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精品多篇)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精品多篇)

礦山生態治理 篇一

關鍵詞:露天開採;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有色金屬開採及應用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裝備製造業的提升、國防軍事建設中所起的重要戰略意義非比尋常,有色金屬露天開採作爲重要開採方式之一,近年來開採規模猛增,但是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凸顯出來。露天開採過程暴露的環境問題是當今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不僅要解決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還要避免出現後續的環境問題。加強開採過程中的制度管理,改進開採方式,促進綠色可持續健康發展,這些多會對由露天開採礦山而引發的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1當前露天開採礦山存在的問題

使荒漠化頻發:在露天開採礦山之前,建設單位往往做不到對開採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不能將開採的方式和流程進行有效規定,這就會使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出現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開採方式及過度的開採都會使礦山周邊的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甚至出現水土流失,演變爲荒漠。缺乏資金和技術落後:對露天開採礦山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及先進技術的支持。而缺乏資金和技術落後這兩點因素也是制約露天開採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企業對礦山周邊的環境保護意識較爲淡薄,並且對於生態環境的相關的監管並不是很完善,在發生了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的相關問題之後,並沒有與之相關的專門的基金可以作爲資金支持,所以不論是之前引發的生態問題還是現今面臨的可能會休閒的生態問題都亟待解決。也就是說要想促進我國露天開採礦山事業的發展而同時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就要及時有效的解決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露天採礦在開採的過程中對隧道進行構築時,只是僅僅將土層與礦體進行簡單的分離。採礦的過程中山體自身平衡會被破壞,而引發山體滑坡和崩落或者是泥石流。往往礦產企業在進行開採時,會出現礦渣隨意堆放的情況,當沒有進行相應的維護時,礦渣的重量隨着時間的累計就會超過了山體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引發山體滑坡[1]。當遇到暴雨天氣就會引起泥石流。大氣遭受污染:在礦山的露天開採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顆粒,當這些顆粒隨着時間的累計越來越多的時候,由此引發的大氣污染問題就會體現出來。引發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開採的過程中大量使用炸藥,使空氣中的懸浮物質增多,周邊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而不能進行空氣淨化或者這些淨化作用十分弱,不能達到更好的空氣淨化作用[2]。

2露天開採礦山對應措施

進行植被恢復:對露天採礦而產生的廢棄礦渣要進行合理的處置,對於一些有利用價值的礦渣可以選擇將其轉移到其他地方進行合理安置,而對於那些沒有了利用價值的礦渣也不能隨處堆放,要進行挖坑掩埋。另外,在露天開採礦石之後要及時對礦山周邊的綠色植被進行及時的恢復,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要確保有專人進行看管,以保證被破壞了的植被恢復的成功。只有這樣才能合理的將由露天開採礦石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同時避免泥石流等的發生[3]。多元化籌措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作爲由政府主導的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的監管與治理工作是政府性質的公益性的事業,因此,這項工作的資金支持來自於政府的財政收入,資金的來源途徑相對來說較爲單一。爲更好的解決由露天開採礦山而導致的環境問題就要求將用以治理的資金籌集方式多元化,適當的加大對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以滿足對於治理的設備等的需求。不僅僅是國家,地方的政府也要將加大對礦山環境治理作爲工作的中心,將基礎性的資金與保證性的資金的投入增大。分派專人管理資金,做到嚴格分配,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將責任落實到戶,對各個階層分配好任務,使誰開發誰治理。露天開採礦山常常會出現地質災害,當災害來臨後的治理工作中要將管理的界限分清楚,在對其進行相關的治理時,要先進行資金的預算,以最合理的方式將資金投入到治理工作中,並且確保資金能夠及時確實投入到治理工作當中。同時,要有專業的人員進行專門的管理,監督治理工作,將責任落實到人,以保證資金的合理利用。針對症狀,改善礦區環境:以改善礦區的環境質量,避免發生地質災害爲主要目的礦區環境治理工作需要根據不同礦區的相應的特點進行綜合考量,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科學有效的解決由開採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在礦區及其易發生大規模的地表坍塌,這不僅使地表的耕種遭到破壞,同時,也嚴重威脅着礦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在礦區的治理工作中,要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以可持續發展爲原則,以重新填充坍塌及低窪地帶爲手段積極治理。這不僅使在建造過程中產生的肥料得到合理的利用,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避免資源的浪費,同時還解決了由於露天開採而造成的地表坍塌問題。露天開採礦石可能會引起地質災害,例如泥石流或是山體滑坡等。這不僅會使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到極大的破壞,使環境問題日益惡化,還會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所以,對於礦區的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對於遭受破壞的綠化進行及時的恢復,不斷強化綠色植被的對於環境的濾過功能,達到發展與治理同步進行,在不斷髮展經濟的同時到達經濟利益與環境發展的同步。

