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改革調研報告多篇

改革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加強統計工作改革創新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作出在全黨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統計部門一定要按照上級的總體部署,深入學習、深刻領會深化改革的真實內涵,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以開放的思維、全新的理念、包容的心態、全局的觀念、創新的舉措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通過學習實踐活動,切實解決統計工作中的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努力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斷提高統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一、正確客觀評價統計工作現狀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統計工作作爲反映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晴雨表,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但黨政領導關心重視,老百姓也十分關注;不但關心統計結果,也關心統計過程;不但關心經濟指標,也關注社會事業指標。,統計工作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任務越來越繁重,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統計工作中還有不少不適應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還有不少影響統計整體功能充分發揮的薄弱環節,還有不少制約統計改革和發展的困難和矛盾。可以說,統計事業進入了加快改革和蓬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統計事業發展轉型的矛盾凸現期,我們必須清醒的認清統計工作現狀,更要準確把握統計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促進統計事業發展。

一是統計指標體系難以有效地全面反映科學發展的情況。現有統計體系和統計指標雖然不斷優化調整,但步伐不快,仍遠遠不能滿足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反映總量和速度的指標多、結構和效益指標少,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多、社會進步指標少,反映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指標多、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指標少。

二是統計調查內容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如何體現科學發展觀對統計調查內容的時代性、客觀性和可用性要求,更加註重增強發展協調性,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加註重改善民生,更加註重建設生態文明,以及如何加強資源、能源、環境、服務業等統計,增加反映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統計等,都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三是統計數據質量面臨着比較嚴峻的挑戰。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急劇轉型、人們觀念的不斷變化,調查對象呈現出規模巨大、結構複雜、變動頻繁、基礎薄弱及對統計調查支持配合度下降等特點,瞞報、虛報統計數據現象時有發生,妨礙統計部門實事求是地進行統計,都給組織實施統計調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搞準、搞實統計數據的難度越來越大。

四是統計信息、諮詢、監督的整體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統計監測分析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統計信息的廣泛性和時效性不夠,諮詢建議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夠,統計依法行政和依法統計的力度不夠。同時,缺乏有效的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互爲補充的部門統計機制尚未建立,都直接影響了統計整體功能的發揮。

五是統計部門自身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統計任務與統計力量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基層統計力量不足、負擔較重,部門統計力量分散、薄弱,統計工作的條件、環境、基礎還不能完全適應需要。

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科學發展觀,既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各項工作的行動指針。作爲統計部門,更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不斷完善統計體系,適應新時期對統計工作的要求。

二、在統計實踐中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中央正確把握當前形勢作出的準確判斷,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對於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十分重大。統計工作是認識國情、把握國勢、制定國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是實施宏觀調控、進行監測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統計工作題中之義,要確立“科學發展離不開科學統計,科學統計促進科學發展”的新理念,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工作中,體現在行動上。

一是要牢固樹立科學統計的理念。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離不開統計數據的支撐;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也需要統計數據的驗證。統計工作與科學發展息息相關。但準確的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加工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沒有科學的統計,就會產生偏差,導致錯誤決策,會貽誤大事。因此無論任何時候,統計部門都應當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和勇氣。這個“不變”,指的是科學統計的理念不能變。儘管現在統計工作面臨着來自方方面面干擾,面對不同的利益主體,有着不同的利益訴求,作爲統計部門來說,要始終堅持科學統計,要統計誤差儘可能減小。

二是要確立服務大局的理念。固樹立“統計服務是統計工作第一要務”的工作理念,把爲各級黨政領導、社會各界提供優質服務作爲統計部門的第一要務,轉變服務觀念,調優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按照更快、更新、更準的要求,全方位、多形式、高質量地開展統計服務。進一步在全面推進科學發展進程和加強統計監測預警上做文章、下功夫。充分開發統計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統計部門信息資源豐富的優勢,爲黨政領導和社會公衆提供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的統計信息產品,擴大用戶羣體,滿足用戶需求,多出產品、多出精品。力求把針對性強、有縱橫比較的統計信息及時提供給領導和有關部門。加強經濟預警監測。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按照突出科學發展、突出和諧建設、突出改善民生的要求,關注經濟走勢,跟蹤月度、季度和年度經濟運行態勢,關注突發事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適時爲區黨政領導和相關部門提供現狀判斷準確、變化解釋清楚、原因分析科學、建議合理可行的統計分析報告。要拓寬統計工作視野,跟蹤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最新進展情況,及時爲各級黨委、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決策諮詢信息。

三是要本着對歷史、現實、未來負責的責任意識。要明確責任。責任是一種義務,是一種使命,是推動發展的原動力。責任只有輕重之分,而無敷衍推卻之理。每一名黨員幹部都有不同的工作崗位,崗位賦予責任。有責要有爲,有爲纔有位。要常思量自己工作崗位的來之不易,常掂量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以此增強榮譽感和責任感,愛崗敬業,兢兢業業,在其位謀其政,履其職盡其責。《左傳》雲:“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我們對待自己的職責,要像農夫耕種一樣,白天干事晚上想事,一日三省,如履薄冰。要細化責任。“古今興盛皆在於實,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細節決定成敗,細化才能問責。我們要把統計工作任務層層細化量化,分解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項工作乃至每一細微之處,做到事有專管之人、人有明確之責、責有限定之期,形成人人頭上有指標、件件工作有着落的責任氛圍,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我們的執行力,才能減少失誤和避免缺位,工作才能更加科學嚴謹,更加富有成效。要落實責任。抓落實是領導幹部的基本職責。我們要牢固樹立履責應該、盡責光榮、失責可恥的思想,把落實責任納入重要日程,做到只爭朝夕抓落實、提高水平抓落實、轉變作風抓落實、嚴格考覈抓落實。要一切從工作實際出發,抓重點、抓關鍵、抓突破,想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搞好調查研究,探尋思路舉措,破解發展難題;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苦幹實幹,開拓創新,不圖虛名,不做表面文章,一步一個腳印,不達目的不罷休,不見成效不“收兵”。

四是要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統計部門必須創新統計方法。能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全面、及時反映科學發展的情況;能不能在管理體制多元化的情況下排除干擾,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準確、客觀地實施統計調查;能不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抓住矛盾和問題的主流與本質,科學分析、準確判斷經濟發展的走勢;能不能在宏觀調控的措施下準確反映政策落實情況,提供及時的預警信息;能不能真實反映“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實現程度等等,都是事關科學發展、事關經濟社會大局、事關統計職能發揮、事關統計形象的大事,也是對統計部門把握和服務全局能力的嚴峻考驗,需要我們進一步更新理念、創新方法,積極運用現代技術和手段開展統計工作。

五是要反映百姓訴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爲本。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意味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要旨,就要給人民羣衆帶來實惠。**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統計部門在設計、調查、採集資料和統計分析的各個階段,只有關注科學發展、關注和諧建設、關注改善民生,認認真真察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切實幫助解決老百姓的現實利益問題,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全面小康,才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

六是要充實統計服務內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單純依賴生產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短期內可以加快經濟規模擴張,但從長期看,經濟增長的速度越快,資源、環境投入的代價就越大,增長的成本也就越高。過去,統計部門反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指標多,而反映生態文明的指標少。對此,統計部門必須加強對服務業、節能降耗、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的統計,加強結構、質量、效益和創新統計,全面反映我區在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成績和問題。

三、以真抓實幹的態度做好前工作

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兩個率先”的新目標,經濟社會的新變化,宏觀調控的新舉措,都對統計工作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又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和第三全國經濟普查的關鍵之年。新的形勢下,統計工作職能重要,責任重大,作用突出。我們更應當以時不我待的精神風貌,立足本職,努力做好各項各項工作。力求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取得第三次經濟普查的新突破。這次普查,對我區統計調查體系的完善,以及統計部門提高爲社會服務的能力,是一次重要檢驗,也是我們提高服務、健全體系的一次極好機遇。第三次經濟普查已經全面啓動,全區統計系統必須立即行動起來,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艱鉅性,舉全區統計之力,加快做好、做實普查經費落實、普查實施方案落實、普查業務培訓、普查宣傳發動、物資保障等工作。

二是在強化對經濟運行狀況的監測和分析上取得新突破。統計部門一直十分重視對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測分析,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這項工作還要進一步加強,還要化大力氣做好,特別是在今年這個特殊、複雜的年份,做好統計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工作尤爲重要。今年以來,針對國內外經濟運行環境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統計部門要充分發揮經濟運行監測的職能作用,密切關注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密切關注經濟運行的新情況和新趨勢,密切關注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放緩、新開工項目明顯減少、出口增幅回落、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較大、對全局形勢有較大影響的重點地區及行業等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反應靈敏、全面客觀、高能高效、上下貫通的經濟運行監測分析體系,以宏觀眼光和國際視野,切實做好全年工業、投資、內外貿、物價等各項主要統計數據的分析評估,確保客觀準確反映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時反映發展中的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政策建議,力求把情況談透徹、問題講明白、趨勢說清楚、建議提到位,爲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科學決策提供諮詢依據。

三是在服務業和能源統計工作上取得新突破。要搞好服務業統計工作,難度有目共睹,衆所周知。但形勢又要求我們不得不做好這項工作。首先我們要有克服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上下共同努力,積極探索。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強化組織,加強領導,採取措施。爭取設立專門機構,明確專門人員,充分行使政府綜合統計職能,與部門統計形成合力,是推進服務業統計的有效途徑。要本着查漏補缺的原則,發揮牽頭作用,切實做好指導、協調工作,確保服務業發展情況得到準確和完整的反映。尤其是這次經濟普查工作中,要把搞清、搞準、搞全服務業統計數據作爲重中之重,抓緊抓好抓實。

四是在統計法制和基層基礎建設上取得新突破。發展統計事業,離不開統計法制作保障。當前社會各界對統計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統計工作任務繁重而艱鉅,解決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更好地通過法律手段來加以引導、規範、保障和推動,我們要充分發揮統計法制在改善統計工作環境、維護統計工作秩序、保障統計數據質量、樹立統計權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將依法統計貫穿經濟普查工作全過程,大張旗鼓地開展統計法制宣傳,爲經濟普查營造良好氛圍,動員各類普查對象積極參與普查,認真配合普查,自覺防止虛報、瞞報、拒報、遲報,努力從源頭上把好數據質量關。要圍繞統計中心工作,鎖定重點行業、重點單位、重點指標開展執法檢查,既要查虛報,更要查瞞報和漏報,注重執法的針對性,努力提高執法效能,爲經濟普查,爲統計改革和發展保駕護航。

統計基層基礎建設是統計事業長遠發展的根基,對於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特別是源頭數據質量至關重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必須從統計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充分認識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堅持把重心放在基層,把功夫下在基層。要不斷提高統計手段的現代化,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源頭數據質量。各地要利用這次經濟普查的有利時機,提高應用水平,加強鄉鎮聯網、企業統計直報網絡、統計數據在線處理和統計綜合數據庫等建設工作。

五是在隊伍建設和強化考覈上取得新突破。繼續加強幹部隊伍綜合素質和專業知識培訓工作,把計算機知識、統計業務培訓、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斷加大年輕幹部的培養力度,把那些能吃苦、想幹事、善幹事、幹成事的人推到一線崗位、關鍵崗位,在實踐中得到磨練、成長。繼續完善內部考覈機制,細化考覈措施,通過考覈,進一步激發全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地完成統計工作任務。加大對鄉鎮的考覈力度,把各項考覈措施落到實處,不斷推進基層基礎建設,不斷提升鄉鎮統計工作水平,完善統計工作機制,增強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從而全面促進統計工作的開展。

【第2篇】關於光山縣城路燈管理與改革的調研報告

自縣編委批准成立光山縣城市路燈管理所以來,縣公用事業局紮實開展縣城路燈管理的各項工作。但因管理體制不完善,我縣城區路燈在工程建設、維護更新、亮燈率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城區居民還有更多期待沒有解決。爲應對城區規模不斷擴展、居民需求不斷提升的需要,我們對兄弟縣區路燈管理工作進行了考察、調研。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調研目的

通過對周邊路燈管理水平較高的縣區進行調研,借鑑好的管理方法,學習先進經管理經驗,解決城區路燈管理遇到的相關問題,進一步改善我縣城區路燈管理水平。

二、周邊縣區路燈管理情況

(一)信陽市。信陽市的路燈管理職能歸屬於市城管執法局市政管理處下轄的路燈管理所(共設置3個),市區共有14000盞路燈(不含橋樑、樓體等亮化設施),體制健全,負責城區路燈的管理、維護、改造、新建等,經費爲政府全供。市政府將全年路燈經費統一撥付至市政管理處管理,包括維修費、電費等。建立了路燈智能化控制平臺,實現數字化路燈管理模式。共有工作人員33人(其中包含22名臨時工)。城區道路亮燈率達到95%以上。

