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多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多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一

電子白板打破傳統黑板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字體太小、顏色單一的侷限性。可以將課堂轉換成動態課堂,可以將重點知識點、插圖等放大、圈點出來,讓學生更容易抓住教學的重點。此外,農村教學資源有限,每個班級的學生較多,若是傳統的板書會給後排的學生帶來不便,使得後排學生因看不清之類的客觀因素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若是使用電子白板的局部放大功能,便可以解決農村教學的這一困惑,整體提高教學質量。電子白板還有着存儲、編輯、批註等功能,可以將課堂上運用的所有文字、插圖等保存起來。教師可以在臨近下課甚至是下次課時,利用短短几分鐘帶領學生溫故而知新、查漏補缺。傳統多媒體與板書教學都要求教師提前準備教學材料,並且這些教學材料一旦生成就不容易修改,有着高度固化的侷限性,而電子白板的編輯、批註功能,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隨意發揮,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研究教學設計、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二、互動分析———突破重點難點

傳統多媒體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教師課前花大量時間準備資料,然後呆板地坐在計算機前用着鼠標和鍵盤爲學生播放。這樣很難做到與學生的互動,拉大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但是電子白板中的一支白板感應筆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走近學生實現對鼠標和電腦的控制,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互動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針對學生的興趣點,隨時調取、插入教學資源,在共同探究與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爲學生找到突破點。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河流的相關知識時,筆者爲學生準備了一張沒有任何文字的水系圖,然後採用互動的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標註出大河的名稱、源頭、流向以及所經省份等,這樣一來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瞭解到了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程度,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各個擊破,爲每位學生突破知識點的重難點。

三、搭建平臺———師生合作創新

在“人際互動”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創設信息點,搭建互動平臺,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成爲課堂的主角,可以在課堂中提出自己的問題、觀點,可以將自己不瞭解的知識點質疑出來,供大家集體思考解決,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甚至做到創新。同樣,我們還是可以拿水系圖舉例:教師首先可以帶着學生在水系圖中找到長江與黃河,在解說的過程中用不同顏色的標記筆標識出來,然後互動,學生根據自己知道的知識,標記出知道的河流名稱等。然後根據學生標記的水系圖,做出針對性的放大、批註,在共同探討中讓學生觀察不同河流特徵、流向等知識點,繼而讓學生的思維擴展到內河流、外河流等概念,最後再將完整水系圖展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和成就感,使得學生對地理教學更加產生興趣,從而創新。

四、網絡交互———引導課堂方向

交互式白板有着一個特殊的功能就是投票器功能,它可以更好地對學生的興趣點和薄弱環節進行統計,對學生進行檢測,爲教師更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發展走向提供依據,使得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投票的結果,瞭解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避免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一些不合理的、不能博取學生喜好的教學點浪費時間,不能完成整個教學過程。例如,筆者在教學西雙版納課時時,首先就拿出學生都感興趣的旅遊話題,由西雙版納的旅遊話題設計出旅遊時必須考慮到的“天氣氣候、人文風情、風俗習慣、地形地貌”等問題,讓學生投票選取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講解,引導整個課堂的發展方向都是朝着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保證學生的聽課效率和參與度。避免教師設計太多的切入點,最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出現講不完、講不透的現象。有時甚至會出現講了太多學生不感興趣的話題,致使學生不認真聽課,使得對重點問題也沒在意,導致學生對整個課時都失去興趣。

五、結語

總之,電子白板教學對農村地理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既解決了農村教學客觀的困難,也打破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主觀侷限性。可以以“學生”爲核心,爲學生搭建互動平臺,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合理利用課堂時間,針對性地爲每位學生突破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二

1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最重要的場所,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對於學生真正的融入課堂,參與進課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國中地理是一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國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國中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以及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點要放在學生基礎性的地理知識以及技能的提升上,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國中地理課堂的開展應該符合本學科特色,爲學生打造一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識學習的奧妙與樂趣,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研究地理知識。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應該主動與學生做朋友,多與學生進行溝通,瞭解學生的想法。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我們在進行國中地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這一課程的講解時,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分析地球運動、海陸分佈、地形地勢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對於大氣氣候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氣候變化的全球觀念以及關心愛護地球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這堂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思維特徵,從學生現實生活入手,教師可以循循善誘,逐步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與學生互動如“同學們,從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我們感受到的氣溫變化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早晨晚上冷中午熱呢?”“大家有沒有想過光照角度的不同對於地面所獲熱量的影響有什麼不同嗎?”通過一系列的互動交流,教師可以適時引出“太陽高度角”這一關鍵概念。這樣通過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2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

