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多篇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多篇

在我眼中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歷久彌香。傳統在歷史和文化中孕育,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1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精髓,讓人深深的震撼,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中華傳統文化漸漸淡化,近年各種損壞傳統文化的事情侵入我們的內心。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

面對物質的-,尊嚴應該如何存在?十幾年前的一個春天,韓國某公司的女老闆以員工沒按照她的吩咐去休息爲理由,喝令全體中國員工下跪。一百多名員工迫於無奈跪下,唯獨孫天帥剛直的立在原地。女老闆惡狠狠的威脅說不下跪就開除,孫天帥很堅定的說了一句“我是中國人”後憤然離去。孫天帥用實際行動證明尊嚴實實在在的要重過各種物質甚至於是生命,有尊嚴的人面對權貴不卑不亢,面對不義之財不饞不貪,面對不公之事不忍不避。一個人有了尊嚴便有了支撐生命的靈魂的骨架。一個民族有了尊嚴,那麼這便是一個充滿希望,不可戰勝的民族。

面對日漸冷淡的人心,愛心該何去何從?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的住房是由五個子女湊錢買的,面積不大,臥室只有不到十平米,她的櫃子還是她結婚時候從舊貨市場買的,桌子跟椅子都有幾十年的“高齡”了。她就是中國當代家喻戶曉的人物,傑出的豫劇大師常香玉。建國後,她用自己的演出收入爲農民捐獻了拖拉機;抗美援朝時,她和丈夫在各地巡迴義演,爲志願軍捐過飛機;十年-後,她把補發的所有工資作爲黨費全部上交。愛心是永不低頭、永不屈服的錚錚鐵骨,是人類走向興旺和發達的希望和靈魂。愛心是陽光,溫暖每一個人,驅散所有黑暗,愛心是綿綿不絕的江河,流遍世界各地,一個充滿愛心,懂得團結互助的民族擁有不可戰勝的剛毅。

面對日益物質化的世界,夢想在哪裏生根?“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陳歐用自己的行動來闡釋自己的夢想。他也曾經失敗過,他也曾經失落過。“蝸居,-婚,都讓我們撞上了。別擔心,奮鬥纔剛剛開始,80後的我們一直在路上。不管壓力有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我們做的是自己,爲了夢想而奮鬥。只要努力、自信,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憑着對自己夢想的追求,終於取得了事業的巨大成功。

尊嚴,愛心,夢想,這些只是我們精神世界折射出來的一小部分,但當我們真正地做到了,纔是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2

中國之所以能成爲世界上的文明古國。我想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與內存的活力。

前不久,有兩件事情引起了格外關注。先是孔子、老子兩位古人畫像被穿上西裝,打上了領帶,或爲商家推出衣服的品牌代言人;再就是韓國人宣稱孔子、西施、李時珍是韓國人。這兩件事都有些可笑,卻也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傳統文化是民族內在的靈魂和血脈,是古人對民族的身份證明,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統一的紐帶,是中華兒女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動力。

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不怎麼尊重。在20世紀中後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國文化元氣大傷。固然傳統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專制思想,綱常名教和等級尊卑觀念,它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個民族文化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呢又有哪個民族對自己傳統文化的鞭撻、摧殘得如此絕情呢恰恰相反,我們到處可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愛惜和保護。它包括一片街區,一棟樓宇,一所宮殿,都可能保存其原物風貌,儘可能給後人留下曾經的情感記憶和歷史文化。

有缺點我們不是不可批評。我們大家一貫主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一再強調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只是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慎重,致力於挖掘其永不糜滅的精神力量,弘揚高貴的精神品格,以此豐富我們的時代精神突現民族個性。

