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怎麼發表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怎麼發表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怎麼發表教育論文 篇一

首先,本人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自覺參加學校的各項政治學習,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十六大文件,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對待工作和學習。遵守社會公德,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

四年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爲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十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積極加強個人業務進修,努力提高業務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93年9月-95年七月擔任了美術職高班的語文課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學中針對他們底子薄,文化課基礎差的特點,注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訓練,採取多種方法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積極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穩定學生情緒,幫助學生克服畏難、膽怯、急躁的情緒,鼓勵學生勇於參與,知難而進。在95年的大學聯考中,全班十人有七人被藝術院校錄取,剩餘三人也於96年的大學聯考被錄取。

95年9月-98年7月任七年級至九年級的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七年級時首先抓了中國小的銜接工作。主動和國小老師聯繫,瞭解學生國小的思想品德和學習情況,積極尋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反覆組織孩子們學習《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經常找孩子們談話,做有心人,不放過孩子們的微小變化,好的予於及時肯定,不好的予于堅決制止,初步形成了禮貌待人,團結友愛的班風,第一學期就甩掉了“慢班”的帽子,形成了兩個班齊頭並進的局面。八年級時重點抓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經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校秋季運動會上總分獲國中組冠軍,在冬季籃球賽中男女也分獲冠軍,逐步形成了積極向上的班級風貌。在班級管理中引進競爭機制,鼓勵孩子們比學習比進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主題班會《祖國在我心中》調動多種娛樂形式,朗誦愛國主義詩歌,唱熱愛祖國歌曲,回顧祖國的悠久歷史,拼祖國地圖。小品、相聲、舞蹈同登一臺,獨唱、合唱各領風騷,把祖國和個人聯繫起來,激發孩子們的愛國心,獲學校班會競賽一等獎。我所帶的班級也獲96年度路局優秀班集體。九年級年級面臨會考,首先解決傳授新課與複習舊知的矛盾,合理分配時間,向45分鐘要質量。同時要穩定學生情緒,儘量避免兩極分化,其次抓好課本與複習資料的關係。密切聯繫各科老師,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再次不能放鬆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抓小抓碎,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特別是第二學期,既要給學生壓力,讓他們保持旺盛的學習狀態,但又不能壓力太大,以至失去奮鬥的信心和勇氣。經常找孩子們談話,指導學習方法,瞭解各方面的情況。班級學風比較濃,在全路物理通訊賽中,我班有三人分獲一二等獎,給學生學習帶來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不放鬆班級的常規管理,嚴格要求學生,第二學期班級兩次獲五星級班集體的稱號,在畢業班中較爲少見。九年級會考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升學率名列分局第一。升入高中的同學有着良好的語文素質,今年全國華人杯少年組作文競賽,我班的張丹、孫媛分獲全國一等獎,楊強同學獲得二等獎。

多年來我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的教研活動。95年-96年度推行目標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勇於登臺亮相,一學期便上了七堂語文公開課,虛心聽取老師和同志的意見,積極總結教學經驗,並寫了有關論文,獲學校優秀論文獎,並在首屆論文會上第一個登臺亮相,總結了自己工作的得失。論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談語文的目標教學》獲全國語文報第三屆論文大賽優秀獎,並收入了《中國當代優秀教師優秀論文大系·語文卷》一書。

在目標教學中,認真學習有關理論,針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改進教法。改變了以往重教而不重學的情況,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宋定伯捉鬼》的目標教學公開課中,讓學生參演課本劇,歸納出古漢語一些常有對話句型,同時擴展知識內容,引入《姜三莽捉鬼》一文說明鬼是不存在的。在《失敗是個未知數》教學中引入《流浪科學

家楊槐》的故事來印證課本上的道理,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激起了孩子們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在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多年來,一直堅持“自選時文”的推薦活動,既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也鍛鍊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許多一上臺就緊張的同學,變得大方自如許多。每人按座次順序上臺,把自己精心挑選的文章推薦給大家,並說明自己推薦的原因;聽的同學選出幾篇好的,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這樣不僅加強了閱讀訓練,也提高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我還經常性的搞手抄報比賽,調動了孩子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學們選文編排能力也有所提高。97年八年級年級語文統考名列分局第一。

在教學中,我努力鑽研教材,發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的情感價值,老師要善於發掘其中所蘊含的鄉情、友情、親情、師生情、同志情和愛國情;從而培養學生愛心、善心、事業心。

98-2001學年本人又重新任教七年級到初年級三語文,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老師的任務是重點研究學生,我着手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首先是課前預習,老師要求課文至少讀兩邊,查字典解決生字詞,上課時請同學上黑板板書並講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又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前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研究本課內容、學習重點及要求。其次是聽課思考習慣。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上課積極思考,老師先扶着走,做好示範,引導培養學生記書間筆記,指導他們做批註點評,提示關鍵詞語得勾畫。1圈點勾畫:藉助常用的讀書符號做好標記。如生字下標***、生詞下標---、重點詞下標…、精彩句、關鍵句、中心句下標~、疑難處標?好的片斷或讀後有體會標!2評註和旁批。可以是補充解釋、也可以是評論式。

八年級年級我開展了飛翔鳥讀書會的活動,利用讀書互助會的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我經常和孩子們交流讀書的體會,指導他們寫讀書筆記,教給孩子們讀書方法。指導學生編演課本劇,《羚羊木雕》、《花市》在學校課本劇匯演時獲得了大家的好評,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學期臨時接任班主任的工作,班級不大穩定。重點抓學生的思想工作,和派出所一起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密切學校和家長的聯繫,多次召開家長會,設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九年級年級進一步做學生的穩定工作,使學生順利畢業。

近幾年來,力爭在教學上有進一步的突破,積極總結教學經驗,撰寫相關論文,有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點滴談》,《減負雜談》《現代詩歌教學談片》分別發表在烏鐵教育,《課堂提問例談》收入2000年語文優秀論文選。學校每年一度的論文評比也積極參加,多次評爲優秀論文。

