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說演講稿

載人航天精神演講稿

古有嫦娥奔月、萬戶飛天,嫦娥奔月是一個神話傳說,但萬戶飛天是真實存在的事情,講的是明朝一個叫萬戶的,爲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於是他在自己的椅子上綁了足足47支火箭,手拿風箏起飛,但還沒飛出去多遠就爆炸了,萬戶也爲此獻出了生命。人們稱他爲“世界航天第一人”。爲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爲萬戶環形山。遨遊太空,一直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而中國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飛向太空是什麼時候?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遨遊太空,中國人終於圓了千年飛天夢。

載人航天精神演講稿

載人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長期關注的一項偉大工程。曾經,航天大國的俱樂部裏,沒有中國的席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面對百廢待興的落後局面,面對來自國際社會武器威脅,中國共產黨人果斷做出了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56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明確提出,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事實證明,我們也正是這麼做的。同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標誌着中國航天事業正式創建。到了1968年,我國開始啓動首個載人航天計劃曙光一號計劃。但是,由於國家工業基礎薄弱,科學技術落後,計劃幾經波折,最終未能實施。直到1992年9月21日,中央批准正式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科學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10 年,我們黨又適時作出空間站建設的重大決策,提出在 2020年前後建成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充分發揮效益的空間站。新時代,我們黨更是滿懷信心地把“建設航天強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30年來,先後有六艘載人飛船,五艘無人飛船,兩艘空間實驗室被送上太空,共計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飛出地球。如今,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第三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也是一個己經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的國家。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事業。中國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開拓創新,突破前進,歸根結底在於航天精神的支撐和引領。對於航天精神的科學內涵,2003年11月7日,在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黨中央首次將載人航天精神總結爲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四個特別。2013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和參研派學員代表時強調,我們培養造就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培育鑄就的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下面,我將載人航天精神這四個特別的內涵分別闡述。

特別能吃苦

太空和天空一字之差,對人的要求卻天壤之別,實現從飛行員向航天員的轉變是一個巨大跨越。想要成爲一名航天員需要經過魔鬼式的訓練。

1998年1月5日,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等待他們的是長達五年的艱苦訓練。這其中就有楊利偉。在基礎理論學習階段,他要學習58門課,3000多個學時。爲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他在連續兩年多的時間裏,幾乎都沒在晚上12點之前睡的。爲了解困,他準備了一個特大號的杯子,裏面泡滿濃茶,熬不住就喝點。

除了理論學習之外,體能的訓練也是重點。號稱魔鬼訓練的超重耐力訓練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離心機以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旋轉,坐在裏面要經受八個大氣壓的壓力,相當有八個人壓在你身上。整個過程,頭暈目眩,呼吸困難,面部肌肉都被拉扯變形,眼淚不自覺地往下流,每分每秒都是煎熬。訓練的時候,航天員手邊都會有一個紅色的按鈕,一旦堅持不住,按一下這個按鈕,訓練就會自動停止。但自從1998年航天大隊成立以來,24年過去,沒有一個航天員主動按下按鈕。除此之外,還有血液重新分佈訓練、模擬失重水槽訓練、跳傘、野外求生、衝擊、轉椅等等8大類140多個訓練科目。除了出衆的身體素質外,宇航員還要具有優秀的心理素質,必須要具有臨危不亂,泰然處之的果敢與超出常人的心境。因此心理測試和訓練是宇航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應試者要在不同場景模擬情況下,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檢查,考察宇航員面對困難的能力和與人協調溝通的本領,同時考察宇航員在惡劣太空環境以及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下的心理穩定性。

多年以後,楊利偉在書中寫道,當一件事堅持到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實際上就接近成功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航天員的吃苦,不單指經受物質條件的艱苦,更包括克服身體的辛苦,戰勝意志的痛苦,可以說是困難面前百折不撓的韌性和毅力,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

