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改革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改革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縣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醫療衛生事業關係廣大羣衆身體健康,關係千家萬戶的根本利益,搞好醫療衛生工作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年來,上栗縣醫療衛生系統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在基礎設施薄弱、隊伍參差不齊、多數鄉鎮衛生院瀕臨倒閉的不利條件下,一躍成爲硬件設施全省一流、醫技人員業務精通、醫療收入連年翻番的農村衛生工作強縣,連續三年全市衛生系統綜合考評第一。爲總結推廣經驗,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對上栗縣醫療衛生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凸顯改革成效的三大亮點

基礎設施全省各縣區一流。新建的縣人民醫院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集醫技住院大樓、綜合辦公大樓和門診大樓爲一體,醫療器械、設備先進,硬件設施領先全省絕大多數縣區醫院。改建後的縣中醫院交通便利、就醫方便,被省衛生廳領導譽爲“發展變化最大、發展思路最清、成效最顯著、醫療環境和住院條件最好”。縣疾病控制中心規劃科學,理念先進,設施設備及人員隊伍齊全,得到省級專家的好評,是全省縣級疾控中心樣板實驗室。各鄉鎮衛生院環境舒適,設施完備,有的鄉鎮衛生院還配備了病人與醫務人員聯繫的傳呼系統。全縣88所村衛生室(所)業務用房已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正朝100所的目標邁進。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全縣醫療衛生系統業務總收入從20xx年的800餘萬元增長到去年的6900萬元,今年1-8月份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元。在業務總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羣衆負擔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費用和日均費用同比分別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結構不斷優化,醫、藥費用比例趨於合理,走出了“以藥養醫”的困境,20xx年1-8月數據顯示,藥品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爲41%,達到了省級醫院醫藥收入比的水平,實現了“以技養醫”、“以醫養醫”的良性發展。社會效益同步增長,20xx年上栗縣人民醫院成爲首批14個被省衛生廳授予“羣衆滿意醫院”的縣級醫療機構之一,20xx年縣中醫院被評爲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20xx年上栗縣被評爲了全省創建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全縣已有4所市級“農民滿意鄉鎮衛生院”,8所市級“母嬰安全衛生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持“三個全省領先”。一是報銷手續之便全省領先。首創了“鄉鎮醫院直補”,實行“即醫即報”,定點醫療單位全部設立直補窗口,農民出院當日即可領取補償款;實行“限時報銷”,在縣外住院的參合農戶,出院後只需將相關手續交至鄉鎮農醫所,15天內可領取報銷款(省裏的標準爲20天);實行“電話預約送款”,登記了所有報銷醫藥費的參合農民的聯繫電話,對居住分散且路途遙遠的農戶給予特殊照顧。二是補償比例之高全省領先。上栗縣新農合最高報銷率達70%,實際補償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可報銷費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三是受益面之廣全省領先。結合本地實際,將住院分娩納入補償範圍,將8種門診大病納入住院補償範圍或定額補助對象,擴大了受益面,1-7月以來,受益人口達5萬多人次,總受益面列全省9個縣市區的第15位。

二、優化資源配置的“五個統一”

1、收支管理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爲衛生部確定的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縣,也是衛生部通報的試點工作先進縣,上栗縣成立了全省首家衛生系統會計覈算中心,對全縣23家醫療衛生單位實行統一的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方面,嚴格收入標準,實行一個標準收費,公開藥品價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減免的特殊困難羣體一律經過縣衛生局批准,杜絕亂收費,收人情費。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變過去“撒胡椒麪”式的資金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實行“資金捆綁”使用,每年由各鄉鎮衛生院出資,籌集一至兩百萬元,分期分批建設各鄉鎮衛生院,兩至三年時間內完成了所有鄉鎮醫療機構改造。

2、人員調配統一,提高素質促交流。全縣建立了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上下流動機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選派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的業務骨幹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掛職;選拔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優秀業務骨幹到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跟班,有計劃、有重點地選拔學科帶頭人到市級、省級醫院進修學習。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設立了醫療培訓中心,每年舉辦2-3期業務培訓班,聘請省級醫院專家給醫務人員授課,今年已培訓300人次。鼓勵參加學歷教育,組織了54名鄉村醫生報名參加中醫中等學歷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對各鄉鎮衛生院院長進行公開選拔,對普通醫務人員實行逢進必考、雙向選擇和末位淘汰制。

3、藥品採購統一,降低價格惠羣衆。推行了以政府爲主導、以縣爲單位的網上集中採購,採取限價競價爲主、議價爲輔的方式,規範醫療機構藥品採購,保證了藥 品質量,減少了流通環節,控制了藥品的層層加價。今年1-9月,通過全品種集中採購,藥價平均降幅達到了30.36%,讓利羣衆200餘萬元。

4、設施配備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全縣按照中心衛生院及普通衛生院的設備配置標準,對省級下撥設備進行統一調配,爲所有的鄉鎮衛生院配備“五大件”基本醫療設備,即: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下腹部手術設備和一般檢驗設備。對村衛生室(所)則結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診斷室、藥房、注射室、觀察室和治療室“五室分開、配套齊全”的要求,抓好村衛生室(所)標準化建設,統一購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醫療設備(資料櫃、體重計、高壓消毒鍋、毀形器)。

