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精選多篇)

第一篇: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精選多篇)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爲了實現黨的十五大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反覆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江澤民同志又深刻指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爲主要標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以高新技術爲核心的知識經濟將佔主導地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並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終身教育將是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當前,許多國家政府都把振興教育作爲面向新世紀的基本國策,這些動向預示未來教育將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們應當及早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穩步擴大;教育體制和教學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規體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這些爲21世紀教育事業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結構和體制、教育觀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尚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缺少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造性人才,已經成爲制約我國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順應時代要求,振興我國教育事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需要。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遵循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指導方針,抓住機遇,深化改革,銳意進取,把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教育推向21世紀。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重在落實。

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是:

到2014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城鄉新增勞動力和在職人員能夠普遍接受各種層次和形式的教育與培訓;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1%左右;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加強科學研究並使高校高新技術產業爲培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做貢獻;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體制的基本框架,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到2014年,在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的基礎上,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大擴展,入學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爲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以及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一、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

12014年如期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是全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兩基”已進入攻堅階段,要確保全國目標的實現。普及義務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中西部地區,在“十五”計劃期間繼續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重點放在山區、牧區和邊境地區。

進一步加強教育督導工作,健全督導機構,完善督導制度,保證“兩基”的質量和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2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改革課程體系和評價制度,2014年初步形成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框架和課程標準,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推行新的評價制度,開展教師培訓,啓動新課程的實驗。爭取經過10年左右的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3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繼續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想教育,遵紀守法和社會公德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實施勞動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4體育和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體育和美育工作。要使學生有健強體魄。美育不僅能培養學生有高尚情操,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活力,促進智力的開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到2014年,通過頒佈《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條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材配備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國小相互銜接的、較爲科學合理的體育、藝術教育體系,保證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教學水平。

5實施素質教育,要從幼兒階段抓起,要用科學的方法啓迪和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健康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活潑開朗的性格與求知的慾望。

重視特殊教育,努力爲廣大殘疾少年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培養他們自主自強的精神和生存發展的能力。

6繼續擴大內地學校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規模,促進各民族素質的共同提高。基礎教育階段,要繼續辦好內地爲邊疆少數民族舉辦的教學班(校),適當擴大培養規模。內地高等學校要爲培養少數民族的優秀專門人才做出更多貢獻。要重視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教學和師資培養培訓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法規體系,全面推進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國小、師範院校要繼續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作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漢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宏觀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會的語言文字規範化意識,到2014年在全國實現文字應用基本規範化,使我國語言文字的應用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需要。

二、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8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要加強師德建設。3年內,以不同方式對現有中國小校長和專任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鞏固和完善中國小校長崗位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教材建設。中國小專任教師及師範學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2014年前後,具備條件的地區力爭使國小和國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分別提升到專科和本科層次,經濟發達地區高中專任教師和校長中獲碩士學位者應達到一定比例。要加強和改革師範教育,提高新師資的培養質量。實力較強的高等學校要在新師資培養以及教師培訓中做出貢獻。

9重點加強中國小骨幹教師隊伍建設。1999年、2014年,在全國選培10萬名中國小及職業學校骨幹教師(其中1萬名由教育部組織重點培訓)。通過開展本校教學改革試驗、巡迴講學、研討培訓和接受外校教師觀摩進修等活動,發揮骨幹教師在當地教學改革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10實行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加強考覈,競爭上崗,優化教師隊伍。2014年前後,要通過提高生師(包括職工)比、下崗、分流富餘人員等途徑,優化中國小教職工隊伍,提高辦學效益。同時,要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向社會招聘具有教師資格的非師範類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到中國小任教,改善教師隊伍結構。認真解決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中國小教師短缺問題。要進一步完善師範畢業生的定期服務制度,對高校畢業生(包括非師範類)到邊遠貧困的農村地區任教,採取定期輪換制度,並享受國家規定的工資傾斜政策。鼓勵各級政府機關公務員到中國小任教。

三、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11高等學校要跟蹤國際學術發展前沿,成爲知識創新和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培養的基地。要重視培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團結、協作和奉獻的精神。要從國內外吸引一批能夠領導本學科進入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學術帶頭人。按照“選到一個聘任一個”的原則,國家給予重點資助,學術帶頭人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享有人員聘用和經費使用的自主權。

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青年學術攻堅人才,使高等學校知識和技術創新基地儘快取得創新成果。從1998年起,在全國高等學校的重點學科中,設立一批特聘教授崗位,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特別優秀的中青年學者進入崗位,設立專項獎金並鼓勵地方政府和學校相應設崗獎勵。

13全國高等學校以競爭選優方式分批精選萬名骨幹教師,採取國家撥款與自籌經費相結合的辦法增強科研經費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學質量及設備裝備水平。

設立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和教學獎勵基金。從1999年起每年評選百名35歲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學成果的青年教師,連續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力度。

14高等學校實行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開放實驗室訪問學者制度,實現重點學科的開放效益,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國家設立專項基金,用於實驗室業務費用。

15進一步提高高等學校博士生培養質量,增設博士專項獎學金。從1999年開始,每年評選百篇具有創新水平的優秀博士論文。對於獲獎後留在高等學校工作的博士,連續5年支持其科研、教學工作。要穩妥擴大高等學校博士後流動站的數量和規模。

16加強國際學術交流。除按現有留學基金制度繼續派遣短期訪問學者外,由國家資助,選拔大學系主任和研究所、實驗室骨幹作爲高級訪問學者,有針對性地到國外一流大學進行研修交流。邀請海外知名學者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任國內大學客座教授,來華進行短期講學和研究。還要採取各種措施,鼓勵留學人員回國服務,或以其他方式爲提高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科學水平貢獻力量。

四、繼續並加快進行“211工程”建設,大力提高高等學校的知識創新能力

171995年啓動的“211工程”,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一批學科,已經爲我國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九五”期間,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要保證2014年切實完成“211工程”首期計劃並在此基礎上啓動二期計劃,以進一步提高高校知識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

“211工程”二期計劃建設資金仍採取國家、部門、地方和高等學校共同籌集的方式。其中,中央專項投入部分的力度至少與首期計劃持平,主要用於加大已立項的重點學科建設力度。同時加強項目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五、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

18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按照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講話的精神,“爲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積累,我國少數大學在少數學科和高新技術領域已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養質量較高,爲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創造了條件。

