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文化的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文化的論文精品多篇

現代工業發展中國文化表現論文 篇一

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論文

需要清醒地認識,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國際社會對於當代中國文化的認知仍然存在偏見與盲點。折射出當前要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對外文化交流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不斷繁榮發展的同時,對外文化交流事業也不斷進步開拓,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外文化交流的規模和影響空前擴大,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渠道和層次更加多樣。進入新世紀,我們堅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貿易相結合,鼓勵文化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文化貿易在交流中的比重從小到大,由弱漸強,貿易額逐年增加。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已成爲當代中國與世界溝通情感的重要橋樑和紐帶,成爲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途徑。

當代中國文化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在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日益豐富多樣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極大豐富了人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催生出一大批體現國家文化形象的藝術精品,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藝術家。

經過近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當代中國文化藝術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並且在世界當代藝術舞臺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爲推動世界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強勁力量。當代中國文化在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文化走出去的成績令人鼓舞,但是,我們還需要清醒地認識,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由於種種原因,國際社會對於當代中國文化的認知存在偏見與盲點,提到當代中國文化,要麼想到反映落後、愚昧的中國封建文化遺存;要麼將一些“非主流”思潮的文藝作品視作當代中國文化主流;要麼熱捧那些畸形表現、格調低下、譁衆取寵的藝術人士。一些西方媒體和文化藝術評論常片面地認爲這就是代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精神的作品。由此,國外對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認知匱乏,當代中國文化藝術作品與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欠缺,對外文化傳播力度、廣度與深度的不足,以及文化產業、對外文化貿易剛剛起步等等,構成了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困難與挑戰,更折射出當前要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中國當代文化是我國社會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所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成果,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幫助世界瞭解當代中國發展的直接路徑。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當代文化領域的新現象、新發展,加快推動當代中國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加快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轉變。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時代發展的大局出發,從國內外客觀形勢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客觀規律出發,要求我們從戰略高度推動中國當代文化走向世界,更多以當代文化爲視角,展示當代中國人民旺盛的創造力和文化藝術成果,通過當代文化反映當今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和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風貌,全面樹立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形象。在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秉承對外文化交流多年積累的經驗,把握原則,創新作爲,內外兼顧,努力提升當代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要進一步重視反映具有時代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的傳播。對外文化交流應該是全方位的,既要有傳統文化,更要有當代文化。在對外推介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文化品格的當代藝術作品和優秀藝術家的同時,要重視對外推介和宣傳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特別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作品,使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當代性有整體性的瞭解。在政府組織的大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堅持將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並重,重點推介、籌組有代表性的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優秀作品,權威性地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發展現狀。

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當代文化走出去市場機制建設,完善走出去體制和機制保障。要大力統籌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鼓勵創新,走精品戰略,實施“文化中國品牌戰略”,鼓勵對外文化更多地以民間和商業的方式走出去,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貿易企業,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着名品牌。積極搭建對外文化貿易平臺,加強國際營銷網絡建設。改進文化出口獎勵機制,構建完整有效的投資信息平臺和文化貿易統計系統,形成以政府爲引導、企業爲主體、市場化運作爲主要方式的對外文化貿易新格局。

要尊重文化藝術的創造發展規律,營造社會各界正確認識當代文化、積極支持當代文化走出去的氛圍。文化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各種文化藝術間的發展關係和借鑑互動,體現了文化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在當代文化藝術建設中,不能厚此薄彼、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文化建設是一個逐步積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以政府爲主導,充分發揮文化機構、社會團體、民間力量和地方省市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全面調動、整合各方面的資源與力量,積極凝聚海內外華人藝術家,搭建平臺,廣開渠道,使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穩健、足音更強勁、風采更久遠。

中國文化, 篇二

看到由湖南衛視播出的《漢語橋》以後,我的心輕輕地觸動了一下。一個個外國人由於喜愛中國文化而刻苦學習漢語的過程,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的語言和文字。

漢語

五歲的我,這時,我在家鄉,說着方言。天真的我還以爲世界上只有一種語言。一天,在動畫片裏聽見一種像我們家鄉的方言,卻又不是我們家鄉方言的對話,我便問媽媽:媽媽,爲什麼動畫片裏的語言,我有點聽不懂?