5、操作規程統一,規範服務保質量。統一印發了臨牀診療規範,全縣衛生系統臨牀醫生人手一冊,要求嚴格按照流程操作,減少人爲錯誤,提高醫療質量。統一印製了病歷,制定了獎懲措施,發現不合格病歷3次以上責令責任醫生下崗,對單位負責人誡勉談話。

三、值得借鑑的四點啓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礎。縣人民醫院建設投入20xx多萬元,中醫院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疾控中心建設投入500多萬元,村衛生所(室)建設投入100萬元,加上設施購置、人員培訓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xx年,全縣財政支出用於醫療衛生事業達2638萬元,佔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已達20xx萬元。除縣本級財政的直接投入外,還努力爭取了上級部門和鄉鎮、村的支持。一是以項目爲載體籌集資金。積極與省、市衛生部門進行業務聯繫,取得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後爭取了醫療衛生建設項目22個,建設項目資金近20xx萬元。二是利用政策減少開支。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建設時,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爭取土地全部劃撥,規費全部減免,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三是同步建設節約資金。上栗縣規定,在規劃建設村委會時要規劃村衛生室(所),村衛生室(所)建設要與村委會建設同步,建成後由縣衛生局給每個衛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資金由村裏補助。在各級政府及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上栗縣醫療衛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短短三四年間躋身全省農村衛生先進縣區行列,爲全縣40多萬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樹形象,羣衆觀念是根本。上栗縣醫療衛生工作始終圍繞着一箇中心,即切實解決羣衆的實際困難,給羣衆帶來最大的實惠。一是把羣衆滿意作爲第一追求。以“創建羣衆滿意醫院”活動爲載體,連續幾年開展了“以病人爲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爲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得到了羣衆的好評,據調查,羣衆對醫療衛生工作的滿意度已經達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羣衆呼聲作爲第一信號。主動上門走訪、開展羣衆滿意度調查、發放徵求意見表、召開懇談會、建立投訴機制,廣開渠道傾聽民意,僅今年就先後召開各類座談會20餘次,登門走訪調查羣衆3000多人次,針對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先後推出10條衛生行政機關政風建設措施、15條公立醫院行風建設措施。三是把羣衆利益作爲第一原則。出臺“三免四減半”等一系列惠民醫療政策,對特困戶、低保戶、70歲以上老年人、在鄉老複員軍人、農村獨生子女及二女戶等,實行“三免四減半”。三免即門診患者免交普通門診掛號費、肌肉注射費、小換藥費,四減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規”檢查費、胸片檢查費、普通牀位費、三級護理費等各減50%。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羣衆觀念貫穿在上慄醫療衛生工作的每個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時候。例如,提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有關負責人屢次表示希望在現有報銷比例爲70%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提高,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合的實惠,還談到將與民政等部門合作,降低困難羣體就醫付費門檻,特殊情況下實行“零付費”,確保無一人因病返貧,無一人因貧困有病得不到治療。

3、促改革,創新機制是關鍵。國務院《關於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之後,上栗縣認真貫徹《意見》精神,對醫療衛生系統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自20xx年11月起,將原本下放到鄉鎮的衛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衛生室(所)管理權收回, 由縣衛生局按照職責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所)實行機構、財務、人事的一體化管理。實踐證明,上栗縣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源於這次一體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實行以地方管理爲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即人、財、物由地方管理,上級部門只進行業務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縣裏管不了,鄉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藥了事,大病 “捨近求遠”到更高一級的醫院機構治療,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經瀕臨倒閉。面對這些問題,上栗縣堅定地推進了一體化管理改革,對全縣醫療衛生系統進行通盤考慮,實施全縣醫療系統一盤棋的發展戰略,開展橫向互助,鄉鎮之間調劑餘缺,互通有無,五指並拳,形成合力,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行縱向聯合,縣鄉村對口管理,對口幫扶;實行一級管一級,村衛生室(所)接受鄉鎮衛生院管理,鄉鎮衛生院接受縣醫院管理;倡導一級幫一級,縣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對口幫扶村衛生室(所)。通過橫向互助、縱向聯合,全縣醫療衛生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醫院人滿爲患,小醫院門庭冷落”的情況下,全縣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4、強管理,監督制約是保障。率先實行“鄉鎮醫院直補”後,有專業人士對此表示質疑,擔心簡化手續、縮短時間會產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農合資金的跑冒漏,但上栗縣用完善的醫療衛生監督制約機制打消了有關專業人士的顧慮。縣衛生局規定,縣、鄉、村要定期公示參合農民醫藥費用補償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並於每月5日前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帳,不定期對補償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在新農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堅持報銷費用衛生、財政雙印鑑制度,形成了財政管錢、衛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有效監督制約機制。爲全面客觀瞭解和掌握新農合情況,該縣成立了聯合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農醫所、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補償、基金管理及醫藥費用控制等六個方面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書面反饋,檢查結果在全縣通報。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爲杜絕醫療中的腐敗,上栗縣將監督制約機制滲透到醫療衛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監管和定期巡查相結合,自我管理和羣衆監督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監管機制。爲加強日常監管力度,投資三十餘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蓋全縣衛生系統的局域網,對醫療衛生收費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執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縣紀委牽頭,對全縣醫療衛生系統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情況嚴重的予以處分。開展廉政教育,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拒收“紅包”的簽名活動,各醫院向患者發放行風監督卡片,公開系統內八項行風紀律、八項服務承諾和投訴電話。通過教育整治,嚴格監管,使醫務工作者把人民羣衆的健康擺在首位,自覺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基本杜絕了收受“紅包”,開大處方拿“回扣”的現象。

