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經典三農問題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經典三農問題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經典三農問題調查報告 篇一

我國億人口,億多在農村。農村經濟的發展極大影響着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十分蕭條,農村市場發育嚴重滯後,農產品商品率十分低下,產供銷體系沒有建立,資源配置無法優化;農村人口衆多,農村教育水平極其低下,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中指出:“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民和農村經濟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可見,農村經濟的發展已經嚴重束縛着國民經濟的發展。

××年月份,筆者對海南省文昌市抱羅鎮抱民區其中個村子進行了調查,這個村子分別是大位雲村、大位黃村、大學村和樂玖村,這個村子均歸抱民村委會管理。通過調查,我們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

一、該地區的基本狀況

該地區經濟落後,曾是國家重點扶貧的對象,但由於政府扶貧政策難以切實貫徹實施,該地區的經濟至今仍然發展不起來。

該地區只有條路通往鎮上,且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摩托車是該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該地區沒有電話線,至今仍然安裝不了電話,人們與外面的聯繫都是集市日到鎮上去打電話;該地區農民家裏除了電視機(有些家庭電視機都沒有)外,沒有一件像樣的家電,且由於地處偏遠,電視只能收到兩三個臺;該地區的房屋大多數爲七八十年代用磚瓦堆砌起來的瓦房,只有幾戶人家的房屋是新建的;該地區沒有企業,甚至整個鎮都沒有,人們靠種水田和旱地保證溫飽,但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和一些稍微大一點的開支卻解決不了;該地區商品經濟發展極低,在個村子中,只有大位雲村和樂玖村分別有一個很小的只賣零食的小賣部;該地區人民生活簡單,基本上是與田地打交道,天天面向黃土背朝天,幾乎沒有和外面聯繫。自給自足的經濟很明顯。

(一)該地區的收入狀況

該地區人均年收入大約爲元,收入基本上只有兩種:種植業收入和外出勞務收入。種植業收入佔以上,種植業者基本上是—歲之間的中壯年,外出勞務者基本上是—歲之間的青年。其中種植業收入主要是糧食作物收入,而糧食作物的種植採用的是最原始的耕種方式,犁田、播種、施肥、除草、收割,都是人工操作。其中犁田還是採用多年前就使用的曲轅犁。整個過程下來,雖然得到了一些收穫,但成本卻大大超過了收入。然而,村民們卻只把買肥料的錢算進成本,把其餘自己付出的艱辛勞力成本忽視了。農民們的種植完全是靠天吃飯,如果碰上乾旱或颱風侵害,那整個收入都特別差。外出勞務者主要是村子裏國小畢業和國中畢業的青年們,他們一般往海口、深圳等地打工。由於他們文化水平低,整年下來,他們雖然省吃儉用也帶回了一些錢,但卻不多。除這兩種收入外,還有一些人從事養殖、飼養、木工、屠宰等,但這些收入不會超過。

(二)該地區的教育狀況

該地區教育水平低下,抱民區有一所國小,其他幾個村和這個村的孩子都來這所國小上學。國小總共個班,個老師。老師們上課都用方言講課,課堂隨意輕鬆,沒有幾個孩子能學到多少東西。孩子們上課時間上課,下課時間就回家幫着家裏幹活,根本就沒有利用一點課餘的時間來學習。家長們對孩子的學習也不怎麼關心,他們不會給孩子們買課外書,所以孩子們除了學校發的那幾本書外,根本就不會接觸到其他豐富多彩的書籍。孩子們上完國小後,有的就不上學了,有的上了鎮裏的中學,但也就上到國中畢業就外出打工。如果孩子們想讀高中和大學的話,除非國小升學考試就考上市裏的省重點——文昌中學。但孩子們的後天培養條件太差,而文昌中學又是省重點,考上是極其不容易的。十幾年下來,整個國小也就三四個人考上了文昌中學。所以能上大學的機會只有這些人有,其他人能上高中的機會都很渺茫。家長們把家裏煮飯、做菜、洗衣服等家務都留給了孩子,有很多家長還讓孩子們下地幹活,種花生、除草、插秧、放牛等等,而這些孩子都是小學生,都不滿歲,有的甚至不滿歲。由於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不重視,所以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這些孩子就形成了不愛學習的習慣。在早早退學的孩子當中,有一部分是家裏支付不起,也有一部分是因爲學習成績太差而自己不想上了。

