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3000字(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3000字(新版多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一

在國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中,地圖作爲一項重要的學習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圖形教學上,可以運用地圖這項工具描繪出很多地理圖像,例如:統計圖、景觀圖、示意圖等等,在多數時候也是地理教材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上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教師如果能夠對這些地理課程教學特點加以利用,就能夠使學生充分直觀的認識到地理課程內容,並且能夠掌握地理課程中的空間分佈規律,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各要素之間存在的聯繫。因此,作爲地理教師要足夠細緻的發掘教材,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參與到地理教學活動中,將地圖等地理工具進行靈活有效的利用。

2.利用舉例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熱情

地理課程的課堂教學可以以一種靈活多樣的舉例模式來進行。例如在學生學習歐洲各大地形體系中時,可以瞭解歐洲各個國家的地理分佈形式,並且通過掌握國家的大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時,教師就可以列舉一些國家的自然、經濟風土人情,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學生充滿了解的好奇心,從而提高課堂的活躍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綜合能力。通過對列舉世界各大地震板塊和火山分佈的知識點,來採用對比教學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板塊與火山分佈的對比,找出各自特點的關聯關係。使學生很快很容易就得出板塊交界處就是火山和地震的密集區這一知識點。又如:在講解我國各個地區的地理差異時,就可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爲例,在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西遊記》中“過火焰山”的相關情節,並向學生提問:你知道唐僧師徒千辛萬苦要過的火焰山在我國的什麼地方嗎?這樣,在瞬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也會很願意舉手發言,教師再趁熱打鐵,引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相關地理情況與知識等,就可以很好地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氣溫、氣溫帶以及氣候特徵等知識點的講解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校當地的天氣或者某一時間段內當地氣候的變化等,爲學生進行細緻、詳盡的講解,這樣可以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更便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其學會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身邊發生的地理問題與現象等,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高。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會使這種教學模式更加有效果,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發揮自我思考的能力,促使其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提升,這就突出了新課改下要求的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綜合能力和自身素質。

3.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充分提高國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範文字 篇二

一、在國中地理的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當前的國中地理的教學中存在着諸多的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導致了我們的國中地理教學質量一直不高,這些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國中地理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國中地理教學,在整個教育教學中處於弱勢地位,在所有的國中學科中備受冷落,是一門學校、社會、教師、家長以及學生都不重視的學科,甚至在國中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地理學科就被當做是一門副科,因爲都認爲學與不學,並不影響學生的成績,所以地理教學往往被忽視。這種現象的後果,就會給國中的地理學科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和結果,最後就會導致國中教育教學質量不理想,效果不佳,這樣的問題在整個國中教育教學系統中變得非常得明顯和突出。這是國中地理教育教學質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國中地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存在弊端隨着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由以往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所轉變,也就是說,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傳統的教師爲了成績而教育,學生爲了考試而學習的教育模式。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質教育,真正地是爲了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能力和技術能力而進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國中地理教師,受以往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太深刻,以至於現在仍依據以往的教育觀念來進行教育教學,忽視了現代化的教育觀念,也忽視了現代社會對於學生的要求,現代化的社會,要求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學生自身的素質能力和技術能力。教學觀念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就導致地理教師的教學方式沒有優化和提高,以致循規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課本上的內容教學,不是死記硬背就是理解記憶,缺乏靈活性的教學,缺乏一定的教學實踐,使學生不能夠很形象地體會到國中的地理知識,硬性的教學會使教學內容變得單調乏味,就會導致教學課堂變得死氣沉沉,缺乏生機與活力。這樣的現象也是導致國中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國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侷限性國中地理的課本內容有一定的侷限性,很多的教學內容都比較死板,只是純粹的知識理論,缺乏需要去實踐的教學內容,課本教材比較注重科學性和理論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師在講臺上一味的講課,學生在下邊聽課,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不足以激發起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那麼,國中地理的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就能夠可想而知了。

二、針對解決國中地理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制定出解決策略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國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爲了提高國中地理的教學質量,我認爲應該從下面幾點入手解決這些相應的問題。

