,20xx(7).

[4]田建國.《以人爲本與道德教育》[m].山東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5]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6]李丹青.《當代高等教育應以人爲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1).

[7]賈海紅.《教育以人爲本—訪費孝通先生》[j].《人民教育》,20xx,(9).

中職教育“校企結合”模式探究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種“雙贏”合作模式。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企業迫切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企業的壯大亦會反哺學校的發展。校企合作,不僅提高了教育培養人才的力度,也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壯大。本文從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出發,分析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和“校企合作”的模式,並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校企結合模式對策

一、中等職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等職業教育擔負着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中等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逐年增加,但是相應的校園建設、圖書館儲量、實踐教學基地等軟硬件設施建設卻不能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要求。政府的投入少或不投入,中職院校教師待遇極低,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師,也無法從企業引進高級技師或工程師來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習實訓所需教育資源極爲短缺[1]。中職院校的招生對象決定了生源的複雜性。很多中職學校在招生時往往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量”, 而非“質”。從根本上說增加了學校教育工作的難度。部分中職學生的思想狀況令人堪憂,其主要表現在爲缺乏有信心, 自卑感強。認爲自己能力低, 前途渺茫,具有較強的自卑感和個人保護意識。文化基礎差,中職的招生對象決定了學生基礎的整體水平較低,同時又非常的不均衡。同時新生代中職學生往往缺乏吃苦創業精神,行爲規範和自律能力差, 法制觀念淡薄[2]。但是當前大部分中職院校,尤其是西部院校師資力量薄弱,特別是“雙師型”師資力量遠遠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這些都是制約中職院校發展的因素。

二、校企結合模式的定義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包括教育行業,大中專院校等職業教育院校爲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採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的爲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校企合作可根據不同區域及對象以及合作的深度情況進行適度的合作。所謂深層次合作就是指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學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定科研攻關和經濟研究方向,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爲工藝技能、物化產品和經營決策,提高整體效益[3]。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

三、校企結合模式在中職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教會人的技能,培養學生成爲有一技之長的實用型人才,並以一技之長找到工作的教育。中等職業院校通過教育培養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學生經過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培訓後參加工作,促進了員工整體素質得以提高,在增加了盈利的同時節約了培訓成本。“校企結合”中“訂單式”培養模式同時爲學校節約了教育成本費用。現代社會才的培養提出了多層次的要求。課本上的文化知識面很狹窄,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要注重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在基礎課程中進行實踐技能講座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目的的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要根據用人單位的自身業務特點及工作需要,調整培養方式,以“出口”決定“進口”,實行典型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培養人才。在成功提升學生的一技之長和就業能力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四、校企結合模式的具體實施

“校企合作”在一般情況下缺乏政府機構的協調,長期處於自發合作階段,導致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是短期的、不規範的低層次合作。學校的合作一般僅限於一城一地甚至是固有的一個企業,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實踐機會[4]。“校企合作”缺少“雙師型”師資,造成學校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分離,學生的理論很難運用到實踐中。因此在實施“校企合作”時要保證校企之間的充分溝通交流,必須得到政府與企業的高度重視,尤其是來自政府的強力支持,保證政府在合作期間的引導和干預,以保證教育質量。按照“校企合作”的主體來分,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種。

(1)學校引進企業模式

企業引進學校即“校企合作”建立校辦工廠。這種模式可以在解決企業場地不足 同時解決了學校實習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

(2)勞教結合、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是實現職業教育“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必然要求。具體主要是指在非畢業學年,組織在校學生到企業生產服務第一線參加的實踐教學活動,其主要形式包括專業技能實習、專業技能培訓、校外教學實習、校內教學實習等。德國有的職業技術院校就是這種模式,我國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這種模式。

(3)企辦學校模式

企業辦學是當前很多技術院校的形式。其最終目的是讓被培訓者能夠成功地完成其作爲企業人士的責任,招生即招工,所培養的學生參加工作也更加能勝任專業崗位。

(4)“訂單”式合作模式。

“訂單式”培養也叫“人才定做”。它是培訓機構針對用人單位的實際,自行開發並經勞動保障部門同意後組織明確就業崗位去向的技能培訓,經考覈鑑定後, 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訂單式”培養模式解決了用人單位的用工缺口,同時用人單位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培訓費用和部分生活費用,有效的解決了學校的經費和學生的消費。“訂單式”培養針對性強,突出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出來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穩定。但是該培養模式的滿意度容易讓人詬病:“雙師型”隊伍的匱乏和傳統辦學理念的影響,如何建立校企之間的長期戰略伙伴關係等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點。

結語:

“校企合作”模式是在培養學生技能,促進就業基礎上中職教育發展和企業提升的“雙贏”途徑,校企雙方要在政府宏觀調控下進行充分的溝通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實現中職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傑山.中職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 職教論壇.20xx(10):64-70

[2]曹淑蘭.淺談中職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教文匯.20xx(04):28

[3]安傑山.中職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 職教論壇.20xx(04):64-70

[4]宗彬花.中職校企合作現狀、現存模式及突出問題分析[j] 職教通訊.20xx(11):72-73

篇21:教育論文

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國的入世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代社會對人才英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高職高專英語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英語能力未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1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的概況

