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雙減”背景下中國小家校共育的意義、困境及路徑

摘 要隨着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家長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也更加重視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雙減”政策給學校、老師、家庭和學生帶來了巨大影響,同時學生和家長也有諸多怨言。本文基於對學校和家庭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所面臨問題的探討,提出優化家校共育過程中所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旨在爲“雙減”政策下解決家校共育過程中所存在問題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主要包括: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二者內涵界定及關係;2.家校合作模式;3.家校合作內容及實施路徑;4.家校合作策略等研究綜述。通過梳理現有相關文獻可知:對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而言,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結合、相互融合和不斷髮展的關係;在二者相結合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協調因素:1.家庭教育與教育目標相沖突;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內容上互相脫節、難以協調;3.家長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對自身存在不正確認知,甚至會影響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雙減”背景下中國小家校共育的意義、困境及路徑

關鍵詞 家校共育;“雙減”;中國小

The significance,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AbstractWith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education an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parents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Parent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beral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But in practice, the“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o schools, teachers, families and students have a huge impact, and students and parents have a lot of complaint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schools and famil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the home-school co-educa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under the policy of“Double re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cludin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2.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3.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4. A review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trategies. By combing the exis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we can see that for child discipline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re is a close combination, mutual integra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There are many incongruous factor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1. Conflict between child discipline and educational goals 2. The content of child discipline and school education is out of sync and out of sync. 3. Par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of their own existence of incorrect cognition, and even affect the work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Home-school co-education; “Double reduc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前 言

隨着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家校共育已成爲國家重點關注的教育領域。在“雙減”政策下,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個環境,其對孩子成長具有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家校共育要求學校和家長共同參與教育活動,這也使家校共育工作面臨着巨大挑戰。因此對於“雙減”政策下學校和家長而言,要想讓家校共育能夠發揮作用、取得實效,就必須要克服當前存在的困難,找到適合家校合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本文從家校合作現狀出發,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探討學校和家庭所面臨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在我國,家校共育研究緣起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目前家校共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中國小家校共育屬於較低層次,因此迫切需要具體政策方針的指導。2021 年“雙減”政策[1]落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出臺,預示着家校共育進入了新階段。

所謂“雙減”,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內作業負擔和減輕課外培訓負擔。從學校層面來看,爲了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學校要全面壓減學生作業總量和總時長,減少考試頻率,保障學生有充足的睡眠和自由活動時間,但在減量的背後,學校應想方設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家校合作共育變得尤爲迫切。從家庭層面來看,由於校內和校外雙重整治,學生作業量減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因此必須進一步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切實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3]。筆者認爲,當前中國小家校共育面臨着諸多問題,教育要回歸育人的本質,就亟須聯合多方面的力量,搭建家校共育平臺,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雙減”視域下中國小家校共育的意義

迴歸育人初心是“雙減”政策的根本目的,而家校共育是助推“雙減”有效落地的重要途徑。增強中國小家校合作的意識,提高家校合作的水平,拓寬家校合作的渠道,對於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更新家長的育兒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於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近些年,中國小生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作業負擔嚴重影響着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雙減”政策提出的本質要求就是迴歸育人的初心,而落實“雙減”政策及配套措施,離不開家校合作的支持[4]。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家校雙方的優勢,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教育引導,不僅可以互相監督,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能夠及時關注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情況,避免學生出現認知偏差、心理困惑等方面的問題。

(二)有利於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中國小生正處於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階段,比較容易受到周圍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國小大多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這種大班學習的環境由於班級成員過多、學生類型多樣,故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關注範圍較爲有限,往往不能顧及每一個學生的上課反應、學習進度及心理變化,容易導致個別學生不能及時享受到應有的關心和照顧,最終容易出現家校之間互相推諉的情況。“雙減”政策提倡堅守學校教育主陣地及迴歸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態,倡導教師“應教儘教”,家長也要自覺配合並積極參與[5]。在“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能夠促進雙方互相溝通和合作,及時發現、解決問題,這樣既能減少家校之間的摩擦,又能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三)有利於更新家長的育兒觀念

由於長期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過度強調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導致形成片面追求分數、學歷和證書等功利性的扭曲讀書觀,即部分家長呈現出重智育,輕視孩子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落後育兒觀念。“雙減”政策的出臺,爲轉變家長的育兒觀念提供了新的可能,其強調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強調家長騰出更多屬於孩子的時間和空間,這爲中國小搭建家校合作新平臺提供了政策保障。在 國家和社會的支持下,中國小家校合作的育人模式可以進一步得到豐富,這爲家長形成新的育人觀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雙減”視域下中國小家校共育的困境