(一)改變國中地理的位置,使國中地理學科受到重視國中的地理課程主要就是讓學生了解、熟悉並且可以掌握運用鄉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門地理基礎知識課程。國中學生只不過都是青少年,他們對地理學科的知識瞭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國中地理學科地位的問題不容忽視,要採取措施把國中的地理學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爲一名國中地理教師,首先,教師自身就要高度重視起自己的教學工作,認識到地理學科對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講課中灌輸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訴學生在人們外出遊玩時是需要有相對應的地名、方位、景點知識,需要了解當地的氣候,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的重要性;還可以讓學生明白現代社會任何一個職業都能夠用到地理學科的知識。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地理學科的重要性,從而間接地使學生家長也能夠認識到地理學科的重要性,引起學生家長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用新眼光去看待國中的地理課程。

(二)國中地理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以往的教學觀念比較傳統,比較封閉,缺乏開放性和實踐性。身爲一名國中的地理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時代在不斷地發展,教育在不斷地改革,教師應該不斷地吸取新時代,新的教育觀念的精髓,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爲學生設計生動、有趣、靈活的教學課件,帶領學生多去戶外實踐,多去實際操作,這樣可以把國中的地理知識變得更加靈活、生動,可以進一步地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條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展示教師親自做的課件,可以使課件非常靈活、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樣就可以更加直觀、形象地讓學生了解並且掌握國中地理知識,這樣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國中地理的教育教學質量。

(三)國中教育地理教師不能受教材的侷限對於國中地理的教學來說,僅僅侷限於課本的內容來進行教學的話,對於教學質量的提高沒有太大的作用,地理教學應該採取更加靈活的方法,不單單地拘泥於教材的內容,根據教材中的內容來進行相應的擴展,以教材結合實際,以實際照應教材,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國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國中地理的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想有效地提高它的教學質量,作爲教師的我們應該善於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問題之後及時地進行改正,不斷地以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尋找出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提高國中地理的教學質量,這是我們每個地理教師所應該不斷努力的。

中學地理教學論文 篇三

爲了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地理教學要以人爲本,把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和核心,探尋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方法。傳統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給所有學生一起講課,時時有針對性地輔導某些成績好的學生,經常讓他們在課堂回答問題。對於那些地理基礎知識差並且學習成績欠佳的學生就比較牴觸,教師認爲輔導這些學生是在浪費教學時間。久而久之,這些基礎差的學生便會失去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自信,整個課堂就成爲教師和幾個好學生的舞臺。因此,爲了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有彈性地、分層次地、爲每個學生設置單獨的個人目標,上課過程中要顧及每一個學生。比如在講授中國的地理差異時,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所有人都參與到討論中去,並且最後由各組代表發言。這樣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增強了學習動力和自覺性,能夠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成效。

2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爲了提高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改進教學理念,由傳授學生知識,變爲傳授學生學習方法,由學生自主學習,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2.1教會學生學以致用

將學習得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與實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還能牢記知識內容。比如地理教學中會講述風的成因,風的形成主要是因爲兩地溫差的存在,從而引起冷熱空氣流動造成。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後,可以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風進行成因解釋,不僅用到了所學知識,也向別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增強了學習動力。

2.2引導學生注意地理知識的積累

地理教學忌好高騖遠,教師要從基礎出發,一點一點教學,並且注意教會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積累,可以用小筆記本或卡片將學習的知識記下,放在口袋或者貼在桌面,時常複習,積累知識。

3改善師生關係,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傳統師生關係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佔據絕對的主動權和優勢地位,學生被動學習,並且容易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在新的課改背景下,爲了提高中學地理教學有效性,需要改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要認識到,教學是學生和教師的雙邊活動,教師和學生要相互尊重,要學會換位思考。教師要改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多想辦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探究,鼓勵學生課堂發言,允許學生在適當的時間發表自己對地理或者其他問題的看法和言論。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對於違反課堂教學紀律的學生要妥善處理,儘量避免傳統粗暴的處理方式,要從朋友的角度出發和學生進行交流,在課堂內外創建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進而提高課堂實效。

