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論文國中生800字(熱門精品多篇

科技論文國中生800字(熱門精品多篇

《科技論文國中生範文800字(熱門優秀9篇》由本站精心整編,希望在【中學生科技論文範文】的寫作上帶給您相應的幫助與啓發。

科技論文國中生範文字 篇一

隨着科技的發展,我來到了科技的大海,這裏包含了所有科技歷史的畫卷。一張張包含了創造力的科技畫卷浮現在了我的眼前。我看着眼前的一切沉思了起來……

現在的科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高鐵飛馳、神舟飛天、移動支付……等等,中國正在一步步的走向科技的巔峯時刻。

聽爸爸媽媽說,他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什麼高鐵、筆記本電腦,私家車全部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媽媽說,小時候去上學要走好幾公里的路,要麼騎着很大,很笨重的自行車,哪有我們這個年代出門就是車來車去的。

爸爸說,在他小時候的記憶裏,家裏的房子很破舊,只有我們現在的大半個教室那麼大,要是遇上下雨的季節,屋子還會時不時的漏雨,只有拿幾個盆子接着,滴答滴答的聲音也吵得睡不好覺。到了夏天,也只有拿個破扇子坐家門口乘涼。

想想,我現在的生活真的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幸福多了!

我現在每週末都去椒江學英語,也是因爲科技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自從,椒江大橋在2001年通車以來,我從家裏去椒江上課就方便了太多太多,再也不會像爸爸小時候,去一趟椒江還要到很遠的碼頭坐船,而且每天下午還得早早地趕回家,否則,船沒了就只能在椒江住一晚了。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在下課後,拿着手機上美團,可以點一份喜歡的美食,然後就坐等可愛的外賣叔叔送到我的手中,不用出門,我就可以享受美食啦!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真的太多太多了!

每天晚飯後,爸爸媽媽都會帶着我去和合公園散步。清澈見底的湖水碧波盪漾,湖面上有幾隻黑色的天鵝在悠然地游來游去。爸爸告訴我說,幾年前,這塊地方還是一片挺大的稻田。而現在,已經成爲了台州的標誌性地段。

到現在我才發現我真的好幸福!我暗自慶幸沒有出生在爸爸媽媽的那個年代!中國的科技發展不僅僅是帶給我們的是一些交通的發達,智能手機的普及,讓這個世界變得很小,也很方便!

我愛這個世界的美好!更愛祖國科技的發達!願親愛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科技論文國中生範文字 篇二

科技是一輪初升的紅日,當它縱身一躍,跳出海平面,把光芒揮灑,直至到達生命的源頭,這就是它最初的價值。它默默的付出,悄然無息的點亮了照亮世界的火把。

作爲人類,生活是我們的根本,它的存在需要科技不斷髮展與創新。當然科技的發展也是爲了滿足我們人類的慾望。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因此科技也將永無止境。這與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相似,他說“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恆之謎。”

神舟八號、嫦娥二號升空,這再也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遨遊在宇宙間。我們再也無法掩蓋自己心中的自豪感。科技真是有無法探知的奧祕。

科技的發展是一種精神,它甚至超越了生命。居里夫人用生命詮釋了她對科學的愛,她不僅是奉獻,而且是另一種美,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美。科技發展的背後有多少不爲人知的奉獻。我們從來不知道,只知道科技在不停的發展。生活變得越來越充實,不斷出現的新東西帶給我們無限的享受。至於它包括了多少深刻的含義,沒有人會去多加追究。如此的付出,卻不求回報,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它支持着每一個研究者的精神。

跟着現代主流的路線走,將來我們也許能夠在太空中自由遊玩。也許可以在月球上生活,或許可以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從草房到茅屋再到樓房,從步行到自行車再到轎車。我真切的感受到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方便。人們不再需要長途跋涉,不遠萬里去見親人,只要坐在那裏就可以看見他們欣慰的笑。我不再感到生活一片迷茫,因爲我不再生活在黑暗中;我深知前途一片光景,沒有硝煙瀰漫,沒有爾虞我詐,世界一片祥和。

未來,一個未知的世界,它充滿着神祕色彩。它將是一個機械化社會,而那些機械化的機器將由我們人類主宰,我們可以盡情的享受生活,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樂趣。

科技的寶庫需要不斷填充,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才。作爲新世紀人類,我們應義不容辭的發奮學習,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創造另一片輝煌。當然科技發展是無法估量的,中國的發展更是不容小視的,我們應繼續詮釋這一段傳奇。