國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重的一點就是要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針對國中地理課堂的學習來講,地理圖像是國中地理的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地理圖像包括景觀圖、分佈圖、統計圖等,爲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掌握這些表格,教師就需要用到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地理教師應該適應時代的進步與變化,有意識的將多媒體融入課堂教學中來。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課程設置靈活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比如教師可以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國中地理課堂,案例探究是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提升掌握知識的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取合適的教學案例,然後啓發、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探討交流,最後自己得出正確的答案。另外,“分析綜合教學法”也是國中地理課堂中十分值得提倡與推廣的方法之一。“分析法”就是將整體分解爲若干要素與部分,“綜合法”就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各個部分或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分析與綜合法相結合是我們掌握許多地理知識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我們在確認某地理區域準確位置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採用分析法引導學生從所給區域的經緯度、所處半球位置、海陸相對位置等入手進行研究,而要進行如“中國的密集型工業分佈特點”時就需要引導學生從交通位置、地形、人口、資源等各個方面綜合起來進行思考。

3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針對國中地理的學科特色以及國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在國中地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就必須要做到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合作探究。國中階段的學生相對於國小階段而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通過互相之間的合作交流是可以解決一定的問題的。而且考慮到國中地理的學科特色,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合作探究。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可以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不如我們在學習國中地理的“海陸變遷”這一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提出幾個問題如“六大板塊中哪個版塊基本上是海洋?”“我國火山地震帶的分佈有什麼特點?”“喜馬拉雅山爲什麼會由海洋變成陸地?”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之間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然後形成小組意見,鼓勵小組推選一名代表走上講臺去陳述本小組的觀點,小組其它成員可以在臺下進行適當的補充。在一組陳述完以後其它小組的同學可以踊躍進行提問,由主講小組進行回答,對於學生都回答不了的問題教師可以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課堂中有意識的進行重點講解。通過學生小組之間的這種互動研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種競爭的氛圍中踊躍的表現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教師應該在宏觀上對課堂進行把握,有效的推動小組活動的順利進行。國中地理對於學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而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對於我們知識的學習以及關心愛護地理環境習慣的培養都是極其重要的。在國中地理教學課堂中,要突出學科特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國中地理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三

本文試圖通過闡述元認知理論、元學習理論和能力,結合中學地理教學,對學生元學習能力的培養作些初淺的探討。

一、元認知的基本內容

元認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纔開始出現的最新研究課題。弗拉維爾最早進行元記憶的研究,後來於1978年提出元認知這一術語。弗拉維爾指出:元認知是“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爲對象的知識,或是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也就是說,元認知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調節。

二、元學習理論

元學習是元認知研究的帶動下,最近在學習心理學領域出現的一個嶄新課題。傳統的學習理論研究人學到了什麼和如何去學習,而元學習則研究人是如何意識和控制自己學習的。元學習理論相信人是積極主動的機體,人能夠計劃未來,監視現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

正因爲人有元學習的潛力,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元學習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學習能力包括如下幾種能力:會激勵自己勤奮學習;會確立學習目標;善於選擇能達到目標的最恰當的學習方式方法;善於檢測達標情況,必要時採取補救措施;善於總結自己達到目標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及時調節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

三、中學地理教學中元學習能力的培養

元認知理論對中學地理教學一個新的啓示:即教師要善於系統地傳授地理學習的各種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元學習能力,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元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幫助學習自我激勵從序言課開始,教師就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確認學習地理的價值(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識就是地理),並堅定他們學好地理的信念。

2.學會確立學習目標無目標的行爲,是盲目的行爲;無目標的學習,是一種偶然學習,而不是有意義的學習。解決問題時,目標不明確,只能是“嘗試錯誤”式的行爲,而不能達到“頓悟”水平。因而在學習地理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有意”讓學生把握教材內容中:哪些是泛泛瞭解(許多例子和解釋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須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如氣旋、反氣旋等);哪些需要記憶(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數據等);哪些學會初步運用(如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判斷氣候類型);哪些要綜合運用與創造性運用(如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等)。