4結語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四

本文試圖通過闡述元認知理論、元學習理論和能力,結合中學地理教學,對學生元學習能力的培養作些初淺的探討。

一、元認知的基本內容

元認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纔開始出現的最新研究課題。弗拉維爾最早進行元記憶的研究,後來於1978年提出元認知這一術語。弗拉維爾指出:元認知是“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爲對象的知識,或是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也就是說,元認知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調節。

二、元學習理論

元學習是元認知研究的帶動下,最近在學習心理學領域出現的一個嶄新課題。傳統的學習理論研究人學到了什麼和如何去學習,而元學習則研究人是如何意識和控制自己學習的。元學習理論相信人是積極主動的機體,人能夠計劃未來,監視現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

正因爲人有元學習的潛力,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元學習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學習能力包括如下幾種能力:會激勵自己勤奮學習;會確立學習目標;善於選擇能達到目標的最恰當的學習方式方法;善於檢測達標情況,必要時採取補救措施;善於總結自己達到目標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及時調節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

三、中學地理教學中元學習能力的培養

元認知理論對中學地理教學一個新的啓示:即教師要善於系統地傳授地理學習的各種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元學習能力,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元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幫助學習自我激勵從序言課開始,教師就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確認學習地理的價值(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識就是地理),並堅定他們學好地理的信念。

2.學會確立學習目標無目標的行爲,是盲目的行爲;無目標的學習,是一種偶然學習,而不是有意義的學習。解決問題時,目標不明確,只能是“嘗試錯誤”式的行爲,而不能達到“頓悟”水平。因而在學習地理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有意”讓學生把握教材內容中:哪些是泛泛瞭解(許多例子和解釋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須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如氣旋、反氣旋等);哪些需要記憶(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數據等);哪些學會初步運用(如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判斷氣候類型);哪些要綜合運用與創造性運用(如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等)。

3.選擇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幫助學生學會確立學習目標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選擇達到目標最恰當的學習方法:(1)對於應該“瞭解”的知識,應採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篩選和濃縮,使知識更凝鍊。如對內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敘述“提煉”出四個字——坦蕩開闊。(2)對於要“理解”的知識,可將它們與自己熟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結合具體的例子去理解它們。如太陽高度角與獲得熱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電筒直射與斜射光的明暗來理解。(3)對於要“記憶”的知識,可以採取一系列“記憶術”來提高記憶效果。如諧音串聯法、歌謠口訣法、形象直觀記憶法等。(4)爲了初步學會對所學基礎知識的運用,就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習題並多讀圖、用圖、繪圖。(5)爲了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就要採取各種適當的“綱要法”來組織所學知識,善於前後聯繫,綜合分析。

4.善於在檢測目標的基礎上採取調控措施在地理學習中,要善於運用所確定的目標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並充分利用反饋信息,調節自己的下一步學習。例如:若發現知識上“預備度”不足,就要查漏補缺;如果熟練度不夠,就要補充練習;如果“知識面”不夠,就要博覽羣書;如果策略上效果不佳,就要不失時機地及時改進;如果是目標本身不恰當(如過高或過低),就要調節目標。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五

我於72年參加教育工作,1974年畢業於天津市南郊區師範學校,在隨後的工作中,86年取得天津教育學院地理大專學歷。曾在大港區太平村中學、遠景中學擔任地理等教學工作,1986年調入大港油田二中即現在的海濱二校至今,從事初高中地理教學,兼任電教員等項工作。95年評選爲中學一級教師,最近幾年一直擔任本學校七、八年的級地理教學工作。

在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做到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進行教育教學,深入鑽研教法,掌握本科教學所需的文化知識。注重素質教育,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主要工作與業績:

