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多篇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多篇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篇1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正深刻影響、改變着我們的教學。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如何?根據自己在三個月的實習期間裏在一線教學的親身體會和深入課堂的觀察和訪談結果設計了一份“高中歷史課課堂管理現狀問題問卷調查表”,並在漢陰中學高一年級進行了實地調查。

1.問卷調查

1.1調查對象和方法

結合自身在實習三個月的時間裏在一線教學的親身體會和深入課堂的觀察和訪談結果設計了一份“高中歷史課課堂管理現狀問卷調查表”。問卷調查對象爲隨機抽取呃高一年級的四個班級的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各班各50份。高一(7)班共收回45份,有效卷40份;高一(10)班共收回48份,有效卷47份;高一(16)班共收回50份,有效卷47份;高一(18)班共收回47份,有效卷46份;調查問卷共24小題,均爲單選題。每題共四個選項,分別是:a、總是100%;b、大多時候75%;c、偶爾25%;d、從不0%。

調查問卷主要從明瞭課堂目標、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科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追求自己的興趣、體驗成功、收到迅速,真實的反饋、受到合理的約束、整合學習的時間、與同學積極交往、得到與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風格相匹配的教學,共10項問題進行調查。

1.2調查結果

下面着重就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

2.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1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過多強調對學生的管束和學生的順從,而較少給學生留出自由的空間。我國現階段的課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爲特徵的傳統管理階段,很多地區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基本上是傾向於課堂秩序的控制和維護教師的權威,在絕大多數學校裏,教師追求的理想課堂是安靜的課堂,能夠控制的課堂,學生聽從指揮的課堂。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時間久了,學生也習慣了,所以他們不會經常主動回答問題,更不會提出改進我們的教學的意見了。

其次,在很多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上,學生花在小組和全班活動的時間極不平衡,絕大多時候課堂上進行的是單一的全班活動,課堂交往時間比重的失調導致學生個體意識的缺乏。我國中國小課堂有兩個顯著特點:

(1)與師生交往的時間相比,學生之間的交往時間極少;

(2)在本已極少的學生交往時間中,學生個體與全班學生的交往佔據主位,而學生個體之間的交往較少,學生個體與小羣體之間以及小羣體與小羣體之間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與之相適應,我國中國小課堂中,學生的交往身份基本上也只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另一種是作爲靜態背景下的班級成員。

再次,我們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努力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出現:教師往往對活躍而愛表現的學生予以較多的關注,而對沉默的學生缺少關愛、缺少尊重,以至於在課堂交往中,一部分學生成爲交往的“貴族”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淪落爲交往的“奴隸”,甚至出現了教師教學失明失聰的現象。

2.2相應對策

一、營造民主寬鬆的交往氛圍是課堂交往和諧進行的基礎。

1、養成平等對話的教學風格。現代教育學認爲,教與學的平等互尊是促進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其個性和需求;相信學生,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實現,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發現、創造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形成開放、自由、靈活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2、信任並鼓勵學生參與交往。教師真誠的信任、賞識和鼓勵,可以增強學生的交往信心,“夥伴式”的師生關係,又可增進學生的“向師性”,促進師生友誼,提高教學效果。

二、實現合作學習,強調生生互動。合作學習是交往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合作學習是一種促使學生之間人際交往和合作互動的基本形式。

最初學生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他人交流的,作爲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如何合作。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們可以在三個步驟上掌握這一過程:學會珍惜合作,掌握合作的技巧,評估。

第一步,讓學生必須懂得珍惜合作。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材料分給小組成員,但要注意資料的“故意殘缺”,即一個人不能佔有全部資料,要求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務,學生必須共享所有的資料,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才能完成任務。合作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使其意識到彼此的需要,彼此能夠互相幫助。

