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述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的毛概論文3000字【精品多篇】

淺述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的毛概論文3000字【精品多篇】

改革開放論文 篇一

【摘要】本文以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作爲設計理論及實踐中的經驗問題,總結出當代我國藝術發展的基本特徵,爲藝術設計事業的更好發展提供可以借鑑的參考。而且對於藝術設計的發展和我國發展歷史的曲折經驗作一般的陳述,總結我國的藝術發展的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藝術;設計;發展;未來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34-02

一、藝術的發展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歲月裏,我們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生活水平不斷完善,物質生活的需求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將更加多的注意力加在精神文明的富足之上。在這種歷史條件的催促下,我國的藝術設計漸漸步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有了質的飛躍。主要體現在藝術設計思想的解放、藝術設計理論的豐富、藝術設計理論領域的擴大、藝術設計的創新精神不斷樹立上。這一切的活躍表現使得我國藝術設計空前繁榮,學科的規模和規格不斷提高,學生人數不斷突破歷史新高,藝術生的水平也在不斷的上升,爲我國的設計事業發展輸入了新鮮的血液[1]。同西方相比,我國的藝術設計發展歷史非常短暫,二者存在較大差異,使得西方的藝術設計很難融入到中國,而中國的藝術設計理論也很難得到西方藝術設計中的地位。因此,我國可以發展的潛力非常的大,藝術設計的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等着我們去探尋。總結藝術設計的過程、理論特徵及其觀念的認識,完善我國藝術設計體系特徵,爲理論研究和應用領域提供新的道路和方向正是我們正在走的路。

二、新的趨勢

“新的設計理想的實現首先在於對現實的反思,只有反思才能痛定思痛,調整尋求的目標”[2]隨着我國的改革開放大顯成績,技術與科技的創新發展使得藝術設計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中,所有的事物方方面面都已經和藝術設計融爲一體,藝術設計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比比皆是。藝術設計是爲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無知的需求,爲了一目的時刻的服務人民大衆。人民的物質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舒適和便利了,但量的豐富不代表製得豐富[3],技術是不斷的提高。可是人們一味的尋求技術的提高,而忽視了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人性而不是技術。個性能被這樣慢慢的埋沒,我們要保證我們的藝術內涵不斷的發展和傳承。藝術是我們永遠執着的追求,尋求藝術精神在現在設計上的體現是我們的目標。通過藝術設計在中國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設計出現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平庸之作,對於西方藝術語言的複製和模仿不斷的出現,導致這種“重複”對我國的設計發展毫無意義。多數人打着“全球化”的口號對西方設計進行模仿,把自身擁有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優勢拋開腦後,生硬的設計一些國際化的東西。藝術需要站在自己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徵上出發,發掘自身的特點與衆不同之處,立於特別之處尋找個性。在全球化的大流之下佔有一席之地,取決於設計者們創造源泉在自身的時代和文化大背景之下接受和轉化設計源泉的能力。全球化爲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平臺交流資源信息,在結合世界文化同時融入自身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個性因素,形成獨特的設計體系,這就是對的發展。21世紀的主流是綠色設計。綠色設計是當今世界的一大主題。全球出現的大規模污染影響已經讓人類心存膽怯,對於綠色問題越來越重視。這是人與自然和社會結合的一個設計問題,讓這些因素和諧結合在一起,讓人考慮綠色環保的問題同時貫徹綠色體系,在生產、包裝、材料和設計上都考慮到綠色環保。給人們帶來一種新的生活體驗,因爲在一起生產發展的同時消耗和破壞了很多賴以身存的資源,要爲設計的責任和作用考慮。擺脫掉無限制的消耗,走綠色設計體系。這不只是一種技術層面上的考慮,而是從設計的根源人的角度,不侷限在設計形象和功能上,給人帶來一種精神上的體驗和改變,改變人們之前錯誤的消費觀念。以綠色保護環境爲目標,傳遞正能量。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新時代的需要就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爲了貫徹這一歷史革命使命,更加不能忘記我們的民族精神。把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本土的文化精神融入到藝術設計當中去,以獨特的民族面貌出現在世界的舞臺上,把中國設計和中國製造的東西變成一種特色,一直是我們的理想。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國際競爭中磨滅掉自己的特徵是不明智的,是短見的。從文化上看特色和個性是屹立於世界之林的重點,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重心和文化特色會存在很大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全球化的視角,還需要一個理性的思維和胸懷,把自身的個性較好審視,將本土和世界的東西相互結合,將達到新的提高和轉變。