19國際上一流大學都是經過長期的建設形成的。一流大學建設要有政府的支持、資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學校領導、教師、學生長年累月辛勤奮鬥的結果。特別是學生畢業以後在國家的各個建設崗位上乃至在國際上體現出了公認的信譽。同時這種學校集中有一大批知名的學者教授。因此,辦成一流的大學,需要有一定的歷史過程,要經過社會實踐的考驗。對此,既要有雄心壯志,又必須腳踏實地。要相對集中國家有限財力,調動多方面積極性,從重點學科建設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對於若干所高等學校和已經接近並有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今後10~20年,爭取若干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20現代遠程教育是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構築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原有遠程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發揮現有各種教育資源的優勢,符合世界科技教育發展的潮流,是在我國教育資源短缺的條件下辦好大教育的戰略措施,要作爲重要的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

21以現有的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示範網和衛星視頻傳輸系統爲基礎,提高主幹網傳輸速率,充分利用國家已有的通信資源,進一步擴大中國教育科研網的傳輸容量和聯網規模。2014年,全國全部本科高等學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學校入網,並爭取計算機網絡進入5萬名高校教授家中。利用中國教育科研網建立全國大學生招生遠程錄取、計算機學籍管理、畢業生遠程就業服務一體化的信息系統。

22繼續發揮衛星電視教育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現有廣播電視教育傳輸網絡,建設中央站,並與中國教育科研網進行高速連接,進行部分遠程辦學點的聯網改造。2014年,爭取使全國農村絕大多數中國小都能收看教育電視節目。要運用優秀師資力量和現代教育手段,把教育電視節目辦好,重點滿足邊遠、海島、深山、林牧等地區的教育需求。

23改變落後、低水平重複的遠程教育軟件開發製作模式,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利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勢,通過競爭和市場運作機制,開發高質量的教育軟件。要重點建設全國遠程教育資源庫和若干個教育軟件開發生產基地。同時注意引進國外優秀現代遠程教育軟件。

24教育部對全國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實行歸口管理,負責組織制訂全國“現代遠程教育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將實行短期國家支持、長期自力運行的發展策略。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不斷提高現代遠程教育的水平。

爲推動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按國際慣例對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運行費用實行優惠,並依法對境外捐贈設備、進口設備的關稅給予減免。

25建立和完善繼續教育制度,適應終身學習和知識更新的需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開設繼續教育課程,建設繼續教育基地。要依託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開設高質量的網絡課程,組織全國一流水平的師資進行講授,實現跨越時空的教育資源共享,向各行業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提供多種繼續教育課程。要發揮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製度的優勢,不斷擴大社會成員的受教育機會。

七、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帶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爲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做貢獻

26高等學校要在國家創新工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技術開發,圍繞經濟建設中的共性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爲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培育國家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服務。

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合作,優勢互補,講求實效。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產業中的結合。鼓勵企業在高等學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技術集成與擴散的示範中心,開發高新技術產品。鼓勵高等學校向企業轉讓技術,或利用現有中小企業興辦高新技術企業,探索企業與高校從立項到投產“一條龍”的全面合作。

27在高校周圍形成高新技術企業羣已成爲知識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要創造條件在高等學校周圍,特別是高等學校集中的地區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發展科技園區,成爲有目的地吸引國外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國外高新技術最新成果的窗口,併發揮科技開發“孵化器”的作用。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採取措施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

28高等學校興辦高新技術企業,對於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了重要的動力和輻射源的作用,成爲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基地,也爲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今後,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方式,組建一批以高校爲依託的高科技產業集團。

29建立健全高等學校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保障機制。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產業發展資助機構,用於資助高校有開發前景的重大科技項目。通過控股、參股和信貸等方式,重點支持包括高校在內的科技產業和科技開發活動。同時,儘快組建一批專門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允許技術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對科技成果轉讓的收益應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提取一定部分,按貢獻大小分配給有關研製開發人員。要研究建立創業投資基金,鼓勵符合條件的高科技企業上市,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八、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30切實落實《高等教育法》關於“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的規定,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爲使更多的高中畢業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根據各地的需求和經費投入及師資條件的可能,在採用新的機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14年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總數將達到660萬人。招生計劃的增量將主要用於地方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規模應有較大的增長。高等教育入學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徑),提高到2014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14年的12∶1,獨立設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規模達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繼續實行“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方針,今後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以省級政府統籌爲主的條塊有機結合的新體制。除少數關係國家發展全局以及行業性很強需由國家有關部門直接管理的高等學校外,其他絕大多數高等學校由省級政府管理或者以地方爲主與國家共建。中央財政繼續撥款鼓勵和推進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和優化高等學校佈局。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

32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推遲就業以及發展國民經濟的迫切要求。對於學歷高等職業教育,除對現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進行改革、改組和改制,並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改辦(簡稱“三改一補”)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設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基本不搞新建。挑選30所現有學校建設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發展非學歷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進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立交橋,允許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經過考試接受高一級學歷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人才,真正辦出特色。主動適應農村工作和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培養農村現代化需要的各類人才。要通過試點逐步把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計劃、入學考試和文憑發放等方面的責權放給省級人民政府和學校,省級人民政府在國家宏觀指導下,對本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現有資源進行統籌。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種招生方法,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可進入高等職業學校學習;普通高中畢業生除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外,多數應接受多種形式的高等職業教育,提高素質。

33加大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力度,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製度的改革。要從有利於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高等學校公平選拔合格人才、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和社會穩定的原則出發,進行大學聯考科目、內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試點,增加對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覈分量,探索適合不同地區和學校特點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評價的方法和制度。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學校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學生自謀職業”的試點。到2014年左右,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由學校和有關部門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勞務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要通過多種形式對高校特困生給予資助,保證經大學聯考錄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貧寒的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國家繼續安排資金資助特困生,地方財政和學校相應配套資助。同時,積極開展高校學生貸學金等多種助學制度的試點工作,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

34積極推進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觀念、內容和方法。要大力推進高等專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特別是改革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本科教育要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今後3~5年,將專業由200多種調整到100多種。繼續推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並建成200個文、理科基礎性人才培養基地、100個各科類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和20個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基地,使之成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教學示範基地。積極穩步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體系,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性人才。