隨着“雙減”工作的推進和落實,中國小家校合作育人出現諸多現實困境,家校合作育人的新舊問題互相交織,面臨更加複雜的挑戰。本研究從家校合作意識、家校功能定位、家校合作內容三個層面剖析當前中國小家校合作育人的現實困境,從而釐清家校合作育人的堵點和難點。

(一)家校溝通不足,合作意識較弱

目前,部分中國小教師和家長在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識方面較爲薄弱,究其原因,在於雙方教育主體更多是單方面“作戰”,沒有形成“力往一處使”的家校協同育人聯動模式。從家庭方面來看,存在兩種極端行爲,破壞了家校合作。一是部分家長不信任教師,其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爲教師沒有能力教育好孩子,於是插足教師的日常管理活動並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過分干預;對教師和學校提出較多無理的要求,且希望教師對其所有要求全盤接受。二是部分家長“只養不教”,把教育問題都歸咎於學校和教師,認爲花錢把孩子送去學校,那麼學校就要負責孩子的所有事情,一旦出現問題,便把責任推給教師和學校。持有這兩種極端教育態度的家長不會以友好的態度與學校合作。至於處於中間地帶的家長,由於受到家庭地位和家庭類型的影響,且忙於個人的事業,不會將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與學校和教師的溝通合作上,這些情況同樣會導致家校之間合作意識較爲薄弱。當然,也有部分家庭由於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知識水平較高,具有良好的家風家教,故會樂意參與家校合作共育之中,但這種情況較少。從學校角度來看,家校合作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部分教師對有些家長的學識、素養存在質疑,不信任家長有能力輔導好孩子的家庭作業,認爲家長配合不了教師進行教育教學[6]。另外,教師靠與部分家長的以往合作經驗察覺到家長經常“幫倒忙”,覺得與家長合作往往耗時耗力。二是由於時代的發展,教師承擔的工作和任務越來越繁重,每天的日程任務安排得滿滿當當,基本無暇顧及家校合作的任務,甚至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有些教師爲了給自己“減負”,於是通過家長微信羣動員家長給學生布置作業、批改作業。三是受到傳統家校合作觀念的影響,家庭和社區在家校合作之中處於配合的地位,家長往往都是聽從學校的安排,家校的合作形式與家長參與方式都是由學校決定,家校合作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較少關注學生和家長,雙方的溝通地位是不平等的[7]。

(二)家校功能定位存在偏差,雙方主體權責邊界不明

在當前的中國小家校共育實踐中,由於家長和學校雙方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存在認知偏差或雙方對自身的功能認識不足及家校雙方權責邊界認識較爲模糊,導致家校合作依然低效[8]。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有些家長認爲家庭教育的功能只是“撫養”,即滿足孩子物質上的各種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上的物質保障[9]。對於孩子在校學習情況和心理問題,家長較少主動當面找到教師進行溝通,大多是採用電話、微信、QQ 的形式詢問孩子的書面學習成績,而對於如何進一步建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構建德育滲透的路徑和方式,並不過多詢問與思考。實際上,家庭是學生生活的直接環境,學生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習慣都受到家長和家庭環境的直接影響,家長不應當忽視學生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及道德價值觀和健康心態的建立,對家庭教育功能的認識更不應當侷限於將子女撫養成人。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部分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並以提高學生的升學率爲目標。同時,部分教師認爲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監督者,甚至認爲自己的工作對象只是學生,至於與家長的交流合作則是其他業餘工作[10]。部分教師把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定位爲配合者,而不是參與者和組織者,甚至有些教師出現教育越界的行爲,特別是有些低年級教師將課後作業批改任務讓家長代勞完成,導致出現視頻打卡、拍照打卡、微信學習打卡等五花八門的任務,使得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概言之,這些觀念和做法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學校和教師缺乏正確的角色定位,以及對自身主體責任認識不到位的情況。