1.1教材、教學方法及手段

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仍以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爲主,大量的時間用以解釋單詞、短語,分析句子結構,翻譯長句、難句,只在處理課後練習中穿插提問,很少進行交際活動,而且教師的授課仍以母語爲主。教學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手段,輔以錄音機;有部分課堂利用了多媒體教室和教學課件,但這部分英語課所佔比例很小。

1.2教學評價與效果測試

幾乎所有的院校每學期期末都是依靠一次這種的書面考試對每個學生整個學期的英語學習做出分數評判。這種教學評價和測試方法有悖於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目標的認定,顯然對教學起着誤導作用。

1.3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

英語教學的實施大致可分爲三類:第一類是在校期間共開設三學期的大學英語課,周學時均爲4小節,沒有專業英語課;第二類是三學期的大學英語課,周學時均爲4小節,另加一學期的專業英語課,周學時爲2,3,4小節不等;第三類是部分對英語運用能力要求高的專業如國際商務、旅遊管理等。

2高職高專英語教育改革的原因

2.1方向性不明確

長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中的英語教學一直在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在壓縮型教育,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存在着培養目標定位過高、過寬的現象。

2.2時代的需要

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需要大批優秀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英語作爲高職高專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在構建高職高專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的現狀

在目前的高職高專學校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相差較大。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認爲學習英語枯燥無味,部分學生還存在着一種學了也沒用的錯誤想法,同時,不少高職高專院校在教學計劃中也將其教學時數一再壓縮,但內容上卻要求完整、連貫。這樣,除極少部分想要繼續深造的學生外,大都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

3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改革策略

3.1建立從英語教學到英語教育的系統觀念英語教學雖然本體上是英語教師與學生合作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但這一過程並非在理想狀態下發生,而是受多層次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國家有關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相關政策影響下,並直接受高校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可以說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只有建立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系統的大觀念,並從系統論觀點充分發揮系統內各要素協調作用,才能實現系統最優化,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好英語教育工作,培養出實用型英語過硬的人才。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系統,其總目標是使學生英語能力最大化,而該系統的一級要素至少包括:學生學習態度、課內英語教學、課外語言實踐,而每一個一級要素又要由多個二級要素支持,二級要素又由更細分要素構成,這樣構成一個複雜的系統。學校領導、有關職能部處和英語系統一一認識,確立英語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的觀念,把英語工作作爲一項系統工程來做,努力使系統內各要素協調作用,實現系統目標最大化。

3.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爲英語教學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直接影響着現代英語教育的觀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給現代英語教育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它的直觀、交互、虛擬等特點給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更寬闊的平臺,使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英語環境部分地成爲現實。

3.3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國家教委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基本素質的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本着這一原則,英語作爲高職高專教育的必修課,必須服從於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並服務於畢業生。因此,要着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3.4改革英語教學模式

英語是一門技能,必須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應轉變傳統難破、習慣難改的定型論觀念,樹立標新立異的創新觀念;把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有機地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課堂內外多采用啓發式,通過機械和模仿的語言技能訓練來啓發和引導學生;採取以學生爲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進行新的教學實踐,重點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還可以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如遊戲式、小組討論、報告會、演講、競賽、辯論以及角色扮演、模擬對話等等,把教與學弄得生動有趣,爲學生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培養和提高應用語言的能力。

3.5推行興趣選課體制,橫向實現資源共享

以大選修、小必修的興趣選課制代替現有課程設置。根據英語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不同需求,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類選修課程,學生根據各自需求調配興趣選課,從而從根本上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教學內容由傳統的語言單一體系變爲語言、綜合文化知識雙體系,更有味道、更富營養,也更易於消化。加強教學內容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力爭實現教學與生活的零距離,從而減少由於兩方面存在的差距造成的教育資源浪費。

總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應貫徹素質教育精神,緊扣培養目標,注重英語思想的薰陶和英語素養的提高,加強英語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領會英語教育的精髓,使英語成爲他們得心應手的武器,隨時用於解決實際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問題。

參考文獻

[1]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xx.

[2]包天仁.當前我國英語基礎教育的十大人點問題與對策[J].外語教學研究:基礎教育,20xx(1):28~35.

[3]張迎雪.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3).

篇22:教育論文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決定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推動世界的是搖搖籃的手。”自古以來,人們就深知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成長;影響

如今的父母認爲,生養一個孩子,讓他好好學習都是爲他好,能夠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國小、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爲孩子分數低就認爲孩子沒出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應該是我們對自己的小孩沒有期待,不管他怎樣我們都愛他,我們盡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爲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爲中心的,應該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以孩子爲中心,他就會在溺愛中成長,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生,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讀書階段,什麼都不做,只要你在學習,家裏的電視開靜音,一家人只看圖片,或者戴耳機。本來讀書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試問,畢業後還會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要去考慮你的感受嗎?我們只能適應社會,越早適應,今後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辦

孩子從有行爲能力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理自立的好習慣。父母認爲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補課,奧數,畫畫,大點了加上語文,後來又是英語,等等,一個週末,1天半補課,1個假期,1個半月補課,成天只學習,不用做家務,不和同齡孩子耍,孩子小,沒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識加上荷爾蒙作祟,突然變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話都可能成爲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要求得到的東西,家長要有原則性地衡量是否可以買,是否有必要買,買了有什麼作用。盲目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無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覺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幾百上千的條件都能夠滿足,殊不知,父母的錢也是風裏來雨裏去,用汗水換回來的。