第二步,學生在逐漸適應合作後,教師可以先讓他們參與塑造團體形象、增強小組凝聚力的活動。如讓小組設計橫幅或海報展示小組的名字和標誌。爲了確保每個人都參與設計,可以要求在內容上必須有每個成員的作爲。在學生慢慢學會了合作之後,教師就可以組織各種團隊競賽,如“知識接龍”,“辯論賽”等。需要注意幾點:①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組。每個小組包括人數相同的不同興趣、不同智力、不同特長的成員;每小組在以上方面總體水平要持平。②每個小組內部自己明確分工,如蒐集信息的,處理信息的,統籌策劃的等等,每過一段時間角色要輪換。不同角色之間輪換時,也是角色的前任者和後繼者交流經驗之時。④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力爭團體冠軍,成員之間資源和方法共享才能共贏。

爲了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學生需要有機會討論所發生的事情,並且評價他們合作是否成功。得到評價和反饋後,合作的頻率和質量都能得到改進。每次組織合作時,教師都應明確表示,每個組的評分不僅要依據最後結果,同時要看小組成員間是否進行了很好的合作—尤其是他們開始活動的速度、他們認真和投入的.程度,組員彼此傾聽時的認真程度,組員是否成熟且得體地互相對待,是否每個組員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總之,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可以培養學生的“競合”精神,讓學生既要學會在啊競爭中勝出,還要學會在合作中超越!

三、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師的課堂交往技巧。

1、教師要學會實現心理角色換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效實現師生雙向互動。馬斯洛認爲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依次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當低層次需要得到部分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爲人們所追求的目標。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爲高層次的需要,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當人們的這一高層次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滿足的時候,人們纔會產生自我價值感,產生積極進取的渴望,也纔會有開朗的性格,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師只有深入瞭解學生需求、願望的動機,才能創設相應環境,激發學生潛能,保證教育最佳接受效果的出現。

2、教師應該擅長使用一些小技巧。如,準時上課、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等獲取心理優勢;掌握課堂提問、師生對話與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的策略和具體方法必將營造出優質高效的課堂交往。

教無定法。我們的教學本就是充滿激情和生命理想的師生共識、共享和共進的過程,讓我們師生雙方用心用智慧去實現和昇華這一過程。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篇2

目前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的確定、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教學手段的應用等方面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爲進一步深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我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總結如下。

一、教師的知識觀、學生觀、教學觀發生了變化。

教師對知識的理解發生了變化。教師普遍認同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即知識不是靜態的結果,而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普遍採用探究、討論、實驗、猜測、遊戲等多種活動形式,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主動認知、主動建構,獲得充分發展。

教師把學生看作數學學習的主人。學生來到學校,坐在教室,不應是隻發揮“耳朵”的作用,而應該是多種“器官”參與數學活動。也就是說學生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力得以發揮,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陶冶,個性得以發展。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和諧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是真誠互動的,是共同探究知識的“學習共同體”。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

1. 教師角色發生了變化。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上,我們的老師能組織學生髮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能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能充分與學生合作,讓學生始終處在師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2.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等。

三、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求,最大限度地開啓每一學生的智慧潛能,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課堂上,讓學生進行開放式提問。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儘量讓學生參與,“誰來回答他的問題?”“還有沒有不同的解法?”“誰還有疑問?”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進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工作量偏大

目前,農村國小數學教師年齡老化現象非常突出,平均年齡41.1歲,許多年過50歲的老師仍在教學第一線;教師數量偏少。教師包班上課,工作負擔重,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教材和進行理論學習,對提高其教學水平和能力非常不利。

二、農村國小教學現有條件和教學手段現代化要求之間的矛盾。

農村國小資金短缺、條件落後,有些學校連臺投影儀都沒有,很多教師上課仍是“一支粉筆,一張嘴,大黑板上過家家”的局面,教學效率低下。新課改倡導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注重學生的感知、體驗等學習目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這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所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程度也是當前課改的當務之急。

三、農村教師待遇偏低,挫傷了教學的積極性。

城鄉教師工資差距過大,鄉鎮教師工資偏低、待遇教差。農村學校所處的位置往往在村中,交通不便,生活條件一般,現實狀況造成了青年教師吃住都不方便,很難安心工作。

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加快農村教師的新陳代謝,改善農村教師隊伍年齡偏大,數量偏少的現狀。建議各縣區每年選用一批師範類專科以上畢業生,補充“新鮮血液”;二是從城鎮學校富餘人員中,選派部分優秀教師下到邊遠窮鄉支教。