【第2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楊陵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9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城區1所、農村4所),國小24所(城區3所、農村21所);在校學生12951名,其中國中學生5715(城區1524名、農村4191名)名,國小生7236(城區2484名、農村4752名)名;農村中國小教職工823名,其中農村國中教師356名,農村國小教師467名。

自xx年以來,根據國家、省、區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相關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關心指導下,我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收效。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對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情況及收效

1、“以縣爲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全區從“以鄉(鎮)爲主”轉變爲“以縣爲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四個統一”,即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統一發放;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中國小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學校領導班子的選拔、配備、使用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以縣爲主”的管理體制避免了原體制財權與事權分離,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更有利於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區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優化配置現有教師資源,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打破了鄉(鎮)界限,使經費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門重複建設,對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進一步理順了農村中國小管理體制。xx年8月,經區委會議研究,撤消了4個鄉鎮教育組,農村普通國小劃歸鄉鎮中心校管理,農村國中由區局直接管理。精簡了人員,簡化了辦事機構,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6月,按照區委安排農村中國小黨組織歸屬區局管理,徹底改變了學校黨政管理兩張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權,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教育工作,促進城鄉教育人事合理流動、均衡發展。

3、學校領導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xx、xx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區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工作實際調整了中國小領導班子,一批年富力強、業務精良、作風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爲學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學校工作有了較大起色。與此同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教師隊伍現狀,區局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五年規劃,出臺了學校領導幹部管理規定、學科骨幹教師、帶頭人暫行管理辦法等制度,使學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規範,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工作常規化,有效的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爲教育質量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學校網點調整工作逐步落實,辦學條件得到提高。自xx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村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後撤併了楊村鄉喬家底國小、李臺鄉杜家坡國小、五泉鎮湯家國小、大寨鄉杜寨國小等10所國小,優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資源。新建了楊村鄉川口國小、李臺鄉陳小寨國小、楊村鄉中心國小、五泉鎮茂陵國小、王上國小等5所學校。搶抓機遇,利用上級項目支持,新建、改建、維修了部分學校教學樓或辦公樓;農村中國小全部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建設,建成了18所農村中國小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兩基”工作中,全區共配製課桌凳2200套,價值40萬元,購買價值78萬元的實驗器材,添置30萬元的各類圖書。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促進了我區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發展。

5、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區上設立了基礎教育資金管理專戶,教育經費撥付達到了三個增長中的“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教師工資、學校辦學經費、農村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等到了落實。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預算編制制度,實行區級預算管理、分期撥付經費、嚴格審批報帳、審計監督制度,理順了新機制運行下的上下級財務關係,保證了各項資金按時撥付、合理使用,增強了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問題

1、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宣傳力度不夠、責任不明確。雖然“以縣爲主”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了三年多,但社會對這種管理體制的形式和職責瞭解不多,習慣於多年來的老管理模式。鄉鎮對此認識不夠,認爲目前學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門的事,與鄉鎮無關,辦學積極性不高,責任不強,缺乏支持、監督和指導。在學校建設、合校後的學校資產處置等問題上常常出現扯皮、推諉等現象,個別學校用地產權不明,存在租用關係等問題,影響了學校發展。

2、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教育發展。隨着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教育經費的投入主要是區本級,而區本級財力不足,難以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如工資改革後,教師工資的津貼部分不能得到落實,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不利於教育系統穩定。學校維修、改造資金難以保證,上劃之前鄉鎮、村對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現在沒有了,學校維修、改造給教育部門、學校帶來了較大困難。

3、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小教師年齡結構老化(45歲以上佔40%),薄弱學科無專職教師(體、音、美等學科);國中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非專業代課現象嚴重(佔34.4%)。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學科門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師課業負擔過重,工作量大、知識老化等現象,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4、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雖然,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相對滯後。目前,21所農村國小除李臺鄉永安國小外(99年購置22臺微機,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沒有微機室,信息技術課程無法開設,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5、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艱鉅。我區學校多年來因“兩基”達標、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危漏校舍改造和“兩基”提高等共舉債1666.8萬元。近幾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經過努力以償還655.5萬元,尚欠債務(含利息)共計1123.9萬元。債務化解任務給本來就經費緊張的學校和教育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影響了教育工作的穩定和發展。

