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思想彙報

科學發展是全面、系統、辯證的哲學思想方法2014思想彙報

第一篇:韓非子樸素的辯證發展思想

科學發展是全面、系統、辯證的哲學思想方法2014思想彙報

韓非子樸素的辯證發展思想

──《中國哲學》學習體會

楊 玉 龍

“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哲學範疇。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關於發展變化的思想,雖然沒有專門的論著,成系統的理論,但散見於言論性、綜合性著作中的思想是十分豐富、十分深刻的。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以及《孟子》、《莊子》、《(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荀子》等等諸子百家都涉及和論述了辯證發展的思想。其中,韓非子作爲先秦時期最後一位思想大家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樸素的辯證發展思想。這些思想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和社會發展史上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韓非,戰國末期的韓國人,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春秋爭霸即將結束,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這一時期,社會大變動,科學大發展,必然促使哲學思想的活躍和進步。韓非作爲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的思想代表,綜合了法家的三大思想,創立了法、術、勢兼用的君主專制理論。韓非子運用大量淺顯易懂的故事,說明了許多深刻的哲學道理,形象地體現了他對事物發展、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把握和認識,包涵着豐富的辯證發展思想。

一、“矛盾”之說

爲了推行法治思想,反對異己,韓非經常運用矛盾律和排中 1

律來揭露其他學派自身的矛盾,說明對立的思想或事物是不能同時存在的。《難一》篇中,他運用一則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現在我們用矛盾一詞就來源開此,但概念的含義是不同的。他的目的是要反對儒家、墨家思想,說明“勢治”和“賢治”是不相容的,矛盾之說的實質是要結束百家爭鳴的局面,禁止相互對立的各種學派,使法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這個思想中體現了較豐富的樸素辯證發展思想。①關於事物發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不平衡性思想。由於時代的特點,韓非較多的重視對立面的鬥爭。他認爲,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對立面是不相容的,也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正是由於這種矛盾雙方的鬥爭,才加快了事物發展的進程。但他對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即對矛盾的同一性並非完全否認。他認爲“明主之道”,如能“明法制,去私恩”,即使“君臣異心,相交以計”,但仍然可以“以計合”,形成對立的統一體。他還說,“君臣不同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這就是說,君臣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如能各就自己的地位發揮作用,也可以做到“上下和調”。這就說明,在事物的發展中,不能只強調鬥爭性,還要強調統一性,否則,事物發展就會受到阻礙。②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性思想。韓非指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在韓非看來,奉法與否和執法是否堅決,是國家強弱轉化的條件。他還以水、火爲例,來說明矛盾轉化的條件性。水本來可以克火,但若把水限

制在鍋裏,火就可以反過來克水,把水燒開,這就是因爲水失去了勝火的條件。這些思想是合乎辯證發展思想的。③關於鬥爭在摧毀舊事物中的作用。在如何對待歷史、如何對待古與今、如何對待社會變革等重大問題上,韓非認爲,歷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鬥爭在社會發展、社會變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亡徵》篇中指出,蠹、隙是木折、牆壞的內因,那麼疾風、大雨就是外在的客觀條件。韓非通過對事物內、外因的分析,說明大風疾雨式的社會變革和鬥爭是摧毀行將滅亡的舊勢力的決定性的作用,這樣才能加快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步伐。

二、“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歷史進化論

韓非在論述事物發展變化的同時,還認識到了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韓非繼承了商鞅等前期法家關於古今異勢、因時變法的觀點,並深入吸取了老子和荀況等人的哲學思想,提出應根據盛衰存亡之理來“變古易常”,主張“美當今”,反對“法先王”。從進化的歷史觀出發,韓非強調“因時變法”,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當時的現實是“多事之時”,“大爭之世”,因而,“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在韓非看來,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統治措施也要作相應的改革。他說:“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古今異俗,新故異備。”他舉例說,如果在夏朝還有人在樹上築巢而居,鑽燧取火,一定要遭到鯀和禹的譏笑;如果到了商、周時代還把疏導江河作爲最首要的事,一定要遭到商湯和周武王的譏笑;那麼,現在還去讚美他們的治

國方法,並拿到今天來實行,也一定要遭到“新聖”的譏笑。可見“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韓非的這些觀點,對於商鞅以來地主階段的變法活動,作了有力的理論論證,反映了歷史發展的某些實際和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客觀要求,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的。

韓非還對歷史的發展及其原因進行了探討。他認爲,人類社會“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是一個發展過程。其原因在於人口增加較快,而社會財富卻增長較慢,所以“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這是試圖從社會的物質原因,從社會內部的矛盾現象,去探求社會發展變化的原因,具有合理的思想因素。