特別能戰鬥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十幾年來有一個心心念唸的願望,就是要去到載人航天飛船主着陸場看看,但是由於工作繁忙,年事已高,一直未能成行。直到2013年神舟十號的時候,他終於圓了這個夢。有人問他,你想看什麼?戚發軔說我想看神州一號的落點,大家覺得很奇怪,因爲大部分人看的都是神舟五號啊。戚發軔說我對神一最有感情。1992年戚發軔出任載人飛船總設計師,那一年他59歲。擺在他面前呢,是兩大難關。第一是人才觀,當時我國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初期,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要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很多人下海了,出國了,人才隊伍嚴重斷層,除了五六十歲的老專家,就是沒經驗的年輕人。人們不免質疑,說這樣的隊伍能搞飛船嗎?第二是技術關,中國搞載人飛船比美蘇晚近40年,如果按部就班,還搞一艘跟人家幾十年前一樣的飛船已然不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怎麼辦?只能從零開始,跨越式發展。一場與困難較量,同時間賽跑的戰鬥就此打響。整整七年,戚發軔帶着大夥兒像上了發條一樣,卯足勁加班加點。很多年輕的同志啊,直接把鋪蓋卷就搬到了辦公室,人員三班倒,人停機不停。終於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進行了大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實驗,預計在1999年11月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但對於這來之不易的第一次,戚發軔心裏沒底,中央也沒底。就只是要求說只要回到中國就行,可千萬不要掉到海上去啊,也不要掉到國外去?1999年11月20日6:30,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次日凌晨成功返回,不僅回到了中國,而且離預定地點只有10公里。神舟一號的成功,意味着中國航天用短短七年走完了發達國家用三四十年走過的路,更表明我們的載人航天隊伍是靠得住的。整整14年之後,戚發軔終於來到了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的飛船着陸場。戚老樂呵呵地讓隨行人員給自己拍一張照片,說要留作紀念,身邊人忍不住問他說,您爲什麼這麼多年費盡周折,就是想看神舟一號的着陸點呢?當時已經80歲高齡的戚發軔只是平靜地說:“因爲神一是從無到有,風險很大。成功了,很不容易。”輕貓淡寫的一句話,代表的是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默默奮戰的無數個日日夜夜。誰說沒有硝煙就不是戰場?中國航天人的戰鬥不是一腔孤勇,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敢打硬仗的勇氣,能打勝仗的底氣。是團結一心的硬氣,是自力更生的志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中所指出:“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這句話寫在了長征5號B火箭的發射臺架上。成爲新一代航天人的集體信仰。

無懼挑戰和挫折,在攀登科技高峯的路上勇往直前,這就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必須擁有的品質。這種特別能戰鬥的精神,使他們更堅韌,邁出的步伐更沉穩、更踏實。

特別能攻關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有一個可愛的稱呼“胖五”,因其體型巨大而得名,直徑五米,身長近57米,相當於20層樓高,重量達近900噸。它所採用的新技術比例高達95%,而國際慣例是不超過30%。這麼大規模的技術創新,爲的是實現運載能力一次性提升2.5倍,把更大更重的飛行器送上太空。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第二次發射,火箭升空過程非常順利,天氣很好,人們甚至能在地面用肉眼看到助推器分離。年輕的工程師啊,都已經開始給老婆發短信說:“老婆我馬上就回去了,機票都買好了。”可就在第346秒,突然有一個發動機故障,火箭慢慢失去推動,發射失敗了,所有人都傻眼了,這個故障在之前全部的地面實驗中從沒有遇到過,怎麼辦?歸零。在航天領域歸零意味着重新開始,地毯式排查。這一查就查了908天,爲找到問題根源,團隊重新研製了八臺發動機,試車時間13902秒。要知道,長五的氫氧發動機從開始研製的13年裏,也不過研製了16臺,試車三萬多秒,兩年半,他們完成了之前13年工作量的一半。航天是萬人一杆槍的試驗,火箭的發動機相當於人的心臟,要再造心臟,可不是幾個人幾個團隊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場技術攻關的全國大聯盟。像清華、北大、北航,北理工,中科院等等,全都加入進來,共同分析,聯合攻關,終於在2019年12月17日,沉寂908天后,胖五王者歸來。