2001下半年兼任七年級和高二的語文教學工作,同時擔任七年級班主任和語文教研組長的工作,擔子重,但也是給了自己很好的鍛鍊機會,我不斷的汲取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對於高中學生我着重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平時利用網絡的便利,多爲他們提供相應的資料,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這一階段的高中學生,他們往往都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和自我擴張的要求,竭力追尋主體的自我張揚,認識和思維處於極爲活躍激盪的狀態之中,此時語文教學就不能停留在譴詞造句、謀局布篇中的知識性理性經驗上。他們經過九年的母語學習,隨着自身的成長以及通過諸多媒體,對社會已有較多的接觸,加之現代學校教育中衆多課程的設置,都豐富了他們的思維內容,只需要教師的必要誘導和匡正使其思維於已有平臺趨於提升。學了《離騷》,讓他們寫文章《我看屈原》,學習了海倫。凱勒的文章,讓他們寫《走進海倫。凱勒》,不僅僅讓學生知人論文,更主要受到他們高尚的情操的影響。本世紀中國最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關於教育宗旨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爲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與人類也。”我們應該不失時機的以學生心理特徵爲契機,創造一個比較寬鬆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已有認識和思維平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體的主觀辯識能動性,在平等對話和必要辯論中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不但掌握知識性的理性經驗,更重要的是創新認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至於七年級學生,我經常找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針對熱點問題展開辯論,例如關於追星熱的論辯會,不僅活躍了同學們的思維,更主要的調動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同時開設閱讀課,爲他們借閱相關的圖書和雜誌,並以古代的啓蒙讀物《聲律啓蒙》爲教材,學習並積累有關的課知識,一部分孩子愛讀愛記,效果比較好。這兩年,我更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建文學社。每學期都有編輯《戈壁之湖》,把學生的優秀作品打印成冊,並積極向外推薦發表,八年級的付新傑、羅丹,劉鐵彥文章份表;《作文與考試》和《寫作導報》上發表,張郡張國文的文章發表在《天山路》和《小作家》上,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2002年-2003年擔任八年級年級的和高三畢業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去,大學聯考是學生命運的轉折點,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經常上網查找最新資料和最新信息,上級部門和學校也大力支持,一年內兩次奔赴北京聽取專家講課。在語文複習上力爭兼顧知識和能力的關係,基礎知識的複習強調一個用字,在運用中提高能力,閱讀理解重在知識的遷移。

作爲教研組長,專心教研組工作,努力學習教育理論,把它和自己的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結合起來,形諸文字。僅2002年,就寫了十來篇論文隨筆,發表於各級各類報刊。其中《會考語文複習要點》《七年級語文期末複習要點》發表於中央級的刊物《考試》國中版2002年第四期和第六期上,《讓我們從結尾開始》《文言文教學的新嘗試》《曉來誰染霜林醉》,《小說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嘗試》分表發表在《中國教育諮訊報》20期、22期、29期上,44期《審美素質培養淺談》發表於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1第一期上,《國中語文總複習的辯證思考》發表在語文天地2002第五期上《愛心教育點滴談》發表在青年知識報801期。還有一些下水作文,如《學電腦abc》發表於學生計算機世界,《青島尋夢》發表在阿克蘇報上。《成長需要激勵》《虛掩的門》《老師,一盞永遠的燈》分別發表到《師道》2002年11期,2003年第二期第三期,《從小禮物談起》發表在語文報教師版2003年第三期上,《尊重是雙方的》發表於《湖南教育》2003年第三期,還有一些言論散見於成才導報,輔導員雜誌等。

《舉三反一悟學法》發表於廣東教育2003-4,《會考現代文閱讀技巧談》發表於現代教育報5月29日會考特刊,《我的班主任之路》在中國教師報上分兩次連載,和《初爲人師的尷尬》一同收入教育在線文庫《苦樂年華說教師》,《如何學好語文》,《如何構建學習語文的大廈》在中學生閱讀報七年級版上連載。《變形不是他的錯》發表於中學生閱讀報的高中版。《其境過清,吞天沃日》《面對早戀你怎麼說》《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只有大學聯考這一條路嗎》分別發表於《中國教師報》上。《古代英雄石像故事新編》發表於《語文報》故事版上。散文《博斯騰湖散記》發表於新疆鐵道報上。

總之,十年來本人能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特別是教研組活動,積極參與公開課教學,學校的錄像課、德育工作現場會的公開課也受到了較好的評價。積極外出學習聽課,參加路局首屆目標教學交流會,認真學習自治區目標教學比賽課,給本校比賽的老師跑前跑後、出謀劃策,也汲取了同行不少寶貴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多年來我積極進行個人進修,99年暑假去蘇州鐵道學院繼續教育,聽取專家學者的講課,有了很大的收穫。假期積極參加教育中心組織的計算機培訓,認真學習多種電腦軟件,學習製作課件,爲以後的工作打下較好的基礎。2003年4月份通過了職稱計算機考試,取得了計算機的合格證。今年假期自費去崑山參加了《新教育實驗研討會》,聽取了蘇州市市長朱永新、語文名家李鎮西、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報告,結識了衆多的同行,大有收穫。

我平時喜歡瀏覽各種報刊雜誌,及時吸收新的教學信息,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特別是幾年來,隨着網絡的普及,本人積極學習電腦技術,上網瀏覽信息,在k12教育網建立個人專輯,語文天地網的個人文集點擊率已經超過兩萬人次了。我在網絡上自由發表文章,聽取同行的建議,當然更主要的是爲了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並設法運用的實踐中去。每當教學中有了困惑和問題,就經常寫成貼子,發在相關的教育論壇上,獲得同仁們的不少幫助。曾經在幾個大的網站擔任版主,例如語文網的板塊主持人,人教社中學語文學生論壇的版主、團中央主辦的成長網論壇的版主,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汲取同行的先進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發表教育論文 篇二