4.培養孩子守時和誠信

在我上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總是遲到,也不是非要遲到很久,就是那麼兩三分鐘。其實這個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在課外報培訓班,馬上上課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長馬上給老師打電話說孩子不舒服,說把課程換到明天。孩子覺得原來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話就夠了,於是動不動就不去上課。久而久之,他就沒有了紀律觀念,學校的課也就不重視了。他認爲父母會幫自己的,遲到,甚至逃課、曠課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了。

5.正確使用手機,遠離網癮

有手機的學生,根本不會去聽老師講的知識,很容易成績下降或成績較差。迷戀網絡玄幻小說、打網絡遊戲……極易上癮,根本無法控制,甚至肆無忌憚,完全陶醉在虛幻的世界裏。上課昏昏沉沉,對枯燥的學習更是失去興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凡是出現成績突然下滑、厭學、逃學、輟學的,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幾乎每節課,我都可以發現邊聽課邊玩手機的人,講的重點也被忽略。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孩子學習纔會有動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會化解自己的情緒,照顧別人的情緒,培養孩子的精、氣、神,父母一定要成爲孩子的人生導師,能夠爲孩子解讀孩子犯的錯。

6.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小時候是一個很聰明很聽話的孩子,之後變得叛逆、厭學,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有恐懼心理,總害怕孩子以後不成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在他身上,因此對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這樣的教育違背了人成長的規律,使孩子頭腦知識多了,空間少了,智慧少了。同時由於壓力過大,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應從這樣的教育誤區中走出來,使孩子走上正常軌道。

7.結語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着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爲高素質的父母。

參考文獻:

[1]張秀平.淺談家庭教育對國小生人文素養形成的影響[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D].江南大學,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賀玉峯.加強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A].陝西省體制改革研究會2006-2007優秀論文集[C].2007.

[4]安麗琴.如何開展家庭教育[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下卷(一)[C].2006.

篇23:教育論文

一、國中和高中數學教學存在過渡問題的原因

數學教學中,高一與國中存在的銜接問題及其成因,主要是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沒有銜接意識;即便教師有銜接意識,也因爲國中時期知識點和高中知識點之間銜接策略不合適。教育改革之後,爲了減輕中國小生的教育負擔,北師大版國中數學教材在編制過程中嚴格遵循教育部少、易、淺的指導理念,刪減了部分原來的內容,即便是一些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運用到的內容也被刪去。

二、國中和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過渡銜接

國中和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過渡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材的刪減造成的,爲了使學生儘快地適應高中數學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做好這部分知識的銜接,學生纔有可能完成國中和高中數學學習內容的過渡。進入高一的學習,學生首先接觸到的重要知識點之一是根式(高一數學必修1第二章),但是,北師大版國中數學刪減了根式的運算等學習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按照高中的數學教學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根式的分子和分母有理化,而讓人頭疼的是國中課本的教學要求中對分母有理化這個知識點不作要求,這與高中的正常教學嚴重脫鉤,因爲不僅僅在根式的學習中需要掌握分子和分母有理化,在指數運算和一些複合函數的學習過程中也需要運用到這個知識點。因此,教師在正常的高中教學之前,有必要補充根式和分子分母有理化的知識。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知道,爲了順利從國中過渡到高中,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國中和高中教學大綱和教材,比較其異同,全面瞭解兩個時段數學知識體系,才能找出銜接點,從而指導教學。除此之外,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還應該瞭解自己的學生,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高中一年級數學教師在進行正常教學任務的時候,雖然往往會存在一些過渡問題,但是,通過一些方法和策略,通常可以減小或者消除國中過渡到高中數學教育的脫鉤問題。

篇24:教育論文

摘要:隨着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髮展與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國民生活中對於精神層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精神文明的建設也十分重要。而民族音樂是我國建設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內容,對於滿足我國廣大人民羣衆日益提高的精神文明需求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國目前在民族聲樂教育方面還存在着較多的不足,需要我們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體系,促進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育;發展和創新;策略

一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發展現狀

爲了適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體制也經歷了多次的改革。近些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相應的民族聲樂教學的質量也大大提高,高校民族聲樂專業學生的數量也明顯增多。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國社會對於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除了傳統的聲樂專業院校之外,一些綜合性的藝術高校,以及相關高職高專院校在音樂系中也設立了民族聲樂專業。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加入民族聲樂專業,有利於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進程,也有利於聲樂教育規範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升。我國教育相關部門對於民族聲樂演唱音響製品,以及教學教材的管理日漸規範化,這也爲我國民族聲樂教育質量的提高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的音樂專業院校中正式有民族聲樂教學活動,開始於二十世紀中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系統越來越完善,民族聲樂教學也取得了值得爲之驕傲的成果。經濟全球化之下的文化交融碰撞,使得多元化的社會文化,已經成爲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爲我國民族聲樂影響範圍的擴大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全新的問題,西洋唱法和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如何進行取捨和交融,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就爭論不斷。要在繼續和傳揚民族唱法的基礎之上,借鑑其它音樂文化對我國的民族音樂體系進行完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對於國外音樂的瞭解要多於民族聲樂,長此以往將造成中國傳統民族聲樂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此外,我國民族衆多,讓學生學習民族聲樂也有利於完善傳統聲樂教學基礎,提高對聲樂唱法的辨別能力,促進學生聲樂綜合素質的提升。針對傳統聲樂教學忽視民族聲樂本土性特點的情況,必須要對此進行改革和完善,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規範化發展。

