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通用多篇

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通用多篇

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一

一、中國飲食文化

我國不僅是具有數千年曆史文化的國家,而且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氣候、風土、生活習慣的差別導致飲食習慣也有很大差異。各地的大城市,產業文化中心,各大,城市,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飲食特點。

(一)中國飲食的歷史背景

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自古以來就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爲天”等真知灼見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飲食。國人對飲食一直就非常講究,努力追求色、香、味、形俱佳的最高境界。

(二)中國飲食一般性特徵

我國飲食的特點:色.香.昧.形。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我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中國飲食的地域性特徵

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有些地方愛吃酸。有些地方愛吃辣,有些地方愛吃鹹,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溼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溼潤多雨,冬春陰溼寒冷,而四川地處盆地,更是潮溼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溼度與空氣飽和溼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是易使人患風溼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溼,養脾健胃,對當地人健康極爲有利,另外,東北地區吃辣也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因爲吃辣可以驅寒。

(四)中國的飲食禮儀

我國地域遼闊,禮儀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禮儀是通用的。如主人長輩先食,不伏碗吃飯,應端碗吃飯,使用匙。不舉碗喝湯,不用筷子攪拌熱湯,不伏湯而飲。如果盤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掃”乾淨,應徵詢一下同桌人的意見。不狼吞虎嚥,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讓菜。不用舌頭舔食餐具。用餐時不大聲說話。吐出的骨頭魚刺等飯渣,應放到指定的的地方。如果要咳嗽,打噴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並把頭向後方轉。如果有長輩,那麼應禮節性的讓菜或斟酒。筷子不可對夾,如果用餐時一雙筷子因爲夾菜而夾到另一雙筷子,稱爲筷子打架,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事情。用餐時如果餐具失落到地上而損壞,比如打碎了碗,是非常不好的。有些地方新年打碎餐具有說:“(碎碎)歲歲平安”的習慣。任何餐具反扣的行爲被視爲不禮貌。

二、韓國飲食文化

(一)韓國飲食的歷史背景

韓國是—個有着豐富歷史和美味飲食的國家,500多年來,至今還保留着朝鮮時代飲食風格。韓國人對飲食很講究,有“食爲五福之一”的說法。韓國菜的特點是“五昧五色”,即由甜、酸、苦、辣、成五昧和紅、白、黑、綠、黃五色調和而成。韓國人的日常飲食是米飯、泡菜、大醬、辣椒醬、鹹菜、八珍菜和大醬湯。八珍菜的主料是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幹豆腐、粉條、椿梗、藏菜、蘑菇八種。菜餚以燉煮和烤製爲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韓國人喜歡吃麪條、牛肉、雞肉和狗肉,不喜歡吃饅頭、羊肉和鴨肉。韓國人普遍愛吃涼拌菜,還有生拌魚肉、魚蝦醬等菜餚。湯也是用餐時必不可少的部分。韓國人愛吃辣椒,家常菜裏幾乎全放辣椒。

(二)韓國飲食的一般特點

韓國飲食的主要特點: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膩,喜歡涼辣。韓國準備的食物一般是都準備好之後才吃,按開胃菜到甜點的順序,西餐食物和飯的提供方式是顯然不同,主食和副食有明顯的區別,有主食的飯和各種副食的菜餚。一般都會有一份湯.那樣會是更愉快的用餐。調理的方法也是多樣的.炒、煎、青菜、蔬菜、醬、醬菜、泡菜、湯、燉菜、燴菜等多種方法做飯吃。醬類、泡菜、醬和黃醬,吃發酵的食物也很多.食物切好。做成能進入口的小塊。

