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社會心理學論文3000字新版多篇

社會心理學論文3000字新版多篇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一

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廣大人民羣衆的思想教育是我黨思想工作中長期研究和探索的話題。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加強思想教育,積極開創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勢在必行。人們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使傳統的理論說教、思想灌輸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適應人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對象是社會化的人,而社會心理學正是研究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思想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學問,將其有效地應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人們複雜多變的思維活動,從而走進人的心理。以人們的心理爲基礎和導向開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會心理學和思想工作的關係

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來研究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即“怎麼想”的問題。而思想工作則是“一定的階級或羣體幫助人們樹立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們的思想更符合客觀實際,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即“想什麼”的問題。兩者的研究和作用對象都爲社會化的'人,“怎麼想”和“想什麼”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過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須以社會心理學對人類社會心理和現象的研究爲基礎和出發點,這樣才能保證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開展將會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和例證。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會心理學中就是通過個體或羣體的思維而得到的認識、行爲的觀點的綜合反映。社會心理學關於個體心理特徵的研究爲區別對待不同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可以爲思想工作直接運用。

二、社會心理學在思想工作中的應用

社會心理學在思想工作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社會心理學中動機和需要、情緒和情感、人際關係、歸因等理論的應用上。

(一)個體的動機和需要理論是思想工作的出發點

思想工作的出發點就是在瞭解個體政治歷史、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徵的基礎上,把人的思想和行爲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這裏的思想和行爲的出發點也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說的動機。社會心理學認爲,動機是引起和推動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人的各種活動是在動機的指引下,並向着某一目標進行的。動機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動機產生的本質和功能運動機制,有助於思想工作者深入瞭解和分析人們活動的各種誘因,從而根據正面引導的方針,採取不同方式,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動機,使活動收到預期的效果,以達到教育的目的。社會心理學認爲,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是人對某種客觀要求的反映,它可以來自個體內部,也可以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需要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產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準確的瞭解了教育對象的需要,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教育對象不良動機的產生,從而實現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對象需求、得到教育對象認可和支持的狀態下,引導教育對象在符合社會要求的動機下產生行爲。

(二)情緒和情感理論對思想工作的及時性引導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實現對教育對象的社會引導總是與有效的情感激發相聯繫的,它表現爲從情感的角度喚醒對象,並運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對象。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富於情感的溝通最容易產生積極的效果。富於情感的溝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對自己所傳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強烈的感情,這就使被引導者在情緒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從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漸向社會要求的方向靠攏。情緒感染是人際間情緒同化的反應,它是情感低級的、簡單的表現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時效性,是情感產生的基礎,受已經形成的情感的制約,並在一定條件下和情感相互轉化。

情感和情緒具有信息交流和影響心理狀態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對教育對象情感、情緒的影響。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點”。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禦、牴觸情緒,能在對象傾向方面找到共同點。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動觀察、尋找和教育對象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對象情感發生微妙的改變。還可以通過對教育對象性格特點的瞭解進行相應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來達到對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際關係理論促進思想工作的順利開展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係,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等。”人際關係有多種類型,就思想工作者而言指“教育者團結和協調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相關的受衆羣體,以實現共同目標而進行活動的能力”。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取得教育對象的信任和支持,順利開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條件。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關係緊張、情緒對立,任何形式的思想工作都不會取得積極效果,反而會使教育對象產生牴觸心理,進而發生消極行爲。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首先要堅持真誠原則。即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以“真正的自我出現”,沒有防禦式的僞裝,做到表裏一致、真實可信;其次,要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原則包括對自我尊重、對他人尊重、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在人際交往和處理人際關係中,自尊、人尊和他尊是緊密聯繫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對自己負責任的人,纔可能尊重別人,別人纔可能尊重自己;再次,要堅持寬容原則。寬容是一個人自信、魅力和勇氣的表現,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錯誤明顯在對方時,如果能表現出“有理讓三分”的寬容態度的人更是如此。寬容是一種美德,通過寬恕別人而得到別人的信任,從而建立起人與入之間和諧友好的橋樑。