二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教育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切實轉變民族聲樂教育觀念

對於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來說,首先需要相關教學人員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根據實際需要來轉變教育理念,要樹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民族聲樂教育價值觀,對過去民族聲樂教育過程中的錯誤觀念要積極改正。根據實際的發展需要,應當從以下方面來進行相關教育理念的轉變。

(1)在民族聲樂教育中,要與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理念相結合我國的民族聲樂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發展歷程,從原始社會至今,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在我國的民族文化與社會氛圍中深深的紮根,在廣大勞動人民的實踐中,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理論,已經建立起了相對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在近現代的民族聲樂教學中,我國音樂領域中存在着比較嚴重的民族聲樂唱法“洋土之爭”,在這一情況下,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相關理念與理論,在民族聲樂教學中逐漸被忽視。但是實踐證明,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事業想要實現健康持續發展,想要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就需要立足於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要紮根於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從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歷史數代人不斷探索而成的傳統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吸取營養。這是保證我國現代化民族聲樂教學與我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重要保證。

(2)在民族聲樂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多元化發展的理念隨着世界各地區經濟聯繫的不斷緊密,在精神文明領域,我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在民族聲樂方面也同樣如此。立足於多元化的理念,堅持各文化民族聲樂的平等是在新時期下發展我國民族聲樂的重要途徑,通過吸取其它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方面能夠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教育與經濟全球化的社會狀況相適應,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在實際情況中,一方面需要教師能夠在教學內容中體現多元化的理念,不斷引進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學生也需要堅持平等對待每一種文化的原則,積極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長處。

(二)加強課程設置的改革

在民族聲樂教育發展中,還需要對相關課程進行合理的設計工作,保證教學內容結構組成的科學性,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1)改革課程設置應該遵循的原則在民族聲樂教育的課程設計中,首先需要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民族聲樂的教學活動與其他理論性課程有着比較大的差別,它要求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當中,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在聲樂唱法、技巧方面很好的表現儲量。因此,就需要在民族聲樂教育中注重對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安排,通過理論結合實踐來促進學生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其次,在課程設計中要堅持綜合性的原則。就是指在民族聲樂的教學中,不僅僅需要對學生的相關實踐能力進行培養,還需要對學生的相關樂理知識、舞臺表演技巧等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培養,這是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條件。最後,在民族聲樂教育的課程中還需要重視系統性的原則,民族聲樂的相關知識方面涵蓋着比較多的內容,想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效率就需要保證教學活動的系統性,保證課程設置的合理連貫。(2)建立完善的民族聲樂課程體系在完善的民族聲樂教育課程體系中,應當從民族聲樂的理論體系與民族聲樂的表演課程進行課程體系的安排。從理論教學方面,需要對民族聲樂發展歷程、民族聲樂表演理論等方面入手來進行課程理論的教授,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論教學方面,不僅僅需要對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理論進行教學,還需要對其他國家或地區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聲樂理論知識進行擴展,通過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理論知識,與其他民族傳統聲樂理論知識的結合來開拓學生的視野,從而,爲學生完整的民族聲樂理論體系建立提供必要的幫助。在民族聲樂的演唱課程方面,需要相關管理人員正確認識到民族聲樂教育過程中實踐演唱課程的重要性,在教學基礎設施與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體現出對實踐表演課程的重視。其次,在實踐教學的安排中,要保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因材施教。

(三)加強民族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爲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聲樂素質,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聲樂知識之外,也要注重學生其它相關知識的學習。教師要注重民族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聯繫的建立,提高聲樂教學成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各國之間文化的融合對於傳統的教育體制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與此同時也爲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機遇,在此背景之下我國需要加快民族聲樂教學的改革進程,轉變傳統的聲樂教學理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聲樂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善的民族聲樂知識體系,爲其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礎。民族聲樂與歷史、文學、哲學等學科緊密相關,沒有人文知識的鋪墊,民族聲樂只是個空殼,學生也無法理解民族聲樂表達的情感以及體現出來的歷史滄桑感,因此,相關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不斷對民族聲樂專業學生文化視野進行拓寬,培養學生的審美品位,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民族聲樂的學習中,可以瞭解到作品深層次的內涵,促進其聲樂創造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這也是現代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三總結

民族音樂是我國精神文明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民族聲樂教育對於國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滿足,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於實際情況,做好民族聲樂教育的發揚,通過在民族聲樂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完善相關民族聲樂教學課程的設置,立足於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理論體系與實踐經驗,結合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優秀民族聲樂理念,來豐富我國民族聲樂的教學內容,在實踐中不斷加強民族聲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繫,從而更好爲我國民族音樂的普及與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麗豔.探索高等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民族聲樂教學今日的改革與創新[J].音樂生活,20xx(1):82-83.

[2]李抒丹.新時期文化視域下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多元化[J].藝術研究,20xx(1):144-147.

