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提供一篇調研報告,爲您提供幫助!

爲進一步加快**場鎮建設,更好的推進**鎮的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金沙村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調研組深入金沙村就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情況、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調研,形成了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鎮金沙村位於我鎮場鎮周圍,是**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該村地理位置優越,是我鎮新農村規劃集居點之一。該村有11個村民小組,農戶450戶,現有人口1386人,耕地725畝,是我鎮茶葉產業示範村。近年以來,經過該村廣大村民的積極努力,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由於該村有11個村民小組,村民居住分散,徹底改變該村村容、村貌的任務迫在眉睫,廣大村民迫切要求儘快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使村民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二、新農村建設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出租土地收回未得到解決。新農村規劃的土地現目前已出租給個體戶發展產業,但個體戶目前不同意解約,雙方賠償事宜未談妥。

(二)部分村民不同意出讓土地,導致整個土地徵用進度緩慢。新農村建設採取統拆統建的方式,部分村民要求提高土地出讓價該問題現未得到解決,致使整個徵用土地賠償未予以進行,部分村民未領取到土地款,意見很大。

(三)部分村民要求自建房屋。我鎮新農村建設實行統拆統建的方式進行,而部分村民要求在自家土地上進行自我修建房屋,這與我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不符合。

三、對策及建議

一是成立新農村建設矛盾糾紛調解領導小組,組織金沙村村委會與承包個體戶進行解約磋商,根據土地出租合同相關解約賠償協定,對於合同解約賠償問題進行磋商,達成賠償協定。

二是組織調解小組,對於村民進行勸說,按照指定的價格進行土地出讓,並同時準備土地款,對於簽訂了協議的土地出讓戶進行先期的賠付,安撫村民,保證穩定。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把我鎮對於新農村建設的各方面規劃詳情進行解釋,並把統拆統建的長處告訴準備自建房屋的村民,勸解他們按照規劃進行統拆統建。

四是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健全大調解工作機制,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提高矛盾糾紛調解水平,對於出現的矛盾糾紛要堅決扼殺在萌芽階段,堅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特大事不出縣”的矛盾糾紛調解原則。

第二篇: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以下提供一篇調研報告給大家參考!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爲了解我國農村建設情況,及時總結已有的典型地區建設經驗,認真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現將有關情況整理如下:

(二)新農村建設行動的發起

加入wt0之後,我國農業面臨着在國際市場上如何保持競爭力的挑戰;農村稅費改革之後,鄉鎮機構面臨着職能轉變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面臨着勞動力轉移的難題。爲找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從2014年7月組織人員展開大規模調研,逐步理清了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整合農村工作的資源和力量,通過把新農村建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該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xx市於2014年9月提出並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內容是“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設新村鎮爲突破口,以“親民、愛民、富民”活動爲切入點,以村鎮規劃建設、“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爲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爲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口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新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羣衆、整體推進。

1、以村鎮規劃爲龍頭,開展新村鎮建設。

2、以農民增收爲目標,發展新產業。

3、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爲依託,培育新農民。

4、以農業產業化爲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

(四)新農村建設的成效

一是村莊面貌有了大大的改變,“髒亂差”現象明顯減少。

二是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改變。

三是幹羣關係得到改善。

四是節約了耕地。

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一)用人得當,領導先行rumen8

二)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四)因地制宜,科學指導

(五)建章立制,規範操作

三、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範圍廣、對象複雜、難度大

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村生產、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萬萬農戶,投資範圍廣,投資金額大。我國農村各地經濟條件、地域特徵千差萬別,基礎設施投入和公共服務需求有很大差異。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但大都剛起步,經驗不足,區域性的成功經驗是否適合在全國推廣尚待驗證。

