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信息化2.0學校自查報告多篇

教育信息化2.0學校自查報告多篇

教育信息化2.0學校自查報告篇1

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中,教育信息化是推行國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從內涵上落實教育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必然選擇。爲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我區《靜安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等六個文件的精神,我校根據有關專項督導的要求,認真自查,本着求真務實的原則,堅持在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作到以合理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爲指導方針,圍繞信息化環境建設、師資建設和普及信息技術教學與應用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一定的工作,現彙報如下:

一、把握機遇,加快建設,努力營造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新環境。

1.理清思路,明確目標

信息化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有力武器,是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爲核心的課程改革的趨勢所在。在學校的四年規劃中,針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我們提出要加大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與開發,建立了以校長爲第一責任人的信息技術工作領導小組。我們通過網管員的培訓,瞭解了學校網絡的建設與促進學校管理之間的關係;通過自學,初步掌握了網絡應用的基本技術,爲推進學校全體教師的計算機能力提高起了培養作用。通過學習,我們認爲信息化教育的重點並不是要讓師生學會使用因特網,掌握計算機技術本身,而是要通過計算機與網絡的強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培養出能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具有較強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這纔是我區大力開展信息化教育的目標所在。

2.珍惜資源,合理應用

在區有關部門的關心下,我們學校現有2間計算機房,面積爲90平方米,共有計算機178臺(含庫存待處理機器),實際使用學生機88臺,教師計算機30臺,生機和師機比例分別爲6:1、2:1。我們學校爲了方便教師和學生教學用書和學習用書,打破借閱的常規,我們學校還在總部新建設了一個電子閱覽室。學校爲上校本課程的教師人人配備了一個64mb的閃存盤,方便教師們儲存網上下載的資源,製作課件後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今年一年級二期課改全面推廣,學校又爲一年級每位語、數教師購買了教學軟件,以便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近年來學校對信息化建設投入的經費達上萬元(初步統計)。學校拓寬校園網的節點分佈,使辦公室電腦也能作到聯網。我們建立新江寧國小的《教學資源建設管理規範》、《教學資源建設人員職責及評比辦法》、《網絡設施維護工作管理規範》、《網絡管理人員工作職責》、《電教設施管理規範》,使工作有依據,評定有標準。

3.開發資源,提高效益

網絡作爲新興事物,很多教師都能迅速地接受它,利用它的資源爲教學所用,但是隻是較多地作爲電子黑板,於是,我校網管室把“以網上下載,市場購買和自行製作”爲建立學校網站教學資源信息庫的主要途徑,教師製作的優秀課件可以資源共享,學校的門戶網站也建立了許多的教育網站鏈結,方便教師瀏覽和借鑑最新的理論和觀念,使“二期課改”的理念成爲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理論支撐,成爲師資隊伍自培途徑的一個補充。

4.紮實培訓,優化隊伍

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關鍵在於建設一支具備現代化信息素養,與網絡信息平臺具有親和力的現代化師資隊伍。我校通過三方面的工作積極開展教師信息化技能培養的工作:第一是依託教育學院的計算機能力測試和未來因特網教育培訓;第二是工會積極開展各種基本計算機能力的校內培訓和各項比賽,優勝者進行獎勵;第三是通過區校的教學比武和區“賽馬場”活動,促使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進行網絡教學,課件製作的自我培訓。作到以課件製作驅動,以理論培訓支撐,以課程整合發展。

二、不斷探索,認真實踐,努力實現素質教育的新突破。

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最終對象是學生,因此我們認爲它必須以各種形式,貫穿於素質教育的整個實施過程,促進教育的深刻變革和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1.學生學的轉變

在教學思想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內容設計向過程設計的轉變,單學科教學向多學科整合教學的轉變,在教學模式上向學生的自主學習、資源性學習,協作性學習轉變。這些轉變使信息化教學成爲可能,而信息化教學的推進又使網絡的教學成爲可能。實現了教學信息化以後的平臺不再是講臺、課本、教師,而是互聯網,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進而實現了教學平臺的跨越。現在,我們學校的所有一年級四個教師都實現了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基於資源性的學習成爲可能。而我們有的學生就是在老師佈置的課後上網查資料,或者是在學校提供的聯網計算機上進行相關知識的搜索,對學校門戶網站和科學院特色網站的瀏覽,都使學生增進了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學生在學習中,老師提供的是交互式的、自主化的學習環境,教師一方面可以示範,一方面可以藉助“分組討論“、“開展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適時地瞭解學生學習中的思維和學習進程,恰當地進行學習過程的調控。