三、我國藝術設計的現狀和弊端

我國的藝術設計在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在尋找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需要我們去摸索,我們之前從未有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在堅持民族性、地方性和個性的同時遵循全球化的大時代發展趨勢,把獨特的文化內涵資源和全球化共享資源結合,形成一個獨立的設計體系。與此同時計算機對於藝術設計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藝術設計的發展於計算機的技術息息相關,藝術設計必須吸收其他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發展自己,從而更好的達到服務人民大衆的宗旨。數字圖像技術爲自身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和設計技術上的革新,引發了設計思維和設計理念的改變,靈活運用電腦技術才能爲藝術設計帶來顯著的設計效果,才能完成賦予藝術設計的使命。電腦對於藝術設計的'工具有非常的快捷和便利,給設計者的資源越來越豐富,使設計者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製作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時電腦效果帶來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科學效果,爲藝術設計的創新思路提供了非常卓越的好處,這一場對於藝術設計的革命,技術與藝術的輝煌合作成果。但是就當下來說,在我們對於科學技術帶來便利竊喜的時候,弊端也漸漸的顯現出來了。由於電腦給於藝術設計帶來的便利使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廣泛性和羣衆性,大多人認爲掌握了電腦技術就可以完成藝術設計了的錯誤觀點。技術只是輔助設計者作圖的工具。有些人過於看重利益的效果,而追求商業上的效果,藝術設計變得越來越生硬、缺乏美感或者是單調面目雷同,這就是缺乏藝術修養和藝術語言的結果。因此,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運用成熟的電腦技術幫助我們完成藝術設計,靈活運用藝術設計中應該擁有的視覺藝術美感和視覺藝術語言來傳達設計表達的東西。電腦只是一個手段和工具,視覺藝術語言纔是我們應該遵循的藝術真諦而非電腦技術。不斷豐富自身的藝術修養的高度,從基本的手稿就開始不斷完善自己,不能從設計的開始就完全依賴電腦,筆桿纔是我們設計的靈魂,我們永遠是藝術家而不是一個電腦操作者。現代藝術設計的內涵非常的豐富,我國的藝術設計道路才經歷了很多的時間考驗,全面總結中我國的藝術設計發展現狀和趨勢還需要大量的參考來繼續思考。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還是一個年輕的產業。21世紀應該怎麼走,在世界浪潮中走出中國風是我們年輕一代藝術設計者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的時代需要我們攜手共進,跟進時代的步伐,順應社會需要的腳步,爲中國藝術設計走向世界而共同努力[4]!

參考文獻:

[1]童宜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特徵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2]方李莉。新工藝文化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58.

[3]王君。論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新趨勢[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

[4]楊天明,薛立克。淺談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現狀和趨勢[J]。美術大觀,2007.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的毛概2900字論文 篇二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綜述》

摘 要:黨的會開創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提出一整套科學的理論和推進改革的戰略,形成了改革開放理論,這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運和國家前途的根本大計。本文從改革開放理論的形成,內涵以及特色三個方面來闡述改革開放理論,指出改革開放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內涵;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時期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正如黨的報告提出:“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把握這一基本要求,調動社會積極性,激發社會創造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

一、中國改革開放理論的提出與形成

1978年12月,在黨的會上,提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這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這一決策的提出,有着其深刻的歷史根源。

首先,黨從““””的嚴重曲折中深刻認識到,要擺脫我們當時所處的嚴重困境,必須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上來,鄧小平在會前後反覆強調必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放在首位,確提出生產力標準的理論,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

其次,鄧小平指出要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調整和完善生產關係,就必須對我國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社會是在不斷前進的,必須隨着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地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使其經常保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狀況,才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

1978年,黨會的召開,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爲綱”的錯誤理論,標誌着改革開放新時期序幕的拉開。1982年,黨十二大確定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導思想,提出了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和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以此爲標誌,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全面展開階段。

二、改革開放理論的內涵

堅持改革開放,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我們的改革開放,即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改革和開放既聯繫又區別,它們有各自特殊的內涵。

