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動力調研報告多篇

動力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對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輸出狀況的調研報告

對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輸出狀況的調研報告

_____位於_____省_____走廊最西端,地處_____、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18-45歲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女性3萬餘人。隨着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女性富餘勞動力逐年增多。同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種好自家土地基礎上,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已經逐漸成爲農民的共識。爲了引導更多的農村婦女安全穩妥的邁出家門闖市場,進一步做好農村富餘女勞動力的輸轉工作,_____婦聯對全市農村女性勞動力輸出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初步的思考。

20xx年,全市外出務工勞動力24068人,其中農村女性7981人,佔輸出總數的33%。_____婦聯把輸出的農村女性各方面情況放在全市大局中進行分析,以瞭解目前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的輸出概況。

從年齡來看,35歲以下的6380人,佔80% 左右;36-46歲的1601人,佔20%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高中文化程度的980人,佔10%左右,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991人,佔90%左右。從是否掌握技能來看,有技能的2474人,佔31%,沒有技能的5507人,佔69%。從務工地域分佈來看,鄉外縣內6543人,佔82%,縣外省內558人,佔7%,全國其它地方879人,佔11%。

從輸轉渠道看,有以下四種方式。一是通過政府部門組織轉移;二是通過親朋好友、家族介紹轉移;三是通過用人企業招聘;四是自己外出自主擇業。從輸出人員從事的工種來看,多從事美容美髮、餐飲服務、家政服務和一些工廠的簡單勞動。目前,通過婦聯繫統輸出的人員佔了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市婦聯自20xx年以來,每年都與北京農家女實用技能培訓學校聯合,輸出培訓農村未婚女青年,免費培訓3個月以後,推薦到北京、上海等地從事美容美髮、餐飲等工作,到目前已培訓輸出有技能人員200餘人。

外出務工的婦女,不僅給家庭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社會閱歷,鍛鍊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家庭地位。同時接受了更多的現代文明的薰陶,帶回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生活質量。同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個女性在外打工,不僅帶動了一個家庭,同時也逐步影響了村鎮的發展,進而加快了_____經濟建設的步伐,爲農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對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輸出狀況的調研報告 想查看更多相關信息,請上本站範文網。

【第2篇】關於山區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調研報告

自全省大學生村官“六個一”走訪活動開展以來,我嚴格按照文件要求和鎮黨委制定的實施方案,認真走訪調研。根據走訪瞭解情況,針對xx村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及轉移情況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總結,形成了調研報告。本報告闡述了xx村農村勞動力用工基本情況,分析了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山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一、xx村勞動力用工基本情況

(一)基本概況

xx村位於xx縣西南,距縣城約48公里,處於邊遠山區,基礎設施薄弱,地面無任何工礦企業,村民主要以種地爲生,是典型的山區鄉村。全村共有農戶379戶,786口人,其中男384人,女402人,耕地1155畝,18--50週歲的勞動力共計443人,其中男230人,女213人。據走訪調查,全村約53.2%(236人)的勞動力以外出務工爲生,其中男性168人,佔外出總數的71%。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大多因知識技能、綜合素質的欠缺,多數分散於煤礦、建築工地、鐵廠、家政公司等,只能從事一些艱苦的體力勞動或者家政服務,且收入較別勞動者遇到麻煩甚至糾紛時,也難以進行維權。

二、當前山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雖然勞動力的轉移能改變產業結構,能統籌城鄉發展,能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方面確實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並在找準問題的基礎上尋求對策。經過分析,我認爲存在以下問題:

(一)外出勞動力數量大、素質低、競爭力弱。經過調查,就整個勞動力市場來看,本地流向城鎮的勞動力較農村勞動力素質較高,但在整個勞動力市場中仍不佔競爭優勢,多數進城之後,只能靠出賣體力,從事高強度勞動,往往工資水平低並且勞動危險係數大。甚至在勞動過程中受到工傷也不懂的理賠,同時也遭到用工單位的漠視和欺詐。

(二)就業環境相對較差,權益得不到保障。就業權利不平等、就業無保障是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由於歷史及其他社會因素,完全平等的市場化的勞動關係當前尚未建成,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實際上難以立足。許多地方政府爲了優先解決城市就業壓力,對待進城務工人員仍然不公平,在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宏觀環境中,這些進城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由於缺乏組織化,所以他們無法形成與企業主平等議價的博弈能力。所以他們的勞動報酬權屢屢受到用人單位的侵害。

(三)政府相關政策、配套設施不到位,使得自發性和盲目性問題突出。顯而易見,當前勞動力就業市場還沒有形成政府主導組織的就業體系,由於勞動者對市場需求信息瞭解不全面,以及政府相關政策、配套設施不到位,致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無序性和自發性問題突出。然而,這種盲目和無序,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大量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離開鄉村流入到城市,使得農村的人口主要以老人、兒童和婦女爲主。這種情況下,大量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流出農業,使得農村勞動力資源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最終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阻礙了農業的產業化及農業科技的推廣。並且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使得農村中的下一代面對農村的落後面貌以及農村勞動力向外持續轉移的現狀,對農業生產失去信心,不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對我村勞動力就業情況及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問題的剖析,可以看出,促進山區剩餘勞動力轉移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政府、社會以及勞動力個體同心協力,把發展經濟與解決村民就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結合本地實際,主要提幾點建議:

(一)加大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高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首先要集中財力重點擴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多渠道籌集教育基金,不斷改善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擴大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比例,採取切實措施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以保證農村人口基本素質提高。其次,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廣泛開展各類短期技術培訓。農村職業教育要有超前意識,要突出實用性、應用性。要根據農民個人特長,培訓他們相應的技術,使他們取得必要的技術資格證書。以降低農村人口流動就業的門檻和成本,不僅爲農民到城市創業、就業創造條件,也爲農民在農村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創造條件。

(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就地安置部分剩餘勞動力。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既能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範圍,又能降低農村勞動力因長距離轉移而帶來的轉移費用的增加,還能阻止農村剩餘勞動力對大中城市的衝擊。因此,我們要培育壯大適合本地實際的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爲廣闊的空間,鄉鎮企業同時也要以此爲契機,加快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以農業爲原料的工業或直接爲農業、農村提供生產投入品和生活消費品的工業,實行產銷一體化,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第3篇】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石蓋塘鎮位於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餘勞動力(16至60週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爲: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佔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佔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佔28.0%。知識結構爲:國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佔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佔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着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爲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信息網絡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佔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佔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佔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着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爲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衆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持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如項目建設的支持、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持,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爲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第4篇】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輸出狀況的調研報告

__位於__省__走廊最西端,地處__、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18-45歲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女性3萬餘人。隨着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女性富餘勞動力逐年增多。同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種好自家土地基礎上,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已經逐漸成爲農民的共識。爲了引導更多的農村婦女安全穩妥的邁出家門闖市場,進一步做好農村富餘女勞動力的輸轉工作,__婦聯對全市農村女性勞動力輸出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初步的思考。

一、__農村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輸出現狀

20__年,全市外出務工勞動力24068人,其中農村女性7981人,佔輸出總數的33%。__婦聯把輸出的農村女性各方面情況放在全市大局中進行分析,以瞭解目前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的輸出概況。

從年齡來看,35歲以下的6380人,佔80% 左右;36-46歲的1601人,佔20%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高中文化程度的980人,佔10%左右,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991人,佔90%左右。從是否掌握技能來看,有技能的2474人,佔31%,沒有技能的5507人,佔69%。從務工地域分佈來看,鄉外縣內6543人,佔82%,縣外省內558人,佔7%,全國其它地方879人,佔11%。

從輸轉渠道看,有以下四種方式。一是通過政府部門組織轉移;二是通過親朋好友、家族介紹轉移;三是通過用人企業招聘;四是自己外出自主擇業。從輸出人員從事的工種來看,多從事美容美髮、餐飲服務、家政服務和一些工廠的簡單勞動。目前,通過婦聯繫統輸出的人員佔了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市婦聯自20__年以來,每年都與北京農家女實用技能培訓學校聯合,輸出培訓農村未婚女青年,免費培訓3個月以後,推薦到北京、上海等地從事美容美髮、餐飲等工作,到目前已培訓輸出有技能人員200餘人。

外出務工的婦女,不僅給家庭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社會閱歷,鍛鍊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家庭地位。同時接受了更多的現代文明的薰陶,帶回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生活質量。同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個女性在外打工,不僅帶動了一個家庭,同時也逐步影響了村鎮的發展,進而加快了__經濟建設的步伐,爲農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__農村女性外出務工的特點

(一)、就地轉移多。據統計,外出務工女性82%在鄉外縣內打工。究其原因,一是__鄉鎮距市區較近、交通方便,家庭方便照顧;二是__旅遊業的發展,服務行業人員需求多,就業、務工、選擇較爲容易;三是特殊的地域特徵。__農村與城區親屬關係較密、務工工資有保障、不存在拖欠,便於自身利益的維護。

(二)、年齡在35歲以下及文化程度國中以下人員多。外出務工女性多年齡輕、文化程度不高,有技能及專業等級的人員少。多從事簡單勞動,報酬一般。

三、__農村富餘女性勞動力輸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觀念和小農意識的束縛。小農意識在__農村還很普遍。小富既安,溫飽既滿,怕擔風險,缺乏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加之擔心婦女外出的安全問題,致使女性勞動力輸出存在一定困難。尤其是已婚農村女性,受家庭束縛較重,顧及家中老小、生活和子女教育等現實問題,輸出難度大。