(二)新農村建設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現實工作中,許多地方的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隨領導人的更換而發生重大調整。xx雖然將新農村的發展規劃通過地方人大表決方式加以穩定,但因沒有地方性法規的立法權,同樣面臨法制化制度保障問題。由於各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歷史任務,如果因領導人的輪換而使新農村建設行動出現多次反覆,勢必嚴重挫傷廣大幹部羣衆尤其是農民的積極性,削弱黨和政府的領導權威。新農村建設行動如何通過法制化途徑,獲得穩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後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政府投入嚴重不足

四、政策建議

(一)選擇不同地區先行示範,再逐步向全國推廣

(二)以法制化方式爲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三)擴大新農村建設的財政預算投入,單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

(四)整合各項支農資金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相關法規

第三篇: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於2014年5月11-15日,通過走訪座談,對城關鎮馬橋和劉竹園村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和本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思考,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情況

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以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爲核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紮實開展招商引資,富有成效地推進了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如何進一步推動鎮域經濟崛起,全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總體目標,仍然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馬橋村位於利辛縣城西約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馬店鎮接壤,地理條件優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轄23個自然莊,耕地 面積4800多畝,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黨員64人。劉竹園村位於利辛縣城西,和馬橋村相鄰,全村現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積2748多畝,轄9個自然莊,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黨員35人。2014年兩個村人均收入 3000元左右。羣衆生活相對寬裕。

(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態勢

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對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視,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一是鎮、村兩級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機構,制定了工作規劃,建立健全了工作機制,把 “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一起抓。二是深入開展了宣傳發動工作。通過調查瞭解,各個村都組織召開了黨員會、村民代表會以及羣衆大會,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意義進行了宣講。羣衆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三是城關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兩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學習,爲新農村的建設規劃做準備。村兩委首先重點是加強人居環境治理,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等方面的困難,搞好村莊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

(三)基層幹部羣衆思想動態

廣大基層幹部羣衆對新農村建設十分擁護,熱情高漲。問卷調查表明,當問及當前村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還有哪些問題需要上級政府解決時,有80%以上的農民提到新農村的規劃和村莊道路的建設,認爲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要;農民很樂意參加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活動;95%以上的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表示滿意。但也有少數基層幹部羣衆,對建設新農村存在一些思想誤區:一是認識簡單片面。對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目標要求,狹義理解,一方面認爲新農村建設就是大搞硬件“建設”,集中蓋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認爲新農村建設就是從生產、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認爲中央提出建設新農村,肯定會撥錢下來,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撥錢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錢建,農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會事業發展等上面給政策,從而忽視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村幹部反映,農民目前最爲關心、詢問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麼時候撥錢下來,撥多少錢。80%的農戶認爲:“將來村裏統一蓋新房,現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後悔的”,“想蓋不敢蓋”、“等着村裏統一蓋”,“盼着上面拿錢蓋”的思想比較突出。三是畏難情緒。認爲新農村建設任務繁重,基層幹部有“四怕”:怕羣衆的思想難統一,難以合心合力;怕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級債務;怕公益事業難組織,直接受益的羣衆熱情高,間接受益的羣衆不熱心,不願出錢出力;怕農民收入難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缺門路和項目。極少數農戶有“四怕”思想:怕惠農政策變,農資價格漲,農產品價格跌,會抵銷黨的惠農政策帶來的好處;怕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怕幹部瞎指揮,搞大拆大建,勞民傷財。四是急躁情緒。認爲建設新農村只在喊口號,還沒有大行動,應該在三五年就見效,最好有個實現的目標、計劃。五是消極情緒。認爲新農村建設只不過換個新提法、新口號而已,“換湯不換藥”,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沒什麼新思路、新舉措。

二、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

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新農村建設總的形勢較好,我們在發展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鎮村經濟實力薄弱、牽引力不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加之近年來鎮村加大了對重點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等項目的投入和建設,使得鎮村兩級債務沉重,發展經濟包袱沉重,經濟發展難以形成牽引力、向心力。