三、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全社會齊抓教育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宣傳。進一步完善“以縣爲主”教育管理體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建立鄉鎮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覈制度,增強責任感,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2、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後,鄉鎮、村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減弱,學校本身又無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門無力投入,影響了教育發展。因此,區政府應積極執行上級相關精神,保證教育政策得到落實,教育經費足額撥付,特別是教育建設資金要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減少浪費,保證教師工資足額發放到位,真正體現“以縣爲主”,促進全區教育發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結合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大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設立教師培訓專項基金,保證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辦好楊凌教育網站,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爲教師提供培訓、教學和交流服務。完善教育人事體制改革,加大教師合理流動,整合師資結構,科學配套師資,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充實緊缺教師。強化教師隊伍考覈,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專長,使每個教師都成爲教育和教學的中堅力量。

4、加快農村國小合校並點步伐,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完善學校網點調整佈局,科學制定學校發展長遠規劃。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與學校佈局調整結合起來,與災後重建結合起來,建立“以縣爲主”的學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規劃的長效機制,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

5、統籌安排專項資金,逐步化解義務教育債務。“兩政一教”債務化解情況複雜,牽扯麪廣,欠債年限較長,數額較大,要一次性解決存在一定難度。建議政府成立清欠小組,制定清欠計劃,採取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相關部門責任,各部門協調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債務,徹底解決教育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同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給教育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3篇】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調研報告範文

爲了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推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進一步加快臨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xx縣第八期科級幹部理論培訓班的有關要求,筆者針對近幾年來臨朐農業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等問題,利用安排的社會實踐機會,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前期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市場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加快全縣荒山治理開發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委、縣政府在堅持荒山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將荒山治理開發推向市場,對部分荒山使用權實行拍賣、租賃招商,並於xx年7月27日由縣政府組織在濰坊召開xx縣荒山使用權租賃及招商項目新聞發佈會,重點推出了九山、大關、石家河、冶源、龍崗、五井、臥龍、辛寨、上林、營子等10個鄉鎮52宗2.09萬畝荒山進行租賃。會上濟南、濰坊、淄博、壽光等7家商客同臨朐簽訂了荒山開發協議,面積達9950畝。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拍賣、租賃面積已達3.8萬畝,參與治理開發的客商多達數十家。新的開發機制,掀起了新一輪荒山開發熱潮,爲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及鄉村產業發展投入機制特別是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創新提供了經驗。

香爐山小流域位於xx縣寺頭鎮東南部砂山區,總面積19950畝,當地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山區開發建設、資源條件以拍賣、租賃荒山經營爲突破口,狠抓山區綜合開發建設,興建林果基地,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走出了一條依山招商,以項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區開發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新農村的新路子。僅兩年的時間,租賃開發面積7200畝,香爐山優質有機果品基地已初具規模,並對全鄉經濟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帶動作用。吸引來大量內、外地資金從事果品開發、生態旅遊等項目建設。在香爐山流域,沂源客商任明海投資1200萬元建成1500畝的香爐子山優質果品基地,xx市客商投資800萬元建成500畝的優質果品基地。石家河村民聶西強、王曰中也承包了450畝荒山發展優質果品。

(二)項目引導,鼓勵羣衆自主投入

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新農村建設不能光指望上級補貼,不能一味等部門扶持,必須要發動羣衆自力更生,共建美好家園。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中的一些非盈利性項目,我們採取以項目引導、鼓勵羣衆投入的形式,即由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優勢,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補助獎勵,項目建設與羣衆投入相結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充分調動了羣衆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總結十餘年農業綜合開發的經驗教訓,立足山丘區實際,堅持“高起點規劃,大規模開發,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條“規模開發、連片治理、科學投入、建管並重”的農業綜合開發新路子,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xx以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涉及龍崗、柳山、寺頭、九山、五井、大關等6鎮,110個行政村,90512人。完成總投資514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4112萬元,羣衆社會自籌投入達到1028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xx年以來,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75000畝,新修水平梯田38000畝,改良土壤35000畝,新修復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復修各項水利工程685處,鋪設管道238千米。項目區新增灌面積43200畝,改善灌面積9500畝,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排除了障礙因素,改善了灌溉條件,節約了水資源,使項目區基本建成了山水林田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豐收的高產穩產示範區。二是促進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穩定增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配套等農藝措施的落實,更進一步挖掘了增產潛力,產量大幅度提高。年新增糧食986.43萬公斤,年新增種植業產值7631.2萬元。三是生態效益顯著。項目實施後,綠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樹46.3萬株,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44700畝;造防護林1.14萬畝,疏林補植3.42萬畝,發展經濟林1.67萬畝,項目區林木覆蓋率有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積49萬畝,年新增蓄水426.32萬方,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59.52萬噸,同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排水有溝,蓄水有池,護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亂流,減輕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強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澇保收,保護了水土,涵養了水分,美化了環境,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環,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項目區“農業增產、農

