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精選多篇)

目錄

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精選多篇)
第一篇:優秀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攜手第二篇:論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1第四篇: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融合第五篇:析傳統文化與我國民營企業文化再造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優秀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攜手

優秀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協手

推動柳州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路

一直以來,柳州又稱爲“龍城”。而對於什麼是“龍”?柳州爲什麼又稱爲“龍城”?這兩個名稱雖然響亮,但非常抽象??

接着而來的問題是,柳州的中心文化是什麼呢?古人類文化、劉三姐文化、奇石文化、白蓮藝術、民族風情、工業文化、還是螺絲粉文化?誰也不能真正說得清,最後,只能用多元文化來概括柳州的文??。

“山青水秀地乾淨,人傑地靈道味長”已經告訴我們,柳州最大特點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這纔是我們尋找柳州中心文化的一個基本思想。既然柳州又叫“龍城”,那麼象“龍”這樣的概念能不能與柳州中心文化聯繫起來,並能成爲推動柳州文化與經濟發展的正能量,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

怎樣理解“龍”?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指在有形體的東西之上的,憑感官不能感知,且確實在產生作用的這股力量屬於“道”的範疇;有形體的、憑感官可感知的東西屬於“器”的範疇。《周易》中《乾》卦辭就表述了“龍”的特點:“君子當自強不息”。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龍”正是從“道”中來,它不單純是我們肉眼看到的那個各式各樣的圖騰,而是在圖騰之上那生生不息的不變的陽剛之氣,“龍”的天性完全體現了積極向上,自強不息,大公無私,正氣凜然,純粹善良。所以它不是封建時代帝王權貴的專屬,而是每個人身上都與生具有的陽剛之氣。

中國人對“龍”的感觀雖然停留在龍的外形上,但心裏卻非常能感悟到“龍”之力量,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對“龍的傳人”這一說法深感自豪。

當我們瞭解了什麼是“龍”,柳州·龍城這“龍”的文化就可以成爲柳州的中心文化。

“龍”的文化資源在柳州非常豐富,柳州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精神和企業精神,通過一定的易學探研和解析之後,會變得更加強而有力和深入人心。

《易》曰: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周易》告訴我們,人人都是“龍”,大吉。柳州的企業文化都在遵循“龍”的精神而自強不息和積極向上??所以,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柳州市企業文化的結合,圍繞“龍城之問龍-尋龍-悟龍-現龍”爲系列主題推進的戰略思路前進,相信是推動柳州文化騰飛的一次契機。

目標規劃與推進步驟:

第一階段 龍城之問龍:深入對中國“龍”認識和理解,釋放傳統文化正能量。通過易經文化的深入理解,讓我們清楚看清“龍”的真實一面。將傳統文化正面而積極的內容藉助各種媒介的作用釋放出去,讓“龍”的正能量以各種形式和不同的領域得以展現,建立“龍”在人們心目中全新的概念。

(相關產業:形象宣傳片、傳統文化書籍、文化用品、旅遊產品??)

第二階段 龍城之尋龍:以“龍城·尋龍”爲主題,爲企業之間建立起文化互動橋樑。

通過建立一個企業文化互動的橋樑和通道,引導中小型企業去到一些優秀的企業中去,將成功的管理經驗、人文精神、科學發展、產品體驗等企業的文化進行互動交流和展示,促進發展中的企業通過學習和交流,加強自身企業管理和促進調整發展思路。

(相關產業:活動策劃及組織等統籌服務;產品推介服務;)

第三階段 龍城之悟龍:文化定位和設計開發相關文化產品,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通過對“龍城”中心文化的建立和印象提升,結合柳州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人文精華、特色文化消費來推動“印象·龍城”的系列文化產業,逐漸形成招商引

資和項目開發的落腳點,努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可行性。

(相關產業:校園文化、景點開發、旅遊商品、建築設計、園林設計、傳統文化培訓基地??)

第四階段 龍城之現龍:進一步提高和推動“龍城”城市名片帶來的影響力。 以城市名片來對外實現以“文化·龍城”爲主題的各種研討會、文博會、文化產業高端論壇、文化產業項目招商會、科學技術交流會。提升柳州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的知名度,讓“龍城”再一次騰飛。

第二篇:論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企業文化建設得好,就能實現優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從中國企業500強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團存在的傳統文化入手,分析傳統文化對建築企業文化的雙重影響,論證建築企業如何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實現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達到指導建築企業構建企業文化以及讓企業文化在建築企業中發揮其應有作用的目的。

關鍵詞:建築企業管理;傳統文化;現代文化融合

1 企業管理中的傳統文化探源-

1.1 企業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庸、忠、孝、悌等範疇,湖南建工集團經營思想的發展傳承了儒家文化的誠信、人治和以人爲本的精髓,堅持以人爲本和改革、發展、穩定的方針,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業、社會、員工“之間的利益日趨統一,實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協調發展。

1.2 企業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張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法制經濟,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爲湖南建工集團建立相對集權的總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2.傳統文化對建築企業管理的雙重影響

2.1 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積極影響

2.1.1 儒家文化對企業管理的積極影響 儒家文化特別是它飽含的以人爲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爲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源頭活水。

2.1.1.1 有利於形成義利並舉義以生利的價值觀念

儒家將價值觀的問題論述爲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儒家非常強調義,甚至要求“合利取義”,但這並不是說儒家就不重視利,孔子又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義可以產生利,且只要符合義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團在經營管理中所確立起來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獻”的企業精神,就是對“義”與“利”關係的最好詮釋,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築回報社會和業主,“義”在前,“利”在後,以義(公利)爲先,可能會使集團暫時損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爲必能爲集團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經濟環境,從而開闢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於企業實有百利而無一害。反之,若侷限於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業獲取暴利,但必將背上不義之名,聲譽掃地,到頭來只能爲業主冷落,被市場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嚴懲,最終失去應得之利。