2.教師教的轉變

課程不再是老師灌輸的知識,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的過程。比如我們學校校本課程的教學中,老師都是要求學生在課前、中、後進行相關內容的網上收集,然後按照要求作成小報、ppt等進行展示,進行知識的分享。通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逐步推進,我們學校教師對於教學的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黑板不是教學板書的唯一,電腦實物投影不再是簡單的書本知識的再現,教師手中不再只依賴粉筆。教學的信息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獲取有用的信息,然後教師幫助他們一起去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教師教學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

教師在應用教學軟件或是課件時,將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大屏幕解決,使教學內容及過程形象、直觀、生動,易於教學雙方的情感交流,生動的講授加上恰當的現代媒體的輔助成爲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通過信息化的教育,教師可以使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相結合。例如在信息科技課上,老師可以一邊利用電子黑板進行示範遙控演示,一邊可以利用監控功能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管理,還可以利用轉播功能將學生練習中的典型問題進行全班解析。這樣,將諸多的教學環節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優化了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3.學校管理的轉變

由於建立了學校的門戶網站,從學校的管理機構來說,資料的上傳、下載,教師的學習疑難的解答,網上教研的開展和監控等,都成爲學校管理的有利途徑。

信息瞭解的適時性:

教師能通過學校的門戶網站了解學校一週工作安排,通過與教育局網站的鏈結,瞭解教研和學習的信息,避免中間環節的拖延,防止遺漏重要信息;而教導處等部門就可以利用網管的優勢瞭解教師平時瀏覽的網站內容,幫助學校瞭解老師的所思、所需,提供今後工作開展的思路。

資料上傳的及時性:

由於我校各個組口都建立了表格下載和上傳的窗口,因此每月老師需要上交的資料,有的就可以通過電子表格直接傳送給有關部門,不僅可以方面教師,同時可以使管理部門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論壇應用的親和性:

在學校建立的交互式的網上論壇,不僅可以方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家長、教師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還可以爲領導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學校的管理層可以通過點擊瀏覽教師之間的學習討論的內容,還可以參與談論,及時地解答教師的疑惑,不僅方便,還由於可以使用“暱稱”屏蔽自己的真實身份,讓領導真正地走入羣衆的心中,讓學校管理更具人性;

4.課程整合的轉變

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到學習工具的一種階段發展理念,而不是專門講授計算機的程序設計,是將計算機結合到我們的課程中去。整合的研究探索最終不是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演示工具,是把外部世界引入課堂,爲學生直接獲取大量信息提供幫助,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以各學科的學習作爲載體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爲目的的新的課程。

首先我們要求教師作到把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關係如同教師使用粉筆黑板一樣地有機融合。但是不排除傳統媒體,該用什麼,就用什麼。

其次我們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基於計算機文化的智能知識結構的形成,也就是說要有意識地將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通過任務驅動方式學習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校本課程中,我們老師都要求學生學會質疑一個小問題,解決一個小問題的課題小研究開展學習,這種學習需要學生蒐集大量的資料,學會歸納和整理,組合應用作品來展示自己的認知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動手實踐、創新意識隨着課程的開展而不斷地發展。

另外,教師創設虛擬情景,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藉助媒體的多元呈現,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學習能力,藉助論壇和多形式的作業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個性化的觀點和知識結構,提供給學生反饋的機會,調整老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學習起點及路徑。

最後,充分發揮網絡在校本培訓中的作用。我們注意到,網絡教學注重網上學習和交流,而校園網絡是校本培訓的一個主渠道。爲此,我們在“校校通”工程建成開通後,馬上建設開通我校的校園網站。教師學習、培訓後能夠在我校的校園網上進行相互學習,交流教學設計。教師們的體會是:“信息化教育給我們一種全新的理念,網絡時代讓我們擁有無限的空間。時代變了,對教師的要求也變了。我們的教師不能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樣“燃盡自己,照亮別人”,而應是“掛在互聯網上的明燈,不斷充電,永放光芒”。