民增收”和農民“糧增產、錢增收”的目標。

(三)培植產業,吸引金融資本投入

xx縣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鴨和黃煙“四大產業”,以建設“全國大棚果生產第一縣”、全國優質奶源基地、全國肉鴨生產大縣爲目標,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產量,進一步打響臨朐農業品牌,特別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財政貼息項目的實施,金融資本的加入,使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爲推動臨朐農業產業化膨脹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xx年以來臨朐康寶蜂業有限公司、龍門漁業有限公司、山東廣華經貿有限公司、山東中盛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臨朐龍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的蜂產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魚、商品豬、標準化肉鴨養殖、速凍果蔬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實施,項目總投資4094.3萬元,其中財政投資5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1546.3萬元,銀行貸款1998萬元,財政貼息111.45萬元。可實現年加工蜜蜂產品548噸、商品豬8000頭、肉鴨300萬隻、10000噸速凍果蔬、90噸特色淡水魚,實現年新增產值12323.08萬元,實現利稅1634.46萬元,輻射帶動周邊農民23740戶,年帶動農民增加收入16726.93萬元。培植扶壯了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膨脹,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十二五”期間規劃及加快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企業有慾望、農民有期盼,關鍵是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朝着健康積極方向發展。結合臨朐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際,提出“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和三點建議:

(一)“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

“十二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6.0萬畝,使其全部成爲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水利措施:新建揚水站41座,復修2座,新打機井、大口井166眼,復修配套24眼,架設輸變電線路70km,變壓器27臺,襯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193.21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築物1159座。林業措施:路邊植樹184km,24.5萬株;片林造林900畝,植樹8.98萬株。農業措施:改良土壤1.925萬畝,新修機耕路109.0km,復修75.0km。科技推廣措施:技術培訓2.0萬人次。土地治理規劃總投資1290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320萬元。其中,中低產田改造投資514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482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投資3422萬元,農業措施1357萬元,林業措施175萬元,科技措施22萬元,其他措施168萬元。灌區節水配套投資7762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50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6457萬元,其他措施1305萬元。

xx縣“十二五”期間規劃扶持建設14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其中財政補貼項目10個,貸款貼息項目4個,涉及8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總投資1431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5075.8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財政補貼項目總投資528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3635.8萬元。貸款貼息項目總投資9030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440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

(二)幾點建議

1、研究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新農村建設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和3萬億以上的投入,面對如此龐大的系統工程,民間資本正躍躍欲試。但巨大的市場空間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機,只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多重支持,民營資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農村建設。因此,建議儘快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涉農領域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放開新農村建設項目領域。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是基礎設施,目前部分領域由國有企業在壟斷經營,對民間資本沒有完全放開。民營企業在行業准入方面還有一定限制障礙,存在一個“玻璃門”現象,看得見裏面,門好象也沒關,但就是進不去。引進民營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排除行業准入障礙,使民營企業可以投資任何一個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行業,以便解決好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問題。

二是要給予參與新農村建設社會資本相應的稅費減免和照顧政策。首先,應給予有關稅費減免政策。目前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涉及到建安稅等政策性問題。建議對社會資金興辦各類公益事業,要給予減免營業稅、個人所得稅政策。其次,要給予政策傾斜。對村、企結對幫扶、貢獻較大的企業,要相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儘可能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稅收優惠、

產業補貼等方面給予照顧,以調動企業經營者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再次,要給予優質服務。要爲新農村建設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爲項目的登記註冊、辦證辦照給予優質快速的服務。

三是制定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獎勵政策。獎勵是最實際的激勵手段。要象招商引資獎勵政策一樣,給予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有功人員和單位相應的物質、政治和精神獎勵。比如可以採取將幹部提拔任用和年終績效工資考覈與引資情況掛鉤,激勵幹部引進社會資金。

2、充分發揮金融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撬動作用。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上世紀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大規模撤併農村網點,上收貸款審批權限,農村信貸業務大幅萎縮。銀行爲了保證信貸安全,收縮信用貸款,推行抵押貸款,提高信貸門檻,而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又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導致農村信貸越來越難、越來越少。從調查中發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難,固定資產貸款更難。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農產業,農村經濟“失血”嚴重。目前一些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想投入新農村建設,但即使有好的經營項目,也由於缺少金融貸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熱饅頭,眼饞卻下不了手。”因此,建議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前,國家加快擴大內需的方針確定並實施,金融信貸政策也已經放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支持商業金融機構在縣域農村佈局設點,發展村鎮銀行,創新農村金融貸款擔保抵押方式,爲社會資本進入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3、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農村債務居高難下,是當前農村普遍現象。債臺高築的現象嚴重製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影響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新農村建設顯得力不從心。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千方百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村級穩定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是走以地生財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等二、三產業設施,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增強集體收入。偏遠村可對村集體所有的溝渠、坡地等土地資源,實行村集體單獨開發或吸引其它資金參股開發,以此穩定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走盤活資產的路子。對村集體閒置的廠房、廢棄的學校、倒閉的村辦企業舊址等閒置資產,採取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盤活,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走服務創收的路子。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有償社會化服務,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第4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調研報告怎麼寫