每週三是本市電視報出刊的日子,我下班時都順道在固定的攤點買一份。接到3月17日的新報紙,發現報紙變厚了(報價未變),翻開來閱讀,我驚訝地看到三篇學校教師撰寫的教育文章,每篇約兩三百字,旁邊的報眼特別提示———教育論文。 這是教育論文嗎?不錯,教師寫、寫教育的議論文,但將它定性爲“教育論文”,似乎還不夠格。首先,兩三百字,就一個教育觀點浮光掠影地扯幾句,幾乎沒有實質性內容,並不具有可讀性,更不用說指導性,這樣的“教育論文”發表出來,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其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爲這些“教育論文”把關的居然是非教育人士,他們在教育論文面前有發言權和審批能力嗎?那三篇文章純屬“炒餿飯”,但它卻堂皇地變成了鉛字。 無從得知該報刊發“教育論文”的真正動機,但從其他一些同類現象中能夠洞察一二。這幾年,很多媒體十分看好教育的潛在經濟效益,紛紛改變自己的媒體定位,單列教育欄目,刊發各類教育文章。這種現象本無可厚非,但這些欄目裏的文章大多以刊發“教育論文”爲主,而且都是一些內容過時、低劣不堪的文章,有些甚至是從其他教育報刊上盜抄而來的。這些媒體上經常出現的徵稿啓事多少暴露出了他們開欄的不良動機:本報(刊、網)歡迎廣大教師投寄教育論文,在本報(刊、網)上發表的論文在職稱評審中有效……。一位記者朋友告訴我,爲了讓他們報紙上刊發的“教育論文”具備評審效力,報社特地攻“關”,得到有關教育部門的認可;在他們那兒刊發論文,作者要按字交錢(而不是報社給作者付稿費),1字1元,500元封頂。可以自己交論文,也可由報社代爲撰寫論文;報社將這列爲採編人員的廣告任務,從中提成……。面向需要論文的教師賣版面已是某些媒體創收的“公開祕密”。 職稱評審中的論文要求成爲媒體創收的機會,這恐怕是有關部門始料不及的。連電視報都開始刊發所謂的“教育論文”時,教師職稱評審部門真該反思把教育論文定爲職稱評審必要條件的合理性了。作爲一名教育管理者,我建議將教育論文列爲教師職稱評審的參考條件,不影響參評資格;同時,把課題研究列爲職稱評審的必要條件,提倡多人合作,但必須從最初報送選題開始接受學校和上級教育部門的審查和跟蹤督察,有階段性成果即可參評職稱,杜絕任何急功近利、閉門造車、空談理論的教育“創造”,讓教師腳踏實地地從事教育教學研究,讓學生從中得益。 廣播電視報刊登教育論文是教育的不幸,也是媒體的不幸,請教育主管部門和媒體主管部門都來問一問、管一管,不要再讓這樣的“黑色幽默”繼續上演。

來源:《中國青年報》

怎麼發表教育論文 篇三

>>帶着兒子去投訴 帶着兒子去遊學 帶着兒子去“戰鬥” 走,帶着兒子冒險去! 巾幗軍醫:帶着兒子去援疆 跟着兒子去成長 帶着兒子回中國“留學” 陳蕙:帶着兒子練瑜伽 曾經揹着兒子去查房 鄭晶心陪着兒子去旅行 於震首演紅軍英雄帶着兒子拍戲以解相思之苦 推着兒子跑世界 跟着兒子“飛”起來 舒婷陪着兒子玩 33年,推着兒子跑世界 倪萍:守着兒子走到天亮 跟着兒子做回幸福小孩 兒子受表揚,幫着兒子找“高興” 美國父親推着兒子跑了33年 帶着爸媽去旅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教育 >帶着兒子去文化大廈 帶着兒子去文化大廈 雜誌之家、寫作服務和雜誌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e("作者: 趙經緯")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於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本文作者和兒子

兒子趙英傑出生時很弱小,我們從心裏疼惜他,把他的身體健壯當成第一要務。我們買最好的奶粉,給孩子做營養餐。慢慢地,孩子三四歲的時候,終於康健起來,身體壯實得像個小牛犢。

孩子上幼兒園了,經常挨小夥伴欺負,回家哭鼻子。我和老師溝通,老師說孩子雖然長得壯,可性情太柔弱。爲了讓兒子從骨子裏強硬起來,我讓孩子看武打類的動畫片,我手把手地和他“過招”,甚至還帶他去武館練了練。可孩子還是膽小受氣,很多次我情緒失控地對他說,以後再和別人打架就要打贏,你要被打敗了就別回家了!

幾番“教育”,終於見了效果。孩子回家不再哭鼻子了,老師卻經常打電話說我家孩子又惹事了。我嘴上賠着不是,心裏卻暗暗高興。

兒子上國小後,不僅打架鬧事,還有了“多動症”“多話症”的傾向。老師反映說兒子上課坐不住,說話着頭不着腦。

我這才意識到,先前的“教育”後果嚴重。

怎麼辦?作爲教師,我們夫婦倆都十分清楚,孩童時期正是養成習慣塑造品行的大好時機,如果任由兒子這樣發展下去,將來也許很難再把他拉回來。我開始語重心長地跟他談心,要他靜下來。可是,他業已形成的壞習慣又豈是三兩句話就能改掉的。

我後悔莫及,妻子也不斷地埋怨我,我感覺如芒在背,十分羞愧。

偶然的機會,我聽說有同事經常帶着孩子去縣城的文化大廈讀書,不覺眼前一亮。文化大廈是縣文化館駐地,在五六層樓上有圖書閱覽室開放借閱。我們一家三口就去了文化大廈。

進了圖書閱覽室,有很多家長,還有很多不同年齡的學生在裏面靜心讀書。閱覽室書香氤氳,一派靜謐。兒子很興奮,轉着書架找到他感興趣的書,拿出來,坐到書桌前,竟安靜地讀了起來。他讀得很認真,讀到精彩處,不自覺地喊出聲來,可看到大家異樣的目光,他自己不好意思起來,吐了吐舌頭,趕忙閉了嘴,又低下頭沉浸在書籍裏。

