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2021新版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摘抄萬能(多篇)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2021新版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摘抄萬能(多篇)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2021最新 篇一

4日,距離6月7日大學聯考開始,只剩3天時間,考生們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小新回憶自己當年大學聯考,語文作文是一個難點。作文分數佔總分的比例很高,這一項的得分可能對總成績影響很大。

天賦與努力

今年CBA總決賽中,廣東男籃的幾個後衛衝搶籃板,給球迷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就有2號球員徐傑。實際身高不到一米八的他,在長人林立的職業籃球賽場,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由於爸爸經常帶他打球,徐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了籃球。他早早展現出了良好的閱讀比賽能力,併入選了國少籃球隊。

但當時和他同批的球員都比他年長,徐傑年紀小,個子也矮,和別人對抗比較吃虧。那時候他每天午休都睡不着,擔心下午的對抗訓練。

“我知道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晚上我就自己去球館加練,一次不夠就練兩次,兩次不夠就練三次。”徐傑說:“我一直覺得全力去拼能彌補很多東西。”

如今,徐傑不僅在CBA立足,還成爲了CBA歷史上首位戴上總冠軍戒指的“00後”球員。他入選了最新一期中國男籃集訓名單,職業前途一片光明。

引申:徐傑的案例可以用於討論天賦和努力的關係,也可以用於“夢想”、“信念”、“拼搏”等主題的作文當中。

困境與夢想

張方勇又被人稱爲“外賣拳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已經輟學開始打工的他,被中國健兒登上領獎臺的一幕震撼,從此開始了他的“冠軍夢”。

家境並不富裕的他,要一邊打工一邊練習拳擊。他輾轉西安、昆明、北京,送過外賣、扛過麪粉、擺過地攤、幫人搬過家,還在建築工地上幹過活兒。

剛開始送外賣,雨衣、制服這些都還沒配備齊全,“正好那兩年昆明老下雨,每天從早上淋到晚上,衣服都是水,都淋透了。”他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張方勇獲得了WBA雛量級青年金腰帶。而在今年,張方勇獲得了勞倫斯體育時刻的提名。

現在的他,依然一邊練拳,一邊要爲生計奔波。張方勇說,相比於2008年,自己心態成熟了不少。“我知道了冠軍確實很難,但也知道了冠軍不是不可能。”

引申:此案例可作爲“困境”、“夢想”爲主題的作文素材,同時,如果考生對於自己的文字表述和思維能力比較有把握,可以更深一步進行“個人價值”這類主題的討論。

科技的力量

2016年裏約殘奧會開幕式上,索契冬殘奧會單板滑雪銅牌得主、膝蓋以下被截肢的艾米-珀迪進行了現代舞表演,這支特別的舞蹈感動了全世界的觀衆。

里約殘奧會開幕式,艾米-珀迪進行了現代舞表演。

艾米-珀迪19歲時因病失去了雙腿膝蓋以下的部位,但她並沒有從此自暴自棄。她繼續參加自己熱愛的滑雪,還參加電視節目,在熒幕上大放光彩。

里約殘奧會開幕式上,耀眼的追光燈打在艾米-珀迪身上,她穿着3D打印的裸色鏤空連衣裙,隨着音樂輕巧地旋轉舞動,與面前的機械手臂展開了一段精彩的“鬥舞”。

連衣裙下,一對形似彎刀的碳纖維假肢,讓她能夠和普通人一樣站在舞臺的中間,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掌聲和歡呼。

在殘疾人運動賽場,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出現,爲運動員們提供更好的保護,也讓他們更能感受運動的快樂。對於很多人來說,科技真真切切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里約殘奧會開幕式,艾米-珀迪進行了現代舞表演。

引申:這一案例可用於“科技的力量”話題的討論,也可以作爲“困境”、“磨難”、“自強不息”等主題作文的素材。

文化的交流

在武當山,一個地道的美國小夥子傑克每天會教別人打拳耍棍。他是武館的教練,並已經成爲武當三豐派第十六代傳人。

傑克從小就喜歡看功夫電影,但一心習武的他苦於身邊沒有正宗武館,最終,傑克決定來中國求學。

2010年,傑克從芝加哥轉道洛杉磯再到北京,又從北京中轉武漢到十堰,他終於來到了武當山。

傑克剛來武當山的時候,完全不會說漢語。當地人對他很熱心,不厭其煩地教他。傑克說:“這些年我也去過其他一些國家,但感覺這裏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

傑克娶了一位中國妻子,妻子懷孕期間,傑克帶着她回了美國,但沒過幾年一家人又回到了武當山。他說這裏的生活“感覺更舒服”。

現在,傑克在武當山不但當教練,還開起了網絡直播,對着手機直播武當山的美景,講解道教文化。

引申:這可作爲文化交流主題作文中的正面案例,同時也可以通過改變敘事方式等方法將其用於“文化自信”、“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等主題的作文。

公益與慈善

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坐落在北京六環外,這裏生活着數十位棒球少年。幾乎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往。