2.1.1.2 有利於形成羣體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風

儒家文化以維護穩定和羣體協調爲宗旨,認爲人從道德修養到社會價值實現的過程,要經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個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問題,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將個人價值置於羣體之中進行衡量和評定。湖南建工集團非常重視團隊建設,培養員工和集團榮辱與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業精神,增強集團的凝聚力和穩定性。同時,尊重員工個性的張揚,充分發揮員工個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爲其自我實現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機會,從而產生對集團的滿意感,增強其歸屬感。組織與個人相輔相成,使集團成爲實現個人價值與奉獻羣體相結合、充滿活力和戰鬥力的團隊,使集團的維繫和發展具有更堅實的基礎。

2.1.1.3 有利於形成以人爲本以和爲貴的人際關係

儒家文化主張“和”,即以和爲貴,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備“人和”的基本條件。湖南建工集團堅持以人爲本的管理觀念,以和諧爲最高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爲集團的跨越式發展謀求優良的內外環境。何況,該集團是一個擁有近20個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築企業集團,如果片面追求一團和氣,忽視各單位的個性而扼殺差異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於資源的優化整合,甚至會出現決策危機。所以,他們力求通過各單位和各種不同因素的差異互補來尋求集團各要素的最佳組合。

2.1.2 法家文化對企業管理的積極影響

2.1.2.1 有利於形成論功行賞的勞資分配觀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實踐意義之一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之二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法治”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就是促使企業建立獎罰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團在這一點上與絕大多數現代企業同出一轍,現行公司制度都是論功行賞,而不是論血緣關係行賞。賞罰分明不僅是傳統文化所闡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則,而且是現代企業管理中都要堅持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2.1.2.2 有利於形成好利惡害的激勵觀

法家認爲人有“好利惡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現代企業不僅要尊重員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動研究員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滿足員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團並不否認員工正當的利益追求,而且把這種利益公開化,鼓勵集團員工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小車、豪宅,這不僅使員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團在嚴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關懷,從而增強了凝聚力,煥發了創造力。

2.1.2.3 有利於形成改革圖新的發展觀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現代企業管理要依據變化的市場經濟所提出的新問題,不斷修訂、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團站在時代改革的前列,與時俱進地出臺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從普通企業到集團公司再到董事會制的大型企業集團,沒有哪項制度停留在過往的環境中。

2.1.3 道家文化對企業管理的積極影響3.1.3.1 有利於形成軟性管理的領導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軟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學家所吸收並運用於管理實踐。“無爲而治”給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種“抓大放小”的領導策略,也是一種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規律,爲當爲之事,不爲不當爲之事。將這一思想運用於現代企業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嚴格按事物本身規律辦事。湖南建工集團在管理中,高層領導主要着眼於關乎全局的戰略性決策的出臺,而將日常事務的決策權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各級管理者各司其職、協力奮進。

2.2 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消極影響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張用正確的“大道”來治理民衆,這是孔孟政治思想體系的方法論原則。遵循着這一文化取向,人們言行舉止重不溫不火而輕奮發有爲,重墨守成規而輕與時俱進。這一文化觀念與現代企業管理堅持和倡導的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新理念大相徑庭。

2.2.2 可能助長企業管理中的家長制作風

傳統文化禮教範疇中的“三綱五常”禮制滋生出的長官爲尊的“家長制”文化觀念,成爲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弘揚先進文化的嚴重障礙。這一文化取向在企業發展中,無疑也助長官僚主義的家長制作風,嚴重影響和諧企業的建設。

2.2.3 可能滋生企業管理中唯心觀念的頹廢文化

傳統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讖緯之學的消極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觀念頹廢文化,與現代企業中需要引進的先進文化格格不入。建築企業中一些管理者放棄高遠的理想和鬥志而篤信神仙菩薩,或拆除

某些建築,以避讓“兇險之兆”,或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祖墳,以期佔盡風水、永享高官厚祿之福。

3 建築企業管理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繼承併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

不言而喻,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要把弘揚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和努力體現時代特徵和時代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爲今用、推陳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業形象內化爲品牌形象

未來企業競爭主要是品牌競爭,品牌是一種內化的文化,我國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現代企業品牌塑造的原動力。“仁德”等傳統文化中積極的價值取向通過品牌塑造最終-將滲透在企業的發展模式和員工的行爲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團以體現仁德之義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獻”的企業精神爲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築航母爲目標,在經營規模上連續幾年跨越“百億元”大關,連續幾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承包商和工程設計企業雙60強,名列湖南百強企業,榮獲21項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加上資質準人的廣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極大地提升了集團自身的品牌形象。當然,現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個性、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生活,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才能爲品牌注入新的內涵。

3.1.2 將“和”昇華爲現代企業間的和諧競爭

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爲貴”爲和諧企業的建設找到了很好的註腳。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們普遍追求立足於競爭的和諧或以和諧爲目標的競爭。現代建築企業需要以超前的眼光,從更高的基點看待競爭,必須真正意識到發展是需要和諧社會環境的,而且必須爲和諧的社會環境付出相應成本——包括納稅和資助社會公益事業。把競爭上升到和諧的競爭,客觀上要求企業實現競爭觀念的創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雙贏、互補的競爭觀念。湖南建工集團確立了“全員入市,健康提速,以人爲本,品牌領先”的發展理念和“壯大母體,全員負責,資源共享,內外聯動”的發展思路,從而贏得了“母子同步騰飛,航母得以啓航”的良好局面。

3.1.3 創設管理制度與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管理環境

法家文化主張“法治”,反對“人治”。將法家精神貫徹於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設,要求企業把持續經營的基礎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組織規範和平等客觀的標準之上,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企業的法制文化,而且傳統的法制觀念要與憲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規章制度要與時代的要求適應。湖南建工集團的管理制度與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管理環境,充分體現了湖南建工獨特的價值觀——一流、超越、精作、奉獻,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築與服務,以奉獻與回報社會。

