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地理常考知識點總結 篇一

鄉村、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1)鄉村起源的歷史條件: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分離)

(2)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

農業技術創新,出現剩餘產品——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

第二次社會勞動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促進了城市出現

(3)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共性:大河沖積平原;農業文明發達;但古代城市發展不穩定,自然經濟始終佔統治地位

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羅河谷地。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二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陸分佈:

1、海陸面積比:七分海71%三分陸29%

2、海陸分佈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3、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課本33頁圖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陸地伸進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島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許多島嶼合起來叫羣島面積最大的羣島是馬來羣島。

6、亞歐兩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課本33頁圖2.7

亞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7、七大洲的輪廓圖

8、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經度最廣的大洲、緯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極洲距南極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於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歐洲、北美洲;完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12、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於東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3、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迴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北美洲

南迴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極圈穿過的大洲:歐洲、亞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過,又被北迴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

14、環繞南極洲的大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5、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按順時針方向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16、各大洋瀕臨的大洲:課本33頁七大洲、四大洋圖

各大洲臨的大洋: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類活動。

3、證據: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海底發現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遺蹟、荷蘭的圍海大壩。

二、大陸漂移假說

1、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2、主要內容: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狀況。

三、板塊的運動

1、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2、由岩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3、板塊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4、火山、地震帶:集中在板塊的交界地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5、板塊的運動:擠壓和張裂;

6、解釋一些地理現象:喜馬拉雅山在升高、紅海幾千萬年後將成爲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將會消失。課本43頁圖

阿爾卑斯山歐洲: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地中海將消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

紅海將擴大: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運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7、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的判斷:

如果在某地發現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裏曾經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發現了大量的陸地生物化石,說明這裏曾經是陸地。

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三

(1)位置:

①經緯度位置:(100E-140E)(10S-20N)

②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是亞洲和大洋洲的過渡地帶

(2)範圍: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兩大部分,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

(東南亞的主要國家:中南半島—唯一的內陸國:老撾馬來羣島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一國跨兩洲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二、自然環境特徵

1、地形特徵: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半島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爲沖積平原。(河流水文特徵:由北向南流,流域面積小,落差大、水能豐富)馬來羣島——山地爲主,起伏較大。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多火山、地震。

2、氣候特徵:

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雨量較少的內部平原和河谷地區爲熱帶草原景觀;向南伸出的馬來半島爲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豐富,形成熱帶雨林景觀。馬來羣島——以全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爲主

3、板塊活動與地質災害:東南亞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三大板塊交會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三、居民和經濟

1、東南亞人口密度大,華僑人數多;華僑爲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條件:東南亞位於熱帶,光照強、熱量充足;降水豐富,火山灰形成的土壤肥力高→盛產稻米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

②主要物產:稻米、橡膠、油棕、金雞納、蕉麻、椰子、錫礦、石油等。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主要稻米出口國:泰國、緬甸、越南;橡膠最大產地:泰國;棕油最大產地:馬來西亞;椰子最大產地:印尼(生產)、菲律賓(出口);蕉麻最大產地:菲律賓)

③開闢了熱帶種植園農業,提供了大量的工業原料。(→單一的殖民地經濟:只生產一種或幾種的少數農作物。

3、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製造業(一般發展勞動密集且資本週轉較快的輕紡工業和裝配型工業);擴大農礦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旅遊業)

4、現存的問題:資金和技術對外國的嚴重依賴,生態環境惡化,地區之間、尤其是城鄉之間差別擴大等。

四、馬六甲海峽與泛亞鐵路

1、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經之路。位於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東亞聯繫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的必經之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2、新加坡的興起:東南亞有“十字路口”之稱,而馬六甲海峽是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東端,扼馬六甲海峽出入口,是經過該海峽航線上的必經之路,又有良好的築港條件。重要的交通位置和繁忙的交通促進了新加坡轉口貿易業、服務業、金融業、石油加工、船舶修理製造業等的發展。

3、泛亞鐵路修建的意義:合理佈局交通網;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雙邊貿易;節省了運費和運輸時間;加快了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