(三)該地區的勞力狀況

該地區的農民以沒上完國小者居多,上完國中的寥寥無幾。村民們缺乏科學種田技術,科學養殖、飼養技術,缺乏市場信息,阻礙了他們嘗試新的經濟增長的方法。靠天吃飯是該地區的一大特點。在今年的月至月中旬,沒下過一場像樣的雨,在強烈的日照下,田地都裂開了,有很多的田地由於乾旱不能種植而荒着,而已經種下種子的那些田地,禾苗由於缺水而發枯發黃。村民們都愁眉苦臉,面對天公的不作美唉聲嘆氣,無可奈何。

冬天是該地區反季節瓜菜種植的好時期,村民們都特別看重這個季節,都想趁這個季節好好賺一把錢。他們主要種植辣椒,因爲這個季節辣椒銷往內地,價格都挺不錯,銷路也很好。如果在上年辣椒賣了好價錢,來年所有人都會一窩蜂地種植辣椒,以至於有時候供大於求,辣椒滯銷,村民們損失很大。村民們種植,完全是憑經驗而不是憑技術,有時候農作物生病了,他們到鎮上農科所按照別人的推薦買了農藥,但不看說明書,不按要求施藥,致使所種農作物全部死掉。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盼望能賣上幾個錢的農作物死掉,村民們欲哭無淚。

該地區還存在着一個多歲垂暮之年的老人下地幹活,而多歲年輕力壯的青年在家閒逛的畸形問題。該地區外出打工的青年有相當一部分由於沒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只幹了一兩年就回家了。他們回家後,不願下地幹活,整天騎着摩托車到處閒逛,等到結婚生子了,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是不願幹農活,而在外面又找不到工作,所以在家裏由父母養着,整個算來,父母不僅要養自己、兒子,還要養兒媳和孫子。雖然也有些人想通過開荒種植瓜果來致富,但又苦於沒有成本,他們到農村信用社貸款,但信用社怕他們虧本還不了債而不敢把錢貸給他們。所以就出現了一邊是五六十歲的老年人在田地裏面向黃土背朝天,一邊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在家裏悠哉遊哉沒事做的畸形現象。

二、對該地區農民增收的一些建議

(一)要致富,先修路

由於鎮子與各村的距離很遠,長期以來是土路,出行很不方便,更不用說將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了。由於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種了蔬菜瓜果,要拿到集市上賣很是麻煩,所以很多村民就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種植習慣,根本就支付不了其他開支。只有少數家裏勞動力充足的家庭去積極種地,種一些瓜果蔬菜,騎着摩托車往外面跑,跟收購老闆聯繫。但也只有像西瓜、冬瓜、南瓜、香蕉等這樣大面積種植、產量很大的瓜果人家纔會開車到田地裏買,其他像辣椒、蔬菜等由於是小面積種植,產量較小,人家是不會上門來收購的,都得自己拿到鎮上的收購站去賣,所以交通不便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家裏勞動力少的家庭,他們要種田、放牛、餵豬、養雞等,甚是忙碌,且由於山村閉塞,他們長期與外面交流很少,導致了他們落後的觀念,他們也就安於現狀,本本分分,保證溫飽。

所以要使該地區富起來,首先就要確保村村通公路,村鎮連接,打開與外面世界的通道。

(二)改變觀念,科技興農

由於人們長期形成了種地沒出息,當農民就是受苦受累的觀念,很多人都不願帶着熱情去幹活,特別是年青人,他們寧願待業在家也不願意去學一點有用的知識。而且村民們相信經驗,服從老天爺的安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世世代代用着一種一成不變的方式去耕種祖輩留下來的土地。他們的耕種方式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簡單又帶着傳統,他們的耕作熱情就像他們的處世一樣波瀾不驚。沒有人想着去科技興農,也沒有有一點知識的人想着去務農。所以耕種的盲目性使農作物的產量不高,自然收入也不高。其實,該地區地處熱帶季風氣候,水源、陽光都很充足,且土地肥沃,如能用科學的方法去耕種,很容易就有好收成的。但人們的觀念落後,缺乏市場經濟頭腦,且政府沒有對當地進行正確的政策指導,所以人們根本就沒有想過靠知識勤勞致富。