篇25:教育論文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爲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爲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並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於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佈理論源於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迴歸源於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於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於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蒐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是並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麼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於統計學,同時屬於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爲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爲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爲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爲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採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註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爲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纔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代發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於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於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並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複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於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藉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複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着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於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並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複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於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瞭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範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蒐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於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啓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麼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爲啓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蒐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後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爲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啓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爲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蒐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爲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鍊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深深地影響着教學的內容,因爲它影響着經濟、生活的發展和需求。語文(中文、外文)、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要儘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各管各教一套的辦法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有了電腦、網絡,必需要更新,要培養出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以便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賀鏗.關於統計學的性質與發展問題.中國統計,20xx.9.

[2]袁衛.國外統計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及對我國統計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國統計,20xx.10.

[3]習勤.關於統計教育創新的思考.中國統計,20xx.1.

摘要:要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統計教育必須高瞻遠矚。本文從統計學的發展趨勢談了統計教育急需改革的幾個方面。

篇26:教育論文

1 城區學生與農村學生的對比研究

2 傳統教師評價的負面影響

3 傳統作文教學的誤區研究

4 詞彙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 大學生選擇教育類專業的心理相關研究

6 大衆媒體對國小生的影響分析

7 當代兒童對兒童文學的期待與要求

8 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與管理研究

9 東西方教育模式與人才培養研究

10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研究

11 多媒體技術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2 兒童課外文學閱讀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13 兒童文學作品在國小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重、地位及意義

14 改革開放以來國小作文教學方法的多元現象研究

15 改進國小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16 改進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17關於文學欣賞的研究

18 合格教師基本標準的探究

19 緩解教師心理問題的措施、途徑的研究

20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

篇27:教育論文

一、傳統禮儀教育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課程性質與目標的定位問題

就我區實施傳統禮儀課程的預期來看,課程性質與目標的定位是課程實施者面臨的核心問題。如果從課程內容的綜合程度來區分,課程的管理者應確定課程的性質是分科課程還是綜合課程。如果確定爲分科課程,課程管理者就應當以傳統禮儀爲核心推進課程的實施。如果確定爲綜合課程,課程管理者就應當圍繞一定的話題或主題進行課程設計,或者和其他學科進行整合,避免重複教學。同樣,如果從教育哲學取向的角度來劃分,課程管理者就要確定傳統禮儀課程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如果確定爲學科課程,那麼和分科課程的情況相似,就應當專注於傳統禮儀的學習。如果是活動課程,就應當以學生經驗爲中心,以傳統禮儀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和形象化爲重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實施傳統禮儀教育課程。

2.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問題

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是實施傳統禮儀課程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首先,課程內容的選擇往往受到社會、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和科學文化知識等因素的制約。從《中華傳統禮儀教程》這套教材所構成的課程框架來看,傳統禮儀教育課程中還存在一些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教程》選用的材料中生僻字較多,增加了學生理解文章的難度,需要教材編寫者標註註釋。其次,從課程內容組織的角度來看,傳統禮儀教育課程的組織範圍和序列還需不斷完善。課程組織的範圍描述了學生在不同學習領域需要花費的時間,《教程》將四到六年級統整爲一冊教科書,是否有利於學生接受,還需要結合學校教學實踐進行調研。另外,課程組織的序列問題也是課程管理者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序列是學習內容和學習經驗在有機聯繫中的表達次序,需要課程管理者綜合運用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編排。

3.課程的評價問題

課程的評價問題也是傳統禮儀教育課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課程的評價包括對教科書的評價、施教的評價和學業的評價。傳統禮儀教育課程評價的關鍵在於施教和學業的評價,科學、系統的評價直接關係到學生和教師的課程實施效果,需要課程管理者進行深入的研究。筆者認爲,傳統禮儀教育課程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同德育課程的評價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採用主觀性評價和客觀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客觀性評價主要採用材料性客觀題,構建真實的`情境和人物,主要考察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經典的記憶和初步應用。主觀性評價主要採用表現性評價和檔案袋評價,主要考察學生對傳統禮儀實踐的參與情況和積極程度。

二、傳統禮儀課程的實施策略

課程實施的不同策略會導致不同的實施效果。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可以顯著降低課程實施的阻力,從而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傳統禮儀課程的實施策略可以參考路易斯與朋蒂利的研究成果,採用從中間向上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因素:

(1)幫助教師注意來自校外的信息,利用這一點作爲改革的誘因;

(2)鼓勵教師帶着改革和變化的觀念,思考如何運用新信息;

(3)通過教師互相交流,提供機會,來促進新觀念的廣泛傳播;

(4)通過向校內和校外的人宣傳,促進新思想的普及、推廣。綜上所述,傳統禮儀教育課程在我區實施可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1.結合國家教育政策,確定科學、可行的課程標準(綱要)

在傳統禮儀教育課程中,教師傳授什麼內容,學生學習什麼內容,課程管理者應當作出明確的規定。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家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政策來看,筆者認爲傳統禮儀課程標準(綱要)可以參照《完善中華傳統教育指導綱要》和《中國小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兩份文件來起草制定,因爲這兩份文件已經將傳統禮儀教育的目標(包括學段目標)和內容做了較爲具體和科學的表述,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指導意義,課程管理者可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減少了課程標準的研發投入。此外,傳統禮儀教育課程的管理者應逐步加大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首先,課程管理者可錄製傳統禮儀的示範教學片段,提供給任課教師和學生使用,以便更好地展開教學和學習。其次,課程管理者可建立課程的學習網站或微信公衆平臺,及時推送傳統禮儀的文化知識和教學經驗,便於任課教師溝通和交流。