儘管現在已經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但是仍需要積極地追求與探索。我們一直在想追求真理那樣追求科學,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積極投身於科學事業。

科技論文國中生範文字 篇三

現在,正是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正不斷向前邁進,許多新奇的東西也紛紛被髮明和發現。所以我認爲,科技發展利大於弊。

20萬年前與10萬年前相比,人類的生活方式沒有太大區別;600年前與500年前相比,人們的生活方式芤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在最近的100年裏,人類的生活卻經歷了一個驗證以計數的飛躍。是什麼推動了人們的文明發展呢?是科學技術。

科技的發展緞帶了人們一個全新的美好生活。

古時候,人們無法標準地計算時間,只能通過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與物體的影子來判斷大致的時間,但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計算時間的工具卻隨處可見,大到高樓頂上的巨鍾,小到人們手上戴着的手錶,口袋裏的手機。而這一切,都是古人無法想象的。

古時候,人們日常生活保鮮也十分不便,即便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也非常容易發黴、腐爛;而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發明了冰箱和冰櫃,可以讓食物保存數月之久卻依然新鮮。

有人會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邊能夠砸爛愚蠢與落後,一邊也能給人們帶來痛苦”,但很明顯,科技發展是利大於弊的,雖然汽車的尾氣、工廠的煙霧也會對人們造成一些傷害,但這些是科技發展的錯嗎?不是,其實這些“環境污染”的罪名是被人類蓋在科技發展頭上的,如果人們加強對工業廢水的管治與回收,會造成江河被污染嗎?如果人類能夠自主地安全使用核能,會造成那樣在大的危害嗎?如果科技發展的弊大於利,那愛迪生、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又爲什麼要將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獻於科學事業呢?難道是他們不會選擇嗎?現在,科技發展已經成爲人類的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讓人類的進步得以加快,讓人類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科技發展推動了全人類的文明進步,推動了全人類的進程,其利遠遠大於弊的!我們要繼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繼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中學生科技論文 篇四

研究生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這個觀點在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已經得到了一致性的認可。同時,不少本科生參加了由學校組織的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電子競賽、機械設計競賽、機器人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多種科技創新訓練與比賽項目,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鍊與提升,也已經成爲了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來,隨着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廣大中學生對於不少新技術與新知識都有濃厚的興趣。通過筆者的觀察與調研,發現對於“智能化穿戴”、“無線城市”、“比特幣”等名詞不少中學生也是耳熟能詳,分析起來頭頭是道。現代的中學生,已經不僅僅只停留於聽“伽利略”、“愛因斯坦”等的故事,他們不少心中的偶像已經是“馬雲”、“馬化騰”等這些創業英雄。因此,不少中學也順勢而爲,積極創建了科技創新班級級,從而對中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進行正確的引導。筆者通過對多箇中學的科技創新班級級實地調研,嘗試找出創新班級級建設中的一些共性問題並進行分析,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建設途徑。對於科技創新班級,許多同學是充滿積極性的,但是同時也存在着迷惑,首先面臨的是“做什麼”的問題。有些同學覺得目前創新班級講的都是一些理論上的東西以及關於這個班的一些概況,感覺還是有些暈暈乎乎的,不知道將來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希望儘快開始正課,講些具體的東西。也有些同學提出少些理論,多些實際操作;少談些物理、化學有關的東西,多談些理性思維、唯物思想。同學們普遍希望注重實踐,能自己動手做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東西。事實上,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在創新意識上還是很薄弱的,更多學生關注參加創新班級對學科的幫助。通過調研我們可以知道,科技創新班級與以往的學科競賽班(如數學競賽班、物理競賽班、生物競賽班等)不一樣,也不是過去人工勞技課的範本,必須是將學科知識、生活常識以及高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它們最大的特點是“以應用爲目標”展開的,通過學習應用型科學前沿知識,並通過老師指導來完成生活化的創新成果介紹展示、小發明、小製作等,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中學生班級建設科技創新模式