(二)農民增收門路狹窄,增長點不多。農業增收既面臨着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着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新型農業發展滯後,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不能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致富”問題。大部分農民把增收的希望寄託在外出打工上。雖然收入相對較高,但受羣衆觀念、農民素質、就業門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穩定就業,也不是長遠之計。

(三)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不少農戶片面追求數量,而不注重產品質量,更不注重拳頭產品和品牌建設,盲目發展、機械效仿和低水平生產現象比較突出。

三、對策和建議

農業是基礎,農民是關鍵,農村是重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穩,則天下穩;農民富,則天下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首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必須進一步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要利用村廣播、會議、標語等手段,深入宣傳好信農村建設的意義、任務、標準、要求、政策,充分調動起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制約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矛盾和問題,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爲振興鎮村經濟的中心任務,擺在一切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着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羣衆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着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必須進一步抓牢主線,鞏固和發展增收基礎。在現階段,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把調整的着力點從局部面積的加加減減轉到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上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工業化的理念和經營方式來謀劃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速發展培育以設施農業、標準農業、綠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爲體系的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種植、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要走特色化發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優、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糧食、棉花、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打造成爲農民穩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創建產業集羣村鎮。

第四篇: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慶城縣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黨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也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昇華和發展,標誌着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將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是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總抓手。當前,我縣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 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慶城縣位於甘肅東北部,涇河上游,東鄰合水,西瀕黑河,共153個行政村,總人口29.17萬人,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2014年新農村建設工作啓動以來,慶城縣緊緊圍繞“二十字”方針要求,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創新,以發展農村生產爲抓手,初步探索出了川塬區產業支撐、礦區閒臵資產利用、山區移民搬遷、城效商貿帶動四種不同類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共建成省級新農村示範點1個,市級新農村示範點4個,縣級新農村示範點18個,完成投資7315萬元。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截至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173元,同期增長24.3%。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宅基地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建小康農宅68處2564戶,入住率達到80%,建成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農民文化廣場18處,硬化村組道路304公里,其中柏油路185公里,新農村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全面開展,實現了生態移民搬遷,村村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縣共有27所中學、194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到100%。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舉辦農

民實用技術培訓368期,累計培訓15.8萬人次,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我縣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範。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免徵農業稅後,我縣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我縣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

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四)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慶城縣各鄉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爲: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

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爲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建設。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就全縣而言,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莊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

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四、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國小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綜上所述,可見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第五篇: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爲了解我國農村建設情況,及時總結已有的典型地區建設經驗,認真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爲決策部門制定更加具體詳細的政策建議,由我委農村經濟發展司與產業發展研究所共同組成聯合調研組,於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調研。現將有關情況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況

xx市位於xx省南部,現轄18個縣(市、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83個鄉鎮。總人口845萬,其中農業人口677.56萬人,佔總人口的80%;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0.23萬畝。3475個行政村,49139個村民小組。2014年,全市gdp達到398億元,人均4710元,工業增加值97.7億元,農業增加值11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38.35億元,增長2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84億元,增長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

(二)新農村建設行動的發起

加入wt0之後,我國農業面臨着在國際市場上如何保持競爭力的挑戰;農村稅費改革之後,鄉鎮機構面臨着職能轉變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面臨着勞動力轉移的難題。爲找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從2014年7月組織人員展開大規模調研,逐步理清了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整合農村工作的資源和力量,通過把新農村建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該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xx市於2014年9月提出並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內容是“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設新村鎮爲突破口,以“親民、愛民、富民”活動爲切入點,以村鎮規劃建設、“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爲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爲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口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新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羣衆、整體推進。

1、以村鎮規劃爲龍頭,開展新村鎮建設。一是制定村鎮建設整體規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所有村鎮的規劃設計工作,嚴格按照規劃搞建設,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建立了科學的規劃管理制度並制定了相應的村莊建設管理辦法,形成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管理體制,把村鎮規劃建設納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二是全面開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據各個村不同的實際情況,按照“環境整潔、道路暢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會和村民代表會制定“三清”的標準,發動羣衆開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農村衛生環境的村規民約,實行村民自治,建立村莊環境管理長效機制。