35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行聘任制,減少冗員,精簡高校職工隊伍,使學生與教職員工之比、學生與職工之比、專任教師與職工之比均有較大提高;加速學校後勤工作社會化改革,精簡分流富餘人員。高等學校招生計劃的擴大要同學校後勤工作社會化的進度掛鉤。選擇若干條件較好的城市組建企業化經營管理的高校後勤生活服務集團公司,從事學生公寓物業管理以及學校後勤生活服務。爭取3~5年內,大部分地區實現高校後勤工作社會化。

九、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國中級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爲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力度

36依據《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的職前與職後教育培訓相互貫通的體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與培訓相互銜接,並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設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基金,實施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依託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建設50個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地方也要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設。

繼續實施國中後教育的分流,從各地實際出發,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全國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應保持現有比例,努力達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極少數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對不能升入國中的國小畢業生應實行職業技術培訓;高中階段教育結構已基本合理的地區,要把職業教育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可發展部分綜合高中,推遲到高三年級分流。要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需求進行科學預測,按照“先培訓,後上崗”的原則,對各類新就業人員進行時限和形式不同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等職業教育要改革專業和課程結構,實行彈性選課制度,提高培養質量,使畢業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變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辦出一批有較高社會聲譽的職業技術學校。

37成人教育要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爲重點,通過建立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採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使各類下崗和轉崗人員都能接受不同層次和年限的職業培訓或正規教育,爲再就業工程服務,並使之規範化、制度化。積極爲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在職培訓。促進企業、學校與政府其他業務部門之間的合作。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

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行業發展趨勢,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覈、使用相結合的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基金,促進繼續教育基地和網絡的建設。還要加強公務員培訓教育,健全培訓機制,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國家行政管理幹部隊伍。

38加大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及招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力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在政府的指導下舉辦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產教結合的道路,調整學校佈局,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實行更加靈活的教學模式,努力辦出特色,更好地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各類教育統籌的綜合改革,促進農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農村教育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掃盲工作要與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切實鞏固脫盲的成效,把脫盲與脫貧結合起來。今後3~5年,使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畢業生或肄業生能夠在從業前後接受一定方式的職業技術培訓,包括“綠色證書”培訓,使一部分人掌握一兩項生產致富的實用技術,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別要採取多種教育和培訓形式,爲鄉鎮企業和農村產業升級提供充足的、適用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調動各方面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39認真貫徹國務院對於社會力量辦學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今後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爲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

要制定有利於吸納社會資金辦教育和民辦學校發展的優惠政策。民辦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在評定職稱、業務培訓、升學考試、社會活動等方面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學生的同等待遇。國家設立社會力量辦學表彰獎勵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

40社會力量辦學要納入依法辦學、依法管理的軌道。社會力量辦學不以營利爲目的,鼓勵滾動發展。要完善法規建設,充實學校設置標準,健全管理體制,加強校容管理,嚴格財務審計,不斷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勵現有學校發揮規模效益。

要保證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機構自主辦學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機構可面向社會自主招生,依法自行頒發非學歷教育學生的結業證書,也可組織學生參加國家舉辦的自學考試或學歷文憑考試,取得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

41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進行試點。基礎教育階段要與改造薄弱學校相結合,高等教育階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爲對象,探索多種形式的辦學模式。在推進辦學體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規,學校產權必須明晰,國有教育設施不得挪作他用,國有和公有資產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切實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必須轉變把教育投資作爲消費性投資的觀念,要切實把發展教育作爲基礎設施建設,把教育投資作爲一種基礎性的投資,千方百計增加教育投入。各級財政要認真落實已出臺的籌措教育經費的各項法律規定和政策,特別是要保證做到《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努力實現4%的目標。

逐步提高中央本級和省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所佔的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級財政按同口徑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2014年,將此比例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除按原有政策保留目前每年由中央安排的教育專項外,上述增量部分主要用於振興行動計劃中中央財政支持和資助的項目。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的比例,也應根據各地實際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

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經費預算安排和確保教師工資按時發放通知的通知》(國辦發[1998]23號)的精神,從1998年起,各級財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財政預算外收入,應按不低於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佔財政支出的比例用於教育。

加強對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徵管工作,以確保足額徵收並由教育行政部門商財政部門統籌安排使用。積極支持勤工儉學、校辦產業的發展,並對其繼續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在中國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的基礎上,建立中華教育發展基金會,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43加快高校筒子樓建設和危房的改造,爭取到2014年基本解決高校青年教師住房困難。中央部委所屬高校此項工程所需資金,中央財政予以專項支持,其餘部分由學校及其主管部門分擔,改造後的筒子樓作爲高校的公寓和週轉用房。

44利用銀行貸款,進一步加快中央部委高校的教職工住房建設。爲解決高校教師住房困難、穩定高校教師隊伍,在2014年前建設銀行基礎設施貸款中,安排一部分用於中央部委所屬高校住房建設,以支持利用學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經濟適用型”住房,資金不足部分,應多渠道籌措解決。同時,要繼續加強中國小教師的“安居工程”的建設。

45各級教育部門必須採取各種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撥款制度,精簡機構和冗員,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同時,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

十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學校建設成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46高等學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爲指導,按照江澤民同志對全國青年和大學生提出的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的要求,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善德育工作體系,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政治信念,加強思想修養,樹立遠大理想,投身社會實踐,自覺艱苦奮鬥,立志振興中華,把培養“四有”新人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

47認真組織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課程設置新方案,加快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的步伐,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大學生。要加強“兩課”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的研究,把理論研究基地建設好。加強“兩課”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水平,提高思想理論教育的實效。

48加強高等學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人文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通過增設選修課、舉辦專題講座和各種知識性、文藝性業餘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49加強高等學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研究,發揮高等學校“思想庫”、“人才庫”的優勢。要進一步加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設立理論研究和教學優秀成果獎,提高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和參與重大決策的能力。

加強教育科學研究。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促進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化,爲教育宏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服務,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服務,爲繁榮教育科學服務。

50高等學校黨組織要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要在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長及行政系統爲主實施的德育管理體制,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建設,使高等學校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篇: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 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知識經濟時代賦予教育的責任。