(二)新縣。於2022年7月成立新縣亮化工程管理所(其前身爲新縣公用事業局路燈管理辦公室),管理體制健全,是負責新縣公用照明設施建設、管理、維護的公用服務性質事業單位(職能包括城區照明設施的日常管理、經費管理、維修維護、亮化設施建設等)。縣政府將全年路燈經費統一撥付至路燈管理所,包括維修費、電費等。城區共有主次幹道57條、背街小巷104條,3210基5107盞路燈;高杆燈15基,路燈專用變壓器25臺(不含在建)。建立了路燈智能化控制平臺,實現數字化路燈管理模式;共有工作人員12人(其中包含3名臨時聘用的電工)。城區道路亮燈率達到98%以上。

(三)固始縣。路燈管理所體制較爲健全,負責城區路燈的管理、維護、改造、新建等。維修分兩部分,一是內部電工進行日常維修,二是重大突發情況聘用臨時電工進行維修,工資按天計算。路燈建設,由路燈管理所向縣政府打報告並經批覆後,按相關程序實施。縣政府將全年路燈經費統一撥付至路燈管理所,包括維修費、電費(路燈管理所每月自己抄表,然後報送電業局及財政局,據實向縣供電公司支付電費)等共計1000多萬元。城區道路亮燈率達到95%以上。

(四)商城縣。於2022年7月成立商城縣公共照明管理辦公室,股級單位,幹部職工5人。負責城區道路、街巷、橋樑、廣場、公園、公共綠地的景觀照明規劃設計、日常管理與行政執法;路燈建設及維修職能目前還在電業局,但是全年經費(包括維修費、電費等)統一撥付至照明管理辦公室管理。共負責城區10條主幹道(1839基4395盞路燈)、120條巷道、1座公園、3個廣場、1個景區的亮化以及167臺計量裝置的維護管理工作。城區道路亮燈率達到95%以上。

三、光山縣路燈管理情況

光山縣城市路燈管理所成立於2022年3月,股級事業單位,編制8名,現有幹部職工8人。主要負責城區主次幹道路燈的日常管理,對路燈亮燈率進行統計,協調縣供電公司對城區不亮的路燈進行維修。

(一)城區路燈分佈情況

光山縣城區(不含官渡河產業集聚區)共有19條主次幹道、5個廣場,路燈、高杆燈、射燈共計2572基3945盞。其中;主次幹道1665基2789盞;背街巷道446基446盞;5個廣場(望水樓廣場、司馬光廣場、南城廣場、政府廣場、北城廣場)的景觀燈及高杆燈、射燈共461基710盞。

【第3篇】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調研報告

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調研報告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我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全面完成,並通過了州級驗收。爲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切實抓好我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整改工作,根據《_____縣第一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福學組[20xx]3號)文件要求,我於20xx年4月15日至18日,深入各鄉鎮開展林改整改工作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整改工作情況

1、進行早安排、早部署。針對州林改辦對我縣林改工作檢查驗收提出問題,結合我縣實際,縣林改辦及時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抓緊抓好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整改工作的通知》(福林改辦發[20xx]1號),進行早安排、早部署。同時,縣林改辦組成工作小組分赴各鄉鎮就整改工作進行了安排指導。截止目前各鄉鎮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縣林改工作已全面轉入輸機打印。

2、爲了保障整改工作質量和工作進度,各鄉鎮相繼成立工作組,抽調業務技術人員和工作隊員,專門負責整改工作。

3、嚴格按照州林改辦反饋意見要求和省、州、縣驗收辦法的規定,對林改工作各階段各項工作進行查缺補漏(村、組方案的修改完善。會議記錄、會議通知回執、簽到、村組方案表決票、簽名、按手印、村組方案及踏山認界的公示等)。

4、業務技術人員,針對外業勘測宗地移位的問題,認真進行復測整改。對外業勘測表等其他相關表格全面進行複查,規範填寫表格。

5、輸機打印工作。各鄉鎮在整改工作的同時,對整改結束的村進行了輸機,目前全縣已完成3村的輸機工作。

二、存在的問題。

1、部分鄉鎮省級公益林調整工作還未進行檢查;

2、由於工作任務量較大,致使輸機打印工作進展緩慢;

3、工作經費缺乏。整改工作和輸機打印需大量人力、物力,縣林改辦和各鄉鎮無力解決所需資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進度。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認真做好表格的填寫工作。組織人員對整改後的表格重新進行認真填寫,杜絕錯填和塗改。

2、加快輸機打印和發證工作。

3、積極籌備林改配套改革工作。

【第4篇】區教育局成職教育改革調研報告

以職成教育爲突破口 構築區域人才培養的平臺

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局“科教興區”課題組

本課題調研報告是區委科教興區的總體調研報告的一部分,區教育局“以職成教育爲突破口,構築區域人才培養的平臺”作爲調研課題,對區域內成職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與成就進行了回顧,對職成教育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進行了剖析,同時研製了對策與措施。報告最後又以“社區學院調研報告”及“奉賢中等專業學校調研報告”作爲局調研報告的附件,予以佐證。

近幾年來,奉賢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堅持以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爲指導,堅持服務經濟爲宗旨、面向市場爲導向,立足提高我區人力資源素質,積極推進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的創新,不斷加強知識型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大力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積極推進社區教育,爲奉賢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奉賢區職成教育的現狀與概況:

2022年,全區有各級各類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學校、培訓機構共58 所。其中教育局直屬的有2所(成教中心、奉賢中專),鄉鎮成校7所,市老年大學奉賢分校1所,部門、行業(企業)辦學3所(工業技校、農業技校、職工培訓學校),社會力量辦學45所。事業總量達到了286138人次,比上年淨增了9萬人次。而且辦學層次正在高移、重點比較突出,同時又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規格、多樣化的局面,體現了職成教育多功能的特點和直接有效,以及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有13476人接受了學歷教育和文化基礎教育,其中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外語教育的人數分別佔了35%和36%;又如:有77774人次接受了崗位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有157579人次接受了社會文化生活教育,這既適應了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又爲實現農民市民化和構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礎;再如:有17277人次老年人接受了教育,佔到了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22.05%,這又證明了我區的終身教育體系正在形成。

二、取得的成就與基本經驗:

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始終結合奉賢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深化改革與發展,開拓創新,求真務實,開創了奉賢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培訓的新局面。經過近年來的積極探索,在職成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經驗與特色:

1、辦學體制呈現了多元化的良好態勢。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們在鞏固和調整、完善以區成教中心爲龍頭、以鄉鎮成校爲樞紐、以社區及村(企業)辦學點爲基礎的三級辦學網絡的同時,抓住了上海市百所中職校重點建設工程的契機,抓住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契機,抓住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條例》相繼出臺並施行的契機,着力推進了職成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又在2022年取得了質的突破,逐年形成了政府主導、行業自主、社會參與的辦學體制格局。

其一,奉賢中等專業學校的內涵建設和發展又有新的起色。該校作爲上海市現代化、示範性的中等職校,順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點建設的評估和國家級重點中專的複評,並積極開展了上海市行爲規範示範校的創建活動,真正成爲了我區,乃至上海職教領域的一個亮點。抓住奉賢產業結構調整和“三個集中”戰略實施,調整中職專業設置,瞄準各工業開發區、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崛起,積極培養一大批中級專業人才和勞動者。同時又與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等高職院校成功進行了辦學合作,爲向高職延伸奠定了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礎,並且學生證了專業建設,已有計算機應用等專業成爲或申報爲上海市重點專業。更值得指出的是,該校注重教育質量,打造品牌優勢,2022年有效控制了校外辦學點的參與力度和規模,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了98%的歷史新高。

其二,區成教中心的功能建設得到了加強。該校充分發揮了區域內職成教育的示範和引領作用,其中,電大作爲本區高等學歷教育和緊缺人才培養基地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確立,事業規模日趨擴大;整個中心作爲政府辦學的主導地位得到了提升,成爲政府部門加強職成教育指導、管理和服務的中介和橋樑,爲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了客觀條件;成教中心還在本區職成教育科研工作、隊伍培訓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區域化的有效機制,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全區職成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其三,鄉鎮成人學校的佈局調整和功能定位工作進展順利。結合奉賢新一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三個集中”的進程,以及“1+2+5”的城鎮體系的構建,在以往開展《上海郊區成人教育辦學羣建設的研究》和《奉賢區鄉鎮成人學校體制、佈局、功能的研究》兩項課題工作的基礎上,區教育局會同各鎮政府對新形勢下成人學校管理體制、設點佈局和功能定位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理清了改革的思路,形成了進一步加強建設的意見。落實了積極而科學的操作舉措。目前,這類學校已從原來的16所調整到了7所,並且理順了由鎮政府主辦、區教育局主管的體制,調整和優化了管理隊伍,明確了集職成教育包括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定位,還創造性地探索了一鎮一校、總校與社區校區整合的辦學管理運行機制,資源組合得到了優化,辦學實力得到了增強,常規管理得到了規範,成爲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智力支撐。

其四,部門和行業辦學機構加大了社會化、規範化的推進力度。農廣校、工技校、職工培訓學校、建設培訓中心等部門和行業辦學打破了部門、行業所有的侷限,發揮了各自的資源、專業等優勢,面向社會,開展各類教育培訓活動,爲我區的職工崗位培訓、職業技能儲備培訓和農業服務體系人員繼續教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爲現代企業教育制度的構建開創了新的局面。同時,由於主動參與了社會化培訓市場競爭,學員意識、質量意識、品牌意識進一步提升,規範管理進一步加強。

其五,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健康發展。根據“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16字方針,加大了對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包括:開展了以“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推動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爲主題的風采展示和法制宣傳週等系列活動;組織了校院長和檔案管理員的崗位培訓,建立和完善了辦學水平分等定級評估及其社會公示的長效管理機制。與此同時,還會同民政、物價、稅務等有關部門,開展了規範登記、常規檢查、整改驗收、執法檢查等工作,使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管理真正步入了法制化軌道,從而有效地遏止了以中國小生爲對象的文化補課等違規現象,有效地遏制了無序競爭,淨化了辦學氛圍。目前,全區這類學校已達到45所,其中a級學校8所,也涌現了一批先進的典型。如:去年我們接受了市教育評估院對a級學校抽查,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被市教委作爲樣板在全市推廣。去年培訓約3.5萬多人次,佔全區成人教育事業總量的12.3%以上,涉及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術教育及社會生活類教育等。

2、學習型社區建設呈現了整體攀升的良好態勢。

社區教育蓬勃開展。根據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設學習型城市的總體目標和部署,結合我區的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各鎮成人學校都加掛了社區學校牌子,建立了由鎮黨委、政府領導掛帥的社區學校校務委員會,落實了社區教育的功能和任務。同時,積極扶植了村(居委)的社區教育點,積極培育了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班組和學習型家庭,從而初步形成了以各種學習型組織爲基礎和載體的終身學習網絡,不斷滿足了廣大居民多樣化的學習要求。

在大力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中,順利完成了我區的市政府老年教育實事項目,實現了興辦一所區老年大學和完善南橋、奉城、莊行三所鎮老年學校的目標,使老年人學習環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並形成了區老年大學爲龍頭、鎮老年學校、各村(居委)老年分校三級老年教育網絡,使全區的老年教育覆蓋率和老年人蔘與率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區老年教育實事工程的實施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市教委、市老齡委等部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我們始終把創建“學習型”社區,提高全區市民的整體素質作爲職成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頭戲。近三年來,全區近60萬人次參加學習、進修、培訓,老年教育、婦女教育、農民教育、職工教育、黨員教育、幹部教育、行業培訓等教育蓬勃開展,創建學習型社會正在向縱深發展。

目前,全區7個鎮都有社區學校,組織全區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市民參加各自需要的各類教育,推進成人公益性、娛樂性教育培訓,去年社區教育培訓達16萬人次,促進地區精神文明建設

3、農民市民化培訓呈現了項目與職業並舉的良好態勢。

立足“三農”高度,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圍繞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致富的目標,以具體項目爲抓手,實施“燎原計劃”與“萬家富”工程有機結合,廣泛開展種植業、養殖業、“名、特、優、稀”農副產業實用新技術培訓,這是我區多年來在農業勞動者教育培訓上所形成的一大特色。近年來,根據實現農民市民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改革和發展這方面的教育培訓又是職成教育必須研究、探索的一大課題。由此,在繼續以各鎮成人學校爲載體,落實了18個技術培訓與推廣項目的同時,依託區農廣校,實施了區府的萬名農民培訓實事工程,其完成率達到了143.1%,其內容也轉到了以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爲重點,並使千餘人獲得了綠色證書。在此基礎上,還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大力興辦了農民職業儲備培訓和就業轉移培訓,接受培訓的農民達1.5萬人次。

爲了使這項培訓更加制度化、規範化和實效化,從而實現以教育支持來加快農民市民化的進程,歲末年初時,擬定了《奉賢區農民勞動力職業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及其《操作規程》,明確了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的培訓項目指向和以提高就業能力、就業率爲目標的培訓要求,並落實了辦公室和具體人員。

堅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就業爲目標,以職業學校教育和社會化培訓機構爲抓手,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堅持以“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能”爲主,讓農村富餘勞動力、下崗、待崗、轉崗社會人員掌握一技之長,就去年各鎮成人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培訓人數達5萬人次。