柳暗花明。我和妻子都很高興,也拿起書,靜靜地讀了起來。我自己竟也發現,靜心讀書是這般的讓人欣悅。

一個假期,我每天都帶着兒子去文化大廈讀書,讀累了,就讓他休息一下,穿插着讓他在閱覽室裏寫作業。兒子變化顯著,他變得安靜了,變得有禮貌了。

我開始思考兒子的變化。我想,求知慾和好奇心是人的初心。有句話叫“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人之初也是性本學的。要給孩子營造出靜謐的學習氣氛,要用書香去薰染孩子。

但我想,單純的薰陶還是不夠的,還要讓他切實感受到讀書的好處。我以身作則,在讀書之餘,開始重拾自己的作家夢,嘗試寫一些稿件發給報刊社。慢慢地,竟不斷有文字發表。在兩三年之後,我加入了省作家協會,還出版了一本書。而我的兒子也耳濡目染,寫起稚嫩的習作來。

兒子的老師欣喜地告訴我,孩子彷彿脫胎換骨了,在班級管理中,孩子有集體榮譽感,勇於負責;學習成績突出,特別是作文寫得非常棒。在一次徵文活動中,兒子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後來,兒子的習作還在少兒雜誌上發表了。

回首孩子的成長曆程,我深切地懂得,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至關重要。培養孩子剛毅的性格沒有錯,但不能簡單粗暴。同時,讀書永遠是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途徑。

當然,孩子還很小,教育任重道遠。我們還要不斷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夠讓他順利走進“人生大廈”。

怎麼發表教育論文 篇四

一、把握“可遇”的寫作靈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工作與學習中,就某一問題思考久了,必有靈感閃現——或是白天,或在半夜睡醒時。創作靈感來了,要及時記錄。有人戲言:“靈感就是上帝跟你說悄悄話,但是上帝忙,不會跟你說第二次。”錯過,也許你就失去了一次寫作良機。

1.讀中偶“遇”

工作以後,我雜七雜八寫的文章不少,但都是些體會和隨筆之類,算不上論文。真正能喚作論文且變爲鉛字發表的,是一篇題爲《淺談作文教學中的審美訓練》的文章。回憶此文的寫作,也純熟偶然。那時我正參加自學考試,複習《寫作與鑑賞》這門課,其中講到了文學創作的幾個流程,並從審美角度談文學作品的鑑賞。作爲語文教師,我對學生的作文訓練有過一定思考,如今閱讀此書,不覺爲之一動: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素質培養已滲透到方方面面。審美素養是學生素質構成的重要內容,但有此意識並紮實開展訓練的不多,能在作文教學中實施審美訓練的更是少之又少。何不就此入手,寫一點自己的體會,或許有一定的前瞻性,給別人一些借鑑的意義。於是,我花幾天時間完成了這篇論文,並懷着試試看的態度投給了《教學與進修》(當時我市自辦的一份刊物),想不到很快就收到了錄用通知。初次的成功鼓起了我進一步寫作的勇氣,也讓我找到了論文寫作的一點感覺。

2.做中巧“遇”

寫作靈感,有不少來自日常的“做”。在學校,我負責文學社《小銀杏報》的編輯管理,經常要去各班蒐集一些好作文。一天早上,一位語文教師讓學生送來一張她們班編印的《晨星》報。在她的精心策劃下,報紙辦得不錯,據說,這已是第三期了。爲了辦好小報,這位老師擠出了許多業餘時間,從選稿、打字、編排、印製到組織學生閱讀、交流,很辛苦,卻很快樂。正如她在博文中寫的:“忘不了調皮的傑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在班報上那種抑制不住的笑容;忘不了閱讀班報時教室裏的悄然無聲;忘不了領導、老師對班報給予的關注與鼓勵;更忘不了孩子們對班報的期待與默默努力的身影……”她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報——孩子們的作文屢屢見諸報端。我手上的第三期《晨星》報登了八篇習作,其中竟有一半已在公開刊物發表。相比之下,有的語文教師,工作無創意,日復一日走昨天的老路,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不但自己教得枯燥,學生學得也乏味。想到此,我立即提筆,寫下一篇題爲《做“有滋有味”的語文教師》的文章,被《七彩語文教師論壇》錄用。

3.聽中有“遇”

外出學習培訓,也能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得到啓示。一次在某校聽素質教育專家講座,其間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的一段話:“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緒的主因。身爲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獲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啓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讓人開心,能傷人,也可以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或解除,兒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我……”初聞此言,我很是驚訝,細細體會,感到這並非危言聳聽。我想到了伯納德老師呵護殘疾兒童的經典話語“我希望你是我女兒”;想到不久前在電視散文中看到的一個案例:某中學語文教師一句尖刻的批評改變了學生人生的走向;想到了自己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不禁後背一陣陣發涼,於是,立即揮筆寫下《一句話,也許一輩子》的文章,用以提醒自己,也喚起大家的言論警覺。這篇文章後來在《江蘇教育研究》發表。

4.思中得“遇”

更多的靈感來自深入的思考。課改啓動之後的一次期末考試,我和我的學生做了很大努力,成績較以往有了一些提高。但和同軌班比,仍有一定差距。看着眼前的成績統計表,短暫的欣慰被隨之而來的失落擊退。考試以後,如何理性評價一位教師、一個班級的教學質量?作爲身兼教學管理和班級教學雙重任務的我沉下心來思考。我想到了課改綱要中的話:“課程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是啊,考試,充其量只是對學生知識、技能考查的一種手段,對學生的評價決不能侷限於分數,更應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樣,對教師的評價,也不能把眼光侷限在一兩次考試上,而應從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評。以一兩次考分來評價人,既不合理,也不可行……有了切身體會和深入思考,《讓評價走向理性》的文章便呼之而出,並在《學校管理》雜誌發表。至今想來,這幾點體會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以上看似無心的種種“遇”,其實都須“用心”來把握。這幾年,我養成了寫教育博客的習慣,目的是在日常行走中留下一些思考的痕跡。題材哪裏來?來自工作與生活中的頓悟、偶得。爲此,我準備了一個小小口袋本,每天揣在身上,一有隨感,馬上記錄下來,少則一個關鍵詞,多則幾點新思考。等有了空閒,便坐下來慢慢梳理,說不定,就是一篇不錯的文章。作爲紮根基層的一線教師,不要忽視這些隨筆、敘事類小文章的寫作,小文章積累多了,就能爲大文章提供豐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在小文章的寫作中,養成了勤思考、勤記錄、勤動筆的好習慣,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