3.1.4 創新順其自然的、授權的和寬鬆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張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授權的和寬鬆的管理方式,這也是一種哲學理念,與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傳統價值觀一脈相承,也會對企業文化建設起到借鑑作用。在現代企業文化中,應更加註重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團放開各子公司的手腳,爲他們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鼓勵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極大地推進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積極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抵制並改造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

面對新世紀以創新爲核心的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將傳統文化整合成與技術創新爲驅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形態。當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爲重要:培養公平競爭意識,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競爭環境;追求科學精神,提供創新的永恆動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築企業由大變強,立於不敗之地。

3.3 沿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改進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學的管理能優化整合資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沿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通過建立並用優秀的企業文化來促進企業管理,已成爲衆多企業管理者的共識。建築企業必須具有世界眼光,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才能改進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諧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進企業管理,就要謀求和諧的內外部環境,只有這樣,纔能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增強凝聚力,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達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爲代表的傳統文化中,和諧問題是核心和要義,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精神。當前,建築企業正處於圖強奮進的關鍵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3.3.2 見利思義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員工在市場經濟中增強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的同時,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消極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不講信用、坑蒙欺詐等現象。沿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就要在企業倡導見利思義的精神,以取得優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團把培育質量文化作爲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嚴格質量目標管理,每搞完一項工程,通過不斷總結、概括、宣傳和推廣,逐漸形成富有自己特色

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1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

(一)中國企業文化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企業文化發展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胡平在《企業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指出: “ 中國的企業文化在與國際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部分。要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國內外企業文化的優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們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在融合的過程中創新,實現兩種文化的對接和超越。 ” 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哲學方面,存在一些差別。比如,英美國家的企業比較強調 “ 理性 ” 管理,注重規章制度、管理組織結構、契約、個人奮鬥、競爭等的作用。而東方的企業則更強調 “ 人性 ” 的管理,如強調人際關係、資歷、羣體意識、忠誠、合作等的作用。換句話說,在是以理性爲本,還是以情感爲本;以物爲本,還是以人爲本的問題上,英美企業管理和東亞企業管理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這兩種管理模式雖然也互相借鑑,取長補短,但是由於母體文化不同,它們不可能完全趨同。這裏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東亞企業管理模式的影響越來越大。日本的企業正是在堅持其固有的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創造了一種嶄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傳統的東西是一種永恆的東西。從經濟的角度說,每一個時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給他們的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如果我們擴展一下就會發現,每一代人除了必然遇到前一代人留給他們的經濟因素,而且還會遇到政治的、觀念的、行爲的、生活的等各種因素,這些因素的綜合就是傳統。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承認,人們總是生活在傳統中。 “ 他們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除去其個體的特性的差異之外,都是對他們出生前人們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的重複。 ” 希爾斯講: “ 無論一代人多麼有才幹,多麼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無論他們在多大的規模上表現得多麼輕率冒失和反社會道德,他們也只是創造了他們所使用的和構成的這一代的很小的一部分東西。 ” 雖然轉型時期和知識經濟時代給人類的創造力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個人的作用也因社會系統處於分叉階段而隨之增大,但是,我們還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能高估了包括我們在內的任何一代人的創造力,不能低估了傳統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永恆性和慣性。

傳統是歷史長期的積澱,是一個民族寶貴經驗的結晶,是一筆十分豐厚的資源,是轉型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創造的基礎。任何發展都是在一定基礎上的發展,任何創造都是在特定前提下的創造。 “ 人的創造力很有限,而真正的創造又需要靠傳統的構架才能進行,於是,當各種權威發生危機而解體時,個人所依據做決定與創造的資源就少了,因此,獨立判斷力便逐漸萎縮。 ” 轉型社會是需要巨大創造力的社會,傳統提供的創造資源,正是人們建設有民族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的寶貴財富。日本民族把他們傳統的東西融合進現代社會,建立了日本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的實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也應當充分利用自己民族優秀的傳統資源。對此,中國的學術界已有深刻的見解,認爲中國思想家們的文化創造離不開自己的傳統。

文化學者龐樸早在八十年代末就談到過文化繼承問題,他說: “ 我們政府提了一個口號: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謂 ? 有中國特色 ' ,是說不可能在一個空白的大地上建設一個抽象的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在中國 10 億人口中實行的,不管怎樣要具有中國特色,而且要一定具有中國特色。 ” 龐樸說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飽含着深厚的激勵我們去建設奮鬥的精神力量與道德基礎。他舉了一個胡適的例子: “ 譬如說胡適, …… 他提倡全盤西化,認爲中國傳統一概要不得,但是他卻做過一首非常有趣的詩,這首詩說, ? 知其不可而爲之,亦不知老之將至,識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棄。 '? 知其不可而爲主,亦不知老之將至 ' ,這兩句都是孔子的話。第一句是強調一種道德力量,一種意志,這就是 ? 人文主義 ' 中的優點部分。第二句話 ? 亦不知老之將至 ' ,是說爲理想、目標去奮鬥,奮鬥到什麼程度呢,不知道 ? 老之將至 ' ,這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像胡適這樣一個主張全盤西化的人,也認爲中國文化在解決人的理想世界、人的內心世界上有很多好的東西。 …… 西方大機器的發展,使得人的內心世界空虛。因此,西方就有人提出要來東方找尋些什麼東西。東方、中國傳統文化裏面所包含的關於人的理解、人的內心世界的這樣一些東西,對於彌補西方,或者說對於我們未來還是很值得保留的。我們不要忘記傳統中不足的部分,但是也不要把傳統中的好的東西一概扔掉。 ” 歷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全面的過程,既體現了學習西方對於我們有用的東西,又繼承了傳統裏面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韓國學者李文永也在《〈論語 ? 孟子〉和行政學》一書中,深刻地闡釋了對傳統的理解: “ 一個民族也是這樣,繼承了過去優秀的東西的百姓要比不懂得繼承的百姓更成功。舉例說,日本把《論語》、《孟子》作爲古訓保存下來,保持着溫和的官僚機構文化,並將它運用於企業經營,實現了經濟發展。 ”