5.教師培訓的轉變

以前的培訓知識依託於教育學院,現在學院給了我們更多的自主,於是我們積極開展教師計算機培訓活動活動,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措施:

首先,由骨幹教師先行培訓,協同年輕計算機教師一同摸索成功的經驗。在主講教師的引導下,老師們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技術、教案、作品設計進行交流、切磋,爲日後的全員培訓開了一個好頭。

第二,加強日常研討,不斷進行反思,使培訓效果更趨完善。培訓前,我們強調充分的集體備課,着重解決觀念轉變和技術支持的問題;培訓中教師們尊重主講教師,充分發揚民主,充分討論,主講教師針對各個教師的不同特點,因勢利導,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認爲參加培訓的教師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於教師們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有利於教師本身觀念的不斷更新。因此,在培訓結束後,參加培訓的教師都要進行一次“回顧與展望”的'研討活動。研討活動都以研究爲主,有理念的學習,有個案的分析,有決策的探討。教師們事先進行認真的準備,暢談學習過程中的體會以及遇到一些問題。

第三,舉行競賽、小結及經驗交流活動。我們採取聚餐沙龍、座談會等相對寬鬆形式,通過交流和研討,使教師們的教學經驗、反思心得都能以成果的形式得到收穫和交流。讓好的老師的作品啓發其他的教師,對教師進行技術和思路上的幫助。

我們覺得,單純的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培訓難於直接與教師學科教學融合,在教師培訓中往往有隔靴撓癢之感。通過教育信息化的培訓,並不是直接通過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的學習,而是學習者在思想上產生震撼,從而主動探索出一條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實踐的途徑,在不自覺中實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

我們立足計算機培訓通過啓發式、互動式等“大腦風暴”手段,使接受培訓的教師通過學習,既熟練地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方法,又提高了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能力,實實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三、完善建設,服務師生,推進信息化教育建設

1.我校推進信息化工作建設的成果

教學環境得到了優化: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僅牽扯到老師的培訓工作,使教師的觀念得到一個質的跨越,另外學校還要建立一個整合程度比較高的計算機化教學環境,讓科學技術成爲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一生產力。學校配備了計算機房,不僅對學生開放,更歡迎老師來使用,同時學校辦公室的計算機進行聯網,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上傳和下載;教師裏配備了實物投影儀、手提式計算機、投影儀等,讓教師教學時隨時使用;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根據需要,通過瀏覽查閱資料,豐富知識。由於信息化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很多信息具有獲取的隨意性,因此我們還開展了有關“網絡安全”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抵制不良網站,學校網管室還進行了有害信息的技術屏蔽,保障學生的安全。現在,學校的校園網成爲了交流的平臺,爲師生提供信息化處理的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和學習對象資源,逐步開始實現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

信息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養老師和學生的信息化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老師和學生操作能力上,而是對信息的處理和應用,具有融入信息社會的態度和能力。從學校的課程設置來說,既有地方性課程--《國小信息科技》和《it》課,又有學校性課程—研究所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都牽扯到信息能力的應用、收集和處理的問題,學生從會上網,會收集,到會應用,到最後從信息中自主發現學習和合作探討學習、實踐創造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正逐漸地在我們學校的學生生上體現出來。就拿今年的信息科技的測試來說,我們學生的合格率達93%多,高於區的2個百分比。學生製作電腦小報、個人網頁,教師製作課件和個人網頁的質量和數量正在穩步上升。

課堂的教學手段得到了豐富:

學校參與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率達到100%,學校工會和行政舉辦了的課件評比,十餘位教師獲獎。參與區的課件評比和信息技術整合,五位教師、兩名學生獲得了等弟獎。學校網站也曾被評爲區優秀網站。上學期,教育局組織的“賽馬場”活動,學校幾乎每門學科都有教師參加。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教師運用現代教育理念,學習了多媒體的技術,就是要在教學中體現出來,我們知道把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整合後的教學產生的效果,和那種教師在臺上演示電腦,學生在下面認真聽的所謂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不一樣的,孰優孰劣一目瞭然。於是我們就提倡真正的多媒體教學是互動的,學生能參與現場演示和應用的。於是在課堂上,我們的老師就自己設計了課件,用flashphotoshop等技術爲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學服務,呈現出一種數字化的情景,讓學生不在是簡單地看黑板老師進行演示,而是參與設計、填色、作曲,嘗試參與和成功的喜悅。