2.推動傳統禮儀教育課程基地學校的建立

學校作爲課程實施的重要媒介,應當引起課程管理者的重視。課程管理者可選擇一至兩處文化基礎較爲深厚、傳統文化課程有效實施的學區,建立三至五所基地學校,並且提供一定的課程支持,使其成爲實施傳統禮儀教育課程重要陣地。考慮到基地學校的建立設計到校區的整體教育和教學規劃,爲降低實施的難度,課程實施者可結合北京市中國小生課外活動計劃,先在基地學校建立宣傳傳統禮儀的學生文化社團,培養學生骨幹,配合教師推動傳統禮儀教育課程的實施。

3.鼓勵學校和教師圍繞傳統禮儀教育開展校本教研

從課程互動調適的取向來看,課程實施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是一個由課程設計者和執行者共同對課程進行調適的過程。面對一項新的課程,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關於課程的改進與改革建議,通常這些建議比較零散,缺乏整合。但是在校本教研的過程中,教研團隊作爲一個整體參與課程實施,團隊內部通常會進行系統化的總結,並上升爲教研組的整體意見,達成共識。因此,校本教研在學校如能廣泛開展,將會顯著降低課程實施的阻力,同時加速課程的完善。

4.積極開展傳統禮儀教育課程的校區交流活動

課程的實施進行到一定程度後,課程管理者需要開展傳統禮儀教育課程的校區交流活動,可在基礎學校舉辦現場會,爲傳統禮儀教育課程搭建推廣的平臺。就目前區域課程推廣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禮儀教育廣泛開展將成爲海淀區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一個創新點和發展點,將對學生基本素養的提升產生深遠的影響。課程管理者最終應建立一套開放而有活力的傳統禮儀教育課程,瞄準定位,不斷髮展和完善,使其成爲海淀教育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篇28:教育論文

摘要: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核心問題。本文闡述了與大學生素質相關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專業)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指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措施,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較高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素質 知識 能力 素質教育

一、引言

素質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在教育教學中經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表後,全國上下,在教育領域引發了一場大的革命。素質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並不斷在推進、發展。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提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在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爲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成爲當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素質的內涵與內容

1.素質的內涵。素是表示本來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質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在心理學上,素質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素質用在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給予的基因狀態,通過後天的社會影響和教育後所形成的內在品格。是人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並通過知識和能力表現出來。

2.素質的內容。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因此,對於不同的人羣,素質的內容也有所不同。這裏我們以大學生爲對象,其總體素質要求筆者認爲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內容: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

三、素質教育

針對大學生五個方面的素質內容進行教育和影響,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全面得到提高的過程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整體的、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對於大學生來講,樹立堅定的政治觀,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良好的道德觀,勤奮的勞動觀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五個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專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比較關鍵的,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要。

在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應明確: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對於大學生來講主要是學習如何做人,做怎樣人的問題。即行爲準則——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惡是非、開朗大方、熱愛集體、吃苦耐勞、尊師重友、遵守紀律、愛護公物、注重公德、保護自然、行爲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體內容。即思想準則——破除迷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熱愛祖國、有理想、有遠大抱負等。

3.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導內容。即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及爲社會、爲人民貢獻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觀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

4.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構成系統。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是多渠道、多方面綜合因素構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導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兩課”、各總支、輔導員、班主任等專門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二是學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知識內容中的德育因素、學科施教活動中的德育因素、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養成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之外的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校園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筆者認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貫徹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重在建設的方針;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工作體系;三是通過創建示範工程建設等辦法促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四是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推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二)業務(專業)素質教育

大學生的業務(專業)素質教育是教育的重點。業務(專業)素質主要表現在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和職業崗位技能等方面。針對不同的專業其內容有所不同。

1.專業知識的教育。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科學認知和經驗總結。也就是說知識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對事物的認知,是人們對社會實踐成果的積累和存貯。對大學生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依據專業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及選用合適的教材,通過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和業餘時間的各種活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師生雙向活動,來傳授並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知識。也就是學科理論及實踐知識。

2.專業能力培養。能力是指人們應用已有知識,認識並解決實際問題所具有的品質。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就不可能具備能力。能力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存在於社會中每個獨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動領域就應有多少能力。隨着知識,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發生變化。人的活動領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強。技能,存在於能力之中,但它有別於通常所說的能力,它是指人體各器官產生運動後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樣是從課堂、實踐等各教學環節來實現的。從傳授知識中培養能力,從而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實踐教學環節,更突出體現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在專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廣大教師應該成爲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忠實工作者。

(三)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相對於科學知識、專業素質而言,是一種基礎的社會文化素質。其實質是如何做人的問題。人文是指人性和教養。這是每個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人文素質教育正是在這方面給人以指向並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不僅需要通過專業教學計劃去實施,更要通過個人愛好和自我發展,通過校園文化和社會影響去薰陶,通過哲學、語言、文學、藝術、音樂、體育、歷史、哲學、法學、論理學等學科領域受教育,受感染,獲得人格的塑造和教養的提高。

(四)身體素質的教育

身體素質是對一個人體質、體魄上的完美要求。身體素質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體質——完美的構成和健康的質地;體魄——健康和強壯;技能——體育運動的技能和技巧;衛生知識——人體解剖學常識、防治病常識等。只有在體質、體魄、技能、衛生常識等方面得以健康發展,才能實現身體素質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對大學生來講至關重要,心理素質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影響下逐漸養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具有堅強的毅力、持久的耐力、樂觀的態度、穩定的情緒、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敬業精神、競爭意識、寬容的態度、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過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養成,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未來。否則,將產生心理變態,人格扭曲,思維混亂,行事盲目,做不好應做的事,甚至做了壞事。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的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分析與探索得出:(1)確立了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內涵,明確了概念;(2)確立了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五項內容;(3)提出了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渠道。並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意義予以論述;(4)對研究及實施素質教育具有較高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彙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8.