4、職成教育兩級管理、三級辦學網絡初步形成並不斷完善。區、鎮兩級政府管理全區職成教育,加強規劃、指導、督查等職能,發揮主導作用。區、鎮、村(居委會)三級適應市場自主辦學,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奉賢中等專業學校的內涵建設和發展又有新的起色。該校作爲上海市現代化、示範性的中等職校,順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點建設的評估和國家級重點中專的複評,並積極開展了上海市行爲規範示範校的創建活動,真正成爲了我區,乃至上海職教領域的一個亮點。同時又與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等高職院校成功進行了辦學合作,爲向高職延伸奠定了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礎。更值得指出的是,該校注重教育質量,打造品牌優勢,2022年有效控制了校外辦學點的參與力度和規模。南橋江海成人學校、奉城成人學校和莊行成人學校是上海市示範性鄉鎮成校,形成了一批品牌學校和特色專業。

5、深化教學和科研改革呈現了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爲重點的良好態勢。

組織開展了職成教育系統的第2022年教學論文競賽活動,極大地提高各職、成校深化教學改革和開展教學科研的自覺性、積極性,而且爲強化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又爲教師的專業發展,尤其是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搭建了舞臺。

更爲可喜的是,開展聚焦到職成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積極開展了國家教育規劃課題的子課題研究。經過近一年的研究和實踐,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成職教科的《支持教師多元化專業發展的對策研究》、成教中心的《成人教育教師專業化培養的區域化管理機制的研究》、奉賢中專的《以科學發展觀引領中職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和南橋鎮成校的《成人學校專職教師一專多能的策略研究》的結題工作。

三、職成教育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目前,我區職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奉賢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深刻轉型實際需要相比,無論在培訓觀念、組織管理、考覈評價還是在資金投入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差距,與奉賢基本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還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區域層面上的統籌管理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建立統籌管理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的綜合性機構已經成爲當務之急;鄉鎮成人學校的發展水平不均衡,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民市民化培訓和弱勢羣體培訓缺乏支持氛圍和支持力度;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的層次、專業、結構佈局尚欠合理,辦學的社會氛圍並不寬鬆;等等。

1、政府統籌、多方參與的職成教育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條塊分割,部門各自爲政,行業壟斷控制性辦學制約整體發展,政府部門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發展職成教育缺乏宏觀性、科學性。區成人教育委員會的職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建立統籌管理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的綜合性機構已經成爲當務之急。

2、鎮成人學校建設明顯薄弱,發展水平不均衡。鎮政府應承擔職責與義務不盡到位。鎮級行政區劃調整後,仍有1所(青村)成人學校沒有解決獨立建制問題,各成人學校的編制問題還沒有落實,4所(金匯、青村、四團、柘林)成人學校設在社區,對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不便。

3、教育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培訓設施、設備欠缺嚴重,簡陋陳舊,難以適應高新層次的成人繼續教育和中高級職業技術人才培養。

4、有關職能部門人才培養、培訓規劃不健全。各鎮、委、辦、局都應對本部門人才培養及幹部培訓作出規劃,但不少部門缺乏人才意識和培訓措施,甚至無規劃,人才觀念、人力資源開發觀念極爲淡薄。

5、職業技能教育、就業再就業培訓與現有企業用人制度不適應。企業爲降低成本,不規範用工,無證上崗,明顯降低企業員工素質,但又缺乏有效勞動監察。不少企業忽視在職職工的培訓,根據國家規定的職工培訓經費不在成本中提留,即使提留挪作他用,企業開展職工培訓擺不上位置,而有關職能部門又不對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費作審計監督。“勞動准入制度”推進緩慢。

6、職業技術等級培訓與技能考工考覈關係沒有理順。培訓面難以推開,缺乏開展社會化培訓、專業化技能等級考覈的良性循環機制。

7、外來務工人員培訓未擺上重要位置。尚處在自發狀態,缺乏部門協調配合與綜合管理。

8、全民學習尚未得到社會響應,整體提高市民素質未受到一些領導、部門的重視。終身教育理念缺乏社會輿論導向。

四、對策與措施:

1、正確樹立“科教興區”、“人才強區”戰略觀念。各級領導、部門及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職成教育在全區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在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發展新型工業、實現城市化進程、解決“三農”問題、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就業再就業、提高勞動者素質等都得依靠職成教育,發展職成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是形成全民學習、終生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實踐,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區政府應將各鎮政府、職能部門的教育培訓工作列入年終幹部實績考覈內容之一。各鎮政府、各委、辦、局職能部門必須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切實落實培養、培訓措施。各部門要有專(兼)職分管教育領導和辦學幹部,加大對企業、行業職工教育和新型農民培訓的指導和督查,紮實推進人才的培養和幹部職工素質的提高。

2、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多方參與、區鎮分級管理的全員教育管理體制。建議將原來的區成人教育委員會更名爲奉賢區職成教育委員會(由區教育、勞動保障、人事、財政、計劃、經濟、建設、商業、農業、婦聯、共青團等有關部門及部分行業、集團企業參與),研究解決職成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增強其職能和協調面。各鎮建立相應的成人教育協調機構——鎮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委員會。

3、切實加大職成教育經費的投入。根據國家規定的經費渠道,必須確保:

(1)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成人教育經費,須有權威合法部門提取後全額劃撥成人學校使用,年終必須審計;

(2)全區成人教育經費(滬教委成95第01號文)規定按常住人口(包括外來務工人員)每年1.00元,針對奉賢人口現狀及成人學校培訓面,應按全區總人口計撥。同時,根據鎮成人教育開展狀況,鎮財政應以1:1配套安排成教經費;

(3)農村教育經費附加中的20%應用於成人教育發展;

(4)每年均應安排職成教育專項(重點項目培訓、重大工程)經費;

(5)社區教育爲公益性教育,必須有政府適量、穩定的資金投入來保障開展培訓;

(6)區、鎮政府應安排部分經費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4、進一步整合區域內教育資源。重點建設好國家級、市級標誌性重點中專,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的創新,調整職成專業設置,不斷滿足奉賢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對緊缺人才的需求,以社會需求爲準則,堅持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並舉並重,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機結合的辦學路子,加強與完善區成教中心建設,籌建區社區學院。充分利用區域內大學園區優質教育資源,推進職成校與各高校的協調與溝通,搭建“雙向互動、交流合作”的培訓平臺,引入高校先進辦學理念,延伸培訓領域,拓展培訓空間。使高校的師資、設備、人文環境、辦學理念等優質資源在推進全區職成教育中發揮獨特優勢。擴大對外合作辦學,使我區職成教育向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方向發展。

5、努力改變鎮成人學校建設的薄弱局面。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見》、《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批轉市教委、市農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郊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儘快轉發2022年2月區教育局提交給區政府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建設和管理的請示》。各有關部門要在學校建制、編制、經費、基本建設上給予積極支持。必須進一步明確鎮政府的管理職責,加大支持、扶持力度,使鎮成人學校真正成爲本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基地、黨員教育基地、科教興鎮基地、社區教育基地。

6、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積極推進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進一步充分利用各類學校師資、專業、基地等優勢,把就業教育、創業教育擺到各職成校辦學重點內容之一,由學校專業學科爲本轉向職業崗位和就業爲本的辦學理念。加大對社會化下崗轉崗人員的技能技術培訓力度。區勞動部門可將培訓崗位向社會公佈,分解培訓任務到各鎮成人學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推開培訓面。加強就業指導與推薦,促進社會穩定。

7、要充分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素質教育。從入口關上加強有關職能部門的綜合管理,按照誰用工誰負責培訓的原則,組織職成學校加大培訓力度,經濟、計劃、建設、商業、公安、綜治等部門聯席辦公,可試行《奉賢區外來務工人員培訓證》制度,推動外來務工人員上崗前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行爲規範和行業必備技能教育及法律法規安全教育,確保奉賢勞動大軍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

8、積極推行、實施勞動預備制度和勞動准入制度。切實實行“先培訓、後上崗、後就業”,建議加強勞動監察檢查,保證企業勞動者素質不斷提升。理順培訓與考覈的管理機制,拓寬辦學面,鼓勵教育機構、社會力量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從嚴把關考工考覈,切實構築“培訓社會化、考工專業化”的“一門式”服務機制。

9、努力構建奉賢以學習型城市爲標誌的終身教育體系。

(1)由政府牽頭,搭建奉賢學習型城市(協調)機構,構築學習的平臺,統籌規劃全區全民學習目標與任務。

(2)大力發展和創新繼續教育,進一步提高幹部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廣大職工的現代科學文化素質。

(3)認真辦好各鎮社區學校,明確實質性發展目標,創建奉賢區社區學院。

(4)必須加大輿論宣傳導向,樹立學習型家庭典型,確立市民學習化理念。

【第5篇】農村改革發展的調研報告範文

一、調研的背景與動機 :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美好圖景。與此同時,中央明確強調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顯而易見,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

二、調研時間:

xx年3月---xx年10月

三、調研範圍:

居力很鎮15個行政村

四、調研內容:農村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意識跟不上發展需要

1.農村基層幹部綜合素質不高。在農村改革發展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是核心。但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落後於農村改革發展客觀形勢的需要,黨員幹部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能力較弱,對發展認識不夠,對上級的依賴思想較爲嚴重。農村幹部隊伍綜合素質不高,農村基層幹部存在年齡老化、文化素質偏低、政策理論水平不高和工作責任心不強等問題。

2.農民羣衆觀念陳舊,市場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羣衆文化素質低,發展意識淡薄,農業生產上只顧傳統種植,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只顧眼前小利,忽視長遠效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的村上級給農民提供最優惠的政策和服務,但大家不積極、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項目無法落實。

(二)農業結構有待調整,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化力度不夠

近年來,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鄉黨委、政府雖然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但由於不少農戶無技術、無資金、無經驗,不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造成投入多、產出少。加之由於農業生產的低效益,農村中稍有文化素質,有一技之長的青年男女,紛紛外出,不願從事勞動強度大的種植業,而留在農村的老年勞動力和婦女勞動力,因缺文化,對新技術、新生事物接受慢,寧可固守低效益的傳統種植業,不願向畜牧、蔬菜、水果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轉型。

(三)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1、道路問題:居力很鎮地處科右前旗政府南,東、西、北三面與烏蘭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接壤,111國道橫貫全鎮,白阿鐵路從鎮東南穿過,交通便利,通訊便捷。通過多年努力,全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但從總體上看,村級道路還顯得薄弱。要致富、先修路,羣衆普遍認識到這一點,但鄉村公路建設項目有限、缺少資金,羣衆想修路的願望與上級投入還有差距。農田水利等建設也離農村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

2、辦公及活動場所問題:全鎮15個行政村現已基本解決辦公場所問題,但是有部分不夠標準,利用學校當臨時的辦公場所,活動場所只有在鎮政府所在地前進村有一個標準的活動場所外其他村有個別的也都存在地方小、無活動設備等問題。

(四)農村衛生環境普遍較差

幾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沒有垃圾回收點,有部分農村家庭沒有獨立廁所,農村衛生環境不容樂觀,整體上是髒、亂、差的局面。

(五)農村存在的陋習

現在有的村還存在賭博的現象,一到冬季就開始聚集賭博,有的甚至把一年的收入輸光了還欠了很多外債。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村裏你經常能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在家幹活,問到爲什麼不去上學時他們說不願意上十幾歲的孩子對問題的看法是簡單的,這需要的是家長的正確的引導。

仍有少數村民現在還迷信,相信xx,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生活。

五、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1、發展農村經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原則,理性發展、適度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發展。

2、搞好村鎮規劃,新農村要有新面貌。要有個像樣的辦公場所,要有農民的業餘活動場所,要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農民兄弟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樣子,規劃自己心中的新農村。他們認爲,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把農村衛生環境搞上去,乾淨整潔纔是新農村應有的面貌;其次,做好村鎮規劃、產業規劃和城鄉規劃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再次,搞好示範村和新村鎮建設,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3、優惠政策要延續,幸福美景萬年長。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臺了關於三農問題的三個一號文件,有力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創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農民在舉雙手贊成優惠政策的同時,也衷心地希望國家政策能持久永恆,用持續穩定的政策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好局面。

4、易舊俗、樹新風,新農村要有新風氣。各村制定符合實際、能治壞習氣的《村規民約》。像紅白喜事、賭博現象都要按新村規處理,全體村民共同參與起來,共同抵制歪風邪氣,弘揚社會正氣,改變遇事沒人管,誰管遭白眼的現象。