所以要使該地區富起來,還要改變人們的觀念,讓他們主動去學一些農業知識,以科技來興農。

(三)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

該地區地處熱帶,降水充足,氣候條件非常好,且土地也較好。有着相當好的資源優勢。春夏可種西瓜、南瓜、香蕉等,秋冬是種反季節瓜菜的好時節,這時候可種香瓜、辣椒等。還有蜜棗和胡椒也是當地的特色作物,可以有效地發展起來。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每家每戶按人口都分到了一些水田和旱地,於是各家都有了自己的種植範圍,且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村民們長期在這些田地裏種上了最基本的滿足生計的作物,所以也就沒什麼特色,也賺不了多少錢,基本上只是自給自足。要富裕起來,只能靠種植特色經濟。而要種植特色經濟,就要開墾荒地,這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政府也應該給予支持和一定的幫助。比如政府可以適當放寬一下農村信貸政策,給真正想勤勞致富的村民一個機會。在特色經濟怎樣種植和管理方面,政府還可以派一兩名技術人員到村裏進行指導。

所以要使該地區富起來,還要大膽嘗試新的經濟增長的方法,決不能僅僅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要敢於發展該地區的特色經濟。

(四)政府支持,要對當地進行一些政策性指導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個村子都有村長,但村長都是名存實亡,沒有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好處。一方面,村長與村民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也跟其他人一樣耕種,政府不會給他們任何補貼;另一方面,政府根本就不給當地進行投資和政策性指導,村長是村長,但個村的村長都沒有辦公的地方。就連村委會的主任也是在自己家裏辦公。村長即使想給村民辦一點實事,也沒有經費。所以政府要對該地區進行一些政策性投資,對村長要進行一定的鼓勵和支持,適當下撥一些經費,讓村長幹好事,幹實事。自從農村實行稅費改革以來,許多地方都減少或取消了農業稅,但該地區的'農業稅一直沒有減,這也給村民們增加了一些負擔。

所以要使該地區富起來,還需政府方面的工作。政府要把國家政策貫徹好,莫給農民增加負擔。要對農民給予支持,對農業進行鼓勵,對農村進行幫助,讓村民們有所增收。

三、調查後的感想

貧困,就像一根針,深深刺痛着中國社會當中的弱勢羣體。而農民,是這個弱勢羣體的主體。在農村生活的一切所見所聞,讓我的心情很是沉重。當你看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在炎炎烈日下佝僂着身子在田地裏幹活時,你是否想到幸福晚年對她們的意義?或許這對於她們只能永遠可望而不可及;當你看到村民們爲了省錢而有病不看時,你是否認爲他們對健康不關心?或許這只是因爲囊中羞澀而做出的無奈選擇;當你看到八九歲的孩子在夜幕下趕着牛回家的時候,你是否覺得這可愛的孩子多了幾分成熟?或許這就是同在一片藍天下的人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吧;當你看到而所有的一切,對於在那土生土長的我都看到了。我慶幸,自己已經跳出農門,永遠不會再呆在那個地方了。但同時也爲家鄉淳樸的父老鄉親,可愛的兄弟姐妹們痛心,什麼時候,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呢?