二、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着力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國小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師資,一支業務精良的國小數學教師隊伍,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教師進行輪訓,使教師在業務知識、教育理論、教學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總之,儘管課程改革已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任重道遠。在深化課程改革的進程中,還有許多認識問題需要梳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去探索和完善,我們將羣策羣力,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共同努力。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篇3

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

一、調研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着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05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爲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爲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爲3.22:1。隨着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爲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爲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着爲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基礎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係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對象

此次我調查的對象就是針對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展開的。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爲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 基礎教育,作爲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國小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三、調研目的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通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四、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於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此次我調查的對象就是針對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展開的。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爲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 基礎教育,作爲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國小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三、調研目的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通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四、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於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佔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佔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佔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於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佔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佔比例也不高。儘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01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佔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爲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後,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爲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爲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後,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於經費不足,農村中國小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後,一些中國小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國小和國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國小和國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爲5.6%和3.7%。雖然2006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國小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於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願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願在家待崗,也不願當鄉村教師。同時,家裏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着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於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國小校裏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後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裏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裏的學校,鎮裏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裏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國小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爲例,農村國小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佔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國中也只相當於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爲22.7%。儘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國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國小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後,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於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國小到中心國小,中心國小到縣城國小,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並將隨着這種惡性循環而趨於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於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爲,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國小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一)教育現狀

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 很多教師 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 由於照顧不過來, 只能讓 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於農村教師的待遇低, 辦公條件差, 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 人, 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 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 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爲“民轉公”教師, 由於他們的年 齡偏大, 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 由於受政策因素的制約, 該村近3 年未補充過教師, 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於一批學歷低、素質 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 再加上“民轉公”教師,

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爲必須實行全

方位的轉變。由於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 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輕的又過於年輕, 沒有什麼工作經歷, 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 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爲片面, 只注重學

校教學管理, 對教學管理以外的, 如學校安全管理, 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後, 人民羣衆的負擔的確減輕了, 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 由於政府財力有限, 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 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 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 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於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爲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於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爲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並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爲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於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並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於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並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爲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裏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並把支教作爲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於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於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並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爲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裏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並把支教作爲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迴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範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於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願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爲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後,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爲吸引師範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範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貧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麼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爲“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採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爲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國小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國小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並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爲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並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爲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範圍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爲可能。2005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佈《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07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爲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10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15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範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範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爲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七、啓示與結語

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光了解情況並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將結合我校在09級學生中開設的《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於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達到“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爲,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並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篇4

1 問卷調查

1.1調查對象和方法

酷合自身在實習三個月的時間裏在一線教學的親身體會和深入課堂的觀察和訪談結果設計了一份“高中歷史課課堂管理現狀問卷調查表”。問卷調查對象爲隨機抽取呃高一年級的四個班級的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各班各50份。高一(7)班共收回45份,有效卷40份;高一(10)班共收回48份,有效卷47份;高一(16)班共收回50份,有效卷47份;高一(18)班共收回47份,有效卷46份;調查問卷共24小題,均爲單選題。每題共四個選項,分別是:a、總是100%; b、大多時候75% c、偶爾25% d、從不0%

調查問卷主要從明瞭課堂目標、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科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追求自己的興趣、體驗成功、收到迅速,真實的反饋、受到合理的約束、整合學習的時間、與同學積極交往、得到與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風格相匹配的教學,共10項問題進行調查。

1.2 調查結果

下面着重就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

2 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1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過多強調對學生的管束和學生的順從,而較少給學生留出自由的空間。我國現階段的課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爲特徵的傳統管理階段,很多地區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基本上是傾向於課堂秩序的控制和維護教師的權威,在絕大多數學校裏,教師追求的理想課堂是安靜的課堂,能夠控制的課堂,學生聽從指揮的課堂。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時間久了,學生也習慣了,所以他們不會經常主動回答問題,更不會提出改進我們的教學的意見了。

