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父母調查報告多篇

父母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新時期大學生與父母關係調查報告

一:學生上學學費的問題

我出生在農村,我也知道,一旦身邊的人考上了大學,家裏的人既高興,又很憂鬱。高興的是,孩子可以以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一輩子,一生也沒有什麼大成就。也沒有大的什麼願望。但是愁的是,在窮也不能窮孩子啊,就拼命的幹活,爲孩子積蓄學費以及每月的生活費。而對自己就是湊合,湊合着過日子。每當做孩子的看到,聽到這一切時,就有一種想法,就是退學。或者打工睜幾個錢,來減減父母的壓力。

雖然爲人父母,就有責任撫養自己的兒女,但是父母對成年子女不再負有撫育義務。而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種智力投資,實際上就是就業投資,這項投資的直接受益人是子女而不是父母,依照民法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子女應該爲其預期可得利益作出相應的付出,即學費由自己付。子女自行接受高等教育,進行就業投資,理當從家庭的實際狀況、自己的條件和能力出發,通過勤工助學、半工半讀、業餘學習或向銀行貸款等方式,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不應完全依賴父母。 父母與子女的觀念都得變一變。孩子不能躺在父母身上上大學,父母也應當鼓勵子女想辦法支付學費。

二:學生與家人溝通

我畢竟出生在農村,我的爸爸媽媽也是個國中畢業生。想想我的過去,我好象從來沒有和家裏的人彈過一次心,可如今我上了一個並不理想大學。或許這件事還可以壓一壓他們望子成龍的 願望吧。我覺得農村的孩子天生就有一些欠缺,畢竟出生以後,接受的本地的方言,等到長大了以後,想一下子就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似乎有些難。學生與父母的相互溝通在他們之間很重要,對整個家庭也是舉足輕重的,我認爲作爲家長的不應該有些封建的思想,比如;孩子和異性的同學交往,隱來的卻是一次訓罵,一次言教。我覺得爲人父母應該隨着孩子們的年齡增長,適當的給予他們一些自由,不應該有自己拘束孩子們的時間。我覺得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們會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將爲他們終身受用。

反之,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們一些時間,強迫孩子們做不樂意的事,孩子們就會從心裏面產生一種叛逆心理,這樣久而久之,就是死火山也有爆發的一天。後果可能會後悔莫急啊。

三: 父母的心

現在的大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知心人,每當心中有一些不快樂之事,會彼此傾訴。訴說自己的苦楚。但是讓他們對着自己的父母說,可能就鴉雀無聲了。

俗話說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勝於一切。

我想,只要當代的大學生處理好家庭的關係,也能在班裏,校園裏同樣會處理好人際關係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爲何要想盆景班那樣的孩子呢?

【第2篇】孝敬父母實踐調查報告

孝敬父母實踐調查報告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什麼樣的報告纔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孝敬父母實踐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何爲孝道

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爲,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隻能做到“外安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裏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這個日新月異,進步神速的社會,人們容易蔑視老人的閱歷和經驗,輕視老人的社會地位。

“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爹媽個好臉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爲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作爲子女的我們,有沒有對父母盡過孝道呢,是一句親切地問候?還是一次關懷的行動?孝順父母,不僅要外安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內安其心。如果我們真的孝順父母,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明天。

二、城鎮和農村是如何對待“孝”?

中國城市孝心調查:國內曾有過在孝道實踐方面,該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者行爲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

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孝道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最好之行爲爲尊敬長者,最差的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在正在香港召開的“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上,公佈了一份《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報告。

當研究人員把不同城市的背景加以統計學的調整後,顯示出北京樣本對父母的孝道實踐分值最高,上海樣本分值最低,而香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一項分值最高。

分析認爲,道德教育對當地的孝道有明顯影響,並以此解釋爲何北京、南京孝道實踐水平較高,且傳統多代家庭較爲普遍;反之,亦看出上海、廣州及香港道德教育相對薄弱。

進一步變量分析顯示:中年人的孝道實踐較多,因爲他(她)們多有年邁的父母健在,社會經歷促使其有更豐富的孝道實踐技巧。

另一個具影響性的變量是收入,中等收入階層較高收入者,更爲熱衷孝道實踐。而多數已婚女士是孝道的忠實實踐者。以上內容摘自《中國新聞網》

說起孝敬父母,可能有時候農村出來的孩子比城裏長大的孩子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是他們的童年生活的艱辛讓他們儘早的就體會生活的艱難,也許是因爲在純樸簡單的環境中,更能讓他們感悟真情,總之,他們熱愛土地,並且格外的懂得感恩。

城市的孩子大多從小依賴感就很強,他們被溺愛、嬌慣得太多。和農村相比,家庭環境的優越沒有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像溫室的花,被呵護着安逸的長大。大小的場面他們都見識過,繁華中的都市雜燴他們都諳熟相比之下,感恩對於他們來講,會略顯陌生。

三、如何盡到孝?大學生們的理解,父母的期望。

我們大學生們理解:我們家是嚴父慈母,我對父親非常尊重,但畢竟是兩代人,也難事事讓他們如意。下學期就要畢業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我卻想出去闖一闖。在外面雖能掙多些錢,卻又不一定能滿足父母。這真是一種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見到兒女,享受天倫之樂。不管將來工作怎樣,我都會盡力讓父母稱心如意。