1、認真鑽研新教材和新大綱。搞好素質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平時認真備課寫好教案,精心準備好地理課件,備好每一節課。課上認真組織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堅持知識聯繫實際,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學手段上強化直觀教學,能夠熟練的運用錄像、投影、電腦等多媒體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課下積極的輔導學生的學習,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幫助他們,使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級學生考試成績均處於油田範圍中上等水平。今年08年七年級地理考試油田第二名,07年與08年我校八年級參加天津市地理會考,地理成績名列前茅。全部達標,其中08年八年級的學生地理會考成績90%爲優秀與良好的最好成績,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學水平。

2、開展素質教育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全國地理科技大賽

本人積極的組織本校的學生參加2007年—2008年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賽,比賽持續兩個月的時間,本人認真組織,細心輔導,我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得到學校領導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賽中我校成績優異!經過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國地理科技大賽優秀組織獎;全國地理科技示範基地的稱號,並授予牌匾爲我校爭得了榮譽。本人也在全國地理科技大賽榮獲全國優秀指導教師一等獎,並授予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的稱號!

我校中國小生近150人報名參賽,其中15人在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

3、積極參與各項教學研究活動與比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平時本人積極參加教學基本功與教學公開課的比賽,積極撰寫教學論文。結合地理教材內容,經常製作地理教學課件並運用與課堂教學,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07年我撰寫的《淺談國中地理教學精神的培養》論文,獲得區海濱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2007年”教育創新“論文區級三等獎並獲得區級成果認定獎。

1998年12月由本人設計製作的錄象教材數學《圓錐曲線定義》獲得市市教育局頒發的三等獎。

2000--2001年,獲得校級教研公開課評比二等獎。

2004--2005年,獲得校級創優課優秀獎。

2005年,獲得濱海教育中心教師公開課比賽二等獎。

2005年,我撰寫的論文《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想》獲得部級一等獎。

2006年,獲得教育中心國中教師基本功大賽地理學科三等獎。

在我兼任電教員工作期間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先進學校的稱號。

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年,我獲得了《教育處關於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先進個人稱號。

4、自覺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電教員其間還爲學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學校的團隊活動、學校的運動會、藝術節的文藝演出,學生會操等大型活動,主動做好廣播設備的安裝和錄像、攝像等工作。多年來,先後爲學校義務維修了各種教學、電教電路等無數設備。爲學校節約了大量的教育經費。

各位領導、老師們:我從事教學幾十年,自認爲工作勤奮,嚴肅認真,忠於職守,遵守紀律,不畏艱苦,服從領導,不計名利,團結同志。付出了半輩子的心血,給學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已臨近退休年齡,參選機會不多,特別盼望能順利晉級,做爲對自己工作的肯定。請大家給與多多地支持。

謝謝。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範文字 篇六

一、國中地理教學引入生活的重要性

1.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更是學習成功的先決條件。學生學有興趣,快樂參與,主動探究,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講,照本宣科,理論性過強,教學枯燥無味,無法激起學生參與地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相反還會讓學生逐漸對地理學科失去興趣。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生活這股活水,才能避免枯燥而機械的理論講述,而是將那些看似抽象而枯燥的地理知識點寓於直觀而形象的生活之中,這樣的教學更具真實性與親切感,更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參與動機,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學習。如地圖一節的教學,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講解,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自然也不盡如人意。衆所周知,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承載着重要的地理信息,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足見此節內容在整個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爲此,我們要重視此節內容的教學,要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快樂而主動的學習,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這樣才能爲學生今後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學生所熟悉的平面圖來導入新知。我們可以給學生展示學校的平面圖,有學生所熟悉的操場、教室、實驗室、花壇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將實際位置與平面圖形結合起來。這樣引入地圖的學習,原本枯燥而機械的教學變得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從而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與積極的探究行爲。