基地的創始人孫嶺峯曾是棒球國手,還參加過北京奧運會。2015年,孫嶺峯創建了這個基地,開始接收原生家庭有殘缺的孩子。

孫嶺峯自己計算,從把孩子接到基地,一直到他們進入社會,每個孩子平均要花費幾十萬。基地眼下能接到外界的捐贈,但沒有固定的資金贊助。

這些孩子在來到基地前,性格大都比較頑劣,文化課基礎也比較薄弱。有的孩子不識字,連十以內的簡單算術題都不會。

但來到基地後,幾乎每個人都飛速成長。他們每天上午上文化課,下午練棒球,大多數活動都在基地。

2018年,由基地裏孩子們所組成的球隊,作爲亞太區唯一一支代表,受邀到美國參加了PONY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

孫嶺峯說,他想把這些孩子以前缺的東西,加倍補回來。

引申:本案例可用於“公益慈善”、“社會責任”、“美德”等主題的作文素材。此外,還可以用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類話題的討論。

成功與失敗

今年4月,中國綜合格鬥選手張偉麗迎來自己的第二場草量級冠軍衛冕戰。比賽開始後不到兩分鐘,她就被對手羅斯的腿部高掃擊中倒地,最終衛冕失敗,失去了自己的金腰帶。

北京時間4月25日上午,美國佛羅里達州UFC261之夜,草量級冠軍張偉麗在衛冕戰中被羅斯高鞭腿擊倒後,在地面遭受連擊。隨後,裁判叫停比賽。

儘管遺憾告負,但張偉麗對於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仍有信心。她說:“只有擊敗偉大的冠軍,才能成爲傳奇,而擊敗一個傳奇,我會成爲全新的自己。”

2013年,張偉麗成爲一名職業格鬥選手。而在這之前,曾經是河北省散打冠軍的張偉麗做過幼師、前臺、銷售……2019年張偉麗贏得了草量級冠軍金腰帶,成爲UFC亞洲第一人。

本次比賽之後,大多數網友都對張偉麗表示了鼓勵,“勝敗乃兵家常事,下次咱再贏回來!”

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冷嘲熱諷的聲音。甚至有網友發帖,造謠張偉麗賽前賣簽名賺錢。張偉麗不得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闢謠,並且怒斥了販賣簽名的行爲。

引申:此案例可以用來討論“成功與失敗”、“如何對待失敗”這類話題,還可以將重點放在張偉麗的成長經歷上,作爲“努力”、“夢想”、“改變命運”等主題作文的素材。

以上就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大學聯考作文素材2021最新以及大學聯考作文素材摘抄萬能的相關訊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更多教育訊息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人物 篇二

萬能素材人物:巴金

巴金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留給我們的是一筆豐厚的財富。他講真話,洋洋150篇真言隨筆,凝聚成46萬字的《隨想錄》。

他在《沒有神》中說:“我的心還在發痛,它還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再做夢了。我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人,也下定決心不再變爲獸。”他在《隨想錄》總序的最後說:“講出了真話,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離開人世了。可以說,這五卷書就是用真話建立起來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館吧。”

素材運用角度:懺悔、真實、良心、講真話、責任

萬能素材人物:魯迅

在中國被稱爲“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着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衆,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羣的情景後,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爲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衆的靈魂。

作爲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尋夢途中的百折不撓,圓夢實踐中“精衛填海”的堅韌自信,無一不燃燒着他對民族、國家的熱愛,無一不證明着他是一個真正的猛士,是文學革命的馬前卒,我們仰慕的就是他的這種偉大。

素材運用角度:夢想、奮鬥、熱愛、力量、理想和現實 、選擇

萬能素材人物:海明威

海明威每天早晨6點半,便聚精會神地站着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點半,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他喜歡用鉛筆寫作,便於修改。有人說他寫作時一天用了20支鉛筆。他說沒這麼多,寫得最順手時一天只用了7支鉛筆。

素材運用角度:堅持、自律

作文素材一:守初心,站穩人民立場 篇三

以百姓心爲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恆心。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歷經近一個世紀的風吹雨打,這份初心從未改變。

秉持這份初心,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後繼,以信仰爲旗,以真理爲路,以千千萬萬人的解放、發展和幸福爲追求,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始終爲人民利益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秉持這份初心,張富清深藏功名、默默奉獻,廖俊波腳踩大地、務實擔當,黃大年心有大我、只爭朝夕,杜富國保家衛國、生死無懼,黃文秀奔走一線、傾情爲民……

回望我們黨波瀾壯闊的歷史,從嘉興南湖上的一葉小小紅船,到如今承載着億萬人民夢想的巍巍巨輪,正是因爲始終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我們黨才能夠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次次挽狂瀾於既倒、歷危難而重生、於求索中壯大,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爲什麼出發。一個政黨如同一個人一樣,最寶貴的是歷盡滄桑,還懷有一顆赤子之心。應該看到,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各種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因素無時不有,各種違背初心和使命、動搖黨的根基的危險無處不在。只有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我們黨才能戰勝一切風險挑戰。只要始終把人民羣衆作爲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黨的事業發展就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能凝聚起衆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永葆爲民初心,就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是要以真摯的人民情懷滋養初心,時刻不忘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解決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穩定等民生問題,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就是要以牢固的公僕意識踐行初心,永遠銘記人民是共產黨人的衣食父母、共產黨人是人民的勤務員,永遠不能脫離羣衆、輕視羣衆、漠視羣衆疾苦。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黨來自於人民,爲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縱然走過千山萬水,仍需不斷跋山涉水。只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中國號”巨輪就一定能夠乘風破浪、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大學聯考作文經典素材 篇四

