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漁婆文化發展模式研究調研報告

摘要

關於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漁婆文化發展模式研究調研報告

隨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對漁業的帶動促進作用日漸顯著,人力與勞工配合流水線工作趨於沒落。而在儋州“白馬井碼頭”存在着一種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碼頭景觀,從凌晨到夜晚,來來往往都是女性卸貨裝箱、討價還價,她們有着一個共同的名字——漁婆。她們作爲農村家庭的女性從事着男性的粗重體力勞動,用女性羸弱的雙手和肩膀創造家庭和社會財富,他們身上蘊含着海南人民堅毅勤勞、精明能幹的品格,同時也顛覆着中國傳統社會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

漁婆文化發展至今,已在更大的程度上體現出傳統文明與現代之美,在社會發展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白馬井漁婆文化歷史變遷,以推出系列承載漁婆精神的特色文創產品,探索漁婆生存現狀、漁婆文化發展存在問題和留存發展模式,肩負起深度挖掘海南漁婆文化資源、弘揚漁婆文化精神的重任。

關鍵詞:漁婆文化;白馬井;鄉村振興;傳承發展

目錄

一、漁婆文化發展調查主題背景 1

二、漁婆文化發展調查內容 1

(一)瞭解漁婆文化 1

(二)探索漁婆文化的傳承方式 2

(三)當地漁民對漁婆文化的關注情況、看法及傳承態度 2

三、漁婆文化發展研究調查方法 2

(一)網絡調查法 2

(二)文獻分析法 2

(三)訪談調查法 3

3.1實地前期訪談考察 3

3.2後續的實地訪談考察 3

四、漁婆文化發展模式研究調查結果 3

(一)漁婆歷史起源 3

1、前世起源 3

2、今生未來 3

(二) 漁婆勞作生活方式 4

(三) 民俗及傳說 4

五、漁婆文化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5

(一)漁婆分散經營,管理不當 5

(二)漁村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

(三)漁婆實業遭遇外部因素影響 5

(四)漁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6

(五)勞動者素質偏低,服務水平不高 6

六、漁婆文化傳承與保護對策建議 6

(一)國家要完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性實施保護 7

(二)充分發展文化產業,促進休閒漁業的發展 7

(三)增加培訓和學習機會 8

(四)增加漁婆文化創意 8

(五)大力繁榮漁婆文化創作 8

(六)創新漁婆民俗慶典 9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養文化自覺 9

七、 總結 9

參考文獻 10

一、漁婆文化發展調查主題背景

白馬井鎮位於儋州市西北部,相傳因東漢伏波將軍馬援而得名,很長時間以來,這裏都是海南的漁業重鎮。隨着近幾年的開發,擁有良好的深水良港、豐富的自然資源的白馬井從一片原始沉寂的西海岸變成了投資的熱土。漁業的發展促進了白馬井邁向“濱海時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漁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儋州白馬井漁婆文化是漁業文化一項重要內容。[1]

漁婆文化和漁業相互促進。白馬井的經濟快速提升和城市發展戰略的規劃,對傳統漁婆文化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加快漁業發展,漁婆文化的傳承面臨衝擊,企業合理開發漁婆文化的價值,充分發揮漁婆文化的積極作用,對提升企業文化和儋州文化品質具有推動作用。

但是由於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不科學,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發展動力不足,白馬井鎮的漁業仍然處在傳統的生產和發展水平上,漁婆文化也面臨困境。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導下,我國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農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現實必然路徑。[2]因此鄉村文化興盛同樣重要,從文化振興的角度探索儋州白馬井漁婆文化的振興道路,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目標追求。

在這種背景下,探索儋州白馬井的漁婆文化有着深刻的意義。期望通過調查及保護等研究,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漁婆文化。利用新媒體傳播和弘揚漁婆文化,感受傳統文明與現代之美的碰撞和融合,發現漁婆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中華傳統文化需求,喚醒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此外,把漁婆文化融入城市的先進性,多渠道多思路發掘承載漁婆精神的特色文創產品,這些實體產品能夠給鄉村振興帶來福利,讓村民感受到鄉村文化振興給漁民帶來的實惠。

