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醫食療與保健的論文(精品多篇)

中醫食療與保健的論文(精品多篇)

論文 篇一

題目:淺析《滇南本草》與現代食療養生

關鍵詞:《滇南本草》; 食療養生

傳統中醫理論認爲, 有些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500多年前的蘭茂先生, 經長期實踐總結了應用藥物和食物對身體進行治病和調理的經驗, 撰寫了《滇南本草》, 它不僅是一部價值很高的藥物學專着, 爲現代雲南醫藥的研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且十分注重食療的作用, 對現代食療養生具有指導意義。書中收載了藥物近500種, 涉及當今生活中常見九個類別近百種的食物。通過學習, 淺析蘭茂先生對食物的藥用價值和運用方法。現分類舉例淺述如下。

1 蔬菜類。

《滇南本草》收載的蔬菜類有“藕、金針菜、苤藍、白菜、青菜、芥菜、蘿蔔、黃芽白菜、甜菜、菠菜、萵筍、茄子、慈姑、芋頭、蔥白、韭菜、大蒜 (青蒜) 、茭瓜、茼蒿”等。

以藕爲例, “藕, 味甘、平, 多服潤腸肺, 生津液…生食令人冷中, 熟食補五臟”[1]。其中藕節是具有止血功能傳統的中藥, 現代研究認爲, 蓮藕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鞣質、多酚化合物、鈣、磷、鐵等, 具有補血、抗氧化、抗癌等多種食療效果[2]。

2 水果類。

《滇南本草》收載的水果有“石榴、山楂、枇杷、花紅果、蘋果、杏、桃、櫻桃、李子、梨、菠蘿蜜、桑葚子、拐棗、葡萄、橙子、龍眼、荔枝、甘蔗、荸薺、無花果”。

以蘋果爲例, “蘋果, 氣味甘、微酸, 無毒。主治脾虛火盛, 補中益氣。同酒食治筋骨疼痛, 用蜜釀, 久服延年之品也…”現代研究認爲, 蘋果含多酚、三鐵、果膠、膳食纖維, 具有抗癌、降血壓、增強記憶力、促進發育、減肥、促進睡眠的作用。

3 瓜類。

《滇南本草》收載的瓜類有“冬瓜、西瓜、黃瓜、南瓜、甜瓜、葫蘆、絲瓜、苦瓜”等。

其中記載的絲瓜“味甘, 性涼, 無毒。主治解熱、涼血、通經、下乳汁、利腸胃, 並治痰火及癰疽瘡、胎毒”。絲瓜絡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的功效, 現代科學研究認爲, 絲瓜煎服能治咳嗽多痰[4], 絲瓜果實甘、寒、無毒, 入肝、胃經, 可治身熱煩渴, 痰喘咳嗽, 腸風痔漏, 崩帶血淋, 疔瘡, 乳汁不通, 癰腫等病[5]。

4 豆類。

《滇南本草》中收載的豆類有“南扁豆、毛豆、紅豆、刀豆、蠶豆、豇豆”。

“蠶豆”的功效記載爲“味甘、性溫。開胃健脾, 強精益智, 多服則下氣, 眼熱”, 現代研究認爲蠶豆含有蛋白質、糖類、鈣、磷、鐵、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維生素B1、B2等。豐富的蛋白質對慢性腎炎有較好的調理效果, 還能延緩動脈硬化症狀;膽脂和磷脂能加強神經細胞的傳遞, 增強記憶力;其中的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膽固醇, 促進腸胃蠕動的作用。我國膳食結構中, 植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豆類作物[6], 具有健脾、利溼、降血脂的功效[7]。

5 糧食類。

《滇南本草》記載的糧食類藥材有“大麥芽、粳粟米、稷米、野粟、粟米、秫米、玉蜀黍”。

其中“麥芽、谷芽、浮小麥”均是傳統的中藥材, 書中所記載的“玉蜀黍, 氣味甘,平。無毒。主治調胃和中, 祛溼, 散火清熱。所以, 今多用此造酒, 最良。”“玉蜀黍”即被稱爲黃金作物的“玉米”, 含有卵磷脂、亞油酸、維生素E、葉黃素和玉米黃質, 具有保護眼睛、抗衰老、抗癌、防止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功能[8]。