(三)韓國飲食的地域性特徵

地形上.北部地區因山多,主要種旱田,所以多產雜谷。面向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主要種稻。因此。北部以五穀飯爲主食。南部以大米飯和大麥飯爲主食。平時以蔬菜爲主菜,並有能儲藏起來吃的泡菜、醬菜、醬肉、醬汁等。在山區因購買肉類和新鮮魚比較困難。所以多吃醃魚或乾魚。海草以及用山菜做的食物;在海濱或島嶼城市主要吃用海鮮、蛤蜊、海草做的食物。首都產的蔬菜雖然不多,但因全國各地的各種蔬菜都集中到首都首爾,所以。能用它們做許多奢侈的食物。所以首爾、開城、全洲的飲食最爲奢華。種類也繁多。南海和東海有着很好的漁場,所以有豐富的海產品。在洛東江周圍肥沃的土地上.更是盛產足夠的農產品。在此地主要吃海鮮。甚至把魚肉就直接稱爲肉。並把新鮮的海鮮當作最美的佳餚。飲食的種類不奢侈。較樸素。濟州道飲食的主要材料爲海龜、蔬菜、海藻,並用大醬調味.用海魚熬粥,熬湯。主要用豬肉和雞肉做肉片。

(四)韓國的飲食禮儀

韓國人以前有習慣盤腿席地而坐,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很多人爲了方便都選擇有桌椅的餐桌。不端碗。左手要,老實地藏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後再喝一口湯、再吃1:3飯後,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裏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則只負責夾菜。不管你湯碗中的豆芽兒菜怎麼用勺子也撈不上來,你也不能用筷子。筷子在不夾菜時,傳統的韓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這是爲了便於拿起來再用。與長輩一起用餐時,要等長輩放下湯匙和筷子以後再放下。

三、結論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歷史區域性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韓國美食雖然不如中國飲食文化那麼博大精深,但是勤勞智慧的韓國人民同樣把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與禮義孝的文化信念根植在韓食中,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韓食文化,讓韓食在世界飲食文化長卷中留下了美好的篇章。

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二

論文關鍵詞:中國 韓國 文化 交流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韓文化交流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基礎之上,試圖在政府、企業以及民間交往等不同層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推動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

一、中韓文化交流現狀

中韓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歷史,雙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相互間的頻繁的交流而取得許多優秀的成果。在歷史上,兩國屬於一個文化圈,具有相近的價值觀、倫理觀和文化理念,這正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我們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來,“韓流”在中國、“漢風”在韓國盛行,對兩國人民的生活影響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種同質性爲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條件。現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在大衆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電視、電影、音樂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學術研究領域內的交流則做得不夠,需要大力加強,因爲只有深入瞭解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層因素之後,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達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強中韓文化交流對策和建議

(一)中韓兩國交往的歷史之久,其間由於政治原因,兩國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相互敵視和隔絕狀態,儘管1992年中韓再次實現關係正常化,但由於恢復交往時間不長,兩國民衆之間還缺乏相互瞭解,在歷史、文化、領土、政治、經濟利益等問題上存在誤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對於這些誤解和分歧,兩國政府必須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政策基調。對於近年來韓國國內學術界以及部分網民、民間團體等關於高句麗歷史問題和所謂的間島領土問題等種種爭端,韓國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實的態度和立場,有效避免了民族主義情緒的再度升級。隨着中韓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難免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雙方應繼續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互信互利,實現合作共贏。

2、爲了消除中韓兩國間的種種誤解,不僅要協調好中韓兩國政治關係,加強經濟合作,還要積極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開展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韓兩國應加強對對方國情、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對民間交流進行指導,努力辦好韓國訪問年”。

3、兩國政府應加強溝通和交流,使韓國政府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發展問題,而且也對韓國經濟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韓國事實上已成爲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領域,韓國政府應進一步推動文化多元化,適當開放國內市場,引進中國一些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加深韓國民衆對於中國現實生活的瞭解。

(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化中韓文化交流

中韓文化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導致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不對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反映出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緊迫性。