現代管理學之父杜拉克認爲:對於傳統文化,可以利用它而不要改變它。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改變企業文化成爲一種管理時尚。許多企業的確需要改變其根深蒂固的行爲習慣。但是,杜拉克認爲,改變企業的某些不良行爲,似乎與改變一種傳統文化無直接關係。他的觀點是,傳統文化可以保持,而通過具體行爲方式的改革,即可改變不良習慣。他以日本、德國爲例說,(來源 本站)在 20 世紀 40 年代,日本及德國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失敗,他們的價值觀、社會制度以及他們的文化都蒙受了恥辱。但現在的日本和德國在文化上依舊明顯是日本式的和德國式的,不論這種行爲或那種行爲是如何的不一樣,事實上,行爲的改變只有在現存 “ 文化 ” 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他說: “ 日本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是所有非西方國家中唯一成爲現代社會的國家。這是由於在 100 多年以前,它的改革者就有意識地使新的 ? 西方化 ' 行爲建立在日本的價值觀及傳統的日本文化的基礎之上。現代的日本企業及大學在形式上完全是 ? 西方化 ' 的,但它們只是作爲一種容器,裏面裝的依舊是對一個家庭社會互相承擔義務並表示忠誠的傳統而絕非西方的文化。 ”

在中國的企業文化中,德治、人尊、人際關係,三者是統一的。現代西方的管理者不斷探索和完善一種企業文化的行爲能力,他們將探索目光投向東方文化,認爲以儒學文化爲代表的東方文化,其中的德治、人尊、人際關係等思想,實際非常先進,代表了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最終趨勢。他們用東亞的儒學思想改進自己的管理意識與手段,認爲它完全可以創造一個能使員工奮發學習、不斷進步、攜手努力、克盡己責的組織。這樣的組織不僅創造財富,而且培養人才,向社會推揚一種精神道德 —— 將企業員工生存質量的改善,擴大到社會環境的改善、社會中人的行爲能力和自覺意識的提高以及人與人親和互助關係的加強。 “ 公衆責任第一 ” ,成爲企業文化追求和樹立的信條。杜邦公司說: “ 化學工業使你的生活更美好! ” 勞茨公司承諾 “ 爲人們創造最佳環境。 ” 肯尼迪和迪爾評價說,該公司 “ 強烈地關心發展健康而愉快的居民村,而不僅僅是建造居住單元 ” 。作爲企業文化精神層次的挖掘和探討,西方人也看到了海爾文化的精彩實質,它之所以能夠登上哈佛講壇,說穿了,是它那個不是奧祕的奧祕,那個幾乎成了海爾所有的響亮的文化 ——“ 真誠服務到永遠 ” ,它反映出德、信、人尊、人與人之間親和的傳統精神在企業文化中延續。孟子云: “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 曰:不若與人。 …… 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 ? 曰:不若與衆。 ” 按照孟子的思想,反映在個人、家庭、社會的道德觀與價值觀,是 “ 與人樂樂 ”“ 與衆樂樂 ” 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那麼作爲世界上最重要的組織 —— 企業組織,反映於它的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難道不也應是 “ 與人樂樂 ”“ 與衆樂樂 ” 嗎?

因此,對傳統的東西,不可能割斷它,也不可能跨越它,去作空白地上的建設與創新。

我們在探索中國企業文化的建構模式時,應當把傳統文化作爲一個重要因素和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來認識。

(二)企業文化創新:我國傳統企業文化的迴歸

我國加入wto已經兩年多,學術界和企業界爲了迎接入世對我國企業的挑戰,提出了企業文化創新的概念,即創新我國現有的企業文化。很多人認爲現階段企業文化的建設應該努力引進國外先進的企業文化,而不是繼承和發揚傳統企業文化,甚至有人專門拿國外的企業文化與國內傳統企業文化相比較,從中指出傳統企業文化的缺點和弊端,進而對其進行否定和拋棄。事實上,企業文化是基於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進的企業文化如果不能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它就會水土不服,所以我們在引進西方先進企業文化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洋爲中用,中西結合”的原則。一味強調西方企業文化的有效性,忘記傳統企業文化的精華,結果只能以失敗告終。在國內很多企業用引進西方企業文化的方法來創新我國企業文化,並遇到很多困難的時候,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都應考慮一下我國的傳統企業文化。我國曆代君王都有重農抑商的思想,商業產生的歷史非常久遠,但發展十分緩慢。這就形成有鮮明特點的傳統企業文化,它對我國現有的企業文化的創新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分析我國傳統企業文化的特點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來討論一下我國傳統企業文化的特點。

1、重“義”輕“利”的企業價值觀。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文化思想,其實質是倫理文化,道義文化,只要以“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來調節人們的行爲和利害衝突。因此,在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方面,佔統治地位的必然也是重“義”輕“利”的企業價值觀。孔子說“君子明得大義,小人只懂財利”(《論語?禮仁》)。漢代大儒董仲舒也說“要重視道誼,不謀利益,不計功利”(《漢書?董仲舒傳》)。把“德本才末”的基本價值取向進一步落實到行動上,儒家反覆告誡人們“擺正”義和利的關係,要使個人的行爲與仁義、道德、道義相符。而不計較功利或物質利益。這種重“義”輕“利”的企業價值觀對我們企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誠信爲本”、“薄利多銷”的企業理念。

賤買貴賣,獲取利潤是商人的基本目標或經營手法。中國古代商人不乏有唯利是圖的奸商,但是廉賈也不少。“誠”是儒家倫理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德目,也是中國交換倫理德重要典範。宋儒周敦頤在《通書》中寫道:“誠者,聖人之本”;“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可以贏來商業信譽,引來更多的顧客。司馬遷說“貪賈三之,廉賈五之”。他們的經營方針是“誠信爲本”、“薄利多銷”即通過樹立“誠信無欺”的經營信譽贏得顧客。以“薄利多銷”來增加