(四)歸因理論促進思想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爲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爲或自己的行爲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瞭解原因之後就可以對行爲加以預測,從而對人們的環境和行爲實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預見教育對象的行爲,通過控制周圍環境,以便使教育對象在行爲發生前對其行爲的適宜性有清醒的認識。歸因理論可分爲外在歸因和內在歸因兩類,外在歸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的影響,內在歸因是把事件的原因歸咎於自身的主觀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從外在歸因出發,瞭解和分析外部環境對教育對象思想的影響和制約,預測對象思想的變化動向,尋找時機展開思想工作;又要注重從內在歸因入手,根據對象對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總結來制定相應的思想工作策略,從而以恰當的方式和氣氛開展思想工作。

綜上所述,社會心理學作爲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其理論成果還是其研究過程在思想工作中都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思想工作者首先應以社會心理學個體動機和需要理論爲出發點,從而對教育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對象的情緒和情感是影響思想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充分關注和分析教育對象的情感和情緒能夠對思想工作進行及時性的引導 。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思想工作的效果,人際關係理論能夠幫助思想工作者正確處理和教育對象之間的關係,和諧的人際關係必然促進思想工作順利開展。人總會在一定事件和事實發生後產生思想的波動和變化,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的,積極主動的對其原因進行了解和分析,強化對對象的思想和行爲的預見性,從而實施符合教育對象需要的思想工作,這就要求將歸因理論運用於思想工作當中。總之,社會心理學在思想工作中的有效應用是創新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思想工作方法的必然要求,以社會人自身的心理爲出發點,思想工作定能取得積極的成效。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二

摘要:

衆多高校已將“社會心理學”作爲普及大學生心理知識的通識課程,但傳統教學不注重將課程與社會需要、優化學生心理需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些因素結合,只是單純的理論講授,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有必要採取新的教學方法——基於合作學習的角色扮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學習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自身遇到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爲一位身心健康、具有合作精神、能力出衆、主動參與的真正受社會歡迎的人才。

關鍵詞:

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社會心理學

一、合作學習的提出和我國大學本科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合作學習的提出

Robert in在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用認知理論和動機理論解釋了合作學習(coperative learning)的優勢,從而使合作學習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應用。合作學習有利於改進學生的學習態度,增進學生課堂學習的心理氛圍,同時對提高學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質有顯著的效果,所以它被世人稱爲是最近十年來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了“社會心理學”課程。作爲一門專業限選課,它的內容涉及影響個體社會行爲的多個因素,比如個體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個體如何認識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社會力量;個體基於積極或消極的社會關係;個體如何將社會心理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去。大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他們對心理學理論知識體系的瞭解和掌握,同時還爲他們的學習、應對挫折、人際交往、溝通等多方面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2、我國大學“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當前我國大學“社會心理學”主要採用的是教師講授模式。在課堂上,老師主要向學生傳授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學生按時聽課並做筆記,課程結束後參加本門課程的期終考試即可拿到學分。老師沒有對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關注和重視,這必然造成了我國大多數的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缺乏創造意識和能力,缺乏對知識的質疑精神,最終也導致了大學生人才的質量令人擔憂的狀況。在大學“社會心理學”課堂上實行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將變學生被動參與教學過程爲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合作教學充分調動了教學過程中每一個體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基於相互依賴的學習環境,能夠相互幫助、共同促進,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心。這不僅對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和人際關係和諧是非常有益的,而且這也是我國大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

在大學教學過程中,師生爲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必然會採取一定的教學方式,這就是教學方法。過去常關注教師的教學思想,現在教育工作者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人心理成長和發展。教師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作爲教學發展的宗旨,而且更加重視學生思維方式、創造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學習心理,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學會積極做人、積極愉快的交往和獲得終身的發展。筆者在大學“社會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爲教學活動的主體和中心,特別是針對大四學生到課率低的實際情況,基於合作學習視角之下,發揮角色扮演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得到了院領導和師生的一致好評,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合作學習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的應用及其效果