1、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目前,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走在中國前面。中韓兩國有着共同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有相通之處,研究、學習和借鑑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無疑有利於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向韓國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2、必須在思想意識上改變對傳統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態度。長期以來中國對於傳統文化重視不夠,中國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之後,各種外國文化蜂擁而入,佔領中國文化市場。在中國人的意識當中,文化與生意是兩個領域的問題,沒有認識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並融合其他先進文化,加強自身品牌建設,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打入韓國市場。

3、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政府應提供優惠的稅收、補貼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韓國建立文化產業基地,鼓勵中小文化企業與韓國企業合作出口,推動不同層次的文化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我國的文化產業。政府還應利用金融危機背景下海外人才迴流的有利時機,吸引瞭解國際文化市場運作的專業人才,推廣中國的文化產品。同時,設置高層次教育機構,培養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儲備力量。

(三)推動中韓民間文化交流,減少誤解和分歧

中韓兩國建交初期,雙方交流以政府爲主導,官民並舉。在兩國文化主管部門通力合作下,雙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導擴大到民間,中韓兩國應從下述方面着手,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質量。

1、加強中韓學術界和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避免學術問題政治化和媒體歪曲、誤導的傾向。中韓兩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邊界等問題上不存在嚴重的分歧,但在學術領域還存在有意無意的學術分歧政治化的傾向。中韓兩國媒體間的交流也十分必要,應通過交流增加對彼此的瞭解,儘可能按照事實及早糾正毫無依據的虛假新聞和因相互瞭解不夠而出現歪曲報道,特別需要通過韓國媒體讓韓國民衆瞭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發展形勢,減少不必要的誤解,消除敵對情緒。

2、重視青少年間的交流,加強雙方理解和信任。中韓兩國民衆間的敵對情緒,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在年輕人當中傳播的。雙方應根據年輕人的特點共同組織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建立多種多樣的溝通和聯繫方式,以加強兩國青少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學生也是加強溝通和交流的一個重要而有效地途徑。

3、推動中韓旅遊事業合作發展,增加普通民衆相互瞭解的機會。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隨着兩國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韓流”與“漢風”的影響,雙方出境旅遊人數逐年增加。中國的長白山、山東的儒家文化發祥地是初到中國的韓國旅遊觀光者必訪之地。兩國政府應進一步採取促進中韓旅遊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組織觀光交流會,宣傳旅遊產品,積極創造條件開拓雙方旅遊市場,增進中韓兩國普通民衆之間的互訪和交流。

總之,近年來儘管中韓兩國關係受到歷史問題、政治、經濟、民間民族主義情緒蔓延等問題的困擾,但本着“尊重獨特性,擴大共同性”的原則,兩國文化交流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今年是“中國訪問年”和上海世博會舉辦之年,2012年是“韓國訪問年”和麗水世博會舉辦之年。中韓兩國將以此爲契機,加強文化交流與務實合作,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必將得到加深和鞏固。

參考文獻:

[1]建交10年來全面迅速發展--從流行語解讀中韓關係[Z]。網,2002-08-27.

[2]沈定昌:《中韓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溫及其原因》,《當代韓國》2004年春季號。

[3]王東生:《在華韓國企業的文化本土化戰略》,《當代亞太》2003年第8期。

[4]汝信:《關於中韓文化交流》,《當代韓國》2006年春季號。

[5]詹德斌:《韓國對中國的“認識赤字”》,網2007年4月4日。

[6]樸光海:《中韓文化交流的現狀及問題》,《當代亞太》2007年第7期。

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三

【摘要】本文基於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觀點,從中韓文化特徵的異同出發,對兩國談判中跨文化因素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進行分析,最終確定了影響兩國商務談判的六方面因素。