3結語

對於由露天開採礦石而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的問題,相關部門要及時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來進行整改工作。礦業企業自身要不斷加強管理,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施工工作,不過度採礦,不在生態脆弱的礦區採礦,在採礦之後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積極維護。同時,採礦企業也要積極進行整改,制定更加合理合法的採礦方式進行採礦工作,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使企業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另外,不論是當地政府還是中央政府都要對採礦業經營活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避免非法採礦。作爲我國國名經濟的重要支柱的採礦業要積極改革,對環境保護工作引起高度重視,以積極的姿態將露天採礦業推倒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劉建平,張春雷。露天採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的意義[J].科技與企業,2014(7):148.

[2]姜全果,蒙陰縣匯泉峪石灰岩礦區礦山環境治理方法與生態修復技術[D].山東大學,2013.

礦山環境污染及其綜合治理 篇二

我國礦產資源豐富,但礦石貧礦多、富礦少,多金屬礦多、單一礦種少,金屬品位極低、礦物採剝比大,產生固體廢棄物多,形成了大量採礦場、尾礦庫、廢石場,不僅佔用土地,也對礦山和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尾礦對環境影響主要有:佔壓土地、破壞自然植被、尾礦廢水、揚塵污染,以及由於尾礦壩潰壩引起的地質災害等。由於選礦工藝的不同,還會存在重金屬及有毒藥劑隨廢水下滲導致地下水及土壤受到污染。

一、尾礦庫的環境影響

1.1尾礦庫對空氣的影響

尾礦庫對環境空氣產生的主要影響是風蝕揚塵,主要來自於尾礦沉積灘面。尾礦庫運行期間尾礦漿由壩上均勻分散放礦,在重力作用下尾礦漿會在庫尾形成積水區,壩前形成幹灘面。由於沉積灘面的尾礦顆粒較細,在排放溢流時堆積的尾礦砂會產生毛細上升現象,使表面尾礦砂的含水量有所增加,從而可部分抑制風蝕揚塵的產生。當尾礦泥漿沉積,當水分被蒸發後,在尾礦泥漿表面的粉塵將會凝結成殼,但這些泥漿的表面如果沒有被破壞,就不會產生粉塵。但隨着時間的吞噬,這些泥漿的表面的殼將會被逐步的破壞掉,並且隨着底部的泥漿變幹,影響將會逐漸加強,這個時候如果有風力的因素的影響,則將會出現起塵現象。這種現象將會被逐步的增大,爲了規避這種現象發生,我們就要制定好年、季、月尾礦排放計劃並嚴格執行,調配好放礦間隔時間以確保幹灘面不起塵。同時對尾礦庫的壩面和馬道採取定期灑水或覆土植草等方式,以減輕尾礦庫顆粒污染物及其他有害物質隨揚塵對周邊區域環的污染。

1.2尾礦庫對水環境的影響

尾礦庫廢水中一般都會有含有重金屬物質,有些還會含有有毒藥劑。這些廢水在迴流及儲存的過程中很容易泄露到外部環境中,隨着廢水的泄露將會直接污染到地表水。並且這些廢水中含有的有毒藥劑也會與尾礦中的礦石發生各種物理或化學反應,進而形成新的有毒物質,進一步的滲透到地下水中去,進一步的造成了水環境污染。所以我們要在尾礦庫周邊設置地下水水質監控井,定期進行監測,實現對尾礦庫所處區域地下水環境的動態觀察。

1.3尾礦庫對土壤的影響

尾礦庫對周邊土壤的影響主要通過兩種途徑: 揚塵和污灌。尾礦庫中重金屬及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附近土壤的方式主要有:尾礦長期堆積在尾礦庫中,廢水通過下滲的方式進入到附近土壤;通過地表徑流進入下游水文系統或下滲到地下水,徑流又攜帶進入流經的土壤;雨水沖刷等方式進入土壤。

1.4尾礦庫對周圍生態的影響

由於我國的尾礦一般都是含有重金屬的尾礦,所以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特別是尾礦中的硫化物會產生酸性水,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更加嚴重,還有尾礦中含有的各種有毒藥劑更會隨着酸性水加劇流失,更加加劇了尾礦對周圍生態的危害程度。並且隨着尾礦庫庫容的增加,勢必造成對壩體上游的山體坡面的逐步覆蓋,隨着覆蓋面積的增加,對周邊存在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將造成影響,生境的破壞直接導致了區域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從而對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及連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尾礦庫建設會破壞庫區局部山體表面植被,同時造成較大的空間面,影響山體表面植被、岩土山體局部連續性及連通性,產生不良的視覺衝擊,產生景觀影響。