(一)改革的思想

改革是通過體制改革和創新來打破過去傳統封閉狀態,主要是建立廣泛的國內外經濟合作關係。鄧小平指出,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指出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理論主張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統一起來,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它在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同時,又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爲我國把經濟改革目標確定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改革是解放、發展生產力必由之路。鄧小平改革理論的根本目的是爲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促進我國生產力更快地發展。鄧小平強調,發展生產力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必須全面改革。過去舊的那一套體制,經過幾十年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爲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經濟體制進行全面改革。

(二)開放的思想

鄧小平堅持對外開放,他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他說:“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他提議設立經濟特區,開放十幾個沿海城市,開闢沿海對外經濟開放地帶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進程。

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和基本國策。中國經濟要迅速發展,必須實行開放政策。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格局中的三個關鍵環節,須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是穩定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三、改革開放理論的特點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開放是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改革開放理論具備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改革開放理論具有全面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農村改革開放和城市改革開放相結合,城市從來就是會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不進行城市改革,農村改革是無法取得最後成功的。

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相結合。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其次,改革開放理論具有實踐性。改革開放是一種實驗。鄧小平說:“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範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正因爲是試驗,所以要摸索前進,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他指出,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是靠實踐,改革開放從實踐中提出來,又經過實踐的檢驗。

再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制度,同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樣,有它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尤其是我國現在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強調:改革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四、改革開放理論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理論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

(一)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根本途徑,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

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流,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改革開放理論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使社會主義獲得了新生,這對加快經濟發展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改革開放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改革開放,是在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黨的會後,鄧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在新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指出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改革。

鄧小平關於改革開放理論的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指引了方向,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參考文獻

[1]李抒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8,(06).

[2]高雪蓮。在新的起點上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改革開放[J].學理論。2009,(05).

[3]史翔。淺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J].改革與開放。2009,(08).

[4]崇溫。改革開放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09,(01).

改革開放論文 篇三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形勢很好,城市正處於一系列激烈的社會經濟變革之中,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急劇擴張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等諸多變化,傳統城市規劃受到了空前的挑戰。提出了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如何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把握好規劃原則,適應政府職能的轉變,真正成爲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城市規劃管理工作來說是問題與成績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有必要對當前城市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進行分析,尋求解決對策,使我們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改革開放 城市規劃 建築管理

隨着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視。實現城市化、構建和諧社會則必須加強城市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如何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一直是城市政府的努力方向,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城市管理現狀和問題,並淺談相應的對策,提供部分個人意見完善城市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優化城市管理環境。

1 城市規劃面臨的挑戰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城市規劃被認爲是“國民經濟計劃的繼續和延伸”。因此,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調控主要採取的是一種機械的目標管理和計劃控制的方式。但是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設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資行爲,轉變爲市場調節爲主的多元投資行爲。城市的開發建設表現爲多種經濟法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或者是經濟法人與公衆利益的關係。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城市規劃體制無論在自身機構、管理機制、還是規劃方法等方面都難以適應這種新的經濟關係。

主要表現在,一是傳統的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價值認識不足,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城市建設資金短缺;二是傳統的規劃管理強調的是計劃性和強制性,若嚴格按照城市規劃進行管理,則投資商沒有任何選擇餘地,容易影響投資商的積極性,若規劃執法不嚴又容易產生各種腐敗現象;三是城市規劃代表的是城市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目前我們低規格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有的城市還沒有獨立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難以承擔起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和協調經濟法人與公衆利益關係的職能;四是傳統的城市規劃是以土地利用控制爲核心的一種靜態的物質規劃,規劃缺乏實施可行性論證和評估,造成了規劃的目標過於僵化,實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難以適應幹變萬化的市場,從而造成大面積的違法建設;五是傳統城市規劃關注的是既定規劃藍圖的實現,而忽視了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開發過程的調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機活動;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商對經濟效益過度追求往往會侵害公衆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而作爲城市整體利益的代表,城市規劃部門難以對這類行爲進行有效的干預和調控,使得公衆利益受到損害,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歸結起來就是,我們傳統的城市規劃管理機制還難以協調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多種經濟法人之間以及多種經濟法人與公衆之間的利益關係。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

2 城市規劃與建築管理

建築是組成城市的基本細胞,精製而富有特色的建築最能展示城市的藝術性。建築廣義概念包括單體建築物及橋樑、堤壩、高架快速路、電視塔等構築物,是對城市形體環境質量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城市規劃的內容也能夠細微到桌椅、燈具甚至標誌物,是與建築管理仍有質的區別。城市規劃對城市是從整體形象把握,即使具體到任何細小局部時,設計師依然將每個細部作爲城市空間體系中的一個部分進行設計,而建築管理只是關心在特定空間的某一建築,卻很少關心它的鄰居,缺乏對城市空間的總體認識和把握。