1、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董仲舒

適用主題:用以描寫求學態度,學習不可傲慢,對君子品行的討論等作文立意。如2013年山東卷《咬文嚼字》等。語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大意爲:有修養的人不隱藏自己的短處,不知道就去問,不會的就學習。

示例:《春秋繁露》有言: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真正優秀的人從來不滿足於自己原有的知識,不刻意隱藏自己的短處,而是如喬布斯那般,“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不斷地積累和學習。

2、我什麼也不否認,但我懷疑一切。——拜倫

適用主題:懷疑精神,敢於挑戰真理,實踐出真知,對前人的智慧心懷敬畏等主題。例如2009年廣東卷《談談你對常識的認識》,2015年江蘇卷《智慧》。

示例:對待我們學到的知識,我們既不應該盲目自大,不加以理解就否認一切;也不應該盲目相信,不加思索就全盤接受。

3、一思尚存,此志不懈。——胡居仁

適用主題:關於形容一個人的堅持與初心,對人民公僕的敬意,於平凡中堅守責任,討論家風或敬業等作文主題。比如2017年全國卷《我看大學聯考》,2012年北京卷《火車巡邏員的故事》。

示例:一思尚存,此志不懈。無論是“二十載鑄就大國重器”的南仁東老先生,還是不停踐行警察誓言直至殉職倒下的朱國茂警官,都在告誡着你我,在這燈紅酒綠與聲色犬馬的浮躁時代,總有人還在默默堅守着自己最初的真誠與感動。

作文素材二: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篇五

“我心裏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領導人強調,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鬥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紅色基因,融在血脈,紮根人心。翻開風雲激盪的歷史篇章,紅色的基因譜系耀眼奪目。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歷經98年來的砥礪奮進,淬火成鋼的精神品質、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於勝利的革命風範,構成了我們黨的紅色基因。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紅色基因植根於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泥土中,傳承於英雄人物用行動譜寫的事業中,與我們每一個人情感相連、命運相通,是我們最需要激活的精神密碼,是我們賡續光榮、走向未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因爲有了紅色基因,我們共產黨人纔有了衝鋒陷陣的勇氣、改天換地的志氣和決勝未來的底氣。我們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紅色基因只有在代代相傳中才能煥發光芒,價值座標只有牢牢錨定纔不會迷失方向。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就要把紅色火種播進一代代年輕人的心中,成爲他們前行的動力。要紮實做好革命遺址遺存的保護工作,加強統籌規劃,堅持簡樸節約、莊重嚴肅,建設修繕好紀念設施,完善展陳內容,加強文物史料徵集保護利用;要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廣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光榮歷史和偉大功績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和崇高精神激勵人;要把紅色基因植根愛國主義教育和文藝作品之中,創作並推出更多更好的紅色文化精品,用一系列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紅色文藝精品,使我們的紅色基因活起來、傳下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於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紅色基因蘊藏於人心、作用於精神,是一種最持久、最深沉的內在力量。讓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將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灌注到幹事創業的行動之中,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把革命先烈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爲國家爲人民創造一個更好的明天。

作文素材五:“國中生不會繫鞋帶”學會辯證看問題 篇六

近日,在杭州採荷中學新生軍訓現場,七年級新生們比賽繫鞋帶。原本以爲,對於10多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簡單事。哪知道,竟然有三成學生不會。在疊衣服項目中,學生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對此,杭城有國小校長指出,我們的孩子基本上都過上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變成了生活的“低能兒”。(8月28日《錢江晚報》)

不可否認,在很多成年人眼中,繫鞋帶是生活中“再簡單不過”的生活技能,國中生不會繫鞋帶着實令人大跌眼鏡。然而,反過來看,國中生就一定要學會繫鞋帶嗎?不會繫鞋帶、不懂疊衣服就屬於“低能兒”嗎?未必吧!