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鼓勵質疑,形成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質疑就是積極地保持和強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權威,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敢於提出異議與不同想法,提供多思獨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課堂上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正確與否,我都從正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把握住學生提出的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windows畫圖板作圖技巧時,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師生同時上機畫出八個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並比一比看誰畫的又快又好。學生迅速而認真地畫着,屏息凝神地注視着顯示器上的圖形,生怕不符合要求,儘管學生非常仔細認真,但所畫出的三角形還是大小不一,比賽結果是我領先於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學生感到很驚訝,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先畫好一個三角形,然後運用複製的方法完成了另外七個三角形的繪畫工作。於是學生提出了質疑:能不能用移動的方法刪除圖形呢,我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給予了表揚,但並沒有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組織學生上機操作進行驗證,通過驗證得出了結論:可以運用移動的方法刪除圖形。通過鼓勵學生質疑、釋疑既深化了知識,又引導了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解決問題,啓迪創造性思維,孕育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情境,孕育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揮者。如果教師能夠抓住教材中所蘊涵的創造性因素,激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創設富有變化且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去研究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

1、創設興趣情境,激發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思維的動力,人的情緒高漲時的思維水平明顯高於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情緒高漲取決於對某一事物的興趣。據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使學生對新知識有興趣的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喚起他們的強烈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激活思維的目的。

如:我在教學指法時,一上課,我就和學生進行了一場指法比賽,結果是我遠遠領先於學生,學生有些不服氣,我告訴學生老師事先並沒進行練習,而是老師掌握了鍵盤操作指法,如果你們掌握了鍵盤操作的指法,打字速度一定比老師快得多,我的話喚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學生們睜大眼睛,等待新知識的學習。

2、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教師只有愛學生、尊重學生、維護和承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人格平等,尤其是對那些學困生要多給一些關愛,讓他們時刻體驗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和關心,才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中,首先要尊重每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其次,注意學生個性特徵和心理品質的培養。要爲學生創設敢想、敢問、敢說的學習氛圍。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異想天開的問題,也應該給予鼓勵。肯定他們敢說、敢想的一面,保護每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在所任教的學生中有一個叫李楠的小女孩,在一次創作中以黑色爲背景色畫了一個房子,我發現後並沒有阻止她,而是看她畫下去,接下來她又畫了星星和月亮,等她畫完了我向她微笑着點點頭,並在同學面前表揚了她,她非常高興,此後每次課上她都大膽創作,進步非常快。第三,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善思多問。允許學生說錯、做錯;允許學生隨時改變自己的說法和做法;要鼓勵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要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要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

3、營造展示自己的氛圍

每個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慾望,而國小生正處在長知識的時期,天真活潑,這種慾望更爲強烈,特別是在他們自己感到自己取得成功的時候,表現的十分突出,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每節課上,我都給學生足夠的創作時間,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

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創作後讓學生展示作品,說明設計意圖,通過展示作品,給學生提供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學習遷移,激發創新意識

遷移是指運用自己已經習得的概念、規律去解決新的問題或將已經習得的概念、規律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可以促進學生的後繼學習,在我教學退出畫圖板窗口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麼做,先讓學生玩紙牌遊戲,然後從紙牌遊戲中退出來,並讓學生說說怎樣退出紙牌窗口,學生由此得到啓發,並從中產生聯想和創新的慾望,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退出紙牌窗口的方法。這種遷移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學習遷移是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能夠由於遷移而不斷的掌握知識,這就爲“教爲不教”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不知不覺的被激發出來。因此,作爲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使學生通過參與、思考、遷移、創造獲得新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四、求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求異思維是指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於一種思路,也不侷限於既定形式,而是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同一個問題,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每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思考方法,教師要善於收集學生學習的各種信息。如我在教學圖形的刪除時,先出示一個畫面,然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刪掉其中的一個圖形,怎麼辦?學生說出了四種答案:①用橡皮擦;②用放大的橡皮擦;③用清除圖象的方法刪掉;④先將要刪除的圖形選中,然後單擊刪除選定區域。答案出來後,不管對與錯,我沒有下結論,而是把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上機操作逐一進行驗證,第④答案比較簡便,這樣使那些疑惑的同學頓時思路開朗了。如果我只是拘泥於一種畫法,勢必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談不上培養創新能力,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不拘一格,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發表獨特見解。

國小教師是基礎教育的實施者,肩負着培養國家下一代的重任,應把握住課堂教學這個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敢於求異,善於求異,發表獨特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只有持之以恆,我們纔會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

(摘自教高[1997]2號)

爲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及教育的發展趨勢,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國家教委於1994年初制定並實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簡稱"教學內容改革計劃")。

一、 這項改革的總目標是,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質量上一個臺階"的目標,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近期目標是,用5年左右的時間,集中優勢力量,開展集體攻關,努力形成一批優秀的研究和改革成果,使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相對落後於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有較大的改觀,爲21世紀初葉大範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實施"教學內容改革計劃"是有組織、較系統、起點高、立意新的改革計劃,有着豐富的內涵。其主要內容包含:研究未來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調整專業結構、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研究和改革各專業或專業羣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研究和改革主要專業或專業羣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研究和改革基礎課程、主幹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體系,編寫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質量?quot;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研究和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等。

三、 面向21世紀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四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貫徹落實江澤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要求"和"要全面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和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更加註重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因材施教;要十分注意改革的科學性,正確處理好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關係,傳統教學內容和現代教學內容的關係,繼承與創新的關係,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係等;既要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又要大膽借鑑和積極吸收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切先進的、有益的經驗和成果,努力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有機結合,勇於開拓創新。

四、 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是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先導。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有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以微電子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爲重要標誌的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飛速發展,正在改

變着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和工作方式,也在改變着人們的學習方式。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促進着教育思想的變革和教育觀念的更新。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首先研究教育思想、觀念的發展和變化,摒棄陳舊、落後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探索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的改革思路。