利潤。“誠信爲本”的企業理念也可以被視爲中國傳統企業道德的核心。

3、價實、貨真、量足、守義的企業倫理道德。

傳統的企業理念體現在企業道德行爲上就是“價實”、“貨真”、“量足”、“守義”,這既是企業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企業的行爲準則;價實,是說的商品價格,歷代把“口不二價”作爲經營者的美德;貨真這是說商品質量。《禮記?王制》雲:“布帛精細,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就是說經營者必須對消費者負責,保證商品質量;量足,是說商品計量,這裏不僅是說商品絕對數量的足量,還指計量單位的統一;守義,是談經商作風,也是一種企業風尚。中國傳統道德觀是“見利思義”、“義然後取”、“信義不欺,一諾千金”。企業文化浸潤了傳統文化思想。

4、富好行德,賙濟貧民,捐贈國家的企業傳統行爲。

商業社會中的商品交換行爲不應當是無序的,必須有一整套商業倫理原則和規範進行制約。我國商業倫理產生最早,其中最重要的規範就是“勤”、“儉”、“察”。《尚書?大鬲漠》曰:“克勤於邦,克儉於家”。顧炎武在《肇城志》曾經說道:“新都勤儉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察”即精明,也是商人、商業企業必須具備的企業文化素質,故有“賈以察盡財”之說,商人必須以聰明智慧而贏得財富。中國古代商人經商致富後,大都能賙濟貧困農民,處理好自己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史記?貨殖列傳》曾經記載,西漢商人卜式曾捐款二十萬,賑濟徙民。明代倭寇入侵,在抗倭鬥爭中,商人頗多盡力。《倭寇考略》記載:“商人文士有資者,捐金助餉以備倭,如陸鐫,上海人,捐金十萬助倭餉”。我國古代商業企業優良傳統正是通過商人的行爲而表現出來。樂施於民成爲商人的美德。正確處理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利益關係是商人的道德行爲準則。正是這種傳統美德爲我國後來的企業樹立了榜樣,也使我們看到傳統企業文化的價值。

5、體現着強烈的民族愛國意識,觀念文化起主要作用。

這一點在中國近現代體現尤爲強烈。近代中國的經濟及歷史現狀,決定着強烈的民族愛國意識是中國近代和現代企業文化的主導意識。愛國民族意識主要表現在“實業救國論”、“主人翁精神”,近代民族資本家榮氏兄弟、新中國成立後鞍鋼的孟泰、大慶油田的王進喜等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國傳統企業文化中,不是制度文化起主導作用,而是觀念文化即意識形態起主導作用。民族資本家興辦企業其經營往往不單純爲了經濟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如榮氏兄弟、張元濟等把“實業救國”作爲其興辦企業的最高目標。

要創新我國企業文化具體方法有很多:包括管理型文化創新、經營型文化創新和體制型文化創新等等。這些只是停留在操作層面上,但是在創新的指導思想與方向方面,我國企業

界還處於探索階段。很少有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會考慮我國的傳統企業文化。實踐中,能夠具備我國傳統企業文化的五個特點的企業文化更是寥寥無幾。很多企業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企業文化,稱其是先進的、創新的企業文化。這種思想是極不利於我國企業文化的創新。縱觀企業文化發展史,企業文化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學者提出的。但究其根源,美國的企業文化深受日本的影響。上世紀中後期日本經濟的奇蹟,使得美國特別關注日本,這當然也包括企業文化。美國的企業文化就是在吸收日本先進的企業文化的基礎上改造、加工和發展而產生的。當我們探索日本的企業文化時,我們會恍然大悟。日本人在讀中國的《論語》和《道德經》時,在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史時,我們似乎明白了這樣一個事實:日本的企業文化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中國到日本再到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我國的傳統企業文化經歷了一個個大循環。因此,國內很多企業努力引進西方先進的企業文化,實質是我國傳統企業文化的迴歸。創新我國企業文化必須以我國的傳統企業文化爲基礎。

對我國傳統企業文化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文化作爲一種文化形態,它相對於社會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種支流文化。因此創新根植於社會文化創新,卻又不同於一般的社會文化創新,它源於社會文化創新又區別於社會文化創新,應該說它只是一個微觀的社會文化創新。整個社會文化創新決定了企業文化創新,因此我們研究企業文化創新還必須從社會文化大環境出發。只有造就一個社會文化創新的好環境,我們的企業文化創新纔有取之不盡的源泉。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企業文化如何與當代市場經濟文化相融合、促進企業文化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個影響世界發展的大課題,不只是擺在中國人面前必須儘快研究解決的大課題,它的解決必將影響整個世界文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四篇: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融合

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融合

內容摘要:要提高我國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競爭力,必須重視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建設我國現代企業文化要重點處理好三個關係,要體現民族特色、現代文明成果和個性特徵。

關鍵詞:現代企業文化 民族特色 現代文明 個性特徵

現代企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爲企業文化的競爭。要提高我國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競爭力,必須建設好我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我國現代企業文化要重點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融合

我國現代企業文化,首先要體現中華民族特色。優秀的企業文化總是在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統一的基礎上,吸收本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並顯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必然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包涵着豐富的、具有規律性的管理思想。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能夠成爲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更能使我們的企業顯示出突出的中國特色,即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我國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說,指我國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物質、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包括風俗、習慣、心理、道德、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觀念形態的思想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許多方面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所倡導的經營理念、戰略思想和管理原則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嚴賞罰,兵家重謀略,道家講無爲而無不爲,都可以給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借鑑。如儒家的“仁義”、“慈愛”、“忠信”、“誠敬”等思想,同現代企業發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導企業家和從業人員更好地做人做事,愛崗敬業,凝聚企業的向心力。隨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歷史需要並將造就一批具有“國士”之風的現代企業家。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先生在給北京光華德魯克研究會的開幕詞中說,“管理者不能依賴進口。即便是引進,也只是權宜之計,而且也不能大批引進。中國的管理者應該是中國自己培養的,他們深深植根於中國的文化,熟悉並瞭解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只有中國人才能建設中國。”