1、合作學習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的應用

在“社會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着重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在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大學課堂上的許多理論,依靠單純的講授方法,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教學內容,更談不上深刻體會這種理論的現實價值所在。如果不改革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不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不活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和討論的程度也不高,更談不上學生應用和解決自己實際生活中重大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了。筆者給大四文科學生上課時發現,學生到課率僅爲6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學生考研複習、找工作、考各種資格證書,放鬆了對專業課程的要求。

高校“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必須打破當前這種僵化和無效的教學模式。作爲目前全球衆多國家都在採用的一種富有實際效果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合作學習有利於解決目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設計時,應考慮到在該課堂的教學設計一般程序中,將構建學生之間積極互動合作的結構爲主,同時還要把合作學習的那些基本的要素(比如任務、方法、管理、評估、情境、技能等)納入到課堂教學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關於如何實行小組合作學習而言,筆者採借了西方學生小組學習法中的“拼圖鏈接”和主題角色扮演的方法。學生按自願的原則組成小組,每組成員不超過9人,老師將每次課程的學習內容按小組數量分成一定數量的單元。每個小組隨機從學習內容中抽取一個作爲本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小組內部討論和商量每位成員在這個學習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擔任的角色和身份。儘量讓每位學生都有一次機會成爲一次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教師”或“專家”。小組成員認可抽取到的教學內容,努力掌握內容,同時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工和協作,集體備課,寫出一份質量較高的講義。在即將到來的課堂上,“專家”或“教師”將給所有的學生講授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同時由本組所有同學一起負責全部同學的疑難解答工作。每個小組都必須認真完成其抽取到的教學內容,每位小組成員也不斷地進行着角色和身份的轉換。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中,如何讓各小組成員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彼此關心,從而共同提高課堂學習的良好社會新氛圍是這種合作學習法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在主題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先講授相關理論,然後要求學生通過在各個主題扮演活動中實際的角色體驗活動掌握理論知識。比如講“偏見”這一章知識時,學生以9人爲一組,老師先對學生提出主題扮演活動的要求,然後由學生在各小組組長的分工下查找相關文獻和資料,設計主題劇本,討論主、次要演員的人選,經過彩排,最後開一個角色扮演活動的總結報告。筆者專門拿出6節課(共3次,每次2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全專業總共有76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爲11組,每組爲6~7名學生,這樣可以保證每位學生都會參與本小組的主題角色扮演活動之中,而且小組內部成員是缺一不可的,相互之間必然會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合作、高度互動的人際關係。在這種良好的人際氣氛中,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老師佈置的主題任務。每小組自願產生一名組長,組員在組長的組織協調下開展準備活動。筆者根據每章的重點內容,給出了11個主題(比如著名社會心理學專家蒞校講座、愛上你、傲慢與偏見、助人爲樂、一次重要會議等等),然後按隨機原則將學生分爲11個小組。其中各組的組長由學生自願申請擔任,但必須得到本小組成員的認可。角色扮演活動一般安排在本門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學生在學習了“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程的相關理論後,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通過合作學習,在統一的主題之下,把角色扮演活動作爲一種對本門課程學習的成果展示出來。

2、合作學習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的應用效果十分顯著

筆者在對這種教學方式近10年的運用中,積累了大量的實際經驗,同時也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學生在主題角色扮演活動中表現非常積極,爲了能讓本小組的扮演得到全專業和老師的肯定和認可,他們積極爲本小組的主題角色扮演活動出謀劃策、羣策羣力,不遺餘力地在一起討論劇本、商定演員、排演劇本,直至達到他們希望看到的效果爲止。筆者從學生身上看到了真正屬於年輕人的活力和朝氣,內心感到十分欣慰和快樂。通過角色扮演活動,他們對“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的理論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學生的參與意識也在活動中得到了提高。而且,學生們坦言自己在今後的人際相處中會更多地運用換位思考的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把學生放在中心和主體的位置,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隨着教師進一步積累教學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和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這門課會越上越好,讓更多的學生從合作學習中受益。