5抓好村級幹部隊伍建設,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用好大學生村官。加強農村基層黨員教育,充分發揮黨員的領導帶頭作用。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農作物的增產、增收。鼓勵農民進行創業,對創業者給予優惠政策與獎勵,政府幫助發展大型養殖產業。落實好上級下達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指標,不搞面子工程。加強農村、農民的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居力很鎮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第6篇】某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調研報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安排,我們於2022年8月6日至10日對我區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尤其是“轉變鄉鎮職能,更新鄉鎮事務的管理理念”工作進行了系統回顧、考察和剖析。調研後,我們認爲,全區按照服務主體社會化、項目運作市場化、監督管理系統化、考覈評價規範化、經費保障制度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以錢養事”的運行模式,即“農民點單、政府買單、服務競單、農民驗單”模式;抓好制度建設,構建包括准入機制、競爭機制、責任機制在內的長效機制,用制度規範新機制的運行;保障“以錢養事”資金,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公益服務項目和服務主體,做到專款專用;加強農村公益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總的特點是:我區鄉鎮綜合改革方向明確,進度較快,質量很高,程序規範,措施得力,效果明顯。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於2022年5月啓動,按照“先班子後機關,先行政後事業”的基本思路,分四步實施改革。到05年底,全區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基本結束,取得了初步成果,達到了“六個到位”的改革目標。即班子職數調整到位、機構設置規範到位、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到位、分流人員精簡到位、全員養老保險到位、“以錢養事”新機制建立基本到位。在2022年4月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考覈檢查中,考覈組給予了充分肯定。在2022年全省“以錢養事”檢查中,被評爲優秀等次,_____委、區政府被評爲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先進單位。在2022年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考覈評估中,被評爲優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

(一)鄉鎮機構改革情況。

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我們做到了四個堅持:

1、機關改革堅持做到“一個規範三個精簡”。即規範鄉鎮機構的設置,精簡職數、內設機構和工作人員。全區13個鄉鎮場領導機構全部按“三辦一所”的規定設置到位;領導職數由170名調整到113名,精簡職數57人,減幅33.5%;機關內設機構由63個精簡到37個,減幅41.3%;行政機關由770人精簡到431人,精簡339人,減幅44%。行政機關人員編制全部上網公佈,接受社會監督,杜絕了編外借、聘用人員。

【第7篇】農村改革發展的調研報告

一、調研的背景與動機 :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美好圖景。與此同時,中央明確強調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顯而易見,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

二、調研時間:

XX年3月---XX年10月

三、調研範圍:

居力很鎮15個行政村

四、調研內容:農村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意識跟不上發展需要

1.農村基層幹部綜合素質不高。在農村改革發展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是核心。但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落後於農村改革發展客觀形勢的需要,黨員幹部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能力較弱,對發展認識不夠,對上級的依賴思想較爲嚴重。農村幹部隊伍綜合素質不高,農村基層幹部存在年齡老化、文化素質偏低、政策理論水平不高和工作責任心不強等問題。

2.農民羣衆觀念陳舊,市場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羣衆文化素質低,發展意識淡薄,農業生產上只顧傳統種植,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只顧眼前小利,忽視長遠效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的村上級給農民提供最優惠的政策和服務,但大家不積極、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項目無法落實。

(二)農業結構有待調整,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化力度不夠

近年來,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鄉黨委、政府雖然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但由於不少農戶無技術、無資金、無經驗,不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造成投入多、產出少。加之由於農業生產的低效益,農村中稍有文化素質,有一技之長的青年男女,紛紛外出,不願從事勞動強度大的種植業,而留在農村的老年勞動力和婦女勞動力,因缺文化,對新技術、新生事物接受慢,寧可固守低效益的傳統種植業,不願向畜牧、蔬菜、水果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轉型。

(三)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1、道路問題:居力很鎮地處科右前旗政府南,東、西、北三面與烏蘭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接壤,111國道橫貫全鎮,白阿鐵路從鎮東南穿過,交通便利,通訊便捷。通過多年努力,全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但從總體上看,村級道路還顯得薄弱。“要致富、先修路”,羣衆普遍認識到這一點,但鄉村公路建設項目有限、缺少資金,羣衆想修路的願望與上級投入還有差距。農田水利等建設也離農村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

2、辦公及活動場所問題:全鎮15個行政村現已基本解決辦公場所問題,但是有部分不夠標準,利用學校當臨時的辦公場所,活動場所只有在鎮政府所在地前進村有一個標準的活動場所外其他村有個別的也都存在地方小、無活動設備等問題。

(四)農村衛生環境普遍較差

幾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沒有垃圾回收點,有部分農村家庭沒有獨立廁所,農村衛生環境不容樂觀,整體上是髒、亂、差的局面。

(五)農村存在的陋習

現在有的村還存在賭博的現象,一到冬季就開始聚集賭博,有的甚至把一年的收入輸光了還欠了很多外債。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村裏你經常能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在家幹活,問到爲什麼不去上學時他們說“不願意上”十幾歲的孩子對問題的看法是簡單的,這需要的是家長的正確的引導。

仍有少數村民現在還迷信,相信xx,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生活。

五、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1、發展農村經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原則,理性發展、適度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發展。

2、搞好村鎮規劃,新農村要有新面貌。要有個像樣的辦公場所,要有農民的業餘活動場所,要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農民兄弟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樣子,規劃自己心中的新農村。他們認爲,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把農村衛生環境搞上去,乾淨整潔纔是新農村應有的面貌;其次,做好村鎮規劃、產業規劃和城鄉規劃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再次,搞好示範村和新村鎮建設,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3、優惠政策要延續,幸福美景萬年長。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臺了關於“三農”問題的三個一號文件,有力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創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農民在舉雙手贊成優惠政策的同時,也衷心地希望國家政策能持久永恆,用持續穩定的政策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好局面。

4、易舊俗、樹新風,新農村要有新風氣。各村制定符合實際、能治“壞習氣”的《村規民約》。像紅白喜事、賭博現象都要按新村規處理,全體村民共同參與起來,共同抵制歪風邪氣,弘揚社會正氣,改變“遇事沒人管,誰管遭白眼”的現象。

5抓好村級幹部隊伍建設,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用好大學生村官。加強農村基層黨員教育,充分發揮黨員的領導帶頭作用。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農作物的增產、增收。鼓勵農民進行創業,對創業者給予優惠政策與獎勵,政府幫助發展大型養殖產業。落實好上級下達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指標,不搞‘面子工程’。加強農村、農民的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居力很鎮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第8篇】領導幹部公務用車改革情況調研報告

會,進行了認真地安排部署,做好宣傳發動和思想教育工作,保證了貨幣化改革的順利進行。二是摸底定標。領導幹部個人交通費補貼標準,根據前三年消費基數及領導幹部的職務、分工和實際工作量等因素綜合確定,劃分若干檔次,定額到人,以文件形式下發執行。三是運行管理。各地、各部門嚴格操作程序和管理辦法,實行'貨幣化控制、市場化消費、社會化管理'。

'四個原則':一是公平、公開、公正原則。各地在改革進程中,廣泛徵求幹部羣衆意見,運行過程中,定期公佈賬目,接受羣衆監督。二是節約支出,減少浪費原則。各地在改革過程中,以改革前三年的平均數爲基數,並適當下調一定比例,確定交通費總額。三是簡化程序,便於操作原則。交通費每月隨工資發給個人,由個人根據工作需要自由支配,節約歸己、超支不補。四是有利工作和調動積極性原則。在覈定領導幹部交通費補貼時,堅持做到既能滿足正常公務消費需要,還能在勤儉節約的情況下略有節餘,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

從我市改革運行的情況來看,改革的主要成效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降低了行政成本,從源頭上防治了腐敗。公務用車實行貨幣化改革後,交通費補貼隨工資發放,單位不再養車,不再報銷任何有關車輛的費用,從源頭堵塞了漏洞。

二是轉變了工作作風,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實行公車改革之後,鄉鎮領導安心基層堅守崗位,下鄉騎摩托車、自行車成爲新風氣,'走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鄉鎮幹部聯繫農戶、下田間地頭的多了,和老百姓的距離拉近了。

三是增強了改革信心,營造了車改的良好氛圍。絕大多數幹部認爲公車改革是大方向、大趨勢,對改革是支持和擁護的。鄉鎮機構改革即將全面完成,鄉鎮職能定位進一步明確,領導幹部的消費觀念進一步更新,有利於車改的深入進行。

四是增進了班子團結,調動了班子成員的積極性。改革後,領導幹部特別是副職領導幹部擁有了消費支配的主動權,方便了工作開展,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在市紀委組織的問卷調查中,97.1%的副職領導幹部對改革持支持擁護的態度。

三、當前公務用車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上下改革不聯動。上級機關及領導沿用傳統工作方式方法,給改革單位帶來諸多不便。如:鄉鎮取消公車後,上級領導經常讓鄉鎮幹部到縣城開會、彙報工作、處理信訪等,鄉鎮主要負責人甚至平均每1.3天接到一次會議通知,有的領導下基層檢查、調研,仍然熱衷於讓基層幹部迎來送往、全程陪同,基層難以招架。

(二)開展工作不方便,降低了工作效率。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遇有突發性事件、緊急公務時,一時難以找到交通工具,易誤事。二是迎接上級領導幹部檢查指導工作時,交通工具不合拍,跟不上。三是正常工作受影響。在經濟欠發達、財政困難的地方,由於交通費補貼標準低,一些領導幹部在外出時首先考慮的是經費開支問題,影響了一些幹部向外跑項目、爭資金、洽談協商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三)標準覈定不夠科學,與工作需要不相適應。鄉鎮普遍反映,交通費補貼在考慮社會平均消費水平、可承受能力基礎上基本按職級確定標準。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同職級幹部之間的平衡,但並沒有與分管工作的工作量大小、實際職務開支的多少掛鉤,極少數作風漂浮、工作消極應付的幹部往往能夠出現節餘,而那些真正承擔任務重、工作紮實的幹部,消費補貼不夠用,20xx年鄉鎮機構改革後,實行書記、鎮長一肩挑,領導班子職數也由15人精減爲9人,工作量大大增加。加之,汽油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租車費用也相應增加了。

(四)因財力緊張或未納入財政預算,交通費補貼難以兌現,使公車改革難以爲繼。鄉鎮雖然是一級財政,交通費補貼也納入財政預算,但農村稅費改革以後,鄉鎮收入來源減少,公務用車消費的費用難以保證。各地直屬部門公車改革沒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其交通補貼費用靠各單位自籌,補貼經費難以保證。

(五)配套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力。公務交通費發給個人後,由於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以至於有些地方單位出現了轉嫁消費、行政不作爲或工作消極應付等問題,

(六)退休幹部公車改革難以確定。爲退休幹部發放公車消費補貼的做法,在一些地方基層有不斷蔓延之勢,人爲地使違規消費行爲'合理合法化'。既違背了領導幹部職務消費貨幣化改革的初衷,也給當地公車整體化改革帶來了政策性的困難。

四、進一步完善公務用車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一)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大力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改革的目的意義,通過給幹部羣衆算大賬,算細賬,讓幹部羣衆明白改革的必要性。要向各級幹部講明職務消費的含義,徹底消除把公務用車補貼當成福利待遇、身份象徵的錯誤觀念。要注意總結、宣傳改革成功的典型事例,讓幹部羣衆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同時,要加強對改革單位的引導和指導,確保改革不走彎路,健康發展。

(二)因地制宜,適時修改調整改革辦法和交通費補貼標準。對於改革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要因地因時科學解決,並賦予縣(市、區)、鄉鎮一定的自主權。對於已形成的基本經驗做法要擴大領域進行推廣,對於不切合實際的措施要及時糾正,不斷完善。

(三)健全完善與公車改革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各地各單位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工作要在上級黨委統一領導下,由政府主管,財政部門主抓,紀委監督。同時設立管理辦公室和監督辦公室。管理辦公室設在財政部門,主要職責是制定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的相關政策,負責全市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經驗總結、推廣工作、組織協調、督辦落實等工作。監督辦公室設在紀委,主要職責是:負責對各地落實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方案、相關政策情況監督、檢查,查處改革中違紀違規問題,建立和完善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相關監督制度等。二是上下聯動,整體推進。在鞏固鄉鎮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縣(市、區)直機關改革進程。可在縣(市、區)選擇試點探索組建機關後勤服務中心,將公務用車相對集中,模擬市場租車計價方式,向部門、單位和個人提供有償用車服務。

(四)要逐步將公車改革的補貼費用納入財政預算,保證改革工作持續健康發展。財政狀況好的地方,公務用車消費費用可全額納入財政預算,財政狀況相對較差的地方,公務用車消費費用要逐步納入預算,並隨着經濟發展財政狀況好轉儘快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保證改革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五)加強監督檢查,完善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針對公務用車消費中的特殊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如處理應急公務、重大突發事件的交通費問題,可以制定相應應急公共交通費用處理辦法。爲便於監督,可制定公開公示制度、財務單列制度、定期審計制度、禁止性規定、違規違紀問題處理辦法等。二是探索新的領導幹部實績考覈辦法。建立幹部崗位績效評價、工作績效考覈等配套制度。三是加強監督檢查,嚴肅改革紀律。對弄虛作假、轉嫁消費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處理,嚴重違規違紀的要追究黨政紀責任,觸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責任,保證領導幹部職務消費貨幣化改革深入健康發展。

【第9篇】農村稅費改革後幹羣關係矛盾分析調研報告

一、稅費改革後幹羣關係矛盾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彙總、梳理,結合走訪座談縣鄉村幹部和羣衆的情況,我們認爲隨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兩大戰略的實施,當前影響農村幹羣關係的主要矛盾有以下五個:

一是農村幹部文化素質、工作作風、領導方式與羣衆對農村幹部的職能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這是基本矛盾。稅改後,農村基層組織的職能主要是引導、示範、管理和服務,這對基層幹部的工作作風和領導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查發現,目前在全縣農村黨員幹部隊伍中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帶富水平偏低、年齡較高的“三低一高”問題,全縣有近半數的農村幹部只有國中學歷,62%的農村黨員僅有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一技之長並能帶頭致富的農村黨員幹部爲數不多,對農村發生的深刻變化,許多農村黨員幹部表現出了很不適應。如有50%的幹部在帶領羣衆調整經濟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缺路子,少法子,感到無處下手,心有餘而力不足;有37%的幹部不善於做新時期的羣衆工作,作風不民主,辦事不公道,工作方法簡單粗暴,造成黨羣幹羣關係緊張;有41%的人對農村政策不熟悉,法制觀念淡薄,不能嚴格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導致羣衆不滿。如:王同莊鄉東西韓、西西韓村,每村5個村幹部,文化最高的是國中,一個村的村長是文盲,僅有一人能寫簡單彙報,有的

連口頭彙報都說不了。

二是農村幹部發展市場經濟能力低與農民要求發家致富願望高之間的矛盾,這是主要矛盾。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致富願望越來越強烈。但是,作爲一家一戶的生產單位如何與農村市場經濟相銜接,如何發展壯大“一村一品”等個體工商業,如何發展高效農業,靠一家一戶是不能實現的。這就迫切需要廣大鄉村幹部做農民進入市場的“領路人”,爲農民提供相應的服務。然而,一些鄉村幹部對市場經濟並不熟悉,對高效農業不瞭解,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不理解,自己不能致富,更談不上帶頭致富、帶領致富。如大營鄉的東大營、中大營村,中韓鄉的小河村、徐家莊村等農民主要以簡單的種植業、養殖業來生活。同時,農業稅免徵僅是“少取”,農民還盼望政府在“增收”和“多予”上對農民給予更多關注,創辦產業協會,增強農民抵抗市場經濟風險的能力,提供技術和政策上的支持,讓農民更有信心發展農村經濟。在收回的529份調查問卷中,“願意讓中央在種植、養殖業與合作醫療、教育上給予更多補助”的佔68.90%,列第一位;“希望鄉村幹部帶領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增加農民收入”的佔60.25%,列第二位;“希望加大農畜產品保險力度”的佔50%,列第三位。

三是農村幹部依法履行管理職責與農民不服管理的矛盾,這是經常性矛盾。主要有: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與羣衆的生產、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爲鄉規民約的執行、農村治安聯防、村容村貌治理、街道硬化整修、水電系統管理運行等公益事業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管理;如萬城鄉小石家莊村、武城村由於村集體無經費,原先供羣衆吃水的自來水系統已壞的無法維修,現在只有家家打旱井、戶戶購水吃。王同莊鄉的東南巖、西南巖等村由於沒有經費,村裏的垃圾得不到及時清掃等;法律法規與農村農民約定俗成、封建陋習等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爲精神文明建設、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村民自治、人地矛盾、宅基地發放等。例如:在農村責任田和機動地的承包過程中,有的已出嫁未遷戶口的女兒在孃家婆家都分不到耕地,造成生活困難,鄉鎮政府的指導性意見村裏難以執行;機動地管理不規範、增人減人後機動地調整不完善等;五是村幹部

二、解決農村幹羣矛盾的途徑

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之後,農村幹羣關係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我們按照十七大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抓住機遇,用改革的精神、發展的思路在實踐中認真研究和解決,根據我們的調查,

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採取措施:

1、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增強村級領導班子駕馭農村工作全局的本領。

一是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通過民主推薦和競爭的方式,從縣、鄉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選派一批年富力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年輕幹部到貧困村、落後村掛職或任職。今年以來,我縣開展了百名幹部下基層活動,從縣直部門抽調了100名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職,有效的增強了村級組織戰鬥力、優化了班子結構。同時要利用農村“兩委”換屆選舉,推行村委會主任、委員由村民直選和村黨支部委員“兩推一選”的制度。要大力推行村幹部交叉任職,積極鼓勵支部書記、委員競選村委會負責人,提高村級班子在羣衆中的威信。在“兩委”換屆工作中,我縣有80個村實現了支部書記、村主任“一人兼”,佔農村總數的75%;交叉任職人數爲347人,佔農村幹部總數的66.6%。

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村幹部要帶頭示範,充分利用閒置土地和集體土地,採取股份制的形式創辦“科技示範園”,如西富村鎮的西富村、南焦、古城等村,在河北農大的扶持下,創建了“梨棗生產示範基地”;要帶頭闖市場,積極爭當農民經紀人,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農民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如王同莊鄉東良莊村黨支部書記馮俊傑,積極與高邑縣富林園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專家進行聯繫,興建了200餘畝的高效農業生產示範基地,吸收村內剩餘勞動力50餘人,受到了羣衆的歡迎。

三是加大對後進村的扶持力度。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幫扶工作規劃,繼續加強對後進村的幫扶工作。抓好後進村,形成工作合力是關鍵,爲此縣委在縣直推行了縣級黨員領導幹部、縣直

部門“三包三抓”責任制:即縣主要領導包鄉鎮、縣級副職包片、縣直部門包村(經濟部門包窮村、政法部門包亂村、黨委部門包弱村),重點幫助指導後進村黨支部抓班子、抓發展、抓爲民辦實事。並建立了“三抓三包”專項述職制度作爲幹部實績的主要內容進行考覈。

3、認真執行“一制三化”農村運行新機制,不斷完善農村幹部的職責定位和考覈,切實加大民主政治建設的力度。農村“一制三化”運行機制是河北省自以來在全省推行的農村規範化管理辦法。我縣按上級要求,用三年時間到已在全縣推廣,並在推廣過程中不斷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謂“一制”:就是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即黨支部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支部書記是村“一把手”,黨支部要加強對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共青團、婦聯會、民兵連等村級組織的領導和監督。所謂“三化”就是“支部工作規範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即黨支部要建立支委會工作、黨員大會、兩委聯席會、村委會重大事項向黨支部請示報告等項制度,推進支部工作規範化;在村民自治中,要建立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村委會工作和村民管理等項制度,推進村民自治規範化;民主監督中,建立村務公開、民主議政日、民主評議村幹部和“三審”財務等項制度,推進民主監督程序化。

在529份問卷調查中,有30.50%的黨員認爲“一制三化”需要進一步加大落實力度,認爲“村務公開、財務監督有待加強”的佔25.95%,認爲“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落實不到位”的佔35.66%,認爲“民主評議村幹部不到位的”佔42.35%。對“參政議政不積極不支持”的佔43.40%,認爲“黨員、村民代表的素質不高、私心重”的佔28.5%。在座談中普遍認爲當前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力度需要加強,要採取有力措施,提高黨員、村民代表的素質,提高廣大村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應充分發揮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的決策作用。在調動村民代表和黨員、村幹部三方面積極性上做文章,在加強農村不同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建設上下功夫,使“一制三化”的各項制度進一步落到實處。縣農工委副書記高平安、農業局紀檢組長賈增軍、組織部組織科長王運岐等同志認爲,縣鄉黨委政府在提高農村幹部素質、能力、學歷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見效慢,成效不顯着的原因,主要是村幹部直接對鄉負責,不對縣負責、不對村民負責。縣、鄉

對農村幹部的考覈方法需要改進,措施需要到位。王良莊村支部書記馬增平、大營鎮人大主席焦成芳、王同莊鄉副鄉長李仲慶等同志認爲“民主決策”落實不力的原因主要是縣對鄉考覈、鄉鎮對農村的考覈,看重成績多、看重財稅指標完成、穩定辦實事多。對各項制度落實、對村民代表、黨員的評價、對村幹部個人考覈抓得少,不到位。自以來,我縣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選舉、民主議政日、支部工作規範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廣大羣衆的逐步認可,但從座談和問卷看,在村民代表會、村民管理和民主評議村幹部、村幹部考覈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需要在工作中採取措施,切實加大力度,進一步取得實施“一制三化”制度的更大成效,這是解決幹羣矛盾、增加幹羣感情的重要方法。

4、加強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不斷提高組織農民致富發家的本領。爲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新形勢,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民得實惠的目標,,縣委出臺了《關於在全縣進一步加強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工作的

【第10篇】工商所監管機制改革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工商所監管機制改革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工商部門新的“三定”方案出臺,“兩費”徵收工作停止,充分體現了工商部門已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要求工商部門創新監管機制,做到“四個統一”,推進“四化建設”,實現“四個轉變”。工商所,作爲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主力軍和前沿哨所,發揮着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總體上看,工商所執法仍然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因此,應加大力度,進一步加強基層工商所監管機制改革。

一、監管機制改革的基本結構

工商所監管機制改革是一個牽扯範圍大,涉及內容多,上下聯動的系統工程,但有其基本結構,建立起基本結構,監管機制改革的模型就形成了。

(一)執法機構的重組。收費取消後,基層工商所以前用於收費的近70%的精力都將用於基層執法,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要求,首先要對基層執法機構進行重組和整合,強化“一室一隊”建設,即在基層所建立綜合服務室、巡查執法隊。綜合服務室負責企業、個體私營企業諮詢登記,受理“12315”申訴(投訴)舉報以及“紅盾幫扶”活動調度等工作;巡查執法隊按責任區負責對“經濟戶口”的現場檢查覈對、市場巡查監管、商標廣告和合同行爲管理、公平交易執法辦案、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市場主體准入監管等工作。“室隊”之間、崗位與崗位之間實行工作流程銜接單制度,確保各項工作銜接緊密、運轉有力、壓茬進行、有條不紊。局機關業務股室也要整合,整合方向以規範市場主體、規範市場交易行爲、流通領域商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這三大板塊爲基礎。

(二)對轄區內各類市場主體及經營行爲進行綜合監管。有些人認爲工商所行政執法就是充當“經濟片警”,去巡查辦案,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工商所綜合監管任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履行登記初審職能,對企業辦理登記開展諮詢,對企業所提交的登記註冊申請審查並進行實地調查,受上級委託對個體工商戶直接登記發照等。二是建立“12315”維權網絡,受理消費申訴、投訴、舉報,處理轄區的消費糾紛。三是實行定期不定期巡查,加強動態監管,規範市場交易行爲。四是開展專項整治,依上級的要求和形勢需要,對轄區的特殊行業開展專項整頓。

(三)建立市場主體監管檔案,對市場主體實行戶口管理。順應監管機制日益規範化的發展趨勢,工商所應全面建立監管檔案,這也是對轄區內市場主體及交易行爲實行動態管理的基礎性工作。要充分運用網絡辦公條件,在計算機信息管理基礎上對轄區內各類市場主體的全部信息進行監管。通過建立監管檔案,對市場主體的變動情況、經濟違法行爲的查處情況等隨時錄入,並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措施。

二、監管機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建立起監管機制改革的基本結構是朝着監管機制改革目標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但並不是等於目標的最終實現,實現目標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一)完善各項配套制度。這裏所指的制度,不僅是指我們平時制定的一般制度,它的最大特徵是以制度爲骨架,支撐出一種新的工作機制,是圍繞新的工作機制建制度。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負責規範市場主體方面的工作制度,二是負責規範市場交易行爲方面的日常巡查制度,三是負責流通領域商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檢查、檢測等工作制度。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職責,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知道工作的流程,知道每項工作的要求和標準,自覺盡心地開展工作。

(二)提高人員素質。監管機制改革賦予了工商所更多的行政執法權限,但由於受當前編制等多方面的影響,工商所人員年齡結構老化,綜合素質比較低,不能完全適應監管工作的要求,易造成管理的真空。強化素質教育是當務之急,素質教育要總體安排,按層次分階段實施,工作中還要新老人員合理搭配,當前應以信用信息化崗位大練兵爲基礎,搞好綜合性和實用性培訓,以適應監管執法工作的需要。

(三)科學界定事權。下放多少行政執法權能保證工商所充分履行監管職能,這是監管機制改革的難點。多年以來,工商部門內設機構在增多,分工越來越細。改革中,對工商所下放執法權涉及這些機構執法權限的重新調整,給界定事權增加了難度,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加強思想教育,從監管機制改革的大局出發,各內設機構要積極主動地支持工商所執法工作。二是認真落實工商所條例,按其規定的職責要落實到位,同時通過委託的方式,賦予工商所更多的執法權限。三是放權要適度,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定,有些權限只能由機關行使的不能下放。

(四)政策上傾斜。工商所開展執法活動,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要節約每一分錢用於工商所,舉全局之力用於工商所建設。一方面,財力物力上要加大投入,讓工商所有充足的辦公經費。另一方面要抓好人員調整,把優秀的人員充實到工商所,要制定鼓勵措施,提供更多的進修學習和提拔的機會。

(五)建立科學的評價考覈體系。多年沿用的工商所評價考 核體系已不能適應監管機制改革的需要。要改變過去單一的以收費額、辦案數論業績的方法,建立全面的公正的科學的評價考覈體系,要切實給工商所減負,減少評比檢查和不必要的統計報表,定期進行綜合性考評,考評指標要全面。通過科學考評,在工商所形成勇於創新,奮發向上的氛圍,推動工商所執法水平全面提高和監管職能的到位。