解決了“做什麼”的問題以後,接下去面臨的就是“怎麼做的”問題。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趣味學習中獲得知識,不少中學也在科技創新班級實際建設過程中想了不少好方法。有的中學創新班級注重科普性教育,學校每學年都要組織所有學生進行爲一週的科普宣傳活動,如舉辦科普小報展覽、組織科幻小說展評、科幻繪畫評比等;學校組織展示學校素質教育成果的“科技節”,以“探索、發現、創新”爲主題,以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科幻繪畫、創新方案設計等爲主要內容。有的中學創新班級注重經常性的科技考察和探索活動,學校往往會利用節假日組織創新班級學生去高等院校與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科技考察,增長學生的見識。以上種種,都是對中學創新班級建設的有益嘗試,但筆者認爲這樣可能還不夠體系化。通過與多箇中學的認真調研與分析研究,筆者提出了一種中學科技創新班級建設模式,即一種以課程引導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師資力量、培訓教材與培訓教具構成創新的客觀條件,而學生則成爲創新的主觀因素。通過這種模式,學生不再只是聽與看,而是有指導規範的“動手”。而這些“動手”實踐活動,也不再是普通的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而是將學科知識、高新技術與日常生活常識三者有機結合的創新產物。教師在指導這種創新班級時,也不再是隨心所欲,而是完全遵循一個指導體系,其模式可類似於“樂高機器人”培訓教程,而所授知識又比“樂高機器人”課程更廣泛、更貼近實際生活。同時,筆者通過調研發現,一個完整的培訓大綱對於創新班級級建設尤爲重要,但這恰恰又是當前創新培訓過程中最爲緊缺的。如何設計培訓大綱,將是當前建設的重中之重。

三、中學生科技創新師資力量的構建

在中學生科技創新班級建設中,師資力量的建立是核心。筆者也通過實際調研,試圖設計一個有利於對學生創新活動項目進行有效指導的專業團隊建設模式。專業團隊建設的教師來源應該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教師,中學生創新項目的課題是學生依據興趣和一定的知識基礎而產生的,項目要順利完成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指導老師團隊具備相關領域的知識,而從目前的師資力量來看,僅一到兩位老師無法很好完成指導工作,這就需要一個專業指導團隊的建設。團隊的老師可以來自不同學科,組成指導教師數據庫。學生根據自己項目所涉及的專業知識選取一位主要指導老師和1~2位其他指導老師,每一個項目同時有多個指導老師指導,但由一個主要老師負責。如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這些指導老師所熟悉的專業領域以外的問題,學生也能順利地在數據庫中找到其他老師予以解答,使學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項目的創新中。學校成立創新活動項目指導委員會,由校長總負責,成員囊括各學科老師,負責指導學生選題、製作、調查、考覈等事宜。設計一些可供學生選擇的、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題目。學生在自主選題的前提下也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這些題目。同時,必須設計一個能推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科學、合理、有效的考覈激勵機制。指導教師應全程跟蹤學生創新活動項目的指導,適時組織交流,進行檢查,引導敦促。根據項目完成情況、小組團隊學習與合作協同等情況對創新活動項目進行成績評定;在指導教師激勵措施方面,應把組建教師團隊作爲年終考覈、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之一,並給予一定的報酬。應建立適當的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有助於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有助於推動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建立和規範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推行競爭機制,啓用具有綜合素質的全能人才,是當今社會新形勢的必然要求。其次,適當的競爭機制可以促進教師工作的進取意識,以增強教師的競爭意識,在內心深處增強一些危機感,從而使工作更有效。避免教師在自己原有的崗位上出現不思進取、混日子的現象,所以推行競爭機制對己、對學校、對教育都有利。

2.量化目標責任,推行激勵機制。可以說“量化管理”是當今各種各樣管理的最時髦的名詞。而“量化管理”、“課節工資制”類似於南方大多數企業所施行的“計件工資制”。“課節工資制”符合當今“多勞多得,按勞取酬”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學校作爲教師參與競爭的平臺,就不可能離開各種目標責任的量化。以考覈積分的辦法來評判參與競爭的各方,是目標量化管理的重要一環。具體操作環節要充分考慮到要爲全體教職工提供公平、公正競爭的機會;要徹底打破“鐵飯碗”、“大鍋飯”、“死工資”的陳規,使整個管理工作程序更趨完善合理。