這就存在一個協調上的問題。城市規劃以城市和建築羣體空間環境作爲主要對象,而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則在於整體環境的和諧、優美,不僅僅是單純的建築單體設計。沙裏寧(inen)在《論城市》中提出城市體形環境設計的三條原則,其中第二條就是“相互協調的原則。”他繼承了C。西特的《城市建設藝術》一書中總結中世紀歐洲城市建設藝術中強調的“互協調要素”,並加以發展,指出自然界雖然千變萬化,但又是相互協調的,因此,在人類建設新城也應該遵守這條原則。在沙裏寧的實踐中,把建築管理、戶外空間以及園林綠化等融爲一爐,形成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

而我們的城市,最缺的就是關係,建築與環境之間沒有關係,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沒有關係。單獨看,有些還不錯,放在一起就是亂七八糟。我認爲這不是單純建築的問題,而是城市規劃建築管理相協調的問題。城市規劃並不直接設計建築,但是卻對其區位、佈局、功能、形態,包括體量、色彩、質地及風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與引導要求。要實現城市規劃與建築管理的協調,那麼建築實體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關鍵不在於一樓一房本身的優劣,而是建築體和構築物的羣體效應,如對城市天際線的影響。組織建築羣體時,既要考慮其在城市環境中的歷史文脈,也要考慮其環境文脈。古、舊建築能夠反映城市歷史和城市文化,要盡力予以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

3 城市規劃與建築管理和諧發展

城市建設既是提升地方形象、實現和諧人居的現實需要,又是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建議在城市建設與管理中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3.1規劃與建設相統一

以科學規劃引領城市建設,以高起點規劃提升城市品位,準確把握城市定位,把產業發展納入城市規劃與建設之中,依託當地城市特色產業的支撐,促進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通過專業市場、現代物流和科技創新服務,構築共建共享的城市平臺,放大產業的集羣效應、聯動效應和輻射效應。

對重要規劃建設項目,通過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舉行聽證、動態巡查和跟蹤監管等,增加透明度和認知度,增強執行力和公信力。城市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規劃,堅持建一項工程,創一個精品,出一個亮點。

3.2新城與老城相融合

在推進城南新區建設的同時,加快城北片區拆遷改造進程。在改造新建時留足公共用地,增加綠地面積和健身場所,不斷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改造一塊,提升一塊,切實改善老城區的人居環境。

新城區的建設和老城區的改造,應注重建築風格、人文特色、水綠風情的有機融合。嚴禁亂搭亂建,加大違章建築拆除力度,降低拆遷的難度和成本,推進城市和諧有序發展。

3.3局部與整體相協調

沿街建築應適當退讓,高低樓應注意協調,建築羣不宜過密,留足綠地空間。尤其是沿街南側的高層建築不宜過高過密,應考慮過渡空間和採光空間,以提高城市的通透性。

更多地引進綜合實力強、開發水準高的大型開發公司,建設規模較大、功能較全的小區,力求達到開發一個小區、建設一片新城。同時對原有老小區整合改造,逐步解決小區碎片化問題。街道、片區的建築風格、建築樣式、建築色彩要相對協調,一街一景、一路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商業街、文化街、美食街。

3.4地上與地下相配套

根據地面道路和建築物佈局及其功能,超前編制地下管網詳規,統一建設地下給排水、供氣系統和管線網絡,解決地上與地下不夠配套問題。

供電、電信、廣電、移動通訊等部門應加強合作,儘量實行一管多用,使地下管網一次鋪設到位。對地下管網建設滯後的地段,要統籌協調,同步施工,避免地面“一破再破”、反覆修補。

加強城市消防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消防網絡,特別應重視高層建築的消防,確保城市消防安全。在地面增設車庫和停車場的同時,加大地下和空中停車場規劃建設力度,力求更多車輛進場入庫、有序停放,以緩解停車難問題。

3.5軟件與硬件相兼顧

大力建設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社區文化網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活動。充分利用淮雜“非遺”品牌,打造淮雜傳承基地,進一步放大淮雜特色文化效應。

4 結束語

總之,我們在城市的規劃管理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爲本的原則,以科學的態度規劃城市,以務實的作風建設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設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和諧、美好城市。