當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後,再回到那個地方生活,你會覺得那裏的生活真的有點“與世隔絕”:沒有電話,電視只能看兩三個臺,沒有網吧,整個鎮上都沒有,人們幾乎沒有和外界交流,只有每隔一天一次的集市日纔到鎮上去趕集買點生活用品。那裏的人們起得很早,睡得也很早。整個村子,一整天都非常寂靜,只有些時候,從一些人家裏傳來電視的聲音和收音機裏播放瓊劇的聲音。當夜幕降臨,村子裏除了人們家裏透出來的一點燈光外,外面一片漆黑。每當這時候,夜,死一般的沉寂,整個村子,幾乎沒有一點聲響。不到點鐘,幾乎所有的人家都熄了燈,早早就進入了夢鄉。或許那是村民們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改變不了。

讓我心裏發痛的是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當城市裏的孩子忙着進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進行學前教育時,他們等到七八歲才能開始上學,接觸書本,在這之前,他們沒有文化知識的父母不會給他們買任何兒童讀物,當然更不用說對他們進行什麼學前啓發了。所以說他們的智力開發是從上國小纔開始的,比城裏孩子整整晚了好幾年。等他們上了國小以後,也只能接觸到學校所發書本上的知識,若沒有他們的要求,忙於農活的父母是不會給他們買任何課外書的。他們放學回家,還要幫着家裏煮飯、做菜、洗一大堆衣服。有些孩子星期六、星期天還下地幫父母幹農活,小小年紀就已經像個小大人一樣無所不能。當看到乾瘦黝黑的孩子們一張張天真無邪的臉時,我覺得這世界真的不公平,其實他們的先天智力一點也不比別人差,可是同在一片藍天下,他們卻有的讀完國小就面臨失學,有的至多也就讀完國中。雖然他們當中也有一些天生聰穎,悟性特好,學習成績很好的,但由於家庭貧窮,也不得不早早退學。他們能上高中、讀大學,真的很不容易!當城裏的孩子被父母捧爲掌上明珠,從小就有一大堆玩具,一大堆書籍包圍時,他們卻什麼也沒有,幾十塊錢乃至幾百塊錢的一套書籍即使他們很想要,家裏也是買不起的。他們本來也應該好好讀下去,讀到大學的,但他們不能。貧窮,不是他們的錯,但一切,都是貧窮惹的禍。

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確實地關注一下弱勢羣體,關注一下這些貧困農民。我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與可憐,而是具體的行動。佔着中國人口的農民若不富裕起來,國家的富裕從何談起?

解決“三農”問題的方法 篇二

(1)加強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切實維護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2)要加快縣、鄉、村三級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精簡機構和人員,改進管理,增強服務,降低費用,減輕農民負擔;

(3)要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給農民經營自主權;

(4)要加快政策調整和改革的步伐,促進經濟增長,啓動市場需求,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5)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化進程,鼓勵、支持農民在非農領域實現就業,讓農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

。從農民自身的角度談談如何增加農民收入

①轉變觀念。樹立市場經濟觀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②調整產品。要以市場爲導向,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調整農產率結構;   ③依靠科技。要採用先進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競爭力;   ④加工增值。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⑤開拓市場。要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⑥規模經營。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走集約化道路,實行規模經營。

調查對象選擇及其基本情況 篇三

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全廣東的農民,而我負責的我蓮塘陣和蛟塘鎮的,這些農民種田養殖爲主,子女有的讀書,有的外出打工,而其中的種養大戶只是極少的一部分!

哲學分析 篇四

(1)一切從實際出發。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關於新階段農業特點的判斷是從我國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實際狀況作出的科學論斷。發展農業必須因地、因時制宜,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道理‘據此制定的各項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舉措都是上述觀點的體現。

(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要求,既需要尊重自然規律,也要按經濟規律辦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揭示其內在的本質,才能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適應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質量標準體系,發展生態安全農業,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都體現了上述觀點和要求。

(3)普遍聯繫的觀點。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要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事關國民經濟全局,關係到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全面的小康。糧食問題、科教興農、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等,都是事關國民經濟全局的大問題。

(4)主次矛盾辯證關係。在複雜事物發展過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處理好次要矛盾。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既是新階段面臨的突出矛盾,又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民增收問題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又要統籌解決好扶貧開發、農村基層民主等一系列問題,這都是上述觀點的具體體現。

(5)量變與質變辯證關係。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不僅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能引起質變,而且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人的根本途徑,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粗放經營的狀態,使農民面向市場而生產,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從而使農民增收,促進農民奔小康。