有關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篇三

《淺談腐敗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摘 要:腐敗是當前較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本文從社會心理角度透視腐敗現象,運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腐敗現象產生及氾濫的原因。腐敗心理的形成是腐敗主體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轉化的結果,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部分質變到心理結構總體質變的過程。

關鍵詞:腐敗現象 社會心理學 分析 心理救治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1產生腐敗的社會心理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性的全面張揚和“解放”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一些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變化的動因。腐敗從心理上說,其根本原因還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惡性膨脹。心理的形成,既不是與生俱來、後天無法改變的,也不是完全由客觀環境決定、個人無力抗拒的。它是腐敗主體內在動因和外在誘因相互作用、轉化的結果。外在誘因包括微觀社會環境,即與腐敗主體在各個方面保持着長期而密切聯繫的家庭環境和工作環境;中觀社會環境,即以腐敗主體的交際圈爲範圍,包括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同鄉、鄰居等;宏觀社會環境,指一定時期的黨風、民風和社會風氣。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由於風氣不正,監督機制乏力,使得少數腐敗分子得不到及時查處,即使查處了也是不痛不癢,有的甚至邊查處邊升官;而一些清正廉潔的幹部卻往往吃不開,被斥爲沒本事。

1.1貪婪心理

有些人從小打小鬧開始,貪污受賄達到一定數額後,貪慾已無法控制,有的受賄多達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仍感到不滿足,聚斂金錢已成爲一種習慣性心理。違紀違法金額高達100多萬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長孫某一次收受一筆美元后,竟與妻子兩人坐在牀上一張張地數着、欣賞着。

1.2失衡心理

許多現職領導幹部認爲收入與貢獻不相符,有的甚至與企業主、大款、外商、發達國家公務員盲目攀比,心態嚴重失衡,認爲通過手中權力謀取一定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一些過去曾取得過“政績”的領導幹部,認爲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想趁自己還有職有權時撈一把。

1.3集體安全心理

在近幾年查處的領導幹部腐敗犯罪案件中,串案、窩案越來越多,關聯犯罪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參與串案、窩案的腐敗分子中,有一種較普遍的集體安全心理。往往以某個企業爲核心和紐帶,當地一些黨政領導和海關、邊防、公安、稅務等部門的工作人員與一些非法運作的企業經營者結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利益集團,或稱之爲“圈子”,圈內之人對“圈子”有一種安全依存心理,認爲只要大家相互保護,上不怕組織調查,下不怕百姓舉報。

1.4僥倖心理

一些人在腐敗犯罪過程中,存在着嚴重的僥倖心理,認爲法不責衆,東窗事發者是倒黴,撞在槍口上了,或者“大意失荊州”。相當一部分犯法犯罪的領導幹部自認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組織不知,羣衆不知,風險小,保險係數大。一旦事發被查處,不從內心反省懺悔,而是自認倒黴。

1.5消極從衆心理

隨波逐流是引發腐敗較爲普遍的心理。一些領導幹部,尤其是處在中層領導崗位的領導幹部,在集體腐敗過程中,已經意識到腐敗的危險性,主觀上並不想參與,但因種種利害關係,“無可奈何”,混跡於腐敗分子之中,同流合污。一些行賄者在給某些領導班子成員送紅包時,一旦遇到拒收者,就聲明“其他領導都收了,就看你的了”,拒收者往往因擔心班子其他成員對自己不信任,只好隨大流。

1.6尊敬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通過送禮的方式來表示尊敬。這在普通的人際關係中,本無可非議。但一旦這種活動介入政治生活,界限就模糊了。如果拿國家、集體的錢財來表示尊敬,就不是一般的送禮問題了;即使拿個人自己的錢財來對領導幹部表示敬意,弄得不好也會形成不正常的人際關係,甚至違紀違法。