3.選擇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幫助學生學會確立學習目標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選擇達到目標最恰當的學習方法:(1)對於應該“瞭解”的知識,應採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篩選和濃縮,使知識更凝鍊。如對內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敘述“提煉”出四個字——坦蕩開闊。(2)對於要“理解”的知識,可將它們與自己熟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結合具體的例子去理解它們。如太陽高度角與獲得熱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電筒直射與斜射光的明暗來理解。(3)對於要“記憶”的知識,可以採取一系列“記憶術”來提高記憶效果。如諧音串聯法、歌謠口訣法、形象直觀記憶法等。(4)爲了初步學會對所學基礎知識的運用,就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習題並多讀圖、用圖、繪圖。(5)爲了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就要採取各種適當的“綱要法”來組織所學知識,善於前後聯繫,綜合分析。

4.善於在檢測目標的基礎上採取調控措施在地理學習中,要善於運用所確定的目標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並充分利用反饋信息,調節自己的下一步學習。例如:若發現知識上“預備度”不足,就要查漏補缺;如果熟練度不夠,就要補充練習;如果“知識面”不夠,就要博覽羣書;如果策略上效果不佳,就要不失時機地及時改進;如果是目標本身不恰當(如過高或過低),就要調節目標。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四

在國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中,地圖作爲一項重要的學習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圖形教學上,可以運用地圖這項工具描繪出很多地理圖像,例如:統計圖、景觀圖、示意圖等等,在多數時候也是地理教材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上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教師如果能夠對這些地理課程教學特點加以利用,就能夠使學生充分直觀的認識到地理課程內容,並且能夠掌握地理課程中的空間分佈規律,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各要素之間存在的聯繫。因此,作爲地理教師要足夠細緻的發掘教材,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參與到地理教學活動中,將地圖等地理工具進行靈活有效的利用。

2.利用舉例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熱情

地理課程的課堂教學可以以一種靈活多樣的舉例模式來進行。例如在學生學習歐洲各大地形體系中時,可以瞭解歐洲各個國家的地理分佈形式,並且通過掌握國家的大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時,教師就可以列舉一些國家的自然、經濟風土人情,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學生充滿了解的好奇心,從而提高課堂的活躍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綜合能力。通過對列舉世界各大地震板塊和火山分佈的知識點,來採用對比教學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板塊與火山分佈的對比,找出各自特點的關聯關係。使學生很快很容易就得出板塊交界處就是火山和地震的密集區這一知識點。又如:在講解我國各個地區的地理差異時,就可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爲例,在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西遊記》中“過火焰山”的相關情節,並向學生提問:你知道唐僧師徒千辛萬苦要過的火焰山在我國的什麼地方嗎?這樣,在瞬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也會很願意舉手發言,教師再趁熱打鐵,引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相關地理情況與知識等,就可以很好地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氣溫、氣溫帶以及氣候特徵等知識點的講解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校當地的天氣或者某一時間段內當地氣候的變化等,爲學生進行細緻、詳盡的講解,這樣可以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更便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其學會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身邊發生的地理問題與現象等,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高。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會使這種教學模式更加有效果,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發揮自我思考的能力,促使其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提升,這就突出了新課改下要求的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綜合能力和自身素質。

3.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充分提高國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五

“雲計算輔助教學”的教學設計更強調學習者的需求,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提供儘可能多的、整體的、精緻的課程資源,作爲設計者和教學者要爲學習者儘可能提供真實的情景、活動和任務。在實驗中,經過三輪的行動研究,我們的實驗研究組提出了相對穩定的雲課堂教學模式:以“翻轉課堂”爲核心,包括了課程開發、課前學習、課堂內化、測試與反饋、研討總結等主要環節。在實施過程中,爲了在教學應用上加強與“人人通雲教學”平臺的功能特點匹配,對傳統“翻轉課堂”模式的環節和要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以達到“翻轉課堂”與雲平臺的深度融合。雲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操作環節如下:

1.課程準備

首先是編制導學案。主備教師在該學科集體備課前準備好學案和電子課件,然後在集體備課時共同研討、優化學案和電子課件,整合優化後上傳到“人人通雲教學”平臺的“雲盤”和“導學”模塊。其次是資源的開發和收集,備課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後,依據教學難點和重點,製作微課,或者在其他資源網上收集相關的優質課程資源,推送給學生。

2.雲學習

學生在獨立預習教材的基礎上,運用電腦或者其他電子終端觀看導學案和視頻,觀看、閱讀、聽講,進行課前學習。學生按導學案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製作課堂展示課件,學習完成後,利用雲平臺的筆記功能記錄錯誤和困惑以待課堂上交流反饋。教師可以在課前登錄“人人通雲教學”平臺,瞭解學生預習情況,調整課堂教學進度、難度,制定個別輔導計劃,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雲課堂教學和學習測評