孝敬父母經濟上一定要有所體現。我父母是農民,將來年紀大了不能種地,就沒有生活來源了。現在對父母只能是回家時多陪陪他們,特別是過節時一塊看看電視,聊聊天,他們就很高興。在家裏我受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從小教育我要爭氣,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給她帶點禮物,她雖然嘴上說不用,可心裏挺高興。將來自己工作了,經濟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擔些。

我認爲經濟方面很重要。上學給家裏造成很大負擔,兄弟姐妹中我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最多,將來也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特別是對父母經濟上一定要保證。農村一個村考上大學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學給家裏樹立了地位,將來能否出人頭地,關係到父母和家族的聲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在父母眼裏這纔是最大的孝順。現在我覺得責任心很重,壓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後自己跟家裏人一樣,幹農活、做飯、洗衣服、挖土,樣樣都做。

自從上大學以來,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對家、對父母的感覺逐漸淡了,以前寫信一次寫幾頁紙,現在一頁也寫不滿。因爲學校裏的事比較多,去年放假就沒回家。曾經看過一幅漫畫,大意是說孤獨是對老人的最大傷害,我看了以後感覺很內疚。

現在講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節假日打電話問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們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濟上不可能給予他們。將來工作不在父母身邊,回家機會少,要多跟父母通通電話,儘量回家看望他們。如果有條件,與父母共住是很好的盡孝心的機會。

我覺得“孝敬”就是儘量與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你記着他們,至於經濟上的東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現在都還在工作,老是問我需要贊助不,所以,再給錢似乎有點假惺惺的,還不如多打幾個電話。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讓他們知道我一個人在外地過得挺好,讓他們互相照顧,別牽掛我。我有時回家給家裏添置一些小東西,記得那次我買了一塊厚塑料桌布,媽高興得要命,說兒子懂事了,會給家裏買東西了,並將它拿到鄰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給家裏買東西,後來,想到媽那麼高興,我就每次都注意家裏缺什麼,然後帶回去。

父母的.期望: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學習好,能獨立,有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孩子能自立於社會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父母對子女全身心地投入,當然希望孩子能以關心回報,不過也沒有太多的要求。現在孩子還小,能幫我拿拿東西,累時捶捶背,感覺就很滿足。

有時她在家裏幹一點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幹不好,心裏也很高興。現在的孩子太順了,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感覺上不如經過生活困難時期的孩子孝順。那時父母與孩子共度難關,感情很深。不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而變化了,不像從前那樣要求孩子承擔太多,減少了對孩子的依賴。將來孩子的工作壓力要比現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們經濟上比較寬裕,不想增加孩子這方面的負擔。只要過生日、生病時,孩子能打電話問候一聲就滿足了。與孩子的關係上,希望既有威嚴,也能保持一種朋友關係。生活方面,將來年紀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單的家庭生活沒有意思,不如去過集體生活。有人認爲進老人院顯得孩子不孝順,自己沒福氣,我不這樣認爲,孩子的愛代替不了老人之間溝通的需要,這樣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於身心健康,有什麼不好?

作爲父母,我們希望能與子女在思想上不斷溝通,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夠統一。我們生活不成問題,更渴望親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時子女能關照關照,有不能做的事幫幫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與我們聊聊天、說說知心話。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們的意見。以順爲孝的傳統總的來說還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則問題兒女可以讓步,儘量讓老人高興。老人有自己的脾氣,作子女的要尊重他們。兒女在成長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父母都原諒了,父母也可能犯錯誤,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麼差錯,兒女也要原諒。

孩子現在好好學習,長大能出人頭地,就算孝敬。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爲了孩子。

我們有保險,生活沒有問題,寧願孩子將來遠走高飛,也不願她守在眼前下崗。父母撫養孩子是爲了了自己的心願,期望他們將來能自立,能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將來孩子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會對父母好,父母也就什麼都有了。

【第3篇】90後大學生眼中的父母與子女關係調查報告

項目名稱: 90後大學生眼中的父母與子女關係調查報告--基於曲阜師範大學部分學生的調查分析

【第4篇】2022關於孝敬父母實踐調查報告

摘 要:孝道的發揚。在我懂事以來,常常會聽人們談論誰家的兒子不孝順,誰家的媳婦不孝順等等關於不孝順父母事。常在外工作的人們,在春節的時候,無論有多忙都回家看望他們的爸爸媽媽,並給他們帶去物質和精神上的禮物。孝道是一種品德,孝道是一種力量。這也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了一份力量吧,更重要的還是爲自己的生命感恩。

關鍵詞:孝順 感恩 尊重

正文:中國傳統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並且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一、何爲孝道

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爲,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隻能做到“外安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裏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這個日新月異,進步神速的社會,人們容易蔑視老人的閱歷和經驗,輕視老人的社會地位。

“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爹媽個好臉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爲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作爲子女的我們,有沒有對父母盡過孝道呢,是一句親切地問候?還是一次關懷的行動?孝順父母,不僅要外安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內安其心。如果我們真的孝順父母,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明天。

二、城鎮和農村是如何對待“孝”?