(二)、農村女性文化素質較低,可供選擇的工種有限。在輸出的農村富餘女性勞力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佔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僅佔10%,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不到5%,由於自身素質不高,文化程度低,沒有其它專業技能,在工種選擇上不好定位,只能從事一般服務和體力勞動,導致酬勞低,外出積極性不高。

(三)、外出務工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__有組織的輸出勞動力、爲企業和個人搭線牽橋的組織活動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包括信息提供、就業諮詢、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未健全勞動力市場,影響了農村外出務工婦女的積極性。

四、建議及對策

(一)、強化宣傳和教育力度,轉變觀念。

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宣傳工具,採取舉辦外出技能培訓等方式,營造濃厚的外出務工氛圍。教育引導廣大農村婦女轉變觀念,走出家門謀富路;二是大力宣傳勞務輸出典型,以點帶面,擴大典型的輻射力。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舉辦外出務工女能人報告會等,發揮她們的示範帶頭作用,讓農村婦女切身感受到勞動力轉移的好處。引導她們開闊視野,積極參加各類培訓,提高創業技能,打消顧慮,謀求自身的發展。三是大力開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四自”教育,提高婦女自我發展能力,增強她們的科技文化素質、羣體意識和責任觀念。

(二)搞好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一是加強外出務工婦女的文明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訓。加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宣傳力度,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必備的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文明服務、計劃生育方面的知識及城市生活的常識,使她們懂得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謀求發展,增收致富;二是加強對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教育。充分利用各類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村婦女開展有特色的、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活動。對就地務農婦女,要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爲重點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村婦女科技骨幹;對外出婦女,要進行多門類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輸出婦女勞動力的技能素質和適應能力;三是加強法律知識教育,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針對進城務工人員的生產、生活需要,開展《婦女權益保障法》、《勞動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工傷保險條例》、《行政訴訟法》等與其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使她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認識到位,進一步提高農村女性勞動力輸出的組織化程度。

當前,__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增收難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踐證明,有效地加大農村勞動力輸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我市農村婦女勞動力佔農業勞動力的一半,有效促進農村婦女轉移,是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級政府、部門都要高度重視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把勞動力輸出當作一項重要產業來抓,爲農村婦女轉移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好的保障,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__婦聯也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配合黨委、政府,推進農村婦女轉移就業再上新臺階。

【第5篇】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調研報告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使用成爲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調研報告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石蓋塘鎮位於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餘勞動力(16至60週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爲: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佔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佔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佔28.0%。知識結構爲:國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佔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佔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着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爲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信息網絡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佔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佔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佔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着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爲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衆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持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如項目建設的支持、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持,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爲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關於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調研報告想查看更多相關信息,請上本站範文網。

【第6篇】經濟勢差與農村勞動力流向調研報告

20世紀80年代早期,小城鎮建設被我國學者認爲是“解決人口出路的一個大問題”,“是農村日益增加的過剩人口和剩餘勞動力的去處”,是“城鄉間的人口蓄水庫”(費孝通,1983,1984)。目前,多數學者仍然認爲“發展小城鎮是解決我國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李寶庫,1997);“小城鎮可以吸納大量農村富餘人員,避免盲目流入大城市”(董鑑泓,1999);“小城鎮建設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客觀要求”(高紅貴,2001)。也有學者提出了質疑:“小城鎮真的就是農民的樂土嗎”(孫慶瑞,2000)?還有學者認爲,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城鎮化所引起的小城鎮的發展,不能產生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效益”,“人口不能聚集,便不能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劉學敏等,2001);“小城鎮的生活方式與農村相差不大,而且農民在小城鎮難以找到穩定的就業機會”是“農民不願意進入小城鎮”的原因(陳勁鬆、餘賢,2002)。那麼,小城鎮尤其是西部內陸地區的小城鎮到底能不能吸納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發揮“城鄉間人口蓄水庫”的作用呢?本文試圖以四川省綿陽市爲例做理論和實證分析。

一、概念說明和理論假設

(一)主要概念說明

1.小城鎮。本文所指的小城鎮主要是指建制鎮,包括縣城所在地的城關鎮,不包括非建制的場鎮或集鎮。

2.鄉鎮企業。這裏是指鄉鎮集體、村和村民小組、鄉村聯戶和農戶個人投資興辦的各種經濟類型的生產經營活動單位,包括雖然領取的是農村個體工商營業執照,但僱工8人以上的企業。

3.農村剩餘勞動力。這裏指中國農村中不充分就業的勞動力。本文所指綿陽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是用已經外顯的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從業人員來代替,沒有包括從事農業生產但利用不充分的隱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4.經濟勢差。這裏是指居民現實或預期的收入差距。城鄉勢差是指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鎮鄉勢差是指小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理論假設

第一,城鄉勢差與鎮鄉勢差的大小決定農村勞動力的流向。

第二,農村勞動力流動受制度條件的制約。

第三,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機制缺陷的修復必須藉助於大中城市的輻射或外資的刺激。

二、西部內陸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機制缺陷:

(一)理論分析

在西方的人口流動理論中,劉易斯和託達羅的人口流動模型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動的機制:農村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且收入水平低,從而對勞動力產生巨大的外推力;城市預期收入較高,對勞動力產生強大的吸拉力。這兩種力量形成的合力可產生出類似於河水流動所仰賴的“勢差”,且勢差越大,流速越快;沒有勢差或勢差太小,就不能或很難流動。

在農村的外推力一定的情況下,小城鎮要吸納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必須有比城市更大的吸拉力,形成比城鄉之間更大的鎮鄉勢差;如若不然,就只能通過行政的力量,在城鄉之間築起一個制度屏障,人爲地阻斷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而把他們圈囿在小城鎮。

勢差的大小取決於兩個因素,即勞動力流動的成本和預期收益。流動成本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其一是直接成本,即遷徙費用;其二是機會成本,即勞動力流出所放棄的其它收益。預期收益由兩個因素決定:其一是就業概率,其二是預期工資水平。農村勞動力總是選擇成本低、預期收益高的地方作爲流入地。

很顯然,農村勞動力流入當地小城鎮的成本是最低廉的,不僅遷徙費用很低,甚至可能是零成本,而且可以照顧家庭,不耽誤農活,機會成本也很低。所以,如果單純從流動成本方面來看,農村勞動力流向當地小城鎮是最經濟的。但是,從收益方面來看,由於西部內陸地區的小城鎮產業水平低,就業容量很有限,就業崗位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要求,就業概率很低,況且即使能夠就業,其工資水平也明顯低於大中城市。這樣,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的差值即勢差較小。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流入大中城市,不論是直接成本還是機會成本都可能較高,但大中城市的就業概率和工資水平高於小城鎮,城鄉勢差較大。所以,農村勞動力在選擇流入地時,較多地選擇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鎮。

(二)綿陽市的實證分析

綿陽市位於四川省府成都市東北110公里,幅員面積20249平方公里。根據第一次農業普查資料(數據爲1997年1月1日的時點數),綿陽市有建制鎮122個,農村住戶人口417.6萬人,除縣城所在地的建制鎮外,其餘115個建制鎮,平均每鎮佔地面積1.5平方公里,鎮區平均人口299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7人。

綿陽市農村住戶的從業人員共有298.7萬人,他們的從業分佈情況是:農業從業人員238.9萬人,非農業從業人員59.8萬人。在非農從業人員中,在城市從業的有31萬人,在農村從業的有28.8萬人。在農村的非農從業人員中,壓濾機濾布有15.3萬人被非農鄉鎮企業所吸納,其中,有6.8萬人分佈在建制鎮的鄉鎮企業,有5.1萬人分佈在自然村的鄉鎮企業,有3.4萬人分佈在非建制的場鎮或工礦區等的鄉鎮企業。

1.小城鎮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狀況。

很多學者和決策者都認爲,發展小城鎮有利於鄉鎮企業集中,而鄉鎮企業基本上是以農村勞動力爲吸納對象的(米增渝、鄒範鳴,2002),所以,只要小城鎮發展起來了,農村剩餘勞力就會被其吸納。但是,只要我們分析一下鄉鎮企業的分佈狀況,就會發現,靠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小城鎮是不樂觀的。有關調查表明,目前全國鄉鎮企業僅有7%分佈在建制鎮(米增渝、鄒範鳴,2002),其從業人員只佔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20.8%(江濤,2001)。綿陽市的情況與全國其他省區不完全相同。綿陽市有鄉鎮企業3072個,其中,有1701個鄉鎮企業分佈在自然村,佔鄉鎮企業總數的55.4%;有1035個鄉鎮企業分佈在小城鎮,佔鄉鎮企業總數的33.7%;有36個鄉鎮企業分佈在大中城市,佔鄉鎮企業總數的1.2%;有300個鄉鎮企業分佈在集鎮或工礦區,佔鄉鎮企業總數的9.8%。從鄉鎮企業吸納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來看,綿陽市本地的鄉鎮企業只吸納了15.3萬人,佔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的25.5%。其中,小城鎮的鄉鎮企業僅吸納了6.8萬人,佔農村剩餘勞動力的11.3%(佔農村全部從業人員的2.27%);自然村、集鎮和工礦區的鄉鎮企業吸納了8.5萬人,佔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的14.2%;綿陽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51.9%在大中城市就業。