二、漁婆文化發展調查內容

以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漁婆文化變遷過程爲主線,以歷史志、圖鑑和視頻爲傳播載體展開調查:

(一)瞭解漁婆文化

通過儋州市博物館、圖書館進行相關文獻、實物記載等資料的查詢;蒐集當地廣爲流傳的故事、民謠;對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走訪調查;尋找當地工作的漁婆和當地人瞭解等。

(二)探索漁婆文化的傳承方式

第一,創作白馬井漁婆文化歷史志,分爲三方面:首先,針對白馬井漁婆勞作的場景從時間脈絡上進行追溯,打造一本具有漁婆文化特色的追憶性歷史志;其次,利用實踐調研的成果對其周邊文化創意產品進行設計及製作,擴大白馬井漁婆文化傳播的內涵;最後,針對白馬井漁婆勞作的具體場景,如斗笠的差別,人員勞作的傳承等進行白馬井漁婆文化圖鑑的創作。第二,利用紀錄片、宣傳片、微視頻、直播等視頻傳播方式,展現白馬井漁婆勞作、生活的狀況,追溯漁婆文化歷史發展,挖掘白馬井漁婆背後的精神內涵。

三、漁婆文化發展研究調查方法

(一)網絡調查法

網上資料的蒐集是整個團隊工作的重要方式,通過新浪微博、天涯論壇、有關貼吧以及百度搜狗等各種搜索引擎,廣泛全面地初步瞭解儋州白馬井地區的歷史、地理、人文、習俗信息以及現在的發展狀況及前景,同時有針對性地對此次調查覈心——“白馬井漁婆”,這一特殊人羣進行深入瞭解和調查,爲之後進行實地調查和調查總結的整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文獻分析法                                                                                

爲進一步獲得有關儋州白馬井漁婆文化的信息,按照原定計劃,8月1日,團隊抽調出部分隊員到儋州市博物館和圖書館進行書面和實物文獻資料查閱。

在圖書館,隊員們仔細全面地查閱從上世紀90年代至現在的海南日報、儋州日報等報紙資料,以及近幾年的海南年鑑、儋州歷史圖志、黎族人文圖志、漁業的歷史和發展等珍貴一手文獻。同時,從圖書館借閱了數十本有關圖書,爲之後編纂圖志、論文撰寫以及有關資料提取做好準備。

博物館方面,隊員們詳細聽取講解員對儋州民俗文化及有關漁業歷史的解說,並對展覽的相關文物進行拍照保存,取得了非常珍貴且實質性的的資料。

(三)訪談調查法  

3.1實地前期訪談考察

8月18日,按照原計劃,指導老師和團隊負責人帶領部分隊員到達儋州市創華實業有限公司,面對面和白馬井漁人進行交談,瞭解他們現在的生活作息、具體的工作內容、對漁婆文化的理解以及對白馬井漁婆這一特殊羣體未來的發展前景,同時隊員們進行了實地資料的考察,拍攝下很多珍貴的資料,爲後續實地考察做好準備。

3.2後續的實地訪談考察

在進行一番全面的準備後,8月21日,指導老師和團隊負責人帶領隊員們再次向白馬井進發,進行一次後續實地考察,對此次調查的重點人羣——“白馬井漁婆”進行深入瞭解訪談調查。

四、漁婆文化發展模式研究調查結果

(一)漁婆歷史起源

1、前世起源

白馬井漁婆文化,隨着白馬井碼頭的發展產生。白馬井碼頭又叫南司碼頭,與南司公司密切相關。南司公司全稱國營南海水產公司,於建國後五十年代成立。爲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南海疆土做出過突出貢獻,是具有光榮傳統的國有企業。南司公司在廣州市成立,但因主要作業漁場在北部灣,因此,在50年代末,公司整體搬遷到儋州市白馬井鎮。公司集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製冰、發電、運輸等職能爲一體,伴隨着公司的建立與白馬井碼頭的發展,在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催動下,產生了“漁婆”這一羣體。

