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醫的論文(精品多篇)

中醫的論文(精品多篇)

中醫的論文 篇一

【摘要】從中醫經絡探討血管新生功能和其所涉及的血管結構,認爲血管新生所涉及到的血管應隸屬於中醫絡脈系統之下;同樣病機下血管新生的水平可以不同,改變病理情況下的血管新生的狀態與治療目的有直接相關;促血管新生的中藥應當可以從具有通絡、生新、生肌、生髮、生血、接骨續折功能的中藥中篩選出。

【關鍵詞】 血管新生;經絡系統;病機;組織修復

一以中醫思維認識新生的血管及血管的新生

1、從經絡系統,認識新生的血管

祖國醫學的古代典籍中沒有“血管”一詞的明確的記載,然而有內經中有“血脈”一詞。

《離合真邪論》中以“地有經水”類比“人有經脈”,以“溫,寒,熱,風”四種自然天氣下的經水的狀態類比邪氣客於脈中,出現的“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等的病理現象。

又有“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之說 。

表明血脈與經絡關係密切。

1.1經絡系統與血管形態和功能

《靈樞血絡論》曰:“血脈者 ,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對於血脈的描述與血管的解剖極爲吻合。

《靈樞經脈篇》:“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明確指出經脈與絡脈在走行上的區別。

《靈樞脈度》:“經脈爲裏,支而橫者爲絡。”其描述與現代血管的形態特徵高度相似。

《靈樞訣氣》:“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又有《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表明血管的部分功能應隸屬於經絡系統,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有指出“經主氣,絡主血。”明確了經脈與絡脈功能上的區別,表明絡脈系統與血管功能具有同一性。

中醫的論文 篇二

【摘要】 中醫理論研究的目是瞭解中醫理論發展的原因和規律。

中醫理論既包括抽象的基礎理論、獨到的診療技術,同時現代醫學的知識也應包含於其中。

傳統中醫理論研究和應用在中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中醫理論和內容應該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注重臨牀的應用。

【關鍵詞】 中醫理論;醫學研究;臨牀應用

中醫中藥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臨牀實踐,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中醫理論的形成經歷了春秋戰國、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淵源,相當遙遠。

中醫理論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全面的健康科學的活動。

中藥的現代化,因爲傳統醫學的理論和思維去理解的偏差,中醫中藥的特點和優勢的概念的侷限性過程中不能完全實現。

拋開或偏離中醫理論,不僅猛烈地衝擊中醫的基礎地位,也使得它很難得到適當的中醫臨牀的發揮,對傳統中藥在國內醫藥市場競爭產生嚴重影響。

1 中醫理論的研究現狀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

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中醫理論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再到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及諸多學派、各家學說盛行於金元時期直至晚清,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

從一個或多個簡單、粗糙理論,發展成爲一個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包括如:陰陽,氣血,五行,八綱,六經等。

在醫學理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也進入了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

對一些列中醫理論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編輯,出版和翻譯了大量的珍貴古典醫書,如《中藥藥理學》、《中醫方法學》、《中醫時間醫學》…本站 …、《中醫心理學》等,使中醫理論研究獲得較大進展。

諸多學者在利用多種方法解釋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表現出當代中醫理論新的風格。

在診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脈診和舌診,脈診儀或電腦繪圖脈搏,研究脈衝機制等。

2 中西醫學理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導致兩種醫學走向不同發展道路的基礎和關鍵,二者無論在理論或實踐各環節均存在顯著差異。

由於它們對疾病的認識角度和診斷治療方法的不同,導致兩種醫學在臨牀實踐中始終難於溝通與融洽。

中醫理論是從人對自身乃至宇宙萬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動的深刻體驗出發的,中醫治病的原理就是調整人身的能量動態使之歸於平衡的常態,中醫的一切理論都是圍繞這種能量狀態的消長變化展開的,理法方藥莫不如此。

西醫是隨着解剖學與化學的發展產生並發展起來的,由於起點遠離了直接的生命體驗,導致了其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機械主義傾向。

中、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

中、西醫學在基本概念、理論等方面的差異是客觀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簡單地判定其是非優劣。

其根本分歧在於:它們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學基礎上產生的醫學,物質實體是西方哲學最核心的範疇;相反,中醫不重物質實體,而重關聯實在。

醫學的發展以適應人們抵禦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爲前提,傳統的中醫理論創新,以解決中醫臨牀的實際問題爲目標。

目前,中醫藥研究的基本理論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拋棄了傳統的中藥和綜合知識、方法,人體機能和病理外觀被機械化隔離。

無論怎樣,未來醫學的發展應該是建立在結合中國和西方醫學的真正意義上的,有中西醫相互學習和有益互補,發揮各自的優勢。

3 中醫的現代臨牀應用

臨牀研究,傳統中醫對一些常見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較爲滿意的效果。

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亂等,中醫療法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中醫結合傳統的方法,治療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機率。

研究證明,中醫療法在治癒疾病的同時,使許多患者免除了手術的痛苦,並大大降低了併發症的發生率。

此外,在治療冠心病、腎功能不全、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腦血管意外等,發揮中醫中藥優勢,取得了不錯的臨牀效果。

在藥劑方面,近年來逐漸由片劑、水劑、糖漿、沖劑、注射劑、栓劑等取代了傳統的“丸、丹、膏、散、湯”。

特別是近年來各種抗感染中藥靜脈注射的使用和中藥大型輸液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中醫、中藥的治療效果。

中醫理論在經絡和針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譽海內外。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在國際上,鍼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爲,鍼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參考文獻

[1]章增加,胡依平。試論晚清以來中醫理論發展緩慢的原因[J]。廣西中醫藥,1996, 19(1):39-41.

[2]趙宜軍,張保春。對中醫理論現代化進程的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9, 5(12):12-14.

[3]任德全。中醫理論的學科特點及其現代化、數字化[J]。世界科學技術一中藥現代化2002, 4(1) :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