中國城市孝心調查:國內曾有過在孝道實踐方面,該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者行爲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

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孝道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最好之行爲爲尊敬長者,最差的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在正在香港召開的“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上,公佈了一份《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報告。

當研究人員把不同城市的背景加以統計學的調整後,顯示出北京樣本對父母的孝道實踐分值最高,上海樣本分值最低,而香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一項分值最高。

分析認爲,道德教育對當地的孝道有明顯影響,並以此解釋爲何北京、南京孝道實踐水平較高,且傳統多代家庭較爲普遍;反之,亦看出上海、廣州及香港道德教育相對薄弱。

進一步變量分析顯示:中年人的孝道實踐較多,因爲他(她)們多有年邁的父母健在,社會經歷促使其有更豐富的孝道實踐技巧。

另一個具影響性的變量是收入,中等收入階層較高收入者,更爲熱衷孝道實踐。而多數已婚女士是孝道的忠實實踐者。以上內容摘自《中國新聞網》

說起孝敬父母,可能有時候農村出來的孩子比城裏長大的孩子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是他們的童年生活的艱辛讓他們儘早的就體會生活的艱難,也許是因爲在純樸簡單的環境中,更能讓他們感悟真情,總之,他們熱愛土地,並且格外的懂得感恩。

城市的孩子大多從小依賴感就很強,他們被溺愛、嬌慣得太多。和農村相比,家庭環境的優越沒有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像溫室的花,被呵護着安逸的長大。大小的場面他們都見識過,繁華中的都市雜燴他們都諳熟?相比之下,感恩對於他們來講,會略顯陌生。

三、如何盡到孝?大學生們的理解,父母的期望。

我們大學生們理解:我們家是嚴父慈母,我對父親非常尊重,但畢竟是兩代人,也難事事讓他們如意。下學期就要畢業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我卻想出去闖一闖。在外面雖能掙多些錢,卻又不一定能滿足父母。這真是一種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見到兒女,享受天倫之樂。不管將來工作怎樣,我都會盡力讓父母稱心如意。

孝敬父母經濟上一定要有所體現。我父母是農民,將來年紀大了不能種地,就沒有生活來源了。現在對父母只能是回家時多陪陪他們,特別是過節時一塊看看電視,聊聊天,他們就很高興。在家裏我受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從小教育我要爭氣,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給她帶點禮物,她雖然嘴上說不用,可心裏挺高興。將來自己工作了,經濟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擔些。

我認爲經濟方面很重要。上學給家裏造成很大負擔,兄弟姐妹中我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最多,將來也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特別是對父母經濟上一定要保證。農村一個村考上大學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學給家裏樹立了地位,將來能否出人頭地,關係到父母和家族的聲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在父母眼裏這纔是最大的孝順。現在我覺得責任心很重,壓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後自己跟家裏人一樣,幹農活、做飯、洗衣服、挖土,樣樣都做。

自從上大學以來,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對家、對父母的感覺逐漸淡了,以前寫信一次寫幾頁紙,現在一頁也寫不滿。因爲學校裏的事比較多,去年放假就沒回家。曾經看過一幅漫畫,大意是說孤獨是對老人的最大傷害,我看了以後感覺很內疚。

現在講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節假日打電話問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們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濟上不可能給予他們。將來工作不在父母身邊,回家機會少,要多跟父母通通電話,儘量回家看望他們。如果有條件,與父母共住是很好的盡孝心的機會。

我覺得“孝敬”就是儘量與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你記着他們,至於經濟上的東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現在都還在工作,老是問我需要贊助不,所以,再給錢似乎有點假惺惺的,還不如多打幾個電話。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讓他們知道我一個人在外地過得挺好,讓他們互相照顧,別牽掛我。我有時回家給家裏添置一些小東西,記得那次我買了一塊厚塑料桌布,媽高興得要命,說兒子懂事了,會給家裏買東西了,並將它拿到鄰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給家裏買東西,後來,想到媽那麼高興,我就每次都注意家裏缺什麼,然後帶回去。

父母的期望: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學習好,能獨立,有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孩子能自立於社會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父母對子女全身心地投入,當然希望孩子能以關心回報,不過也沒有太多的要求。現在孩子還小,能幫我拿拿東西,累時捶捶背,感覺就很滿足。

有時她在家裏幹一點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幹不好,心裏也很高興。現在的孩子太順了,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感覺上不如經過生活困難時期的孩子孝順。那時父母與孩子共度難關,感情很深。不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而變化了,不像從前那樣要求孩子承擔太多,減少了對孩子的依賴。將來孩子的工作壓力要比現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們經濟上比較寬裕,不想增加孩子這方面的負擔。只要過生日、生病時,孩子能打電話問候一聲就滿足了。與孩子的關係上,希望既有威嚴,也能保持一種朋友關係。生活方面,將來年紀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單的家庭生活沒有意思,不如去過集體生活。有人認爲進老人院顯得孩子不孝順,自己沒福氣,我不這樣認爲,孩子的愛代替不了老人之間溝通的需要,這樣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於身心健康,有什麼不好?

