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城鄉經濟的差距不斷擴大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另外一方面,農村的勞動力卻有着較大的剩餘量,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農村的勞動力就不可避免的向城市轉移了,父母們爲了經濟收入,奔向了城市,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村裏,由此,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出現。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旨在瞭解廣西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希望能瞭解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探討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以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助力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調查的對象主要是7-13歲的兒童,調查的範圍主要是在四聯村的各個分散的村屯,調查的時間是xx年7月15-7月19日,我們採用的調查的方法主要是隨機走訪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如下分析報告

一、四聯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生存狀況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的成長與國家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這個羣體進行關注。

本次調研的過程中我擔任我們組的組長,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統籌安排活動的主題及調查的安排和聯繫鎮團委。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較多,爲了能夠更好地瞭解情況,我們首先採訪了四聯村的村支書呂超通支書。根據呂書記的瞭解,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至少佔有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四十。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年齡較小的,集中在10歲左右。他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現在絕大部分都是和爺爺奶奶那一輩生活的,父母長年久居在外,一年基本上是隻有春節才能回來一次。留守兒童都是靠近上學或是到親戚家上學的,主要考慮的就是方便照顧。以我採訪的大田面村屯爲例,全屯一共是7戶人,全部都爲留守兒童家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們雖小,但是自理的能力都是比較強的。有一戶家庭,一個10的孩子自己不僅能煮飯,而且還照顧一個5歲的小弟弟,生活雖清苦一點,但是從與其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個人感覺還是開心的,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常回家看看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在四聯村的其他地方,還有挺多這樣子的自然村,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們的基本生活主要還是靠自理。一方面,這樣也可以鍛鍊孩子,促進孩子的成長。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孩子過早的承擔了本應是以後應該承擔的責任,無形之中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二、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及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與中國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息息相關,但是深入探討之後發現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並不複雜,具體原因可以歸結爲如下兩點。

第一,外出工作獲取更高的經濟收入。四聯村村屯較多,呈分散的狀態。從地理位置看,四聯村絕大部分都處於山區,是距離鎮上最遠的一個村,又是最後一個鋪上水泥路的一個村莊。人多地少的現狀使得村民們感受到單憑家裏的幾畝地是無法支持家裏的全部生活支出的,粗略的統計一下,我村的家庭幾乎至少有五口人,隨着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加,種田所得的收入較少,而且我村有很多地方都是靠近庫區的,每年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收入也不穩定,這無疑會對家庭收入單一的家庭來說增加了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外出打工成了村民們的一個普遍的選擇。外出務工在同樣的勞動強度之下所獲得的收入是農業收入的許多倍,如此一來,就能夠很好的支持家裏的日常生活支出了。村民們的大部分支出其實是主要集中子女教育投入。現在上大學的成本越來越高了,農村的學子們如果沒有一個家人經濟上的穩定支持,大學難以繼續就讀。加之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村的學子也有點絕望了。因此,父母們不遠萬里,外出打工時必然的,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發展趨勢。第二,因工作需要頻繁外出。有一些家庭他們的父母卻不是外出打工,而是因爲工作需要頻繁出差,例如,父母一方是司機的話就要經常出去了,家裏的子女就相當於是留守兒童了。第三,家庭離異。這一部分在四聯村較少,比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留守兒童沒有了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關愛,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問題。調研發現,主要的問題如下。

第一,“代溝”較爲明顯。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隔代監護類型的,常年遠離父母。爺爺奶奶比較愛護自己的孫子女,甚至是過於溺愛。這也助長了孩子的任性的脾氣,也會給日後的成長帶來一些影響。由於長年遠離隔代親人與孫子女相隔較遠,有些觀念和現在的孩子不相符合。第二,呈現出內向的特點。大部分的孩子在多人的場合下表現出害羞的的特點,不願說話。第三,厭學情緒明顯。孩紙們在學校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身邊。由此得知,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與此是具有一定的相關度的。