時代正在發展,一些看似基礎的生活技能正在被淘汰掉。過去,點柴生火也屬於“基礎的生活技能”,可隨着生活條件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家庭已不需要點柴生火。若是按“不會繫鞋帶等同於低能”的思維,80後90後成年人不會點柴生火是否也屬於“低能兒”?不必拿過去的生活習慣,衡量現在的生活需求。

事實上,記者調查後發現,部分孩子之所以不會繫鞋帶,不是學不會,而是越來越多的家長給孩子選擇沒有鞋帶的鞋子。沒穿過繫鞋帶的鞋子自然不需要學會繫鞋帶。再者,鞋類市場那麼大,孩子的未來就非得穿“有鞋帶的鞋”不可嗎?說到底,學會繫鞋帶屬於生活技能,但不屬於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不會繫鞋帶並非“失能”。

不會繫鞋帶,學會便是,且學會繫鞋帶並不難。進一步看,即便學不會繫鞋帶,也不算“低能”。試問“會生火做飯但不會繫鞋帶”屬低能嗎?“會打掃衛生不會繫鞋帶”屬低能嗎?判斷兒童羣體是否失去了自主生活能力,應該結合時代發展的背景,用辯證的眼光全面綜合地看待。僅從“不會繫鞋帶不會疊衣服”便引申爲“孩子們的生活技能低下”,是帶着偏見懷揣有色的眼光看待這一代的青少年。

近幾年,總有觀點認爲,“中國式教育”剝奪了孩子的勞動生活技能,認爲這一代青少年“不會生活”,必須得靠父母照顧。放大了“家長包辦”對孩子們的影響。的確,呼籲家長們放開對孩子們的管制,讓孩子們吃一點苦,學一點生活技能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以“大多數孩子是生活的‘低能兒’”作爲督促和鼓勵的藉口。

即便是幼時被父母包辦一切生活細節,孩子們也是有成長空間的,關鍵在於能否客觀地評價孩子們,相信孩子們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部分孩子之所以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衣服、不會繫鞋帶,不在於他們不想學不會學,而在於部分家長不相信孩子們能學會。此類“有色的眼光”於青少年的成長才是不利的。社會對待這代青少年,需要的是信任和放手。

總而言之,僅從“國中生不會繫鞋帶不會疊衣服”便認爲他們生活水平低下,未免偏頗。無論是媒體、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與孩子們溝通,瞭解他們是否願意主動學習生活勞動技能,是否有毅力和信心學會生活勞動技能。單靠一時的現實表現,給國中生掛上“生活技能水平差”,想必孩子們不會服氣。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2021最新 篇七

以奉獻書寫不凡的人生

近日,9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又拿出180萬元,注入到他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在2013年設立的“勤奮勵志助學金”中,幫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該助學金自設立以來,崔崑院士夫婦已經捐資600萬元。

談及捐資助學的初衷,崔崑教授說,“就是要捐款回饋社會”。而崔崑夫婦生活上非常節儉,崔崑教授一件襯衣穿了30年,還住在學校的院士樓裏,沒買房子,沒請保姆,傢俱陳舊,電視甚至都不是液晶的。對受助學生,崔崑教授有一條要求——學習勤奮努力。

有人說,崔崑教授是“國之脊樑”。何謂?青年時立志報國,中年時踐行不渝,耄耋之年依舊持續奉獻、照亮人心,所謂鞠躬盡瘁、師者風範正是像崔崑教授這樣。

這樣的“國之脊樑”還有很多。一位身患癌症都不捨得用進口藥的經濟學家,沒有把千萬家產留給兒女,而是用來託舉西部山區孩子們的未來,他就是清華大學的趙家和教授;一位把一生獻給共和國跳傘事業的“軍中傳奇”,80多歲了,依舊蝸居農房、吃用從簡,卻將攢下來的1000萬元都捐給了家鄉,支持教育事業,她就是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馬旭。對於他們,人生之精彩不只是體現在奮鬥的前半程,也閃耀在奉獻的後半段。

有人或許會說,他們勞苦功高,一生奉獻,完全可以讓晚年更舒適愜意,而不必過得如此清苦。然而,正是因爲他們有着超越常人的境界與格局,視燭照他人爲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所以在人生的晚年也不遺餘力去做。這正是一種赤子之心,“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竭盡一生爲國盡責,爲民奉獻。對於我們而言,將這樣的精神接力棒傳遞下去,才能讓他們的奉獻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詩人說,“我們必須奉獻於生命,然後才能獲得生命”。以奉獻書寫人生年華、綻放生命芳華,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盈,成爲一個純粹的人、大寫的人。

十年雙十一,又一新開端

沒有任何意外,今年的天貓“雙十一”很快就刷新了紀錄。僅僅107分鐘,成交量就超過1千億元,15小時49分,超過去了去年全天的交易量,而全天交易額則達到2135億。這個原本產生於互聯網亞文化,帶有自我調侃意味的單身漢節,成爲網購促銷節日才僅僅10年,就已經成爲代表整個社會消費潛力,乃至經濟活力的主流節日。

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的社會購買力依舊強勁,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潛力依然有很大的升級空間,進而說明,中國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爲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雙十一”之前,有外媒曾經預測今年的“雙十一”成交額可能不會像往年一樣亮眼。然而,當成交量突破千億之後,道瓊斯旗下媒體《市場觀察》快速發表了評論,稱“強勁成交趨勢說明中國經濟沒問題。”

實際上,走入第十年的“雙十一”,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字能夠涵蓋的了。在這些天文數字背後,是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文明的普及和提升。當年5700萬的交易額雖然無法和現在相比,但卻把網購帶入了主流的消費市場。十年來,“雙十一”就像網絡時代的商品奧運會,體現了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更快、更高、更強。