其次,在很多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上,學生花在小組和全班活動的時間極不平衡,絕大多時候課堂上進行的是單一的全班活動,課堂交往時間比重的失調導致學生個體意識的缺乏。我國中國小課堂有兩個顯著特點:

⒈與師生交往的時間相比,學生之間的交往時間極少;⒉在本已極少的學生交往時間中,學生個體與全班學生的交往佔據主位,而學生個體之間的交往較少,學生個體與小羣體之間以及小羣體與小羣體之間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與之相適應,我國中國小課堂中,學生的交往身份基本上也只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另一種是作爲靜態背景下的班級成員。

再次,我們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努力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出現:教師往往對活躍而愛表現的學生予以較多的關注,而對沉默的學生缺少關愛、缺少尊重,以至於在課堂交往中,一部分學生成爲交往的“貴族”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淪落爲交往的“奴隸”,甚至出現了教師教學失明失聰的現象。

2.2 相應對策

一、營造民主寬鬆的交往氛圍是課堂交往和諧進行的基礎。

1、養成平等對話的教學風格。現代教育學認爲,教與學的平等互尊是促進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其個性和需求;相信學生,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實現,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發現、創造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形成開放、自由、靈活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2、信任並鼓勵學生參與交往。教師真誠的信任、賞識和鼓勵,可以增強學生的交往信心,“夥伴式”的師生關係,又可增進學生的“向師性”,促進師生友誼,提高教學效果。

二、實現合作學習,強調生生互動。合作學習是交往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合作學習是一種促使學生之間人際交往和合作互動的基本形式。

最初學生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他人交流的,作爲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如何合作。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們可以在三個步驟上掌握這一過程:學會珍惜合作,掌握合作的技巧,評估。

第一步,讓學生必須懂得珍惜合作。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材料分給小組成員,但要注意資料的“故意殘缺”,即一個人不能佔有全部資料,要求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務,學生必須共享所有的資料,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才能完成任務。合作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使其意識到彼此的需要,彼此能夠互相幫助。

第二步,學生在逐漸適應合作後,教師可以先讓他們參與塑造團體形象、增強小組凝聚力的活動。如讓小組設計橫幅或海報展示小組的名字和標誌。爲了確保每個人都參與設計,可以要求在內容上必須有每個成員的作爲。在學生慢慢學會了合作之後,教師就可以組織各種團隊競賽,如“知識接龍”,“辯論賽”等。需要注意幾點:①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組。每個小組包括人數相同的不同興趣、不同智力、不同特長的成員;每小組在以上方面總體水平要持平。②每個小組內部自己明確分工,如蒐集信息的,處理信息的,統籌策劃的等等,每過一段時間角色要輪換。不同角色之間輪換時,也是角色的前任者和後繼者交流經驗之時。④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力爭團體冠軍,成員之間資源和方法共享才能共贏。

爲了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學生需要有機會討論所發生的事情,並且評價他們合作是否成功。得到評價和反饋後,合作的頻率和質量都能得到改進。每次組織合作時,教師都應明確表示,每個組的評分不僅要依據最後結果,同時要看小組成員間是否進行了很好的合作—尤其是他們開始活動的速度、他們認真和投入的程度,組員彼此傾聽時的認真程度,組員是否成熟且得體地互相對待,是否每個組員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總之,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可以培養學生的“競合”精神,讓學生既要學會在啊競爭中勝出,還要學會在合作中超越!

三、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師的課堂交往技巧。

1、教師要學會實現心理角色換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效實現師生雙向互動。馬斯洛認爲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依次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當低層次需要得到部分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爲人們所追求的目標。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爲高層次的需要,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當人們的這一高層次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滿足的時候,人們纔會產生自我價值感,產生積極進取的渴望,也纔會有開朗的性格,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師只有深入瞭解學生需求、願望的動機,才能創設相應環境,激發學生潛能,保證教育最佳接受效果的出現。

2、教師應該擅長使用一些小炯巧。如,準時上課、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等獲取心理優勢;掌握課堂提問、師生對話與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的策略和具體方法必將營造出優質高效的課堂交往。