【關鍵詞】中韓文化 文化差異 商務談判 跨文化因素

一、引言

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關係日漸緊密,商務活動也逐漸增多,不可或缺的談判也更加頻繁。國際間的商務談判不僅是跨國的談判,更是跨文化的談判。不同國家的談判代表有着不同的社會、文化、政治背景,致使談判各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爲方式、交往模式、語言以及風俗等各不相同。作爲同受儒家文化深遠影響的中韓兩國,其文化交流的脈搏已經跳動了兩千多年。儘管兩國文化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但由於民族背景、歷史原因、政治環境、地域特點等多方面的差別,也使兩國的文化在某些程度存在迥異。韓國在歷史上屢遭日本侵略,近代又受美國很大影響,所以其文化滲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和美國文化,商業習慣也具有些許西方色彩。本文試圖從中韓文化異同角度出發,探討兩國文化因素分佈的相似性與不同點,最終確定出影響兩國商務談判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與跨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涉及到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任何社會羣體都有的且特有的特徵,它最顯著的特徵表現在民族性、共享性、發展性、習得性和影響性。

很顯然,國際間的商務談判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談判過程中的相互影響、較量、協同、構建的互動過程。這種互動不僅是跨國界的交際,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一種通過文化的相互衝突、相互滲透左右談判策略、談判手段、談判目標甚或是談判成敗的過程。要想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不僅要諳熟自己的文化規則,還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規則,這一點很重要。因此,探討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因素具有重要且現實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是個寬泛的概念,跨文化因素也林林總總。關於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跨文化因素,目前學界存有不同看法:Donald·WHendon(1996)在他的專著《Cross-culturalBusinessNegotiations》中指出,跨文化商務談判受兩組變量的影響:一是背景因素,包括談判雙方對談判目標的認識態度、談判中的第三方、雙方的市場定位以及談判者的技巧和經驗;二是氛圍變量,包括可感知的合作或衝突、權力和服從、可感知距離、雙方的期望等。在我國學者劉風霞的《跨文化交際教程》一書中,對影響談判的文化因素進行了總結,包括談判目標、談判態度、個人風格、溝通交流、對時間的敏感程度、情感外露程度、協議形式、達成協議的方式、團隊組織形式、冒險精神十個方面。儘管他們對影響國際間談判的變量因素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質是一致的,即我們任何一個談判者只有在瞭解談判對方的文化背景下,彼此才能進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所以作爲談判者,我們在瞭解對方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歷史和民俗習慣的同時,還應兼顧其文化的背景與特色。

三、中韓談判中跨文化因素的確定

關於中韓談判跨文化因素的確定,筆者基於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觀點,借鑑周錳珍的《中越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實證研究》分析方法,對中韓文化的背景、形成等諸多方面作了進一步考察和研究,確定出較有影響性的4個跨文化因素,且每個因素下都有若干個子因素。

四、中韓談判的跨文化因素分析

(一)中韓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差異性

1、時間觀念

時間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人對時間的流逝並不十分敏感。人們總是喜歡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做事。並且認爲對時機的判斷會直接影響到交易的行爲。信奉欲速則不達,防止揠苗助長、急躁妄爲。如果時機不成熟,寧可按兵不動,也不草率行事。所以,在商務活動中中國談判手通常可以同時做多件事,計劃性較差,靈活性強,但效率較低。而大多數韓國商人由於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時間觀念很強,傾向於單項式。他們認爲,時間是線性的且有限的,必須有效地利用起來,做事情喜歡按照預先的計劃表逐步完成。

2、等級觀念

韓國是對儒家文化傳承最爲完好的國家,所以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等級區分較之中國更爲明顯。韓國的“君臣”意識十分濃厚。除此之外,韓國的男權主義與中國比較,更具傾向性。大多數韓國人認爲,男性纔是職場中的主導力量,隱身於男人背後,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纔是女性典範。因此韓國也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權利。在韓國也特別強調領導和權威的力量,強調個體的權利,即集權。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最直接的表現是談判小組的理論是否能應用到談判中。對於集體主義,小組成員之間形成的是一種依賴的關係,他們分享共同的社會定位,他們有共同的目標並能分工協作,很多公司,很少有婦女做到高層管理職位,所以大多數韓國男士在商務場合不習慣與女士平等地打交道。因此,作爲一名女性談判者,在韓國將面臨着重大的文化障礙。儘管中國的這種等級觀念也仍然存在,但筆者認爲,這種觀念正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而逐漸淡化,已沒有韓國那麼濃厚。