每年一次的“雙十一”,都在推動着中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今年天貓“雙十一”每秒訂單創建峯值達到了49.1萬筆。能夠應付這樣的流量峯值,說明我們的數字實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雙十一”還是一場商業文明的升級。對於商家來說,網絡已經不僅僅是新的銷售渠道,而是成了商業要素重組的核心。以互聯網技術爲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商業行爲模式。變化不僅僅在消費和銷售這一端,已經深刻滲入到了供給側。在生產和組織環節,已經不能像過去那麼僵化死板,必須隨時根據市場端的反饋及時予以調整,甚至進入徹底的定製化生產。

供應鏈、產品鏈、物流鏈,網絡把這些都串聯起來,編織成一張無邊界的市場網絡,最終通過平臺進行整合,進入到消費者的家裏。阿里巴巴經濟體中的多元化商業場景及其所形成的數據資產,與阿里巴巴正在高速推進的雲計算結合,共同形成獨特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正在全面賦能品牌、商家和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雖然有了如此龐大的規模,這一切卻還僅僅是開始。10年前,網購大多通過電腦端,消費者得坐在電腦前才能購物,第一屆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纔剛剛半個億多一點。10年後,網購已經大多通過手機端,消費者隨時隨地都可以購物,非常靈活快捷。消費的變化,必然會進一步倒過來推動生產端、物流端乃至平臺的變革。

在生產端,消費者必然會有更大的話語權,要求實現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和生產;在物流端,必然會要求更加快捷、方便和安全的抵達;在平臺端,還要拓展出新的消費和交易方式。正如“逍遙子”張勇所言,未來一定會有新的消費模式誕生。

未來已來。這已經不僅僅是網絡世界、虛擬空間的事兒了。在傳統模式下形成的生活方式,都有可能要隨之改變。消費模式的創新,新零售的發展,都需要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周遭的環境,是否已經爲了網絡時代而做好充足的準備。今天的龐大數據,未來可能習以爲常。

“雙十一”的另一層含意

老百姓的聯想力是挺豐富的,11月11日四個阿拉伯數字排列在一起,居然就能和未脫單的“光棍”聯繫起來。嗅覺靈敏的電商們,早已聞到了屏幕後面網友們口袋裏的錢味兒,於是煞有介事地搞了個雙11的狂歡節,現如今也就真成了個節日。

電商們在網絡上撒紅包造勢,網店老闆們忙着囤貨,網友們則把自己的“購物車”塞得滿滿當當,物流公司的快遞小哥們也摩拳擦掌,都鉚足了勁兒準備着多跑幾單,在這個銷售“旺季”裏增加點兒收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狂歡過後,電商們忙着快樂地數錢,快遞小哥們走街串巷傳送着物品,網友們欣喜地打開包裹“驗貨”,不過,對於健忘的人類來說,一百年前的同一天,可是真切地結束過一場戰爭,而戰後的世界也並不那麼太平。

持續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1918年的11月11日結束的,而且是在這一天的上午11點結束的。在美國資深戰地記者斯科特·安德森的著作《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中這樣寫到:“11月11日清晨,德國談判代表在法國一處森林的火車車廂內與協約國代表簽訂了停火協議,協議將於當天上午11時生效。”而就在協議簽署後到生效的這十幾個小時裏,又有數千人付出了生命,“這場最無意義的戰爭的結局也非常醜惡。西線德軍的一些單位繼續戰鬥,一直打到上午11點。於是,在戰爭的最後一個上午,有約4000名士兵陣亡。”

“阿拉伯的勞倫斯”本名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個考古學家,他對中世紀騎士的故事非常着迷。他原本只想安安靜靜地做一個考古學者,卻因緣際會,成爲了促使現代中東誕生的一些最關鍵事件的目擊者和參與者。

作爲英國軍方的情報官員,他周旋於活躍在中東地區的冒險家與間諜之間,過着傳奇的生活。在經歷了那些波瀾壯闊卻又匪夷所思的歷史事件後,現代中東的雛形得以形成。作爲一個對該地區的歷史比較陌生的讀者,要想把握住其中的人物關係頗不容易,但這絲毫不影響該書的引人入勝,如今我們通過電視報道耳熟能詳的那些國家,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居然那樣的跌宕起伏。

比如,其時的阿卜杜拉·阿齊茲·伊本·沙特就頗爲強悍,他絕不是一個只希望保住自治權的普通的貝都因人,他在一戰前就已率領他的沙漠戰士們憑藉着宗教狂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不服管教的阿拉伯部落。到1923年,伊本·沙特終於征服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且爲了紀念他的氏族,就將該地區命名爲沙特阿拉伯,而這正是今天沙特這個國家的由來。現在我們除了知道那個地方因石油而異常富足外,對其歷史還真是少有了解。