(三)家校合作內容簡單、形式單一

從中國小家校合作內容來看,由於受到當下教育評價制度及選拔制度的影響,家庭和學校都着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尤其是現在社會的“內卷”現象嚴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家校合作就是圍繞學生的考試成績建立起溝通的橋樑。雖然家長與教師保持了良好的溝通,但溝通最多的還是“學習”“成績”等內容,雙方不是很有興趣瞭解家庭教育、學生愛好、心理建設、社會交往等相關的內容[11]。也正是這種功利性的教育觀決定了家校合作內容的簡單化。例如,在考試前後,教師會頻繁打電話或藉助家長會交代家長要督促孩子認真複習,努力學習。從中國小家校合作形式來看,主要是線上合作和線下合作。第一,家校合作的大部分形式都是採用線上的方式。例如,通過電話、微信羣、QQ 羣等形式進行溝通,教師會定期在微信羣裏發佈學習任務,家長通過打卡、拍照的形式進行配合[12]。第二,傳統的家校合作形式就是家長會、家校開放日及家委會等。家長會和家校開放日的主辦方都是學校,家長只是參加會議和展示教師要求完成的任務成果,沒有體現出很強的主動性。家委會則是由家長和學校共同組織的,但這樣的家委會一方面容易異化成學校的附庸,如需要處理學校的大事、小事和雜事,另一方面沒有依靠法律的途徑形成監督機構,缺乏一定的可靠性,甚至有些家長利用家委會的渠道替自己孩子謀私的情況也時常發生。這些現象導致家校合作脫離育人軌道,最終流於形式。因此,家校合作的形式總體上呈現出較爲單一的情況。

三、“雙減”視域下中國小家校共育的路徑

爲紓解家校共育的現實困境,助力“雙減”工作高效推行,亟須構建家校共育的新路徑,通過構建高效溝通機制,增強家校共育意識;正確認識家校功能,明確家校責任邊界;拓寬家校共育內容與形式,進行深層合作,進而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一)構建高效溝通機制,增強家校共育意識

“雙減”視域下,基於教師和學校之間信任基礎不紮實及家校合作意識較弱的困境,中國小有必要以學生爲主體,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爲目標,構建高效的溝通機制,增強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識。從學校角度來看,應當加快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轉變,加強二者的溝通交流。通過組織教師進行家訪、舉辦座談會等渠道,積極瞭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並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及校園活動中的表現,同時主動了解家長的困惑和積極聽取家長的建議,進而尋找恰當的解決方法,並構建促進教師和家長之間有效溝通和積極反饋的交流機制。從教師角度來看,其要通過加強自主學習,提升思想認識水平與理論素養的方式優化或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重新認識家校合作共育對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形成正確的家校共育意識,如參加家庭教育相關培訓,研讀家庭教育相關政策,閱讀教育學、溝通學和心理學等經典書籍,以便給予家長中肯的育兒建議和專業的教育指導等[13]。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走訪學生家庭、舉辦座談會及藉助社交平臺收集家校合作的供需信息,及時化解家校合作中的突出矛盾,從而消解家校合作中雙方不滿的情緒,增加雙方的信任感。從家長角度來看,家長主動參與家校共育的意識至關重要。首先,家長要豐富自身的教育知識和形成正確的育兒觀,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教師和學校溝通,轉變唯分數論的傳統觀念。其次,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的知識、興趣、心理健康等,引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健康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最後,家長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對教師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懷疑。概言之,家長要明確家校合作的目標是促使孩子更好地成長、成才,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升學。

(二)、正確認識家校功能,明確家校責任邊界

中國小家校合作的困境之一就是雙方對教育功能的誤解,以及雙方出現“越界”的行爲。事實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教育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組成部分,二者既緊密聯繫又互相獨立。家庭教育的功能在於使子女學會做人、積極適應社會,側重於培養子女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於通過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科學文化的興趣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4]。因此,在正確認識二者功能的前提下,雙方需要明白家校合作是有明確的邊界的。這意味着學校不能越界,家庭也不能越界,二者雖然有重合的地方,但必須明確知道自己的邊界。對於學校而言,首先,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引領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二者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學校教育可以發揮引導的作用,協助家庭教育走上更符合教育規律的軌道,這樣一來家庭教育既能配合學校,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其次,學校教育要發揮統籌協調校內外教育的重要作用。學校不應與社會和生活脫節,應當從學生的角度統籌規劃好家庭學習、校內學習和校外社會實踐學習,協調好家校社合作共育的實踐活動[15]。最後,學校應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保證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同時,學校還要促進教師家校共育觀念的轉變,強化教師職責,強調教師在學生作業負擔上多做“減法”、立德樹人上多做“加法”[16]。對於家庭而言,家長要摒棄“只養不教”的錯誤觀念,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絕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問題甩手於學校。家長可以藉助相關政策明確自己的職責,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一致的,都是爲了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根本目標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該法律也明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職責,故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如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及其他家人的言傳身教、正確的三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及良好的行爲習慣等。家庭要與學校教育優勢互補,避免淪爲學校教育的附庸,或者是形成對教育權利的僭越。培養孩子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也不能過分干預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家長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用智慧和行動促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拓展家校共育內容與形式,進行深層合作