小城鎮是否能夠通過集中分散於自然村落和小集鎮的鄉鎮企業而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呢?筆者對綿陽市t鎮j村的一個磚廠的調查表明,該磚廠不願建在更不願搬遷到鎮區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鎮區的土地佔用費較高;

第二,鎮區沒有可供掘取的荒地作原料;

第三,鎮區對污染控制較嚴格;

第四,鎮區的工資成本較高;

第五,非正規制度的成本較高,人際關係複雜。

筆者通過對綿陽市其它自然村的鄉鎮企業的調查還發現,它們不願搬遷到小城鎮的原因還涉及產權分割和歸屬、搬遷費用等問題。事實上,西部內陸地區分佈在自然村和小集鎮的鄉鎮企業,一般都有就地取材(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生產規模小、經營層次低、污染嚴重等特點,因而,這些鄉鎮企業最好的生存環境就是自然村和小集鎮。如果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它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j村的磚廠老闆就說到,如果該廠建在鎮區,僅土地佔用費和治污費兩項就會置該廠於死地。所以,要把它們集中到小城鎮去,困難是非常大的。

2.鎮鄉勢差和城鄉勢差分析。

如果能夠縮小城鄉勢差並擴大鎮鄉勢差,則不僅可以把“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而且可以把分散在自然村和小集鎮的剩餘勞動力吸拉到小城鎮上來。然而,根據綿陽市城調隊提供的資料,從1980年至1998年,城鄉勢差不論從相對數還是絕對數看都在不斷擴大。儘管鎮鄉勢差也再擴大,但畢竟小於城鄉勢差,所以,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大中城市。

如果以綿陽市1997年初小城鎮鄉鎮企業吸納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佔全部剩餘勞動力的比重(11.3%)作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小城鎮的就業率,以在城市就業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佔全部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比重(51.9%)作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城市的就業率,並以此分別近似地代表小城鎮和城市的就業概率,則會發現轉移到小城鎮的預期收益(就業概率×工資水平)僅爲421.72元(以人均收入代替工資水平計算)。這不僅大大低於轉移到大中城市的預期收益2476.67元,而且低於農村的現實收入1824元。即使農村勞動力在小城鎮就業的機會成本爲零,即每年仍然可以獲得農村人均純收入,1997年轉移到小城鎮的總預期收益也只有2245.72元;而轉移到城市的預期收益既高出農村現實收入652.7元,又高出零機會成本的轉移到小城鎮的預期收益230.95元。這也許能夠解釋爲什麼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選擇城市作爲流入地,而不選擇小城鎮作爲流入地。

三、小城鎮的區位特徵與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相關性分析

筆者按距離綿陽市城區距離的遠近,將小城鎮分爲3組:第一組,20公里以內;第二組,20公里至70公里之間;第三組,70公里以外。然後,筆者分別在3組中隨機抽出3個小城鎮,採用農業普查資料並結合實地調查來分析其區位特徵與吸納勞動力的相關性。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呢?

四、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辦的機制缺陷的修復:大中城市的輻射或外資的刺激

從全國來看,蘇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勢頭良好,不僅吸納了大量當地和外地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而且縮小了城鄉差別,加快了二元社會的一元化進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人們不難發現,除原有基礎較好、起步早、得到過政策扶持外,它們更得益於當地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外資的刺激。蘇南和蘇北小城鎮發展的歷程和現狀正好說明這一點。蘇南大中城市密集,大中城市通過對周邊地區的投資、技術擴張和企業聯營,發揮着巨大的輻射效應。蘇南不僅受區域內城市的發展帶動,而且受上海大工業的強勁輻射;而蘇北大城市稀疏,城市的實力薄弱,輻射效應差,濾布這是導致蘇南和蘇北小城鎮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劉葆金等,2001)。西部內陸地區小城鎮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與蘇北的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綿陽市的情況看,絕大多數小城鎮建設仍然是政府行爲,而非農民自下而上的願望和自覺的行動。通常的做法是,在政府和地方部門的資助下,先搞好基礎設施,再通過優惠的政策吸引農村人口到小城鎮居住。這種在政府主導下的小城鎮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基礎十分薄弱,有鎮無市的空殼現象比較普遍。2002年初,筆者對綿陽市區附近的3個小城鎮進行了調查。w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從外觀上看,該鎮高樓林立,街道整潔,設施配套;但進一步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樓房是人去樓空,鋪面關閉,商業蕭條。例如,鎮區紅極一時的鄉鎮企業——飼料廠和印刷廠正頻臨破產;原來有一定優勢的農產品集貿市場雖然被修葺一新,但攤位閒置,門可羅雀,全然沒有年關的繁華景象。據當地官員說,y鎮是歷史悠久的牲畜交易地。據說該鎮每逢趕場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但筆者看到的牲畜交易地卻是在陳舊的木板房之間的一條狹窄的街道,除街道兩邊屈指可數的店面外,幾乎沒有象樣的鄉鎮企業。該鎮區人口除政府、醫院、學校的工作人員外,多爲原來的場鎮居民。近幾年,該鎮鎮區幾乎沒有吸納農村人口和勞動力,以致於該鎮至今沒有一個居委會或街道辦事處。t鎮的農村剩餘勞動力1999年前要麼到綿陽市區打工,早出晚歸作鐘擺式流動,要麼遠走他鄉常年在外務工,要麼留在本村在城鄉之間搞販運,很少流向鎮區就業或定居。1999年以後,綿陽市區向外擴展,t鎮鎮區被劃爲經濟試驗區,這使該鎮遇到了一次極好的發展機遇。筆者去該鎮調查時看到了對比鮮明的兩種景象:老場區冷冷清清,新場區一片繁忙。當該鎮官員向筆者介紹情況時,從他的言談話語中筆者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鎮區的前景充滿了信心。確實,我們沒有理由不贊同該鎮官員的憧憬,因爲試驗區建成以後,t鎮鎮區將與綿陽市區聯爲一片,屆時,t鎮將成爲“城中鎮”。當然,它也就不再具有一般小城鎮的代表性了。

針對同樣在距離綿陽市區20公里範圍內的永興鎮和塘汛鎮在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面存在的較大差異,筆者於2002年6月對兩鎮進行了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城市工業的輻射效應是小城鎮發展和吸納勞動力的關鍵,城市的輻射效應在點上的表現比在面上的表現更明顯。也就是說,小城鎮單靠城市的面上的輻射,其發展速度通常較慢;相反,如果城市大工業的觸角直接伸向某一小城鎮,該鎮若能抓住機遇,則可能形成一個經濟的生長點,從而會得到快速發展。永興鎮就是這樣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初期,永興鎮的鄉鎮企業開始與市內幾家大型國有企業聯姻,生產配套產品。90年代中後期,該鎮抓住在綿陽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長虹集團新區建設的機遇,使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檔次,直接爲高新區內的企業(包括長虹集團)提供配套生產和服務,鎮區的鄉鎮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也吸納了較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1997年初,該鎮有鄉鎮企業70個。其中,59個鄉鎮工業企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該鎮全部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88.58%;分佈在鎮區的32個鄉鎮企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該鎮這59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65%。而塘訊鎮在1999年以前則沒有這樣的機遇。1997年初,該鎮有16個鄉鎮企業。其中,有鄉鎮工業企業14個,這14個企業吸納的從業人員僅佔該鎮全部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38.4%;鎮區僅有3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僅74人。該鎮有一個建築類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1萬人,佔該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60.44%,但該企業並沒有建在鎮區,而是在綿陽市區,所以,它對鎮區的發展和直接帶動的作用不明顯。

通過調查筆者還發現,很多學者所認可的小城鎮第二產業的發展會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吸納較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觀點,在綿陽市小城鎮的現實中很難得到驗證。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城鎮的規模較小,常住人口少,多數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是“離土不離鄉”、早出晚歸的農民,第三產業缺乏服務的對象,故其從業人員的比重很低。像永興鎮這樣發展較好的小城鎮,其鄉鎮企業中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也僅有79人,佔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1.59%。

從目前的情況看,由於西部內陸地區發展小城鎮的輻射源——城市工業相對落後,輻射力較弱,因此,多數小城鎮不能直接得到城市工業的帶動,外資刺激的可能性則更小。所以,要修復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機制缺陷,尚需時日。

五、結論與思考

我們必須承認小城鎮建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在蘇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基礎較好且有外力刺激的地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那裏,小城鎮不僅縮小了城鄉差別,加快了城市化進程,而且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是,那裏的成功經驗是否適應已經邊緣化了的西部內陸地區呢?對此筆者表示懷疑。

對於廣大的西部內陸地區而言,由於大中城市的密度較小,實力相對較弱,而小城鎮的數量多,並且很分散,能夠直接得到大中城市輻射的小城鎮畢竟是極少數,所以,絕大多數小城鎮的非農產業(特別是工業)基礎是非常薄弱的。正因爲如此,缺乏產業支撐的小城鎮自然不能很好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更難吸引農民去定居。

再則,隨着我國戶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城市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限制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城市流動的制度屏障正在逐漸消除,從而爲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制度條件。同時,隨着農民驅利避害的市場意識的增強,其流向的選擇也更加理性。