2、今生未來

調查結果顯示,80年代初,由於體制不順,近海漁場萎縮,設備陳舊老化,遠洋捕撈能力不足等原因,南司公司開始衰敗,直至21世紀初,轟然倒下。雖然南司公司沒有延續發展,但是白馬井碼頭依舊發展,漁婆這一羣體也經歷了幾代留存至今。調查過程中,依據受訪者的表述,可以發現這幾年來,除了碼頭基礎設施略有改進,由以前的土路變化到現在的水泥馬路之外,漁婆的生活方式、勞作工具、民俗文化等方面均沒有其他明顯變化。相較於三亞碼頭,白馬井碼頭的科技設備引進較少,現代化程度較低是造成變化差異小的一個主要原因。白馬井碼頭靠岸水位較淺,大型漁船無法停泊,不利於現代化機器設立,這一特殊原因使得漁婆這一行業沒有隨着科技的進步而被取代。在未來的近幾十年中這一現象將持續存在。

(二)漁婆勞作生活方式

白馬井鎮地處儋州市中北部,距省城海口138千米、三亞251千米,全鎮海岸線長6.8公里,位於西部線路樞紐地帶,交通便利。鎮轄區內有原海南省海洋漁業總公司工業廠區,是海南省較爲發達的一個漁業城鎮。白馬井鎮是海南省重要的漁業基地之一,海鮮品種產量在全省同類鄉鎮中位居前列,其海產品產量佔全省十分之一以上。

從漁船到港口開始,下船卸貨,分魚、裝箱、放冰,肩挑手扛把各式海鮮從船上搬運到市場,爭吵這討價還價,完成交易,都是由這些“漁婆”來完成的,其中不乏一些本該男人做的重體力勞動。

這裏被稱爲早魚市,天不亮這些漁婆就出來幹活了,早則深夜一兩點,最晚不到五點她們便會早早的來到漁市場,等着回來的船,開始她們的工作,這繁忙的工作,大致要持續到上午九時許,而漁市散市場,要直至中午。

凌晨的碼頭,有數不清的女人,但是她們有着明確的層級分工,有聯絡漁船安排挑魚的販頭,有從船上挑魚、挑冰、挑水的苦工,有在市場開攤位等着賣魚的攤主、有等着買魚轉手的中間商漁婆,她們各司其職,繁忙卻也盡然有序。[3]

忙碌過後,下午的是屬於漁婆們的“休閒時光”,在公園鍛鍊、跳舞、與人閒聊。在每年的休漁期,不同層級的漁婆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販頭一類的漁婆會選擇出去旅遊,放鬆心情。但是那些做苦工的漁婆,因生活所迫,則再繼續尋找散工,補貼家用。

(三)民俗及傳說

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涉海民衆會自發產生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爲習慣和相應上午儀式制度,是以稱爲信仰。[4]不同於福建、臺灣漁民信奉媽祖,白馬井的漁民漁婆信奉伏波將軍。長久以來以漁業爲生,人們希望海洋能夠保佑他們漁業豐收,出海平安,歸來能夠魚獲倉滿。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在白馬井鎮有一個很大的付波將軍廟,每年的正月十六,當地人都會把付波神像擡出街放鞭炮慶祝節日,祭拜將軍。每年的農曆五月初四,是伏波將軍的生日,每一條巷子的代表都會殺豬,來祭拜他。

五、漁婆文化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漁婆分散經營,管理不當

現在每個漁村以承包製爲主的體制將原來屬於集體的漁業權轉給了個人,使得每個漁民都獲得了漁業權,這跟我國農村現在實行的土地承包制是同樣的道理。這樣,漁婆的運作是個體進行的,以個體家庭爲單位進行分工勞作,大大降低了其抵抗風險的能力。同時由於對碼頭捕撈流水線管理制度缺乏,現場秩序管理問題頻出,攤位擺放雜亂,衛生狀況堪憂,管理人員崗位分散較少。