(6)內外因辯證關係。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搞好農村改革,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同時政府要因勢利導,當前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正式成爲農業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經營方式,這是繼家庭承包經營和鄉鎮企業之後的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政府積極扶持引導,使之健康發展,體現了內外因的關係。

(7)一分爲二觀點及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觀點。中國入世給中國農業帶來一定挑戰,但也是一種機遇,體現了一分爲二的觀點,也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

調查報告的基本數據 篇五

蓮塘鎮   蛟塘鎮

125平方公里   130萬平方公里

5.7萬人   2.9萬人

人均年收入2000-3000元   人均年收入1500-2000元

工業園區少,   工業園區多

出外經商,打工多   種養多

基礎設施好   基礎設施較差

交通相對不好   有國道經過

農問題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六

三農問題自提出日起就是一個熱的話題,它關係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我們國家進行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小康社會。在這一背景下,利用2010年寒假放假,我作爲一名大學生回到了我們扶風縣,進行“三農”政策的再宣傳、有關“三農”的問卷調查。通過宣傳與調查,我瞭解了一些情況,發現了一些問題。以調查資料爲基礎,結合扶風縣的具體情況 ,在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與措施。希望能讓我們的父老鄉親得到實惠,生活得到提高!

一、扶風縣概況

1.1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東部渭河流域。西漢時此地爲京官右扶風的封地,唐時借漢官名作縣名沿用至今。面積751平方千米。轄1 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人口44.8萬。扶風縣轄城關鎮、天度鎮、午井鎮、絳帳鎮、段家鎮、杏林鎮、召公鎮、法門鎮、南陽鎮、上宋鄉、揉谷鄉、太白鄉、黃堆鄉、建和鄉、新店鎮。耕地4.92萬公頃。耕地4.92萬公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爲主。經濟作物以棉花爲主,油菜、芝麻、花生、辣椒、烤煙次之。是我省麥、棉主要產區之一。扶風縣是農業大縣,是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大縣和陝西省糧食、油菜、生豬、蘋果、辣椒、秦川牛等生產基地。建成“噸糧田”1 0133公頃,水果總面積7333公頃,蔬菜面積1067公頃,辣椒2800公頃。縣北有天然林400餘畝,以山楊、櫟類爲主。經濟林有蘋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種植藥材主要有白朮,生地、大黃,黃芪等,野生藥材主要有防風、黃苓、蒼朮、柴胡、地榆、酸棗、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馬、騾、驢。“秦川牛”、“關中驢”廣泛分佈於高原和平原鄉鎮。有野兔、錦雞等野生鳥獸10多種。工業有農機、電機、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廠。

二、扶風縣“三農”政策落實情況

“關注農業 關注農村 關注農民”大型宣傳活動。在過去暑期三下鄉的過程中,就在扶風縣開展了“關注農業關注農村關注農民”大型宣傳活動。他們向廣大過往羣衆發放中央“三農”政策相關資料,向他們介紹中央“三農”問題的相關知識,同時他們還開展了有關“三農”政策的問卷調查。我們調研和分析了以前的數據。得出三農問題需要再收入的宣傳。

三、認識與思考

通過這一次的宣傳調查,我們對“三農”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認識到了落實“三農”政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障礙。

“三農”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大問題,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它關係着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敗。“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萬家富;農村定,天下定!”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三農”問題,想方設法解決“三農”問題。

四、農業土地制度創新。

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做。

1)制定農業用地有償轉讓的法律法規,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當然並不是完全的土地私有化),確保土地流傳依法有序進行。 2)設立農用土地轉讓市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建立承包土地社會保障的替代機制。 4)建立土地補償機制。

五、“三農”問題是一個宏大的課題,關係民生國計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應該說是一個挑戰,而如果從我國農民的根本出路入手,將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由於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作爲農民的孩子,我對農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體驗,對農村的種種變遷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關注“三農”這一問題!當然,我的這篇文章絕對談不上什麼研究,不過是我看到了一些現象,發現了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想法,然後經過認真的思考,翻閱了一些資料,最後將自己的認識與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來而已。只要我們的政府、農民朋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採取得力的措施,“三農”問題的解決很快就會變成事實!實現城鄉的差距,減少人民不滿情緒的發生和蔓延,保持國家的長遠高效發展,建造和諧家園,維持社會穩定!