二、耕耘“可求”的寫作息壤

研究、學習是教育寫作的息壤。工作中,選擇感興趣的某一領域做階段性研究,或參與規範化的課題研究,其間伴隨相對集中的理論學習,更主要的是深入持久的實踐和思考,必然會給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的創作靈感。

1.在做中研

問題來自實踐。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研究,通過研究來解決問題,一方面提高了工作質效,另一方面也爲寫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語文教學中,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我始終在思考的問題。在進行課堂探索的同時,我還把研究的視角投向課外,堅持利用課外時間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的語文實踐活動。一段時間後,學生的語文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我也從中積累了許多感性和理性認識,撰寫的《重視課外活動,提高語文素養》在省級刊物發表。一段時間裏,我嘗試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撰寫的《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作文創新能力》一文在全國中國小作文教改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在我校大力推進書香校園建設的過程中,我圍繞如何營造書香氛圍,如何開展兒童閱讀指導等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全市閱讀研討會上交流。據此修改寫成的《兒童享受閱讀的條件建構》《讀通·讀熟·讀懂·會讀》等文章分別在《新課程》《國小教學參考》等雜誌發表。

2.在研中學

從教以來,我積極參與學校承擔的各類課題研究,通過規範化的研究拓展工作思路,提升理論素養。我參與了市“九·五”課題“農村國小生學法指導研究”,主持了省教育學會“十·五”課題“優化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研究”、省“十一·五”立項課題“基於兒童精神成長的享受閱讀實踐研究”。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堅持理論學習,通過蒐集各類研究資料,閱讀各種專業書籍,對所研究的問題有了系統的認識,提升了論文寫作的質量。如主持“享受閱讀”課題,在研究的初始階段,我通過觀察和調研,發現當前的兒童閱讀存在種種弊端,孩子體驗不到真正的閱讀快樂。理想的兒童閱讀應是怎樣一種狀態?它有哪些特質?達成的路徑又有哪些?通過深入研究課改綱要和語文課標,認真閱讀劉曉東教授的《兒童精神哲學》、劉次林教授的《幸福教育論》、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論綱》,薛瑞萍老師的《我們班的讀書日誌》等書籍,我有了初步感悟,結合實踐提煉出理想的兒童閱讀的六個關鍵詞,歸納出達成的四條路徑,寫成一篇題爲《追尋理想中享受閱讀的伊甸園——對兒童閱讀的追問與反思》的論文,在2007年省“教海探航”徵文比賽中獲獎,並公開發表。此外,圍繞課題研究撰寫的《讓學生享受閱讀快樂》、《閱讀指導課——兒童享受閱讀的加油站》等論文也先後在有關刊物發表。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堅持在做中研,在研中學,就能獲得汩汩的寫作源泉。有了豐富的積累,論文寫作自然會進入“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佳境。

三、架設“遇”與“求”的互通橋樑

1.在“求”中抓住“遇”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搞教育科研,苦苦追尋中,會經歷“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迷茫,也會體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研究者,要善於抓住機遇,仔細欣賞這些巧遇的“景觀”,爲自己的教育寫作提供契機。

如我校的“享受閱讀”課題研究,目標是激發兒童閱讀興趣,點亮兒童的心靈之燈,讓兒童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把他們領進精神成長的幸福家園。研究與實踐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審視:我們的行動究竟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變化?

一天,我在校門口晨迎。一個叫“蓓”的小女孩非常有禮貌地和媽媽作別,滿臉笑容地走向教室。這孩子我熟悉,她以膽小、任性、淘氣著稱,就在半年前,還每天要媽媽送進教室,分手時從不和媽媽打招呼。上課時,她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東張西望,總要拖好長時間,家長爲她操了不少心。短短半年,怎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於是,我叫住了正準備推車離開的她的媽媽。在一番交談中,我找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學校開展的享受閱讀活動中,孩子漸漸愛上了閱讀,每天把讀書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從書中,她找到了不少“好榜樣’,也明白了許多道理。她漸漸懂事了,學習自覺了,對人有禮貌了,還改掉了任性、做作業吃東西、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等毛病,變得大膽、勇敢、有上進心。於是,我設計了調查表,通過問卷、觀察、訪談等進行跟蹤研究,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完成了一篇質量不錯的文章——《心靈,在閱讀中沉靜》。

2.在“遇”中確立“求”

有時,“遇”也能給教科研工作帶來轉機,提供“求”的方向。一次,南通市教科研中心馮衛東老師來我校指導工作。我們向他介紹了這幾年學校推進書香校園建設、開展享受閱讀研究的情況,馮老師很是欣賞。談話間,聊到今後閱讀活動的推進方向,馮老師提到“互惠”一詞,他說:“在倡導全民閱讀但閱讀普及率確又不高的當下環境裏,兒童閱讀氛圍須進一步濃厚,要動員更多教師、家長乃至社區羣衆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通過彼此互助互惠的閱讀,形成一個以學校爲中心,以閱讀爲載體的學習共同體,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這次偶然的交流,讓我們眼前一亮,對兒童閱讀的縱深化發展有了新思考。此後,通過認真閱讀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華師大趙健博士的《學習共同體——關於學習社會文化分析》等書籍,我們決定將“學習共同體理念下的互惠閱讀實踐研究”作爲“十二·五”課題向上申報。在此基礎上,我撰寫了《互惠閱讀——學習共同體理念下的兒童閱讀新視野》一文,在南通市第五屆教師專業成長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教育寫作,尤其是教科研論文寫作離不開研究學習和實踐反思的豐厚土壤。脫離了讀書、實踐、反思,寫作便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遇”也未必見,“求”也不會得。只有勤勤懇懇讀,實實在在做,認認真真思,才能乘上教科研論文寫作這艘寶筏,飽覽沿途迷人的景色。