1.7尋求保護的心理

行賄者的基本動機是尋求保護和支持,以獲取不正當的利益。一些行賄者或爲了尋找靠山,背靠大樹好乘涼,或爲了在競爭中獲勝,以求出人頭地。“怕吃虧”的心理。一些領導幹部原本靠自己兢兢業業的工作,幹出了一定的成績,但看到那些跑得勤、送得多的平庸之輩比自己升得快,心中失望,於是也耐不住寂寞,加入跑官買官者的行列。

2腐敗的社會心理救治

腐敗個體的心理歷程,大都有一個從啓蒙、試探到被動參與再到主動出擊甚至瘋狂的漸進過程。在啓蒙階段,每個腐敗分子都有無形或有形的“引路人”,耳濡目染,由看不慣到漸漸習以爲常。在試探與被動參與階段,由於有人試圖用不正當手段來交換他的權力,千方百計與他“聯絡感情”,其計之巧,簡直令人防不勝防。他也被動地參與一些請客受禮或收受少量金額,大打“擦邊球”。當然他內心是戰戰兢兢、惶恐不安的,但只要一直“平安無事”,則慢慢心安理得,甚至不如此反而不習慣了。這是一種心理的適應過程,一旦適應,就會成爲一種較爲穩定的心理模式因此,進行心理教育和救治,包括認知、情感、意志、需要、信念、能力、性格等方面心理素質的培養,對防治腐敗十分重要。

2.1理想信念救治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追求,以及對理論真實性和實踐正確性的確認。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爲持久的活動動機。我國國家公職人員的理想信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對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確信。人一旦在理想信念問題上發生懷疑和動搖,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奮鬥的精神支柱,就可能以物質上的滿足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持久、紮實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應加強理論學習。通過深化理論,提高認識,以堅定公職人員的崇高理想信念。爲重實效,理論學習必須抓緊、抓實、抓牢,要正規化、制度化、定時定點定人集中學習。要將政治理論水平的考覈作爲公職人員晉升、評職、獎勵的硬指標,要改變理論學習形式化、業餘化、不穩定化的缺點,使其牢固樹立公僕觀念,掌權爲公、用權爲民、發揚民主、主持公道、廉潔奉公、勤政敬業、遵紀守法、依法行政。

2.2品格意志磨礪

品格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行爲目的,並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爲,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其作用在於促進個體完成行爲動機的鬥爭。如何處理行爲的動機鬥爭,反映了一個人的品格意志水平。品格高、意志強的人解決動機鬥爭的原則是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堅強的品格意志是抵抗不良行爲的重要心理屏障。心理學家範德爾(Funder)研究發現,抗誘惑力的強弱與性格特質有關。抗誘惑力強,其性格特質主要有慎重、注意、理智、合作、專心,由此可見,在塑造公職人員的性格時,要注重培養其積極的性格特徵,以明確其目的性、獨立性、果斷性、堅定性、自制力、英勇、鎮定、紀律性等,從而增強其抗誘惑力。

2.3自我教育復甦

自我教育是一種對自己品行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剋制、自我改正,以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教育方法。其心理基礎是心理素質中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成熟。它具有自覺性、自主性、自教性、內控性等特點。是以高揚主體自律精神來塑造完善自我,在反腐倡廉中起着決定性作用。國家公職人員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的深層原因就是自我教育力度不夠。自我教育的復甦,是防治腐敗的治本之策。公職人員的自我教育包括:自重,即尊重自己人格,珍惜自己名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堅持爲“官”之德,掌權爲公,服務於民;自省,即按照社會要求或模範人物的言行經常進行理性反思;自知,即嚴格解剖評價自己,發揚優點長處,克服缺點錯誤。

2.4個人需要調控

需要是有機體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反映,是產生行爲的原動力,即有機體的活動總是被某種需要驅使着,慾望的不滿足是激起有機體活動的普遍原因。當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因極度貪婪時容易產生腐敗行爲,所以要防止和消除腐敗,必須對個人需要進行合理調控。首先,要支持和儘可能地滿足個人合理需要。其次,培養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一種內化了的優越標準的成功需要。

參考文獻

[1] 羅大華。新編犯罪行爲心理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227.

[2] 王銳。犯罪心理學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3] 張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