五、 在實施"教學內容改革計劃"中,要着重抓好那些影響面大、有實質性成果的改革項目。鼓勵對主要專業或專業羣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改革,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或教學方案,並在少數學校或專業中進行試驗。鼓勵對主要基礎課程和主幹課程進行系統的改革,並編寫新的教材。凡是在內容和體系上有較大革新並經過試用效果較好,符合培養21世紀需要人才要求的教材,經過有關教學指導委員會或相當的專家組織審定,經國家教委高教司覈定後,均可冠?quot;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稱號、使用統一出版標記正式出版。國家教委立項項目的教材成果主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應在編輯加工、封面和版式設計、用紙、印刷、裝訂、配製cai軟盤或光盤、宣傳、銷售等方面給予優質、優先安排,努力爭取在跨進新世紀的時候出版一批高質量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六、 "教學內容改革計劃"實行分級立項和分級管理。經國家教委批准立項的改革項目,由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進行綜合管理,負責提供部分經費資助、組織經驗交流和成果鑑定等;承擔項目的學校和學校主管部門要積極配合,做好具體的領導管理工作,並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經費。目前,國家教委批准立項的項目比較多,要經過研究,分期分批確定一批基礎較好、影響面大、研究力量較強、將有實質性成果的項目作爲重點項目,適當增加資助經費,促其早出成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務院有關部委教育部門以及各高等學校組織立項的項目和計劃,由批准立項部門和各校自行管理、提供經費和鑑定成果,如需要可報國家教委備案。

項目管理實行滾動制。各項目負責人和項目承擔單位每年年終要向項目管理部門彙報研究和改革的進展情況;項目管理部門對工作進展比較好、意義重大的項目可加大經費支持;對於進展不好的項目,必要時可暫行中止項目的撥款資助、或經專家審議撤消該項目的立項資格。

七、 國家教委設立"國家教委直屬高等學校教學建設和改革專項基金",基金的一部分用於資助"教學內容改革計劃"的立項項目,同時,還從高教出版社上交利稅返還款中、境外有關贈款中等多種渠道多方集資,想方設法支持這項改革計劃。也希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務院有關部委教育部門以及各有關學校積極籌集經費,對"教學內容改革計劃"的立項項目給予必要的經費和條件支持。

項目主管部門的資助經費,按正式立項的大項目上年度進展情況和下年度的任務輕重進行分配,撥至大項目總負責人(或第一負責人)所在學校,專款專用,校、系均不得扣留或提成。項目總負責人應會同項目組的各位負責人根據大項目的總體目標和計劃、各子項目的進展情

況和貢獻大小安排經費的使用方向。

八、 各項目的研究和改革成果應具有可操作性,要在少數學校或專業中經過兩年以上試驗,並就試驗結果作出報告。項目完成後,由項目負責人和項目承擔單位填報《"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成果鑑定申請表》,由立項和項目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鑑定,或委託有關部門組織鑑定。

九、 廣大教師是搞好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主力。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勝利完成這項改革計劃的關鍵。各校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提高對這項改革迫切性和重要意義的認識,使積極投身改革成爲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要採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廣大教師積極參與這項改革。對承擔和參與這項改革計劃的教師、教學管理和教育研究人員,要與參加同級科學研究工作一樣同等對待,並按各校的規定計算教學工作量。對於要進行教學改革試驗的,要給予必要的條件和環境的支持。

要充分發揮學術水平高、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在這項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引導青年教師積極參加這項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現在的青年教師,將是21世紀初葉大學講臺上的骨幹,他們的參與不僅對當前的改革,而且對改革成果在下世紀初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 爲了加強對這項改革工作的指導,國家教委特聘請有關專家、教授成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顧問組,負責對這項改革工作進行諮詢、指導,對改革中重要的政策和學術方向等問題提供諮詢,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指導面上的工作;受國家教委的委託,對有關項目或有關專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

爲了加強各級、各科類所立項目研究和改革工作的經驗交流,積極推動這項改革工作的順利進展,國家教委高教司將編印《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進展情況簡報》,各級項目管理部門、項目主持學校、項目負責人均可積極提供稿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等學校領導要加強對這項改革工作的領導。這項改革是思想性、政策性和學術性都很強的改革,要加強調查研究,注意傾聽廣大教師以及學生的意見,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思路,紮紮實實地推進改革,爭取把一個具有科學的現代化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高等教育帶進21世紀。

第四篇:新加坡“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模式”的建構及啓示

龍源期刊網

新加坡“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模式”的建構及啓示

作者:張曉琳

來源:《現代交際》2014年第07期

[摘要]新加坡“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模式”,以“3-3-3藍圖”爲戰略目標,在戰略實施中保持三維夥伴關係,強調以21世紀的學生爲工作核心,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並及時進行反思和調整,使整個模式處於動態發展中,密切順應時代要求,培養一流的教師。這些對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有很大的啓發作用。

[關鍵詞]教師教育 新加坡 面向21世紀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7-0007-01爲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提出了一份“新加坡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模式”的報告,指明瞭2014~2014年的教師教育戰略目標,併爲實現這一目標而提出一整套面向21世紀的教師教育模式。

一、“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模式”簡介

(一)戰略目標

“3-3-3藍圖”是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2014年提出的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改革的戰略目標,三個“3”分別代表3個支柱:滿足參與方(包括教育部、國立教育學院、各級各類學校中的教育決策人員、教育研究人員和教育實踐中的有關人員等)的需要,贏得國際認可,影響國際教育同仁;3個核心戰略領域:教學、研究和法人支持;3個保證成功的因素:責任、卓越和關係,即參與方各有分工、各司其職,追求高質量,形成互利互惠的夥伴關係。

(二)戰略實施

保持獨特的三維(國立教育學院、教育部和學校)夥伴關係;國立教育學院在教育部政策的保障下,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支持配合下,採用“以課堂爲基礎的課程,以學校爲基礎的實踐”的,以大學爲依託的教師教育模式,通過師範生在課堂和學校中學習、實習、實踐和體驗,促進師範生從大學校園學習向各級各類學校課堂教學的轉變。

強調以21世紀的學生爲工作核心。21世紀的教育必須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教育必須確保教師提供的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在語言、數學、情感和勤奮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並能夠在早期發展良知;必須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行動和學術潛力,掌握必要的技能,學會獨立;在

確立人生理想和目標時,學生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合作;幫助學生實現學術、政府和社會的期望。

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過去的崗前教師教育的課程系統模式,即“理論—實踐課程系統”的基礎上,要求規範教師學歷、學位制度和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構建新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要求教師加強學科教學知識,加強對所教學科的本質的理解,加強使學生獲得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加強對課程設計、提問和反饋的基本原則的哲學理解,等等。

(三)反思調整

“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不斷髮展變化的教育前景進行必要的反思和調整,調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教師應具備三種價值觀:以學習者爲中心、教師身份認同感、服務於專業和社會。教師應具備專業的教師技能:專業實踐能力、領導和管理能力、個人效力。