怎麼發表教育論文 篇五

>>你憑什麼當班長 當班長的煩惱 我想當班長 女兒當班長 洋洋要當班長 當班長的滋味 當班長以後 洪小弘當班長 我也想當班長 當班長的酸與甜 都是當班長惹的禍 假如我來當班長 不想當班長怎麼辦? 當班長真的苦嗎? 不許你墮落 我不許你離開 我在工程兵部隊當班長的日子 當班長的第一天 當班長,就成了同學的敵人嗎? 不許你比我好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教育 >不許你再當班長 不許你再當班長 雜誌之家、寫作服務和雜誌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e("作者: 張燕")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於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女兒舟舟

女兒舟舟三年級了。

一天,女兒一回家就告訴了我們一件事:今天,她們班重新選班幹部了。

看着女兒的嘴角有掩飾不住的笑意,我說:“你不會是升爲班長了吧?”女兒得意又鄭重地點了點頭,接着補充道:“原來的班長不幹了。”

一年級時,女兒是副班長,對於這個職位,我們沒太在意,以爲那不過是個形同虛設的名稱罷了。再說了,女兒在班上是小齡的,很多孩子都比她大,能管誰呀?

誰料兩年來女兒卻幹得勁頭十足,唯一耿耿於懷的是副職。不僅如此,我從她的言談中,也總能感覺到她和班長之間瀰漫着一股硝煙,她常常說:“哼,她最喜歡打小報告。”或是“哎呀,她今天只考了……”

現在,女兒終於當上了正的,她內心裏的歡喜和得意可想而知。

自從女兒扶正以後,我發現,她走起路來小胸脯挺得更直了,一條馬尾辮一甩一甩的,腳下更是虎虎生風,好個精氣神十足的小姑娘!

每天,女兒除了向我彙報學習上的一些事,講得最多的就是她和一幫班幹部的班級管理了。曾經我問過她:“聽說你很能管住同學,能透露一點訣竅給我嗎?”女兒微微一笑,說:“四個字:殺雞嚇猴。”

女兒言簡意賅,擲地有聲,倒令我吸口涼氣。如此鋒芒畢露,未必是好事,我內心喜憂參半。

爲了讓女兒當好這個班長,我經常爲她出謀劃策。譬如說,女兒一開始是鐵面無私的,不管誰違反班級紀律,不問任何原因,一律都揪出來。爲此,我常常告誡她:“處理事情不能太古板,要考慮實際情況,要注意同學之間的友誼。”女兒是聰明的,這方面的悟性很高。

有一次,她跟我講:“今天,我們班的一個同學下課時吃東西,儘管他偷偷地避着我,躲在角落裏,但我還是看見了。”

我聽了,很替那個同學擔心,連忙問:“你沒彙報老師吧?”

女兒微笑着搖搖頭說:“媽媽,我沒那麼無情。我看他有點慌張的模樣,就故意轉過身不看他了。後來,等他吃完了,要進教室的時候,我悄悄地對他說了一聲:以後可不能帶吃的了。”

好一個軟中帶硬,做媽媽的不得不佩服!

一天,女兒說:“媽媽,今天同桌送給了我好幾塊橡皮。”“爲什麼送你?”我問。呵呵,女兒抑制不住地笑了,“同桌說,他送我橡皮,是希望我以後不要管他。”“是嗎?”我一聽吃驚不小,“那你是怎麼辦的?”“我嘛,當然是全還給他了。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依然要管。”“做得對,你可不能因公徇私。”女兒頻頻點頭,一臉清正的模樣。但事實上,我察覺到情況還是有點異樣。因爲,自從聽她這麼一說,我開始留心女兒的書包,還真發現她的書包裏經常有一些不是我買的小東西,例如橡皮、花邊信紙、小卡片……

這可不太好。

另外,讓我有些擔憂的是,舟舟回家來總是告訴我說,某某同學幫助她拾球了,某某同學主動幫她當值日生掃地了……總之,聽上去,自從她當了班長後,真有點呼風喚雨之感,我從舟舟得意的口吻中分明感到她的虛榮心在日漸膨脹。

我想跟她好好談一次,但看到她如此神氣活現的模樣,我明白,現在還不是最佳的教育契機,說了也是白說。

還是等一等吧。

原來舟舟是副班長的時候,有很多事是不做的,現在是班長,就全然不同了,既要統籌管理,又要分工合作。有時班主任不在,她就得臨時上前組織紀律。估計會影響她的學習。

果不出所料,女兒顧此失彼了,那次語文卷子發下來時,只有八十多分,很多不該錯的都錯了。頓時,舟舟如一隻泄了氣的氣球,全然沒有了往日的神采。

緊接着的幾次考試,分數都平平。

嘿嘿,我終於等來了教育的最佳契機。

於是,我面無表情地對舟舟說:“你明天到學校跟老師講,班長不當了。”

我知道,對於舟舟,撤職之痛遠勝於分數之痛。

“聽到沒有,自己去老師那兒辭職!”

舟舟低着頭不作聲。

秒針滴答滴答地走着,不緊不慢,空氣中瀰漫着壓抑又略帶憂傷的味道。接着,我又緩緩說道:“好,你不說,我去說。明天我將告訴老師和同學們,你因太驕傲,學習又不好,故自動離職。到時,60雙眼睛將齊刷刷地看着你,有的替你惋惜,有的暗自高興……”

舟舟扛不住,終於哭了。眼淚嘩嘩地傾瀉而出!