農問題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七

一、實踐目的:

調查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瞭解三農問題落實情況,並在調查過程中瞭解社會,接觸社會,使這次實踐活動成爲投身社會的良好途徑;培養鍛鍊才幹的好渠道;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這次社會實踐,讓我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農村的感情,拉近了我與中國國情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纔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爲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爲堅實的基礎。更加明確學習的動力與使命!

二、實踐內容:

瞭解三農問題及農民收入情況,瞭解實踐地基本情況。對基層經濟建設情況深入瞭解,關注三農基本問題。通過走訪等形式,發現現存問題與優點,從農民收入來源,農民子弟的受教育程度,農民的業餘活動,農村的面貌變化等不同方面來展現農村這些年來的巨大變化。同時也要調查農村發展過程中的不足與缺點。

三、實踐結果:

(1)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淺口村的村民熱情大方說起這些年來的變化,老鄉們可是有說不完的話,遠了不說,就說五六年前,農民收人還主要來源於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至少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自然是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糧食收入以後,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收人微薄。當時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入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此外還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增加了農民收人,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技術不斷更新,在養殖上,品種培育,疾病預防等方面不斷創新。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不斷完善,農民的收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蔬菜大棚成爲時尚,技術指導商品運輸業都逐步解決,易於管理,操作簡單,收成好,具有豐厚利潤。部分村民(男性居多)選擇外出打工,近年來村裏的留守婦女不僅務農,還找到了新的收入來源,編制汽車墊織假髮等手工製作。更有村民經商致富。

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着許多不足與弊端。留守兒童成爲不可迴避的焦點,沒有父母在身邊教育,爺爺奶奶的過分溺愛使很多的孩子輟學在家,難以管教,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子女在外打工,留下年邁的父母無人照看,只能守着諾大的房子,自我照顧,生病無人管。農村文化娛樂較少,不少農民缺乏娛樂活動,不利於家庭和睦。不可否認農村和城鎮還存在着不小的貧富差距,但村民與村民之間也有不小的差距,有的村民認識落後,行爲懶散思想意識沒有更高的追求,或者家中勞動力缺乏等原因。有的村民經商,跑車拉貨,帶來可觀收益,貧富差距明顯不平衡。由於不合理的治理,村裏部分地段沒有及時規劃建設,村莊裏,舊屋閒置很多,大都是八、九十年代修的。有的在村邊新修樓房,老屋拋荒空閒,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生活垃圾沒有合理處理,以至於垃圾遍佈地,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

(2)關於三農問題

我們瞭解到三農問題的基本內容:農民農村農業,其中: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集中表現爲農民的經濟收入低,增收難,素質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貧富差距大。

農村問題:集中表現爲農村面貌落後,基礎設施不齊全,經濟不發達。

農業問題: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集中表現爲農民種的東西賣不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

農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這是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

土地資源不足,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及土地產權模糊。中國由於人多地少的國情,因而農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農民沒有土地,所以在農村種就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在我國,土地的直接所有權屬於鄉﹑村社集體,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經濟日益發達,因而城市經濟的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加劇,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體不斷改變土地使用方式,獲取農民的土地,修路建工廠等改爲他用,地方政府以經濟發展的名義過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權,從而村社集體對土地的使用權日益模糊。

投入少。農民由於收入少,增收難,就越來越少的投入資金在農業上;國家雖然撥發了大量資金用於經濟發展,但大部分都用於二﹑三產業,因此在農業和農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強勁的經濟後盾。

農民的素質普遍較低。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發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撐,農業也一樣,但很多農民由於素質低,缺乏知識,不能掌握高科技術,不能將其轉化爲生產力。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這是引發三農問題的重要原因。在我國,還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爲主,並沒有完全形成規模的經濟。