刻無定法。我們的教學本就是充滿激情和生命理想的師生共識、共享和共進的過程,讓我們師生雙方用心用智慧去實現和昇華這一過程。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篇5

**縣**彝族、布朗鄉是我縣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爲鞏固我鄉“兩基”成果,創建和諧教育,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全鄉共有17所國小,在校學生735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84人,教師54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輟學率達:0.84%。有一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303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12人,教師26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入學率達96%,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0%,輟學率達:1.8%。

20xx年全鄉共有16所國小,在校學生752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41人,教師56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輟學率達:0.27%。有一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304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30人,教師24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入學率達96.2%,少數民族入學率達91%,國小輟學率達:0.27%。

20xx年全鄉共有16所國小,在校學生76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63人,教師56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輟學率達:0.0013%。有一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286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21人,教師24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入學率達96.1%,少數民族入學率達92%,輟學率達:1.23%。

**鄉歷屆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利用羣衆會、家長會、廣播、黑板報、等方式大力宣傳,在這貧困民族山區得到良好了的落實。

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貫徹落實情況

20xx年起,國家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免除全部學生書費和雜費,享受寄宿生生活補助380人,人均12元每月。

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免除學雜費,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經費補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補助60人,生均28元,享受寄宿生生活補助720人,生均30.00元。享受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補助300人,生均100.00元。

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免除學雜費,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經費補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補助169人,生均230元,享受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補助300人,生均300.00元。

三、制約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因素

1、學校硬件設施較差。

一是目前全鄉善有一師一校學校7所,涉及學生200餘人,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難度較大。

二是教育設施滿足不了現在的教育水平,很難啓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智力開發。

2、教師隊伍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教師素質偏低,教法單一,對 “新課改”掌握不深,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上收不到良好得效果。

二是教師力量不足,很多教師都在超負荷工作,大部分都在上兩門以上的課程,致使自己的專長難以發揮。

3、學校軟件設施較差。

4、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部分大中專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多數羣衆有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導致學生對學習得興趣不濃。

5、人民羣衆整體素質較底,經濟意識淡薄。

一是全鄉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糧食、烤煙爲主,而糧食、烤煙產量低,全鄉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無法送子女到高一級學校深造。

二是家長對教育的認識和支持力度不夠。如很多家長在督導自己孩子的學習上不夠。

教育基礎調研報告篇6

近幾年來,**縣義務教育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通過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爲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去年年末“兩基”工作已通過省級政府驗收,順利實現“普九”。但是財困民貧、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經費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質偏低,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總體上仍落後於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約着**民族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認真研究**民族基礎教育工作,找準**基礎教育落後的成因,研究和探索**基礎教育發展的對策,其意義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況

**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州東北部,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介於北緯23°29′—24°28′,東經104°31′—105°36′之間,東連富寧縣,南接麻栗坡縣、西疇縣,西與硯山縣、丘北縣毗鄰,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接壤,在建的衡(陽)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雲南通往兩廣和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縣城所在地蓮城鎮,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485公里。**歷史悠久,5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國故地,1913年設置**縣,1999年被省級政府批准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縣轄18個鄉(鎮)、174個村委會(社區)、2958個自然村,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面積佔94.7%,境內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氣溫16.7℃。居住着壯、漢、苗、瑤、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個世居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7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2.12萬人,佔總人口的94.64%,少數民族人口47.28萬人,佔總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全縣耕地面積62.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87畝。20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23914萬元,財政總收入13632萬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88萬元),財政總支出54643萬元,教育總支出19979萬元,教育總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36.56%。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元,農民人均有糧300公斤。目前,全縣尚有絕對貧困人口14萬人。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集“老、少、邊、山、窮”爲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二、20xx年-20xx年**縣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1)、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42所(含教學點378個),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辦高中),職高1所,中心學校21個(所轄國中25所),幼兒園17所(含15所民辦幼兒園)。全縣教職工總數6314人,其中:代課教師662人,佔教職工總數的10.4%。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高中50.7%,國中72.3%,國小84.36%,幼兒園100%。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國中在校生34482人,國小在校生93144人,幼兒園(含學前班)2200人。全縣校舍建築面積643661平方米,中學生均5.2平方米,國小生均4.7平方米,全縣危房面積39600平方米。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爲98.91%,輟學率爲0.73%;國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爲94.14%,年輟學率爲3.89%,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蓋率100%。