2、以農民增收爲目標,發展新產業。一是完成了產業建設規劃。根據當地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區位特點、市場需求和農民意願,按照每個縣抓2-3個主導產業、每個鄉鎮抓好l-2個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的規劃工作。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方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注重抓好龍頭企業的建設;另一方面,切實加強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抓好產業化示範縣、示範鄉建設,形成基地帶農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應用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農產品市場和信息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體系,有力地支撐農業的發展。四是抓好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農產品的標準體系建設。大力組織實施贛南的臍橙、會昌的米粉、大餘的金邊瑞香、興國的灰鵝、石城的白蓮五個xx省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把全市主要農產品納入標準化生產的軌道,把果業、生豬建成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羣。

3、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爲依託,培育新農民。一是以市場爲依託,以先進和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和三產服務培訓爲主要內容,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使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l至2門實用農業技術或務工職業技能。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整合現有的大專院校、職業學校、社會辦學力量和企業培訓基地等有效資源,構建農民培訓體系。現已建立縣、鄉、村各類培訓基地3929個,其中縣級273個,鄉級965個,村級2690個。建立農民知識化工程師資庫,提高師資水平,組織專家遵循“規範、實用、通俗、易懂”的原則編寫或選用培訓教材。三是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方法,提高培訓實效。各地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廣泛開展訂單培訓、協議培訓;根據作物的生長週期和農業主導產業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對村兩委幹部、村級後備幹部、農業生產和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進行以發展本地主導產業、經營管理等所需專業技能知識爲主的大專學歷教育。四是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爲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

4、以農業產業化爲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一是按照“先運行、多扶持、後規範”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要求每個縣的主導產業都要建立相應產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多內容請訪問好範 文網)二是大力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的經濟服務組織,全方面覆蓋產業體系。三是對合作經濟組織在資金上、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牽辦合作經濟組織。

5、以創建文明村鎮爲先導,塑造新風貌。一是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爲核心,廣泛開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進農家活動”。二是以開展創評文明信用戶、留守孩關心工程等活動爲載體,創建精神文明。組織農民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反對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勢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將行政村爲單位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緊密的以一個或幾個聚集的村民小組爲單位的村落,創建村組理事會,促進民主管理。逐步把鄉村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提高農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進行文明村鎮創建,重點建設一批標準高、示範帶動能力強的村鎮。五是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實現每村有一個宣傳文化陣地等。

6、抓好基層領導班子。緊緊圍繞“親民、愛民、富民”活動,把以“三清三改”、村鎮規劃建設、文明村鎮創建爲重點的新農村建設成果,作爲衡量、檢驗好班子、好乾部的重要標準。通過從全國各大高校選拔大學本科生到鄉鎮基層工作,夯實鄉鎮基層領導班子。全面實施鄉鎮領導幹部農業專業技能過關制度,開展農村基層幹部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提高他們帶領羣衆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能力3實施鄉村幹部“素質培訓工程”,加強對鄉鎮、村幹部的新農村建設知識培訓工作。

市場調研報告 ·安全生產調研報告 ·社會調研報告 ·會計調研報告 ·產品調研報告

(四)新農村建設的成效

一是村莊面貌有了大大的改變,“髒亂差”現象明顯減少。共完成了6674個村莊的改水,受益人口達74.0246萬人;改廁67273座,受益人口達70.3836萬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寬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廣“三格式無害化衛生戶廁”後,農民跟城裏人一樣在家裏上廁,而且無臭無味。農民說,用上這種廁所真好,又幹淨衛生,又能保證種田的肥料供應。

二是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改變。新農村建設剛開始的時候,政府幹部下來層層做工作,農民認爲政府在搞形象工程。當農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給自己帶來實惠的時候,觀念逐漸開始改變。農民由“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建設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