實際上,徹底否定傳統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是事情。既然他不能像包袱一樣仍掉,就不如好好的對待它、尊重它、改變它、更新它,使之注入新的精神活力和血液,讓他煥發神采。激發他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揚其中有價值的因素爲現代化建設服務。當年梁啓超曾說:“我們希望我們的青年,第一要做一個尊重愛護本國傳統文化的誠意。第二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學問的方法研究它,得它的真相。第三把自己的傳統文化綜合起來,還拿時代文化補助它,使它成爲一個新的文化系統。

文化是燦爛的,也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精心的照料和培育,而不是隨意的褻瀆與踐踏。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3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五千年曆史長河沉澱的最耀眼的明珠。它們久經打磨而更加韻味悠長。行走在過去和現在,我從地上拾起一顆美麗的珍寶——詩詞。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便在媽媽的影響下接觸了唐詩。它們比兒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樂更加婉轉動聽。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喜歡指尖劃過書頁上帶有淡淡墨香的詩句,喜歡從脣間輕輕吟出兩句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與詩詞的緣分,大概就是那時結下的。

現在,我仍然喜歡詩詞,那份最初的,純粹的愛。學業壓力漸漸增大,我讀詩、寫詩的時間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與它一起的時光。

獨坐牀邊,拿起一本詩詞翻閱。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因爲律詩雖然工整,但總給我一種束縛感,而且相似的句式與詞相比,略顯乏味。特別喜歡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婉轉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絲萬縷的愁緒。“悽悽慘慘慼戚”幾個疊字就傾盡心頭所有的愁,“載不動,許多愁”,愁重舟輕,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這痛苦該多大,哀愁該多深啊!李清照的詞多是傷感的,這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她國破家亡的悲傷,通過哀婉悽苦的詩句直抵人心。多數時候,我讀詩並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唐詩,我最喜歡的一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雖然後來得知作者的人品與詩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對詩本身仍十分喜愛。二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詩句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感動與震撼,又難以言表。或許我與詩詞就是這樣,一切盡在不言中,心靈的感觸勝過了千言萬語。

詩詞,是無比美麗動人的,它是一種情感的美麗載體。把它傳承下去,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形式的學習,而是學會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內心的情感。我有時有了靈感,便常常寫些詩保留下來。往後再看時,回味無窮。我們都應傳承這種美好的文化,讓它們永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4

中華傳統文化有獨特魅力,總那麼使人着迷,吸引了無數的人:詩詞讀着儒雅,崑曲聽得沉醉,對聯用得巧妙……我們都有責任傳承屬於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我與傳統文化的緊密接觸,是一段在淡墨濃墨,點染河山中的難忘故事。

七歲那年,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國畫。爺爺對國畫情有獨鍾,每次都手把手教我國畫。我那時不懂事,總覺得畫畫這種東西誰還不會?便總想掙脫爺爺的大手“任意妄爲”。爺爺也不惱,依舊慈祥溫和地告訴我:國畫的精髓便是靜和謙,每一筆都是靜與動的中和。我那時當然不懂,只是之後安分了許多,在爺爺蒼老與溫暖的手中,體會着運筆的溫和與緩急,靜下心來。

後來,我長大了些,爺爺更蒼老了,而他與我最難忘的聯繫,仍是國畫。爺爺八十大壽時,我親自畫了一幅紅海棠送他。看着那筆墨,我才發現國畫的紅是隆重而不輕浮的,綠是沉靜而不黯淡的,恰如那紅海棠靜綻芳華。這幅畫裝裱後一直放在爺爺的臥室裏,將莊重與沉靜的魂帶入我和每一位家人的心靈。

國小將畢業,我仍成長着,國畫也算我的一技之長了。一次藝術節我報了國畫,卻因沒有時間,直接將過去我的得意之作中的一幅交了上去,卻並未得獎。爺爺聽後教訓我:國畫雖古,也是有人格的,不準被人侵犯它的尊嚴。再好的畫技,若沒有認真的靈魂作支撐,便是黔驢技窮,也不尊重自己。我在這一次教訓中領悟,國畫也有作爲高雅藝術的尊嚴,從此我不再輕慢,在任何事上都認真對待,尊人尊己。