然而,筆者的憂慮是,西部很多地方的政府自上而下硬性貫徹的小城鎮建設,不僅沒有很好地縮小城鄉差別(只是縮小了城與鎮的差別),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正在城鄉之間人爲地構築一道屏障,這道人爲的小城鎮建設屏障不僅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而且阻礙了資源的合理流動,甚至可能延緩西部內陸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所以,本文認爲,西部內陸地區的小城鎮建設,必須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探索新的模式。

【第7篇】農村勞動力資源調研報告

30多年來市場經濟使得整個中國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農業國已經發生變化,傳統農業漸漸被現代農業取代。

以我所在的陶唐鄉邱坊村爲例,全村3230人,常住人口2950,土地2261畝,人均耕地僅0.7畝。男的大多去廣州、深圳、上海等地務工,20歲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區工廠打工,中年婦女在家養育子女贍養老人。村裏的整個狀況以留守老人小孩爲主,大批的青壯年外出。通過村支書吳志權介紹情況,從中瞭解到農村勞動力本來就弱,村裏的土地很大一部分已經被徵收用於建設藤陶新型材料產業園。隨着今後土地流轉政策的實行,農田耕作集約化、機械化後,在家種地的人就更少。走訪的過程中自己也體會到農村的冷清,受訪者多爲留守老人及中年婦女,大多都會擔心過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後的養老醫療。到了晚上,可以發現農村的燈火很早便已經熄滅。

由於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導致了很多問題,其中比較明顯的有以下幾個:1、經濟狀況依賴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維持一家的生活,而農村本身沒有新鮮血液的產生,導致農村經濟相當脆弱。集體土地大多供開發用,農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賴性很強;2、養老醫療缺乏保障,僅僅依靠政府財政的撥款,導致醫療衛生體系不健全,雖然農村醫療保險逐步普及,大力發展農村養老系統,但看病難養老貴得狀況短期內依然難以解決;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夠勞動力的情況下,農村土地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婦女這個羣體的耕作,利用率極低,本可以一年種植兩季水稻的,現好大一部分稻田都改種單季稻,還有一部分土地由於勞動力不足導致荒蕪。雖然早已取消農業稅,但物價上漲帶來的影響,使土地的利潤不能帶來更多的額外收入。

通過調研,發現農村的勞動力資源嚴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農村老齡化的加劇。根據陶唐鄉2022年的人口普查顯示,

2022年全鄉人口中,0歲~14歲人口爲2720人,佔總人口的17.09%;15歲~64歲11440人,佔70.15%;65歲以上2080人,佔12.76%,老少比爲75.63%。老年係數和老少比兩項指標均高於老齡化社會的國際標準(7%、30%以上)水平,也高於全國6.69%和30.4%的平均水平,啓東從1990年起已成爲標準的老年型人口社會。就我所在村1~16歲佔村總人口16%,17~40佔25%,41~60佔27%,61歲以上的佔32%,所在村老齡化現象嚴重。

【第8篇】鎮勞動力市場調研報告範文

一、現狀

a鎮現有總人口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萬人,城鎮人口1.6萬人;在農業人口中,18週歲以上人口3.8萬人;全鎮總戶數1.6萬戶,其中城鎮人口0.4萬戶,農村人口1.2萬戶;各類鄉土人才373人,佔農業人口的7.3‰,佔農戶總數的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816人,佔農業人口的3.6%,佔農戶總數的15%;復員退伍軍人377人,佔農業人口的7.4‰,佔農戶總數的3%;外出務工經商人員6396人,佔農業人口的12.5%,佔農戶總數的53%。

二、問題分析

從數據上看,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亟待引起各級關注:一是農業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數據顯示,在農村人口中,每千人僅有7.3人擁有高中以上文化,文化素質偏低、知識面狹窄、掌握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低成了制約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瓶頸”。二是農村中有一技之長的人員非常少,農村鄉土人才嚴重匱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部分有知識、有技術的鄉土人才都把“觸角”伸到了城市、城鎮的工業、商業領域,對發展農業產業興趣不大,導致農村鄉土人才過量外流,影響了農村發展。三是勞務輸出不夠。我鎮農村人口中,每100人只有12.5人外出務工,每2戶只有1人外出務工創業。農村中出現了“鄉土人才匱乏、勞動力資源浪費”的怪現象。

農村鄉土人才隊伍的“畸形”帶來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一是農村經濟增長缺乏智力支持。農村人口文化知識程度低,必將導致農村農業發展能力不強、農民致富技術本領不高、市場把握不準等種種弊病,進而阻礙農村經濟增長進程。二是農民接受新生事物發展生產的動力不足。關鍵是農民的思想意識問題。受封建殘餘影響,農民大都有“小富即安、平穩度日”的思想,加上平時對農業市場調查少、瞭解少,信息把握不準確、不及時,怕擔風險、怕出問題,怕“蝕了本”,對一些新科技、新項目發展不熱心、不關注,發展動力存在不足。三是農村政策、法制宣傳效果不佳。農民普遍對國家法規政策瞭解不多,知之甚少,宣傳更少。缺乏一支懂法、有知識的鄉土人才隊伍,及時在農村中宣傳黨和政府各個時期政策、方針以及法制、科學知識,農村政策、法制宣傳明顯跟不上形勢,滿足不了農村的需求。同時,在農村鄉土人才和相對有發展能力的人員中,還存在着知識面不寬、覆蓋率不廣,影響力不強,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力不夠等問題。

三、工作建議

(一)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要切實增強黨委、政府對人才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鄉鎮政府是行政編制中最低一層的國家政權機構,工作重點在農村,主要領導必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真正瞭解、理解、支持並抓好農村鄉土人才隊伍。二是必須要把人才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制訂切實可行、強有力的工作措施和制度,全面加強農村鄉土人才工作。在宣傳、組織各方面加強農村鄉土人才建設,同時,建立農村鄉土人才激勵機制,制訂優惠政策,鼓勵農村鄉土人才和有發展能力的人員在家鄉創業。同時,要把農村人才工作納入村支部黨建組織工作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三是把農村人才工作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之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必須要有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和鄉土人才,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領軍人。要將農村人才工作作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加強農村人才工作,提升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造血”功能。

【第9篇】關於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

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着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爲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衆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持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如項目建設的支持、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持,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爲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第10篇】農村勞動力流失的調研報告

農村勞動力流失的調研報告

農村勞動力流失的調研報告社會對“農民工”一詞早已不陌生,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農民工這個羣體的內部也進行着更新換代,作爲當代社會的青年力量之一,“農民工”羣體中的

80、90後,這個農民工羣體中的特殊羣體,他們的生存生活狀況關係着農村的未來,寒假期間,記者走訪了我國勞務輸出大省四川轄內的鹽亭、××、梓潼三縣的部分農村地區。對

80、90後青年農民工的情況做了部分調查。

一、打工潮的由來出門打工這一說法開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當時農民種田除了繳納農業稅外還需繳納提留款以及各種集資(包括村社集資、鄉鎮集資以及市縣集資)。各種稅費加在一起,農民辛苦一季下來沒有什麼剩餘。

××縣××鎮的一位農戶這樣告訴記者:“我清楚地記得97年我家油菜籽賣完後除去各種必交的款項,剩下的錢就只給我們娃兒買了個‘冷狗’(當地一種冰激凌,當時售價爲一元錢)。“在那個年代,農民手裏也真是沒什麼錢”梓潼縣交泰鄉政府一位幹部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我們下村社收農業稅、提留款的時候也鬧心,再動員也沒用啊,有些農業搞得差的農戶手裏就確實就拿不出來。

大多數農民交上稅費後就沒什麼結餘了。”從那時開始,農村很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就出門打了,不願在家幹有苦又累還沒什麼出路的農業了,打工潮也一直延續到現在,即便是國家後來陸續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從由費改稅到全面取消農業稅。

大部分打工仔任然不願回家務農了,出門打工還是現在很多農村青年的首選。

二、成長經歷及受教育狀況當代青年農民工的成長經歷大多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家鄉成長,國中畢業或職中畢業後便進入社會遠走他鄉開始了打工的生涯,另一種是跟隨父母,在父母打工的地方上學,由於不能在當地上學或是其他原因,大多也國中畢業便和父母一起上班了,不過這類情況較少,由於之前嚴格的戶口受限,大多數的青年農民工是在家鄉長大成人的。記者抽樣採訪的一百個青年農民工中,絕大部分人只有國中學歷,佔百分之九十一,高中學歷的僅爲百分之六,剩下三人國中沒有畢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完成高中學業的六人中有五人是90後。

面對這樣的結果,××縣塔山中學的龔老師告訴記者:“現在的農村孩子讀國中後一般都要接着讀高中準備考大學的。但是這在以前很少有讀完國中再接着讀的了,一般都國中畢業就出門打工去了。

三、從事行業及收入狀況比起父母輩的農民工,80,90後青年農民工的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多在外從事一些帶有技術性含量的工作,有的經過培訓後,甚至登上了數控車牀的操作檯。從事工作較多的行業多爲服務業以及各種工廠。

而父母輩農民工曾經很火熱的建築工,家政服務業則少有青年農民工問津。追其原因,曾在北京當建築力工的老農民工何友聰告訴記者“建築工、礦工太累,還每天都是一身土一身泥的,這一代的年青人根本吃不消。