培育我國現代企業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養料,吸收傳統文化合理內核,從六方面建設我國特色現代企業文化:

堅持以人爲本的價值取向。以人爲本是我國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國現代企業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傳統,堅持以人爲本,對職工講仁愛關懷。重視人際之間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爲企業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現。

樹立合作競爭的“雙贏”競爭理念。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也是協作經濟,即合作競爭,實現“雙贏”。“雙贏”模式是我國傳統“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實踐證明,和諧與競爭的統一纔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我國現代企業要繼承和發展我國“和”文化,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樹立“雙贏”的競爭理念。

發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華民族素來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寶貴箴言,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爲、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將充分調動發揮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個組織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

秉承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信任經濟。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導“仁、義、禮、智、信”爲做人的基本準則。培育我國現代企業精神,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國人誠實守信的傳統,把誠信作爲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貫穿始終。

強化敬業樂羣的團隊意識。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特別強調羣體意識和團體主義精神。建設我國現代企業文化,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強調羣體犧牲精神、勤勞敬業精神、整體爲上的集體主義道德,強化敬業樂羣的團隊意識,創造出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發揮出企業的集體主義精神。

胸懷以天下爲己任的社會責任感。要發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我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把發展現代企業同振興中華民族聯繫起來。

歷史性和現代性的統一

對於中華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一定要融入現代意識,要融入市場經濟意識。我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學習與借鑑西方先進的企業文化,體現現代文明的成果。企業文化本身就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西方國家出現的管理新潮,是一種新的管理科學理論。學習和借鑑西方先進企業文化成爲培育我國企業文化的重要途徑。西方現代企業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學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全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觀念,是社會進步和現代化最重要的標誌和保障。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對西方企業文化中優秀的東西大膽拿來,爲我所用,並要將其“本土化”。同時,西方每個國家的企業文化也各有特色,如美國企業重視的是創新精神,日本企業強調的是團隊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個人創新精神是知識經濟的迫切需要,而團隊精神是企業作爲有效率的科層組織的內在要求。我們要綜採衆家之長,把個人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結合起來。建設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一個文化選擇、文化組合和文化重構的創造性過程。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哲學方面,存在一些差別。比如,英美國家的企業比較強調“理性”管理,注重規章制度、管理組織結構、契約、個人奮鬥、競爭等的作用。而東方的企業則更強調“人性”的管理,如強調人際關係、資歷、羣體意識、忠誠、合作等的作用。在是以理性爲本,還是以情感爲本的問題上,英美企業管理和東亞企業管理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這些都值得我國企業借鑑,以取長補短。

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在學習與借鑑西方先進的企業文化的同時,還要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彌補我國傳統文化中缺失的基本價值和思想觀念。我國傳統的等級制度、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和傳統的計劃經濟使企業缺乏服務意識;官本位傾向和論資排輩的思想影響了人才的成長;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對言傳身教的重視給企業制度文化建設帶來難題;複雜的人際關係增加了組織的內耗;求穩怕亂的思想影響了企業創新精神、競爭意識的發揮;片面的羣體觀念影響了個體才智的發揮;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業的人才激勵機制。當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特別要強調法治精神,因爲我國傳統文化中重“人治”輕“法治”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強制度建設”,追求科學管理,這必然要求企業要從習慣的“人治”向現代的、科學的“法治”轉變。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強調“法治”,並不是否認企業家和管理人員個人素質、管理能力和知識經驗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關鍵是處理好“人治”和“法治”、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係,把二者有效結合起來。

我國要實現現代化,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首先就需要在思想文化上“補課”,必須接受那些全人類共同的和現代化最需要的基本價值,補上自己的文化傳統中“缺失”的部分。所以我國文化在與現代化接軌的過程中,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積極有效地接受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讓自己的思想文化觀念體系更適合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繼承、發掘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創造性的現代轉化,使之成爲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只有將西方科學管理理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有機地契合起來, 培育我國現代企業精神,這纔是我國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共性與個性的和諧

企業文化的共性特點和個性特點是相輔相成,企業文化建設要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係,要體現個性特徵。企業對自身共性與個性的認識與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業能否長足發展的根本。認清共性,對於企業來說,就是找準了立身發展的根本,而認清個性,就是找準了差異化發展的競爭之路。企業文化的共性內容應包括企業的最高目標、共同價值觀、

道德規範、環境標識等。

企業文化建設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能較好地反映時代特徵和精神風貌。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應當體現共同理想、集體主義精神、主人翁責任感以及服務奉獻精神、科學精神等,要弘揚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鬥的精神,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這是共性的東西。但由於企業行業不同,或同一行業所處地方環境不同、歷史傳統不同、體制模式不同、員工素質不同、承擔的社會職能不同、規模大小以及追求的企業目標不同,進入市場的時間不一樣,因此企業文化也有不同。

目前我國企業文化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共性有餘,個性不足,缺乏鮮明的個性。許多企業文化存在口號式、公式化、雷同化、概念化現象,缺乏鮮明的個性,不能以通俗形象的語言表達,過於抽象,使人不知如何操作。

目前我國企業的理念使用頻率最高的幾組詞語,如“求實、奮鬥、團結、創新、拼搏”等,失去了企業精神的鮮明個性和特色,變成了所謂工業企業中標準件的組合。這也就是使某個行業、某個企業的企業精神變成了所有企業共有的“企業界精神”。缺乏針對性和企業個性,不能反映不同行業的獨特傳統、獨特風格和獨特追求,給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構不成自己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要遵循個性化原則,要有特色鮮明的個性特徵。企業精神的生命力體現的一個重要標誌在於擁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企業精神是很難凝聚職工並煥發職工鬥志的。企業精神的概括和提煉要富有個性、特色和獨具的文化底蘊,在表達上要體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突出個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獨具的文化魅力。