自從我考入新都區清流鎮一村一名大學生自願者以來,接觸的工作主要就是關於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我所在的鄉鎮嚴格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各項工作開展順利,現已95%以上村民拿到了房屋和土地使用權證。對此,我圍繞產權流轉問題進行了調研,提出如下報告:

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首先,有些幹部羣衆思想認識還不統一。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幹部和羣衆缺乏市場意識,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認識不到位。一些村幹部擔心改制後造成資產流失,甚至怕失去權力,改制後管不好,管不了;部分羣衆擔心改制後形成壟斷,得不到應有的利益;承包戶擔心產權或經營權買到手後,沒有效益,收不回成本;也有擔心政策不穩定,發生變化。這些認識上的誤區,影響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進程。其次,農村產權制度規定,農村宅基地只能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流轉,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房屋,使得農村產權難以在較大範圍內實現流轉,農民宅基地、承包地實現貨幣化、市場化較難。第三,農民房屋分佈零散,尤其在偏遠山區,靠自身力量難以實現流轉。加之受傳統觀念、價值觀念的影響,產權確權後農民已慢慢領會改革意義,會更會看重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更看重土地、房屋的預期價值,因而不會輕易放棄自已的房屋和土地離開農村,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了房屋的流轉。同時,《擔保法》第34、36和37條規定,除承包的農村“四荒”使用權可以抵押、鄉(鎮)村企業的土地使用權可

隨建築物抵押外,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流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這就意味着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不能作爲一種收入權益進行質押變現,國有商業銀行都不願介入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業務。並且,農村產權制度缺乏土地、房屋交易配套政策。如在產權交易中成本收益評估、收益留成、交易稅費的收取等,沒有具體規定,希望能出臺政策。第四,“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這一政策是各地爲了保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而實行的政策,該政策的實施有利於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鞏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保障農民的承包權和對土地的長期投入。但是,隨着我國人口增加和土地減少,由於農業現代化使農村土地的利益逐步最大化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人地矛盾異常尖銳。

二、關於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的幾點建議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統籌城鄉試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系統性制度創新,是繼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的又一重大變革,與聯產承包責任制相比,它所面臨的問題雖然複雜。但是我個人認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應充分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 應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改革要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實現“讓民做主”,這既是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內在需求,同時也是爲了規避政府風險的客觀要求。

農民究竟是身份還是職業?這是此次改革中遇到的第一個“頑症”。在現行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框架下,農民長期以來被視爲一種身份,我國城鄉二元化的戶籍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農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濟組織等都是以身份爲基礎的。而要最終實現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應該逐漸淡化直至取消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鼓勵城鄉之間的勞動力資源自主、自願流動和優化整合,最終將農民定位爲一種職業,即從事農業的第一產業工作者。“農民職業化”定位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1)它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切入點,是政府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公共服務職能轉變的依託,可以爲改革中新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提供新的理念和方向。

(2)可以把農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就業培訓等全部納入到城鄉一體化中,保障農民的長遠生計,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

(3)將會使我國現存的戶籍制度鴻溝將不復存在,農民不再是二等國民,城鄉二元結構將逐漸彌合,農業產業發展與第二、第三產業統籌兼顧,城鄉差別將逐漸縮小,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奠定基礎。

我認爲,要使“農民職業化”,需要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具體包括:(1)戶籍制度創新,逐漸取消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代之以城鄉一致的居民戶籍管理。(2)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制度創新,爲農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務。只有實現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方能實現。(3)統籌兼顧,爲城鄉之間的勞動力自主、自願流動提供便利條件,鼓勵城市、農村之間的勞動者自由流動、自主擇業,推進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2、 向村民滲透產權制度改革實質

一是進一步加強宣傳,讓羣衆全面瞭解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義,克服分光吃淨思想;二是樹立典型,推廣先進經驗,向羣衆介紹區內外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先進事例,引導羣衆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三是建立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業績獎懲機制,調動其謀求發展的積極性,實現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集體資產穩步增值。

3、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實現產權與資本的結合。

農房產權制度的改革有利於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市場,但其更需要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配合與支撐。因此,要加快建立適合農村資金需求特徵的組織體系、服務體系、擔保體系、保險體系和信用體系,拓寬農業農村直接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民間資金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實現產權與資本的有機結合。

4、建立健全農房產權流轉的中介服務機構。

農房產權的流轉不僅需要供需雙方,而且還需要市場機制下的中介服務機構,如相關的價值評估機構與交易組織機構。長期以來農村土地及房屋價值的評估機構欠缺,流轉過程中土地及房屋價值的評估常常被忽視,而使其不能通過流轉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也給流轉中糾紛的解決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因此,爲促進流轉的真正市場化,我們應建立農村土地及房屋價值的評估機構,爲合理估價農村土地及房屋價值,明確其商品性提供服務。同時,在農村市場體系尚不完備的前提下,農民獲取交易信息的途徑較爲閉塞,爲擴大流轉供求信息的獲取渠道,我們還應加大信息的共享渠道。