參考文獻

[1]孫啓廣,淺談城市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建設,2009年第8期。

[2]劉偉,淺談現代城市規劃的新思路[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1期。

[3]龐春雨,對現行城市規劃法規體系的若干思考[J],學術交流,2008年第8期。

改革開放論文 篇四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叫賣文化隨商品種類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發生變化。

叫賣形式從最初的走街串巷到如今的商業廣告,叫賣的傳播渠道也從純粹的吆喝到如今通過電視、廣播、新聞進行宣傳;叫賣內涵由單一走向多元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商業發展迅猛,商販的身影遍佈大街小巷,商場、百貨的叫賣各式各樣,叫賣文化有了新的內涵。

本文以永川區的叫賣文化和商業發展爲例,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叫賣文化的發展變化分析商業的發展趨勢,得出叫賣文化與商業發展的關聯性,進而預測商業未來的發展新趨勢。

一、叫賣文化的內涵

叫賣,指從事商業服務性行業人員爲推銷商品或開展商務而使用的一種特殊的口頭語言表達形式。

叫賣本是商業行爲,但隨着城市發展,走街串巷的叫賣聲越來越普遍,並且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極爲長久的時間,漸漸也沾上了文化氣息,發展成一種商俗文化、民俗文化、口頭文化。

(一)叫賣文化的特點

歷史悠久,從西周時期持續發展到現代社會;實用性強,與商業發展相輔相成;內涵豐富,不同的行業、地區具有其特色;口語化表達,風趣幽默,朗朗上口;語調旋律婉轉, 聲調悠揚,節奏感強。

(二)叫賣文化的發展歷程

明清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推動叫賣文化進入繁盛期。據記載:明代北京叫賣已成規模,清末民初,北京叫賣發展至高峯。十九世紀後期,叫賣文化瀕臨滅絕,由於人們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提高,叫賣文化得到恢復。

二、改革開放以來永川區叫賣文化的變化

改革開放後,蓬勃發展的經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變化,永川區的叫賣文化隨着經濟發展而改變,主要體現在傳播載體與內涵的變化。

(一)叫賣文化傳播載體的變化

最初,商販在大街上用吆喝聲招徠顧客,後來,他們唱起編好的內容新奇的歌謠來吸引顧客。永川方言風趣幽默,叫賣充分發揮其方言優勢。

改革開放初期,隨着經濟發展,商販的攤位趨於固定,常使用錄音機播放提前錄好的叫賣聲。如今,更多商家在熒屏上播放宣傳視頻。紙質宣傳單、電視廣告等,叫賣已經從口頭文化發展成爲以現代科技爲載體的語音、文字文化。

叫賣文化的四種形式:一是定點叫賣,商販在街道上擺攤叫賣;二是不定點叫賣,遊商攜帶貨品走街串巷進行叫賣;三是將叫賣聲編成曲調,通過人們的傳唱進行叫賣;四是通過拍攝廣告,投放到大衆傳媒上進行宣傳。

(二)叫賣文化內涵的變化

叫賣的目的是推銷商品。隨着時代變遷,叫賣文化成了一種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它宣揚了地域特色,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如今,叫賣聲漸失傳,靠民間藝人進行叫賣表演或穿插進影視作品等,展現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叫賣文化成爲了一種地域文化標誌。改革開放以來,叫賣文化從單一的口頭吆喝,融入了視、聽的感受,從單純地“叫”變爲具體、形象的“演”。

三、改革開放以來永川區商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永川區的商業貿易量急劇增加,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商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商業的形式不斷更新,商品種類的不斷豐富,促進了永川區經濟的發展。

近6年來,永川區經濟一直呈高速發展的趨勢,也一直保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銷售總額、對外輻射交易額、人均消費等四個“渝西第一”。

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種類不斷豐富,品種向高科技化、信息化、集約化發展。由改革開放初期單一的日常生活品、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增加了高科技電子類高檔耐用品。從改革開放前的國內自產到如今的國外進口,極大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四、改革開放以來永川區叫賣文化對商業發展的影響

傳統叫賣文化是在近40年發生變化的,也就是改革開放後的這幾年,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叫賣文化的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消費開始從生活必需品走向高檔耐用品,體現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和經濟水平的變化,隨着經濟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永川區經濟發展良好,居民對商品消費支出的增加、各類商品價格的上升都反映了居民對不同商品需求的變化,居民在衣着食品和個人娛樂保健等服務業的消費增加較多,在交通、維修服務的消費降低。