3.要加強領導,落實監控措施。學校拿出專門時間,集中討論研究審批各單位、各學校的改革方案及量化考覈細則,在此基礎之上,制訂出切實可行的監控方案及措施。教師管理模式的改革決不能流於形式,教師的競爭意識亟待強化。應該看到,創新能力大賽有別於學科競賽,科技創新需要的不是單一學科的知識,包括創新理念、多學科合作等多方面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本專業的知識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因此負責創新班級級的教師也需要培訓。爲此,也希望能通過外聘教授對負責教師進行培訓,使本校教師也能夠參與到學生的授課中去。以外聘教授對負責教師的培訓,不使負責教師僅僅只是帶隊教師,也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於創新班級,這不僅僅是某個學科或某個學部的事情,需要多部門的合作。授課場地的準備、外聘教授的聯繫,需要多個部門協作進行,使創新班級學生的學習、培訓能夠常態化。

四、校內培訓模式與校外培訓模式的討論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由於對創新能力大賽的瞭解不夠,在學校裏參與的學生不是很多。現在的學生更多的關注比賽本身對大學聯考、對前途有沒有幫助,而對政策的不瞭解也使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賽的想法;對於新事物的陌生感也使學生對校外的培訓機構產生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同時去校外培訓也給學生帶來諸多不便,也會影響學生的在校管理。學校出面組織學生去校外培訓學生是能夠接受的。學生不大會直接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去參加培訓。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更希望把培訓體系設置在校內。學校利用各種資源,把校外的專家請進來給學生做講座。一是能夠方便學生,避免學生的培訓與正常科目在課時上產生衝突,而影響參賽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二是能夠保證學生的安全。現在學生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學生外出培訓,交通安全是一大難題。高中階段學生管理是半封閉式的,出於對學生安全負責的考慮,上學期間無特殊情況不得外出。培訓體系設在校外對於學校管理學生外出也會帶來不便。學校也展開了豐富多彩的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需求。而創新班級與選修課相結合,一來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二來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符合素質教育輕負、高效的理念。所以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都更希望能夠把培訓體系設置在校內,促使學生、學校共同成長。

五、結語

總體來說對於創新班級的開設充滿了問題和挑戰,而學校也將竭盡所能去解決這些問題。現階段學校的主要工作是如何普及創新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創新大賽,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加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對創新班級教師的培訓,使學校創新班級的工作更完善;同時能夠通過創新班級的開設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同學通過自主招生實現名校之夢。

中學生科技論文 篇五

關鍵詞:STS理論;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

STS的英文全稱爲“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即“科學、技術和社會”。STS教改運動由歐洲傳播至很多國家,現已發展爲世界性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和潮流。它注重科學知識和技術在社會生產、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具有跨學科、開放性、互動性、多元性、發展性等特點。以此理論爲基礎,科學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能用科學知識理論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服務於現實生活;二是能正確理解一定的科研過程和方法;三是能預知理解科技對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而當今文科大學生在此方面比較欠缺。

一、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首先,學校對文科大學生自然科學知識理論的教育重視關注度不夠。長期以來強調專業教育,忽略了自然科學知識理論的教育。強調了專業素養,忽視了綜合素養。文科院系幾乎不開設科技類課程,也不組織相關的活動,即使有科技類公選課,由於羣體和環境意識的影響,文科大學生參與的意識也比較淡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科技展覽等實踐活動也無法參與,這是造成其科學素質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科學課程教學內容陳舊,資源未能持續更新。目前,我國文科類高校自然科學教育內容明顯過時,主要是以前的科學事實和現代的一些發明創造。例如,計算機、醫學、數學、天文科學等前沿的動態更新的內容較少。學生掌握的科學知識侷限於傳統的舊知識,對新近的科學動態、科學成果只是出於好奇,零散淺層地從網絡獲知一點,呈現碎片化和淺層化特點,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再次,教師自身科學水平存在侷限,師資力量有待提升。具體表現爲自然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欠缺,科學意識和精神的薄弱。據調研,文科教師很少有主動意識去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對探索和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知之較少,從而欠缺科技創新的能力和精神。究其根源,是傳統教育觀念重視專業,忽視學科的交叉融合所致。在新文科背景下,這一狀況有望改善。最後,文科大學生雖具備一些科學基礎,但缺乏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由於強調專業學習,削弱了自然科學的學習力度,文科生的科學認知主要停留在高中前的水平。且大多數文科生對待科學教育消極淡漠。除了學校重視度不夠,主要在於學生興趣不高,不會積極主動地提升自身的科學素質水平。由於基礎較差,加之科學技術本身有一定難度,使學生出現畏難心理,興趣日益減弱,導致步步跟不上,對各自然學科前沿知識領域的動態更新知之甚少。從調研情況看,文科大學生科學知識信息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來源於網絡、電視和圖書,而課程教學、科技展覽等實踐活動佔比很小。

