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一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佈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複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繫,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佈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佈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溼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遊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儘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儘量修築橋樑、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儘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蹟、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交通線路修築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佈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絡。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二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的三大類(1)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2)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3)變質岩(變質作用)。說明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岩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爲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爲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冰川侵蝕(冰斗,角峯)、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3)大氣垂直運動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 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佈圖與氣候(乾溼冷熱),地圖冊)(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爲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羣島)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爲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祕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2)中緯度環流: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3)高緯環流:⑥極地高壓帶:因爲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爲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爲溼潤地區。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乾燥天氣。

7、水循環(循環示意圖)(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繫四大圈層。中緯度半溼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水災、旱災、颱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瞭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三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爲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爲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爲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爲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爲主。(2)人爲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爲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墾、過牧、樵採→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溼地→氣候惡化(乾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乾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鹼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後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