作爲父母,我們希望能與子女在思想上不斷溝通,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夠統一。我們生活不成問題,更渴望親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時子女能關照關照,有不能做的事幫幫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與我們聊聊天、說說知心話。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們的意見。以順爲孝的傳統總的來說還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則問題兒女可以讓步,儘量讓老人高興。老人有自己的脾氣,作子女的要尊重他們。兒女在成長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父母都原諒了,父母也可能犯錯誤,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麼差錯,兒女也要原諒。

孩子現在好好學習,長大能出人頭地,就算孝敬。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爲了孩子。

我們有保險,生活沒有問題,寧願孩子將來遠走高飛,也不願她守在眼前下崗。父母撫養孩子是爲了了自己的心願,期望他們將來能自立,能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將來孩子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會對父母好,父母也就什麼都有了。

致 謝: 對有助於本項目所開展工作的其他人員表示感謝,對實踐地點的領導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對給予理論指導的老師和協助開展工作的同學表示感謝。

【第5篇】關於孝敬父母實踐調查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什麼樣的報告纔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孝敬父母實踐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 要:孝道的發揚。在我懂事以來,常常會聽人們談論誰家的兒子不孝順,誰家的媳婦不孝順等等關於不孝順父母事。常在外工作的人們,在春節的時候,無論有多忙都回家看望他們的爸爸媽媽,並給他們帶去物質和精神上的禮物。孝道是一種品德,孝道是一種力量。這也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了一份力量吧,更重要的還是爲自己的生命感恩。

關鍵詞:孝順 感恩 尊重

正文:中國傳統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並且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一、何爲孝道

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爲,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隻能做到“外安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裏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這個日新月異,進步神速的社會,人們容易蔑視老人的閱歷和經驗,輕視老人的社會地位。

“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爹媽個好臉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爲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作爲子女的我們,有沒有對父母盡過孝道呢,是一句親切地問候?還是一次關懷的行動?孝順父母,不僅要外安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內安其心。如果我們真的孝順父母,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明天。

二、城鎮和農村是如何對待“孝”?

中國城市孝心調查:國內曾有過在孝道實踐方面,該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者行爲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

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孝道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最好之行爲爲尊敬長者,最差的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在正在香港召開的“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上,公佈了一份《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報告。

當研究人員把不同城市的背景加以統計學的'調整後,顯示出北京樣本對父母的孝道實踐分值最高,上海樣本分值最低,而香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一項分值最高。

分析認爲,道德教育對當地的孝道有明顯影響,並以此解釋爲何北京、南京孝道實踐水平較高,且傳統多代家庭較爲普遍;反之,亦看出上海、廣州及香港道德教育相對薄弱。

進一步變量分析顯示:中年人的孝道實踐較多,因爲他(她)們多有年邁的父母健在,社會經歷促使其有更豐富的孝道實踐技巧。

另一個具影響性的變量是收入,中等收入階層較高收入者,更爲熱衷孝道實踐。而多數已婚女士是孝道的忠實實踐者。以上內容摘自《中國新聞網》

說起孝敬父母,可能有時候農村出來的孩子比城裏長大的孩子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是他們的童年生活的艱辛讓他們儘早的就體會生活的艱難,也許是因爲在純樸簡單的環境中,更能讓他們感悟真情,總之,他們熱愛土地,並且格外的懂得感恩。

城市的孩子大多從小依賴感就很強,他們被溺愛、嬌慣得太多。和農村相比,家庭環境的優越沒有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像溫室的花,被呵護着安逸的長大。大小的場面他們都見識過,繁華中的都市雜燴他們都諳熟相比之下,感恩對於他們來講,會略顯陌生。

三、如何盡到孝?大學生們的理解,父母的期望。

我們大學生們理解:我們家是嚴父慈母,我對父親非常尊重,但畢竟是兩代人,也難事事讓他們如意。下學期就要畢業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我卻想出去闖一闖。在外面雖能掙多些錢,卻又不一定能滿足父母。這真是一種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見到兒女,享受天倫之樂。不管將來工作怎樣,我都會盡力讓父母稱心如意。

孝敬父母經濟上一定要有所體現。我父母是農民,將來年紀大了不能種地,就沒有生活來源了。現在對父母只能是回家時多陪陪他們,特別是過節時一塊看看電視,聊聊天,他們就很高興。在家裏我受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從小教育我要爭氣,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給她帶點禮物,她雖然嘴上說不用,可心裏挺高興。將來自己工作了,經濟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擔些。

我認爲經濟方面很重要。上學給家裏造成很大負擔,兄弟姐妹中我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最多,將來也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特別是對父母經濟上一定要保證。農村一個村考上大學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學給家裏樹立了地位,將來能否出人頭地,關係到父母和家族的聲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在父母眼裏這纔是最大的孝順。現在我覺得責任心很重,壓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後自己跟家裏人一樣,幹農活、做飯、洗衣服、挖土,樣樣都做。

自從上大學以來,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對家、對父母的感覺逐漸淡了,以前寫信一次寫幾頁紙,現在一頁也寫不滿。因爲學校裏的事比較多,去年放假就沒回家。曾經看過一幅漫畫,大意是說孤獨是對老人的最大傷害,我看了以後感覺很內疚。

現在講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節假日打電話問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們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濟上不可能給予他們。將來工作不在父母身邊,回家機會少,要多跟父母通通電話,儘量回家看望他們。如果有條件,與父母共住是很好的盡孝心的機會。