(六)健全監督制約機制。監管機制改革使工商所權力增大,職能增多,執法領域拓寬。對此,必須及時地加以制約和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和違法行政行爲的發生。首先強化內部約束,實行權力分解。其次要加強縱向的監督,上級機關要制定有關監督的規定,工商所權力的使用要明確必要的程序,確保依法行政。第三是增強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通過建立舉報電話、聘請監督員等形式把工商所執法工作置於社會監督之下。

(七)引導樹立服務意識。有人說,工商所監管機制改革後,事權多了,工作量大了,就像一個小的分局一樣,這話有一定的道理,這就要求工商所在強化市場監管工作的同時,還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增強服務理念。要主動處理好與當地黨委、政府的關係,勤溝通,多協調,以爭得對執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一句話,要以勤政廉潔的作風,求真務實的精神,展現工商所依法行政、服務發展的良好風貌。

三、監管機制改革中的有關問題

工商所監管機制改革是一項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要不斷地探索,大膽地實驗。通過認真總結,鞏固完善提高,在推行監管機制改革的實踐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堅定信心,着力推進。監管機制改革是爲了充分發揮工商所在市場監管工作中的作用,降低行政成本,增強監管的力量,以適應工商部門日益繁重的市場監管任務的需要。不難看出,工商部門今後的生存主要取決於它在市場監管中如何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此,每個人必須要有清醒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不迴避矛盾,要克服困難和阻力,攻克難點,確保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堅持實事求是,防止走形式。監管機制改革不僅是形式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實質上的突破。如果只圖形式,那麼會導致改革最終失敗。改革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有科學的方案,切實的措施。改革的各項內容要真正落到實處,體現實實在在的作風。要善於突出重點,抓住實質,不能走過場。

(三)分類推進,不搞一刀切。工商所基礎狀況不一,情況千差萬別。監管機制改革要因地制宜,先行試點,逐步推開。不能強求所有的工商所都按同一模式,這樣會適得其反。

(四)明確責任,齊抓共管。監管機制改革推進的時間長,情況複雜,可能會因利益調整遇到很多矛盾和問題。對此,領導應做好綜合協調把關工作。有關職能科室要切實承擔起組織、協調、督促、指導的任務。各業務科室要以改革大局爲重,主動搞好配合。防止出現爭權奪利,影響改革的進程。

總之,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謀新策,出新招,創新意,認真研究機關建設、隊伍建設、基層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力打造“和諧工商”,爲推進“四化建設”,實現“四個統一”而努力奮鬥。

【第11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調研報告

爲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創新大河西先導區行政審批管理及運行機制,提高政府工作的服務質量,根據市委、市政府對大河西先導區行政審批試點改革的總體要求,現就行政審批流程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改革目標

通過行政審批流程再造,力爭審批環節明顯減少、審批行爲得到規範、審批效率顯著提高、審批監督機制進一步強化,構建科學、規範、透明、高效的行政審批快速通道。

二、審批原則

(一)集中原則。一是集中受理行政許可申報,先導區管委會設置一個專門的政務窗口,統一受理44項行政許可事項的報批卷宗,統一對外發卷。二是集中統徵土地,先導區範圍內徵用土地,由先導區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統一進行。三是涉及項目建設的行政事業性稅費集中在三個環節收取,即所有土地稅費統一在土地呈報批准後、用地審批發證之前收取,商品房項目報建費統一在商品房預售許可前收取(非商品房則仍在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前收取),房產契稅統一在產權證發放前收取。

(二)公開原則。先導區所有行政許可事項的工作流程、項目申報條件、行政許可時限、辦理責任人等內容將全部向社會公佈,爲辦事人創造一個公開透明的辦事環境。

(三)精減原則。先導區管委會將履行11個市級行政審批部門44項行政許可或審批工作職能。先導區建設項目審批以規劃審批爲主線,國土、建設、環保、房產等審批爲輔線,其報建總時限利用大部委辦公的平臺,通過各審批環節的整合、並聯,原體外環節的納入、簡化,統籌利用各部門資源來予以壓縮,而並非簡單的壓縮某個辦事環節時限,併力爭單個審批項目報建總時限在原各部門承諾的總審批時限基礎上再縮短50%。

(四)便民原則。爲減少當事人往返行政審批機關的次數,降低項目報批成本,對當事人申報的行政許可事項所必需的資料,窗口工作人員須一次性告知。根據當事人的自主選擇,對所有行政報批事項均可由先導區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實行全程代理,跟蹤服務。

(五)廉潔原則。在行政許可過程中,明確界定各級行政審批人員的職能職責,保持政策的剛性與連續性,實行電子化辦公,建立部門之間、處室之間相互監督辦事機制,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和效能考覈機制,真正做到精減廉潔,公開便民。

三、土地徵用、轉用、供應基本流程

(一)土地徵用、轉用、供地分三個階段進行,即用地預審,土地徵用、轉用報批,土地供應。先導區所有用地均由先導區管委會土地儲備(交易)中心【下稱儲備(交易)中心】統一徵、轉,統一儲備,統一安置補償,統一供地。

1、用地預審。由儲備(交易)中心準備下列資料:

(1) 用地、規劃申請表

(2) 選址意見書(由國土規劃部規劃處提供)、立項文件(由項目建設部提供)或土地開發利用方案【省級審批部門有要求的即需要該項資料】

(3) 1:500至1:xx地形圖

(4) 土地規劃調整批文(若需調整規劃的)

(5) 其他相關資料

報國土規劃部國土處審查,由國土處組織本部規劃處、環境資源處進行用地預審,主要審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規劃、是否有農用地轉用計劃、是否符合環保的要求、是否屬禁止、限制供地範圍(項目用地)等,審查通過出具預審報告,規劃條件,劃定規劃定點藍線。

2、土地徵用、轉用報批。由儲備(交易)中心準備下列資料:

(1) 用地預審階段的所有資料及預審報告

(2) 地籍調查表、土地權屬彙總表及擬佔土地權屬證明(國土分局承擔)

(3) 勘測定界技術報告和勘測定界圖、土地利用現狀圖

(4) 預徵土地公告(國土分局承擔)

(5) 聽證筆錄(有聽證要求的、國土分局承擔)

(6) 補充耕地驗收文件(佔用耕地的)

(7) 相關部門意見

(8) 其他相關資料

報國土規劃部審查,規劃處審查合格發《規劃用地許可證》,國土處審查合格劃調查紅線,編制一書四方案,環境資源處審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情況及壓覆礦產、地質災害等情況,各處審查合格簽署意見後上報先導區管委會、省、國務院審批。

3、土地供應。上述地塊經省、國務院審查批准後,交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統一儲備。根據土地開發進度,由儲備(交易)中心協調區級政府搞好土地安置補償工作。

4、土地劃撥。地塊符合劃撥條件的,由項目申請人準備下列資料:

(1) 用地申請表

(2) 選址意見書(由國土規劃部規劃處提供)、立項文件(由項目建設部提供)

(3) 1:500至1:xx地形圖、紅線圖

(4) 測量測繪成果表

(5) 單位資質證書、工商營業執照

(6) 法人委託書原件

(7) 法定代表人及代理人身份證複印件

(8) 先導區管委會同意土地劃撥批文

(9) 其他相關資料

報國土規劃部國土處審查並上報先導區管委會審批後發劃撥決定書及劃撥土地紅線圖。

5、土地出讓。地塊進行招、拍、掛出讓,由項目建設部就項目准入、投資強度等問題提出審覈意見,由國土規劃部規劃處儘可能做好該地塊的規劃要點及控制性詳規。規劃一旦確定即不再變更,土地招、拍、掛出讓後,不得改變土地性質,不得修改容積率,不得減少公共綠地,不得佔用公共配套設施用地。特殊情況確需變更的,由用地人將土地交回管委會重新招、拍、掛。儲備(交易)中心根據規劃編制土地出讓方案,測算土地出讓金,測算土地供應後項目建設過程中所有稅費,一併列入土地成本,報國土規劃部國土處審批後,上報先導區管委會批准,由儲備(交易)中心組織招、拍、掛出讓,項目用地單位取得出讓土地後在建設過程中不再向行政管理部門繳納任何稅費。

項目用地單位通過劃撥、出讓途徑取得土地使用權,交清所有稅費後,準備相關資料報國土處審查,核發《土地使用證》。

四、項目建設報批、預售、竣工驗收

(一)項目建設報批分五個階段,即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商品房預售,竣工驗收。

1、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由項目建設人準備下列資料:

(1) 建設用地規劃申請表

(2) 土地權屬資料(紅線圖、土地使用證、土地出讓合同等)

(3) 總平面圖

(4)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經國土規劃部規劃處審查總平面圖,環境資源處審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後,規劃處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2、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由項目建設人準備下列資料:

(1) 上一步驟中所有資料

(2) 相關設計文件和圖紙

由建築房產處牽頭,規劃處、環境資源處參與,審查合格後簽發批覆文件。

3、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兩證分別由規劃處、建築房產處牽頭,環境資源處參與,同步進行。

4、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由項目建設人準備各類設計圖件報規劃處審查,規劃處審查上述資料,並組織相關部門進行聯合審查,各部門同意,簽署意見後,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5、核發《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國家投資項目及國有(控股)企業先由項目建設部按照公開、公平、透明的原則,社會化運作模式組織工程招投標,工程監理招投標。再由項目建設人準備下列資料:

(1) 施工項目報批表

(2) 中標通知書(非公有制企業不須提供)

(3) 施工合同、監理合同

(4) 農民工工資保障金覈實表及建築工地計劃生育管理登記表

(5) 建設工程施工圖技術審查報告

由國土規劃部建築房產處審查上述資料,發《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

6、商品房預售。由項目建設人準備以下資料:

(1) 房地產企業《營業執照》和《資質證書》

(2) 土地使用權證

(3)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4)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5) 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

(6) 審查批准的報建圖

(7) 工程進度證明材料

(8) 商業房預售及物業管理方案

由建築房產處審查合格後核發《商品房預售許可證》。

7、竣工驗收。項目建設部以向符合條件的各級質監、安監部門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在建項目實行全程監管。項目建設完工後,由項目建設人準備上述流程各項資料,由項目建設部組織,國土規劃部各處參與,會同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對竣工項目進行綜合驗收,發竣工驗收合格證書。由國土處發分戶《國有土地使用證》,建築房產處發《房產證》。

【第12篇】法院量刑改革調研報告

提供調研報告範文,作爲參考!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xx年工作計劃和主任會議安排,10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委員和、市人大代表,對市法院量刑規範化改革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組聽取了市法院工作情況的彙報,現場旁聽了刑事庭審,查閱了有關案卷資料,並召開了由法院相關負責同志、職能庭室負責人和部分代表、羣衆參加的座談會。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市法院認真按照上級法院的統一部署要求,緊密結合工作實際,不斷強化工作措施,積極推進量刑規範化改革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1-10月份,全院共受理改革範圍內的15類案件288件,審結237件,分別佔同期全部刑事案件收結案總數的84.7%和85.3%,其中上訴7件,一審服判率97.1%,上訴案件二審全部維持原判。法院刑事審判庭先後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爲“人民滿意政法單位”,並榮立集體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省高院表彰爲“刑事審判工作先進單位”。

(一)強化工作措施,保障量刑規範化工作順利實施

一是精心組織,激發動力。法院成立了由院長任組長,分管院長任副組長,全體刑事審判人員參加的量刑規範化改革工作小組,負責這項工作的組織協調、統籌安排和具體實施。同時,組織召開會議,傳達上級法院量刑規範化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學習研究,開展討論交流,充分認識量刑規範化的意義、作用和內容,進一步激發了審判人員積極參與量刑規範化工作的積極性,爲量刑規範化工作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二是加強學習,提高能力。採取舉辦培訓班、以會代訓等形式,組織刑事審判工作人員對最高法院《量刑指導意見》、《量刑程序指導意見》和省法院《量刑指導意見實施細則》進行學習,使法官儘快熟悉並掌握新的量刑方法和量刑幅度。通過組織開展庭審觀摩,交流學習,全體審判人員逐漸適應了量刑規範化的庭審程序,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量刑步驟和量刑方法。

三是加大投入,增強實力。市法院將量刑規範化改革列入法院重要工作,認真研究制定方案,明確任務,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全力保障。根據改革工作的需要,抽調一名具有一定調研能力的刑法研究生充實到刑庭工作。專門爲量刑規範化辦案系統配備一臺服務器,明確具體的系統維護人員,爲刑事審判人員配齊電腦、打印機等設備,爲紮實穩妥推進量刑規範化辦案系統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

四是加強溝通,形成合力。法院加強與檢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門的協調溝通,對公安、檢察、法院、律師在量刑規範化工作中的定位和分工進行了明確,就量刑建議的提起、對庭審中量刑事實的調查與辯論等問題與檢察機關作了進一步溝通,確保了量刑規範化工作順利推進。