當時的人並沒有預料到一戰的殘酷性,這和人們對武器的觀念有關。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在薩拉熱窩街頭遇刺身亡,德國藉機挑起戰爭時,參戰的雙方都以爲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人們都忽略了在過去40年中武器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機槍、長射程炮彈、帶刺的鐵絲網用來對付沒有這些新式武器的民族時,自是效力無邊,而當他們面對的是武器裝備相當的敵人時,則完全沒有意識到,“歐洲即將化爲一個屠場,在隨後的四年中,將有約1000萬軍人和約600萬平民被驅趕着奔向死亡。”僅在1916年由英國將領道格拉斯·黑格發動的索姆河攻勢中,戰役當天就有5.8萬協約國士兵傷亡。

而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在宣佈參戰後,也有十幾萬華工曾遠赴歐洲,爲一戰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中也有5000餘人長眠於異國他鄉。當戰爭結束後,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就青島、山東問題據理力爭進行交涉時,其作爲戰勝國的原因也即在此。戰爭結束了,留給人民的創痛則是深遠且難以彌合的。

戰爭期間,人們渴望和平,而當和平到來時,又可能因對戰敗國處置時智慧的匱乏而留下禍患。我們都知道,正是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平對待,而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其實,“戰勝的協約國還向先前的敵人施加了不堪忍受的鉅額戰爭賠款的重負,同時卻基本上完整保留了它的統治結構,這簡直是一手製造了未來衝突的最佳熔爐”,因爲德國官員們很快就重建聯盟和影響力的網絡,爲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條件,也爲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是在1918年的11月11日結束了,卻很難判斷孰勝孰敗,因爲當一場戰爭不能“以戰止戰”時,又有何勝利可言呢。

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紀念那場大戰的結束時,才深感和平的重要。當我們宅在家裏藉着自創的“光棍節”狂歡購物的時候,一定想不起這個日子的特殊意義。沉浸在和煦的陽光中,享受着歲月的安寧與美好,這或許就是戰爭中的人所希冀的吧。

“狗患”的根源不在狗而在人

不僅要給狗拴上繩子,也要給人繫上一根界定規則、文明和責任的“準繩”。

11月3日,杭州的徐女士帶着6歲兒子和3歲女兒在小區散步,一條沒拴繩的狗衝過來追着她兒子叫。徐女士護住兒子並用腳驅趕狗,與狗主人金某發生口角,被金某打至手指骨折,全身多處挫傷。目前,狗主人已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警方刑拘。(《新京報》11月7日)

圍繞人與狗之間的糾紛,輿論場已經撕扯多年,雖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個不容迴避的常識是:連愛人都不會,還談什麼愛狗?具體到杭州這起“人狗衝突”中,很明顯,狗主人將狗命看得比人的權利還重。

徐女士與狗主人的對話頗有意味。同樣是“護犢子”,但狗主人所表現出來的本能,和一個母親保護自己兒子的本能,完全就是兩碼事。前者表露了一種極其自私和囂張的態度,後者則是一種自然、勇敢且無畏無懼的情感。試想,如果一位母親連保護自己兒子人身安全的權利都得不到伸張,那麼又如何說得上是愛,反過來講,打着“愛狗”的旗號傷人,只是披了一層“僞仁厚”“僞愛心”的畫皮。

人人都懂“遛狗拴繩”的道理,養狗者理應更懂,但這種明知故犯的人,又豈是少數?比如,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我家狗不咬人”,於是,這些狗主人要麼是放任狗隨地大小便,破壞公共環境,要麼就是遛狗不拴繩,半夜擾民。在這種語境下,單純的權益衝突,就會被放大成“人狗對立”,進而在公共空間中演化成涉及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的矛盾。

“狗患”的根源不在狗,而在人,通俗地講就是“人患”。之所以很多人反感養狗,在很大程度上和養狗者的不文明行爲有關。在以往許多“糾紛”中,大部分衝突都是狗主人的言行不當,以及愛狗人士過分拔高狗的權益所致。

我並非將矛頭全部指向愛狗人士,只是意在強調不僅要給狗拴上繩子,也要給人繫上一根界定規則、文明和責任的“準繩”。千萬不要小看狗患問題,長時間的“惡狗傷人”“恨狗及人”,只會加劇矛盾,讓事件朝着更壞的方向發展。前不久,發生在浙江寧波的“狗吠擾民血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因狗患導致的人間悲劇。

當然,此事也給我們留下反思:如果一根繩子還控制不了狗狗的行爲,那麼對於養狗者的個人行爲控制,能否從道德約束層面,上升到制度約束?而在文明養狗這件事上,又能否達成社會共識?既不讓正常養狗者的利益被“僞愛狗者”的行爲所誤傷,也不讓“狗患”成爲困擾公共生活的難題,這還需要將視角從極端個案轉移到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層面。

等待也是一種守護

張翰是大連529路區間車的專職司機,一向守時盡責的他,最近在三八廣場站,會比原定發車時間多等兩分鐘。原來,他了解到,高中生小劉和小楊每晚下課後,要在此站換乘區間車回家,如果錯過了這一班,只能再等半小時。考慮到分秒時間對高中生太珍貴,夜晚等車也存在安全隱患,張師傅向領導彙報溝通後,決定延遲發車兩分鐘,將等待化作暖心守護。這一舉動,也得到了其他乘客的理解和支持,“給公交司機一個大大的贊”。