而在去年暑假,爺爺過世的消息卻突然傳來,讓我幾近心碎。我獨自坐在屋子裏,看着牆上掛滿的我成長的痕跡,它們都有爺爺愛的影子。我又想起了那靜靜綻放的海棠,此刻它定還將美留於筆紙,靜靜展現它的美吧?它隨時都是孤獨的俠客,人間的仙子,它的情懷揮之不去。我突然明白了爺爺的用意,國畫的美是永恆的,它用愛感染我,於筆墨間教我謙和,教我沉靜,教我莊重,教我正直。這些,都在將我培養成一個真正內外兼修的中國人!經歷人生滄桑的爺爺,明白這筆墨丹青的真諦,而我,也通過這明白了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不論何時,我都應將國畫的魂,將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傳承下去,因爲這,也是每一個有愛有靈魂的中國人的心願……

世事變遷,唯有一個民族最本真的文化之美能傳承下去。也許丹青背後無關你我他,無關發生了什麼,總能讓我們受真善美的薰陶,自發做些什麼。這就是我與國畫,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高三傳統文化議論文5

每一次指尖輕觸琴絃的觸動,每一次琴弓擦弦而過的輕顫,都帶動着人的心絃,訴說着一個又一個優美而悽婉的故事,二胡,中華傳統文化,民族之樂!我與它緊密接觸,用心傳承!

就在我還在牙牙學語時,母親便爲我帶來了二胡這位朋友,我便開始練習二胡,可是漸漸它便不再是我的朋友,我開始對它厭惡,避之不及,因爲媽媽總催我練習,二胡也沒有好聽的聲音,拉起來手還很疼……

窗外淅淅瀝瀝下着小雨,天陰沉沉的,壓得人彷彿喘不過氣來,我無奈的看了看手中的二胡,嘆了一口氣,心中十分煩躁,心想:什麼《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麼難拉,煩死了!這時樓下的小夥伴喊我下去玩,可媽媽出門時說不讓我下去,於是我只好作罷,重拾二胡,帶着萬分仇恨,拉了起來,刺耳的聲音,令我更加煩躁。

終於我有些受不了了,拿起手機,想到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影片,於是便抱着玩樂的心思打開電影,想看看影片中的二胡拉得有多好!——-一陣飛鳥飛過,綠樹青山,一位佳人出現,是那麼的美麗,此時一陣婉轉的二胡聲響起,是那麼的柔美輕快,我被帶入到音樂中。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無法喜結良緣時,那悽慘的幽悵的二胡聲,彷彿一下子捏住了我的心臟,讓我難受的說不出話來。在梁山伯化爲怨靈哭訴時,黃沙漫天,二胡聲也變得低沉憤怒,彷彿在批判控訴封建不自由婚姻的罪惡。我一口氣看完了整個影片,意猶未盡,時而緩,時而急的二胡聲還在我的耳邊迴旋,餘音繞樑。我感到這纔是真正的二胡,真正的傳統音樂,是在用心演奏,用心在傳承。

我輕輕拿起一旁的二胡,端正心態與身姿,開始拉奏。一邊拉,我一邊回想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有歡快輕鬆,也有沉重憤怒,我彷彿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我彷彿與曲子融爲了一體,二胡的琴絃時而顫動時而平緩,琴弓時而悠長,時而停頓,我拉奏的曲子好像是一個故事,訴說着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訴說着我自己的心事。我忘我的拉奏着,直到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時,我好像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感到了二胡的精髓,中華民族音樂的精髓。我是在用心演繹,用心傳承,即使自己的胳膊再酸,手被劃破,也再也不在意。我與二胡有了親密的接觸!

是啊!“天降大任於斯任也”,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有義務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也不例外,與二胡的一次緊密接觸讓我理解了傳承的真正含義,無論前方的路有多麼的艱險,我都會堅持下去,將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