二、選礦廠尾礦庫環境保護措施

根據我國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礦山企業首先應採取科學的開採方法和選礦工藝,減少尾礦、廢石等固廢的產生量和儲存量。對於尾礦庫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按“三化”原則進行。

2.1推進尾礦綜合利用工作,實現循環發展和綠色發展

我們知道尾礦雖是礦山排出的廢棄物,但同時又是潛在的二次資源,對其進行有效開發是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相繼了多項政策鼓勵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如《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和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方案的通知》《金屬尾礦綜合利用專項規劃(2010-2015年)》 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積極開展尾礦綜合利用,實現尾礦變廢爲寶,從而有效緩解尾礦堆存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

2.2加強對尾礦庫的選址規範

尾礦庫是儲存選礦產生尾礦的環保設施,尾礦庫的選址至關重要。在選址過程中除了要根據有關規定外,還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氣象、水文、地質構造、環境保護目標等情況進行比選。由於尾礦庫庫址選擇的缺陷,“三邊庫”、“頭頂庫”隱患重、風險大,危害嚴重,存在極大的重金屬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風險,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將對環境安全以及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

2.3增強尾礦庫的防滲措施

爲了有效的防止尾礦庫中的廢水及新的化合物滲透到地下水源,防止其污染地下水,我們要對尾礦庫壩體和庫底都採取有效的防滲措施。可以影響到滲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必須在尾礦庫的建設階段就做好防滲的準備工作,做好防滲的設計工作是提高庫區防滲工作的重點。另外,在建設階段也必須嚴格按照設計進行操作,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在尾礦庫使用過程中,防滲工作也要有序進行。由於尾礦庫建成後防滲工程隨着尾礦的堆積變成隱蔽工程,其管理難度也更大,如何保證在使用過程中,甚至是閉庫以後防滲工程的有效性是防滲管理需要注意的問題。

2.4尾礦庫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及研發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等七部門關於印發深入開展尾礦庫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的通知》中曾重點要求:三等及以上尾礦庫和部分位於敏感區的尾礦庫全部安裝在線監測系統。在尾礦庫環境安全隱患突出的區域建設流域級防控設施。基於全國尾礦庫基礎數據,形成具備動態監管、應急處理、遙感監測、在線監測和遠程諮詢指導等功能的尾礦庫“天地一體化”監控體系,不斷提高尾礦庫安全環境科技保障水平。國內學者開展了許多研究,建立了基於遙感監測與地面調查爲一體的尾礦庫技術評估手段,採用這種手段將會使尾礦庫的管理向精細化、規範化、科學化轉變,變被動爲主動,從而使尾礦庫的管理更高效,更順暢。

2.5對尾礦庫使用後環境危害進行跟蹤檢查

建立完善尾礦庫監督管理長效機制,不僅要加強對新改擴建尾礦庫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查和審批制度,更要對建設、運行過程進行監管,及時組織開展環境影響後評價,強化對尾礦庫環境保護的“三同時”監督檢查和竣工驗收管理。

三、結束語

礦山環境保護論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保護;治理

Abstract: The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is very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 ground subsidenc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water pollution, mine earthquake and other improper mining, to the state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endanger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Do a good job of min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governance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前言

目前我國礦山環境問題較多,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即採礦活動破壞了大量耕地和建設用地;採礦誘發地質災害;採礦使礦區水均衡遭受破壞,產生各種水環境問題;礦山開採中廢氣、粉塵、廢渣排放,產生大氣污染和酸雨;採礦破壞自然地貌景觀,影響整個地區環境的完整性。礦山開發中“三廢”的排放嚴重污染了礦山及周圍地區的地質環境;礦山開發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十分普遍;採礦活動使礦區周圍水平衡系統遭受破壞。由此可見,我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形式十分嚴峻!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勢在必行!