天氣涼了,有人願爲你駐足嗎?暗夜路長,有人願爲你守候嗎?公交車司機張翰用盡責的職業心、敏銳的觀察力,給出了回答:讓公交車“晚”開兩分鐘,等候兩個高中生,守護她們的回家路。夜雖寒,人心暖。如此,黑暗的夜晚,也有一路明燈;刺骨的風,也會被暖流溫柔。

兩分鐘很短,短到聽不完一首歌;兩分鐘也很長,長到學生小劉和小楊一旦錯過就要“再等半個小時”,與之而來的是他們父母更久的揪心和牽掛。被張翰和乘客們“延”出來的兩分鐘,彰顯了一種價值,對張翰來說是人性化服務與職業精神的折射,對學生來說是他人助你爲樂、接續將愛傳遞的現實教育,對廣大乘客來說是在互諒互幫中逐漸凝聚成一個文明道德的共同體。可以說,兩分鐘的等候,無數人的支持,不僅讓回家路更溫暖更安全,也照見我們社會和諧運轉的價值基石。

等待兩分鐘,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卻能給人更多啓示。抽象的道德,轉化爲鮮活的實踐,才更能浸潤人心。一個社會要成爲價值共同體、道德共同體,也需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中。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來就不是一次性的、單向度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友善撒播出去,把心靈的火種點亮起來,才能讓更多人一起攜手前行。公交司機的等待,若能帶領更多人以體己之心體人,守候友善、守護文明,那麼它的意義就遠不止是兩分鐘、遠不止是一段路,而是讓整個社會風清氣朗,讓更多人心向好向上。

你在前行,總有人在背後默默守護,總有人在站臺默默等候。所以,有時候,讓我們也成爲那個守護者、那個等候者。

“匠三代”李曉洋:“修復壁畫是件挺美的事”

出生在甘肅敦煌的李曉洋,是個名副其實的“匠三代”:爺爺李雲鶴是著名的壁畫修復師,曾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擔任副所長,參與修復壁畫超過3000平方米,父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叔叔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一名壁畫修復師。

初識李曉洋,只見他陽光、帥氣,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笑起來有些眯眯眼。如果不是細聊,很難將這個年輕的男孩與壁畫修復的職業聯繫在一起。

1989年出生的李曉洋,從小在敦煌莫高窟區長大。“兒時印象深刻的都是莫高窟的連環畫,那時最喜歡九色鹿。”說起小時候,李曉洋神采飛揚。

壁畫修復師這個職業,不是他最開始的選擇。他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學習室內設計,“畢業後想在國外待兩三年再闖闖,但是家裏人都勸我回來。”李曉洋說。也許是家人的勸說,也許是對壁畫修復的好奇,畢業後,他進入敦煌研究院文保中心工作。

有時候,李曉洋也會感慨命運的安排。1956年,24歲的李雲鶴從學校畢業,響應國家號召去西北。本來目的地是新疆,因爲想順道看望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舅舅,就在敦煌停了一下。這一停,就是62年。2011年,22歲的李曉洋從國外回到他的出生地,也走上壁畫修復師的道路。

命運就是這樣神奇。除塵、注射黏結劑、回貼顏料層、滾壓……這是作爲壁畫修復師的李曉洋的日常。對於他來說,看似枯燥乏味的壁畫修復工作,自有其色彩斑斕。

在李曉洋的印象中,平日裏溫和的爺爺一到修壁畫這件事上,就會變得嚴厲又較真。

冬天,李雲鶴會教年輕壁畫修復師做石膏,這也是他們的第一課。李曉洋記得,爺爺從最基礎的和泥巴、補裂縫,到後面的做石膏都教了一遍。4個月過去了,爺爺發現大家還沒有掌握這些技巧,非常生氣。“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爺爺發火。”李曉洋說,“當時,我心裏就有些發怵。”

出生在壁畫修復世家,是動力,也是壓力。李曉洋說,爺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文物、壁畫、塑像就像病人,文物修復師就像是醫生,要以醫德去對待手下的文物。人疼的時候會叫,但文物不會說話,所以更要用心去體會、用心去修復。“那段時間,我對文物從陌生到敬畏,生怕自己修不好。”

轉變發生在接觸文物本體後。2012年8月,李曉洋跟着爺爺,在河北曲陽北嶽廟做修復。與文物的近距離接觸,讓他理解了爺爺的投入和認真,也發現了文物修復之美。

“我們每天都在5層樓高、大約離地13米的架子上做修復。室內陰暗潮溼、石板溼滑,上面就更潮更熱了,我盤坐在架子上,整件衣服都被汗打溼,臉上的汗一直往下流,蜇得眼睛疼,我還買了打籃球用的止汗帶。但這些都不管用,下班後衣服脫下來都能擰出水。”李曉洋說,“但一進入修復的狀態,就會完全專注於壁畫的病害和修復操作,就注意不到其他了。”