2020年5月5日,胖五的兄弟火箭長征五號B火箭成功將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正式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任務的序幕。振奮人心的成功,靠的是中國航天員一次又一次攻關的臥薪嚐膽,一次又一次挑戰的衆志成城。而在這條路上,從來不只有鮮花和掌聲,更有荊棘和淚水,不僅有成功和順遂,更有失敗和挫折。但他們不放棄,從未退縮。其中的祕訣是什麼?航天人身上的這種特別能攻關的精神。

特別能奉獻

有一首歌歌詞是這樣寫的我守衛着一條無名鐵路,從春到夏,我陪伴着一趟無名列車,從秋到冬。我驕傲,我自豪,我是那通天大道的守護神。歌詞中的這條無名鐵路是我國目前唯一一條軍管鐵路,位於中國內蒙古境內的巴丹吉林沙漠,全長271公里,始建於1958年,由6300名鐵道兵歷時500多天,以犧牲120名官兵的代價鋪設而成。我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衛星,第一枚火箭,第一艘神舟飛船都是由這條鐵路運輸的,所以人們就把它叫做通天路。通天路上的點號兵依然在採用人工作業。點號是一個特殊的建制,全長271公里的鐵路,每隔十公里設置一個點號,每個點號幾人到十幾人不等。他們一年365天的任務就是護路,茫茫戈壁灘氣溫最高時可達49攝氏度,最低零下34攝氏度,風力最高可達14級,能刮上幾天幾夜。戰士們每天就在這樣的環境裏,一人一鍬一揹包堅持作業。有一次酷暑作業,一個小戰士站着站着就暈倒了,大夥趕緊把他挪到屋裏,用酒精降溫。連長問他你想吃啥?小戰士迷迷糊糊地說了兩個字“雪糕”。副連長背起被子坐上火車就去了幾百公里開外的清水鎮,批發了幾十根冰棍,爲了保溫,用被子卷着一路抱回來。戰士們坐在鐵軌邊上就開始吃,一邊吃一邊樂。中國載人航天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有千千萬萬像點號兵一樣默默付出的人,就正是因爲他們的付出,犧牲和奉獻,才一次又一次火箭升空,神舟飛天。

那麼問題來了,支撐他們默默奉獻的力量究竟是什麼?這裏我想講一個小故事,關於神州七號的故事。

2008年9月25日,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飛船成功飛天。航天員翟志剛在浩瀚太空留下中國人的第一個足印,鮮豔的五星紅旗徐徐飄展的那一幕已經凝結成中國人永遠的記憶。然而,這一歷史時刻的背後卻是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

按照計劃,下午5:41,翟志剛率先出艙,並向地面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地面上頓時響起掌聲和歡呼聲。可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飛船裏的語音警報官相信並不斷重複一句話,軌道艙火災。意味着什麼?意味着飛船很可能發生爆炸,意味着航天員很可能回不來了。在這樣的時刻,地面飛行控制中心傳來了劉伯明和翟志剛之間的對話。

劉伯明:“堅持,反正任務我們繼續。”

翟志剛:“明白。”

劉伯明:“着火我們也來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剛:“成!”

面對危險,翟志剛仍選擇了毫不猶豫地出艙。他說:“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要完成任務,讓五星紅旗高揚在太空。”這纔出現了全世界所看到的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的畫面。後經確認,這是一次有驚無險的誤報。返回後,3名航天員道出當時的想法:“如果回不來了,就把這舞動國旗的畫面,作爲我們的永別吧!”

講到這兒,對於之前的問題,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支撐着航天員在魔鬼訓練中苦苦堅持?是什麼鼓舞着科研人員長年累月熬戰攻關?又是什麼讓千千萬萬的航天人默默奉獻?是祖國,是流淌在中華兒女血脈中的愛國主義,這是載人航天精神的核心,也是一切民族精神的核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

如今的中國繁榮富強,載人航天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從艱苦歲月中誕生的載人航天精神卻依舊閃耀着它的光芒。作爲萬千大衆中的一員,雖然我們鮮少有機會面臨着中國航天人所需要面臨的挑戰和考驗,但載人航天精神所強調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仍然是我們所需要的,它將永遠激勵着我們努力進取、跨越時代、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