三、“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的發展規律論

韓非在《說林上》中講了一個故事,紂王做了一把象牙筷子,箕子因此而很害怕。因爲箕子認識到,紂王做了象牙筷子,一定不能再使用陶土製作的碗來盛羹了,而一定要用犀牛角或玉做杯子,有了這樣的杯子,一定不能用來盛豆飯了,而是要盛旄象豹胎等美食;接着也一定不能再穿粗布的衣服,住茅草屋了。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追求慾望,那麼,天下所有的東西都不能滿足了。聖人看到細微的地方就能知道事情的發生,見到事物的開始就能知道事情的結局。這個故事從三個方面體現了辯證發展的思想:①事物的發展都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韓非提出了“道理相應”的自然發展規律觀,他繼承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認爲,“道”

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與客觀事物相始終的一般本質和規律性,是體現在各種事物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的普遍規律。韓非認爲,與道相對應的是“理”。韓非所說的“理”是指一切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具體法則。千差萬別的事物之所以互不混雜,就在於各有其長短、大小、方圓、白黑等形象和輕重、堅脆等性質,“理”就是事物的這種特殊性、特殊規律。不同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規律性。“道”是綜合萬物之理的總規律,“道”寓於“理”之中,“理”離不開“道”,又體現了“道”,這樣,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被人們所認識。②透過事物的現象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韓非不僅辯證地論證了“道”和“理”的客觀性,而且還認爲“道”和“理”是完全可以被認識的。他說:“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協處以見其形”。這就是說,事物發展的規律,可以通過“道”在具體事物中表現出來的現象、功用去認識和掌握。③事物發展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象故事中講的紂王一樣,他的慾望是從改變筷子開始的,但隨之會越來越大,進而演變成貪慾,進而荒淫無度,不理朝政,最終導致亡君亡國。這就說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總之,在戰國末年,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爲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堅決反對復古,主張法治,主張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曆代封建專制主義集權統治的建立,韓非思想的影響是深遠的。但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有其嚴重

的侷限性。他一方面承認“道”“無常操”,“與理相應”,“與時生死”。這就是說,“道”不是凝固不變的,但同時他又追求一種“常道”。這也是他的政治思想兩重性的反映,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形而上學。此外,韓非由於較多強調對立面的鬥爭,把矛盾的對立性絕對化爲勢不兩立;在政治上主張唯暴力論,認爲只要依靠權勢、暴力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不懂得事物矛盾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二οο五年七月

第二篇:學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思想彙報

尊敬的黨支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成功經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和重點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力量、依靠力量以及需要的精神狀態等作了多次重要論述,形成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的系統認識,對謀劃、部署和推進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就方法論而言主要是:

把握好深化改革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更張。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改革,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條。在方向問題上,我們要堅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把握好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學習其他國家長處的基礎上,系統設計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路線圖和時間表。要統籌好當前和長遠,制訂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要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方面的體制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

改革要敢於碰硬,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改革進入攻堅期,不像改革初期那樣,一部分人受益不會導致另一部分人受損;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公衆的疲勞症、改革期盼者的焦慮症和既得利益者的畏懼症並存,使得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改革進入了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必須摸清病理,找準病竈,選準改革的突破口,從宏觀到微觀進行綜合考量。因此,既要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要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敢闖”的銳氣和“會闖”的睿智,調整協調利益關係,最大程度地凝聚各方共識,最大程度地減小各種改革阻力,營造全社會擁護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良好氛圍,集中力量打好改革攻堅戰。

把握好深化改革的節奏,探索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徑。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對看準了的改革,要下決心推進,爭取早日取得成效。對看得還不那麼準、又必須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進行試點,摸着石頭過河,在實踐中開拓新路。鼓勵地方和基層積極探索,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率先在局部實現突破。

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在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利益結構更加複雜,由利益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增多,民生保障期望與社會建設進程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以擴大各個羣體的利益交匯點,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識,匯聚改革合力,營造有利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輿論環境,形成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社會氛圍。

以開放促改革。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聯繫、影響、依賴、合作愈來愈深。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瞭解世界,並以更寬廣的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借鑑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堅持在開放中深化改革,還有利於積極學習其他國家長處,汲取各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經驗,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走過的彎路。

堅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越是面對分化的複雜利益格局,越是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越要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越要善於集納民智、凝聚民心、激發民力,爲深化改革打下堅實的羣衆基礎。應通過呵護公衆參與熱情,探索公衆參與機制,培養公衆參與能力,創造公衆參與條件,形成利益協調機制,處理好各方面複雜的關係,最大程度吸納人民羣衆參與改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深化改革。要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形成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體制機制,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保障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工作。尤其要以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爲切入點,以開展爲民務實清廉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爲載體,用務實且持久的作風建設取信於民,保障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彙報人:haoword

2014年7月5日

第三篇:思想彙報-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思想基礎。認真學習和領會毛澤東哲學思想,不僅關係到對毛澤東哲學思想和毛澤東思想本身的理解,而且關係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其科學體系的認識,關係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把握。