[2]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Z].國發[20xx]16號.

篇29:教育論文

國小語文課堂素質教育應用

摘要:羅x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學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發現好信息的心靈。賞識是孩子生命中無形的土壤、空氣、陽光和水,是讓孩子舒展心靈,發展潛能的教育,也是教師成爲教育家的教育。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強化手段一般分爲消極強化手段——懲罰和積極強化手段——賞識,歷年來多種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與其數落學生的十處缺點,不如讚揚他的一個優點。

關鍵詞:素質;素質教育;國小語文

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強調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學生個體的主動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在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一下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點滴體會。

1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這說明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的同時肩負着育人的艱鉅任務。也就是說,首先要教給學生怎樣做人,學會做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而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感情的薰陶有機地結合起來。每一篇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礎上,總結課文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課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描寫老班長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詞語、句子和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老班長爲了革命,爲了完成黨交給的把三個病號帶出草地的任務,而想辦法彎鉤釣魚,自己從不吃魚,又鼓勵病號喝魚湯,最後因飢餓勞累而犧牲等重要內容,體味老班長忠於革命、忠於黨和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以此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決心爲祖國爭光的責任感;在教學《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時,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及其罪惡本質,只有對社會主義才能使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藉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熱愛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強決心。

2把學法指導引入到語文教學之中,教會學生學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認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啓發我們,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教法與學法必須同步,相互協調,使學生不僅“學會”更要“會學”,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遵循“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的”的原則。教師應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應把功夫用在“導”上,導方法、導技能、導規律。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所講,教是爲了不教。教師的教學要致力於導,即把立足點放在引導學生的“學”上,使其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做”的目的。

3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素質教育要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發展學生的健康個體。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想方設法“以教材爲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1將課前預習移入課堂,定時間和目標。教師講授新課前給學生一節課預習,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利用工具書解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字、詞、句和教師所給出的預習提綱,再有難點留在課上質疑問難,這樣做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3.2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慾望。電教手段具有直觀性,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它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直觀思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講五壯士勝利完成掩護羣衆和部隊轉移的任務後,屹立於狼牙山頂峯,準備跳崖部分時,讓學生邊看彩色幻燈片,邊聽錄音,這樣就把五壯士爲了革命,爲了人民而勇於獻身的偉大壯舉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後讓學生看幻燈片,描述畫面,也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點詞語,誘發學生學習慾望,培養了學生直觀思維能力,並從中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4抓好活動課,促進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是國小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課堂教學切實發揮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質教育才能落到實處。它對學生進行全面聽、說、讀、寫訓練,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語文課堂畢竟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的機會,所以爲了落實素質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切實抓好活動課這一輔助課程,讓學生個性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發揮。語文活動課的內容是語文課的延伸。

如:朗讀比賽、猜謎語、故事會、智力競賽、表演《小英雄雨來》、《凡卡》、《奴隸英雄》等課文內容……在活動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即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師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獨立地進行活動,他們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積極性高漲。通過活動課,拓寬了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心理,身體等素質得到發展,培養了個性,同時也促進了語文課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素質。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習,指導學習方法,使學生會學習;培養良好習慣,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

篇30:教育論文

摘 要:國中思想品德課是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新課改的重要環節,新課改倡導以人爲本,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把以人爲本作爲核心理念,改變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國中思想品德課如何體現“以人爲本”的教育理論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關鍵詞:國中思想品德課 以人爲本

國中生正處在價值觀、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思想品德課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往的思想品德課具有說教性、強制性傾向,對學生實際思想品德形成的幫助很有限,實效性不高,缺乏吸引力,很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新課改倡導的以人爲本教育理論,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要體現以人爲本的理念,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切實發揮思想品德課應有的作用。那麼,作爲一名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人爲本”的教育理論呢?

一、樹立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點都是人,應着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品德課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面起着積極作用,課堂教學中應樹立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以造就學生、培養學生、發展學生作爲教學的歸宿。隨着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指引作用。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1.教師要樹立現代德育觀

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樹立現代德育觀,由原來的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也即是說從“培養論”走向“學習論”,注重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己體驗、自己實踐,學生是道德學習的主體,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靠自己學習的,雖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促進,但不能越俎代庖。w

2.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機械的學習,談不上人文精神的培養,更不用說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了。思想品德課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必須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如教學“我們共同的家園”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身邊環境污染的現狀,讓學生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讓學生親近大自然,愛護大自然,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並引導學生保護自然、美化自然從自我做起,讓學生受教師社會責任感的薰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明確以人爲本的教學目標

如果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很容易找到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但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以提高學業成績爲目標,成功的學習者只有少數,所以教育目標不能侷限於對少數人的培養,也不能將分數作爲教育的最終目標,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和自我實現爲目標,讓學生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