修復前,牆上的壁畫幾乎完全被浮塵遮蓋;修復後,壁畫清楚完整、栩栩如生。“這種喜悅的心情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的,修復壁畫是件挺美的事。”李曉洋說。

壁畫修復是一件非常耗時的工作。在河北石家莊毗盧寺的修復項目中,李曉洋和團隊正式動工了10多天,總共才修復了1.4平方米。毗盧寺的壁畫面積大概有185平方米、508個畫像,將壁畫全部修復完成得耗時1年多,再加上後期觀察驗收,一個工程就得花好幾年。“修復壁畫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怎麼走動,面‘壁’的過程也是一種挑戰。”李曉洋說。

在工作中,李曉洋也有了自己的體悟:“壁畫修復這件事,不能用時間來衡量。急不得、躁不得,在不斷的重複中磨練心性,在打磨細節中精益求精。面‘壁’,也是一種修行。”

爺爺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當好壁畫修復的匠人。李曉洋覺得,當好匠人不僅要有手藝,更得有對工作的信仰,“這意味着你願意投身並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用時間、經驗去磨礪自己。”

如今,年輕的李曉洋已經成立了自己的修復工作室。他帶着團隊行走在全國各地,甘肅天水、河北曲陽、山東泰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修復壁畫的足跡。他還發揮學習設計的專業優勢,在修復的過程中引入現代科技,利用3D技術繪製出佛像面部結構圖。

“能有幸看到、觸摸到傳承幾千年的藝術品,很幸運。更要沉下心,做好這門手藝。”李曉洋說。

綜上就是可圈可點網小編整理的全部關於大學聯考作文素材2021最新和大學聯考作文素材摘抄積累的內容,希望能大家能夠喜歡。想了解更多大學聯考作文素材的資訊請關注我們可圈可點網。

作文素材四:大學生暑期做外賣騎手,你怎麼看? 篇八

餓了麼外賣平臺近日發佈的《2019大學生外賣騎手羣體洞察報告》顯示,今年暑假全國共計有9896名大學生成爲該平臺的兼職騎手,其中近五成是大二升大三的學生,另有超過300位兼職騎手將在開學後開啓研究生生涯。“體驗生活”“賺生活費”“攢錢購物”以及“更早獲得經濟獨立”成爲大學生選擇做外賣騎手的主要動因。(8月29日澎湃新聞)

實事求是地說,大學生暑期做外賣騎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爲了錢,儘管報告中選擇“體驗生活”的大學生比例達38%,但是,這種羞答答的主觀答案其實有水分的。暑假體驗生活,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供選擇,比如旅行,進行專業調研,開展崗位實習等等,而選擇風吹日曬的送外賣工作,無疑還是因爲其門檻低而經濟回報高。報告裏顯示,83%大學生騎手錶示對“做騎手給我帶來的收入”表示滿意,不少大學生騎手月收入近萬元。這種經濟上的獲得感,確實是其他社會實踐難以相比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學生暑假裏送外賣,用汗水賺辛苦費,值得點贊。相比較那些整個暑假家裏“葛優躺”,吹空調追劇養肉的學生黨來說,這些學生能夠主動自己去到社會裏求生存,自食其力,是一種莫大的進步。勞動是一種光榮,大學生送外賣,只要遵紀守法,做好安全防護,無可厚非。而且,用自己賺來的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理直氣壯,獨立的成就感滿滿,又何樂而不爲呢。

不過,做外賣騎手,終究只是一種技術含量低的單純謀生手段。如果說,大學生將騎手生活視爲“社會實踐”,希望藉此改變性格、接觸更多的人和發現城市不爲人知的角落,其實只要幾天時間就足矣,完全沒有必要整個暑假把時間都耗在走街串巷送外賣上面。作爲一個有專業學習背景的在校生,大學生對於送外賣是否真的有助於自己的專業學習,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實際上,能夠結合大學生自己專業的暑期社會實踐機會,是有很多,只不過有的是要求很高,有的是經濟回報很低甚至於沒有回報,就看以什麼心態對待了。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因爲家庭經濟非常困難,需要用自己的力量來謀生獨立的話,大學生還是儘量少把精力放在“送外賣”這一類單純謀利爲目的社會實踐上,看似得到很多,其實真正的收穫寥寥。每個年齡段,人都有其最應該做的事情。在不用爲生計奔波的年齡選擇爲生計奔波,這和無所事事一樣,對於人的成長其實都是一種隱形傷害。

周作人先生說過,人生的季節是不能顛倒的,青年時代應該是做夢的季節。從某種意義上說,年輕的時候就應該追求一些看似虛幻的東西,不能過早地陷入現實的泥潭。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是這個代價應該出現在該出現的時候。過早地學會應付紛繁複雜的社會,過早地世故於生活每一個環節,人生就會失去太多美好的東西。所以,如果不能在風吹日曬中的奔波中感受到這個世界應有的美好,只能陶醉於經濟上的獲得,送外賣的大學生們,最好還是在專屬自己的時期裏安心地讀書,學好專業知識,享受屬於自己的成長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