如今商業迅速發展,商業競爭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叫賣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以前的口頭吆喝比的是嗓音和叫賣詞,如今的叫賣靠的是迅速發展的傳媒。

叫賣文化變化的背後是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從以前的小規模個體經營戶到如今的多種私有經濟的存在,許多股份有限公司這種較大的經濟體開始存在,走街竄巷的叫賣形式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時代環境。商業經濟的發展對叫賣文化的影響是必然的、巨大的。

由此,叫賣文化與商業發展兩者緊密關聯:叫賣文化的變化反映商業經濟的發展,商業經濟的發展影響叫賣文化的變化。

五、叫賣文化與商業發展的未來走向預測

商業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們在商品上的消費支出逐年上升,商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因此想要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在質量和價格方面佔優勢,而隨着商店租金的日漸提高,大多數小型商業戶開始選擇在網絡上銷售物品。近幾年來的淘寶、天貓等一系列的網上交易平臺的出現使商業開始向網絡發展。

在網絡上開店的成本低、銷售範圍廣、交易方便,更多人加入到網絡經商行業,由於資金有限,他們更多選擇低成本的網絡宣傳來提高商品知名度,比如利用微信、微博、騰訊QQ等更多社交軟件、代理商擴大宣傳。

因此,我們推測:商業叫賣在今後的發展將會從電視廣告、網頁廣告和傳單轉向網絡社交平臺,微商將會成爲商業用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叫賣將會以網絡的形式走進我們的生活,將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

本文從改革開放以來叫賣文化的變化和商業經濟的發展這兩個方面出發,從叫賣文化的變化中看商業的發展,爲改革開放以來商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視野。從而得出叫賣文化與商業發展的關聯性:叫賣文化的變化反映商業發展,商業發展影響叫賣文化的變化。結合現在商業的發展趨勢,進而對叫賣文化未來的變化方向做出預測。但由於我們組成員調查區域侷限性和對材料掌握的有限性,科研能力有限,對這一項目論述和研究還較爲膚淺,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們組成員會繼續關注這一課題,以期望能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我相信,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商業經濟將會繼續發展,而叫賣文化則會隨着商業的發展繼續豐富其內涵和形式,叫賣文化在我國商業文化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永川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叫賣聲中說變化》,

[3]《叫賣:逐漸遠去的聲音文化》,

[4]《中國廣告正嘗試轉變 從叫賣式到人文式廣告》,

毛概3200字論文 篇五

《淺議毛澤東思想對近代思想改造的影響》

論文摘要: 毛澤東思想作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產物,在指導中國人民革命運動和創建繁榮的祖國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對建國之後的思想改造產生重要影響,爲近代思想改造指出了“人人都是改造對象、樹立正確價值觀、掀起羣衆路線”等思路。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理論特色是其思想改造論,然而,毛澤東的思想改造論強調通過對外在的人的靈魂教化達到內在的精神昇華,進而達到主觀倫理意志的高度統一。毛澤東的思想改造論對近代思想改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毛澤東思想影響近代思想改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毛澤東思想對近代思想改造的影響

毛澤東思想作爲以毛澤東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內在的思想改造論對近代思想改造起到了很大的借鑑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1認識到人人都是思想改造的對象。

毛澤東曾經指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剝削者要改造,勞動者也要改造。”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針對不同的人羣毛澤東採用不同的改造方式,並沒有採取“一刀切”的方式。這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思想的全面性和戰略性:

(1)對於剝削者的思想改造,毛澤東提出應當採取強迫性的改造。對地主階級的改造主要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通過土地改革強迫地主參加勞動,使其在勞動中改造自身思想,成爲新社會的農民;對民族資產階級則倡導“批評與自我批評”,轉變其剝削階級立場,使其參加勞動,成爲工人階級一員。

(2)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毛澤東思想中最爲重視的一部分。知識分子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關鍵因素,要成功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必須重視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主要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倡導知識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儘管在後期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中出現了過急、過“左”的錯誤,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一種先進的想法。