大多數小夥子都原意進廠,工作輕鬆而且還乾乾淨淨的。”另一位在成都當了多年保姆的農民工史素華則告訴記者家政服務的活挺麻煩的,煮飯、帶孩子、打掃衛生,很多年親姑娘險麻煩都不願意來,只有我們這些上年紀的人將就幹了,當然她們在廠裏的做的那些細活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也搞不懂。

四、對新潮的瞭解和其他8090後一樣,8090後農民工對時代和潮流也格外關注和了解。他們也會沒事叫同伴“你媽回家吃飯”,也會閒着了談談哪家專賣店的衣服更好看更實惠,也會閒暇時間去逛逛阿迪耐克,女生去看看完美、歐萊雅,儘管他們很少花錢買。

下班後打撲克、上網、逛街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比起在家忙時面朝黃土背朝天,閒時又裏裏外外忙家務的日子,城市裏這樣的生活對於月薪通常只有兩千左右的他們來說格外愜意與滿足。“唯一的渴望可能就是希望工資能再高一點哦!”現在在上海打工的鹽亭籍女孩邢曉芳這樣告訴記者。

五、對未來的打算談起對未來的打算,年齡稍大已結婚成家的青年農民工(主要是部分80後)的普遍想法是現在只管努力掙錢,其他的到時再考慮了,正在上海打工的農民工黃絹告訴記者,現在還沒有想那麼細,只想趁年輕多掙些錢。問到是否有在上海買房安家的打算時,她笑着對記者說:“我這一代就算了,還是繼續蝸居了,我們也當不起上海的房奴。

如果可能,就得看我兒子這一代了。也有一部分年輕農民工準備未來能夠留在城市,有錢後在外安家立業。

梓潼縣交泰鄉後山村的史龍飛就是其中之一。才國中畢業的他,打工生涯已走遍了全國好幾個省,兩年前在浙江打工時遇到了現在的妻子,家住浙江蕭山的吳珍珍,兩人情投意合,最終喜結良緣,夫妻倆現在安家在浙江。

及未來,史高興地告訴記者“那邊可比我們這山溝裏好多了,工作也好找。”對於農村青年的未來,最着急的可能還是他們的父母。

修起樓房給兒子娶上媳婦是他們骨子裏的觀點,而能夠讓子女跳出農門、過上舒坦日子更是他們夢寐以求的願望。在城裏打拼多年的何東昇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位,“哪能不着急嗎?這都那麼大了,還沒成家呢!”何母焦急的說。

而何的回答是“不着急,好的都在後面呢!以後我還不願回你這溝裏呢!”

六、對未來農村的影響一代代青年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直接影響便是農村勞動力流失,而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又會對未來農村走向產生巨大影響。說到外出務工對勞動力流失的影響,在當地農村從事生豬收購多年的何旭東生有感觸。

“以前下鄉收豬一羣人圍着看,現在去了想找個幫忙擡秤捆豬的人都找不到了。”外出務工讓農村勞動力流失,而這個現象在

80、90後青年農民工身上又體現得格外強烈,因爲

80、90後出生在我國實施計劃生育後,不少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而目前的情況是這僅有的一個孩子一般也都外出打工了。那麼以後的土地究竟又由誰來種,農村未來的走向又在哪裏呢?帶着這樣的疑問,記者採訪了四川省人大代表、亭縣安家鎮梓鹽村支部書記趙鐵軍。

作爲一名在基層當了20多年村支書的農村基層幹部,趙鐵軍對未來農村走以及青年農民工的發展問題有更貼切的認識。他認爲農民外出務工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市場化經濟的必然結果,“可以說外出務工是目前農民增收,充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手段。

”他說,“現在的好多青年農民工對農業根本就是一竅不通,外出打工是現在農村青年的一個很好出路”。關於以後的農村走向,趙認爲我國的農業將來肯定要走集約化、模化的道路,同時通過機械化來彌補勞動力不足。

“農村以後要不了那麼多勞動力”趙說,“青年農民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出路,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後出門打工的路會很好走,但是以後農村的前景也是非常看好的。”

【第11篇】統計局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調研報告

統計局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剩餘,並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爲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影響,我們在全國首批勞務輸出示範縣——桃源縣,走訪了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局、農委等職能部門,並選擇了100戶有勞動力轉移的農戶進行了座談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對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明顯,但對農業生產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且社會問題較爲突出,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桃源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和人口大縣。20xx年,全縣完成農業增加值38.5億元,佔全縣gdp總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縣耕地面積129.7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9.4%;農業人口82.7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84.9%。全縣轉移勞動力22.3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6.8%。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該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如下六大特點:

一是從轉移人數看,總數較爲穩定。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縣分別轉移農村勞動力22.2萬人、22.1萬人和22.3萬人,分別佔當年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6.3%、46.1%和46.8%,從總量和佔比來看,變化都不大。臨時性外出務工人員減少,長期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勞動力轉移隊伍相對較爲穩定。從100戶問卷調查結果看,20xx年轉移的201名勞動力中,常年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佔99%,臨時性在外務工的僅2人。

二是從轉移渠道看,無序外出偏多。近幾年來,政府實施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陽光工程”,旨在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條件制約,不能充分滿足龐大的勞動力輸出需求,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親友幫帶和自闖爲主,有組織的外出務工比例不高。據統計,20xx年、20xx年、20xx年,桃源縣通過勞動部門進行培訓的農民工分別爲3370人、3710人和4327人,佔當年轉移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均不到2%。20xx年,全縣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通過勞務機構介紹的僅佔14.6%,親友幫帶的佔39.2%,自闖的佔41.8%,其他形式的佔4.4%。

三是從產業分佈看,以二、三產業爲主。據農委和勞動部門統計,20xx年,桃源縣22.3萬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進入一、二、三產業的人數分別爲0.2萬人、12.5萬人和9.6萬人,分別佔0.9%、56.1%和43.0%。

四是從轉移流向看,以東部沿海爲主。據農委和勞動部門統計,20xx年,桃源縣轉移的22.3萬農村勞動力中,省內、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別爲21.3%、78.6和0.1%,到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沿海城市佔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區僅佔1.7%。東部沿海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勞動力的強大需求,西部開發大戰略的實施也對內陸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機會,從發展趨勢看,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仍將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從年齡結構看,以青壯年爲主。20xx年,桃源縣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中18歲以下、18—35歲、35歲以上的比例分別爲7.5%、67.8%和24.7%。而從問卷調查結果看,201名轉移勞動力中,沒有18歲以下的外出務工人員,94%的爲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勞動力居多。

六是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爲主。20xx年,桃源縣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中,國小以下文化、國中、高中、大專以上文化的分別佔13.1%、70.5%、15.6%和0.8%。問卷調查的201名農村轉移勞動力中,沒有國小以下文化的外出務工人員,國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別爲52.7%、38.8%。

二、勞動力轉移對當地經濟社會的主要影響

(一)正面影響:

1、轉移就業,帶動了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的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再就業問題,也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勞務收入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據統計,近三年來,桃源縣每年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勞務收入總額均在15億元以上。據對100戶樣本家庭的調查,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人均年收入13234元,是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農民的生產收入。由於農村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進步,國家惠農政策出臺後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外出務工人員閒置的土地一般都會被留守農民耕種。調查的100戶樣本家庭中有33戶對耕地採取“轉包給他人”的方式進行耕種。

2、返鄉創業,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既是一種謀生手段,也是一個財富積累和技術學習的過程,部分外出務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擁有一定管理或技術水平後,嘗試回鄉自主創業。據桃源縣勞動保障部門統計,截至20xx年 末,全縣返鄉創業成功的有240人,興辦企業128家,解決了3293人的就業問題,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如桃源縣金固力油墨塗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xx年6月返鄉創業,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間學習的技術和管理知識,投資100萬元成立金固力油墨塗料有限公司,20xx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400萬元,上繳稅金153萬元。由於產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xx年公司再投資880萬元擴大生產規模,計劃在5年內實現產值過億,上繳稅金上千萬元的目標。

3、開闊視野,促進了農民觀念轉變。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經濟發達城市,農民工在打工創業的同時,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增長了見識,思想觀念也得到一定的轉變。據調查中一位村支書反映,以前基層選舉很多村民都不願參加,即使參加也是隨便投票,現在換屆選舉時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趕回來參與投票,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大爲提高。此外,在維權意識、經濟效益觀念、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等方面,現在的農民相比過去都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的積極轉變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負面影響:

1、造成土地實際利用率下降。從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後耕地面積並未明顯減少,但農村土地的實際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積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質田被荒蕪。從桃源縣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車湖垸4個鄉鎮的調查情況來看,荒蕪比例低的有1%,高的達10%,被拋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種的劣質田。如八字路鄉海家溶村何某,家有5.3畝水田,夫妻倆長期在外務工,4畝田無償轉讓給他人耕作,餘下的1.3畝田由於面積小、位置偏不好耕種而荒蕪。另一方面,粗放式經營使部分耕地實際上處於半荒蕪狀態。由於外出務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種,而家中留守老人體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導致農業生產先進技術應用不廣,糧食單產水平得不到提高,並且多爲單季播種,耕地處於一種實際上的半荒蕪狀態。據對100戶樣本家庭調查顯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員耕種,雙季稻的播種比例在50%以下。