三、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解決措施

留守兒童的成長關乎着祖國的未來,解決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是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結合四聯村的實際,筆者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解決。

第一,國家要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主要存在兩種經濟結構,即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爲這種二元結構,留守兒童的問題也不例外。xx總理就任後提出“克強經濟學”,其核心就是要在突破二元的結構,走出第三條道路,即新型城鎮化。這也可以稱爲“三元”結構。在“三元”結構的構架下,農民就近城鎮化,就近就業無須背井離鄉就能獲得和外出務工一樣的收入。如此一來,父母們勢必會放棄到千里之外工作,而選擇迴歸“本土”。第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漁業。四聯村山地比較多,水四聯的山地坡度不高,符合35度的適合耕種的坡度。地處亞熱地季風氣候區,水熱充足,非常適合發展經濟林。另外,四聯水庫面積比較大,庫區水質較好,天然無污染,符合漁業發展的條件。第三,鼓勵父母親經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爲了孩子的成長,希望父母們在賺錢的同時多多關愛一下自己的孩子。第四,民間可以成立一些志願服務社團的組織。志願爲留守在家的孩子們做一些學業上、心理上的等的輔導的幫助,解決孩子們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與此相適應,留守兒童羣體的出現時是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因此也必須在時代的發展中解決。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是祖國的少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依賴祖國的少年。關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對留守兒童的認識以及解決的方法難免會有缺陷,敬請諒解!

【第2篇】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有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歡迎閱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22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暗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3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下面是爲您準備的2022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一:

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爲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爲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爲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爲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爲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學校爲推動新農村建設,爲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爲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二:

一片葉子只屬於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爲。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後再次迴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爲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後,可能與我是師範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後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穫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爲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爲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纔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爲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爲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爲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爲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爲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爲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爲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爲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爲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爲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一定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4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羣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爲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爲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

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

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爲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爲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爲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5篇】2022年6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站爲大家整理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範文,閱讀!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爲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爲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爲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 “想早點長大獨立”, “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 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爲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於自己摸索的佔 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爲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爲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着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學校爲推動新農村建設,爲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爲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4、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爲主的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成長的組織網絡,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着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第6篇】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報告2022範文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以及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向城市大規模轉移,已經成爲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務工增收的同時,開擴了眼界,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技術,增長了見識,也帶動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大量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卻給當地社會帶來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等新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對此,市關工委要求全市各級關工委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調研,並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和措施,關愛廣大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今年四至五月,市關工委又組織2個調研組,6位同志(每組3人)到全市縣(區)、鄉(鎮)、村、校進行專題調研,與各級黨委、政府和關工委的有關同志一起,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現狀和問題、作法和經驗、對策和建議等再次進行認真研討。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現狀和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已達42萬多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3.8%,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50%左右。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大中城市,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居多。據關嶺、紫雲等縣的初略統計,他們外出的農民工每年僅從郵局匯回的錢就相當於全年縣級財政的總收入。有的縣初略估算,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總收入要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對部分鄉(鎮)、村的經濟情況進行了瞭解,農民工在外務工的年總收入大大超過鄉(鎮)財政年總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這樣可觀的經濟收入,不但體現了農民工爲我國經濟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而且助推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從長遠分析,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趨勢將會持續發展,進城務工人員將會越來越多。