(2)、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辦高中),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幼兒園1所,中心學校23所(含附設國中),完小494所,教學點362個,民辦幼兒園2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6601人,其中:在職在編教職工6008人,代課教師59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9.0%,比20xx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學75.68%,職業中學76.36%,國小86.07%,幼兒園100%,均比20xx年有所提高。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職業高中),國中34273人,國小85217人,幼兒園(班)2813人。入學率:高中20.56%,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30%,國小99.11%,幼兒園(班)21.00%,分別比20xx年上升2.1、2.16、0.20、9個百分點。輟學率:國中3.43%,國小0.71,分別比20xx年下降0.46、0.02個百分點。全縣有校舍建築面積673724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40817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1217平方米。全縣國中學生均校舍面積8.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61平方米;國小生均建築面積5.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4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20xx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園)559所,其中縣教師進修學校1所 、完中4所、職高1所、民辦高中1所、國中24所、國小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學點365個、幼兒園27所。有國小教學班3105個,在校生83987人;國中教學班622個,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學班144個,在校生7546人。有國小專任教師3549人,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7.35%;有國中專任教師1955人,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5.40%。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99.2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62%;國中階段入學率97.01%,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2.63%;7—15週歲“三類殘疾”入學率71.31%;15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週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現有青壯年總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壯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爲0.73%,抽考復盲率2.50%。全縣國小校舍建築面積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國中校舍建築面積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6.07年。

從以上三年的數據來看,我縣教育發展發展勢頭較好,響應了國家提升教學質量集中辦學的政策,校點逐年減少,教師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學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項指標均呈良性發展,去年年末“普九”順利通過省級政府驗收,是全州最後一家實現了“普九”驗收。

三、**縣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情況

根據我縣“縣大、財困、民貧,人口多、基礎差”的實際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雲南省實施辦法》、《國務院掃除文盲工作條例》、《雲南省“兩基”攻堅計劃》,在認真算清實施普及教育的“總人口帳、貧困學生人口帳、普及帳、校舍帳、教師帳、資金帳”的基礎上,縣委、縣政府先後出臺了《中共**縣委、**縣政府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縣兩基攻堅方案》、《**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方案》、《**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暫行規定》、《**縣普九工作責任追究制》和《**縣縣處級領導幹部和機關單位掛鉤聯繫普九工作責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級、各部門明確了“普九”工作的責任。

爲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順利實現“普九”,我縣各級各部門採用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法律法規,講解實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發動人民羣衆積極參與“普九”。 一是全面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大力開展《義務教育法》宣傳活動。縣政府將《義務教育法》印製、張貼到學校、村寨、集市、街頭醒目位置,並將《義務教育法》摘要印成冊發到各鄉鎮學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線電視播放《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致全縣適齡兒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營造防止適齡兒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會氛圍;以“全縣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大打‘普九’攻堅戰”爲主題的宣傳動員;每天滾動播放“普九”宣傳標語,及時報道“普九”專題快訊。 三是利用標語的宣傳功能,在公路、學校、村寨等醒目位置製作宣傳牌100多塊、宣傳標語1萬多平方米,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宣傳國家、省、州有關義務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普九”宣傳活動。幾年來,縣、鄉召開“普九”工作專題會議515次,宣傳、研究和佈置“普九”工作,各鄉鎮利用標語、廣播、電視、黑板報、宣傳車、派出“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戶、開展“普九”文藝演出等形式,對“普九”工作進行宣傳,全縣僅出動“普九”宣傳車輛就多達2100多輛(次),“普九”專題文藝演出378場,“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戶宣傳60000多人(次)。宣傳工作基本上做到了“電視上有圖像、廣播裏有聲音、牆壁上有文字”。“普九”工作在我縣深入人心,引起強烈的共鳴,社會各界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氛圍較爲濃厚。如珠街鎮老山坡村小組長魏仕纔看到本村8名學生開學兩週後還沒有上學,他挨家挨戶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賣了自家的耕牛幫助8名學生解決生活費,並幫學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將8名學生送回學校;篆角鄉沙牛村張昭福積極配合“普九”工作,經常到村民家宣傳《義務教育法》,每年還組織村民舉辦“普九”文藝演出,在他的宣傳動員和教育下,該村70戶人家65名適齡少年,幾年來無一人輟學。在**,像魏仕才、張昭福這樣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