二、基於STS理論的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培育策略

(一)構建基於STS理論的科學素質課程

1.基於STS理論開設興趣選修課在高校開設STS課程可以改善文科生科學素質偏低、科技興趣不足等情況。從自然科學每門學科中開設選一兩門基礎的有趣味的課程,課程內容針對社會現實中常見現象進行解析。涉及數據的跨學科科學課程“內容設計應結合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責任等科學素養維度,實現前沿科學數據教育價值的深入挖掘,保障科學數據課程的科學性與教育性”。[1]可以借鑑非照搬國外的做法,使文科大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理論和科技應用方法,瞭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自覺抵制僞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蝕。2.創新設計STS課程的實踐情境STS理論十分強調實踐的作用,實踐活動不僅使得理論知識發揮作用,還能夠鍛鍊學生動手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是文科生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中,綜合應用史料、事例、實物等多種材料和教具,採用多種方法,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全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其科學認知、創新思維、探究精神等素養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如可以線上線下結合,採用網絡預習、實驗實習、多媒體演示、分組討論、互動交流、答疑解惑等多種方法。另外,以講座形式開展教學,安排由教授和技術專家開設的有關自然科學技術的討論課和講座。開展各種科學實驗,讓學生弄清科學的奧祕。利用實物、模型、掛圖、網絡演示、計算機仿真、CAI課件等多種手段提高學習效果。3.構建探究式的“5E教學模式”“5E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爲基礎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它指出科學教學需要按順序進行探究發掘,此過程包括參與(Engage)、探究(Explore)、解釋(Explain)、遷移(Elaborate)和評價(Evaluate)五個環節。學生全程參與探究過程,體驗科學家的工作方式,能正確解釋科學現象,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最終師生共同完成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其建構自然科學知識體系;將創新思維應用於實踐操作,促進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開展研究探索,拓展思維,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突出認知、情感、意志、能力的綜合功能,引導其進入更高的科學精神境界;通過綜合分析和多元評價結合,提高文科大學生綜合科學素質。在教學方法上,以解決現實問題爲導向,開展自然科學和技術教學改革,採用小班、分組教學方式,提倡文科生的團隊學習、團隊協作和研究攻關,引導其主動學習、自主實踐,全面推進文科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2]課堂努力爲文科大學生提供一個自覺有意義的學習經歷,培養他們學習、探索、動手的積極性,使學生能根據自身能力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以“自主式的學習活動”“多層次的實踐形式”“綜合性的技能培訓”和“多維化的評價方法”爲特徵的實踐教學模式。4.建立STS教育網絡學習的平臺信息時代衍生出的互聯網作爲科學信息傳播的媒介,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性。現在5G網絡發展迅猛,巨大的知識儲備量突破了面對面傳授知識的限制。高校STS課程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建立科普宣傳網站,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建立不同的學習板塊,採用分層次的教學模式。[3]信息時代的薰陶使當代文科生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各類網絡形式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輕而易舉地藉助網絡來探索科學信息。此外,他們還可以合理利用休息時間,結合自身需要,尋找相關的科技類網站,去查找信息、自主探究問題。還可以藉助QQ羣、微信羣、公衆號等諸多網絡平臺互相交流探究、分享科學信息,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在這些網絡交流平臺中推送科技信息,組織引導學生共同探討交流相關問題。

(二)優化高校科學素質教育的環境

1.發揮科技社團的引領作用高校組織文科生開展科學社團活動,搭建社團科技活動的平臺、開展科學普及宣傳,科學實驗活動,開展有關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等活動,營造科技文化氛圍。例如,開設“數理愛好小組”“生命科學協會”“天文興趣小組”等社團,通過科普講座、知識競賽、科學故事演講或賽事活動策劃的形式,激發文科生學習興趣,鼓勵積極全面參與。同時,學校應該在科技活動場所、活動經費以及實驗設施上予以支持和保障。2.增設通曉易懂的科普讀物高校應根據文科大學生的特徵,提供獲知最新科學知識、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渠道,增添適合文科生閱讀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書籍,在圖書館中設置專門的閱讀區,爲學生學習提供便利。此外,高校應以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恪守科學道德、弘揚科學精神爲追求,以生動豐富的科普讀物爲媒介,推進校內外跨學科、跨領域的科普文化交流,提升文科生的科學素質。3.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高等學校需要組織學生參觀科技創新基地、科技展覽館和博物館,走訪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等,促進學生進一步地走進科學,深入社會,緊密關注社會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將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分析和研究科學現象。對文科生而言,需要減少科技創新的難度,增加科學認知的廣度。這也是STS理論的實踐應用。4.加強校園媒體的配合宣介高校主流媒體——校報、電視、廣播、網絡等本身就是科學文化的載體,學校要建立科學教育管理組織,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傳播科技知識。例如,利用班會播放科技錄像,利用校報刊登科技文章,廣播臺或公衆號開設《科普天地》欄目,激發文科生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努力培養其科學精神,提高其科學素質。[4]