2.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階段,其思維特點決定了要想讓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牢固掌握,就必須要讓學生從中獲取直觀認知,再由此上升爲理性認知。引入生活素材,可以讓學生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獲取大量感性認知,從而能夠爲上升爲理性認知打下堅實的基礎,自然也更加利於學生對抽象深奧的地理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如渾江是內流河還是外流河?教材中對此概念的界定是:流入海洋的河流就是外流河。如果只是讓學生機械記憶,這幾個字記起來非常容易,但是學生並沒有理解。爲了讓學生加深對此概念的理解,教師就可以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入手,讓學生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自然就會想到渾江注入哪裏。此時,教師可以此爲線索讓學生接觸到鴨綠江、黃海、太平洋,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我們身邊的這些河流最終都會投入太平洋的懷抱。這樣,學生對於概念就不再是死記硬背與機械運用,而是具正的理解與靈活的運用。

3.提高學生實踐運用水平

學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在地理教學中要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學用結合,知行統一,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來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地理應用意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實踐運用水平。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時空限制,將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向寬廣的現實生活空間,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爲學生設計現實生活問題,讓學生用所學來解決生活問題,更好地爲生活服務。這樣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用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這樣更加利於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利於學生實際運用水平的提高。如購買不同質地的服裝如何來準確選擇產地?購買羊絨製品選擇內蒙古,純棉製品選擇山東、河北等華北地區,絲織製品選擇江浙、珠三角地區,這是因爲特定的自然環境必然會形成不同的農業區域與工業分佈。這樣,學生運用所學能夠更好地爲生活服務,可以在實際運用中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可以深入地體會地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係,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影子,從而更加利於學生對地理形成科學的認識,形成濃厚而穩定的學習興趣。

二、如何實現有效的生活化教學

1.處理好生活與教材的關係

地理學科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我們要將地理教學的視野延伸到寬廣的現實生活空間,實現教學生活化,突破傳統的以教材爲中心,爲學生構建開放的大課堂。這首先就需要處理好生活與教材的關係。教材是中心,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我們要立足於教材,實現對教材的全面解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及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在生活與教材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以真正實現對教材的二次開發與利用。這樣才能發揮教材的作用,將地理教學置於寬廣的生活空間中,從而豐富教學內容,開發地理課程教學資源。這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不是直接地將生活搬入教學,而是要圍繞着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進行合理重組,選取最爲有效的地理素材,這樣才能使整個教學圍繞着特定內容有效展開。

2.處理好學生與生活的關係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爲中心,實現師生教學到生本教學的轉變,真正實現以學爲中心,以學定教。因此,在引入生活素材時,同樣也要以學生爲中心,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與生產現象入手來引入新知的學習。這樣才能夠喚起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讓地理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夠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爲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採用主觀臆斷,而是要深入地瞭解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角度來審視生活,審視地理教學,才能選取學生所熟悉而感興趣的生活話題,才能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從而使整個教學圍繞着學生的學來有效展開。

三、總結

總之,學習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皆學問,這是現代教學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爲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與生活的關係,走向生活,走進社會,開闢生活這個大課堂。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帶着高漲的熱情、飽滿的精神、活躍的思維來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地理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將學生培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這正是新課改下地理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七

1、對比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地理事物或現象,並列到一起進行對照。瞭解它們之間的個性和共性。讓學 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識,又能瞭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講“五種基本地形”時,一要充分運用各種地形圖,讓學 生把所學知識鞏固在圖上;二要多采用對比法,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記憶:

附圖{圖}

2、借比法: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爲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只靠簡單的語言 文字表達很難達到效果,如果借用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例如:通過書本受擠壓變形,來說明褶皺的形成原因。再如:在講地震時,可以用炸彈的爆 炸力與殺傷力的關係來說明、引導,這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運用借比法講述,能引起學生興趣,再簡單的一解釋 ,學生就聽得明明白白,易於消化。

3、類比法:在國中課本中,有些教學內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時可以藉助以前學過的內容來學習新的知識。例如:在講英國時,教師可通過列表與日本進行比較,達到“求同存異”的教學目的:

附圖{圖}

4、聯比法:在教學中,有時爲了避免難點過分集中,在編排時,有意把相互聯繫的知識點沒有全部放在一 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節。教師在講課時,可以聯繫以前的內容進行比較。例如:有關地球外部力量對地形 的影響的知識,就分散到世界分區地理中講述。流水地形安排在“東南亞”中,風成地形安排在“西亞和北非 ”,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歐”。最後我們將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進行對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學的結論。