教師應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繫。反思、行動研究、學校合作式導師、體驗式學習、以學校爲基礎的研究、短期調任、實習、見習,以及將課堂搬進大學中的諮詢項目等等都是加強理論和實踐聯繫的途徑。

二、啓示

新加坡“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模式”是順應時代要求而提出的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計劃,儘管該計劃的實施還在進行中,各參與方還在試行、反思、調整,還存在許多需要商榷和改進的地方,但它仍能給我國的教師教育提供一些啓示。

新加坡這一模式的最大亮點在於它不是一個純理論的大政方針、宏觀路線的制定,而是根據戰略目標的要求詳細闡述了其戰略實施,實施有必須圍繞的中心,也有各參與方的職權關係,更有具體方法的舉例和論證,這就避免了政策空洞,讓執行者不知所措,進而容易曲解原意的通病。

另外,在實施到中期時,主要責任方,即國立教育學院勇敢地提出應該及時暫停計劃的實施,進行反思和調整,及時發現並糾正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以保證計劃能儘可能圓滿地達到目標。

最後,理論和實踐的聯繫不足也是我國教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鑑新加坡提出的相應途徑,積極探索開發出既有堅實理論基礎又有嫺熟實踐本領的專業型教師。

教師教育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隨着新加坡教育的不斷髮展,教師教育也將不斷髮展。新加坡是一個人口資源有限、自然資源貧乏的小島國。它要在世界經濟中立於不敗

之地,就必須能向世界提供一流的技術和一流的服務。提供這一切都必須靠一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則依賴高素質的教師,所以教師教育的發展就是這一切發展的關鍵。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是振興國家的惟一正確的道路。“科教興國”的關鍵是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提高我國教育的總體水平。新加坡經驗對我們的啓示意義正在於此。

【參考文獻】

[1]範麗萍.我國教師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

[2]林燕平.新加坡的“教師教育”[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

[3]a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21 century——a report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singapore.

第五篇:面向21世紀的班主任14

21世紀初葉的班主任素質結構

——教師專業化的班主任視角 王寶祥

我們已經邁進了21世紀,中國的教育改革進入了以加強德育爲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階段。教師隊伍的建設是素質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班主任是教師隊伍中的骨幹力量,班主任隊伍的素質如何,時候,需要教師給以正確的引導。如果教師也糊里糊塗或另存別想,正確引導就根本談不上了。目前,國際上的政治格局發生很大的變化,國內也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社會變化。教師如果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對學生的教育就會發生偏差。有的教師認爲,講政治是黨組織的事,是黨員的事,與普通教師沒什麼關係。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每一個教師都承擔着全面育人的責任,都要對學生的發展方向負責,當然包括學生的直接關係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因此,研究面向21世紀的班主任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是一種具有時代特點的社會角色,而班主任又是教師中的一種特殊角色。因此,在研究教師專業化的命題時,不能忽視研究班主任素質的視角,必須從兩種角色的融合中進行探索。我們認爲,教師專業化前提下的班主任素質應該有一個完善的合理的結構。這個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層面:高尚優良的人格;不斷完善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的能力結構;良好的身體素質。一、高尚優良的人格

人格,按照心理學的解釋爲:人格,也稱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心理學大詞典》)按照倫理學的解釋爲:個人的道德品質。(《現代漢語詞典》)我們這裏所說的人格,是二者的融合,既有個性心理品質的含義,又有道德品質的含義。“高尚”,是指道德品質而言的,“優良”,是指心理品質而言的。這樣理解,適宜於表述現實社會中人的人格素質。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經說過: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會形式,培養一定的人格,爲一定的社會服務。可見,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人格,而這“人格”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前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則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教師的人格是學生人格發展的最重要影響源之一。人格是人的素質的核心,教師的人格是教師素質的核心。人格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現實社會中人格現實的反映,即具有時代性,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我們認爲,教師(包括班主任,下同)的人格應該包含六個層面的因素,即:良好的政治品質;正確的適應時代發展的思想觀念;良好的社會公德;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家庭美德;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這樣的人格素質,符合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教育改革深入的需要,也符合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符合作爲主體的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

良好的政治品質。教師、班主任不是政工幹部,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和平常與學生的接觸中肯定會給學生一定的政治影響。教師、班主任與中國主流社會的融合程度,即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對國家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態度會給學生以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當學生對一些政治、方針、政策產生疑問或糊塗認識的

政治方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社會角色地位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品質。

正確的適應時代發展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與政治品質有聯繫,但又不是一回事。思想觀念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它涉及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不同時代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時代的不同的人思想觀念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教師也不例外。作爲以育人爲己任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個時代的先進的思想觀念,而且,應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預見性,因爲教育是未來的事業,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正確的思想觀念貫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積極的深刻的影響。當前,最重要的思想觀念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競爭與合作,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正確的義利觀、金錢觀、消費觀,集體主義觀念,愛國主義觀念,勞動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等等。正確的思想觀念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需要學習、需要思考,需要聯繫實際進行認真的反覆的辨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所以,教師、班主任要樹立正確的適應時代的思想觀念必須下一番功夫,不能蜻蜓點水,特別是一些思想觀念比較陳舊的教師,更要下一番苦功夫。良好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德亦稱“公德”或“公共生活規則”,是全體公民公認並共同遵守的行爲準則。中(更多內容請訪問好範 文網)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遵守公共道德是全體公民的共同義務,包括遵守公共秩序以及誠實正直、文明禮貌、團結友愛、講究衛生、愛護公物等規範。教師,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成爲遵守社會公德的模範,給學生做出表率。如果教師的公德水平不高,不但學生不佩服,還會給學生以不良的影響。古今中外的名師,都是遵守社會公德的楷模,今天的優秀教師也不例外。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組織者、教育者,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多,班主任的社會公德水平,包括認識、態度、行爲,經常會表現出來,給學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廣大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把公德修養作爲提升自己人格水平的重要內容,隨時隨地嚴格要求自己,謹言慎行。班主任應成爲實踐“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模範,要研習、思考社會公德規範的內容,作爲檢點自己的參照和引導、教育學生的參照。