我覺得“孝敬”就是儘量與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你記着他們,至於經濟上的東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現在都還在工作,老是問我需要贊助不,所以,再給錢似乎有點假惺惺的,還不如多打幾個電話。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讓他們知道我一個人在外地過得挺好,讓他們互相照顧,別牽掛我。我有時回家給家裏添置一些小東西,記得那次我買了一塊厚塑料桌布,媽高興得要命,說兒子懂事了,會給家裏買東西了,並將它拿到鄰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給家裏買東西,後來,想到媽那麼高興,我就每次都注意家裏缺什麼,然後帶回去。

父母的期望: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學習好,能獨立,有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孩子能自立於社會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父母對子女全身心地投入,當然希望孩子能以關心回報,不過也沒有太多的要求。現在孩子還小,能幫我拿拿東西,累時捶捶背,感覺就很滿足。

有時她在家裏幹一點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幹不好,心裏也很高興。現在的孩子太順了,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感覺上不如經過生活困難時期的孩子孝順。那時父母與孩子共度難關,感情很深。不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而變化了,不像從前那樣要求孩子承擔太多,減少了對孩子的依賴。將來孩子的工作壓力要比現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們經濟上比較寬裕,不想增加孩子這方面的負擔。只要過生日、生病時,孩子能打電話問候一聲就滿足了。與孩子的關係上,希望既有威嚴,也能保持一種朋友關係。生活方面,將來年紀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單的家庭生活沒有意思,不如去過集體生活。有人認爲進老人院顯得孩子不孝順,自己沒福氣,我不這樣認爲,孩子的愛代替不了老人之間溝通的需要,這樣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於身心健康,有什麼不好?

作爲父母,我們希望能與子女在思想上不斷溝通,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夠統一。我們生活不成問題,更渴望親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時子女能關照關照,有不能做的事幫幫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與我們聊聊天、說說知心話。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們的意見。以順爲孝的傳統總的來說還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則問題兒女可以讓步,儘量讓老人高興。老人有自己的脾氣,作子女的要尊重他們。兒女在成長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父母都原諒了,父母也可能犯錯誤,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麼差錯,兒女也要原諒。

孩子現在好好學習,長大能出人頭地,就算孝敬。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爲了孩子。

我們有保險,生活沒有問題,寧願孩子將來遠走高飛,也不願她守在眼前下崗。父母撫養孩子是爲了了自己的心願,期望他們將來能自立,能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將來孩子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會對父母好,父母也就什麼都有了。

致 謝: 對有助於本項目所開展工作的其他人員表示感謝,對實踐地點的領導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對給予理論指導的老師和協助開展工作的同學表示感謝。

【第6篇】2022關於孝敬父母的調查報告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父母把我們含辛茹苦地拉扯大,每天無微不至地照料着我們。可又有多少人懂得去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進行了一次全班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令我感慨萬千。

第一項調查項目:你知道母親的生日嗎?我們班共有61名同學,據統計,知道母親生日的有52人,不知道的有5人,知道的人約佔全班人數的91.2%。顯然,大多數同學是關心着母親的,調查結果令人滿意。雖然我們沒有能力在母親生日時送上一束美麗的鮮花或一個美味的蛋糕,但我想,兒女一句真誠的“生日快樂”會是送給母親的最好禮物。

第二項調查項目:你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嗎?據統計,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的有35人,不打招呼的有22人。打招呼的約佔全班人數的61.4%。據瞭解,這些因爲“事務繁忙”而來不及打招呼的22名同學一部分是因爲急於寫作業而“不拘小節”。另一部分呢,則是因爲在家裏當慣了“小皇帝”、“小公主”,壓根兒沒有這個習慣。我相信,一個親暱的稱呼再加上一句溫暖的問候會使父母一天來的疲憊一掃而光。

第三項調查項目:你會在父母感到不適時爲他們送上一杯熱茶嗎?據統計,選擇倒茶的有19人,不倒茶的有38人,倒茶人數只佔全部人數的33.3%。這個調查結果令人心酸。兒女稍有不適,父母便立刻端茶送水、噓寒問暖;而在父母不舒服時,大部分同學卻不聞不問,真令人咋舌。

第四項調查項目:你知道母親節的日期嗎?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據統計,有46人知道,11人不知道,知道人數約佔全班人數的80.7%。想必大家都知道 6月1日是兒童節,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母親節的日期?我們班的調查結果多少令人欣慰。

百善孝爲先,讓我們用一顆孝心對待自己的父母吧,一句祝福、一杯熱茶、一聲問候,都會使父母感到幸福和快樂。別忘了在母親節和父親節時對父母道一聲:“節日快樂”!