(二)漁村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白馬井向現代化都市的過渡範圍在不斷地擴大,沿海碼頭區域不斷地被開發,以求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在開發的過程中,漁婆文化作爲白馬井漁文化的體現,必須選擇與城市相同的模式來存在,而漁婆文化所獨有的衣帽服飾,富有民間表演特色的表演藝術,多年來流傳下來的漁業勞作工具,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很多時候無暇顧及這些工藝的製作,忽視了它們的存在。目前白馬井漁婆文化旅遊尚未開發,調研過程中發現人們保護意識不強,漁婆的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旅遊發展層次不高、轉型提升壓力較大、漁文化旅遊產品文化內涵略低等。通過調研走訪發現,白馬井未出現有漁具館、漁婆文化館、民間收藏館、文化體驗館和歷史文化館等文化博物館。而且,當地還沒有結合其地域和傳統漁文化優勢,發展第三產業,以此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白馬井缺少能夠體現當地濃郁特色的旅遊文化產品[5]。

(三)漁婆實業遭遇外部因素影響

相關行政體制改革加快了漁民的階層分化。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漁婆由於收入問題開始成爲社會的弱勢羣體,需要社會、政府更多的扶持,但是目前的國家政策對漁業多是限制、 控制、調整。與此相對的是又出臺了很多扶持漁業發展的政策,兩方面的作用反而加快了漁婆和漁民的階層分化。其次是生產方式粗放落後,隨着我國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和城市範圍的不斷擴建,比如航道、港口建設等,漁業水域、養殖灘塗地的被佔用;近海海域的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對於漁婆作業生存也是極大的考驗[6]。

(四)漁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白馬井漁婆文化作爲海南一種歷史悠久的海洋漁業文化,世人知曉度不高。漁婆文化中獨到的代表勞作分工與階級差異的尖頂或圓頂的竹編斗笠,各色水靴,肩挑扁擔與平板車等,由於製作價值與收益不成正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雖然認識到它的價值,但是卻很少有人願意去學習這些製作手法、繼承這種這些文化元素,其中最大的阻礙因素是收入低,漁婆們樸實能幹,大多並不在意工具是否到位,而是以按時完成海鮮交接運送販賣,因此這些工具沒有特定交易對象。倘若這些富有特色的工藝能夠被人們所熟知,其中最重要的就將其作爲一項表演內容被呈現出來,如舉辦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動等。現階段發展漁婆文化沒有很好載體途徑轉化成市場產品,缺少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白馬井漁婆文化的個性不被人廣爲知曉,知名度較低。應該打開市場,將地域文化做大成全國知名品牌,甚至具有國際地位的品牌,纔能有長久發展的前景。

(五)勞動者素質偏低,服務水平不高

漁婆勤勞樸實,質樸善良。但就漁婆本身而言,她們的文化素質不高且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漁婆自認爲處在社會最底層,自我否定,有強烈的自卑感。她們認爲自身愚笨,只能做苦力勞動維持生計。休閒漁業發展其中勞動者素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現階段,漁婆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休閒漁業的發展需要有大批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專業人員,這樣可以給遊客一定的指導。目前在這一方面尚未有明確的規定,嚴重影響了休閒漁業的服務質量水平。

六、漁婆文化傳承與保護對策建議

伴隨着歷史的變遷,現在的漁婆文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很多無形漁婆文化的發展脈絡已經斷裂;有形的物質文化也是面臨着自然界的日益侵蝕、削弱和人爲破壞。現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組織已經認識到了這些有形和無形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例如:近年來膠州大秧歌、 茂腔、膠東大鼓、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嶗山民間故事、嶗山道教音樂、柳腔、周戈莊祭海儀式等,都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目前的這些保護措施並不能夠阻擋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的消失。我們必須認識到,傳承與保護文化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此,我們針對這方面的漁婆文化留存與發展,必須有一個詳盡的計劃和實施措施。