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不同,是指從事一定職業所需要具備的道德意識和行爲規範。不同職業的職業道德有所不同,其共同要求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忠於職責、精於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團結協作等。作爲教師,作爲班主任,就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服務;要以身立教、以德立教,注重以人育人;要力求精深地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要善於與學生、與其他教師、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指他所掌握的各種知識的組合。每個人都有知識,但每個人的知識多少不相同,結構不相同。有的人知識多,有的人知識少;有的人知識結構合理,有的人知識結構不合理;有的人知識結構完善,有的人知識結構不完善。知識的多少,結構是否合理,是否完善,都會在工作水平、生活方式中反映出來。每個人從事的工作不同,專業不同,所需要的知識和知識結構也不盡相同。班主任,首先是一個教師,他應該具備教師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教師的知識和知識結構既有普遍性的要以貫徹教育方針、執行各項教育法規爲己任。1997年9月1日原國家教委和全國教育總工會頒佈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對現時代的教師職業道德做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是我們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指導文件。

良好的家庭美德。教師、班主任的人格修養,包括家庭美德。任何一個人,他在家庭中缺乏道德修養,不能尊重家人,關愛家人,孝敬長輩,肯定不會有良好的家庭人際關係,他的人格就有嚴格的缺陷,這種缺陷必然會反映到他的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去。對於教師、班主任來說,他的家庭美德就更爲重要。一個在家庭中道德水平底下,人際關係不和諧的教師,在學校裏不可能尊重其他教師、尊重領導、尊重學生,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不可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擔任班主任,如果自身的家庭道德不良,不可能帶動班級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會直接影響班級活動的順利開展,影響班集體的建設。許多優秀的教師、優秀的班主任,不但教育教學工作做得好,也是家庭美德的模範。他們以全面的人格力量影響着自己的學生和周圍的人。

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今天的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的個性心理品質,是影響學生良好個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師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包含豐富的內容,主要有:優良的意志品質,廣泛的興趣愛好,一定的特長,良好的工作情緒和工作態度,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創造性素質等。教師都是成年人,個性心理品質是基本定型了的,但可以在全面提高修養的同時,不斷完善和優化自身的個性。這對於中青年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沒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教師是不能完成素質教育任務的。

以上6個層面,是教師、班主任人格的基本內涵。如果我們從更深的層次上研究,決定教師人格的基礎是什麼呢?是教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格素養,必須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入手。

二、不斷完善的知識結構

要求,又有特殊性的要求,每位教師所教的學科不同,其知識和知識結構也不相同。班主任又是教育領域裏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因此,作爲班主任的教師,有他應該具備的知識和知識結構。下面,我們對班主任教師的知識和知識結構進行探討。比較完善的基礎科學文化知識。這裏所指的是有關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相當於從國小到大學所學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現在的教師,大多數是高等師範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的,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應該比較高。但是,相當數量的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科現象,個別教師的偏科還可能比較嚴重。從教師的角色要求,這是一種缺陷。雖然一位教師只教一門課程或兩門課程,即使他的專業課學得較好,如果沒有廣博的基礎科學文化知識,他的授課質量也會受到影響。比如說,一位教師語文的功底欠佳,教什麼課程都會存在理解和表達的問題。而且,學生向老師求教,未必都是所教學科的問題。如果教師經常不能給以圓滿的回答,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就會受到影響。作爲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更多,要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這方面的問題就更加突出。

專業知識羣。這裏指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們提出“專業知識羣”的概念,是強調教師必備專業知識的廣泛性。專業知識水平如何,是一位教師能否承擔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條件之一。教師掌握專業知識,有一個廣博與精深的問題。現時代,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更新特別快,教育教學理論也發展得很快,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有的教師,走上工作崗位以後,以爲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完全夠用了,或者由於工作太忙,忽視了學習新的東西,肯定會影響教育教學工作。我們處在信息時代,我們的學生會通過各種渠道瞭解新的知識,這對教師是一種挑戰。現在,教育領導部門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抓得很緊,目的就是爲了能使教師的知識水平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學生的需要,滿足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作爲教師,要不斷自覺地“充電”。

邊緣學科知識和新學科知識。邊緣學科知識,指兩門(或兩門以上)相關的學科知識互相融合所產生的新的學科知識,如教育心理學;新學科知識,是過去沒有、近年來新出現的學科知識,如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思維科學等。邊緣學科知識和

新學科知識很多,教師不可能都學習、都掌握,那不必要,也不可能,只要求教師學習與自身的專業工作相關的那部分。比如,從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教語文的,應該學習"語文教學心理學"知識;教數學的,應該學習"數學教學心理學"知識,等等。所有的教師,都應該學習社會心理學、品德發展心理學、思維科學、思維發展心理學、“三論”、多元智能論、情商理論等。至於班主任,也有不少應該學習的知識。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班主任工作研究的發展很快,陸續出現了新的理論、新的知識,既有邊緣學科知識,也有新學科知識。如:班主任工作學,班級社會學,班級激勵論,學習與信息能力。這是一個教師的基礎能力。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爲:“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時代的發展,給每一個人提出了終身學習的任務。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如果自身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是不能勝任教師工作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習能力實質上就是信息能力,教師要有對信息的敏感性,要善於吸收信息,鑑別信息,使用信息。教師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作爲學習的主要目的。教師本來是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這種能力要不斷提高。現在,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單純班主任工作心理學等。應該指出,教育領域新出現的理論和知識,有的尚未定型,但是已經具備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從完善自身的素質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出發,都必須學習。

最新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信息。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高新技術時代,社會科學迅速發展的時代,每天都有新的科學技術信息和社會科學信息通過各種媒體傳播出來。儘可能地瞭解這方面的信息,對於教師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的。教師和學生生活在同一時代,每天會通過不同渠道接觸這些信息,如果教師缺乏吸收信息的自覺性,就會在信息吞吐量上落後於學生,就會產生信息落差,影響與學生的溝通,影響教育教學內容的充實,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最終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和應用,這方面的挑戰越來越激烈。許多先進的教師意識到吸收新信息的緊迫性,積極拓寬信息源,採取各種措施豐富自己的信息儲備,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就有了新的促進因素。也有一些教師,缺乏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許多新的東西不知道,往往在學生面前捉襟見肘。這種現象必須改變。

以上我們闡述了二十一世紀初葉教師的知識結構,對於班主任來講,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比起其他教師來更爲緊迫。因此,所有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作爲重要的任務,要在分析自己知識結構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制定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計劃和措施,使自己成爲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勝任教師角色的知識分子。