一、關於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以毛澤東的科學哲學思想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哲學,它的形成大體上分爲兩步:第一步是初步形成;第二步是體系形成。前者應該以毛澤東1930年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作爲標誌;後者應該以毛澤東1937年寫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作爲標誌。

(一)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反對本本主義》在毛澤東哲學思想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篇着作的發表應該看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初步形成的標誌。

《反對本本主義》這篇着作最初的題目叫《調查工作》,1930年在紅四軍中有油印本流傳,可是後來在戰爭年代失傳了。1957年2月,福建省上杭縣茶地鄉農民賴茂基向福建龍巖地委黨史辦公室獻出了珍藏多年的石印本《調查工作》。1958年11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徵集到了這篇文章。1961年1月,毛澤東看到這篇文章後十分高興。他在一個說明中寫道:“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爲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做?本本主義?。寫作時間大約是1930年春夏,已經三十年不見了。”1961年3月,他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中央中南局、西南局、華東局負責人和這三個地區所屬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蔘加的工作會議上講:“今年一月找出了三十年前我寫的一篇文章,我自己看看覺得還有點道理,別人看怎麼樣不知道。?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對自己的文章有些也並不喜歡,這一篇我是喜歡的。”此時,毛澤東將文章的題目改爲《關於調查工作》並印發參加廣州會議的同志徵求意見。在隨後召開的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對這篇文章進行過比較詳細的解讀。他在講話中還提到:“寫這篇文章之前,還寫了一篇短文,題目叫《反對本本主義》,現在找不到了。這篇文章是最近找出來的。別的文章丟了,我不傷心,也不記得了,這兩篇文章我總是記得的。忽然找出一篇來了,我是高興的。”

1964年6月,這篇文章編入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着作選讀(甲種本)》和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着作選讀(乙種本)》,此時毛澤東又將題目改爲《反對本本主義》,寫作時間確定爲1930年5月。翌年,這篇文章又增加到1986年出版的《毛澤東着作選讀》和1991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2版。這篇文章是1991年第2版《毛澤東選集》中唯一加選的文章。

爲什麼說《反對本本主義》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初步形成的標誌呢?因爲它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開闢新道路最早的一篇哲學論證。在建黨初期和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爲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黨的組織事宜、黨的主要文件都要報請共產國際批准,共產國際以及共產國際駐中國的代表對我們黨行使着領導權,採取一種包辦代替式的領導方式,這不僅培養和助長了我們黨內一些人搞教條主義,自己不想動腦筋、只想照抄照搬的不良風氣和習慣,而且嚴重阻礙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地進行革命實踐和理論創造。1927年以前,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是很堅定的,而且逐漸明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諸如革命的敵人、革命的朋友、革命的領導者、革命的前途、革命的步驟等重要問題,但是對於中國革命的道路並不清楚,一提起中國革命道路,就是走西方國家和俄國革命以城市爲中心的道路。這個問題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纔有了轉變。1928年,在黨的六大上,共產國際曾經表示,以後不派代表到中國來。事實上在一段時間裏也的確很少來,來了也不起大作用。以鄉村爲中心的中國式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闢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開闢的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道路,1930年1月,毛澤東通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這條新道路進行了初步的論證。同年5月又通過《反對本本主義》對這條新道路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哲學上的論證。

在這篇着作中,毛澤東第一次初步界定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即“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在這裏,“從鬥爭中”講的是要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想象出發,不能搞本本主義;“創造新局面”,講的是不能照抄照搬,而應該有創造性。思想路線是哲學思想的轉化形態,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它的基本內容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在這篇着作中,毛澤東先生對於各類思想的闡述十分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和理解,同時對我也是另一種啓發,我還將繼續鑽研下去,請關注我以後的思想彙報。

第四篇:2014年5月黨校學習思想彙報: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辯證統一

2014年5月黨校學習思想彙報: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辯證統一敬愛的黨組織:

每一次在黨校學習都會有許多收穫,有心靈的震撼,有發自內心的感動,有深深的歷史責任感,也有巨大的信念。當學習了黨的綱領,學習了要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辯證統一的時候,我百感交集。

一個政黨的綱領,規定着這個政黨當前和未來的奮鬥目標,是一個政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樣的政策策略的根本標誌。制定正確的綱領,對於工人階級政黨及其所領導的事業至關重要。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既有確定每個階段中心任務和奮鬥目標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目標的最高綱領。***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深刻地論述了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辯證統一關係,鮮明地表達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綱領問題上的根本立場。