5、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探索農房儲備中心

農房產權制度改革不能單兵突進,必須綜合施治,配套改革。因爲在目前的改革中,不論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還是宅基地使用權、農房產權流轉,其最大的障礙就是:土地不是單純的生產資料,而是事實上的生活資料,房屋也是如此,是農民生老病死的基本保障。因此,要真正實現農村房屋產權的自由流轉,除了減輕農民的稅負外,還應建立多層次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替代農地對農民的保障功能。逐步探索建立以“安身工程”爲主要內容的農村公共住房制度,創造條件推進城鄉社會保險制度接軌統一。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是通過社保體系來保障宅基地使用權及農房產權的自由流轉,而不是以宅基地使用權及農房產權的流轉來換取社會保障。因爲只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種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農民完全依賴土地和房屋而生存的現象纔會越來越弱化。另外也可以探索建立“農房儲備”等機構,通過收購農房進行儲備,比如收購一些集體土地上的閒置住房、農戶多餘住房、或部分放棄農村住房移居城內的住房等。可以用這部分儲備房屋,對農村的低保戶和五保戶、無房戶、極度危房戶可以實施住房保障機制,從而減輕農民生活負擔與壓力,也爲農民在融資方面取得突破,在生活方面也有所保障。也使得改革中的方方面面也纔會有突破的基礎。

【第5篇】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調研報告

爲了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推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進一步加快臨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臨朐縣第八期科級幹部理論培訓班的有關要求,筆者針對近幾年來臨朐農業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等問題,利用安排的社會實踐機會,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前期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市場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加快全縣荒山治理開發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委、縣政府在堅持荒山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將荒山治理開發推向市場,對部分荒山使用權實行拍賣、租賃招商,並於XX年7月27日由縣政府組織在濰坊召開臨朐縣荒山使用權租賃及招商項目新聞發佈會,重點推出了九山、大關、石家河、冶源、龍崗、五井、臥龍、辛寨、上林、營子等10個鄉鎮52宗2.09萬畝荒山進行租賃。會上濟南、濰坊、淄博、壽光等7家商客同臨朐簽訂了荒山開發協議,面積達9950畝。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拍賣、租賃面積已達3.8萬畝,參與治理開發的客商多達數十家。新的開發機制,掀起了新一輪荒山開發熱潮,爲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及鄉村產業發展投入機制特別是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創新提供了經驗。

香爐山小流域位於臨朐縣寺頭鎮東南部砂山區,總面積19950畝,當地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山區開發建設、資源條件以拍賣、租賃荒山經營爲突破口,狠抓山區綜合開發建設,興建林果基地,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走出了一條依山招商,以項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區開發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新農村的新路子。僅兩年的時間,租賃開發面積7200畝,香爐山優質有機果品基地已初具規模,並對全鄉經濟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帶動作用。吸引來大量內、外地資金從事果品開發、生態旅遊等項目建設。在香爐山流域,沂源客商任明海投資1200萬元建成1500畝的香爐子山優質果品基地,濰坊市客商投資800萬元建成500畝的優質果品基地。石家河村民聶西強、王曰中也承包了450畝荒山發展優質果品。

(二)項目引導,鼓勵羣衆自主投入

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新農村建設不能光指望上級補貼,不能一味等部門扶持,必須要發動羣衆自力更生,共建美好家園。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中的一些非盈利性項目,我們採取以項目引導、鼓勵羣衆投入的形式,即由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優勢,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補助獎勵,項目建設與羣衆投入相結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充分調動了羣衆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總結十餘年農業綜合開發的經驗教訓,立足山丘區實際,堅持“高起點規劃,大規模開發,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條“規模開發、連片治理、科學投入、建管並重”的農業綜合開發新路子,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XX以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涉及龍崗、柳山、寺頭、九山、五井、大關等6鎮,110個行政村,90512人。完成總投資514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4112萬元,羣衆社會自籌投入達到1028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XX年以來,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75000畝,新修水平梯田38000畝,改良土壤35000畝,新修復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復修各項水利工程685處,鋪設管道238千米。項目區新增灌面積43200畝,改善灌面積9500畝,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排除了障礙因素,改善了灌溉條件,節約了水資源,使項目區基本建成了山水林田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豐收的高產穩產示範區。二是促進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穩定增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配套等農藝措施的落實,更進一步挖掘了增產潛力,產量大幅度提高。年新增糧食986.43萬公斤,年新增種植業產值7631.2萬元。三是生態效益顯著。項目實施後,綠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樹46.3萬株,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44700畝;造防護林1.14萬畝,疏林補植3.42萬畝,發展經濟林1.67萬畝,項目區林木覆蓋率有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積49萬畝,年新增蓄水426.32萬方,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59.52萬噸,同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排水有溝,蓄水有池,護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亂流,減輕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強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澇保收,保護了水土,涵養了水分,美化了環境,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環,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項目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民“糧增產、錢增收”的目標。