3、眼光接觸

這一點中韓雙方在認知上存在差異。韓國商人非常重視與對方的目光接觸。在談話過程中,大多數韓國人會在一半的時間中觀察對方的眼睛。他們認爲,適當的目光接觸是親切接近的感情交流。沒有目光接觸,則通常被認爲缺乏熱情,不想與之溝通。而在中國,則有着逃避“目光接觸”的觀念。他們認爲,盯着別人看是很不禮貌的,東方文化甚至禁止婦女注視男子的眼睛,爲了表示尊重和謙恭,男子也不好直接注視對方。

(二)中韓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相似性

1、集體觀念

韓國和中國文化裏,都有極強的集體主義觀念,強調“融己與羣”、“羣己和諧”的思想。這種“共同體”意識要求人們對集體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榮譽感和忠誠度,個人應該聽從於或服從於集體,根據自己的角色採取不同的行動,但統一聽從主管安排。在韓國,人們都喜歡用“我們”來表現自己及其所屬,如“我們學校”、“我們家”等,這裏的“我們”不僅指“我”的多數,而且意味着同甘共苦和諧的共同體。尤其提到他們自己的國家,一定會說“我們國家”,而不說“我國”或直接說“韓國”。所以,與韓國人談判時,對他們國家適當的讚許、讚揚,會獲得更多的好感。

2、注重立場

受集體主義觀念影響,韓國人和中國人在談判中都比較注重立場。因爲這種極強的民族性讓他們把“面子”看的很重要,對立場也隨之敏感起來。美國談判學家雷法就曾提出:“如果談判者在立場上爭執時,他們會使自己更加陷入該立場中。你越澄清你的立場,越抵抗別人對它做的攻擊,你就越會執着於它;你越設法叫別人相信你不可能改變立場,你越難做到這一點。於是,你的‘自我’變得與你的立場混爲一體。你現在有了‘保住面子’這項新利益——把未來的行動與過去的立場聯繫起來——也就越不可能達成一項調和雙方最初利益的明智的協議。在立場上投入的注意力越多,越不會注意如何調和雙方利益。任何達成的協議,都只不過是機械式地消除雙方在最後立場上的歧見,而不是精心擬出符合雙方合法利益的解決方案。這種協議不可以使雙方都滿意。”可見,立場爭執往往會使談判陷入僵局,所以談判中對立場的適當靈活也是雙方談判順利進行的一個保障。3.看重顏面、保持關係

“面子”和“關係”,無論韓國人還是中國人都看得十分重要。在中國,“和諧”是中國人處理問題的一貫方式,正所謂“以和爲貴”。所以,建立關係被視爲是尋求信任和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在商業領域和社會交往的各個環節,都滲透着“關係”。“關係”已成爲人們所依賴的與他人、與社會進行溝通聯繫的重要渠道。建立關係後,中國商人還會在談判間隙舉行一些社交活動來增加彼此的溝通和理解,例如宴請、觀光、購物等等。同樣,韓國人對彼此間關係的建立也很注重。他們認爲,談判雙方第一次的會面是雙方能否取得合作的關鍵。所以,特別重視營造雙方開始階段的氣氛。通常在進行正式談判之前,會有一個簡短的宴請,見面時會與對方握手、鞠躬,熱情地打招呼,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姓名、職務等。在韓國,商界介紹的正式方式是由第三方引見,並且第三方的身份地位越高,他們對雙方的關係就會越重視。其次,和中國一樣,韓國人在言語的表達上也較爲婉轉。他們不喜歡輕易說“不”字來拒絕對方,同樣也不喜歡對方說“不”字來損傷顏面。通常在爲難時,他們總是以微笑作爲應答。