通過十天左右的實踐,我們不但瞭解到在黨中央的支持下農村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實踐中鍛鍊了自我,提高了自我,使我們更能接受社會,適應社會。通過實踐我們清楚地看到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黨中央對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踐地認真執行了這一政策,由原來的單一的糧食作物極少數的如棉花等經濟作物,逐漸發展到蔬菜大棚等經濟作物,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進行農村稅費減免,免除農業稅並增加農業補貼,進一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農村扶貧開發農村合作醫療成爲可圈可點的焦點,解決了農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爲廣大農民羣衆帶來實惠;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充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推舊房蓋新屋的事情接連上映,年久失修的街道也在換新貌,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中,卻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農村與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巨大,娛樂活動較少,國家優惠政策落實不夠全面等問題,這些都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與注意。通過這次活動我切身感受到了人民對現在生活的滿足與一些擔憂,更加感受到了我們與農村息息相關,就應該爲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四實踐總結與心得:

經過社會實踐調研發現農村基礎設施正在不斷完善,修路築房着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能力;農村社會事業有待開發,着力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保障水平;完善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的職能,着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小組深刻了解農村發展之艱辛,需要我們這一帶更加努力,肩負着祖國發展的重任;同時,我們也深刻體會到團隊力量。

經典三農問題調查報告 篇八

20xx年2月份,我和部分同學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的方法對縣鎮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

一、總體經濟狀況

(一)經濟發展:在公元20xx年前我們鄉村僅靠農業身產和農副產品作爲家庭收入的全部來源,但是自從新農村建設開始後農村人的思想觀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餘勞動生產力全部輸出,到大城市去打工,這樣,農村家庭收入就從單一務農轉到了打工務農雙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問題:新農村建設中電熱,燃氣,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現逐漸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這樣,不僅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還減少了空氣污染源,減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質生活:在90年代的農村裏,人們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燈,蠟燭照明。走親訪友,上街趕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藉助於自行車,二隻有5%的人用的是花銷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車;出門走的是泥濘路,家中電器設備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過黑白電視。但是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在近幾年裏,房屋全是鋼筋水泥轉投房,房中的裝飾和城裏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說,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車的行駛量多如牛毛,摩托車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農村,幾乎95%的人家都有電視機,DVD,電冰箱等電氣設備也在農家是常見的',少數家庭還買了電腦,特別是電話手機等聯繫設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備。

(四)文化思想教育:

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裏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爲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國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發展到現在,在我所調查的農村家庭裏,98%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農村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在我們鄉鎮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音像製品出租、書報刊出租與零售、網吧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發展迅速。

(五)生活保障:從新世紀以來,農村各家積極參與農村醫療合作保險,農村中也有貧困低保政策,使得農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擔心付不起醫療費,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溫飽問題。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化建設深度不夠,農業產業效益不明顯。一是產業發展不平衡。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幾個村都沒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規模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也很單一。二是產業鏈條不完整。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穩定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生產資料供應、食品儲藏、保鮮、運輸、分割、精深加工、批發零售等諸環節鏈條不夠完整,造成初級產品所佔的市場份額比例越來越重。三是產業品牌不夠響。傳統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品牌不多,不響,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嚴重製約了產業經濟的發展。四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二)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空間不大。一是農資價格增長過快。走訪中,農戶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從嚴打擊一些不法商販經營假冒僞劣農藥、化肥、種子等坑農行爲;部分農戶還說,只要把農資價格降下來,國家給農民的補貼纔算“到手”。據調查,今年農民購買玉米種、麥種平均價格每公斤爲13.41元和18.48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張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二是畜牧業生產出現停滯跡象。由於我鎮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種草養畜可用耕地空間縮減,玉米、紅薯等飼料作物播種面積也在減少,加上牲豬飼養方法落後,目前農民牲豬、山羊、黃牛飼養量難以實現有效增長。村有效耕地1300畝,實施退耕還林3900畝,荒山、荒坡都進行了退耕還林,幾乎沒有多大的空間發展養殖業。三是自然災害頻繁。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民生產生活不方便。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雖然現有水利設施經過近年來的除險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強,但溝渠因無資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設施有“有肚無腸”的現狀。二是交通設施建設滯後。調查的幾個村,雖然都有縣、鄉道經過,公路通村率達100%,,但是路面狹窄,路況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時節,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車。全縣公路通村率高和路況差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農村運輸和農產品交易難,農民生產成本高,嚴重地影響着農民生產生活,制約了農村經濟快速有效發展。三是安全飲水難保障。從走訪的幾個村中來看,大多還存在着飲水難的問題。