“媽媽,我知道以後怎麼做了。”她睜着淚眼說道。

接着我跟她有了一次長談,針對她這一段時間以來的一些事,我們一件件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後來我又私下裏跟老師進行了溝通,老師也找她談了一次話。

再後來,舟舟沉穩了許多,學習更努力了……

女兒繼續當着班長,有歡笑也有淚水。到底該怎樣當班長,我想孩子們的世界自有他們的一套。我只是讓她明白一個原則,在幫助老師管理好班級的同時,一定要先管好自己,既要有主人翁的精神,有責任感,也不能滋長驕傲之心,得意之情,否則,管得再好也是徒勞。

怎麼發表教育論文 篇六

怎樣的經歷決定了怎樣的觀念,因此,一個人的經歷是重要的;怎樣的教育科研經歷,也決定了怎樣的“教育科研觀”,因此,一個人的教育科研“經歷”也是重要的。一個教師,如果他的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那麼,他就會持教育科研“有用論”;如果他的教育科研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寫出來”的,甚至是“抄出來”的,那麼,他就會持教育科研“無用論”。

這個“教育科研的經歷”,可以是重大經歷,也可以是“小經歷”。比如,“微觀”到一篇論文的“寫作經歷”。你的教育論文怎樣寫出來的,基本上就決定了你對教育論文的認識。我感到很奇怪,有一些人似乎是有特異功能的,他們可以“不做而寫”,而且還寫得有模有樣,還可以發表、得獎。我覺得這個現象非常不好,這個現象把教育科研功能的真相給搞亂了,給人的錯覺是“教育科研”與“做”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所以,我想從微觀層面說說“經歷”的重要性。我自己的體會是:論文是“經歷”出來的。這個體會直接來自於我關於“課堂觀察研究”方面的論文。2006年9月份開始,我在市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長等領導的引領下開始研究“課堂觀察”,當時我也讀了一些關於“課堂觀察”的著作與文獻,但我們不可能完全照着書本上說的去做,於是,我們“摸着石頭過河”,在深度捲入學校“課堂觀察”的研究活動中,我們不斷地設計,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我把每次研究活動的甜酸苦辣都記在日記中,漸漸地,我們發現,我們要回答一些問題了,比如,課堂觀察的特徵是什麼?功能是什麼?操作方法有哪些?等等。於是,我開始寫系列的總結文章,如《課堂觀察的四重意蘊》《課堂觀察的關鍵要素》《課堂觀察的操作要點》等論文,修改後在《江蘇教育研究》《江蘇教育》等發表。再後來,在進一步的實踐研究中,我發現需要比較系統地回答課堂觀察的理念與實踐問題,於是,我就撰寫了論文《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與初步實踐》,文章1萬多字,是在15萬字“日記”的思考中提煉出來的。1萬多字的文章到哪裏去發表啊?我知道一般雜誌不可能,就發給了《中國教育學刊》。後來,編輯給我打來電話、發來郵件,指導我略刪了些文字,在2007年第9期發表。2008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作了全文轉載。也因爲這篇文章,我受到了一些同行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啓發,那就是教師的論文是“做出來的”,而不是關在屋裏推理出來的。也是在這篇文章之後,我的論文寫作基本上就更加理性地循着“實踐積累”到“理性思考”的線路進行。

關於我的教育科研“經歷”,我曾經在《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11期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做《在“這裏”與“那裏”之間穿梭》。西方人類學者把理論世界稱爲“這裏”,把實踐領域稱爲“那裏”,認爲理論研究者“在這裏”,要“到那裏去”,然後“回到這裏”。我說我們實踐工作者的“這裏”與“那裏”正好相反,實踐場景是我們的“這裏”,理論世界是我們的“那裏”,而我的經歷,正好暗合了“在‘這裏’與‘那裏’之間穿梭”的線路。2002年8月之前,我在莘塔國小擔任班主任、語文教師,後來擔任副校長,我在“這裏”,發表我自得其樂的散文隨筆,詠誦我喜愛的平平仄仄。而2002年8月改變了我,一是有緣成爲“新教育實驗”的早期核心人員,這個實驗讓我胸襟大開,看到了一幅前所未見的教育景像,一片廣闊的教育天地;二是有幸成爲了市教育局教科室的一員,儘管這個崗位並不是“理論研究”的崗位,但相對於學校場域來說,我已然來到了“那裏”,但我並不敢停留在“那裏”,而是不斷地到“這裏”去汲取營養。在與校長們、老師們一起“做科研”的過程中,我漸漸地“入門”了。於是,在我於2008年8月來到鬆陵鎮第二中心國小擔任党支書記,在2009年6月來到汾湖實驗國小擔任校長的時候,在我再次“回到這裏”的時候,在一線實踐的“這裏”與理論思考的“那裏”之間穿梭,就成爲了我的“科研方式”,這種方式幫助我解決了不少的問題。所以,我的“科研經歷”告訴我,教育科研絕對是有用的。我也與我們的老師一起循着這個思路做教育科研,收穫了太多的“科研紅利”,我們的老師也相信: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經歷“做”就寫出好東西來,就像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經過十月懷胎而把孩子生下來。

教育科研應該要“解決實際問題”,搞了半天,除了發表了一批文章,什麼問題也不能解決,這樣的教育科研要來幹什麼呢。中國小教育科研不該是畫餅充飢,不應是紙上談兵。但是,教育科研的價值並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地研究與解決問題,我們提高了自身素養,不斷地超越自我,而教師的職業幸福與尊嚴,就是在自我超越中獲得的。所以,在我看來,教育科研的價值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在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在成事中成人”。“發展人”,使人在“做科研”的過程中獲得幸福與尊嚴,應該是教育科研的終極關懷。