(一)國家要完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性實施保護

目前,我國已經加入了關於遺產保護的國際公約,也制定了比較詳細的《文物保護法》,但該法律主要是針對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漏洞。由於看不到無形文化本身所帶來的價值,因此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如現今漁婆流傳的很多海洋傳說等相關信仰傳說已趨於消失,或者殘缺不全,大部分爲當地老漁婆的口述記錄。另外,在發展白馬井旅遊業的過程中,由於沒有注重保護而出現一邊開發一邊破壞的現象。對此,以法律制約的形式使人們樹立起一個概念,即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爲了更好地保護漁婆文化,保護好漁村文化,而不是破壞,在開發的過程中應做到旅遊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協調發展。

(二)充分發展文化產業,促進休閒漁業的發展

白馬井傳統漁婆文化已具備豐富的地域特色、歷史特色、民族特色,可適當融進現代科學技術並進而形成獨特的時代特色,開發以較短時間吸引大量短期參與者的“節慶會展型”(可充分利用現成的儋州博物館或另行建館)、劃定傳統漁婆文化景區建造諸多景點的“古蹟仿造型”、將白馬井漁婆文化景點集於一起的濃“縮集錦型”等項目[7]。白馬井可在建立漁具館、漁婆文化館、和歷史文化館等基礎上,可集思廣益開展更多的漁文化展館,可以精心組織、充分利用各種傳統文化節日開展活動,比如舉辦特色漁貨的展銷會並配合民俗表演,藉助白馬井正月十六迎神節等各種節事活動的影響力來推動白馬井漁婆文化的發展等一系列有濃郁漁村特色的旅遊活動來吸引遊客。還可以結合當地碼頭旅遊業的發展,繼續開展和新增漁家樂、垂釣樂等休閒娛樂活動,戶外的傳統漁婆文化可與海上勞作相結合,實踐操作如拉網、雜海淺灘勞作等均可設定固定單元,由專人負責,以便遊客隨時體驗。培植以“白馬井漁婆文化爲品牌,以休閒農業爲內涵,出海打漁,打造海島天然氧吧”爲特色的旅遊新景觀,催生出白馬井旅遊的附加產業,又可增加當地居民就業機會,且與漁婆文化並行發展,與白馬井古鎮旅遊接軌[8]。在這些基礎上再發展出其他水上休閒活動,通過發展漁婆文化旅遊來保留和傳承傳統漁婆文化的原生態,煥發新的生命力。提升漁婆文化的影響力,提高漁民的收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增加培訓和學習機會

針對漁村婦女教育文化及科技素質偏低,培訓機會仍需加大[9],針對其思想落後、專業技能不足等情況,政府應加大培訓力度。如邀請專家或者利用網絡等資源對漁婆進行專業的培訓,深入促進漁婆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使得漁婆的專業素養、溝通能力、對白馬井熱愛和驕傲感、對遊客的友好和服務質量等有所提升,有助於促進休閒漁業的發展和奠定漁婆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

(四)增加漁婆文化創意

漁婆文化創意產業要深入到漁婆文化裏面,白馬井得天獨厚的“漁、港、景”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白馬井發展漁婆文化產業的前提,目前以旅遊和漁婆文化結合的碼頭旅遊業爲重點,打造漁俗文化旅遊產業的基礎上尋找更加具有前景的創意產業,以主導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8]。以滿足大衆文化娛樂審美要求爲目的,創新產品的研發,拓展文化產業鏈,爲當地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

(五)大力繁榮漁婆文化創作

豐富漁婆文化創作,繁榮漁婆文化活動是傳承創新和弘揚漁婆文化的一項主要內容,也是滿足羣衆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一是豐富漁婆文化創作。通過規劃與立項監督與管理、考覈與獎懲,切實加強對全縣漁婆文化乃至海洋文化名品挖 掘、保護、提煉和漁婆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傳播的總體規劃,切實加強對文化創作的宏觀指導,實行專項扶持和重點攻關,積極提煉一批具有特色的漁婆文化特質、具有傳承和創新意義的優秀文化,加強文化與技術研究,促進更多藝術成果壯大[10]。重點創作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能生產較大影響的漁婆文化精品,打響漁婆文化品牌,提高漁婆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提升魚婆文化知名度,通過文字,視頻,網絡等進行宣傳。也可以通過舉辦大型活動,增加產業收入,提升魚婆文化體驗度,同時加大知名度。打造魚婆品牌,對銷售的水產品進行魚婆標籤,同時對相關漁具,產品進行品牌標註,並生產一些手辦,微縮的場景,把文化進行實體化轉變,作爲實體產品銷售。