5、專比法:在講課時,爲了明確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點,同另外知識點進行逐一對比。例如:對中國 的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自然經濟特徵進行專題比較:①比較兩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地形特徵。②比較兩個地 區的交通、資源分佈。③比較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6、羣比法:在系統複習過程中,爲了幫助學生尋找知識間的聯繫,達到對所學知識認識上的新的飛躍,一 般進行綜合性比較,例如:我國的四大工業基地的全面對比: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八

“雲計算輔助教學”的教學設計更強調學習者的需求,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提供儘可能多的、整體的、精緻的課程資源,作爲設計者和教學者要爲學習者儘可能提供真實的情景、活動和任務。在實驗中,經過三輪的行動研究,我們的實驗研究組提出了相對穩定的雲課堂教學模式:以“翻轉課堂”爲核心,包括了課程開發、課前學習、課堂內化、測試與反饋、研討總結等主要環節。在實施過程中,爲了在教學應用上加強與“人人通雲教學”平臺的功能特點匹配,對傳統“翻轉課堂”模式的環節和要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以達到“翻轉課堂”與雲平臺的深度融合。雲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操作環節如下:

1.課程準備

首先是編制導學案。主備教師在該學科集體備課前準備好學案和電子課件,然後在集體備課時共同研討、優化學案和電子課件,整合優化後上傳到“人人通雲教學”平臺的“雲盤”和“導學”模塊。其次是資源的開發和收集,備課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後,依據教學難點和重點,製作微課,或者在其他資源網上收集相關的優質課程資源,推送給學生。

2.雲學習

學生在獨立預習教材的基礎上,運用電腦或者其他電子終端觀看導學案和視頻,觀看、閱讀、聽講,進行課前學習。學生按導學案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製作課堂展示課件,學習完成後,利用雲平臺的筆記功能記錄錯誤和困惑以待課堂上交流反饋。教師可以在課前登錄“人人通雲教學”平臺,瞭解學生預習情況,調整課堂教學進度、難度,制定個別輔導計劃,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雲課堂教學和學習測評

經過三輪以上的實驗教學,在學科組的研究討論下,形成了在時間和順序上基本穩定的雲課堂教學模式課中教學流程,在不同課型、不同內容和不同容量的教學過程中,時間和順序可以做靈活調整。課堂上,首先教師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和“人人通雲教學”平臺內準備的課件和資源,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思維和智慧的火花。接着,學生在小組協作平臺上通過同儕互助,形成統一的意見,由小組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各學習小組在平臺互動交流後,排除重複的提問後,提出本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教師在收到各組提出的疑問後,在班上統一對共性問題進行重難點的答疑和小結。最後進行在線測評,教師通過平臺的後臺統計可以得知學生存在的問題,測試後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並對學生存在的個性化問題進行輔導。

4.提煉深化

通過雲平臺,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表現情況、測驗評價成績,均被實時記錄,形成學生雲課堂學數據。通過平臺系統的分析,可以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應用技巧、分層能力等進行客觀呈現。教師可以通過系統分析發現問題,進行批評性的反思,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

二、實驗情況和數據分析

1.實驗的設計

(1)實驗對象。從2014年4月起,在實驗校七年級4個班中抽取兩個人數、成績基本相近的班級1班和4班作爲實驗班和對比班,其中1班爲實驗班,共47人;4班爲對比班,共46人。(2)研究內容。“雲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程序,“雲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效性及學生學習策略的改變。(3)控制。實驗班和對比班都由同一教師任教,都用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九年義務教材,爲了避免實驗時間過長而導致的干擾變量過多從而影響實驗效果,本實驗沒有采用一年或一學期的實驗週期,而是採用了按教材單元模塊的教學來設置實驗週期,實驗的教學內容爲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時間從4月開始,到6月底結束。按學校的統一規定,每週2課時,實驗時間爲12周,共24課時。教學的任務和要求也一樣,實驗班的地理課採用“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比班採用常規教學法教學。(4)檢測。前測用下學期期中成績,後測用自編的第三章《走進國家》單元能力檢測成績,,前後測試卷在考後經過的學科組總結和分析,信度和效度均達到較高水平。實驗完成後,實驗研究人員還應用修改後的國中生學習策略量表(lassi量表)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測量,並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對檢測的數據進行處理。