五、思考

通過以上的論述,總結出了中韓文化七方面的差異,它爲中韓兩國在談判中更好地瞭解彼此文化特徵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在分析過程中,筆者認爲這種歸納和總結又很容易使人們產生一種文化定勢的思維。例如,會讓人們覺得所有韓國人或中國人都具有這種文化特徵,從而使談判者們都採取了相同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其實,兩種文化只會在某個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差異和相似,也就是說,個體在共性的基礎上也會存在差異性,並不能一概而論。其次,隨着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斷地相互滲透和包容,所以全球文化也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整合。

參考文獻:

[1]周錳珍。中越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的實證研究[J]。東南亞縱橫,2006.

[2]樊建廷。商務談判[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Donald·-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s,1996.

[4]ysis of Complex Negotiations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93.

[5]劉風霞。跨文化交際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胡英坤,孫麗霞。淺析跨文化商務談判的變量因素[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1.

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四

一、中韓兩國交流的背景。

中韓兩國自從xxxx年建立外交關係以後,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同時,中韓在市場、資金、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特點,從而更加有利於雙方在經濟領域的合作發展。近些年來,隨着中韓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20xx年中韓貿易總額xx多億美元,韓國對我國的實際投資也突破xx億美元。當前韓國已經成爲我國第五大貿易對象和第四大出口國、第三大進口國。但是中韓企業在發展中也面臨着許多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並且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點,同時企業文化又與國民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

二、文化差異在中韓企業管理中的影響。

(一)上下屬關係的管理上的影響。

1、韓國溫情兼備的權威管理。

韓國尤爲尊崇我國的儒家思想,並且將這種思想融入到了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的日常活動當中。儒家思想對韓國企業管理、經營以及普通員工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能夠提升企業集權化的程度,使得企業的領導者在管理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然而高度的集權並非等同於專制。韓國企業受韓國民族文化影響是非常大的,而韓國民族文化注重和睦、協調,這也使得企業的管理者十分重視同下屬之間的關係。韓國民族文化在實質上對個人觀點是非常注重保護的,這也就使得韓國企業員工在公開場合通常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所以,在一些可以和領導進行單獨的見面的場合纔會表述自己的見解。

2、中國的人道主義管理。

在我國文化當中則是把人作爲文化的主體,儘管我國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在企業管理中實際上是注重人的發展。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遵守各項制度和規範是領導與員工的義務,但是制度、規範都是由人來制定的,所以我國企業在儒家文化中的盡孝報恩思想的指引下能夠自覺的遵守企業的規範制度,這也就是我國企業管理中的人道主義管理方式。

(二)企業內部管理上的影響。

1、韓國企業管理上的從屬與排他意識。

血緣、地緣以及學緣3方面的關係上的從屬與排他意識是韓國文化的重要特點,這也對韓國企業的管理以及上下屬之間的關係有着決定性的影響。而產生這種從屬與排他意識的根源就在於韓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家庭文化的影響,當前很多韓國企業將所有權和管理權進行集中,通常也都是家庭式的管理,所以在韓國企業中會有很多領導的親戚或者血緣親屬在企業中工作。

2、中國企業管理中的中庸思想在我國企業管理上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企業內外管理、企業與社會、領導與員工以及員工之間的關係的平衡與協調,從而有效避免因爲各方關係不協調所發生的衝突。