2、延緩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由於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務工,懂經營會生產的農業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大部分留守農民只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不能形成,農產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產業結構升級不快。據統計,近兩年來桃源縣農民糧食收入佔農產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遠高於全市4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市9個區縣市中佔比最高的,與該縣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不無關係。

3、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老化是一個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因素,特別是水庫和灌溉溝渠損毀嚴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響。近幾年來國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道路和飲水工程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人們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度不夠,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工、集資的難度較大。

4、衍生衆多社會問題。目前大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家庭的現狀是,夫妻二人外出務工,老人在家耕地種田,帶着孫子(女)上學。由此導致的兩個社會問題:老人精神空虛、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關懷;兒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親情的關愛,受到爺爺奶奶的過度驕縱,不良習慣容易形成,不利於他們的正常成長成材。在調查中瞭解到,車湖垸鄉有一老人,老伴早逝,兒媳和孫子均在外務工,去年冰雪災害期間凍死在家中, 3天后才被鄰居發現。據桃源縣公安部門一次網吧清理結果顯示,長期出入網吧的農村少年佔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三、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對策思考

1、提高認識,重視勞務經濟發展。近幾年來,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農業生產效率難以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乏力,農村消費市場啓動緩慢等問題已十分突出,並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出了挑戰。實踐證明,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提高勞動力就業水平,是農民增收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爲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各級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認識,全面瞭解勞動力市場需求,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通過加強職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規範完善勞務輸出中介組織、大力支持發展民營經濟吸納轉移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

2、加強立法,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土地是農民寶貴的資源,是農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在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變單一的土地經營權爲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統一的農戶承包權,引導農民將自己的土地進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國家可考慮加強土地流轉立法,按照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標準,對土地使用權作爲生產要素實行有償轉讓,推動土地流轉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農業生產能手集中,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創造條件,鼓勵農民返鄉創業。當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創造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外商前來投資,而忽視了對本地民營企業的扶持。在調查中瞭解到,有很多在外發財致富的務工者都有回鄉創業的強烈慾望,但因內地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不佳而不能如願。建議政府部門轉變觀念,把招商引資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條件同等給予返鄉創業者,讓他們把在外學到的本領帶回家鄉,在本地創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同時農村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返鄉創業者的金融服務需求,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項目給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們做大做強,充分發揮返鄉創業農民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4、完善社會保障,關注農村留守人羣。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國家已出臺相關政策,創造條件讓他們在父母務工地就近上學,但由於費用過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實得並不理想,國家應進一步採取優惠措施,讓農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學。同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國家應加強農村養老院、老年人活動室等公益設施建設,給老年人創造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環境,讓他們生活上得到照顧、精神上有所寄託,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5、搞好就地轉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的外出務工不是實質上的勞動力轉移,而是一種簡單的務工方式轉變。要想實現本質上的、更爲經濟的、更爲人性化的勞動力轉移就必須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社會成本方面來講,就地轉移勞動力能緩解當下由於大量勞務輸出帶來的兒童教育、老人贍養、社會治安等多種社會問題,降低了勞動力轉移的社會成本。從經濟和社會效益來講,就地轉移勞動力既能有效促進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地方財稅收入,又大量節約勞動力轉移成本,減緩轉移中的交通運輸和轉移前後的社會管理等壓力。

【第12篇】水庫移民後扶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就業調研報告

水庫移民後扶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就業調研報告

水庫移民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移民羣衆增收致富能力的高低,事關庫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大意不得。而參與培訓是水庫移民獲取知識、撐握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做好移民培訓與勞動力轉移就業,是移民部門直接面臨的一大課題。爲此,我們與縣移民工作領導小組組成聯合調查組,深入到_____縣凌津灘、黃石等庫區,採取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書面問卷及抽樣調查等相結合的方式,發放了1000份問卷,在廣泛傾聽了廣大移民及移民所在村組幹部羣衆意見的基礎上,基本摸清了移民培訓及勞動力就業情況,從而基本掌握了移民的培訓及就業意願。

一、_____縣水庫移民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

在國務院17號文件實施以前,_____縣移民培訓對象爲凌津庫區4個鄉鎮20個村的移民羣衆,該項工作並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定期辦班授課訓。主要側重於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兩個方面,採取下鄉到村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與相關職業技術學校取得聯繫,聘請有關專技人員,結合國家農村實用技術“陽光工程”,定期定專業進行技能培訓等方法來培訓移民。自20xx年至20xx年,先後共聘請各類專技人員213人次,舉辦柑桔培管、牲豬養殖、網箱養魚、楠竹栽培、楊樹栽培、蛋(肉)禽養殖、高產雜交稻、養羊、庫叉養魚、油菜直播、沼氣使用知識等培訓班,加上對鄉、村、組移民幹部的各類培訓等,五年來,培訓總人數達13200人次,集中培訓時間116天,輸出移民勞動力14430人次,總培訓經費達80.3萬元。

二是扶植典型示範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_____縣着眼於各類大戶,在資金與技術上進行重點扶植,充分發揮大戶的帶動效應。五年來成功扶持養殖、柑橘、油桃、楠竹、茶葉、楊樹等各類大戶24戶。在大戶的示範帶動下,周邊移民也慢慢行動起來,相關產業漸成規模。如楠竹、楊樹、漁業現已成爲凌津灘庫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培訓,能讓更多受訓移民得到了諸多實實在在的實惠,如承包桔柑園30畝,杉樹林10畝、水面養殖15畝,每年山、田、地收入5萬多元的移民朱金安激動地對調查組說:“縣裏實施的科技興庫戰略好啊,他們不但經常組織專家給我們移民上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課,還在資金和市場信息上及時提供幫助,我可是最大的受益者啊”

三是實施獎勵激勵訓。從庫區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着眼長遠,_____縣高度重視對移民後代的培養。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一個移民戶出一名大學生,就可以脫貧一個戶,甚至可向城市轉移一個戶。爲鼓勵移民子女勤學技能,縣移民局出臺了專業技能獎勵的文件,對獲得專業技術資格證的移民獎勵300—500元。至20xx年底,已有2458人領取了獎勵。同時,爲激勵庫區移民子女多讀書,儘量能享受高等級教育,_____縣還出臺了對移民子弟入大學實行扶助與獎勵的文件,對每位新入學大學生獎勵1000—20xx元。至目前,共扶助了40名新入學的大學生,扶助金額近8萬元。智力扶持,大大增強了移民子女求知的慾望和掌握技能謀生的意識,也得到了庫區羣衆的廣泛稱道。但受限於有限的資金,以上獎勵措施在實施三年後被迫取消。

二、水庫移民的培訓及就業意願

自國務院17號文件實施後,_____縣11座大中型水庫共覈實後期扶持人口21525人,分佈在全縣40個鄉鎮586個村1920個村民小組。後扶人員中男性9683人,佔45%;女性11842人,佔55%。後扶人員中共有勞動力13406人,佔總人數的62.3%。其中5781人外出務工、7625名勞動力在家。勞動力中國中以下文化5386人,佔40.2%;國中文化4336人,佔32.3%;高中文化2725人,佔20.3%;高中以上文化965人,佔7.2%。移民中有3165人持有勞動技能證或參加過各種技能培訓,勞動力參培率23.6%。

調查結果顯示,廣大移民希望培訓的專業依次爲茶葉載培、果木栽培、汽車駕駛與維修、電子技術、電腦、酒店服務與管理、畜牧、電工、水產、農產品加工、模具設計與製作、焊工、烹飪、美容美髮等。如茶庵鋪、興隆街、黃石等茶葉主產區鄉鎮移民對茶葉栽培技術培訓意願強烈;熱市、漆河等柑桔、桃、李果林產區鄉鎮移民對果木栽培技術呼聲高。30歲以下男性對汽車駕駛與維修、電腦電子技術興趣濃厚;女性則對酒店服務與管理、旅遊服務、美容美髮、烹飪等感興趣;40歲以上人員則偏向於農業科技、產業開發方面知識的需求。另有一部分外出務工回鄉人員對農產品深加工等辦廠興業躍躍欲試,並期待對移民創業有系列優惠政策。

在1000份訓後就業意向調查問卷中,35%的人(主要是30歲以下人員)希望技成後外出打工;45%的人(主要是40歲以上人員)表示農村實用技術學成後願留守家園;15%的人表示只願在附近務工,同時兼顧田地生產;另有5%的人感到比較盲從。

三、移民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 是移民培訓經費嚴重短缺,移民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難以維繼。自國務院17號文件實施以來,各級沒有安排縣鄉村移民培訓工作經費,以致出現培訓多停留在口頭而具體實施難的局面。面對廣大移民羣衆的強烈呼聲,移民部門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建議各級務必把移民培訓作爲一項長期性、建設性的工作放在移民後扶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抓好,並保證移民培訓經費有來源。如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經濟發展規劃中要安排固定比例的培訓經費,專款用於移民培訓。凌津灘水電站庫區實施管理費中曾擬按8%的比例提取移民培訓費,這個比例是較爲恰當的,可惜一直未能如願。