凡是成功的企業,都有自己特色鮮明的企業文化,例如, 北京同仁堂的“濟世養生”、“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杭州胡慶餘堂的“戒欺”,大家都知道這是胡慶餘堂的企業精神;寧波雅戈爾集團的“裝點人生,服務社會”,既有行業特點,又有獨具的文化底蘊;廣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靈氣,取本田精髓,創世界一流”的企業精神,使企業獲得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大連燃料總公司的“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既有行業特點,又體現了員工的奉獻精神。 一些國際知名企業的企業精神就獨具強烈的個性色彩,如硅谷精神:“容忍失敗,鼓勵成功”;松下精神:“把乾毛巾再擰出一把水”,不但有特色,而且語言十分形象生動,讓人過目不忘;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因爲有不少發明創造而蜚聲世界,它的管理之道是“無爲而治”四個字,真正體現了高科技企業的企業文化特色,因爲真正的科技發明什麼時候出現是很難預定的,“無爲而治”反映了寬鬆自由的研究氛圍,比較符合科學研究的特點;ibm的文化則是24小時到位的服務文化。

總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鉅而又細緻的建設工程,要循序而進,因勢利導,根據企業的實際和可能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不要急於求成地提出口號化、雷同化的“企業精神”、“企業理念”,要充分體現民族特色、現代文明成果和個性特徵。

第五篇:析傳統文化與我國民營企業文化再造

龍源期刊網

析傳統文化與我國民營企業文化再造

作者:汪 芹

來源:《科學與管理》2014年第05期

摘 要:我國的民營企業家缺少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蘊,以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引艮多問題。筆者認爲民營企業衝出敗局的關鍵還是在於擺脫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發揚傳統文化的理性光彩,對民營企業文化進行再造。

關鍵詞:傳統文化 企業文化再造

一、傳統文化對民營企業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

1、重人治、輕法治,影響組織的創新能力

民營企業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一切老闆說了算,就連最簡單、重複性最強的事情也得由老闆來決定。老闆不可能通曉萬物,正確處理每件事情。此外,老闆的決定有時不具有連貫性,讓下屬無所適從。這就是“人治”本身所缺乏的準確性。這種現象常見的原因在於:我國的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實行家長式管理,又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經營中的經驗管理和盲目決策現象時有發生,且容易滋生獨斷專行和官僚主義經營,使企業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競爭的活力。

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的民營企業家有50%以上配偶在本企業擔任高層管理工作,已成年子女有20%在本企業工作。企業引入家族關係,使企業由原本比較簡單的人際關係複雜化了,家族關係又會壓迫和屏蔽工作關係。一個人在企業中,既是家族一員,又是企業的一員,會引起角色衝突。這一切都將導致企業目標多元化,企業效率自然下降。家族企業中的家族成員,至少有三個目標:利益收入、穩定的家族生活及家庭關係、防範外人。企業家族網的形成,意味着企業中形成了小利益共同體,這個網阻礙其他人的創新,甚至阻礙他人能力的正常發揮,從而阻礙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中的家長制還會影響決策的科學性。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市場中,戰略決策如果失誤,後果不堪設想。例如,曾是韓國第十四大財團的“韓寶”集團,在沒有對世界鋼鐵的發展前景和世界鋼鐵市場進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借鉅款盲目興建“世界第五大鋼鐵企業”一一韓寶鋼鐵公司。當韓寶鋼鐵公司建成投產後,由於國內市場需求飽和,造成產品積壓滯銷,並因此無力償還到期債務而導致公司破產,並連鎖導致韓寶財團破產。

2、企業文化具有過濃的個人意識

大部分民營企業實際上是老闆家庭的擴大,企業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就是老闆個人愛好、個人志趣、個人行爲方式、甚至個人生活習慣的擴大,是老闆家族傳統、家庭文化的擴大,完全依附老闆和家庭而存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深圳一家民營企業,企業所有日常安排都是由老闆和副總經理關在辦公室裏做出,一般部門主管難解其意、難以貫徹執行,於是老闆助理提出每週召開一次公司例會,公司所有問題擺在桌面上談,老闆的所有工作主張和計劃在會上公開討論,讓大家理解後再執行,以便提高執行效率。老闆勉強同意了。但例會堅持五次就被老闆取消了,原因在於老闆覺得很多決策要在會上與部門主管討論太麻煩,而且很多決策老闆自己也提不出充分的依據,在公開會議上很難拿出有力的理由來回答各部門的詢問。其實原來,大多數民營企業內部實際上是一種灰色、非理性的個人私下的遊戲規則,無法用常規邏輯道理來解釋。久而久之,員工不是以“對”或“錯”作爲判斷其價值的標準,而是以權力關係、交情作爲價值判斷的標準。這必將導致企業文化的低劣。文化低劣的企業中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個人之間的對立和部門之間的矛盾造成企業整體運作摩擦力增大、阻力增大,從而提高管理成本,影響企業的發展。企業內是否確立了一種尊重個人意志、激勵不同聲音、尊重員工個性,充分溝通的“政治氣氛”是企業是否迅速發展的關鍵。一個企業,只要確立了一種開明的企業文化,不同意見和要求能被充分尊重和認真對待,那麼,技術改進、市場拓展、生產效率提升、新產品開發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二、消除負面影響的途徑——民營企業文化再造