(二)圍繞三個並重,推動量刑規範化工作深入開展

一是定罪與量刑並重,切實保障量刑公開透明。在向被告人送達起訴書的同時,將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書一併送達被告人,並將量刑納入法庭審理程序。在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階段,注重突出量刑程序,注重查明量刑方面的事實和證據,注重聽取控辯雙方對量刑的意見,充分保障公訴人、辯護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就量刑問題發表意見,保證了量刑的公開透明。今年以來,市檢察院共提出量刑建議180餘份,法院均在建議幅度內予以判處。

【第13篇】對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創新的調研報告

我國現行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是以農民的生存保障爲基礎,以社會公平的價值理念爲目標,不是以市場交易爲目標而設計的。具有供給對象的特定性、保障性,土地提供的無償性或低價政策性,期限的不確定性,以及地隨房走的從屬性等諸多特徵。農村宅基地既是農民的居住消費場所,又是農戶家庭經濟的組成部分,承載着農民生產、生活、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這是它與城市房基地最根本的區別所在。

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裏,農村宅基地制度雖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並且目前在許多農村仍然適用,但隨着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現行的農村宅基地制度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變化,它的欠缺和弊端也正在逐漸顯現:

(一)現行的宅基地制度與節約集約用地的基本國策不相適應。 法律規定農村村民符合條件可申請戶均120至130平方米地宅基地。農民向集體申請宅基地可以無償取得,由此造成宅基地供應上的“大鍋飯”。由於缺乏約束機制,使廣大農民羣衆產生了“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致使宅基地佔地面積不斷擴大,大量佔用農用地。致使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寸土寸金的耕地資源無法承受按規定審批新宅基地,許多地方早在5年前(有的甚至10年前)對城鎮規劃區內農村居民停止審批新的宅基地了。按現有人口增長率,其它不少地方今後也將同樣面臨無地可供的窘境。還有,多數地方長期來缺乏村莊佈局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宅基地建房土地指標少,農村建房基本處於見縫插針,無序發展狀態。這期間許多農民家庭孩子長大了,要結婚,人口增加了住房成了大問題,建房沒地,買市場價的商品房經濟上難以承受。農村住房保障的缺失,將成爲農村社會不穩定的一個因素。

(二)現行的宅基地制度與現在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已不相適應。傳統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是適應以農耕爲主就業結構的社會形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農村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其中發達地區農民的就業結構和收入結構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__總體來講八成以上農村勞動力在已二三產業就業,農民收入85%左右是來自二三產業,近半數的承包農田已流轉實行了規模化經營。生產方式決定了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着生活方式的改變。隨着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在城鎮居住成爲一種趨勢,特別是年青一代,多數人的工作、生活、讀書已完全市民化。但雖在城鎮居住,又不願放棄農村宅基地房子,至使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日趨嚴重。而現行的宅基地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固化了城鄉二元結構,擴大了城鄉差別。

(三)農村宅基地市場流轉面臨體制性障礙。與較爲完備的城市房地產管理相比,農村宅基地的管理與立法滯後,不僅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而且內容比較粗淺,這加大了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難度。而事實上目前不少地方宅基地和房屋的流轉已十分活躍,形成了自發的宅基地隱形市場。據慈溪市調查通過地產所交易的農村住宅僅佔實際交易量的一半。由於缺乏法律法規規範,一方面宅基地私下流轉,擾亂了土地市場的正常秩序,加劇了土地權屬混亂和產權糾紛;另一方面由於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房租收入成爲近郊農民收入重要來源,近郊農村農戶房屋出租普遍,有些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房屋出租,租房客超過了本村人,豐厚的經濟利益,反過來助長農村違章搭建,使農村無證經營增加,加重治安、消防隱患。

(四)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滯後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滯後,直接阻礙着了農民住房財產進入市場流通的進程。目前,城市房地產早已實現了“一戶兩證”,被金融信貸認同,可以進入市場自由買賣。而農村宅基地屬集體所有,房屋歸農戶私有,房屋不能單獨作爲完整的房地產產權進入市場交易。農民住宅產權的不完整性,使農民家家都有擁有的最大財富不能作爲資本來運作,這不僅影響了金融資本進入農村,在被扭曲的市場(尤其是隱型地下市場)交易中,農民住房很難保證交易公平和保值增值。

二、我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探索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城鎮近郊爲主的經濟發達地區在穩定現有農村宅基地政策的同時,爲破解農民住房難,對傳統的農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創新作了積極的探索。

(一)涌現了一批以集中居住、多層住宅爲主的社區式農民居住區。__農村居民以多層爲主集聚式農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小區建設於20__年開始起步。鄞州區以村莊改造新家園工程爲載體,至20__年底,有126個村開展農民集中居住小區建設,已拆除農村舊房子368萬平方米,已竣工447萬平方米,爲農戶提供了5萬餘套新居。餘姚市已經建成以農民爲居住主體的多層公寓住宅小區13個,在建多層公寓住宅小區6個,建築面積近150萬平方米可爲農戶提供1.5萬套新居。江北區也建成了慈湖人家、姚江花園等農民居住小區近100萬平方米。慈溪市開展效益型集中居住小區建設,已規劃實施36個農民集聚建房項目。北侖區、奉化市等也相繼建成了一批多層爲主的農民集中居住小區。

(二)形成了集體農民自籌爲主、各方讓利、政府支持的建房籌資機制。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資金籌集,集體農民自籌爲主,主要是指利用村舊宅基地、集體其它閒雜地等土地的級差優勢,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進行置換,實施拆舊建新。農民一般以自己宅基地和舊房折價置換新房,或以成本價購買。政府則在外部的基礎設施配套和規費收取方面給予讓利,大大降低了建房成本,使農民以較低的成本價購買農村居民公寓房。

(三)探索了對“新人”和“新房”實行新的宅基地供給模式。各地對符合申請建房條件的“新人”和建“新房”的指標,探索試行不再按傳統供地模式批給宅基地,停止單家獨院式住宅審批,集中建房指標,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農民建房標準由原來的以戶爲標準向以人爲標準相結合;農民建房審批標準由原單純以批建築佔地面積爲主向建築佔地和建築面積雙控相結合;農民建房供地以集體土地爲主向國有(國有行政劃撥或國有出讓)和集體用地相結合。以國有劃撥性質供地的農村居民公寓,在農民補交土地出讓金後,取得土地證和房產證可以上市交易。

(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創新成效明顯。一是盤活了農村的存量建設用地,提高了土地集約利用的水平。原農宅戶均一般佔地在0.3畝至0.4畝左右,採用新模式安置農戶後,比原佔地節約20至40%。

並且退宅還地後盤活了存量土地,緩解了工業用地緊缺的矛盾,既節省了砂地面積,又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二是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近幾年新的農村公寓式住宅小區都有是參照城市居住小區標準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齊全,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活品質。三是培育了農村新社區,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採用新的宅基地置換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型農民居住社區,在改變了千百年以來農民單家獨戶、封閉的、以農耕社會爲基本特徵生活方式同時,大量新增的生活公共設施爲農民開展文體活動、享受休閒娛樂提供場所,這爲構建農村社區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面向農村、農民以集中居住爲主的宅基地制度,在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建設資金收支平衡難度大,建造成本與拆遷安置價、以入與住房困難戶之間的購置價,存在較大差價;二是農民的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制約;三是住宅建設用地安排困難;四老房和宅基地退出機制不完善。

二、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創新的思路與對策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整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農村宅基地制度創新的探索,着力解決農民住房難和土地資源緊張的矛盾,促進農民由就業型轉移向居住型轉移,從制度層面推進城鄉融合和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一)加強宅基地規劃管理,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農宅集聚化建設。一是按照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的要求,加緊制定並實施縣域範圍的城鎮和村莊空間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布點規劃,以其爲基礎強化城鄉空間聯繫,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切實有效地解決鎮村聚落分散、人口集聚度低的問題。二是以城鎮和村莊空間布點規劃爲依據合理確定政府投資農村公共性基礎設施的重點區域,力避低效或無效投資,從基礎設施的改善方面把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發展融合爲一個有機整體。三是發揮村莊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作用,統籌規劃各街道(鎮)農民公寓式住宅小區建設的選址及範圍、規模。實行分類指導,引導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對地處工業規劃區、城鎮規劃區的農村,要加快村莊改造步伐,鼓勵建設與城鎮建築風格相融合的多層住宅爲主新型農村居住社區。對於地處農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的農戶,應控制單家獨院式建設,在規劃居民點內支持建設公共設施比較完善的戶均佔地集約型的聯戶聯排式農宅。積極引導分散居住農戶、新建翻建農戶以及已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農戶向城鎮及其周邊地區的新社區集中居住,提高城鎮人口集聚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快農村住房制度改革推進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市政府已出臺了《積極穩妥推進農村住房制度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目前餘姚、慈溪、鎮海和鄞州等10餘個試點已開始啓動。各地應根據市政府意見精神,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制定和細化相應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增強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時要做好政策的宣傳,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村住房制度改革。二是要落實好農民建房的各項規費收取優惠政策,切實降低農村居民公寓建設成本。各縣(市、區)要本着讓利於民的精神,覈定建設項目和優惠標準,原則上除上繳國家、省部分外,市及以下的行政性規費、城建配套費等全額免收。三是落實好用地政策,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對於在舊村落翻建多層公寓中產生的復墾指標,不能原地開發建設的由政府以市場價予以收購,以補充農村公寓式住宅建設的資金平衡問題。

(三)積極開展農村宅基地整理,探索城鄉建設用地統籌高效利用。一是調整完善農村宅基地整理政策,通過提高復墾指標收購價、補助復墾經費,提高各地開展農村宅基地整理的積極性;要將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心由農地整理向宅基地整理轉變,__要爭取列入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二是通過經濟手段調節解決土地佔補平衡與建設資金問題,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地區,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收益掛鉤支付用於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與新農村建設,解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的資金渠道。三是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審批制度,重點加強對新增宅基地的行政審批,根據農村居民點佈局要求,原則上對“新人”採取集中建房,對新建房實行以多層爲主的辦法。對存量宅基地的原址翻建改建,也應遵循上述原則。農民建房供地方式以集體爲主向國有(行政劃撥或國有出讓)和集體用地相結合轉變。對農村宅基地佔用農用地年度計劃指標實行單獨覈定、單獨下達,避免城鎮建設擠佔農村宅基地用地指標。

(四)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和流轉機制,探索級差化管理農村宅基地使用的辦法。一是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放棄宅基地進城落戶,爲農村廢棄宅基地復墾整理創造條件。凡已在城鎮購置商品房定居或願意進城鎮規劃區定居的農民,只要自願退宅還耕且以後不再申請新宅基地,政府按退出的宅基地面積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將原宅基地和房屋有償調劑給有條件申請宅基地的本村村民,可視作放棄宅基地享受經濟獎勵。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資金來源爲耕地開墾費、土地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獎勵方式爲一次性貨幣或養老生活補助。農民放棄宅基地後,將不影響其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益,不影響其原作爲農民身份。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可在農村宅基地佔地面積相對較大、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逐步推行。二是建立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可以打破傳統的宅基地使用的行政區域界限,推動農村村民住宅建設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考慮到各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承受能力差異性,農村宅基地的有償使用制度宜循序漸進地推進,可先在發達地區推行,待條件成熟時,再逐步擴大。三是建立農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參照土地承包權的改革方向,調整農村宅基地的產權設置。確定每一塊現狀宅基地的長期使用者並依據規劃新增或者縮並宅基地面積。允許農村宅基地在試點區域有序流轉,探索建立與農村宅基地合法流轉相配套的財稅體制和集體土地產權制度等。建立集體與農戶合理的宅基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

【第14篇】農業執法體系改革調研報告

一、農業執法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目前,由農業部門執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已達38部,執法職能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投入品管理、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民權益保護、農業安全生產等6個方面。總的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法制建設成就顯著,農業執法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一是農業執法由分散走向綜合,農業執法日趨規範,農業執法地位和執法形象明顯提高。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9個市(地)、1762個縣(市)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共成立了10個省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204個市(地)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1916個縣(市)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植物檢疫、動物防疫、漁政漁港監督等法律法規授權的專業執法隊伍也得到了規範和發展。

二是農業部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已全部納入綜合辦公,很多地方的農業部門也相繼開展了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大方便了申請人,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爲深化農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農業行政審批行爲,農業部在中央國家機關中率先設立了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廳,將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許可事項,納入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廳統一受理,統一回復,實現了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每一項行政許可項目都明確了審批內容、法律依據、辦事條件、辦理程序、承諾時限和收費標準。

三是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初步形成了部、省、縣相互配套、互爲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截至xx年底,已建成國家級(部級)質檢中心323個,省、地、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1780個,檢測範圍涵蓋產地環境、投入品質量、農產品等各個環節,檢測技術人員達1.96萬名,檢測能力大幅提高。

二、當前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相比,農業執法體系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的不適應。

1.思想觀念不適應。一是有的單位或個人對農業執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職責、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二是有的單位或個人缺乏責任意識,存在“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重檢測,輕查處”等傾向。三是有的單位或個人缺乏協作配合意識,溝通協調的主動性不強,辦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難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單位或個人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不善於在現有法律中尋找工作的依據和手段。