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還留在原籍,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親友等照料,少數的由哥哥姐姐帶着。據統計,全市15週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共計71075人,絕大多數在當地幼兒園、學前班、國小和國中就讀。另外,尚有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孤兒、殘疾兒童分散在各縣(區)的學校就讀,少數夫妻雙方外出務工將子女帶到外地就讀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統計。據平壩縣關工委統計,全縣“留守兒童”9265人,佔兒童少年總數的24.3%,佔全縣中國小生總數的14%;留守兒童隔代監護的佔85%,託付親朋好友監護的佔10%,和兄弟姊妹一起獨自生活的佔5%。普定縣“留守兒童”在中學讀書的佔中學生總數的15%,在國小讀書的佔國小生總數的22%。鎮寧自治縣有留守兒童7322人,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的3177人,單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學就讀的1254人,在國小就讀的4898人,1-6週歲的尚有1170人。關嶺自治縣有留守兒童9079人,流動人口兒童134人,孤苦兒童526人,就讀國中的2834人,就讀國小的5852人,在學前班或幼兒園的882人,在關索一小特教部(殘疾和聾啞)就讀的有33人。紫雲自治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佔在校生總數的19%,隔代監管的佔71.36%;親朋好友監管的佔8.85%,尚有2748人與兄弟姊妹同住或獨自生活,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0%。

兒童,這是一個需要成年人幫助的羣體。孩子們的成長,是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對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這些留守兒童被委託給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朋友代爲照管,他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帶來的諸多難題,爲社會所牽掛。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三大問題:

(一)親情缺失,普遍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礙。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一年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纔回家一次。“留守兒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兒童”編有山歌對唱,甲唱“太陽出來紅彤彤,父母打工在廣東;半夜夢裏來相會,醒來眼前一場空。”乙對“月亮出來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漸江;半夜夢裏來相聚,醒來兩眼淚汪汪。”這就是他們思念父母的真實寫照。平壩縣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電話、通信率達不到每月一次。多數留守兒童親情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極大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普定縣馬場鎮、化處鎮普遍反映,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渴望與親人交流,但父母難以顧及,造成了大多數留守兒童變得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自卑、有的表現爲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等。水母國小學生李康豔、石林等,長期與父母分離,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導致了語言表達能力差,自信心明顯不足等。性格呈現病態或畸形發展的主要表現是:一是自我封閉,遇事不與人說。一些學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卻不告訴監護人或老師。平壩縣一個姓王的國小生,是個很聽話又節儉的乖孩子,有一段時間幾個高年級的學生強迫王某索要“保護費”,王某隻有硬着頭皮一次次向爺爺要,直到爺爺產生疑心,跟蹤去了學校,這才發現他要錢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強,總覺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兒童說,他最怕學校召開家長會,最怕在外面遇見自己的同學和父母親熱,爲了躲避這一切,他從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學家玩。三是缺乏愛心,有暴力傾向。平壩縣某學校調研顯示,在一些留守學生眼裏,同學分爲兩種,一種是“惹得起的”,一種是“惹不起的”。對惹得起的,他們就欺負人,對惹不起的他們就被欺負。由於缺乏愛心,他們對人往往顯得冷漠,不肯融入集體生活,不善關心和幫助他人。

(二)家教缺失,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道德行爲失控。在各縣(區)的調研中發現,“留守兒童”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學習成績一般都處於中、下等,與一般正常家庭的學生相比,有比較明顯的差距。有的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據紫雲自治縣火花鄉的調查顯示,由於從小疏於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有50%的“留守兒童”不能完成作業,有74%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下滑,8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績較好的僅佔2%。西秀區舊州鎮某完小有“留守兒童”206名,其學習成績差的182名,其餘24名成績一般。平壩縣夏雲國小的“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學習成績處於中下等,主要學科成績僅在30-40分。由於家庭主體——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數“留守兒童”變成了無拘無束的“野馬”,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爲習慣,組織紀律性差,經常遲到、早退、缺曠,違犯校規校紀的情況比較嚴重。生活習慣差,說髒話、粗話,抽菸喝酒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上網成隱或沉溺於網吧,錢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惡習。據平壩縣一些學校調查,留守兒童早戀現象比例明顯高於正常家庭的孩子。由於監管不嚴,一些留守兒童接觸了淫穢印刷品和音像製品,而幼小的心靈無法抵禦其誘惑,致使心靈受到了嚴重傷害,行爲上走上岐途,甚至違法犯罪。普定縣水母國小學生石××,學習上從原來的“三好生”變成了差生,行爲上從優秀學生變成了後進生,他時常拉幫結夥,夜晚到處東遊西蕩,甚至放火燒教室門等,還經常邀集一些學生看淫穢光蝶以及經常逃學等。據調查,紫雲縣火花鄉的留守兒童中,有30%的有打架鬥毆經歷,有15%的有破壞公共財物和偷人財物等不良行爲,如火花國小有二名學生經常在夜間串到農戶田間偷西瓜、玉米、白菜等。