【第7篇】關於七年級學生與父母溝通問題的調查報告

調查背景:

在實習的時候,班上一個女孩子和我說:老師,我考試考差了,我不敢回家,我怕我媽罵我,她一罵我我連死的心都有。另外,在開完家長會之後,我看到不少孩子們在qq簽名上都寫着:家長會結束之後自己捱罵了;要不就寫着:這次開完家長會之後沒捱罵,很開心。看着這類話語,我不由得思考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從七年級二班的情況看來,相當一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一直都停留在教訓這個層面上,沒有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對話。

小時候,父母一直是孩子眼中的巨人,父母似乎無所不能。當幼兒園或者國小學校裏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衝回家裏告訴爸爸媽媽。但是上了國中之後,孩子們漸漸地和父母的溝通變得少了,有的孩子甚至把向父母的心門給關上了。

子女與父母兩代人之間由於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件事的判斷和處理也會不同,當父母沒有習慣讓子女按照子女自己的觀念和方式處理問題,而作爲子女的又沒有和父母進行有效地溝通時,摩擦就發生了。一個人的獨立人格是漸漸成熟的,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在國小與中學的過去階段,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一切東西都在改變。這個年紀的學生在朦朧的希望自己獨立的早期,常會做出一些在長輩看來不盡準確地判斷,當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以前那樣毫無意見的聽從自己的指揮,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情緒,他們的觀點不一定就是對的,他們的表達方式也不一定妥當,但是,天下最愛你最希望你幸福的人還是你的父母。明白了這一點,你再與父母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你就會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了,父母的不少錯誤和缺點也就不再是錯誤和缺點了。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海倫凱勒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何時才能學會我們全部彼此相互關心,我們是整體的一員。你有體諒過你的父母嗎?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嗎?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缺乏溝通這個問題?如何與父母交流?如何讓父母重視你的感受,理解你的想法?

我的調查研究大致可以分爲一下五個階段:一、確定研究方向;二、根據研究方向設計調查問卷;三、在湛師附中七年級二班進行調查;四、整理調查問卷並統計數據;五、分析調查結果、查閱相關資料,得出調查報告。

結果分析:

我在七年級(2)班發下了56份調查問卷,收回52份調查問卷,其中有兩份問卷作廢,所以最後得到的有效問卷有50份。

通過問卷調查了湛師附中七年級(2)班50名同學後結果發現,有56%的同學在家裏常常喜歡獨自一個人,36%的同學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8%的同學選擇了單獨和媽媽在一起,而選擇單獨與爸爸在一起的則沒有。60%的同學認爲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一位同學選擇了關係緊張,有對立現象這一選項,而選擇比較親密,有什麼想法都會與家人交流的同學只有26%,從這裏可以窺見學生們與父母並不是十分親密,有一種敬而疏遠的態度。

當被問到學生是否經常溝通時,有60%的同學表示較經常與他們的父母溝通,44%的同學則選擇了一般,選擇基本上不進行和很頻繁這兩個選項的同學都只有極個別幾個。在家裏主要是媽媽與學生溝通和主要是爸爸媽媽一起與學生溝通各佔44%,選擇主要是爸爸與學生溝通的只有8%,由此可見,父母親中與孩子溝通交流占主導地位的是母親。

家長與學生溝通的內容主要有學習、家裏的小事、談論同學和老師和社會新聞事件,而家長的工作則很少提到;而學生與家長溝通的內容主要有在學校發生的事、成績和學習方法、家裏的事等。學生在犯錯、和朋友鬧彆扭、考試考砸了、遇到開心的事時都會選擇主動與家長溝通,其中選擇遇到開心的事的學生佔了78%,另外還有46%的學生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時也會主動與家長溝通。從調查中課得知,學生們與家長溝通的話題還是挺多的。

主要的溝通方式是面對面對話溝通,而學生與家長溝通的地點一般在客廳,時間多數(64%)是選擇不論時間。學生與家長結束溝通的情形通常是原定要談的事談完就結束。總體看來,學生們不反感與家長溝通的,對是否喜歡和父母溝通這一問題持一般態度和較喜歡、喜歡態度的學生各佔48%。

當被問到你是否擅長與父母溝通時,48%的學生選擇了一般,44%的學生選擇了較擅長、擅長另外,有16%的學生選擇不擅長。54%的學生對與父母溝通表示感興趣,還有48%的學生表示對父母溝通的興趣程度只是一般。

傳統觀念認爲,子女與父母有了好的家庭關係,溝通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但調查結果顯示並非如此。那些自認爲與父母關係很好的同學在與父母的溝通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70%的同學覺得與父母聊天一般、有一點效果,只有有24%的同學覺得與父母溝通之後認爲需要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家長一般會採取訓斥、通過合適的方式懲罰、打罵、進行規勸並要求下次不能再犯、瞭解前因後果與之溝通以改正錯誤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幾個選項在學生的調查問卷中所反映的比重相當,可以看出,家長爲了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什麼招數都用上了,可是管用還是不管用,結果就大相徑庭了。

64%的學生認爲其與父母溝通時有時會發生分歧,在和父母發生意見分歧或者爭吵時,學生多數選擇比較平靜的解釋和沉默,其次是頂嘴和直接不理,冷戰。這個結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我一開始以爲選b選項的人會少一些,但是沒想到這個選項的票數是最多的,希望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和父母發生意見分歧或爭吵時,真的可以平靜且理性的對父母作出解釋。

絕大部分學生在與父母吵完架後在較短時間內(一般是一兩個小時候之後)可以和好,和好的方式大多是自動和好,其次是自己或者父母主動。學生和朋友在一起時有時會談到父母,但是這種情況不多。