但是我國企業在中庸思想的企業管理中也會有負面作用,也就是企業管理者的過度追求平衡,導致其指定決策或者員工升遷上失去合理性和科學性。

(三)人力資源管理上的影響。

1、韓國企業管理上的勤勞奉獻。

韓國企業在招聘上是非常嚴格且慎重的,並且也不會輕易地進行裁員,這是因爲韓國企業深受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通常在韓國企業中會有員工之間的論資排輩的現象,並且在員工薪資待遇上也會適當的考慮員工的資歷和年功因素。同時,韓國企業提倡的奉獻精神對於領導與員工影響極深,不論是企業高級領導還是普通員工都始終保持奉獻和奮鬥精神,這也是受到儒家文化中的勤勞奉獻思想的影響,而領導以自身作爲表率也是韓國企業管理中的一種對員工的激勵措施。

2、中國企業管理上的重義輕利。

在我國企業管理中,對價值觀的導向上深受儒家文化中的重義輕利的思想影響。因此,我國企業領導與員工具有很強的歸屬感和奉獻精神,並且上下屬關係的融洽和合作也是這一文化影響的體現,可以說這是我國企業在重義輕利文化影響下的人性化、平等化的管理模式。

三、結語

文化作爲本國企業能夠實現可持續且良好管理和發展的根本原因,特別是在具有文化差異的企業當中,合理、科學的處理好不同文化的關係以及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中韓雖然在文化上極其相似,但是由於兩國文化背景還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中韓企業管理過程中,企業領導與員工應當在瞭解對方民族文化和積極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上,達到彼此文化的融合,從而共同實現兩國文化與企業的良好發展。

中韓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五

一、對外漢語教師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既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對象正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留學生,如果教師能夠較好地瞭解留學生國家的文化風俗,那麼在教學中自然可以避免一些誤會,儘快增進師生間的感情,提高教學效率。

以在韓國教授對外漢語爲例。韓國屬於漢字文化圈國家,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因此大部分的文化習慣與中國類似,這一點對對外漢語教師來說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地域的差異等原因,韓國文化中也有一些我們不曾接觸過的東西。瞭解這些韓國特有的文化風俗,採取相應的跨文化交際策略,會使我們在韓的教學和生活事半功倍。

二、當代中國的餐桌文化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老百姓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中國人吃飯講究色、香、味,也講究時間和場合。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人吃飯,我們都有着特定的規矩。但是,中國的餐桌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魯健驥先生說過:“有些文化現象是有時間性的,因此對文化的介紹也應隨着時間的。推移作相應的調整。一些西方人頭腦中當代的中國人還是清朝時人的形象,就是由於忽視文化現象的時間性得出的錯誤印象。”所以,當我們在教授外國留學生中國文化時,應該牢記與時俱進的原則,避免因爲所教的文化保守陳舊而鬧出笑話。

陳華在《中西方餐桌文化對比》一文中指出了中國餐桌文化的四個要素。

1、入座的位置和方法

中餐很講究座位的排序。如果是家宴,首先是老人先入座,而且要坐首座,一般以正中爲上座(即首座)。至於什麼是首座和正中位置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待客,當然是客人坐首座,而且最好左右要有陪客之人,方便招呼客人就餐。如果是朋友、同學之間的聚餐,則沒有太大的規矩。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受西方影響較大,因此在年輕人中間非常流行吃西餐的習慣,由於朋友之間年齡相仿,沒有長幼之分,所以在座次上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

2、用餐時的衣着

中國人對用餐時的衣着沒有特別的要求,普通襯衣和牛仔褲是比較常見的搭配方式。除非是非常正式的晚宴,一般用餐穿着都很隨意。

3、喝酒的方法

說起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從杜康釀酒開始,中國的酒文化已經延續了五千年。在中國,酒被認爲是拉近人們之間距離的飲品。因此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酒。中國人喜歡互相勸酒,認爲只有喝乾杯中酒,纔是和對方感情深厚。爲了讓飲酒變得有趣,人們還發明瞭許多酒桌遊戲,像划拳等等。