三是幹羣關係得到改善。以前鄉鎮幹部下農村時,是“要錢要命”,而現在是“送錢送物”。xx市農工部部長曾新方說:“現在去農村,農民會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節約了耕地。近一年來,全市共拆除破舊豬牛欄、廁所57648間,面積75萬平方米。清理農民無序建房2925宗,共計345336.1平方米;其中佔用耕地510宗,計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復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201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爲7388元和255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2014元和383元,屬於欠發達地區。轄區內又屬低山丘陵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xx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人均耕地面積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卻率先發起新農村建設行動,形成了欠發達地區低成本推進型的贛南模式,其具體做法在廣大中西部低山丘嶺地區具有普遍的適應性,便於在全國同類地區推廣。

(一)用人得當,領導先行

xxxx新農村建設,是xx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後發起的。其中,主要發起人xx省委常委、xx市委書記潘逸陽,是來自廣東省的外調幹部,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其博士論文爲《農民主體論》。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農村爲載體、以農民爲主體來進行的。這表明,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與地方黨政主要決策者的開放意識、工作經歷、知識層次具有密切聯繫。不論發起還是推廣新農村建設行動,在現行體制下,地方黨政機關領導班子尤其是首要領導的素質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着當地新農村建設行動的成敗。

(二)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深入開展調查,全面掌握當地實情,制定切實可行、符合羣衆意願的實施方案。通過強化宣傳發動工作,公開扶持標準,創新補助辦法,實行“以物代扶”、“以獎代補”。調研數據表明,公共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爲6:4,家庭設施中,政府與農民投資比例約爲3:7。新村鎮建設示範點由定點制改爲羣衆申報制。村民自願申報,願意搞新農村建設的羣衆申報率達到80%以上的就定點,實行動態管理,擇優選擇定點,越積極、越先申請實施的農戶就先實施,並給予較優惠的獎勵政策,組織和引導農民羣衆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注意維護和實現農民羣衆對新農村建設的發言權。在規劃編制過程當中,吸引村民代表討論,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認定,通過村民自己制定村規民約保證規劃的切實執行。通過羣衆推薦、選舉老黨員、老幹部、老勞模、老軍人、老教師等有威望的人產生理事會,由理事會出面與廣大羣衆協商化解矛盾,讓羣衆做羣衆的工作,真正讓農民羣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正確處理階段性目標和長遠性目標的關係,既要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爲,打好基礎,分步實施。

(四)因地制宜,科學指導

要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鄉鎮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鎮規劃上,要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爲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後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規範操作

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把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形成制度和規範,建立長效機制,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持續良性發展的軌道。只有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必須有長效機制作保證。

(六)整體推進,突出重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廣大農村點多面廣,一方面要按照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另一方面,又要從解決好農民關心的具體問題入手,找準突破口,根據當前的資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分步實施。贛南市把發展新產業和“三清”工作全面啓動,改水、改廁、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範,以點帶面

xx市各地在鐵路、國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線率先展開新農村建設工作,特別是在323國道、贛粵高速公路沿線,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標準和較強示範作用的新農村示範點,發揮典型示範作用。通過典型示範,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八)整合資源,優化配置

一是整合部門力量。xx市31個相關職能部門作爲新農村建設成員單位,承擔了各自的工作職責,健全了考覈措施,併發揮部門的優勢,圍繞整個新農村建設工作大局,制定了詳細的支持參與工作方案,部門整合有力地牽引了農村各塊工作的整合。如規劃建設部門要抓好村鎮規劃建設,按時完成村鎮規劃編制任務,並負責在今明兩年內對全市的縣鄉規劃人員進行一次系統崗位培訓;國土部門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把好土地審批關等。二是整合各類資金和項目。依據各級政府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受益羣衆出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將各方資金統籌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提高了各部門資金分散使用的效益。三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大力推行企業、學校、個體工商戶與村莊結對,建設新農村的“1+1”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