56%的學生選擇父母和學生雙方多數不會告訴對方關於自己的小祕密,64%的學生有時會幫父母的忙,28%的學生經常會,還有20%的學生選擇了很少會。56%的學生認爲自己父母的關係很好,相處融洽,另外44%的學生則認爲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一般般。

分析整理調查得來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對事物之間的看法不同是子女與父母間正常溝通的最大障礙,在所有被調查者中佔到了48%,其中時代的變化,父母落後了,行爲舉止、習慣的不同以及父母的要求太高了這些方面也是是造成七年級學生與父母之間溝通障礙的原因。

調查還表明,親子之間交談的內容多半是關於子女的學習,有近65%。而很少有父母會談及自身,僅16%左右的家長會偶爾提及,但也只是輕微帶過。這樣子女就很難了解父母心裏的一些想法,無助於溝通。且如果問題涉及到了個人隱私,幾乎93%的父母都會下意識採取迴避。而且在調查中約有30%的學生會主動去和父母談心,並且大部分學生在與父母的談話中會與父母發生分歧。但值得高興的是在調查結果中大部分同學願意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持有積極態度,但同時也有一部分仍持有順其自然的態度。60%的學生認爲處理矛盾比較好的做法是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70%的學生表示有時會做家務,而經常做家務的只佔20%,學生在家裏做家務一般都是被動的,父母叫了才做家務和叫了也不做家務的佔到了64%。由此可見,學生在家裏多數有做過家務,但是頻率不高,而且極少是自己積極主動去做。

孩子們的心聲:

要互相理解,才能更好解決問題

請不要強迫我按照你們的模式生活

不要每天在我耳邊說來說去

不要太多要求,也不要太強迫我學習,給我多一點時間休息

爸爸媽媽,希望您能在生活中理解和支持我

請不要拿我和別人作比較,也不要使用家庭暴力

不要每天叮囑同一件事,不要插手我和朋友之間的事,也不要在我面前說我朋友的壞話。

他們總是強詞奪理

希望爸爸媽媽不要管我那麼嚴,給我一點點私人的空間。

1、主動交流:主動的不僅僅是指孩子,還有父母。雙方可以聊聊自己見到的新鮮事。

2、認真傾聽:父母批評你,甚至責罵你的時候,先不要急着反駁,試着聽聽父母的說法;而做父母的,當自己小孩犯錯時,不能一味地責怪或者打罵,應該給機會給孩子解釋。

3、學會道歉:錯了就是錯了,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還不肯道歉、改正。

4、控制情緒:父母發脾氣,自己躲着點;自己情緒不好,找點高興的事做學會控制情緒,避免頂嘴、發脾氣的最好方法是:多做幾個深呼吸、離開一會兒、甚至用冷水洗洗臉要知道在發怒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無法圓滿解決。

5、善於體諒:老爸老媽一定有錯怪你的時候,就像你有時也會誤解他們一樣。可能錯不在你,你特別委屈,可爭辯也沒有多大的用處。也許父母勞累過度,也許父母有他們無法承受的壓力,或許他們遇到了很大麻煩多多體諒爲上。換個時間、選擇好的方法,再與父母溝通,別忘了要給他們一些安慰。

6、學會負責:要想讓父母知道自己長大了,最好的方法是學會負責任。大事可能還做不好,小事總可以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着洗碗、擦窗、打掃衛生。要是和父母一起做這些事,溝通就在共同勞動之中實現了。還有,學習不用父母擔心,儘量體諒父母的難處

7、學會感恩:學會感恩,是做人的基本,父母爲你付出的這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作爲孩子的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總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條件。有不良問題的家庭,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使孩子心靈遭受創傷,嚴重的會使孩子精神偏異,危害終生。因此,父母必須重視和孩子的溝通與交流,並要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很重要的。那麼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們一定要意識到,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成長將起到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一,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關心,相互尊重。老人要體諒小輩,小輩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見的家庭矛盾,需要雙方多多努力,相互諒解,夫妻倆更要相親相愛,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間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吵吵鬧鬧,甚至打架。這樣會讓孩子受到驚嚇,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纔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氣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決定,應該由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孩子,一起協商後作出,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若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將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氣氛保持一種輕鬆的狀態。若家庭氣氛太沉悶、太壓抑,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麼不順心、不愉快,不應該將它帶回家裏來,更不應該將它朝孩子發泄。父母對孩子學習方面的壓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學回來,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動活動,看看電視,這樣看起來好像耽誤了時間,實際上調劑了生活,活躍了氣氛,終究是得大於失的。

最後,父母們應注意加強自身修養,注意提高文化修養和素質。一個人文化修養好,有較豐富的內涵,纔會有文明的舉止,高雅的愛好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成爲一個有修養、講文明的人。

總之,爲了孩子健康的成長,應努力營造一個溫馨、文明的家庭氣氛。

作爲子女我們也有義務主動與父母交流溝通。要知道,從爸爸媽媽成立家庭的第一天起,我們的家庭便開始經歷它特有的生命週期。正如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歷不同的時期一樣,家庭也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當我們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兒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原來的未成人與成人的關係逐漸轉變爲成人與成人之間的關係,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你和父母都要主動適應這種家庭關係的質的變化。更多的時侯,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行動,而不是用口舌向父母證明自己的成熟。仔細想想,父母對我們不放心難道就沒有道理嗎?如果你平時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丟三落四、虎頭蛇尾,在家裏很少承擔責任,父母有什麼理由相信你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呢?