2.體制機制不適應。一是農業執法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農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事後監管和檢驗檢測體制尚未完全理順。還有很多地方尚未實行綜合執法,多頭執法、隊伍分散、力量薄弱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檢驗檢測體系不夠健全,檢測技術和設施裝備落後,檢測能力和水平與農業部門日益繁重的農業執法任務不相適應。二是執法協作和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後監管中往往各自爲戰,一些行政許可信息發佈不及時、不具體,影響了對違法行爲的及時認定和查處。

3.人員素質不適應。一是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現有農業執法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多,法律人才少,低學歷人員多,高學歷人員少,難以勝任日益繁重的執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質有待加強。一些農業執法人員礙於情面不願執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執法,削弱了農業執法的權威。

4.保障能力不適應。一是科技支撐薄弱,較強能力、較高水平的農業科研機構數量少,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修訂滯後。二是執法經費不足,很多地方執法經費難以保障,有的甚至連人員工資都無法保證,“以罰養罰”、“收費養人”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農業執法裝備陳舊、匱乏,很多地方缺乏交通工具、取證設備等必要的執法裝備,執行重大任務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強。此外,農業執法沒有統一着裝,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執法的形象和權威。

三、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的思路

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農業部門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業執法體系,儘快完善農業執法體制,努力創新農業執法機制,大力提升農業執法能力,不斷強化農業執法保障,切實履行農業部門法定職責,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健全農業執法體系。以事後監管、行政審批、檢驗檢測爲重點,加快形成機構合理、權責明確、行爲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農業執法體系:一是紮實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構建以綜合執法機構爲主幹、與法律法規授權機構執法相結合的事後監管體系。二是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構建以“一站式”綜合辦公爲基礎的行政審批體系。三是加強農業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構建以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爲骨幹的檢驗檢測體系。

2.完善農業執法體制。加快改革步伐,整合執法資源,全面提高執法效能。紮實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力爭3年內,在全國農業縣(市、區)全部實行綜合執法,實現行政處罰職能統一行使,執法人員統一管理,執法力量統一調度,執法文書統一規範,爲農業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大力推進行政審批綜合辦公,統籌推進政務公開和信息公開,保障公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加快推進農業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增強農業執法的技術服務能力,提高農業檢驗檢測機構公信力。

3.創新農業執法機制。建立農業部門與其他部門間的執法協調會商機制,建立不同層級、不同區域農業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執法協作機制,建立農業執法中的檢打聯動機制,建立執法監督檢查機制和執法考覈評議機制,進一步推動執法機制創新。

4.提高農業執法能力。通過強化農業幹部法制培訓、加大農業執法投入等措施,加強執法人員管理,規範執法行爲,建設一支素質高、戰鬥力強的農業執法隊伍,全面提高農業執法能力。

5.強化農業執法保障。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執法的領導,把執法工作作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來抓。完善農業法律法規,加快法律法規的制修訂進程,加強配套制度建設,不斷增強配套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加大農村普法宣傳力度,不斷增強農民和其他管理相對人的法律意識,爲農業執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15篇】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情況調研報告

公立醫院是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是深化醫改的重點工作,關係維護廣大羣衆健康權益。近年來,我盟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實行試點醫院藥品零差率銷售,從加強醫院內部質量管理,實施績效考覈,提升服務效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實踐,積累了一些初步的經驗。

一、試點情況和初步成效

緊緊圍繞公立醫院改革的1個目標、3大體系和9個領域改革任務,堅持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目標,按照“四個分開”的原則,把旗級公立醫院作爲改革的突破口,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爲關鍵環節,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管理體系、內部質量控制體系,統籌推進補償機制、人事分配、藥品供應、價格機制、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加強分工協作,改善服務、提高質量,爲羣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一)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

1. 科學規劃,合理調整醫院設置。按照盟委行署“一二二三四”發展思路和《xx市區域衛生規劃(xx—xx年)》,統籌醫療資源配置,逐步建立起佈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盟旗兩級現有5家綜合醫院和4家蒙中醫醫院,全盟醫療機構編制牀位總數1347張,開放牀位1270張,每千人擁有牀位5.47張,其中公立醫院牀位897張,三旗5家試點醫院牀位數355張,佔全盟公立醫院牀位數的比例爲39.6%。

2. 加大投入,加強公立醫院能力建設。

一是加大投入,推進公立醫院的現代化、標準化建設。近幾年來,投資共4.15億元新建了盟中心醫院、經濟開發區綜合醫院、阿左旗婦幼保健院、阿右旗人民醫院和xx旗人民醫院,盟旗兩級公立醫院服務條件明顯改善。

二是發揮特色優勢,提升民族醫藥服務能力。一方面,改善蒙醫就醫環境,投資1500多萬元新建立了阿右旗蒙醫醫院和xx旗蒙醫醫院,投資1.6億元的盟蒙醫醫院綜合業務大樓年內將投入使用。另一方面,積極落實優先發展蒙中醫政策,嚴格落實基本藥物醫保扶持政策,蒙中醫機構新農合報銷起付線降低50%,蒙中醫藥服務報銷比例提高10%。

三是積極推動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充分利用我盟人才引進、人才儲備政策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牧區衛生等項目,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認真落實住院醫師和全科醫師培訓等項目。累計完成全科醫師培訓(包括轉崗培訓)128人次、基層醫務人員培訓1280多人次。

3. 加強協作,建立完善醫療機構間的聯動機制。目前,我盟與三級醫院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係的醫院有3所,盟中心醫院與北京、上海兩地100多家醫院開通了遠程會診,與解放軍301、302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等簽署了合作協議;阿右旗人民醫院與鄰近的甘肅省5家醫院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xx旗人民醫院與解放軍513醫院簽署支援協議。經濟開發區綜合醫院與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簽訂了託管協議。與二級以上醫院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係的蘇木鎮衛生院有5所。

(二)探索建立高效的醫院管理、運行和監管體系

1. 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一是強化政府辦醫責任,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投入,政府相關部門按照職責落實醫院建設、投入等政策措施,爲公立醫院履行職能提供保障。二是加強衛生主管部門對全行業的宏觀管理和決策職能。三是以目標責任考覈制度爲抓手,以社會效益爲導向,創新內部管理制度改革。

2. 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補償機制的改革是難點,也是重點,是關係到公立醫院迴歸公益性,改變“以藥補醫”的關鍵,我盟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綜合補償機制,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財政保障機制。xx年我盟衛生事業支出達到4.01億元,佔財政預算總支出比例爲4.3%。建立了公立醫院運行經費財政長效補償機制,包括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工資等經費補助。全盟公立蒙中醫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內人員經費(主要是工資等待遇)均實現了財政全額保障,其他公立醫院最低補助額度爲90%,離退休人員工資由財政全額承擔,補助比例在全區排名前列。此外,針對重大公共衛生防控和重點任務,財政給予專項補貼。

二是取消藥品加成,推進醫藥分開。xx年3月起,全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行零差率銷售,同步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xx年3月起,阿右旗、xx旗所有公立醫院和阿左旗吉蘭泰醫院取消了藥品加成,每年讓利患者300萬元。

三是完善醫保支付機制,形成穩定的醫保補償渠道。目前,全盟職工、居民和新農合三項基本醫保參保率95%以上,居民醫保、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分別爲13 萬元和12萬元,支付比例分別爲70%和75%。醫保制度已經成爲醫療機構獲得收入補償的主渠道,醫療機構通過醫保補償渠道獲得的資金佔業務收入的70% 以上。

3. 完善人事分配和績效考覈機制。

一是完成了全盟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崗位設置和編制人員工資套改,推行行政管理崗位和業務管理崗位公開競聘制度,實行了全員聘用制。二是鼓勵各級醫療機構按照評聘分開、突出醫德、重視能力和貢獻的基本原則,改革職稱聘任制度。三是開展崗位績效考覈,全面執行績效工資制度。目前,我盟9所盟旗兩級綜合醫院和民族醫院全部建立並實行績效考覈。

4. 建立健全醫療機構運行監管機制。

一是加強醫藥購銷領域監管。98%以上的臨牀用藥實行網上集中採購和統一配送,藥品收入佔比保持在50%左右,全面啓動了醫用耗材網上集中招標採購。

二是加強醫療機構監管。充分利用12320衛生熱線、阿拉善民心網、行風熱線、行風民主評議等渠道,健全羣衆舉報投訴與受理申訴機制。嚴格執行醫療技術臨牀應用審查備案、醫療廣告備案、投融資及建設項目申報等制度,強化醫療機構經濟運行情況監控。

三是加強行業作風建設。以“三好一滿意”活動爲載體,以“羣衆滿意”作爲標尺,着力解決羣衆反映的突出問題,不斷完善行業作風建設長效機制。

(三)強化公立醫院內部質量控制體系

1. 加強醫療質量管理。把“醫院管理年”、“質量萬里行”,特別是“三好一滿意”活動作爲推手,重點通過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規範抗菌素臨牀應用與監控,試行臨牀路徑管理、單病種質量控制,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開設預約診療、急救綠色通道,建立醫療救助制度等工作,不斷健全了質量和安全保障工作機制,提高了醫療安全和服務質量,實現了醫療機構管理向分級化、精細化轉變。

2. 完善醫院服務。各醫院努力建立“以病人爲中心”的服務模式,從患者最急需、最關切的問題抓起,創造患者良好的就醫環境,採取各項便民利民措施,縮短患者就醫等候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社會反響較好。一是,優化服務流程,提供導醫服務,方便羣衆就醫。二是,三級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延長了門診時間,實行了雙休日和節假日全天門診。三是,三級醫院全面實行了預約診療服務,制定了工作規範,通過12320信息平臺開展預約診療服務試點。

3. 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了全盟居民健康檔案系統、新農合信息化管理系統和120急救指揮調度系統,並在具備信息網絡和電力條件的14所蘇木鎮衛生院建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統。目前,全盟已有4家盟、旗綜合醫院開始應用電子病歷、影像存輸和檢驗管理等信息化系統。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改革工作進展不平衡。公立醫院改革中體系建設、醫院內部質量管理成效多一些,涉及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少一些。其中有認識上的差異,也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原因,決定了對公立醫院改革工作推動的力度。

二是旗級醫院服務能力亟待提高。旗級醫院服務能力的差距制約着醫院評審標準的落實,盟級醫院患者多,旗區醫院患者少,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到二級以上醫院就診,轉診率居高不下,加重了患者看病難、看病貴。據初步統計:旗級醫院外轉病人在 50%以上,費用佔醫保基金支出的60%左右。

三是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嚴重匱乏。各級公立醫院衛生人員總量不足,醫療和護理隊伍的人員缺口較大,人才引進困難、流失嚴重、隊伍不穩定,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尚未有效調動,嚴重製約了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拓展。

四是公立醫院價格補償機制不健全。我盟醫療機構門診、住院費用藥佔比分別爲53%和43%,試點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後,調整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和同步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滯後,收入缺口簡單由同級財政補助,勢必影響改革的協調性和整體推進效果。

五是醫院編制、人事和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現有的人事制度和編制管理制約着醫院人才引進、良性流動和內部管理體制機制創新。

三、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意見》。採取上下聯動,分步推進、先易後難、重點突破的原則,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爲關鍵環節,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醫保支付、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建立和完善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旗級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力爭使旗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以上。

(一)進一步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以《xx市區域衛生規劃》爲指導,建立和完善以盟級醫院爲中心、旗(區)醫院爲龍頭、蘇木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機構爲樞紐、衛生室爲網底、蒙中醫藥服務爲特色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一是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爭取國家、自治區對我盟沒有基建投入的旗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立項投入,加強醫院能力建設。

二是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按照自治區衛生信息化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培養和建立高水平的信息網絡維護隊伍。

三是扶持和促進民族醫藥發展。制定優惠政策扶持蒙中醫藥產業發展,重視蒙中醫藥臨牀研究基地建設,增加對蒙中醫藥的科研投入,促進蒙中醫藥科學發展,充分發揮蒙中醫藥在醫療和預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着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從近期來看,充分利用對口支援、骨幹醫師培訓、學科共建、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項目和渠道,加強醫院間縱向、橫向合作交流,提高醫護隊伍水平。從長遠來看,建立以本土人才培養爲主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和規範化培訓基地建設,加強全科醫師、公共衛生、蒙中醫人才等衛生隊伍建設。

(二)進一步加強公立醫院內部管理。

一是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推進醫療質量管理,建立以成本和質量控制爲中心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過推行臨牀路徑,規範臨牀檢查、診斷、治療和使用藥物,合理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通過開展醫院全成本覈算工作,摸清家底,爲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不斷完善醫院服務模式,從患者最急需、最關切的問題抓起,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提高患者滿意度。

(三)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認真借鑑各省市、各盟市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建立協調、統一、高效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探索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出資者和經營管理者責任,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

一是重點要推進醫藥分開、改革以藥補醫機制,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確保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和徹底改變“以藥補醫”機制。

二是改革編制人事管理制度,按照衛生機構級別和實際服務量科學覈定編制,着手建立總量控制、科學調配、按需設崗、良性互動的衛生人才流動機制,探索實行用人單位自主用人機制,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爲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夯實人事基礎。

三是加強相關部門間協同配合,積極爭取相應試點自主權限,推動相關部門和領域的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協作、攻堅克難的改革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