(四)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民沒有基本保障。一是農村教育負擔仍然很重。400元計算,讀完國小、國中9年需要7200元,讀完高中要1萬多元,讀完大學要5~6萬元,一方面,教育佈局調整不科學。教育佈局調整撤了一些學校,學生只有到鎮中心完小讀書,家長因孩子太小隻好實施“1+1”工程(即花一個勞動力去陪讀)。一位家長給我們說:“國家雖然減免了學雜費,但現在要一個勞動力陪着,負擔還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過高。有位村民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送一個學生,每學期按目前我們人均收入計算,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費8年多的純收入。二是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艱難。一方面,鄉鎮醫院運轉難。由於政策和經濟條件的原因,目前鄉鎮醫院條件差,醫務人員待遇低,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難問題仍然嚴峻。調查發現,農村的“看病難”比想象嚴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給農村看病難帶來了福音,但據一位農民反映:“原來看病只要50元的,現在需要100元,國家報銷50元,自己還是要出50元,搞去搞來沒有少花錢,捆着綁着一個樣”。三是社會保障事業剛剛起步。目前,我縣農村的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剛剛啓動,社會救助體系還不,農村低保範圍窄、金額少,失地農民、弱勢羣體救助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

(五)賭博盛行,村民沒事時就去打麻將,特別是到了春節,打麻將的人更多。宗教氾濫,信仰者大多數是老大爺老太婆,他們沒有學識,只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祈求神靈能帶給他們幸福。

三、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紮實推行農村建設新理念

1、成立領導小組,完善農村建設工作機制。

2、明確部門責任,強化農村建設監督考覈。

3、作好建設規劃,嚴格農村建設操作程序。

(二)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切實注入農村建設新動力

1、轉變思想觀念,促進農民自主創新。

2、加強科技培訓,推動農民自主創新。

3、推行典型示範,帶動農民自主創新。

4、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民自主創新。

5、加強硬件建設。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健身的器材和場地,放映廳等。

6、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新途徑

(四)鄉鎮幹部多下鄉體察民情,瞭解村民之所急需,爲村民排憂解難,真正做到爲人民服務。

解決三農問題要着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村莊建設,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要積極組織本區財力、物力,爭取上級支持,動員社會力量,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的投入,使農民儘快享受到和城裏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調查報告的方法 篇九

利用抽樣調查的方式,每個鎮4個村委會,每個村委會7戶人以上,做一分比較詳細的問卷調查。其中必須包括最大養殖戶、最大種植戶、最大打工戶、最大砍柴戶、最窮戶等類型的。由於農民絕大多數不會填表,我們同學三人就一個和他們聊天(在聊天中獲得數據),其他兩人分別做填表和記錄。最後三人一起整理表格。其中比價重要的一點的就是,要找他們本村的人帶路到農戶家中,可以是你的朋友,親戚或者是他們他們村比較相信你的人都可以。這樣可以大大減輕農戶對我們的戒心,大大的提高了我們調查的可靠程度!

農問題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十

目的:體察民情,瞭解國情,增長才幹 形式:深入農村,與村民攀談,搞調查

時間:20xx年7月22日-7月27日 地點: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

組織者:山東省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團總支

參與者:山東省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99級、00級部分同學

一 、調查數據

概況:

周家村共有230戶約800口人,住房佔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爲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爲3800元。

(一) 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爲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黃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黃煙500畝,現在黃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後,1992年在房前屋後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

(二) 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裏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纔開始上學。

(三) 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製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二 、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