國中思想品德新課標規定了國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爲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能力,也就是說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將書本知識轉化爲學生的知識,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其中知識轉化爲能力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沒有這種轉化,就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更不用說提高教學效果了。如教學“創建新集體”時,如果進行說教,讓學生灌輸每個人都應該各盡其能,爲集體奉獻自己的力量,學生也能記住知識,但課堂必會索然無味。教師如果採用遊戲如“折筷子”等來達到教學目標,會讓學會意識到團結協作的力量,這樣課堂教學改變了單純的知識灌輸與說教,通過趣味性的遊戲引導學生接受知識,樹立集體意識。

三、創設以人爲本的教學氛圍

以人爲本強調以學生爲中心,教師的教要圍繞學生的學展開,強調融洽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1.尊重學生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 ,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教學“主動溝通 健康成長”時,可以藉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事蹟,學生很受感動。然後讓學生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誰?自由寬鬆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喚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積極的情感。

2.理解學生

新課標倡導師生交流、互動,其實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平等的與學生交流,如果教師居高臨下,當着其他教師的面訓斥學生,效果會不佳,不可能得到學生真正的心理溝通。教師選擇用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共同討論問題,溝通的效果會更好,也能得到學生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深入瞭解學生。

3.信任學生

教師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教師要做的只是實時、客觀的給予評價,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放鬆心情,積極地參與課堂,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貫徹以人爲本的教學過程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在適當的環節給學生以引導和啓發,也就是說要給學生髮問的時間和空間。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以人爲本,變知識講授爲情感交流,切實注重學生的情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變知識傳授爲情感交流

傳統教學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壓抑情感,教學出現枯燥無味、效率低的局面,造成學生知情分離。國中思想品德課目標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課堂教學要注重情感交流。情感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只有這樣的教育,認知與情感才能達到和諧統一,才能實現對人的教育。情感教學使學生適應社會變化,挖掘學生自身潛力與價值,這與新課改倡導的理念相一致。思想品德課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開發潛力,培養完美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教學“發掘自己的潛能”時,可以結合“一個成功的日本企業家”的案例來進行,讓學生思考:日本企業家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你得到了什麼啓示?積極的暗示有什麼作用?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基本上都能得出企業家成功的祕訣在於自己積極地暗示,以提高自己的勇氣和信心。然後教師再設計“我能行”活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我能行”,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2.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學生有興趣時會學得最好,教學過程中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更願意學。如學習“換位思考與人爲善”時,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爲善的實質。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寬容待人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理解寬容。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換位思考與人爲善,比如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清官難斷的家務事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探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己的行動平等待人、寬容待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採用以人爲本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用有效地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設疑法、實踐法、情境法等都是非常有效地方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啓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現以人爲本的含義。所以新課改要求教師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誘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1.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是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只要是學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師絕不能代替學生完成,從而讓學生養成自己學習的習慣。如教學中只要是學生能自學完成的知識,堅決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只有難以理解的知識才講解。如教學“學會合作”時,教師可以講述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講解合作對成長的重要性。這樣餘下的課堂時間節省下來讓學生結合課後題自己思考、探索,層層深入的學習,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高教學效果。

2.實踐法

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把知識教活,讓學生學活,給學生留出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教學“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時,教師精講教材內容後,餘下的時間用於課後實踐活動上。課堂教學中 教師讓學生完成合作探究題:我的班級,我做主——爲自己所在的班級設計一套班規。學生分組合作,每個小組都是推薦出一名發言人,上臺演講制定的班規。小組經過討論,最後都完成了班規設計,演講很精彩,最後從幾個小組中評選出最佳的一套作爲班規。這樣學生自己討論制定班規,由學生自己挖掘知識,既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又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整個學習過程充滿着趣味。

六、構建以人爲本的教學評價

傳統教學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爲主要指標,導致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填鴨式、灌輸式的訓練,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潛力。新課改對思想品德的教學評價提出了進一步要求,使評價傾向於學生的學習過程,這與以人爲本的評價相一致。以人爲本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學習過程,使注重結果的評價轉移到注重過程的發展性評價。

1.評價內容由認知評價發展到全面綜合評價

傳統評價以考試爲檢測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能力的發展重視不足。思想品德課要採用多元評價的方法如成長檔案等。成長檔案注重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能力及其他潛能的發展。思想品德課要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演講,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綜合實踐能力。日常評價中用積極的眼光,採用觀察、記錄、訪談等方式,多角度評價學生,發現學生的優勢,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如探究活動“我們的班徽、我們的座右銘”等,對這些探究活動評價時,教師要觀察學生的投入情況、與人交流的能力、對學習的態度等,將學生的平時表現記錄下來。

2.評價從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

傳統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讓人力不從心,教師可以放寬評價方式,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表現如發言、學習行爲等納入學生成長檔案,將評價貫穿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而產生積極地教育意義,促使學生不斷地發展。

3.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評價

傳統教學評價中,學生沒有任何評價自主權,只能被動的接受評價。成長檔案改變了這種狀況,將學生吸收到評價體系中來,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 ,這種評價方式有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合作,從而促使被評價者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樹立“以人爲本”的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積極改革教學策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探索、思考,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鄒杏賢.以學生爲主體,讓課堂充滿陽光[j].廣東教育,20xx(6)

[2]李崇富.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堅持以人爲本的體會[j].淮陰師範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x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