二是舉辦移民培訓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培訓需要,深層次培訓難以進行。目前,縣移民部門僅有移民培訓中心這個機構,只配備了基本人員,而缺少培訓的基礎設施和條件,只能是小規模零星地組織和輸送培訓人員,靠自身現有條件根本不能舉辦中長期培訓班。移民培訓是投資在當前,收穫在後的智力扶持。建議各級要轉變對移民培訓工作的觀念,要不斷充實移民培訓專職工作人員,努力完善基層特別是縣級移民培訓的組織機構,配備必要的硬件設施,要讓培訓移民成爲移民工作中一項制度化、經常化的工作。

三是移民培訓後續服務欠缺,移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熱情難以保持。部分移民自主擇業、就業能力差,參加培訓前較爲盲從,參加培訓後較爲盲然,不能很好地將所學技能發揮出來。

培訓應堅持學以致用,強化訓後服務管理,正確處理“輸血”與“造血”的關係。從移民熱衷於農業科技及實用技術培訓的意願來看,培訓課目必須要有針對性,達到學而能用的效果,力避流於形式。建議借鑑各類職業技術院校的經驗,多辦面向市場的定向培訓,定單培訓,積極引導移民訓後就業並做好跟蹤管理。只要培訓能帶給移民最直接的實惠,廣大移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必然會提高。

四是移民培訓及就業信息化建設呈空白狀態,移民培訓的效果難以彰顯。建議自上而下層層創建移民人才數據庫,建立移民培訓及就業信息化系統,實現培訓信息的市場性和時效性,使移民瞭解市場短缺哪方面的人才,使培訓者瞭解市場需求,又掌握移民意願,從確定培訓內容方面減少盲目性,確保培訓效果。

【第13篇】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研報告推薦

受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量減少,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爲積極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我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重新再就業或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力保全縣就業形勢的穩定。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爲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爲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_____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第14篇】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等建設,佔用了農民羣衆的大部分土地,農村涌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爲合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近日,筆者對xx特區xx鄉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調研,務工經濟的確爲農民羣衆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活力。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企業對技術工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農民工涌入城鎮,形成農民工相對過剩,失地後進入城鎮就業又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前景令人堪憂。

一、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現狀

XX年,xx鄉總人口12510人,農村勞動力694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5.5,勞動力供給總量5528人,從事農業生產人數533人,全鄉農村富餘勞動力4995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2,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036人,佔全鄉富餘勞動力人口的40.8。外出勞動力中16—35歲的有1546人,36—45歲的有407人,46歲及以上的83人;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國小及以下文化1380人,國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務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學習有關專業技術;三是因爲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用地、鐵路建設徵地、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佔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村出現大量閒散剩餘勞動力。按就業流向分:外出務工人員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縣、區,本縣其它鄉鎮,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縣、區94人,本縣其它鄉鎮34人;按就業分: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業行業分:從事採礦業的有101人,從事製造業的有1018人,從事建築業的有427人,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政業的有143人,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40人,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有102人,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25人。返鄉農民工有37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規模看,增長較快。1996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50人,到XX年達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約800人,季節性打工1066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全鄉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4,佔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5。

(二)從效益看,務工經濟已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務工收入93萬元,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已成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從分佈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區打工人員1352人,多爲年齡在35歲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內打工人員347人,多爲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體力勞動者,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從組織形式看,自發外出比重大。全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有組織輸出每年在100人左右,佔打工人數的5左右;能人帶動佔外務工人數的20;約有75的屬自發外出務工,他們靠“親帶親,友帶友,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務工,這種形式,組織鬆散,隨意性大,且風險高,維權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務工經濟在鄉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但是,無論是組織程度還是輸出規模以及經濟形式,都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輸出無序,呈“鬆散”型。目前,全鄉勞務輸出仍處在初始階段,對輸出工作調控、引導不力,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長期固定下來,這部分隊伍難以發揮勞務輸出的規模效應。

(二)信息不準,呈“盲流”型。縣勞動力市場硬件雖投入大量資金,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未能啓用,加之縣就業機構未建立,無相應人員上崗,缺乏對招工企業的實際考察。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不健全,輻射功能不強,未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市場信息聯網,縣、鄉、村信息傳遞更是週期長、效率低,造成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信賴於道聽途說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個月返回,不僅給輸入地造成了社會壓力,也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還有人在用完路費後靠乞討回家。

(三)素質低下,呈“苦力”型。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只有44人,佔外出務工人總數的2.2;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員有612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0.1;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佔整個外出務工人員總數

的67.7;擁有較高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能的人員比重較小,大多從事“苦、髒、累、險”且工作時間長、體能消耗大的重體力工作,勞務報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間。

(四)維權意識淡,呈“法盲”型。外出務工農民工羣體的法律知識欠缺是影響外出務工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此而引發的勞務糾紛逐年上升。爲數不少的自發性外出務工人員簽訂生死合同,遇到工傷事故、領不到工資等問題時,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機構支持而無法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五)資金、人才迴歸少,呈“外流”型。調查發現,部分人員通過打工積累資本後,在異地經商或辦經濟實體,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隨着各地經濟環境和資金的爭奪將不可避免,也爲今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如何實施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參與家鄉建設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課題。

三、對策及建設

務工型經濟,強烈呼喚政府因勢利導地推進勞動力的雙向合理轉移,實現輸出組織化、基地化,流轉有序化、合理化,產業主導化,把外出務工經濟培育成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大氛圍,形成氣候。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特別是宣傳開發勞務產業,培育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重點宣傳和表彰回鄉創業和先進典型,着力解決縣域就業機構人員編制、辦公經費問題,高頻率、多批次地發佈勞務信息,關注外出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

2、加強引導,促進循環,實現轉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專門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和中介機構,延伸管理服務網絡,統籌“輸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蓋面廣、信息反饋靈、管理科學化的勞動力市場,爲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容量大、反應快、全方位、多層面的信息服務,疏通勞動力轉移渠道。規範勞動力市場,嚴厲打擊製造虛假勞務信息和欺詐爲工人員的行爲。二是加強勞務協作,建立信息網絡,同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協作關係,根據需求輸送合格的各類務工人員。四是改進服務模式,開展維權服務,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3、加快制度與機制創新,促進大創業,做大“麪包”。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員條件,把城鎮建設與發展民營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城鎮吸納和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載體作用,讓進城農民安居樂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爲農民就地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創造條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扶貧式培育務工經濟。外出務工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借錢外出打工。目前,待轉移的剩餘勞動力中有部分人屬絕對貧困人口,雖有外出爲工脫貧致富的願望,但無外出爲工需支付的車旅費,政府部門應在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培訓師資進行嚴格審查,對培訓資金、培訓方式實施全程監控,避免資金被擠佔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雙向流動”機制。積極爲返鄉人員提供創業平臺,鼓勵他們擔任村組幹部,開辦民營小型企業,推出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鼓勵返鄉人員承包、建設和開發。建立創業服務聯動機制,做到手續從簡,收費從低、辦事從快、服務從優,爲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諮詢和業務指導,增強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於民工流動的政策、地方法規,做到輸出與回引雙贏。

【第15篇】跨越式發展動力難題調研報告範文

唯有源頭活水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需要強勁的內生動力。唯物辯證法認爲,事物自身的矛盾運動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發展觀,努力推動我縣經濟和社會事業不斷跨越式發展,使**儘快成爲皖鄂贛交匯處的一個璀璨的明珠,需要深入剖析縣域發展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從而科學地駕馭矛盾,創造性地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爲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持續強勁的內生動力。本文試圖從選人用人、思想觀念和工作機制這三個問題入手,對如何增強跨越式發展的內生動力問題作些初步探討。

一、堅持選賢任能,人盡其才,不斷激發廣大幹部和各路人才奮發向上、幹事創業的激情

人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諸要素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以後,幹部是決定因素”。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奮力趕超,迫切要求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和激發全縣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特別是各級幹部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廣大幹部的激情、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區域強縣、實現奮力崛起”的偉大事業中來,讓各路人才各展其能,發憤有爲,團結一心,衆志成城,真正成爲建設美好**的生力軍。近幾年來,我縣在幹部培養、使用和選拔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對於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激發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產生了較好的效應。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縣幹部資源中蘊藏的潛能仍然巨大,無論是他們的激情還是才幹尚需進一步發掘;同時存在結構性矛盾,幹部年齡老化趨勢日益突出,年輕幹部偏少,從事常規性行政工作的幹部偏多,精於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幹部較少。幹部潛能的“半休眠”狀態和結構性不合理,直接制約跨越式發展的進程。要繼續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爲先,選賢任能、唯纔是舉”的用人導向,進一步刷新用人理念,拓寬用人視野,活化用人機制,努力開創“廣納賢才、唯纔是舉、各展其才、才盡其用”的嶄新局面,讓我縣的各項建設和事業充滿活力,生機勃勃。