經過三輪以上的實驗教學,在學科組的研究討論下,形成了在時間和順序上基本穩定的雲課堂教學模式課中教學流程,在不同課型、不同內容和不同容量的教學過程中,時間和順序可以做靈活調整。課堂上,首先教師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和“人人通雲教學”平臺內準備的課件和資源,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思維和智慧的火花。接着,學生在小組協作平臺上通過同儕互助,形成統一的意見,由小組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各學習小組在平臺互動交流後,排除重複的提問後,提出本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教師在收到各組提出的疑問後,在班上統一對共性問題進行重難點的答疑和小結。最後進行在線測評,教師通過平臺的後臺統計可以得知學生存在的問題,測試後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並對學生存在的個性化問題進行輔導。

4.提煉深化

通過雲平臺,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表現情況、測驗評價成績,均被實時記錄,形成學生雲課堂學數據。通過平臺系統的分析,可以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應用技巧、分層能力等進行客觀呈現。教師可以通過系統分析發現問題,進行批評性的反思,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

二、實驗情況和數據分析

1.實驗的設計

(1)實驗對象。從2014年4月起,在實驗校七年級4個班中抽取兩個人數、成績基本相近的班級1班和4班作爲實驗班和對比班,其中1班爲實驗班,共47人;4班爲對比班,共46人。(2)研究內容。“雲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程序,“雲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效性及學生學習策略的改變。(3)控制。實驗班和對比班都由同一教師任教,都用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九年義務教材,爲了避免實驗時間過長而導致的干擾變量過多從而影響實驗效果,本實驗沒有采用一年或一學期的實驗週期,而是採用了按教材單元模塊的教學來設置實驗週期,實驗的教學內容爲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時間從4月開始,到6月底結束。按學校的統一規定,每週2課時,實驗時間爲12周,共24課時。教學的任務和要求也一樣,實驗班的地理課採用“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比班採用常規教學法教學。(4)檢測。前測用下學期期中成績,後測用自編的第三章《走進國家》單元能力檢測成績,,前後測試卷在考後經過的學科組總結和分析,信度和效度均達到較高水平。實驗完成後,實驗研究人員還應用修改後的國中生學習策略量表(lassi量表)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測量,並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對檢測的數據進行處理。

2.實驗數據分析

其中,n爲樣本容量,即各班級人數。X是樣本的平均數,即測驗平均分。S爲樣本的方差。

3.學習策略的測量及分析

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的學習策略在動機、信息加工、選擇要點、學習輔助、自我測試和考試策略這幾項上呈統計顯著(P<.05)。表明實驗班學生在學習上更認真投入,思維能力更強,更善於在學習中面對大量信息時,從中選擇重要信息進一步學習,更善於創造和使用輔技術及材料來幫助學習,更善於使用複述和理解監控技術判斷自己對要學習的信息的理解程度,更多地意識到自我評價的重要性,更善於備考。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實驗得知,雲輔助教學對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學生學習策略的改進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教學實驗是有效的。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去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實現有效的知識建構。雲教學平臺的使用,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對話交流去獲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協作品質,以及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雲環境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施,需要教師通過對現有多種資源進行再次利用,實現對知識信息的開發、加工、組合和整理,因此鍛鍊了教師知識重組、意義建構、資源整合的能力;其次,利用雲教學平臺的大數據功能,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批評性的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學;第三、教學模式的改變,促使導學案的設計成爲教學中的重點,是對傳統教學設計的一個顛覆,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作過程,它需要教師對所教的知識進行再加工,需要融進教師的個性、思想、理念和方法,進一步促進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在實驗的實施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1.必須認真編制導學案,重視導學案的應用

導學案是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引領,其質量的好壞關係到整個雲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成敗,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對學生進行導引,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思考,使其在認知上出現新的“衝突”,促使學生爲解決“衝突”而自控性地選擇相應的學習資源,並利用原有認知結構針對新知識的不同情況進行同化或順應,對其原有的認知結構不斷地進行反思和重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新的平衡。

2.提高雲教學主導者的全程把控意識

雲教學平臺是一個新興事物,學生的好奇心也很重,同時網絡的自主性很大,網絡的內容十分蕪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與教學無關的內容所幹擾而分散學習精力。因此,要求教師科學合理地對雲課堂的全程有意識地把控,通過把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把控的內容包括學生的課堂紀律、學習態度、師生互動的頻率、課堂氛圍等.以期讓雲課堂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

3.提倡進行傳統教學和雲計算輔助教學之間的混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