(三)培植產業,吸引金融資本投入

臨朐縣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鴨和黃煙“四大產業”,以建設“全國大棚果生產第一縣”、全國優質奶源基地、全國肉鴨生產大縣爲目標,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產量,進一步打響臨朐農業品牌,特別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財政貼息項目的實施,金融資本的加入,使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爲推動臨朐農業產業化膨脹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XX年以來臨朐康寶蜂業有限公司、龍門漁業有限公司、山東廣華經貿有限公司、山東中盛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臨朐龍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的蜂產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魚、商品豬、標準化肉鴨養殖、速凍果蔬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實施,項目總投資4094.3萬元,其中財政投資5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1546.3萬元,銀行貸款1998萬元,財政貼息111.45萬元。可實現年加工蜜蜂產品548噸、商品豬8000頭、肉鴨300萬隻、10000噸速凍果蔬、90噸特色淡水魚,實現年新增產值12323.08萬元,實現利稅1634.46萬元,輻射帶動周邊農民23740戶,年帶動農民增加收入16726.93萬元。培植扶壯了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膨脹,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十二五”期間規劃及加快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企業有慾望、農民有期盼,關鍵是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朝着健康積極方向發展。結合臨朐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際,提出“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和三點建議:

(一)“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

“十二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6.0萬畝,使其全部成爲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水利措施:新建揚水站41座,復修2座,新打機井、大口井166眼,復修配套24眼,架設輸變電線路70km,變壓器27臺,襯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193.21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築物1159座。林業措施:路邊植樹184km,24.5萬株;片林造林900畝,植樹8.98萬株。農業措施:改良土壤1.925萬畝,新修機耕路109.0km,復修75.0km。科技推廣措施:技術培訓2.0萬人次。土地治理規劃總投資1290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320萬元。其中,中低產田改造投資514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482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投資3422萬元,農業措施1357萬元,林業措施175萬元,科技措施22萬元,其他措施168萬元。灌區節水配套投資7762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50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6457萬元,其他措施1305萬元。

臨朐縣“十二五”期間規劃扶持建設14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其中財政補貼項目10個,貸款貼息項目4個,涉及8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總投資1431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5075.8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財政補貼項目總投資528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3635.8萬元。貸款貼息項目總投資9030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440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

(二)幾點建議

1、研究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新農村建設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和3萬億以上的投入,面對如此龐大的系統工程,民間資本正躍躍欲試。但巨大的市場空間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機,只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多重支持,民營資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農村建設。因此,建議儘快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涉農領域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放開新農村建設項目領域。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是基礎設施,目前部分領域由國有企業在壟斷經營,對民間資本沒有完全放開。民營企業在行業准入方面還有一定限制障礙,存在一個“玻璃門”現象,看得見裏面,門好象也沒關,但就是進不去。引進民營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排除行業准入障礙,使民營企業可以投資任何一個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行業,以便解決好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問題。

二是要給予參與新農村建設社會資本相應的稅費減免和照顧政策。首先,應給予有關稅費減免政策。目前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涉及到建安稅等政策性問題。建議對社會資金興辦各類公益事業,要給予減免營業稅、個人所得稅政策。其次,要給予政策傾斜。對村、企結對幫扶、貢獻較大的企業,要相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儘可能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稅收優惠、產業補貼等方面給予照顧,以調動企業經營者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再次,要給予優質服務。要爲新農村建設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爲項目的登記註冊、辦證辦照給予優質快速的服務。

三是制定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獎勵政策。獎勵是最實際的激勵手段。要象招商引資獎勵政策一樣,給予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有功人員和單位相應的物質、政治和精神獎勵。比如可以採取將幹部提拔任用和年終績效工資考覈與引資情況掛鉤,激勵幹部引進社會資金。

2、充分發揮金融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撬動作用。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上世紀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大規模撤併農村網點,上收貸款審批權限,農村信貸業務大幅萎縮。銀行爲了保證信貸安全,收縮信用貸款,推行抵押貸款,提高信貸門檻,而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又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導致農村信貸越來越難、越來越少。從調查中發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難,固定資產貸款更難。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農產業,農村經濟“失血”嚴重。目前一些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想投入新農村建設,但即使有好的經營項目,也由於缺少金融貸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熱饅頭,眼饞卻下不了手。”因此,建議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前,國家加快擴大內需的方針確定並實施,金融信貸政策也已經放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支持商業金融機構在縣域農村佈局設點,發展村鎮銀行,創新農村金融貸款擔保抵押方式,爲社會資本進入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3、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農村債務居高難下,是當前農村普遍現象。債臺高築的現象嚴重製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影響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新農村建設顯得力不從心。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千方百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村級穩定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是走以地生財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等二、三產業設施,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增強集體收入。偏遠村可對村集體所有的溝渠、坡地等土地資源,實行村集體單獨開發或吸引其它資金參股開發,以此穩定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走盤活資產的路子。對村集體閒置的廠房、廢棄的學校、倒閉的村辦企業舊址等閒置資產,採取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盤活,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走服務創收的路子。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有償社會化服務,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增加村集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