(三)監護缺失,生活的負擔加重,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根據各縣(區)的調查統計“留守兒童”80%以上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養,屬隔代監護,20%左右託親朋寄養,屬代理監護,少數與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或獨自生活,處於無成年人監護狀態。由於監護不到位或無法定監護人,致使生活、安全等出現諸多問題,使之成爲不法分子侵害對象。據平壩縣公安局統計,在被拐賣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由於監管不力,致使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和衝動性,加之受不良網絡遊戲和影視的影響,在一些不良青年的拉攏引誘下,他們極易成爲違法犯罪的參與者。有的在學校鬧事,欺壓、搶劫低年級同學,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打架鬥毆等。平壩夏雲國小調查,留守兒童獨自在家玩耍,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火災和觸電事故時有發生;放學後在回家路上逗留或下河洗澡,交通事故和人生安全都潛存隱患。普定馬場中學留守學生吳××下河洗澡不幸溺水死於大河之中,教訓慘重。

二、作法和經驗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 門齊抓共管,各級關工委積極協調配合,對“留守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作法和經驗是:

(一)黨委、政府重視。“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必然產物,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和關心此項工作。紫雲自治縣縣委書記辛衛華親自調研,並在常委會上研究全縣“留守兒童”工作,決定在全縣範圍內向全縣領導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單位提出要求,要求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這些“特殊羣體”捐資助困,奉獻愛心。縣委、政府爲此專門制定實施方案下發,規定副縣級以上在職幹部年捐款150元以上,認養1-2人;科級幹部年捐款100元以上,認養1人;其他幹部、職工年捐款50元以上,鼓勵認養。目前,縣、鄉兩級成立了領導小組,設立救助基金,已集中捐款20多萬元,對1762名留守、孤殘、特困兒童建立了檔案,逐步落實救助計劃。西秀區黨委區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關工委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中,要進一步重視和做好“特殊羣體”的工作。關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要求各相關部門互相配合,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和掌握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留守兒童”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幫助和解決好進校讀書的具體問題。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餘顯祥、區長張本強先後在區關工委成立20週年座談會、區關工委二屆四次、五次全委全議上都作了重要講話,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相關工作。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關工委主任苟海明多次聽取區關工委對“留守兒童”調研情況的彙報,及時幫助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爲全區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提供了保障。普定縣馬場鎮、馬官鎮黨委、政府的黨委書記、鎮長對“留守兒童”情況親自調研,掌握實情,解決問題。馬場鎮黨委每年對特困“留守兒童”解決500元生活補助費。馬官鎮成立了幫扶“留守兒童”領導小組,鎮黨委書記張發剛同志親自任組長,制定幫扶“留守兒童”實施意見,下發各村、校和有關部門執行;請省心理專家曹維希作“留守兒童心理畸形發展不容忽視”的專題報告;組織對全鎮“留守兒童”摸底調查,建立檔案;鼓勵全社會捐資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建立心理諮詢室,舉辦代理家長培訓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各級關工委高度重視。去年以來,各級關工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向黨委、政府作了專題彙報,同時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見到了較好的成效。在檢查驗收農村開創“三無三有”先進村時,把做好“留守兒童”工作作爲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各基層關工委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實處。村級關工委把“留守兒童”上學問題落實給“五老”隊伍中文化素質高、責任心強、身體較好、又有威望的老同志具體負責,作爲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西秀區七眼橋鎮關工委成員張德林同志,家住八角村,發現有兩個小孩整天在小菸酒店附近玩耍,經過詢問,發現他們是兄弟倆,分別上三年級和五年級,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外地,其父常年打工在外,兩個隨爺爺生活,張德林同志把他們送到學校,找校領導說清此事,將自己的手機號留給學校,並說,“如果這兩個孩子不來上學就打電話告訴我,由我負責他們讀書”。事後,在村關工委的統一安排下,張德林同志主動做了這兩個孩子的“代理監護人”。各縣(區)各級關工委在認真排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村爲單位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爲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並按照黨委、政府的安排,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有的縣(區)、鄉(鎮)、村各級關工委還採取了“一幫一”、“一幫幾”的作法爲“留守兒童”辦了很多實事、好事等。