雖然隨着信息科技的發展,中國小家校共育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但當前我國家校共育的內容和形式依然單一,大多是通過家長會、家校開放日的形式,內容也多圍繞考試、成績、升學等話題,這些還不能滿足家校合作的深層次需要。家校合作應該是互爲主體,積極交流互動,構建“溝通—反饋”的閉環機制。基於此,需要家校雙方共同拓寬互動渠道,實現更深入的合作。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拓寬家校共育的合作形式。一是藉助社會資本論的觀點,通過網絡、媒體等促進家校共育的深層合作[17]。

例如,微博、微信、QQ、公衆號等社交軟件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具體可以藉助網絡收集關於國內外家校合作共育最新的有益經驗;邀請專業的、權威的專家進行家校合作的指導;舉辦線下和線上的交流會,這種方式既省時又省力,家校雙方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建議和困惑。二是藉助社區的力量監督家校合作共育的情況並及時提出改進的意見。社區作爲第三方提供物質資源並起到監督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這些年社區的缺位現象也是家校共育難以獲得實際成效的一大原因,所以應該充分挖掘社區的資源,使之融入家校共育,充分發揮社區的力量,爲家校合作搭建更好的平臺,爲家校合作的展開籌集適量的物資,並且以第三方的角色監督家校雙方權責的落實。

進入21 世紀以來,教育評價改革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2001 年,教育部發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教育評價除要用於甄別和選拔外,還應發揮能夠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及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但是受傳統的以學習結果即成績爲導向的評價標準的影響,很多學校與家長依舊盲目地給學生施加“題海戰術”的壓力,依舊把學習成績作爲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樣在給學生帶來學業壓力的同時,也無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且與我國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同時逐步在學生與家長間催生出教育焦慮的現象。因此,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不僅如此,爲進一步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 2021 年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對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雙減”政策印發的目的看似是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但實則與我國教育評價改革一樣,是希望通過有效的手段,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爲學生的學業減負增益,進而規範教育評價的方式和標準。另外,“雙減”政策提出,原則上國小一年級與二年級是不需要完成書面作業,而國小三年級及以上完成書面作業的時間不應超過 60 分鐘。因此,在學生學業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學校應更加註重學生課堂學習質量,以此保證減負下的學業質量不減反增。而來自教師的教育教學評價作爲一種有效且合適的評價方式,已成爲課堂教學與學生學業增益的有力抓手,同時教師給予學生高質量且有針對性的評價也是實現學生學業減負增益目標的必需環節。從相關研究現狀來看,目前中國小教師依舊存在評價手段過於單一、評價內容相對匱乏、評價反饋過於滯後的現象。與此同時,中國小教師在傳統的課堂中時常將學生的分數或基於考試成績劃分出的等級作爲評價標準,且只關注評價的選拔功能,而忽視了有效的評價方式是可以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的,由此導致教、學、評缺乏互動甚至分離。因此,如何完善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方式,發揮評價的功能並以此促進學生學業進步與學生成長是一項值得探究的課題。下面本文擬通過分析中國小課堂評價現狀,對“雙減”背景下中國小課堂多種評價方式實施策略加以論述。