媽媽說:那是普通話,與我們這裏的方言有點不同。

那中國有多少方言?我不解的問。

每一個地方都有一種不同的方言。媽媽說。

我疑惑地點了點頭

八歲的我,由於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我漸漸地明白一些以前不太明白的事,而且也漸漸接觸了普通話。這要感謝電視,由於我迷戀電視,而電視裏說的都是普通話,唱歌用的也是普通話。我喜歡唱歌,所以對普通話也就更感興趣了。不過,家鄉仍未改變。依久用方言交談,家鄉也沒有幾個人說普通話。除了長年在外打工偶爾回來的人用普通話。

十三歲的我,現在我已經瞭解普通話,也說着普通話。家鄉隨着發展也有人開始使用普通話來交談,慢慢地,方言被淡忘。

這也是普通話的推廣,大家都開始使用普通話,以後就不會出現聽不懂方言而發生小摩擦的事。中國只有一種語言也挺好的。

漢字

說起中國文化,漢字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記得那次,妹妹跟我埋怨老師,就是因爲她在考試時字沒寫好,答案明明是對的,卻被老師扣了分。

雖然我在嘴上沒說什麼,但也不知不覺地想起了一些事情。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誌。從古時的甲骨文到現在的楷書,儘管形態各異,但無一不是美觀的。

但是,與之相比的是我們現在的書寫態度。如今的規範字明明是楷書,卻把它寫成了標緻極了的草書。中國的楷書又叫方塊字,顧名思義,一橫一豎都是極有講究的。但現在的學生,一筆一畫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漢語橋》中,諸多外國友人苦練漢字,作爲中國人,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中國的文化淵遠流長,而漢字是其代表。書寫是人的第二張面孔表。於情於理,我們都應該寫好規範字。

推廣普通話,書寫規範字。簡簡單單的十個字,蘊含的卻是十三億中國人的素質。外國友人都在努力地學習中國文化,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難道不應該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嗎?

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國文化方面論文 篇三

傳統文化的給養

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之所以爲中國的有力憑證,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髓引領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發奮圖強,銳意進取,

而中國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如崑曲、書法和傳統刺繡技藝等也爲中國的大美增添了一抹亮色,引來無數外國人士來中國探尋鑽研,流連忘返,

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爲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急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把它傳承下去。

(二)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在思想方面,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沿襲着中國的傳統思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爲依託,在做人做事上恪守着中國的傳統準則,

在得意失意時迴歸中國傳統文化,追尋本我,探究人生的終極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人乃至中國政客的精神支柱,是中國古代維護國家政權的精神紐帶;

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技藝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手中不斷髮揚壯大,中國人靠中國特色傳統技藝使中國人的'生活更加具有美感,使生活充滿意境和樂趣,在傳統男耕女織的時代裏,成爲了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

(三)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依託

中國走向世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隨着韓國文化憑藉韓劇在世界各的的推崇和熱衷,中國也急需藉助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讓外國人更加嚮往中國,作爲即將走向社會的新一代的大學生,更要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託,爲中國未來的發展貢獻出自己應有的力量。

二、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積極影響

素質教育作爲一種以提高受教於諸方面素質爲目標的教育模式,對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起着致關重要的作用,它擺脫了以往以知識學習爲目的的學習模式,

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論文 篇四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歷歷史長河的洗滌、沖刷、激盪,醞釀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你我何其幸運,生在這樣一個國度,同時擁有儒家、法家、道家等文化可以學習,有五十六個民族多姿多彩的傳統可以繼承。

然而,我們是否知道自己正與中華文化漸行漸遠呢?會寫漢字就行,爲了學好英語放棄漢語的思想在中國小生中滋長,中華文化何在?中國成語、詩詞被肆意篡改,錯別字現象普遍,中華文化何在?英文歌曲在中國的大街小巷迴盪,旋律衝擊着中國人的耳膜,中華文化何在?《詩經》《論語》《大學》等經典國學被國人忽視,手機網絡小說充斥國人的生活,中華文化何在?