1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原則

1.1以人爲本、防災減災。所有的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的對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礦山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發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1.2因害設防、綜合治理。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佈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採取攔、排、護、整、填、植等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

1.3注重效益、分期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應遵循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的同時,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區別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時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大小、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

1.4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礦山環境治理只有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礦山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各種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質災害。但其缺點是投資過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彌補工程措施的缺點,其投資較小,能改善小氣候的特點,使其廣泛應用於礦山環境治理中。

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保護措施

近幾十年的礦業開採雖然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也對礦山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針對我國礦山環境現狀,加強我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通過複合治理方式、攔、排、護、整、植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加快我國礦山環境治理與保護,對於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有着重要的意義。

2.1加強礦業地質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推進我國礦山環境保護。爲了更好的推進我國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首先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通過對礦山環境保護制度的建設,促進我國礦山化境保護工作的實施。環境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監督職能、國土資源部具體環保工作的實施共同來履行我國地質環境保護與監督的工作,促進我國礦業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實施。同時加強有關法規與制度的建設,從法律立法的角度,強化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

2.2加快我國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人才培養,促進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必須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實施。加強科學技術在礦山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特別是要加強對礦山的綜合利用和尾礦、煤矸石、礦渣等開發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產開發研究工作。這樣既可減少環境地質問題,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另外還要通過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以及對在職人員的再培訓等方式加快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人才培養,促進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實施。

2.3加快礦業“三廢”回收利用技術的應用,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實施。在礦山開採過程中,對於“三廢”的回收、利用,對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有着重要意義。通過採用先進的採選技術和加工技術,提高礦山資源利用率,對於加快我國礦山環境保護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2.4關於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與防護的分析。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防護過程中要系統開展地質環境調查與研究,加強區內地質環境監測。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機制,治理區內環境。借鑑外國經驗,加強國際合作,比如日本菱刈金礦礦山開發復耕綠化,保護環境的成功經驗說明.高度機械化開採礦石,不僅節約人力以充分利用資源,還可以利用礦渣回填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真正實現礦區乃至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推進礦山“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礦業。加強礦山開採導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防禦和治理的研究。

3我國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的政策創新

3.1明確礦山企業的環境主體責任。我國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的思路,應該轉變以政府爲中心的治理模式,明確以企業爲中心的治理模式。首先,礦山企業是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責任者。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應該成爲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的主體。當然,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應該注意“誰污染,誰治理”是一個經濟原則,而不是技術原則,因爲有些污染問題不是單個企業能夠從技術上治理的,而是一種經濟上的補償。第二,企業治理比政府治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因爲企業清楚環境治理的成本與收益,以排污收費爲例,理想的費率要求政府知道企業的邊際環境成本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而企業顯然沒有積極性將收益曲線告訴給政府,而政府要了解邊際外部成本也非常複雜,因此,考慮到企業的負擔,制定的排污費率比較低,也就導致一些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第三,有利於促進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從表面上看,礦山企業爲環境成本買單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而從長遠和綜合效益分析,企業的競爭力會更強。礦山企業不僅是生產者,而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如果不明確企業的治理主體責任,企業沒有積極性主動進行環境保護技術或資源節約技術創新,只有當企業意識到這種創新所帶來的利益超過其成本時,纔是合理的。

3.2儘快建立礦山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作爲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經濟機制,在我國已經逐步得到研究和實踐。2005年底通過的《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都明確提出,要儘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07年8月,國家環保總局出臺了《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將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作爲四個試點領域之一。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第一,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具有破壞主體明確、責任具體等明顯不同於其他領域生態補償的特點。因此,一般來講,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主體就是礦山企業,應嚴格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明確礦山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第二,制定科學的補償標準。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損失,是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爲此,應加強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損失評估研究,爲制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標準,可以通過機會成本法、替代成本法,甚至協商的方法進行確定。第三,創新生態補償的形式。在開展生態補償的過程中,其補償形式應該多樣化,既可以通過貨幣的方式對周邊居民進行補償,也可以通過土地復墾等方式恢復生態環境,還可以通過貨幣請政府或專業部門對環境進行恢復。

礦山環境污染及其綜合治理 篇四

[關鍵詞]礦產資源 環境問題 影響

一、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我國因採礦引起的礦山環境問題類型較爲複雜,依據問題性質將礦山環境問題劃分爲:“三廢”問題、地面變形問題、礦山排(突)水、供水、生態環保三者之間的矛盾問題、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近年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問題表現出如下特徵:

1.“三廢”污染

礦山生產伴有大量廢棄物外排,這些廢棄物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式,統稱礦山“三廢”。

(1)固體廢棄物污染。我國是個礦業大國,目前礦山固體廢棄物佔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的85%,特別是採煤業居世界首位,國有重點煤礦堆積山累計1500餘座,僅碎石一項約有30億噸,且其中有300餘座自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塵等有害毒氣和熱輻射,污染大氣產生酸雨,損害作物生長,污染地下水源,危害礦區及人身健康。