(三)提升高校文科教師的科學素質

文科教師知識體系的拓寬,完整人格的培養,多維思維的訓練和科學精神的培育,在科學素質教育實踐中日趨重要。文科教師科學素質的提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第一,高校對文科教師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和培訓,提供科學實驗的機會,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水平;第二,加強文科教師與科技工作者的聯繫交流,邀請專業科技人員開設講座,承擔科技應用型和技能型方面的輔助教學;第三,文科教師應對傳統的教育體系進行反思完善,用心學習國內外知名的教育理念,如施瓦布的探究式教學理論、研究性學習理論、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素質教育理論等等,使教學實施從部分轉爲整體,從重結果轉爲重過程,推進文科生科技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例如,在分析“赤壁之戰”裏的諸葛亮時,一般教師僅僅說他非常聰明,讚揚他有先見之明。具備科學素質的教師,卻能繼續分析他爲何聰明,因爲他熟知天文地理,懂得利用當時的天文風向等科學知識進行軍事謀劃。如此教育實現了“轉知爲智”,科學能使人變成神機妙算者,從而引發了文科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四)採用多元化有針對性的測評方式

首先,不僅要進行教學後的總結性評價,而且要強化教學前的診斷性評價和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應綜合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樹立全面綜合的動態評價觀。以學生爲中心,實現“以學評教”“以評促教”。考覈方法以平時表現與考查成績相結合,操作實踐和理論考覈相結合,基本技能和綜合創新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次,立足多個主體,採取多元評價方式,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小組評價等,力求科學素質評價的客觀性;再次,根據文理科課程和具體科學課程的特點,設立針對性的評價標準,開發多元化課堂教學評價工具,據此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如相關科技活動的策劃方案制定,科技現象的解析和描述等;最後,考覈的內容注重全面性。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技能、科學與社會關係的認知等方面,且嘗試構建更爲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考覈內容由實訓記分、試題庫測試、實習報告、科研報告和論文等組成,可根據不同專業設定比例,最後統計總成績。

三、基於STS理論的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培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於提升文科生的科學認知和應用能力。只有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才能對一些突發事件、全球公共事件作出正確的認知判斷,更好地應對戰勝危機。基於STS理論的創新性的教育方法和課程內容,對全面提高文科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其次,有利於高校深化素質教育教學改革。STS理論作爲新的教育理念,代表着教育領域,培養科技人才的創新思維模式,是一種新的價值觀體系。以其作爲切入點,結合文科生的科學素質欠缺的現狀,提出創新性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教法,有助於引發教育界對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問題的重視,對加強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的研究,指導高校科學素質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最後,有利於拓展思想教育的科學內涵,進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增強他們自覺抵制不良社會思潮、鑑別封建迷信和僞科學的能力,是思想教育的任務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郭慶,喬翠蘭,伍遠嶽.科學素養的跨學科發展及其實現——美國費米實驗室基於科學數據的課程開發之啓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0(9):79-91.

[2]李舒恬.科技與教育同行:STS作爲高校教學改革的方法論[J].山西青年,2021(16):12-14.

[3]王鳳成.基於STS理論的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4.

中學生科技論文 篇六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在這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大千世界裏,戴眼鏡的人卻隨處可見。個性是我國在校學生3。2億,平均近視率超過60%,其中國小生爲35%,國中生爲65%,高中生達79%。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呀!