在中國餐桌上飲酒時,喝酒雙方一定要身體相對,一飲而盡,以示尊重。倒酒時也應該掌握分寸,一般八分就是最爲合適的。

4、餐具及其使用方法

中國餐桌上筷子和勺子是主要的餐具。除此之外,還要有碗、杯子、碟子等。筷子是漢字文化圈一種特有的用餐工具,也是西方人認爲最神奇的東方發明之一。用餐時,筷子和碗、羹匙不可以發出碰撞的聲音,用餐者在吃飯時嘴裏也不能發出很大的咀嚼聲,這些聲音都會被視爲不禮貌。

除了上述所說的餐桌文化之外,在中國用餐喝酒時,晚輩與長輩碰杯,晚輩的杯子應該略低於長輩的杯子以示尊敬。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向學生詳細說明中國餐桌上的用餐文化和飲酒文化,如果有條件可以帶學生親自感受,讓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免在與中國人交往過程中出現“文化休克”的現象。

三、當代韓國的餐桌文化

筆者通過切身體驗,總結了韓國在用餐時的餐桌文化,也以入座、着裝、飲酒和用餐工具四個方面呈現出來。

1、入座的位置和方法

在入座方面,韓國與中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即長輩或者客人先入座,然後纔是晚輩。身份地位越高,離中心座位也就越近。在就座之後,年紀最小的人應該負責分發筷子和羹匙,並給在座長輩的杯中倒好冰水。

2、用餐時的衣着

韓國人對平日裏的衣着打扮要求很高,所以雖然對用餐的衣着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是大家也都是穿着得體。男士一般會選擇西服,而女士則是喜愛穿着褲裝或裙裝等職業套裝。

3、喝酒的方法

與中國文化相似,韓國人也非常喜歡喝酒。但不同的是,晚輩與長輩喝酒時,晚輩不能面對長輩飲酒,而是應該將身體側過,將酒飲盡。在韓國餐桌上,如果自己的酒杯裏沒有酒了,應該請身邊的人將酒倒滿,而不能自己斟酒。據說,這是因爲韓國人認爲,如果自己斟酒,身邊的人將會倒黴三年。

4、餐具及其使用方法

韓國人用餐時也是使用筷子和羹匙。與中國的木質筷子不同,韓國的筷子大多是用不鏽鋼做成的,長度是我國筷子的2/3,小巧精緻,形狀都是長方體的。據說這樣設計更能節約材料,也能克服材質光滑夾不住東西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韓國的碗、羹匙與筷子相同,都是由不鏽鋼材料做成的,和中國餐桌用具比較起來,有着濃濃的金屬感。

此外,韓國人在用餐開始之前和用餐結束之後,都應該互相說一句“我開動了”和“我吃好了”,如果在用餐時提前離席,也應該對席間各位鞠躬表示歉意。

四、針對中韓餐桌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中韓兩國的餐桌上還是有着一些差異,如果我們能夠提前瞭解這些差異,做好功課,那麼在跨文化交往的過程中就會輕鬆許多。

1、做好語言、文化方面的充分準備

在到達一個國家之前,最好查閱該國家文化方面的信息,瞭解文化禁忌,尤其是對與本國文化相差甚遠的部分加以注意。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文化休克”。

2、以寬容的態度學習、接受當地文化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習俗,這些習慣和習俗會讓我們在初次接觸時感到不便。但是我們應該秉承着兼容幷包的態度,要明確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化是優越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而且我們應該尊重當地的文化,並試着學習和接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獲得當地學生的認同感。

3、多花時間與當地人交流

在與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漸漸適應當地的交往方式,也可以瞭解當地的風俗人情,減少孤獨感和沮喪感。

結語

由於中韓兩國交往不斷密切,兩國人出現在餐桌上的頻率也大大提高。在用餐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到對方的餐桌文化,尊重對方國家的文化傳統,通過餐桌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聯繫。在學習兩國的餐桌文化後,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對方的文化習慣,並且努力適應,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袁新。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

[2]陳華。中西方餐桌文化對比。大家談,2011

[3]邱潔。韓國餐桌給我上了一課。政府法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