交流的平臺得到了拓展:

電話、家訪是老師和家長聯絡的主要形式;和學生坐下來談心更是老師常見的交流方式,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些手段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包含了交流的“與時俱進”,還“網上論壇”進行交流不受形式、時間、人數的限制,真正可以在遵守社會公德的情況下暢所欲言。在學校門戶網站的建設上我們設置了師生、生生、家校交流的平臺,還做了教學資源網站的聯結,同時學校的管理也能有效地通過網絡進行實施。

2.今後推進信息化工作建設的思考

信息化教育能適合各種學科並滿足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如何結合現有的教育情況,以超前的膽略和創新的精神大力開展信息化教育,急需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實踐、探索和總結。

(1)加強師資培訓是開展信息化教育的基?

在教師培訓上,使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真正把計算機當作自己備課、授課、組織學生活動的工具;還要加強教師的學科修養,幫助教師更進一步地把握學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更要增強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手段的意識,找到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點,從而爲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開闢道路。

(2)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今後開展信息化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與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的結合。課程整合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同時也是一項艱難的工作。我們與其把整合稱爲是一門技術,還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因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除了需要時間和精力外,還要求教師以一種嶄新的觀念來看待所教的課程,並不斷地注意是否有某種技術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教師要明確課程的目標,瞭解技術在這方面的能力。要建立每一個教室都有一個整合程度極高的計算機化教學環境,爲教師開展整合教學提供環境。如:在教室裏配置計算機、大屏幕投影機、實物展示臺等設備,方便各學科教師隨時使用;學校配備計算機房,使學生能非常方便地使用計算機,通過與計算機對話實施個別化學習;在教室裏、走廊上佈置計算機角,學生根據學科教學的目標要求,通過瀏覽查閱資料、豐富知識。最後要找到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點,有效地實施教學,實現技術學習與學科教學目標雙達成。

(3)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我校積極開展的紅領巾科學院校本課程中需要學生利用因特網蒐集和分析處理信息,但是由於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只能利用學校的計算機進行,學生的應用能力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不能獨立進行,而開展信息化教育的最終目標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讓學生學會資源利用,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還是需要一些時日的。

(4)對外交流的平臺要擴展

學校的網站儘管有家長的參與,師生的交流,但是由於很多家長受到經濟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參與交流,只是在論壇中作爲旁觀者或是根本無法獨立開機,點擊瀏覽,我們只能通過學校提供資源教會家長初步和網絡接觸,同時我們認爲網絡是世界的,是屬於外部的開放世界,要積極和社區進行互動,互相交流,這是我們下一階段要做的。

教育信息化2.0學校自查報告篇2

我校根據教育體育局對於教育信息化的指導精神,結合學校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學校信息化發展現狀爲基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課程改革、推動素質教育、加快學校教育現代化進程。現對照《寶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縣評估指標》細則對我校教育現代化水平進行了認真的自查,自查情況彙報如下:

學校在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校園數字化建設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對提高課堂教學效能,促進課改的深化,謀求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一體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爲學校進一步發展與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我們也面臨着一些新的問題:

問題一:

學校文化建設主題不夠鮮明,文化氛圍不夠濃厚;校本課程開發進程有待提高,缺少校本教材。

對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鮮明濃厚的校園文化主題,促使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提升;着力開展教研活動,積極組織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領頭,帶領青年教師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特色對校本教材的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

問題二:

電腦配備還不能滿足日常教育需求;部分教室電子白板設備陳舊,故障頻繁,無法滿足正常教學使用;另教師的教育現代化的意識還需不斷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念還需不斷深化。

對策: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經費支持,增添教學辦公電腦數量,更換陳舊設備;學校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推進,關鍵是人的因素,我們將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校本培訓的力度,選派信息技術骨幹教師參加專題培訓,積極引進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積極運用現有的教研平臺,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積極開展“在做中引、在引中學、在學中研、在研中思”活動,努力探索現代技術與學校工作的最佳結合點,全面促進學校工作的進一步深化。

問題三:

由於教學樓改造工程剛剛結束,部室建設還不夠齊全,現有設施設備也較爲陳舊;且部室使用記錄也不夠齊全。

對策:對缺少部室合理規劃位置,加快建設進程,對現有部室及時更換設備。強化部室管理,細化部室職責與職能,做到一室一人的專人管理模式。

問題四:

師資配備不足,教師學科不均衡,體音美等學科教師還有欠缺。

對策:制定多勞多得的鼓勵政策,讓有水平有能力的教師多兼課;面向社會高新聘請兼職師資;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以滿足學校教學要求。

問題五:隨着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的逐年遞增,以及廣大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加之我校的地理位置和教育教學水平較爲領先,大量的適齡兒童進入學校就學,促使我校大班額現象消除難度增大。

對策: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做好輿論導向。通過大力宣傳“大班額”的不良影響,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化解大班額的良好氛圍;

二是嚴格規範辦學行爲。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嚴格招生管理;積極聯繫當地戶籍部門,及時掌握適齡兒童信息,統籌規劃,適時打算,做好一切應對措施;按照學籍管理的相關規定,加強義務教育學籍信息化管理;規範轉學行爲,防止隨意轉學插班;因病休學必須有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診斷書、病歷以及必要的住院票據;化解已有“大班額”,防止新“大班額”的出現;

三是學校狠抓學生學籍管理,規範班額行爲。通過學區校對,學校負責,班主任把關,落實新生建檔、轉學變檔的學籍管理辦法;

四是建立健全治理“大班額”的長效監督機制。防止“大班額”現象的“死灰復燃”。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學校將始終堅持以現代教育技術爲先導,以切實提高全體教師的現代教育水平爲根本,以提高學校教育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爲目標,在注重學校現代化硬件建設、軟件建設的同時,還將積極開展現代技術教育科研活動,加快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和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現代化教育技術素質與學校教育技術現代化的建設水平。

教育信息化2.0學校自查報告篇3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催生出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他們是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守在家鄉,並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託人照顧的在校學生。他們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考,於是我從20xx年開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進行研究,現將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摸準信息,建立“臺帳”,確立工作目標

我首先對我班留守兒童進行摸底調查,建立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庫,做到四“清楚”:清楚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年齡和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清楚留守兒童病史狀況;清楚留守兒童父母的務工地點和聯繫方式;清楚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姓名、地址、聯繫方式。做到心中有數、工作明確,並及時分析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對策,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的困難。

研究中,確定了我班10名留守兒童爲調查研究對象。他們的家庭教育大致有這樣幾種結構類型:

1、“單親教育”型。

父母雙方缺一的家庭我們稱之爲“單親教育”型,這樣的孩子,我們稱爲“半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來與兒童一起生活,而且父親外出的比例大大高於母親外出的比例,“留守兒童”能夠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比例太小,如此大面積的缺失“嚴父”的角色,

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2、“隔代教育”型。

父母雙方都外出、兒童不能與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只能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們稱之爲“隔代教育”型,這樣的孩子,我們稱之爲“全留守兒童”。

3、“寄養教育”型。

父母雙方都外出,把孩子寄養在親戚或朋友家的,稱之爲“寄養教育”型。調查訪談中我瞭解到,父母離開時將孩子託付親戚照管的約佔20%,有的親戚一家人甚至還要照管好幾家的孩子。

二、主要工作措施

措施一:架設“心橋”,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無法取代父母之愛。我們的家長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他們經常千里迢迢給孩子寄來錢或許多價值昂貴的物品,卻長年沒給孩子一個電話、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飢餓。我通過牽線搭橋,動員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感問題,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併爲親子溝通提供條件。

1、讓電話傳情。我爲“留守兒童”設立公共電話,開通“親情熱線”,讓親子間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溝通交流。

2、讓鴻雁傳情。我通過組織學生“與遠方的家長說說心裏話”和“提倡寫思念日記”等活動,讓他們把自己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發泄出去。這樣既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又解決了他們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所有這些方式,加強了親子間的溝通,解決了家庭教育和孩子們感情的飢餓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肖##今年7歲了,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奶奶照顧三個孫子的生活,小肖##我行我素,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常常不做,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小,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

根據肖##的實際情況,我認爲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讓他的奶奶一定要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就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爲規範。針對肖##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看到他認真勞動時,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於是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肖##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肖##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