四、**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貫徹落實情況

爲使我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管好、用好,切實保障貧困學生學有所助,把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貫徹落實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義務教育經費,教育經費用在學生的`身上,做得專款專用。

財政對教育的撥款:財政經常性收入,20xx年爲5255萬元,20xx年爲6034萬元,20xx年6804萬元,20xx年爲7513萬元,增長比例三年分別爲14.82%、12.76%、10.42%;財政對教育撥款20xx年爲10803萬元,20xx年13135萬元,20xx年1543萬元,20xx年18407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爲21.59%、17.50%、19.26%。年生均教育事業費:國小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969.57元,20xx年1041.36元,20xx年1310.19元;國中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1002.67元,20xx年1086.20元,20xx年1482.19元。財政撥發的年生均公用經費:國小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152.26元,20xx年241.63元,20xx年258.02元;國中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252.76元,20xx年272.57元,20xx年337.70元。城市教育費附加:20xx年依法足額徵收城市教育費附加223萬元,並全部用於教育。20xx年中央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共2071萬元,用於教育980萬元,其中用於義務教育980萬元,做到專款專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開展勤工儉學:20xx年全縣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195萬元,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救助貧困學生。勤工儉學收入國小131萬元,生均14.77元;國中75萬元,生均21.20元。教職工工資:全縣教職工工資由縣財政統一按時足額發放,無拖欠現象。

二是認真貫徹“兩免一補”政策和結對幫扶政策。爲使“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到位,我縣制定了《**縣貧困生救助辦法》。20xx年全縣共有4940名教師結對幫扶了19531名學生,獻愛心補助金額達117055元。639名國小、國中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和享受免雜費補助,總金額爲3683156.52元,其中免費教科書爲2014706.52元,免雜費爲1668450元,同時有913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享受免除“一費制”補助,金額爲85640元。20xx年,全縣共有77981名中國小生享受春秋兩季學期免費教科書補助,總金額爲595.92萬元,全縣有127316人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學金髮放1586人,發放經額30.52萬元。20xx年全縣有77981人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補助,爭取到上海南匯區萬祥鎮商會教育扶貧捐資6萬元,全縣各鄉鎮募集到貧困學生助學資金達50.6萬元,掛鉤鄉鎮的縣級各部門,也通過捐資捐物,加大了對鄉鎮貧困生的救助。“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多渠道、多途徑幫扶的開展,基本解決了中國小生因貧輟學的問題。通過以上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國中學生輟學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由20xx年的11.70%下降到現在的2.63%;國中階段入學率由20xx年的76.33%提高到現在的97.01%。年末,“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級政府驗收,教育部已認定我縣實現“普九”。

五、制約**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

雖然我縣民族教育發展勢頭良好,“普九”得到省級政府驗收,貧困生救助長效機制效果明顯,有效地推動我縣“控輟保學”工作,掃盲與成人教育取得新的進展,職業教育發展較快,非義務教育的辦學力量不斷髮展壯大,重點項目實施順利,學校建設加快,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增加,校園文化建設上了新臺階,教師隊伍建設和師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質量取得新成績。但由於我縣農村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提升,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鞏固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投入不足是制約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縣通過實施“普六”和 “普九”工作,全縣各校點的校舍得到完善,各所中學的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各項設施明顯改善,但爲實現“普九”,大部分校點撤併,現有的校舍非常擁擠,給學校的安全帶來隱患,甚至還有部分學生住在校外或投親靠友寄宿的現象。一些校舍非常簡陋,老的危房還沒有得到改造,新的危房又出現了,排危工作迫在眉睫。大部分農村校點配套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宿舍擁擠,食堂不夠,廁所緊缺,實驗儀器配給率低下等硬件設施都需要投入,需要進一步投入繼續完善。