(六)創新漁婆民俗慶典

創新漁婆文化節慶,以漁婆文化爲主題,重視開漁節和慶典開展,把開漁節辦成一個真正的旅遊大節和文化大節,重視做好旅遊和文化文章,打造出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化品牌,更要着力體現節慶活動的羣衆性和參與性,把開漁節辦成一個真正的漁婆與漁民的節日、羣衆的節日,激發漁民羣衆的積極性,激活節慶活動的內在生命力, 擴大節慶品牌的社會認同面。積極創新運作模式,強化時常化運作理念,把開漁節辦成一個真正的市場化運作的節慶。三是繁榮漁婆民俗文化活動。 大力扶持保護民間的慶典娛樂等活動, 扶持舞龍、龍燈、 船燈、馬燈、漁鼓、船鼓等民俗文藝隊伍建設,不斷豐富漁婆與漁民民俗文化活動。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養文化自覺

當前,漁婆文化在快節奏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已開始出現與社會脫節及開發滯後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傳統漁文化的開發和管理處於政府管理薄弱及民衆隨意“劃地盤”的僵局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求城市現代生活方式或涌向城市;一些人執着於高科技、收效快的現代深海捕撈等,使得白馬井年輕一代對漁民與漁婆淺海捕撈中蘊藏的豐富的地方性知識甚或連基礎的淺海作業及其中的信仰講究都不理解;漁婆文化的呈現不是常態性的而是“應旅遊者要求”才能看到;等等。要打破這個格局,關鍵在於:理順政府管理與民衆自發的關係,只有政府先行,做好政府決策、發展規劃,樹立教育理念,才能帶領當地人民對漁婆文化存在的歷史合理性及其意義、作用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只有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地結合,漁婆文化自覺、自信才能真正形成。

七、總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每一個坐落在海邊的漁村在我國沿海地區都佔據了一席之地,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其獨特的風格,形成我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白馬井碼頭上的女人,彰顯吃苦耐勞,頑強不懈,樂觀向上的優秀品質,爲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傳統人工有很多被取代,漁婆這一羣體也受到科技發展的衝擊,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平凡羣體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氣息。

本文基於實地調查結果,結合網絡調查、文獻分析等方法,就漁婆文化發展歷史的背景、內容、發展模式、存在問題以及原因等角度進行論述,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出建議,以期讓更多的人瞭解這羣“闖碼頭的女人”,感受漁婆文化發展過程中展現的傳統文明與現代之美,讓海南人民勤奮堅毅,吃苦能幹的優良品質始終激勵我們,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弘揚。

參考文獻

[1] 王婷榮. 青島傳統漁村文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2] 王朝輝. 鄉村振興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能動性探索[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08):203-204.

[3] 白馬井早魚市一個屬於“漁婆”的天地[N].天涯論壇

[4] 孫德漢.山東區域文化通覽·青島文化通覽.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19

[5] 漁業經濟轉型對漁村婦女就業的影響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嘴漁村爲例[J]. 韓興勇,張麗.  中國漁業經濟. 2014(02)

[6] 王婷榮. 青島傳統漁村文化研究——以青山漁村爲案例[D]. 中國海洋大學, 2014.

[7] 張秋萍. 京族傳統漁文化的調適危機與當代意義[N].中國民族報,2017.

[8] 付翠蓮,陶鬆珠.舟山漁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現狀與開發對策分析[D].浙江海洋大學 2016

[9] 舟山羣島海洋漁俗文化產業研究[D]. 王櫻菲.浙江海洋大學 2018

[10] 張曙. 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漁文化品牌[J]. 當代文化與教育研究, 2012(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