因此,如何遠離近視?這是我們國小生務必重視的問題。下方根據有關資料談幾點如何保護眼睛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做到眼睛和桌面要持續一尺的距離;身體和課桌之間持續一個小拳頭的間隔;握筆時手和筆尖要持續一寸的距離。

看書寫字時眼睛與書之間要持續30釐米以上距離,40分鐘後要到室外活動或向遠處眺望一會兒;要認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準確。不要在闇弱光線下和直射的陽光下看書寫字;不要躺在牀上、在公共汽車上

或走路時看書;不要看字體過小、字行過密、字跡印刷不清的讀物;做作業不要用淡色鉛筆。

其次,每當我們應對黑板或電視40分鐘左右時,務必讓自我的眼睛向窗外眺望或觀看綠色植物。在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也不能太強。因爲如果太暗,我們的眼睛看其它東西就會很模糊,這樣久了就會構成近視。如果太強,眼睛就會有刺痛的感覺,還會幹癢,流淚。這也會導至視力的下降。

做到眼睛與屏幕的距離在40釐米——50釐米之間,使用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並且要做到使用電腦不超過一小時。

最後,保護眼睛我們要多吃蔬菜。因爲蔬菜裏內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等,這些元素能夠提高我們的視力,並起到保護我們眼睛的作用。

總之,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爲了使我們的窗戶更加明亮,我們必須要使用有效的方法科學用眼。

中學生科技論文 篇七

星期天,看見母親那雙滿是灰塵的皮鞋忍不住嘆氣‘‘唉,看來又是我做‘苦力的時間了’我拿起母親那雙滿是灰塵的皮鞋塗上鞋油仔細的擦了一遍皮鞋又重現‘青春’這是爲什麼呢?我不經疑惑。

於是我找到另一雙新鞋和舊鞋進行比對我先用手觸摸兩雙皮鞋的鞋面發現新皮鞋比舊皮鞋的表面要光滑。舊皮鞋塗上鞋油後,仔細觀察,雖然亮了很多但仍無法跟新皮鞋比。皮鞋亮度是否與皮鞋光滑度有關?

我去取一雙舊皮鞋,在放大鏡下皮鞋顯得凹凸不平。然後我再皮鞋都比較粗糙的1區和2區塗上鞋油仔細擦拭,2區不塗做空白對照。我發現1區擦拭後,表面明顯光滑很多,放在用陽光下也比2區有光澤爲什麼兩者有這樣的差別呢?

於是我就去問母親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絕對光滑的,假如是舊皮鞋就更加不平了這樣它就不能使光線在必須方向上產生反射,看上去沒什麼光澤。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顆粒正好填補在皮鞋的凹坑中,假如用布擦一擦,讓鞋油塗的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線反射更強。

經過實驗,我最終明白了皮鞋越擦越亮得祕密了。

中學生科技論文 篇八

科技創新活動的必要性。研究的重心放在高中的生物課外延伸,更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應用的基本素養的養成,活動過程注意思維分析的科學性和在力所能及的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和創新。

例如觀察植物時,師生一起給校園的植物掛牌,觀察校園松鼠種羣時,收集有關知識保護動物的文獻,製作了宣傳牌大大提高同學們環保意識,對校園生態環境進行觀察、分析和評價等等。例如,在討論有關環境保護問題時,有學生希望對“哪些植物能夠吸收人工湖污水中的有害物質”等問題進行探討,就引起了對人工湖水污染原因、污水處理等問題的關注。同學以永春地區的湖水、池塘水、河水的污染情況爲題,進行了水源取樣,對水源地的污染源進行了調查,並初步推測污染物的性質和種類。在實驗設計和準備完成後,在課餘時間裏分組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實驗一段時間以後,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獲得人工湖水污染物的具體信息。開展了《永春縣人工湖水質研究》的研究性課題,並已經完成借題。現在已籌備購制皮划艇,進行水葫蘆的綜合治理的研究。

根據高中生物教材知識內容進行研究性教學活動(部分):設計一個實驗證明唾液澱粉酶是蛋白質;設計測定光合作用速率的儀器;設計實驗探究土壤微生物對土壤農藥污染是否有淨化作用;對環境污染的研究,酸雨的危害(種子萌發/花粉管萌發/蛙的發育的影響;永春蘆柑的品牌保護;黃龍病的防治研究;溪畔行道樹種植樹種的可行性報告;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實驗過程中,手、腦的結合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也得到發展,尤其是態度、意識、能力的培養,即獲得了綜合性、協調性的發展。成功的實驗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確結果,更重要的是參與和體驗了探究過程。