(四)家校共育中國小課堂評價現狀

新課程標準倡導中國小教師在評價實踐中採用形成性評價,即過程性評價。該評價提倡和鼓勵教師在教學互動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評價,即強調過程。其本質是在教學過程中收集信息,並在進行有效分析後將其用於改進教學,從而完善教學內容。但是在以往的教學實過程中,教師容易步入一種對形成性評價的理解誤區。一方面,教師只是將學生的成績信息進行收集後排名或劃分成不同的等級。這顯然是教師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關注,而並非形成性評價中倡導的對教學過程的關注,從而導致教師無法結合形成性評價對教學過程進行相應的教學分析與改進,也無法關注到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以及難以針對不足調整與改進教學步驟,以實現優化課堂的目的。由此,作爲教學輔助手段的形成性評價便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具有及時、動態特點的教學反饋,但教師僅將其單一地理解爲及時又高頻的課堂表揚,最後便出現了課堂中表揚聲不斷的現象。雖然表揚屬於一種言語激勵手段,但是卻與形成性評價的本質或目的毫不相關,因爲表揚的言語無法使教師精準地把握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究竟有哪些優勢和不足,甚至會導致學生盲目地沉浸於表揚中,最終失去了對課堂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真實判斷。因此,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教師對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及具體實施步驟有着一種常見的誤解,即過於關注階段性成果或簡單地將其理解爲表揚,進而最終走入了評價的誤區。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考試從發明之日起便被我國一直沿用至今。對於中國小來說,考試的結果常常以分數的形式呈現,教師也通常採用不同個體之間的分數對比,或者等級評價這樣單一的評價方式反饋學生的學業結果。但單一地將分數或等級作爲評判標準,會導致教師的評價缺乏對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建設性反饋。這樣會讓學生形成一種學習誤區,那就是爲了獲得更高的成績或等級而學習,忽視了自身綜合能力提升的需要。有學者提出,教師忽視學生的自我提升,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缺少有效評價工具的表現。沒有科學的評價方式,會使分數和等級成爲評價課堂效果和學生學業質量的唯一標準,這就失去了改革評價中形成性評價對於教師改進教學功能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例如,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教師通常採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對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程度進行階段性檢測,以成績爲導向判定學生學習的效果,而英語作爲一種語言類知識,不僅需要以書面的形式進行考覈,更需要在真實的場景中作爲一項交流技能加以考覈,但是許多教師很難主動地爲學生創建一個真實的或模擬真實情景的環境,給學生創造用英語表達的機會,致使學生普遍存“啞巴英語”的問題。因此,以考試測驗出的學習結果及給予的評價是片面的,同時沒有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及培養目的靈活地採用不同的檢驗方式與評價標準,可能會出現評價方式過於單一的現象。

四、結語

“雙減”背景下,中國小家校合作的育人路徑探究十分必要,同時也面臨更嚴峻的現實困境。突破家校合作育人的藩籬,需要家校雙方共同做出努力,本研究試圖通過構建高效溝通機制,明確家校責任邊界,拓寬家校共育內容與形式,促使家校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家校雙方須以學生爲中心,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取長補短合作育人,從而助推家校合作實現從學校主導、家庭配合的低層次,走向學校與家庭積極合作、共同發展的高層次,最終通過健康的家校共育模式助推“雙減”政策高效落地,爲培養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2-04-29]://_xxgk/moe_1777/moe_1778/

202107/t20210724_.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1-10-23)[2022-04-20]://

[3] 王娟涓,何毅梅“. 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問題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34):77-80.

[4] 李穎輝,楊兆山.論“育人爲本”及其內在意蘊[J].基礎教育,2017,14(2):14-24.

[5] 劉復興,董昕怡.實施“雙減”政策的關鍵問題與需要處理好的矛盾關係[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91-97.

[6] 柴江.家校合作的本質屬性、困境根源與破解思路[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2-72.

[7] 邱慧燕,柴江.家校合作體系構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徑[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42(6):179-186.

[8] 楊揚.新時代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0(3):49-52.

[9] 朱永新.我國家校共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21,42(1):15-19.

[10] 李潮海,徐文娜,康健.新時代中國小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基礎與策略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

[11] 洪明.家校合育的基本現狀及改進研究:基於 9 省市 4000 份問卷的調查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5(9):30-35,41.

[12] 吳維煊.家校合作應走出“作業打卡”的誤區[J].教學與管理,2020(32):12-13.

[13] 鄭秋豔.家校社協同育人,教師大有可爲[J].人民教育,2021(12):16.

[14] 黃河清.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28-34,58.

[15] 施久銘,董筱婷,魏倩,等.讓家校社協同迴歸“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6-39.

[16] 呂玉卿.發揮“三主”作用,確保“雙減”落地生根[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0):17-18.

[17] 愛德華·格拉澤,羅建輝.社會資本的投資及其收益[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2):35-42.

致謝

在本人的寫作過程中,老師給予了大力的幫助和指導,在此深表感謝!同時也感謝其他幫助和指導過我的老師和同學。

最後要感謝在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幫助過我的每一位人。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老師。在整個過程中他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在論文題目制定時,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題目大方向,但是同時又幫我具體分析使我最後選擇“雙減”背景下中國小家校共育的意義、困境及路徑這個具體目標,讓我在寫作時有了具體方向。在論文提綱制定時,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經過老師的幫忙,讓我具體寫作時思路頓時清晰。在完成初稿後,老師認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問題。在此十分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才能讓我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其次,要感謝幫我查資料的同學,後期因爲實習的關係,不能隨時去學校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在此也十分感謝他能抽出時間幫我找的一些外文資料。

**

2023年2月於****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