2.實驗數據分析

其中,n爲樣本容量,即各班級人數。X是樣本的平均數,即測驗平均分。S爲樣本的方差。

3.學習策略的測量及分析

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的學習策略在動機、信息加工、選擇要點、學習輔助、自我測試和考試策略這幾項上呈統計顯著(P<.05)。表明實驗班學生在學習上更認真投入,思維能力更強,更善於在學習中面對大量信息時,從中選擇重要信息進一步學習,更善於創造和使用輔技術及材料來幫助學習,更善於使用複述和理解監控技術判斷自己對要學習的信息的理解程度,更多地意識到自我評價的重要性,更善於備考。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實驗得知,雲輔助教學對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學生學習策略的改進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教學實驗是有效的。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去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實現有效的知識建構。雲教學平臺的使用,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對話交流去獲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協作品質,以及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雲環境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施,需要教師通過對現有多種資源進行再次利用,實現對知識信息的開發、加工、組合和整理,因此鍛鍊了教師知識重組、意義建構、資源整合的能力;其次,利用雲教學平臺的大數據功能,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批評性的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學;第三、教學模式的改變,促使導學案的設計成爲教學中的重點,是對傳統教學設計的一個顛覆,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作過程,它需要教師對所教的知識進行再加工,需要融進教師的個性、思想、理念和方法,進一步促進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在實驗的實施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1.必須認真編制導學案,重視導學案的應用

導學案是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引領,其質量的好壞關係到整個雲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成敗,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對學生進行導引,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思考,使其在認知上出現新的“衝突”,促使學生爲解決“衝突”而自控性地選擇相應的學習資源,並利用原有認知結構針對新知識的不同情況進行同化或順應,對其原有的認知結構不斷地進行反思和重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新的平衡。

2.提高雲教學主導者的全程把控意識

雲教學平臺是一個新興事物,學生的好奇心也很重,同時網絡的自主性很大,網絡的內容十分蕪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與教學無關的內容所幹擾而分散學習精力。因此,要求教師科學合理地對雲課堂的全程有意識地把控,通過把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把控的內容包括學生的課堂紀律、學習態度、師生互動的頻率、課堂氛圍等.以期讓雲課堂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

3.提倡進行傳統教學和雲計算輔助教學之間的混合學習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 篇九

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提高他們對知識的認識

學生思維的調動首先就要通過提升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才能激發他們的思維。在很多情況下提問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催化素。精心準備的問題能很好的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敏捷性。精心準備的問題相當於爲學生製作的一個磁力場,以教師爲導體,聯合國中地理教材中的內容作爲一種誘發物,從而激發學生的對地理的好奇心、興趣和求知慾,促使他們對學習地理的動性,啓動他們的創新思維。然而學生的求知慾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部分,只有新鮮、奇怪、具有懸念和啓發性的問題才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記憶變得活躍從那進行更好的學習。

例如:在第八年級的國中地理上冊中教學的《中國的自然資源》,當學生了解了我國的土地資源特徵之後,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提問來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髮揮自己無窮的想象力,如:對於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對較少的特點,請問該怎麼做呢?那麼在後備耕地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應該怎麼提升農業生產等的問題呢?請同學們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來。待學生回答完畢之後,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時的進行補充。這樣的做法,使得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變得順暢,也加快了思維的靈活度。通過自己的大腦對問題的分析,從而得出與書本上相似的結構,當學生在獲得了喜悅感和成功感的同時還能不斷的提升對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於增強雪上創新思維的敏捷性。