2、生物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與評定

2.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根本準則。設計並完成一個實驗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是真正掌握並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所學到的就一定比得到標準答案要多得多。所以在實驗安排中往往會故意做些變化,那些堅持實事求是,相信自己的同學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規範科學探究的過程。

2.2指導學生撰寫科技論文。中學生科學研究的函蓋面很廣,研究的形式也多樣化,其論文的寫作都要做到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着重闡述對社會的發展有意義的、有創造性的見解或發明。行文要思路清晰,論證嚴密、前後貫通。語言表達要準確、簡明。

2.3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項目和撰寫科技論文進行評價,選擇優秀作品參加各種活動與競賽。

3、生物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成效

3.1發現並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2012年我校王宇正同學在青少年創新大賽獲得省級一等獎,2012年生物奧賽獲得市級以上獎勵11人次,其中獲得省級二、三等獎各一人,我校參加2013年第十一屆全國中學生水科技發明比賽暨斯德哥爾摩青少年水獎中國地區選拔賽,有兩項目獲得總結賽二等獎。

3.2增強了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每學年學生撰寫的科技小論文多篇,創新大賽要經過公開展覽、技能測試、封閉答辯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3.3增強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習能力:參加的選手經實踐活動和學習,綜合科學素養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鍊,視野有所開拓,具備較好創新思維能力,成爲各個教學班生物科的領頭羊。2011年完成永春縣教育科學規劃研究性課題《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生物科技活動以生物實驗、探究活動和理論探源爲主要內容和形式,特別強調活動在中學生物教學基礎上的適用性,有利於幫助教師和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進行進一步的科學探究,爲學生中廣大的生物科技活動愛好者提供可操作的實驗範例。

這些生物科技活動不是重複高校教材中的複雜實驗,也不是增加中學教學實驗的難度,側重科學素養的養成過程,提供有關實驗方法、過程和技術層面的有效指導,推動中學生物科技活動的開展。聯繫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中學生科技論文 篇九

說起科技小論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過的許多小實驗和許多奇特的想象,突然會出此刻我的大腦裏。如做過的液體實驗——蘆薈釀藥的實驗;熱脹冷縮的實驗……。在未來的世界裏,我們能否長出一雙能飛的翅膀;能否讓魚在天空中遨遊;能否發明一個不讓我們的手腳起硬繭的機器呢,總之,奇思妙想和我做過的補給都在我的頭腦中再次出現,異常是水的實驗使我記憶猶新。

回到家,我先拿起一個透明的玻璃杯,然後在杯中倒入一些開水,我輕輕的擰開水龍頭,讓水一滴一滴的倒到水中,我想:哈哈!第一步就這麼順利,那麼下幾步不就跟順利了!之後我打開青油將瓶子斜着讓油一點點的倒在杯中,便用筷子把它們攪拌起來,水和油就漸漸的融合在一齊了,可是過了一會兒就又會分開,變成了兩層:第一層是青油,第二層是開水;我想了想:咦!要不,我再到一些醬油,看看會發生什麼?我又在杯子裏到了一些醬油,攪拌了一下,醬油和開水便溶合在一齊了,可是青油仍然在第一層。我想:蜂蜜?如果我到一些蜂蜜又會怎樣呢?然後,我取出一些蜂蜜和這些液體混合在一齊攪拌,雖然開始和在一齊了,可是多了一會兒還是變成了三層:第一層仍然是青油,第二層是醬油和開說,第三層是蜂蜜。

我不禁思忖:不一樣的液體混合在一齊,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想叫人琢磨不透,爲弄明白這樣的道理,我便拿到爸爸跟前好奇的問到:“爸爸,你瞧,我不管怎樣攪拌這些液體,始終堅持三層現象呢?”爸爸仔細瞧了瞧這些液體,然後充滿着神祕感對我說:“乖女兒,你好好想一想這些液體的重量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把這杯液體拿到面前仔細看了看又想了想:重量?液體與重量有什麼關係呢?我帶着疑問又跑到爸爸跟前問到:“難道這些液體也有輕重之分嗎?”爸爸肯定地回答到:“當然喲!”爸爸的一聲肯定地回答,突然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哦!原先是這樣的,液體最輕的總會在最上層,稍重的在中間一層,最重的液體在最下層。

啊!這杯神奇的水,讓我們懂得了油水不相溶的道理,同時讓我們懂得了經過實驗會讓我們增長更多的知識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