解決問題是重要的,因爲人的能力就是在解決問題中提升的。“問題”,從來都是“成長”的機遇。一個從來沒有面對、研究、解決過的“問題”的人,是不能“成長”的。但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有不同,我們主張要通過“科研”的方式進行。事實上,一個教師,每天會遇到層出不窮的問題;一個學校領導,每天也會遇到裏裏外外的問題,如果不能用“科研”的方式進行,我們就是在試圖“點對點”地解決問題。“點對點”地解決問題,是很成問題的。問題在於,表面上看,我們在“解決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沒有變聰明、變智慧,我們只是在重複地面對“問題”,這不就成“問題”了嗎?爲什麼我們研究了一節又一節的課,還是不能整體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就在於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非“科研式”的,我們常常把一節課看成是一節課,而不能從原理層面去思考,把“某一節課”看成爲“課堂教學”的一個例子而已。我們學校在與華東師大進行課程領導項目合作的過程中,用無數的課去琢磨“教―學―評一致性”,課程的原理在課堂上跌打滾爬,我想這就是嘗試用“科研的方式”思考與解決課堂教學的問題。雖然年輕的老師們對於課堂把握還很缺少經驗,但如果有一天,我們呈現了我們理想中的課堂教學,就不會是偶然的成功。我認爲,沒有經過“科研方式”的所謂“好課”往往是“偶然”的。所以我認爲,教育科研的“問題解決取向”,這絕對沒有錯。問題在於:第一,我們有沒有明白我們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是表面問題還是實質問題;第二,我們是不是在用科研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於是,我們只是在解決點上的問題卻沒有實現人的提升。

在我看來,“科研”是一種方式,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作爲一種方式,它是無處不在的,學校裏的工作,沒有什麼是不需要思考的,也就沒有什麼不需要“科研”的。在學校裏,從來沒有孤立地存在的一件事情,叫做“教育科研”。作爲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可以藉此思考學校裏的幾乎一切工作。在我們學校每學期的“學校工作意見”中,就沒有專門列出一塊叫做“教育科研”的;但教育科研作爲一種方式的存在,我們也可以說充滿在“學校工作意見”的字裏行間。同樣的道理,作爲一名教師,教育科研也不可能是一項獨立的工作,在教師的工作中,不應該存在一份獨立的工作叫做“教育科研”。我們千萬不要以爲在上課、在批作業、在與學生談話、在出試題的時候,我們不在進行“教育科研”;而只有我們要寫論文了,我們纔開始進行“教育科研”了。這是必須要警惕的!我們說在學校裏沒有獨立的一份工作叫“教育科研”,回過頭來,我們也可以說:學校裏的工作、教師的工作,幾乎也沒有什麼工作不是屬於“教育科研”的。

中國小教育科研是有自己的特點的,與高校專家、教育科研專業人員的教育科研具有不同的特點。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我們只要想,中國小校長、教師的日常生活與高校專家、教育科研專業人員的日常生活是不一樣的,整天接觸的人、事完全是不一樣的,怎麼可能做“方式相同”的教育科研呢?所以,要求一線教師做與高校專家、教育科研專業人員完全相同的“教育科研”,那一定是非常荒唐的。當然,中國小教育科研也應該向高校專家、教育科研專業人員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科研方式”。

中國小教育科研作爲一種“思維方式”,應該有這樣的特徵:行動性、主題性、系統性。“行動性”,或者叫“實踐性”,是中國小教育科研的“第一特徵”,中國小教育科研一定是“做出來的科研”,是“爲了做得更好的科研”,是圍繞着“做”來轉的科研,我們在思考中國小教育科研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思考的就是“行動”。“主題性”與“系統性”就是圍繞着“做”來轉的,就是爲“做得更好”服務的。

“主題性”,或者叫“主題思考”,是“科研思維”的內容特徵。沒有學會“主題思考”,我們連個發言都會零亂不堪,怎麼可以做研究呢?“主題思考”可以說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功”。最簡單的比如我們對自己的課堂進行“教學反思”,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教學反思”之類標題,然後是幾點反思,這“幾點反思”是想到哪裏是哪裏,完全是“無主題變奏”。這樣,看似“研究”了幾個問題,其實,沒有一個問題是真正在“研究”的。我們學校的老師開始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但我們組織大家不斷地嘗試做“主題思考”,現在這樣的“泛思”越來越少了,“教學反思”的主題性特徵基本呈現出來的。這種特徵呈現出來以後,“研究”纔可能有深度,要不然,東一榔頭西一錘,什麼也研究不好。

“系統性”,或者叫“系統思考”,是“科研思維”的方式特徵。我們用怎樣的方式來思考“主題”?我們說我們用“科研的方式”,那就要講究“系統思考”。生活在教育一線的校長與教師,每天遇到的都是“點”。用“科研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就是要擺脫“點式思考”。比如我們在研究學校的時候,就重視“頂層設計”,重視文化切入的思路,每個學年,我們都舉辦“學校發展諮詢會”,對學校進行框架性思考,通過“系統思考”推進學校的科學發展。比如當學校發展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是站在“點對點”的立場上“解決問題”,而是站在“文化”的系統高度使“問題解決”成爲學校發展的契機,在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之後,我撰寫了論文《溝通與改進:學校內部矛盾處理的方式選擇》,初步形成了我們學校的“問題解決方式”,論文也在《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發表,並在201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全文轉載。

用系統思考的方式思考我們的“行動主題”,是中國小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學校管理的研究如此,課程與教學的研究也是這樣,是“行動”“主題”“系統”三方面的統一。我們研究“教學目標”、研究“課堂評價”、研究“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我們研究這些主題,但不是從書本到書本的,而是“做出來”的。怎樣才能做出來?必須要“系統思考”。在這樣的“做科研”的過程中,我們也形成了一些“成果”,我個人的論文《如何成就好課:一致性思考目標、評價與教學》《教學目標:一個老生常談而又時被忽略的話題》《缺乏“大問題”:課堂教學的大問題》《表現性評價:點式課堂突圍的一種路徑》《課堂教學中的“核心任務”:有效教學的視角》《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評價:從任務設計到效果反思》等等,以及我們團隊以“組文”的方式發表的《課程綱要長成什麼樣子》《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探索》《基於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分佈式課程領導:從理論概念到學校行動》等等,雖然只是些初步“成果”,但讓我們欣慰的是,沒有一件不是“做出來”的。“做”纔是最重要的,“行動性”始終是中國小教育科研的“第一特徵”,而沒有“主題性”與“系統性”,就不能保證“行動”的品質。做,有主題地做,在系統思考中的做,讓我們思如潮涌,源源不斷;不做,我們一句話也寫不出來。真正的教育科研,一定是做出來;通過教育科研做出來的,一定是好的教育,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