(三)教育系統及各級各類學校做了大量工作。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關工委要配合各級各類學校和鄉(鎮)、村對“留守兒童”進行排查摸底和登記造冊,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強化相關方面的工作,把關愛和幫助“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近年來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兩免一補”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優先;二是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優先;三是對留守兒童重點幫助和優先輔導;四是家長學校有針對性地舉辦第二監護人培訓班,提高其監護水平;五是開展多種關愛活動,通過主題班會、隊會、國旗下講話、安全講座、講故事、談心交流、家訪溝通、上課多提問、堂下多輔導等活動的開展,鼓勵留守兒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心,立志進取。如關嶺縣花江二小,全校共有學生839人,其中“留守兒童”299人,佔36%,學校在有效推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幫助他們“找回失去的愛”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讓留守兒童在真情的關愛中健康成長。平壩縣夏雲國小有學生796人,有留守兒童91人,流動兒童118人,由於學校在關愛工作採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並收到較好的效果,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流動人員、留守兒童、示範家長學校”稱號。西秀區管元村貴黃國小,外來農民子女佔在校學生的80%以上,他們堅持以人爲本,關愛每一個人民的子女,一律統一收費標準,不再收取擇校費或寄讀費,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獎勵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評選班乾和優秀學生等等。

(四)職能部門充分發揮作用。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爲“留守兒童”、“孤殘兒童”、“特困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各級婦聯、團委、工會、宣傳、教育、農業、民政、政法、計生、社保、勞促、各級各類學校等單位,都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寫出了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並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工作,都收到了較好效果。例如市婦聯經過調研,寫出了《安順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與思考》調研報告,很有價值。報告對我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果及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行了深刻的總結與分析,對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對策措施,要求各級家長學校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改革教學模式,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及第二監護人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有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等。團市委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寫出了關於紫雲自治縣“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各級團委充分發揮組織人才、信息、網絡等優勢,多方整合社會資源,爲“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對全市勞務輸出情況進行總結的同時,對“留守兒童”工作也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等等。

(五)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關愛。各縣(區)關工委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廣乏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紫雲自治縣在縣、鄉兩級設立的救助基金捐款活動中,目前就有25家單位和100多名愛心人士捐款。鎮寧自治縣丁旗鎮黨委、政府領導帶頭,向就讀於鎮寧民中的張元金同學每年捐資兩次。鎮寧自治縣關工委協調紅蝶鋇業公司幹部職工捐助扶困資金4.5萬元,資助孤兒40名,單親孤兒45人,每年“六一”和春節兩次資助各300元。該公司董事長江志光的父親一次性捐資xx元,縣關工委副主任、紅蝶鋇業公司黨委書記朱積極捐資1萬多元,資助11名孤兒上學,有三個已經上到了國中。鋇業公司還出資100多萬元,修建龍潭、李廣、沙子等學校,改善農村青少年的上學條件等等。