6 河鮮類。

《滇南本草》中記載的河鮮類藥材有“田螺、南螺、旱螺、滇池赤蝦、白蝦、山螃蟹、蟹、白魚、鯽魚、鯉魚、金線魚、青魚、泥鰍、花魚、鱔魚、烏魚”。

其中“鯽魚, 味甘。和五臟, 通血脈。與無味煮食, 補虛損, 溫中下氣, 痢疾痔漏之症。作美羹, 治胃弱而補中;又治婦人陰疳諸瘡;又殺蟲消積”。現代研究表明鯽魚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A族、B族, 具有健脾利溼和中開胃, 活血通脈, 溫中下氣, 主要治療脾胃虛弱, 納少無力、痢疾、便血、水腫、淋病、痛腫、潰瘍、糖尿病、氣管炎、哮喘等。魚卵亦用於調中補氣[9]。

7 小結。

隨着歷史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 更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很多食物也是藥物, 能起到配合治療的積極作用, 通過飲食即達到治病養生的作用。《滇南本草》是一部富有特色的地方性本草專着, 通過研究書中收載的藥食同源的藥材, 對繼承發揚中醫藥傳統養生理論, 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於乃義, 於蘭馥。滇南本草[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 2004.

[2]張長貴, 董加寶, 王禎旭, 等。蓮藕的營養保健功能及其開發利用[J]。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6, 1 (2) :22-24.

[3]王皎, 李赫宇, 劉岱琳, 等。蘋果的營養成分及保健功能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 2011, 30 (1) :164-168.

[4]朱清陽。自療保健竅點子[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49-64.

[5]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詞典 (上冊)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75:791-795.

[6]吳廣輝, 畢韜韜。蠶豆的開發利用[J]。糧油加工, 2010, 6:115-117.

[7]李愛萍, 鄭開斌, 蔡宣梅。蠶豆的利用價值[J]。糧油食品科技, 2001, 9 (4) :45-46.

論文 篇二

題目:媒體時代宣傳食療養生藥膳的方法研究

摘 要:藥膳起源於我國幾千年來的民間傳統飲食習慣和中醫食療配方。藥膳是以傳統的中醫學結合現代烹飪學和營養學爲理論支撐研發出的藥膳配方, 將中草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材搭配在一起, 並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方法制作而成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食品。食療藥膳因其具有養生健體、延緩衰老、促進機體康復等藥用效果, 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傳統的養生藥膳的推廣大多是利用電視廣告、書籍進行宣傳, 宣傳方式的單一性藥膳的推廣相對艱難。

關鍵詞:養生藥膳; 四季藥膳; 現代媒體; 戶外媒體

一、中醫食療藥膳簡述。

在全部中藥藥材中約有500多種藥材具有滋補品藥膳價值, 佔總數的1/10。它們大多來源於古代書籍記載或民間經驗流傳以及近代科技加工改進。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藥、食物有:人蔘、冬蟲夏草、黃芪、山藥、白朮、天麻、茯苓、甘草、當歸、首烏、黃精、核桃、芝麻、大棗、熊掌、燕窩、烏梢蛇、甲魚、薏苡仁、蓮子、蜂蜜、枸杞子、銀耳、龍眼肉、蜂皇漿等。至於各種配方, 我國古代醫學典籍中也有很多相關的記載。例如, 古書《十藥神書》中記載大棗人蔘湯具有益氣補血, 潤腸健脾作用;《食鑑本草》中提到豬腎酒, 可治腎虛腰痛;《遵生八箋》中的黃精餅, 具有補肺清肺作用, 等等。這些名目繁多的特殊滋補食品和藥膳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養生食品。

自然萬物都是相互影響, 相伴相生。人也受自然的影響,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食材, 養生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春夏秋冬應如何合理進行藥膳養生也是有講究的。春季是萬物之始, 應多食清淡蔬菜及豆類食品;夏季暑熱夾溼, 飲食應以甘寒清淡爲主;秋季涼風初起, 燥氣襲人, 應多吃些蘿蔔、杏仁, 可以清肺降氣化痰;冬季寒冷, 應多吃些牛羊肉等溫熱性食品。

二、現代媒體在養生藥膳的推廣中的應用。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進步, 廣告媒體的種類越來越多, 而許多新穎的廣告媒體和品種, 正不斷產生。工業革命以後, 經濟和市場迅速擴大, 從而要求有現代化的傳授方式和廣告媒體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因而以印刷和電子技術爲基礎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四個方面的廣告業務, 被稱爲現代四大廣告媒體, 以其迅速的傳播速度和廣闊的覆蓋面積使其它媒體相形見絀。但是, 目前, 更加新穎的大型電腦程序控制光電廣告、激光空中廣告, 衛星傳播的電訊廣告、網站推廣和網絡廣告也日益佔據更大的市場。