三、不斷完善的能力結構

對於一個人來說,知識和能力是兩個不同的範疇,知識是頭腦裏的信息資源儲備,能力是利用自身的智能資源(是內在的潛能)和信息資源進行實際工作的本領。知識和能力有密切的關係,知識豐富而且知識結構好的人爲能力發展創造了一種條件,而能力強的人可以更快更好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教師的能力,主要體現了教育教學工作上。根據文獻研究和實際調查,二十一世紀初葉的教師應該形成和不斷完善以下各種能力:

追求“數量型”轉變到追求“數量+結構型”;2、由“勤奮型”轉變到“勤奮+方法型”;3、由“封閉型”轉變到“封閉+開放型”;4、由“慢速型”轉變到“慢速+快速型”;5、由“吸收型”轉變到“吸收+釋放型”;6、由“手工型”轉變到“手工+機械型”;7、由“繼承型”轉變到“繼承+創新型”;8、由“競爭型”轉變到“競爭+合作型”。這些變化都要求有新的學習能力,教師爲了適應這種變化,必須在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上下功夫。

研究學生的能力。研究學生的能力也是教師的基礎能力。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不瞭解教育對象的現狀、發展經歷以及個性情況,教師的教育教學就沒有針對性,必然陷入盲目性。教育界歷來提倡研究學生,強調“備課要備學生”,然而過去研究學生的內容,往往偏重於學習狀況,對於其他方面研究不夠。現在,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研究學生就要研究學生的全面情況,包括德智體、個性、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既要研究學生羣體,又要研究學生個體;既要研究現實的情況,又要研究發展的情況;既要研究在學校的表現,又有研究在家庭和社區的表現。從班主任工作出發,研究學生尤其要具體、深入,這對於做好班主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應該強調,尊重學生是研究學生的前提,爲了研究學生,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深入學生,跟學生溝通,做學生的朋友。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優秀班主任都具有很強的研究學生的能力。班主任如果不善於研究學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

現代教學能力。1997年頒佈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對教師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的要求。一位教師教學水平如何,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種反映。廣大班主任都有一種共識——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須能教一手好課。教不好課,在學生心目中沒有威信,學生很難服從教育。現代教學能力,要求教師要以現代教學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現在,全國都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大綱,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學方法,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要廣泛收集與教學相關的信息,備課有廣博的知識背景,要善於設計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發展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素質。要善於使用現代教學工具,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自己能夠製作優良的教學課件。要善於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習他人的先進教學經驗,形成優良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現代德育能力。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以德育人是大根本。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教育界提出了“全員德育,全程德育”的口號,強調所有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重視這種發展中的現實,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揚長補短,合理安排時間,加強意志品質的鍛鍊,不斷提高自我調適能力。

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21世紀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素質之一。沒有創新能力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能力是創造性素質在能力方面的表現,而創造性素質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它應該包括創造性價值觀、創造性個性品質、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能力等各個層面的素質。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全部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都滲透着德育。這是符合教育規律的。現代德育能力的前提是現代德育意識和對德育規律的把握。教師必須確立大德育觀,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中思考德育。要充分認識德育對於學生髮展的導向、動力、保證作用。要認真學習“中學德育大綱”、“國小德育綱要”、“中國小德育工作規程”等現代德育文獻,班主任還要學習“班主任工作條例”。要從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善於利用多種德育途徑,把傳統德育途徑和現代德育途徑結合起來,例如,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實踐基地、德育網絡等。要克服德育工作中的形而上學,注重德育實效。特別指出,教師要以自己崇高的道德風貌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班主任的德育能力,還包括創建班級集體的能力,開展豐富多彩教育活動的能力,轉化後進生的能力,指導家庭教育的能力等.教育科學研究能力。新時期的教師和班主任,必須具備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廣大教師的奉獻精神是可嘉的,但是光靠奉獻精神是不能搞好教育工作的,必須走“奉獻+科研”之路,向教育科學要質量、要效益。必須確立教育科學意識,學習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知識,在研究實踐中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教學的角度看,要不斷提高教學研究的能力;從班主任工作的角度看,要不斷提高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能力。教育科學研究,即不是高不可攀,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水平的過程。現在有些教師急於求成,急於寫論文,沒有科學的研究過程,不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當前加強教育科學研究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應該引起教育部門的領導和學校校長的重視。自我調適能力。這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教師和班主任面臨着各種各樣的挑戰,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壓力。一個自我調適能力低弱的人,很難應對這些挑戰和壓力。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許多地區的教育部門在教師中實行全員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結構工資制,競爭上崗制,而且開始面向社會招聘教師。對教師的學歷要求,能力要求,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既要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又要完成自身的繼續教育任務,緊張繁忙自不待言,心理壓力也是很重的。廣大家長望子成才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教師和好的班主任。教師和班主任必須

創新能力應該從不同角度提高自身的創造性素質,要有意識地在班主任工作中發揮創造性,調動學生的創造積極性。要學習和研究關於如何提高人的創造性素質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具有創造能力的優秀班主任的經驗,總結自己的理性認識和實踐經驗,使自身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四、良好的身體素質(略)

以上我們從幾個主要方面論述了在教師專業化前提下班主任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是我們在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出來的。我們認爲,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學校領導要提高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必須有一個班主任基本素質結構和內容的參照;每一位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以必須有一個班主任基本素質結構和內容的參照;研究班主任的素質現狀,制定提高班主任隊伍素質的計劃,也必須有這樣的參照。我們撰寫這篇論文的目的正在於此。不科學之處,不完善之處,希望教育理論工作者、廣大班主任教師給以指正,加以補充。

主要參考文獻:

1、《班主任工作全書》王寶祥等主編 ,專利文獻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2、《論教師素質》溫寒江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3、《教師職業道德的建構與修養》王寶祥主編,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年3月第一版

4、《新時期中學班主任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樑爲楫主編,奧林匹克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5、《教師專業化:提升教師職業品位的分水嶺》陳曉力,《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第2期

6、《教師專業化建設——一個影響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課題——中國教育學會第15次學術討論會綜述》連秀雲,《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第2期

7、《新世紀教師專業能力與教育行動研究》範詩武,《外國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8、《“教師專業化”的誤區及其批判》鍾啓泉,《教育發展研究》2014年 4-5

9、《試論教師專業化的三個向度》堯新瑜,《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