“傳統文化是有魅力的,傳統文化又是蒼白的;她的魅力在於其理性認識的光彩,她的蒼白在於其感情思維的朦朧。弘揚傳統文化,用之於現代管理的關鍵,在於澄清她的朦朧,光大她的光彩。”這段話突出了傳統文化理性認識的光彩一一(1)認識、承認人的行爲能力是管理的基本依據;認識、承認人的行爲能力的不同,應進行不同的管理(2)從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關係中,認識人的行爲能力發揮作用時所必需的社會關係性條件,進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3)要使“義利觀”成爲我們行爲準則,必須形成保障性的秩序制度和反映這一行爲準則的指導思想,因而產生了“禮”與“仁”的管理理念(4)人的行爲能力、價值觀、管理制度、指導思想,是一種有着自己規定性的,處於客觀運動中有着變化可能的客觀存在,要使之在客觀運動中保持和發展自己的規定性而不至於消亡,就必須對其進行主動的主觀培養。其突顯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互利協作取利的價值觀,要求人們在這一行爲準則規範下,充分發揮人的專業性行爲,充分發揮出人類最本質的屬性“創造性行爲能力”,也只有在互利協作條件下,人的專業性創造行爲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和發展。

由於歷史原因,早期我國民營企業家大多數是當時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層面的人士,所受教育有限、層次不高,這些先天不足造成了民營企業家們不能光大傳統文化理性的光彩,將“義利觀”這一普遍的價值觀與本企業的特殊行業性質決定的行爲準則統一起來,構造出較完整的企業文化結構,從而在發展人本質的基礎上發展本企業。所有的優質企業文化,所有的優質企業基本價值觀,往往都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以人爲本”的基本內容。因此,我國民營企業能否克服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關鍵在於能否對企業進行以人治爲基礎的法治管理,以“以人爲本”爲基本價值觀即以對人的正確理解爲前提,再造出反映企業特徵的企業文化;消除或最大限度地減少“黑暗壓制力”,把企業內部員工蘊藏的創造力和激情全部釋放出來,企業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民營企業文化再造的主要內容

目前,儘管國內對“再造”本質的理解有很多種,但根本內容卻是指“重新創造”、“重新設計”、割捨舊的東西而重頭做起。根據民營企業文化存在的弊病,對其企業文化進行再造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1、從整體上對病態企業文化予以徹底捨棄,重新構建起健康的、能長時間促進企業經營業績增長、更高層級的企業文化。

2、對企業多元文化層次或結構的位置重新設定,構建新的核心層次,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運行系統。

3、徹底改變傳統緩慢的企業文化傳播與擴散形式,大幅度減少企業文化生產的程序,明顯縮短其形成與滲透的過程和時間。

四、民營企業文化再造的步驟

1、以“以人爲本”的基本價值觀爲基礎,提煉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由於企業價值觀是整個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因此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是重塑民營企業文化的首要戰略問題,優質的企業文化,無論具有什麼個性,都應該以人爲本,把以人爲本作爲最基本的價值觀,並且把這種價值觀作爲其他一切價值觀的基石,從而作爲整個企業文化的基礎。提煉以人爲本的價值觀就是塑造企業文化的精髓。企業以人爲本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以人爲目的;以人爲工具。以人爲目的,就是要滿足人的根本需求;以人爲工具,就是要發揮人的潛能以服務於企業。其充分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的主要內容。無論是以人爲目的,還是以人爲手段,都必須以企業對人性的理解爲基礎。以人爲本的價值觀還體現了共性和個性的辨證統一。具有不同優質企業文化的企業,具有不同個性的企業文化的企業,在其具體要求中,以人爲本的對象往往有不同的側重,例如有些企業更側重於以股東爲本,有些企業更側重於以企業員工爲本,有些企業更側重於以消費者爲本,等等。而我國民營企業文化再造的首要戰略問題在於以員工爲本的基礎上,提煉出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引領民營企業走出“灰色文化”的誤區。

2、創造條件建立學習型組織

進行企業文化再造是一種人際化的行爲,必須有廣大員工的積極參與,才能使再造獲得成功,要想使廣大員工從被動參與轉到嚮往和追求,就應儘快建立先進的組織形式一學習型組織。在這一組織中,引導和要求廣大員工進行自我“修煉”,爲進行企業文化再造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礎。

3、強化員工認同

一旦選擇和確立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模式,且員工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礎,就應把基本認可的方案通過一定強化灌輸方法使其深入人心,具體做法包括:(1)充分利用一切宣傳工具和

手段,大張旗鼓地宣傳企業文化的內容和要求,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以創造濃厚的環境氛圍。(2)樹立英雄人物。典型榜樣和英雄人物是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人格化身與形象縮影,能夠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響力和號召力爲企業員工提供可以效仿的具體榜樣,而企業員工正是從英雄人物和典型榜樣的精神風貌、價值追求、工作態度和言行表現之中深刻理解到企業文化的實質和意義。(3)培訓教育。培訓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當前,在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中恰如其分地揉進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價值準則,往往不失爲一種有效的方法。

4、鞏固落實,豐富發展

在企業文化演變爲全體員工的習慣行爲之前,要使每一位成員都能自覺主動地按照文化和企業精神的標準去行事,是幾乎不可能。因此,建立某種獎優罰劣的規章制度還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領導的率先垂範在塑造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他本人的模範行爲就是一種無聲的號召和導向,對廣大員工會產生強大的示範效應。任何一種企業文化都是特定歷史的產物,當企業的內外條件發生變化時,不失時機地調整、更新、豐富和發展企業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應當經常地擺上議事日程。這是一個不斷淘汰舊文化性質和不斷生成新文化特質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與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企業文化由此循環往復以達到更高的層次。

今天,當中國社會開始步入市場經濟、步入工業社會乃至後工業社會的時候,文化自身的傳承規律使我國傳統文化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多因素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我國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以獲得長足的發展。

向您推薦更多相關文章:

文明的衝突--從中國傳統文化看家族企業文化與現代管理文化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與穀道糧原企業文化的關係

世界500強企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不同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案

標籤:多篇 精選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