1. 報紙雜誌在推廣養生藥膳上的應用。

報紙的主要特徵是載體質地穩定, 便於選擇和保存, 善於表達深刻的內容和進行連續性報道。利用報紙雜誌養生藥膳推廣時, 可以在報紙上開一個養生專欄, 將養生藥膳的功能效果及做法介紹出來, 可以附帶些圖片使之更加直觀。也可以開設一些有獎競猜活動, 和讀者互動, 這樣更加激發讀者興趣, 對產品推廣產生促進作用。同時可以在一些雜誌專刊的封面上登一些藥膳的圖片。

2. 廣播電視媒體在推廣養生藥膳上的應用。

廣播電視雖然後於報紙雜誌產生, 但與網絡等新興媒體相比就早了幾十年, 現在看來已經有些過時, 但並未完全淘汰, 仍然有相當廣泛的受衆羣體。但有一點也不容忽視:近些年來, 隨着新技術的發展, 新媒體的表現形式也日益豐富, 並快速發展壯大, 無疑對報業等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沖擊。面對而今發展現狀, 應如何合理利用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來宣傳養生藥膳呢?

對此, 筆者看來, 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

(1) 確立市場取向的發展定位。比如, 北京衛視有一檔欄目叫《養生堂》, 不僅給觀衆介紹一些養生的方法, 還給觀衆講述一些疾病的徵兆症狀、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是人們在瞭解養生嘗試的同時也增強對某些疾病的警惕意識, 一旦有症狀及早發現並治療。

(2) 充分考慮到羣衆的生活水平。雖然近些年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總體上還不算富裕, 所以我們在推廣養生藥膳時應推薦一些常見、便宜的食材。同時因爲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快, 我們應選一些簡單易行的養生藥膳方法給觀衆介紹。

(3) 豐富形式, 增強趣味性。養生欄目可能看似毫無趣味可言, 其實, 我們精心挑選會發現很多養生方法很有意思。我們可以將這樣兼具趣味和實用性的方法介紹給大衆。

通過以上述說, 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傳統媒體並未過時, 只要合理利用並與當今的新興媒體恰當融合, 那麼在推廣養生藥膳上仍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三、新興媒體在推廣養生藥膳上的應用。

所謂的新媒體就是指繼報紙、電臺、電視臺之後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 包括:互聯網、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手機電視、IPTV、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來說, 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爲“第五媒體”。它的主要特點是:傳播速度快, 覆蓋面廣, 互動性強。

互聯網成爲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 首先得益於它具備了強大的傳播新聞信息的各種功能, 包括電子郵件 (Email) 網絡新聞組 (Usenet) 、網絡論壇 (BBS) 、萬維網瀏覽 (WWW) 、網絡聊天 (QQ) 等等, 並且越來越滲透於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另外, 國內外各種新聞傳播媒體無不開闢其網上新聞傳播新領域, 搶佔市場份額, 於是網絡報紙、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應運而生。國際互聯網被越來越廣泛的使用, 逐漸成長爲大衆傳播媒體, 是繼廣播、報刊和電視出現之後的最具有潛力的新興傳播媒體。

網絡媒體的這些優點和特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商家將目光放在用互聯網給自己的產品做宣傳, 我們都知道, 互聯網的受衆面積廣, 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電腦, 上班族更離不開它, 但很多廣告並沒有達到商家預想的效果而只會引起上網衝浪或是工作的年輕人的反感, 想要利用網絡推廣養生藥膳, 就要有針對性的以一種吸引眼球的方式出現在網絡上, 如何做到有針對性呢?比如說對於上班族來說, 我們就要讓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對他們的益處, 有凝神靜氣緩解疲勞的作用, 對於經常網購的女生來說, 我們可以在一些團購網, 購物網站上推廣產品, 大家都知道女生比較注重美容塑形, 那我們就將養生藥膳對女人起到美容養顏的效果展現出來。同時也可以拍一些視頻, 這樣更加生動直觀。

四、戶外媒體在推廣養生藥膳上的應用。

戶外媒體是指在戶外場地 (例如建築物的樓頂和商業區的門前、路邊等) 設置的發佈廣告的信息的媒介, 其常見形式包括路牌、電子屏幕、霓虹燈、氣球、燈箱、車廂、候車室、電梯內外、醫院候診室、高校內、高檔小區走廊樓道等戶外媒體既是公共空間的一種傳播介質, 同時根據介質的不同戶外媒體還可以進一步分類, 如平面戶外、霓虹燈、公共空間的企業形象雕塑、LED電子屏等。

戶外媒體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固然也存在缺點:一是場地有限, 受衆範圍窄;二是其內容大多比較簡單, 傳達的信息量較少。當然, 只要通過策略性的安排和策劃, 戶外廣告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有調查顯示, 戶外媒體的到達率目前位居第二, 僅次於電視。