(二)經濟落後,人口素質低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

國家實施“兩免一補”後,農村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已得到緩解,但仍有大部分家庭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和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農村說的“孩子讀書不成氣難,孩子讀書成氣更難”的說法。由於我縣貧困面大,中央和省級下撥的“兩免一補”經費難以滿足貧困地區的辦學支出和貧困生多、面廣量大的缺口,學校實行收費“一費制”後,給教育公用開支帶來壓力,辦學經費緊張。由於貧困的原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家長對供孩子讀書問題漠不關心,平時不注意和關心孩子的成長,順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讓孩子上學僅僅只是爲了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部分家長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含義也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在我縣的苗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羣衆中表現比較突出。

(三)教學點多,代課教師數量大,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由於我縣教師缺口過大,現仍有代課教師55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8.09%,邊遠地區校點教師素質偏低,加上教學任務過重和社會活動頻繁,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師資配置不盡合理影響了邊遠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在教師配備中,素質好、有教學方法和能力的教師多數集中在城鎮和條件較好的校點任教,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資不足,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區難以留住好的教師,造成了老師不安心、家長不放心、學生不用心,師資配置形成城區超編,邊遠山區師資不足的反差。

(四)教育督導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導和辦學評估跟不上,學校自主辦學成果的評估沒有建立完整的指標體系,對辦學成果缺少客觀評價,不能及時向社會公佈教育改革的成果。

六、加快**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幾點建議

針對制約我縣民族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擬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政府重視、政策傾斜、加大投入,把發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爲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

雖然我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仍然比較薄弱。造成這種落後狀況有其客觀的原因,但也和我們長期以來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認識程度不夠有一定關係。建議上級黨委政府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爲當前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爲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完善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責、權、利劃分,保證和加大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在農村實行“一費制”以後,在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更應該強化政府在公用經費投入上的責任,不斷加大政府主導和統籌的力度。落實和完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惠政策,爭取更多國家政策支持。我縣經濟落後,財困民貧,要在經費投入、資金安排、人力調配等方面始終堅持向民族地區傾斜的政策,探索因時因地制宜的創新發展模式,並給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提高入學率,鞏固好“普九”工作,使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能夠優先適度超強發展。建議縣政府積極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國家財政投入,改善當前校舍擁擠、教學設備不全、師資不足和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入學率問題。

(二)堅持依法治教,強化執法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是辦好教育的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建議把公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單列,直接劃撥給教育職能部門,並確保逐年增長。對違法擠佔、截留、挪用教育專項經費情節嚴重的單位、個人依法嚴肅處理。加強社會對義務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建立公示制度、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的作用,成立義務教育經費督查組,依法定期檢查教育經費的劃撥、使用情況,確保中國小公用經費的投入,抑制可能出現的侵佔、剋扣、挪用教育經費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建議加大對僱傭童工的企業等行業和接受義務教育的家長或監護人的查處力度,杜絕適齡少年外出動工,確保入學率。

(三)整合教師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質量。

建議設立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加大教師培訓的投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引進和培養培養短缺學科教師,改善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建議把城區的部分師資分流到邊遠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去任教和支教,縮短城鄉師資差距,提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爲了提高在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評定教師職稱上,教育部門應適當增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的教師中、高級職稱的職數。應多培養地方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優秀教師隊伍,能吃苦耐勞,樂於貢獻,在邊遠民族地區能蹲得,教好書,改變邊遠地區教師緊缺問題。現在我縣代課教師還有553人,其待遇非常低,並且其前途渺茫,建議上級教育部門應增加編制,列入財政預算,解決教師嚴重不足問題。同時重視好代課教師隊伍工作,對部分優秀代課教師應降低門檻,把他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因爲他們已紮根在農村,是邊遠地區的一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

(四)廣泛動員社會應有力量,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

建議各級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資助少數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學和興建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通過發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募集資金,發展和扶持落後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