三、對策和建議

(一)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留守兒童”工作的認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切實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組建由黨政負責人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構,建立“留守兒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基層村、支兩委。切實明確每個“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並督促其認真履行監護職責。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創辦“留守兒童之家”之類的託管中心,對處於無監護狀態或監護不力的“留守兒童”進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村經濟,鼓勵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履行“留守兒童”教育的職能,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留守兒童”助學優先,確保他們不輟(失)學。具有住宿條件的學校,無條件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專人對他們進行管理教育。由班主任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隨時掌握他們家長的去向,定期聯繫家長,通報孩子學習、表現情況,反饋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家長學校舉辦代理家長(代理監護人)培訓,加強對他們的家訪,強化他們的監護責任,提高他們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採取積極措施,強化家長的責任。家長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儘可能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青壯年外出務工,一是父母二人儘量留一人在家撫養和教育孩子;二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儘量將孩帶去當地就讀;三是父母二人如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應提前找好合適的看護 人,以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及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外出務工的父母要經常與在家的孩子保持聯繫,一月一次電話一封信,與孩子進行交流,在節日和孩子生日時,父母要通過信件、電話或郵寄禮品等方式,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要經常保持和學校或班主任的聯繫,並保持每年回家一次看望孩子,這樣孩子在親情上得到滿足,加上社會的關愛,學校的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工會特別農村基層工會在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利益的同時,應作爲與其“留守兒童”之間的聯繫紐帶,強化其教育子女的責任。共青團要充分發揮組織和校內外輔導員的作用,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婦聯在實施“春蕾計劃”工程中,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女童優先。公安部門特別是基層派出所要發揮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的作用,瞭解“留守兒童”當地狀況,加強對學校少年兒童法制教育,嚴厲打擊非法網吧和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組織者和策劃者。電信部門在學校設立熱線電話,每月免費爲“留守兒童”與其外出父母通話一次。鼓勵企業、個體老闆、有識之士,共辦“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爲“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

(五)各級關工委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協調各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動員更多“五老”積極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工作,並充分發揮好他們的積極作用,把“留守兒童”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第7篇】2022年6月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在農村的每個角落都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爲了在社會更好的生存出外打工,他們是需要更多人的關注。本站爲大家整理了2022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報告,閱讀!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爲最重要的支持。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爲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 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爲校園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爲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 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 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 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爲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爲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 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爲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爲最重要的社會支持(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爲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爲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羣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着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着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第8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想要知道一些情況或事件時,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最後將結果反映在調查報告中。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份好的調查報告,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爲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爲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爲偏差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爲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爲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爲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9篇】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模板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有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閱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x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22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22年8月底到2022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絕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肯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10篇】2022年6月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站爲大家整理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閱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11篇】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總結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蒐集了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總結的材料,供大家參考借鑑。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22年8月底到2022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12篇】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實踐報告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佔全部流動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後,他們整日忙於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於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於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於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佔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繫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願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6.行爲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爲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爲,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鬥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爲,爲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併爲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於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羣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羣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爲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羣體交往的小祕密,尤其要與羣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遊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羣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後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閒暇教育,吸引羣體成員投身於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羣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餘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羣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爲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衆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羣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儘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爲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爲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爲留守兒童開闢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儘量減少留守兒童。

【第13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2022範文

中國由於地理和歷史環境的原因,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山區人地矛盾更爲突出,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山裏大量閒置的勞動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務工來改變生活貧苦的狀況,由於沒有技術緊靠出賣勞力 ,收入微薄,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山裏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幾年也不回來看孩子一次。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平頂山魯山、郟縣和洛陽嵩縣是山區的典型代表,總體而言耕地面積不足,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外出打工,是留守兒童較爲普遍和嚴重的地區。

調查內容:xx山區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地部分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及生活情況的調查,瞭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以及其物質需求同心理需求,進一步針對當地留守兒童設計項目實施項目推廣

調查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背孜鄉、熊背鄉;洛陽市嵩縣德亭鎮、九店鄉;鄭州市新密市尖山鄉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走訪、訪談

調查時間:

一、調研背景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農村、鄉鎮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涌入城市打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羣體——留守兒童。其中0-14歲孩子佔據多數,他們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必需的關愛和管教,嚴重影響了孩子們身心健康,其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儼然成爲了建設和諧社會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河南是勞務工輸出大省,也是留守兒童較爲嚴重的省份之一。這些勞務工對中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社會各界對中原地區的這些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普遍不夠,以至於我們不忍看到的悲劇接連發生。爲了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挑選了河南山區的新密尖山、平頂山的魯山、郟縣,洛陽的嵩縣,深入學校對留守兒童做調研活動。

二、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此次調研我們走訪小組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新密市尖山鄉發放問卷77份,平頂山魯山、郟縣發放問卷347份,洛陽嵩縣德亭鎮、九店鄉發放問卷164份,共計的588名適齡兒童作爲調查對象。回收問卷數量550份。其中特別針對兒童關於留守原因,監護情況,學習、生活情況及需求,情感關係及需求等問題做了重點調研與訪談。

(1)留守兒童情況

對當地不同地區的調研發現尖山鄉留守兒童佔72.7%,平頂山魯山、郟縣留守兒童佔76.4% ,洛陽嵩縣71.4%佔 。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

新密市尖山鄉留守兒童比例

平頂山留守兒童比例

嵩縣留守兒童比例

72.7%

76.4%

71.4%

表2-1 受訪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

而在對於這部分留守兒童的調研中發現,接近60%的留守兒童屬於父母均不在家的雙留守現象。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一個月回來一次佔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來一次的佔67.2%。一年以上佔11.2%。嵩縣的因不少務工人員在洛陽周邊打工,多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照看孩子,不過均不在家也佔了31.1%,一個月回來一次佔45.1%,一年以上回來一次的佔8.5%。

(2)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問題

在對各地區留守兒童現階段被監護情況的調研中發現,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由祖(外)父母照顧的佔48.7%,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30.5%,由哥哥姐姐或親戚照顧的佔19.6%,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1.8%,自己照顧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4.3%。在與父母的聯繫情況上不經常聯繫的佔據33%,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23.2%。

根據這兩項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嚴重情感缺失的情況,這部分孩子大多表現得孤僻,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卑,學習成績差等。

在與能夠與父母聯繫的孩子中,被關心得最多的還是以學習,生活問題居多,佔總數的51.9%,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比例較爲分散其中詢問學習和生活的佔27.4%。

而對於自己最喜歡的人這個問題的調研中發現64%的孩子選擇了爸爸媽媽,有1.1%選擇了誰也不喜歡。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最喜歡的人上選擇爸爸媽媽的佔75%,有6.1%的選擇了誰也不喜歡,對於選擇誰也不喜歡這些孩子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完全是一種漠視、消極的態度,其父母幾乎難得回家,甚至在走訪中發現,有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樣貌等等並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問題及需求

在對500多名孩子的調研中發現,在對其自身衛生習慣的問題上,如:刷牙、洗澡,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兩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們從沒刷過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們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這道題目的選擇上,只有51.8%的孩子們一到兩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們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見相比較而言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衛生問題堪憂。在家有誰洗衣做飯,祖父母的佔了43.9%,自己洗衣做飯的佔了20.1%,嵩縣的留守兒童61%由爸爸洗衣做飯,自己洗衣做飯的佔17.9%。

放學以後一般會做什麼,不管是魯山、郟縣,還是嵩縣的留守兒童都一致的選擇了在家寫作業分別佔68.8%、71.3%,幫家人做家務的12—14歲的孩子較多,佔23%,和同學玩佔比例比較小分別是2.7%、4.9%,孩子們普通表現出喜歡獨處,不願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若日常生病了怎麼辦誰會到你去看病,選擇自己的分別是13%、13.3%。生日的時候是否會收到禮物,沒有的也佔相當的比例。平頂山山區的孩子佔了26.5%,嵩縣的更多一些佔了44.5%,生日的時候收到過蛋糕了分別佔了32.3%、32%。