二、培養學生的情感從而協調發展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過程平等[2]。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想,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唯有關注和注重學生的情感,方能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念、行爲”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教師在教學方面,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知識的的傳授以及技能的培養,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其實,學生在學習上以及實際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對於老師來說,希望老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教師應該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夠培養和感染學生情感的部分內容,然後分別在情感和形象上進行加強潤色,加強學生在學習上投入情感,促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從而獲得體驗學習的積極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宮、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有雪域之稱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態的雅丹地貌等等,這些對地方生動形象的描寫,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那些地區產生崇敬、讚美喜悅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內容的以及我國的地理環境產生情趣和熱愛。

例如:在教學《長江萬里行》時,首先教師要結合長江沿岸的地理特點,介紹長江沿岸各省的氣候、生態等特點,並結合長江的水資源開發,從而積極引導學生收集長江沿岸各省的資料,以開展主題爲《長江知多少》的活動,此時此刻,同學們的內心已燃起了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他們便會在課後積極的找尋資料,或者是查看相關的硬碟、圖書,精心的準備這次活動。實際上,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動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在輕鬆、有趣、愉快的氛圍裏盡情的學習新知識和培養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關於長江的任何故事,也對長江的過去和未來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展望。這樣的學習過程,在教師輕鬆、學生愉快、課堂和諧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

三、結合地理學的特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地理圖冊

形象的地理圖冊能更加直觀的反應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規律,這也是地理知識的第二種語言。準確的利用地圖冊能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讓學生學習“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的時候,根據其地形的顏色變化,找出三種顏色的分解以及相應的高度,通過自己的分析、聯想、概括,在其中尋找出地形的本質特徵、屬性以及內外之間的聯繫,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我國東低西高的地勢以及瞭解分三級階梯的特省,而且還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

(二)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地球上的萬物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氣候、位置、河流以及工農業、資源等,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總而言之,地理具有綜合性。老師咋教學中,善於使用比較的方法,對地理知識進行相關的調整、梳理、提升,不斷的解釋現實生產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例如:黃河與常見之間的比較,氣旋與反氣旋之間的比較,通過找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和聯繫,從而加深學生對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於提升學生的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

四、聯繫生活,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一)教師需要樹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學概念

地理學科中包括了自然、社會等等很多的知識,其內容覆蓋面十分的廣泛,其所蘊含的知識覆蓋面也十分的廣。在其中有很多知識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夠讓學生明白的,它所要構築的立體空間也不是平面圖畫與文字所能夠構築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東西都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地理知識和分析地理問題。因此,我們地理教師就必須要養成“生活地理”的教學概念。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夠過於的依賴於教材,也不能夠迷信教材,我們必須要儘可能地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們學會從日常生活中去認識地理,同時還能夠將課堂中的知識在生活中進行運用,例如出門後如何分辨東西南北,瞭解家鄉各種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將地理知識與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繫,才能夠讓學生們更好的感知身邊的地理現象和事物,從而更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運用生活經驗分析地理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今因爲社會的發展,外界社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僅靠死記硬背有可能夠拿“高分”,但是考試改革後,靠死記硬背也不一定能夠拿到高分,同時學生本身的能力也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現在如何提高學生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爲所有學科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國中地理學科也不能夠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問題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廣,這就要求學生們必須具有更高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所以應該讓學生學會運用生活的經驗去分析,通過生活的感受去思考,從而真正的提高他們理解地理知識,提高個人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世界的人口》的時候,如果僅僅是泛泛而談、照本宣科全世界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問題,學生們就會感受到很空洞,因爲他們從小就在良好的條件下,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累,對這些根本就沒有什麼切實的體會,因此對這些知識即使當時背得滾瓜爛熟,不用多久也會忘記。因此,我們不妨設計以下的一些問題:(1)我們國家有多少人,我們本地有多少人,本地的總面積是多少;(2)本地區人口增長如何。然後在通過這些問題延伸到全國,這樣就會讓學生們對我國的人口情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