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一面旗幟。黨的綱領一般包括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兩個方面。最高綱領是靈魂,起導向作用,決定最低綱領的性質和方向;最低綱領是基礎,起階梯作用,反映最高綱領的階段性要求,是實現最高綱領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徑。爲了堅持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應當正確認識和處理理想與現實、目標與途徑、不斷髮展與階段發展、革命精神與科學態度的辯證統一關係。共產黨人既要志存高遠,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又要腳踏實地,爲實現黨的基本綱領努力奮鬥。

***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中,我們黨既有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鬥目標的最高綱領。我們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展開和深化,是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爲實現這個基本綱領而奮鬥,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也就是爲實現黨的最高綱領而奮鬥。如果在這個現實鬥爭中不忠誠、不熱情,那就是有意無意地背離黨的最高綱領,就不是一個自覺的共產主義

者。中國古代“揠苗助長”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

律,違背了規律就會受到懲罰。一個政黨在處理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關係上也是如此。如果爲了早日達到遠大的理想目標,而不顧客觀規律,一味超越階段地蠻幹,就會欲速則不達,甚至幹出“揠苗助長”那樣的傻事來。

黨的xx大強調指出:“共產黨員必須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地爲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奮鬥。”作爲入黨積極分子,我們必須以全部精力、全部熱情爲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彙報人:xx

xx年8月6日

第五篇:捨得的哲學思辨思想彙報

尊敬的黨組織:

很榮幸我現在可以驕傲成爲一名中共預備黨員,這對我是巨大的鼓舞和肯定,同時也是激勵我繼續前行的動力。現在我更加清晰自己的責任,我想只有通過我不斷的努力才能更進一步。今天我就一個我感興趣的哲學問題產生了自己的想法,於是我向黨組織彙報一下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所得。細細品味“捨得”二字:能開能合,能前能後,相反相成,相融相攝,充滿着先人造詞的智慧,凝聚着通古達今的意蘊。

“捨得”一詞的廣泛應用,表明了人們間的一種處事態度,反映了主客觀的多重辯證關係,在插入了“不”(否定)或“有”(肯定)之後,更見其智慧深邃,意蘊深長。

現在,人們對捨得的理解和運用已遠遠超出了本意的範圍。在坊間小巷,我們時常聽到:“捨得捨得,不捨不得,有舍纔有得,要得就要舍。”在現實社會,我們經常看到:當權衡一件事情利弊時,許多人會考慮怎樣捨得;當經營某項實際產業時,不少人更會考慮是否捨得;當遭遇天災不可抗力時,大多數人都不能不捨得。辨其現象,析其真諦:捨得是虧也是盈,捨得是出也是入,捨得是因也是果。

捨得是一種抉擇,還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境界。捨不得,意爲不想放棄已經有的或將會有的東西。對於普通人來說,合乎情理,無可厚非。因爲人們奮鬥的一切,都是爲了他們的利益,怎能輕言放棄?不過也有極端者,古代中國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爲”之士,外國有“出文錢如同割掉身上肉”之人,這已爲人們所不齒。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物質財富的增多,捨得的人越來越多,捨不得的人似乎越來越少,否則,“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不會家喻戶曉了。

不捨不得,意爲沒有付出就不應該有收穫。這既符合中國古代以來就存在的公平觀念,又符合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公平規則。天上不會掉餡餅,地上不會生金蛋,不勞而獲必然大失公平。“守株待兔”之人怎麼愚蠢,他都是有付出的,符合不捨不得的觀念。“無本萬利”之徒怎麼聰明,他都是沒有付出的,違反不捨不得的規則。當然,

在任何社會不捨也得、不捨多得的事情都會發生和延續,只不過需要人們採取各種辦法使這樣的事情儘量少一些罷了。

有舍有得,意爲做了付出就應該有收穫。從市場經濟層面看,有投資就應該有回報;從和諧社會層面看,做了好事就應該受褒獎。這只是就一般情況來說的,而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不確定、不可測因素又較多,有捨不得、有舍少得的事情,像投資的“打水漂”、“堵窟窿”一類,也重複發生,所以才需要人們進行科學論證和科學決策。而和諧社會是動態的、不斷克服不和諧因素的過程,社會的複雜性、多變性又難料,做好事無慰藉、做義舉不領情的現象,像“英雄流血又流淚”、 “救人者成被告”一類,也並不鮮見,所以才需要社會努力弘揚正氣和掃除邪氣。

在我看來,捨得,對共產黨員來說,就是奉獻。共產黨員既要同羣衆打成一片,又不能混同於一般羣衆。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共產黨員都要走在羣衆前頭,講捨得,作奉獻。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無數優秀共產黨員,爲了新中國的誕生,爲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捨棄了很多很多,得到的很少很少,許多同志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都永遠感動着全體人民大衆,永遠激勵着我們身體力行。我希望黨組織能夠看到我積極要求進步的努力,然後更嚴格的考驗我,讓我早日成爲合格而優秀的正式黨員。

彙報人:haoword

2014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