(一)要樹立以人爲本的用人觀,全方位激發廣大幹部的潛能。合肥市爲適應大發展、快發展的需要,在用人制度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通過“公開選拔、競爭擇優”、“個人志願、職位公示、雙向選擇、組織決定”等新舉措,選拔、調整和交流了1600多名幹部,極大的盤活了幹部資源,極大的激發了幹部的潛能,有力地推動了合肥市經濟社會事業的迅猛發展。他們的做法體現了以人爲本的用人理念,賦予各級幹部和各路人才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志願選擇崗位的權利,能夠把個人願望和工作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激發幹部的工作熱情,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爲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他們的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鑑。囿於傳統的用人觀念和模式,我縣幹部在鄉鎮與部門之間、鄉鎮與鄉鎮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難以合理流動,“領導幹部屆滿調整、一般幹部按兵不動”的局面沒有打破,幹部與組織之間缺乏正常互動交流的平臺。應積極探索新舉措、新機制,學習借鑑外地成功經驗,突破屆期調整的常規模式,擺脫單純組織意志的固定思維定式,打破影響幹部合理流動的掣肘,着眼於**跨越發展的需要,樹立以人爲本的用人觀,加快建立幹部與組織之間正常交流互動的平臺,構建“發揮特長選崗位,圍繞發展任賢能”用人機制,使各級幹部的潛能得以充分的釋放,使各路人才的才華得到充分的施展。

(二)要樹立“才爲我所用”的大人才觀,爲跨越式發展廣納羣賢。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知識化、專業化人才隊伍是我縣奮力崛起的需要。一是要面向大市場引人才。江蘇張家港市早在90年代初就把引進人才作爲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來抓,出臺了一系列吸引各類優秀人才的政策措施,使各類優秀人才匯聚張家港,建設張家港,成就了今日的繁榮和文明。要研究新時期人才流動的特點,結合我縣發展中的需要,整合各種資源,充分運用市場的手段,以優惠的政治、經濟待遇廣泛吸納各路優秀人才,爲**的跨越發展獻智出力。二是要面向大中專畢業生選人才。**籍大中專畢業生歷來大量流向外地相對發達的地區,回鄉發展的只佔很小的比重。一方面是因爲本縣的發展起步晚、水平低,讓他們感到發展的空間小、機會少;另一方面是由於對他們重視不夠,面向大中專畢業生這個羣體選招急需的人才,不僅有利於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而且有利於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要面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借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很多優勢人才。可採取高薪聘任、課題合作攻關、特邀講座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他們強大的智力資源,爲我縣的建設和發展服務,引智興縣,借梯上樓。

二、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促進思想的大解放和觀念的大更新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表明,每一輪的思想大解放,都推動着新一輪的大發展。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認識論的觀點,在抓發展、謀全局的實踐中具體而又生動的體現,就是要不斷破除制約發展的舊思想、舊觀念、舊體制,使我們的思想和認識隨着實踐的發展不斷更新和深化,不斷適應發展的新形勢,審時度勢,引領時代,搶抓機遇,推動發展。針對我縣幹部羣衆的思想實際,推動新一輪思想大解放,必須在“三圍繞三突破三樹立”上出實招,使實勁,求實效。

(一)緊緊圍繞搶抓發展機遇,突破“片面求穩、小步求安”的小農思想,牢固樹立“小幹慢進就是退,大幹快上搶先機”的危機意識和機遇意識。當前,我縣面臨着跨越發展的良好機遇。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利於我們爭取更多的財政信貸支持,解決建設和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有利於沿江經濟優勢的形成和凸現,爲我縣縣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臨江產業園的建設帶來更爲有利的宏觀環境;東部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爲我縣實施強勢招商、發揮資源大縣的優勢,做強工業、做優農業、做活第三產業提供了更爲廣闊的舞臺;同時國家着力實施改善民生,繼續推進扶貧開發的戰略,有利於我縣在落後中反彈起跳,由弱變強,快速趕超。機遇千載難逢,稍縱即逝。解放思想,推動發展,要求全縣上下深刻認識並牢牢把握髮展機遇,堅決破除“穩字當頭,小步求安”的思想意識,增強搶抓機遇、奮力趕超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樹立“無功就是過、小幹就是錯”的功績觀,把早幹、快乾、大幹的思想堅持不懈地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

(二)緊緊圍繞破解發展難題,突破消極畏難的思想制約和傳統的思維定式,樹立“抓發展就是解難題”的新理念和“迎難而上、破難而進”的勇氣和魄力。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正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推動着事物的發展。我縣在推動跨越式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着諸多矛盾和難題,如建設資金瓶頸制約問題,跨越式發展的決心不大、幹勁不足、環境不優問題,改革改制、徵地拆遷中的利益調整問題,部分羣衆生育觀念陳舊固執問題,信訪積案執行難問題等等。對待發展中的矛盾和難題,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勇於正視矛盾,把解決矛盾作爲推動發展的機遇,大膽創新,突破常規,千方百計解決矛盾,迎難而上,破難而進;另一種是迴避矛盾,遇到矛盾繞道走,“難”字當頭,無所作爲,坐失良機。推動**跨越式發展,要求我們各級幹部以第一種態度積極應對矛盾,樹立“領導者的責任就是解決矛盾”,“解決矛盾就是抓發展”的理念,敢於破難,善於攻堅,迎難而上,破難而進。

(三)緊緊圍繞增強發展合力,突破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的思想痼疾,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協作意識。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是影響我縣跨越發展的思想痼疾,它的主要表現是:習慣於以部門利益爲中心,大局意識淡薄,有利就幹,無利就繞,甚至把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私有化;習慣於權力的運作,而忽視責任,服務意識、協作意識不強,養尊處優,高高在上,敷衍塞責,推諉扯皮,消極應付。由於我縣近幾年輿論監督機制逐步建立,特別是縣委、縣政府每年定期開展行風評議活動,xx開設領導信箱等溝通平臺以來,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在一定範圍內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影響了抓落實、抓發展的合力,與跨越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從根本上破除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的思想掣肘,需要從強化執行力、配合力、落實力入手,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建立和完善行風評議制度、考覈制度、激勵機制和懲戒措施,同時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同心合力、熱情服務、緊張快乾、奮勇爭先”的大局意識和負責精神,在全縣廣泛深入開展加快發展“效能年”、“服務年”活動,着力營造“衆志成城、合力攻堅、九牛爬坡、各盡其力”的濃厚氛圍,凝聚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合力。

三、堅持改革創新,大膽探索,着力優化跨越式發展的工作機制

體制和機制,是制度化、功能化的方法。良好的體制和機制是推動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證。建立和優化我縣良好的工作體制和機制,有利於黨委、政府工作的有序高效運轉,有利於破解發展中的難題,有利於凝聚強大的合力,從而推動跨越式發展的進程。從“建設區域強縣”的需要來看,我縣目前應着力優化三個機制:

一是要着力優化融資投資工作機制。近年來,我縣通過成立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強勢推進招商引資,積極爭取政策性項目投資等舉措,爲重點建設項目和中小企業籌集了大量的資金,有效地緩解了資金投入的矛盾,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但融資平臺不寬、方式單一、渠道不暢的問題仍很突出。要進一步做大融資平臺,放大擔保功能。在繼續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產權融入建投公司和擔保公司的同時,可選擇性地利用政府儲備的土地使用權以及國有可養水面使用權進行融資,拓寬融資領域,提升融資能力。要進一步改進融資方式,變單一的政府融資爲政府與民間、企業與銀行互動融資,形成全方位、多層次融資的新格局。要以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爲契機,樹立經營國庫理念,發揮財政槓桿作用,促進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積極引導企業組建商會,爲企業之間融資搭建平臺,鼓勵民間發展金融業、擔保業,促進資本集約融通;建立企業和金融機構融資信息互通平臺,進一步暢通融資渠道。

二是要着力優化狠抓工作落實的執行機制。重要決策、重點工作要落到實處,快速高效推進,關鍵取決於執行力,而建立良好的執行機制是提升執行力的重要保證。目前,我縣的各項重點工作、重點工程和項目仍然是按常規模式來組織推進,執行效果不夠理想,尚未形成一種有效的落實機制,雖然採取了重點工作“縣幹牽頭、專班負責、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但仍顯粗放,缺乏執行的嚴肅性、強有力的保證措施和相應的激勵措施。優化狠抓落實的執行機制,必須實行責、權、利相結合,決策、督查與激勵相統籌。責權利相結合,就是在堅持一項重點工作、重點工程明確一個專班來抓的基礎上,明確目標任務的時間要求,同時賦予專班相應的權利,強化目標任務的嚴肅性,充分調動專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決策、督查與激勵相統籌,就是在決策執行過程中,要加強定期督查通報,跟蹤問效,確保時序進度,對工作執行有力、攻堅克難有功、重點工作推進出色的專班要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和獎勵,在全縣範圍內迅速形成“奮勇爭先創一流、真抓實幹促發展”的熱烈氛圍。

三是要着力優化鼓勵全社會創新的激勵機制。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活力之源。緊緊圍繞“建設區域強縣”主題,鼓勵全縣廣大幹羣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是聚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實現**跨越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我縣在鼓勵創新的政策層面上,目前還只是在生產經營領域制訂了一些激勵措施,未能覆蓋到發展的各個領域,不全面、不繫統,激勵效應存在很大的局面性。有必要組織專班圍繞鼓勵創新進行專題調研。制訂系統化、覆蓋廣、激勵效應強的政策性文件。既要突出鼓勵企業和科研人才進行科技、產品的創新,又要鼓勵教育、文化界進行教育模式和文化產品的創新;既要重視鼓勵優勢人才的創新,又注重激發民間的創新熱情;既要加強發展模式、執行機制的創新,同時要加大選人用人機制的創新力度。讓創新引領全縣人民的思想,讓創新催生出科學發展、富縣惠民的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和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