(2)廢液污染。礦山生產中的許多生產工藝過程都需要用水,需要排放大量工業廢水,其中以採礦、選礦用水量較多,危害最爲嚴重。全國每年採礦產生的廢水、廢液排放量約爲3.6億噸,佔全國工業總排放量的10%,但處理率僅有4.23%,雖然排放量不大,但其處理率低,污染危害嚴重,不容忽視。除此之外,露天礦、尾礦、碎石等廢棄物受雨水淋濾後排出的廢水,以及礦區其他工業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3)氣體污染。我國每年約有50-60億m3煤層瓦斯逸散於大氣,井下抽排放高濃度瓦斯6億m3,其中3億m3放空不能利用(瓦斯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是CO2的20-60倍,因其作用強烈,具有致災快的特點);煤炭全行業3萬餘臺工業鍋爐、窖爐,年燃煤4450萬噸,年排二氧化硫57萬噸;礦區粉塵排放,污染礦區生產生活環境,嚴重損害礦區礦工及居民的身體健康。

2.對地形的影響

地下開採常引起地層的變形、裂縫甚至塌陷,此外還有固體廢物堆棄,這就對環境造成以下影響:

(1)危及地面建築物的安全。當地下采空區面積不斷增大時,應力變化超過閾值,岩層就會產生塌陷,從而在採礦區上方形成塌陷區。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是使塌陷區上的建築物(房屋、管道、公路、橋樑等)變形乃至破壞;

(2)引起生態條件突變,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突變。當塌陷深度超過地下水位時,塌陷區被地下水浸滿,陸地變爲沼澤、湖泊,原有的陸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3)對周圍小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爲大面積塌陷區積水蒸發和熱容作用使空氣溼度增加、氣溫變化幅度減緩;

3.礦產資源開發對森林、草地資源的破壞

全國因採礦而破壞的森林面積已達106萬公頃。據調查,礦山開發佔用林地面積最多的四個省區依次爲黑龍江、四川、山西和江西。我國現有森林面積1.34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爲13.9%,在200多個國家中,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居136位。礦山開發佔用、破壞林地不容忽視。

二、環境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1.認清形勢,增強環保意識,提高法制觀念

我國《憲法》明確提出“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法》也有明確的規定,“保障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礦產資源。”使用人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爲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應進一步認清形勢,樹立礦產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意識,全面認識、理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通過法律手段構建公衆參與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立環保法制宣傳效果與行政首長問責制相掛鉤的行政制度,確保環境法制意識宣傳工作的有效性。

2.強化礦山“三廢”災害認識,變廢爲寶

礦山“三廢”災害應強化。礦山廢棄物的致災作用從根本上說一般並不複雜,有時甚至對外行人來說也是顯而易見的,而有的災害卻是有一定隱蔽性,人們對其防治意識淡薄。比如尾礦壩潰決、矸石山滑坡。我國煤礦、鐵礦等矸石、尾礦的治理工作經多年實踐,已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理方法。因此,說到低“三廢”災害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是國家政策、法規、決策者、行政長官各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社會學問題而非單純技術問題。礦山“三廢”的防治對策是輔助的,但並不是次要的,因此礦山“三廢”治理應強化,變害爲利,加強“三廢”的綜合利用。根據我國礦山“三廢”特點,逐步實行尾礦、矸石、礦坑排水及排氣資源化是有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變害爲利,變廢爲寶”應是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長期堅持不懈的一項戰略。

3.引進市場機制,擺正治污主體,構建環保治理公司

引進市場機制,是實現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良性循環的正確之路。我國環保工作存有明顯的“主體錯位”現象。雖然說環境成本理應內部化,本着“誰破環誰恢復,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理解爲企業是環保主體就等同於治理主體,這樣理解就有失偏頗。“環保”對企業來講不是主業,先天性缺乏主動性和內在動因。而對於中小企業,更由於資金、技術上相對較弱,經營靈活性大,而約束性差,復墾、生態環境的恢復等由其執行幾成爲不可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治污主體”與“治污主體”應該分離,這才更符合市場經濟運作機制。礦產資源的開發者承擔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責任,作爲恢復與治理的致污投資者應與治理者分權經營。我們的觀點是,建立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的環保公司,獨立職能。在生產企業與環境治理公司間建立起市場供需關係,這樣更符合社會分工的要求,也有利於專業化經營。通過致污主體與治污主體的分離,達到了治污主體與受益主體的統一;同時又推動了環保市場機制的動作,從根本上校正環保“市場失靈”。

參考文獻:

[1]張興,王凌雲。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