(4)學校生活情況及需求

在你比較喜歡上什麼課上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31.2%選擇了語文、42.3%的選擇了數學,而選擇音樂美術的不多,因爲大部分學校緊緊只抓學生的學習,少有開設音樂美術課。嵩縣的孩子們大致與之相同。在平時課外書的閱讀上,這兩個地區的孩子選擇作文書的較多分別是44,4%、37.8%。這也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沒有多餘的時間閱讀課外書。在零花錢上,平頂山山區一週給1-3元佔37%,嵩縣山區的比例稍微大一些佔47.6%,沒有零花錢的也佔一部分分別所佔的比例是5.3%、10.4%。就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山區經濟狀況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學習用品上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孩子們對這一需要都是很大佔了84%左右,且比例比較分散,其中普通的筆、書包、文具盒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奢望。

在違反學校紀律上,平頂山山區有超過73.2%的孩子違犯過學校紀律,以和同學鬧矛盾居多佔30.7%。嵩縣與之情況大致相同。顯然留守兒童疏於監管。

(5)心理情況及情感需求

平時你有困難了會找誰,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僅有15.3%,誰也不找的佔27.9%,嵩縣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佔37.8%,誰也不找的佔了28.5%,你認爲以後的生活會怎麼樣,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60.3%選擇了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可見孩子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憧憬和嚮往。嵩縣山裏的孩子對這道題的選擇在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的佔了31.7%,不知道以後生活會怎樣的佔了30.5%,沒想過的也有相當的比例佔了23.8%。

在最後幾道問答題上,孩子們的答案是五花八門。但都表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媽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題,你最想要什麼禮物?孩子多選擇的是最基本的學習用品。如書包、文具盒、鋼筆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絨玩具。像郟縣12—14歲的孩子思維稍微成熟一點,大都開始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寫的答案也多讓人深思。如他們這樣寫道:“最想要的禮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禮物是家人在家”,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齋》,一個大熊(因爲這樣晚上就不會孤單)。在父母不在家有什麼困難上?有不少孩子說不會洗衣服、吃飯有困難。也有不少說學習沒有人輔導,還有的寫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誰說,很獨孤。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學習希望上,大多數孩子希望生活美滿幸福,希望考上一個好高中好大學,對於年齡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學習。在你最想對爸媽說什麼這一問題上,12-14歲的孩子多是說的感恩父母的話,也有孩子這樣寫:你們不用擔心我,一年回來一次就行。在反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時,也相應反映出來,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戀關係等等的單一性。

三、思考與建議

(1)思考

在走訪中發現,出現留守現象或者留守兒童隨之而引發各類問題的根源依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上。但就這些問題依然是屬於政策性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並不是能夠立即影響或者改變的。

就公益組織而言,是需要不斷提升該社會問題的影響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公益組織在解決一些社會的具體問題時,建立一種可以複製、或者規模化擴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再來做組織性的間接影響,比如說去影響政府,政府可以把這些做法擴大,或者影響一些其他的機構,從而提高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2)建議

針對項目調研地區,解決現階段其對學習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爲急需,並且也是可以操作並且可以推廣的模式。“留守兒童溫暖包”作爲一個切入點,同時開展志願者定期陪伴情感關懷,以及開設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課程模式。建立可複製可推廣項目機制。

並且就現在社會問題而言,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衛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臨時監護人而言,大部分知識水平沒有達到,學校教育對此並沒有專設課程,因此可以通過以志願者陪伴的方式對其這塊缺失做到很好的彌補,同時以學校老師爲推廣終端。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

【第14篇】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000字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爲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爲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爲校園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爲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爲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爲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爲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爲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爲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爲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羣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着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着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2017範文

【第15篇】2022年6月關於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爲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爲兒童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本站爲大家整理了關於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閱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22年8月底到2022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