多給父母一些信任你的理由,不妨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裏主動分擔一些家務,保證做得又快又好;儘可能多地照顧好自己的飲食起居,減輕父母的負擔如果父母發現,每此你都能很好地完成他們交給你的任務,那麼,他們不但願意多給你一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而且還會對你的能力大加讚賞。只有你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你有責任心,你有獨立能力,你纔會贏得父母對你的信任。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與父母溝通交流。

【第8篇】孝敬父母的調查報告

關於孝敬父母的調查報告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父母把我們含辛茹苦地拉扯大,每天無微不至地照料着我們。可又有多少人懂得去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進行了一次全班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令我感慨萬千。

第一項調查項目:你知道母親的生日嗎?我們班共有61名同學,據統計,知道母親生日的有52人,不知道的有5人,知道的人約佔全班人數的91.2%。顯然,大多數同學是關心着母親的,調查結果令人滿意。雖然我們沒有能力在母親生日時送上一束美麗的鮮花或一個美味的蛋糕,但我想,兒女一句真誠的“生日快樂”會是送給母親的最好禮物。

第二項調查項目:你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嗎?據統計,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的有35人,不打招呼的有22人。打招呼的`約佔全班人數的61.4%。據瞭解,這些因爲“事務繁忙”而來不及打招呼的22名同學一部分是因爲急於寫作業而“不拘小節”。另一部分呢,則是因爲在家裏當慣了“小皇帝”、“小公主”,壓根兒沒有這個習慣。我相信,一個親暱的稱呼再加上一句溫暖的問候會使父母一天來的疲憊一掃而光。

第三項調查項目:你會在父母感到不適時爲他們送上一杯熱茶嗎?據統計,選擇倒茶的有19人,不倒茶的有38人,倒茶人數只佔全部人數的33.3%。這個調查結果令人心酸。兒女稍有不適,父母便立刻端茶送水、噓寒問暖;而在父母不舒服時,大部分同學卻不聞不問,真令人咋舌。

第四項調查項目:你知道母親節的日期嗎?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據統計,有46人知道,11人不知道,知道人數約佔全班人數的80.7%。想必大家都知道 6月1日是兒童節,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母親節的日期?我們班的調查結果多少令人欣慰。

百善孝爲先,讓我們用一顆孝心對待自己的父母吧,一句祝福、一杯熱茶、一聲問候,都會使父母感到幸福和快樂。別忘了在母親節和父親節時對父母道一聲:“節日快樂”!

【第9篇】銳不可擋父母的童年調查報告

銳不可擋父母的童年調查報告範文

調查內容一:媽媽小時候的零花錢情況

媽媽陳述:哎,我的零花錢啊!幾乎是沒有的,你想啊,在我們那個時候,哪像現在啊!你們每個星期都有五元錢的零花錢,還吵吵鬧鬧的,要十元錢,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那個時候的零花錢狀況啊!

調查對象一:外公

外公陳述:啊,你問你媽媽小時候有多少零花錢啊?告訴你吧,你媽媽小時侯基本上是沒有零花錢的,因爲那個時候我們家裏窮,別說零花錢了,就連吃飯也只能勉強填飽肚子。

調查對象二:外婆

外婆陳述:我記得我只給過你媽媽一次零花錢,那一次也只給了她兩毛錢啊!那一刻,她高興地快要發狂,立即就到小商店裏買了兩隻冰棍吃。

調查結果:哎,媽媽小時候的零花錢竟然是幾乎沒有,我以後也要節約用錢了!

調查內容二:爸爸小時候受到過爺爺奶奶幾次批評

爸爸陳述:我啊!小時候可聽話了,一次批評也沒有受到過,哪像你啊?你可不聽話了!簡直就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

調查對象一:爺爺

爺爺陳訴:哈哈哈哈。你爸爸小時候可淘氣了,經常逃課、掏麻雀兒窩、捉弄別人、爬樹……別人家的小孩還來咱家告過你爸爸呢!然後我們就把他k了一頓。

調查對象二:奶奶

奶奶陳述:你的爸爸不知道捱過我們幾次批評了,反正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因爲他小時侯頑皮啊!

調查結果:真想不到爸爸小時侯比我還淘氣!

調查內容三:媽媽小時候的學習成績

媽媽陳述:我小時候的成績可好了,每次都考一百分,每次都是第一名,沒有一次不拿獎狀的'!哪像你啊!每次考試都得98分!還被別人稱作的是“98王子”!

調查對象一:外公

外公陳述:我不記得你媽媽小時候的成績了!反正沒過100分!好象都是因爲粗心扣個一兩分什麼的。她可傷心死了。

調查對象二:二姨媽

二姨媽陳訴:我還清楚地記得,你媽媽小時侯的成績每一次都考全班第一名,可就是沒有考過100分,因爲她考試的時候很粗心,總是提前交卷!

調查結果:媽媽的成績果然不錯!可就是跟我一樣!沒得滿分!

簡評:形式新穎,但是格式有點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