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在班上還很調皮,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有較大的進步。

措施二: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提高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素質。

1、舉辦“祖輩家長學校”。

祖輩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力軍,可他們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卻難以適應現代孩子的教育。爲了提高他們的素質,我專門舉辦“祖輩家長學校”,對他們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引導老人們逐步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能夠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教育,從而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責任。

2、家校聯繫,進一步教育孩子。

學校的教育必須和家庭教育聯繫起來,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教學中,我採用家校聯繫卡,在使用家校聯繫卡的時候,我時刻遵循着如下的原則:(1)、針對問題,注重及時性——“有事就聯繫,沒事就休息”。(2)、指導爲主,注重可操作性——“不是說教,更不是告狀”。(3)、及時反饋,注重連續性——“緊抓不放、常抓不懈”。這一種形式得到了家長的歡迎和支持,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使我和任課教師工作更加得心應手。(4)、家訪制。在一學年內我對每生家訪不少於一次。

教育信息化2.0學校自查報告篇4

20**年信息辦嚴格按照公司五個體系管理辦法開展各項管理提升工作。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化應用,公司信息辦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

一、信息化日常工作

1、增加兼職人員4名,外聘一名大學生。對各事業部要求設置信息化兼職人員崗位,加強了信息辦力量,明確了責任。

2、公司網絡設備全年運行正常,無重大網絡故障。

3、公司辦公網絡覆蓋率達100%,全年纖架設7次,新建辦公室網絡(改造),涉及單位一鑄管、二鑄管部、總降、鑄造部、動控部、運輸部。

4、爲加強公司網絡管理提高辦公效率,對公司外網使用人員、崗位進行全面清理,規範了公司外部網使用行爲,提高了外網絡辦公效率。

二、信息化項目建設

生產系統:

生產系統結合了,生產計劃、產品產量、成品庫存、運輸發運一體化系統,生產系統基礎框架已經搭建完成,由於要配合貿易系統新增項目要求,所以生產系統要做一些的修改(如股份公司要求統一產品編碼,生產計劃模塊和運輸模塊需要重新開發)。

物料管理系統:

由於舊物料管理系統已經無法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信息辦組織開發了新的物料管理系統,新物料系統於12月25日正式上線運行。物料系統是及採購計劃、採購合同審批、庫存管理,領料計劃,領料出庫,的一體化程序。新物料系統細化物資採購和庫存管理,提高了採購,領料的數據傳遞減少了紙質報告和申請,節約了時間和成本。設備維檢系統:

設備維檢系統的系統基礎製作已經完成,處於交付前測試運行和完善的階段。設備維檢系統包括了設備臺帳、備品備件、修舊利廢、檢修計劃、點巡檢、潤滑保養、維修管理、運行情況等八個板塊。爲設備管理的可追溯性和設備臺賬的存檔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規範了設備管理流程。

經過20**年的公司信息化工作已經接近尾聲,20**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發現了信息辦工作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信息辦人員專業技能和協調能力還比較薄弱,經驗的不足,使我們在編制程序時走了很多彎路。

整改措施:

狠抓學習培訓,努力提高員工的信息化系統操作技能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人是關鍵,讓我們的隊伍成爲即熟悉分管的業務,又熟悉計算機的人才。

2、信息化制度不夠完善。

整改措施:

細化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明確的責任制度、考覈機制。建立信息化的例會制度,每個月開一次信息化例會,要求各單位有固定的負責信息化的人員;有計劃、有進度的彙報每個月的落實情況。

3、使用單位基本是被動使用,不能積極就係統功能和管理流程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思路。信息辦無法全部和徹底的瞭解事業部管理思路。各部門對信息化需求不清晰,導致調研不夠充分,系統編制過程中反覆修改。

整改措施:

加大對基層人員的信息化宣傳、和教育。讓大家看到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對我們帶來的好處和效益。信息辦根據每個單位的信息化工作情況排名次,檢查結果和排名情況發佈到公司首頁。

20**年是公司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之年,一年之內建設多套系統,採購物料管理、生產成本、設備管理、質量管理、諸多程序中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那麼20**年信息辦的工作重點就是夯實基礎,穩固創新,提高人員素質,責任感,確保各項程序及公司辦公網絡穩步運行。