(3)對領導幹部的改造則主要從反腐敗展開。1951年的“三反”鬥爭,1957年的“開門整風”運動,以及60年代初的“四清”運動都是圍繞反腐敗這一主題展開的,也是對領導幹部思想改造的一系列實踐。後期的““””運動儘管也是一種體制外的解決幹部問題的實踐,但由於“_”的利用產生了嚴重的後果,也證明了解決幹部問題僅僅靠思想改造而沒有制度輔佐是難以順利實現的。

(4)對農民的思想改造。對農民的思想改造是重中之重,毛澤東一直將其放在重要位置,認爲通過向農民羣衆灌輸社會主義思想,批評資本主義傾向來消除農民自身落後、分散、自私自利等落後思想。

毛澤東針對不同人羣的思想改造方式爲近代思想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1.2思想改造要樹立爲人民服務的世界觀、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通過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之後建立了新中國,然而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消滅的,因此,建國之初整個新中國的思想改造核心便是針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殘餘改造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毛澤東在當時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並將樹立“爲人民服務”的世界觀、價值觀作爲思想改造的目標。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主張自私自利,強調官本位,一切都以“我”爲中心,從自己出發建立私人關係網絡,官本位則是官僚主義的“老爺”作風,這些都違背了毛澤東“公平”“公正”的價值觀。

針對這些殘留問題,毛澤東提出了“爲人民服務”的思想。他主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無論是處於什麼崗位上任何一個人都必須堅持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謀取私利。在當時也樹立了諸如張思德、白求恩、雷鋒等爲人民服務、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戰士榜樣。只有具備了這種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和品質,樹立爲人民服務的世界觀、價值觀才能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克服種種困難。毛澤東提出的“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直備受人們重視,在近現代思想改造過程中也一直被奉爲圭臬。

1.3以羣衆運動作爲思想改造的推動方式。

羣衆路線是毛澤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毛澤東認爲:“什麼工作都要搞羣衆運動,沒有羣衆運動是不行的。”羣衆是所有工作的基礎,在新中國建立後的三十多年間,我國幾乎每年都有羣衆運動。在思想改造中走羣衆路線,一方面在廣大羣衆中掀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浪潮,解剖自己,改造自身思想,另一方面通過廣大羣衆帶起的思想改造浪潮對各階層人民產生強大的壓力,迫使其轉變思想,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爲了強化羣衆運動的作用,毛澤東將大鳴、大放、大辯論和大字報融入到羣衆運動之中。藉助毛澤東的“四大”,羣衆一方面通過批判、批鬥等形式幫助改造對象完善其思想改造。而另一方面,通過對別人的揭露、批判等形式,可以起到教育自己的作用,實現自身思想的完善。

以羣衆運動推動思想改造的方式在建國期初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功實現了衝破封建主義思想束縛、轉變人們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目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羣衆運動也存在一些負面效應,一些思想文化領域的問題靠羣衆的批判、批鬥運動往往會造成混淆政策標準、顛倒是非、傷害人心、踐踏民權的後果,這些也是以後思想改造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2.高舉毛澤東思想大旗繼續完善思想改造

2.1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體系的科學性。

作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是革命前輩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漫長的革命史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要高舉毛澤東思想大旗繼續完善思想改造必須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體系的科學性。在漫長的革命史中新中國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成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構建思路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產生的,整個新中國的進步和繁榮也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實現的。要深入理解和貫徹一個思想,首先要做的是認識其科學性,從靈魂深處對其認可。

2.2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重大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在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大旗的時候要堅持認識事物的兩面性原則,客觀公正地對其進行評價。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過,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關係到怎樣看待黨和國家過去幾十年奮鬥的成就,關係到黨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道路。”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一是不能以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否定其思想的重要歷史作用;二是不能以毛澤東思想中一些具體結論過時爲由否定其思想的先進性。

2.3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任何一個思想的完善都是不斷堅持和發展的過程,學習毛澤東思想要變成現實我們應當學會傳承,毛澤東思想之後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理論都是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需要我們在以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拓展和完善。

3.結語

毛澤東思想爲近代思想改造指明瞭前進的方向,起到很大的借鑑作用。無論是建國之初還是現在,毛澤東思想始終作爲我黨的指導思想延續並發展。要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我們必須在以後的思想改造過程中繼續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大旗。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VOL 7:87.

[2]張述元,劉斌。思想改造——毛澤東對建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有益探索。理論前沿,2007,(10).

[3]方健,尚金州。從毛澤東思想內涵認識的嬗變過程看我黨對毛澤東思想的運用和發展。遼寧警專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