明清以前,中國一直以一個大國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的瓷器、茶葉等珍品經絲綢之路遠銷世界,中國的文化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國家。正是因爲這些成就,中國統治者盲目自大,剛愎自用,開始閉關鎖國,與世界脫軌,直至西方的洋槍、洋炮打開中國的國門,中國纔開始被迫接受西方殖民文化。曾經爲了文明、科學,我們捨棄了國學,擁抱了洋文,國學地位每況愈下,中文式微的背景下,我們的精神產品還剩多少?連唱歌娛樂節目都靠引進,我們的文化還剩多少?這是一個非正統教育培養起來的作家獲得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央視辦一個漢字聽寫大賽就能扭轉的嗎?攜卷沉思,我們該如何讓中華文化自信重建?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大學聯考改革方案陸續出臺,英語科目成了最大的輸家。英語聽力將被取消;嘗試“一年兩考”,只以等級形式呈現;語文卷增至180分,英語試卷減至100分……英語大學聯考改革並非空穴來風,語文升、英語降的背後是中華文化的自信重建。語文乃思想文化的載體,先在語言上自信,這樣文化才能堅挺,創新上才能勃發。文化自信源於中國經濟的崛起,文化自信是必需的,可文化自信的路線圖在哪裏?從塑造社會人的基礎教育入手應該是一個好入口。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的使命,中華文化自信重建更是每個國人沉甸甸的責任。首先,我們摒棄殖民心態,以史爲鑑,樹立自信。曾經的文化不自信不是自卑,而是承認差距,帶着謙卑的心態追趕學習;可是,一味學習就無法超越別人。其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華文化是悠悠神州大地醞釀千載的結晶,是唱不盡笑看千年的精華,是每個華夏子女的自豪。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最後,要勇於創新。只有懷着積極進取的心,不斷創新和改革,才能創造出時代鮮明的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的源泉充滿活力,不斷永流。

中華文化,不是躺在博物館的欣賞文化,不是冰冷石頭砌成的長城,它就在我們身邊。中華文化自信重建,需要每個國人的共同努力,閒暇之餘,讓我們煮上一壺月光,幾兩荷花,領略中華文化的風景,讓中華文化自信重建!

中國文化, 篇五

,在人人都熟知的QQ上出現過評論長城,拯救中國文化、評選世界七大奇蹟的消息。這個消息一傳開,立即轟動了全國。

評選世界七大奇蹟時,中國的兵馬俑等全被淘汰,唯一剩下的只有長城。而中國評選的卻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這是何等的悲哀。於是乎,全國上下開始紛紛評選長城。

當然,對於以上現象也是貶褒不一的。有人說:中國長城具有悠久歷史,理應評選爲世界七大奇蹟。有人說:每人知道評選當然中國要吃虧。但也有人說:奇蹟是評選出來的,說它是它就是,說它不是它也就不是了。

其實以上現象只能說明中國的文化面臨着嚴峻的挑戰。長城被評上的可能是很大的,但是你們是否在想,中國長城就一路順風地被保護起來了嗎?那你們就大錯特錯了。據瞭解,被保護起來的長城不到其長度的四分之一,而在其兩端的部分也在以很快的速度陷入沙漠。也就是說,很可能在幾百年後,甚至幾十年後長城就會僅剩其長度的四分之一。到了那個時候,長城還會被評爲世界七大奇蹟嗎?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或許就要稱其爲千里長城或是百里長城了。

長城的形勢迫在眉睫,試想,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中國還拿什麼去參加評選世界七大奇蹟?有人說:長城沒有了可以再建,以現在的技術建長城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但是這需要耗費多少資金?這些資金足以去保護長城,或者說這些資金將是保護長城消耗資金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是幾千倍或是幾萬倍。況且即使是建好了一個新的長城,其歷史意義何在,其文化意義又何在?如果僅僅要的是其外在的那些建築,那麼以現在科技的發展水平,哪一個國家建不出一個長城?那又有什麼奇蹟可言呢?

有人說:長城沒了沒什麼,最多是少了一個風景區,中國還有秦始皇陵嘛。中國沒有長城是少了一個風景區,而長城的消失又會帶來多少人的失業?況且至今爲止,中國還沒有技術去開發秦始皇陵。雖然開發以後會或者說必然會轟動世界。然而,秦始皇陵會不會也像長城一樣消失呢?中國自稱是上下五千年,又留下了什麼呢?但是我無能爲力,我只能在這兒孤獨地吶喊:誰來拯救中國文化?誰來拯救這些歷史的足跡?誰來拯救中國?

標籤:多篇 精品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