教育信息化2.0學校自查報告篇5

(一)資源建設

1.基礎配置

錦洲國小依託信息技術爲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服務,學校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硬件環境的建設。在政府不斷增加專項投入及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已建成了校園網,網絡光纖鋪設覆蓋所有專用教室,充分保障了全校師生的正常使用。

目前學校基礎設施配置完善、功能齊備,有1個電腦房、1個多媒體專用教室、12個班級全部配備多媒體設備。在學校完成整體改造期間,學校添置了交換器,爲所有班級和辦公室增設了網點,確保教學、辦公所需的電腦都能上網,也爲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創設了必備的條件。

2.信息資源 學校基本信息數據完備,符合教育部“學校管理信息化標準”要求。學校已建成了的校園網,網絡光纖鋪設覆蓋所有專用教室樓,學校基礎設施配置完善、功能齊備。

3.人力資源

學校領導重視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與教學中的應用,積極參加各類信息化培訓,能熟練應用計算機及網絡。

目前學校有以分管教學校長爲組長,以各教研組長爲成員的領導小組和專職的網管員,他們負責學校網絡的安全運行,並負責各專用教室及教育信息化設施的維護和保養工作。如遇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借助與網絡專業維護機構簽定的協議,及時得到處理。

(二)管理機制

1.組織規劃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爲組長,以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及信息技術組組長爲成員的學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以分管信息化工作的校長爲組長,各學科教研組長、各年級組長及各班信息員組成的學校信息化工作推進小組,明確各自的職責,在推進學校信息化工作中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

2.制度建設

學校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工作的制度建設,能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各項現代教育技術管理制度。 學校建立有教育信息化工作相關的激勵機制,每學期對發表相關的論文、案例或推進信息化工作有突出成績的老師給予獎勵。

3.投入經費

學校加大對信息化建設資金的投入,滿足教育教學日益發展的需要。校園網電教設備設施逐步升級改造,近幾年年爲相關爲中層幹部配置了u盤。

近三年來已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投入經費,這些經費的投入,使用合理,用到點上,發揮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校在管理、教育、教學等信息建設中經費使用的需要,確保了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得以順利實施。

4.維護情況

爲了及時排除網絡故障、維修信息技術設備,我校設有“電腦故障記錄本”、接報後能及時到場檢修,一般性的故障都能做到當場修復或當天修復,不超過24小時。爲了保證計算機和網絡安全,我校聯網計算機都安裝了殺毒軟件,並能及時更新。爲了維護網絡控制室、教室等設備的安全,我校有安全使用措施,有防火防盜設施,能夠及時維修和保養。。目前,我校信息技術設備能正常使用,確保了網絡安全暢通,有效防禦了計算機病毒的侵襲,保證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應用水平

1.課程實施

學校嚴格執行信息科技課程計劃,在預備年級開設每班每週1課時的信息科技課。全面落實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能,提升學生整體信息素養。在基礎型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庫收集、管理和使用學科網絡資源,開展信息技術與基礎型課程的有效整合,使信息技術成爲教與學的有效教學手段。

2.管理服務 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學校所有課表採用電腦軟件排課,合理安排課程。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資料採用電子文檔。對於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制定相應的考覈指標,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施安排,做到規範化、制度化和常態化,每學期進行考覈,適應教師與學生髮展的需要。

積極應用校園網絡發佈信息,確保及時更新學校網站信息,使日常管理工作通過校園網更方便地實現實效化、規範化、科學化,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有序高效。

財務與資產管理、人事管理、圖書管理等能積極應用信息技術管理,使各方面的工作及時準確的記載,保證落實得有序 。 我校在注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同時,也比較關注學生網絡文明規範意識的培養。不僅在各種學生活動中進行宣傳和教育,而且強調在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中合理滲透,將網絡文明規範意識的培養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3.應用特色

我校立足以課程爲核心的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模式,突出信息技術爲教學服務的宗旨,重點探索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參與、教師引領、教學互動、溝通交流、學習評價、資源建設與共享等課題,初步形成以開源系統建立信息化教學應用平臺的學校信息化應用特色。

增強信息技術教學力度,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學校加強信息技術的基礎性課程,引導學生將信息化平臺作爲學習工具、資料來源,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適應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學習能力。

加強校本信息化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對全校45歲以下教師,進行信心花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