可綜合運用大小、形狀、色彩等廣告的各方面要素, 精心製作一些表現力強且能吸引受衆眼球的養生藥膳廣告。

在實際中, 一方面,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戶外廣告設計靈活的特點, 綜合考慮發佈區域、時間、城市覆蓋率等因素, 爲各個受衆羣體量身定製個性化的養生藥膳廣告;另一方面, 我們也可以藉助戶外媒體的特殊載具和新技術、新材料, 設計發佈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充滿關懷的人性化的養生宣傳廣告。例如, 在地鐵隧道牆上, 製作一連串連續的廣告畫面, 巧妙借用地鐵運動爲乘客演繹一幅動態養生方法的廣告畫面。同時, 運用數字、視頻、移動等新材料、新技術的戶外媒體也逐漸成爲一種新的趨勢。戶外媒體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平面信息的單一傳達, 開始“動”起來, 有了動態大屏幕, 有了三維成像展示臺, 開始走向多元化, 展現了戶外媒體的生命力。

五、結語。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 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我們也看到各媒體都有自己的優勢, 無論是傳統的報紙電視媒體, 還是新興起的網絡媒體。我們推廣養生藥膳不能侷限於使用某一種媒體手段, 應該各媒體相結合, 相輔相成, 就像我們的手和腳, 鼻子和眼睛一樣, 每一種媒體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有計劃地設計各媒體相融合、相輔相成的宣傳, 最終實現目標人羣立體、全面、全角度、全方位的宣傳效果。現在, 多數人生活與奔波勞碌中, 面臨着各個方面的壓力, 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 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因此, 養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所以, 必須充分發揮現代媒體的各種優勢並結合傳統媒體, 大力宣傳普及養生藥膳知識, 使人們在經濟富裕的同時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郭旭光, 無處不在的藥膳食療[J]。醫藥與保健, 2011 (19) 。

[2]周雲倩。論區域性媒體網站的推廣策略[J]。現代視聽, 2010 (11) 。

[3]詹建英。從視覺角度論廣告傳播效果的實現[J]。現代視聽, 2010 (11) 。

[4]李磊。活動推廣與電視品牌的聯動效應—淺談電視劇頻道的品牌推廣策略[J]。媒體經營, 2009 (23) 。

論文 篇三

題目:淺談中醫食療與五行結合在現代養生中的應用

摘 要:中醫食療是通過調節理飲食結構、改變飲食不合理性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 五行即金、木、火、土、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構成物質世界, 維持自然界的相對穩定。食物也可對應五行中的不同屬性, 中醫食療即探討個體五行與食物五行的相互作用關係, 參考個體的實際情況、季節變化和一天中的五行週期合理搭配食物, 達到養生的目的。

關鍵詞:食療; 養生; 五行; 五味; 中醫護理

中醫食療是人們運用於養生的傳統習慣, 通過中醫理論調理飲食結構從而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中醫食療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人體各項臟器的功能, 使人自身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1]。但是不同食物有着其特定的性質, 這些性質又對應着五行中不同的屬性。本研究探討中醫食療與五行的關係, 並將其相結合用於現代養生, 現報告如下。

1 食物與五行。

1.1 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機制。五行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 具有廣泛的涵義, 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 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即五行相生。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即五行相剋。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認爲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 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2-3]。

1.2 食物中的五行。

一般來說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綠、黑、紅、黃五色代表;白色食物代表金:百合、杏仁、蓮子、銀耳、山藥、白果、白蘿蔔、洋蔥、梨、冰凍食物、動物肺、腸等;綠色食物代表木:有白菜、甘藍和菠菜等各式蔬菜, 其含有大量的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 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的毒素;黑色食物代表水:有黑豆、黑芝麻、香菇、黑棗、桂圓、烏梅和藍莓等, 含黑色素, 有助提高與其關係密切的新陳代謝和生殖系統功能;黃色食物代表土:有牛肉、羊肉、狗肉、橙、南瓜、玉米、黃豆、甘薯等;紅色食物代表火:有西紅柿、紅椒和紅蘿蔔等, 有助循環系統健康[4]。五味中酸屬木, 苦屬火, 辣屬金, 鹹屬水, 甜屬土[5]。

2 五行差異與個體喜好。

2.1 個體差異與五行。

五行學說認爲每個人出生時就註定了他的五行屬性。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學說[6], 金屬性的人偏愛吃土、金屬性食物, 如甜食、肉、豆製品等;木屬性的人偏愛吃木、水類食物, 如蔬菜、青梅, 喜歡喝茶、菜湯, 吃魚、海蜇等爽口的鹹味, 而不愛甜味;水屬性的人偏愛吃水、金類食物, 如海鮮, 特別是貝殼類的海產品, 而且口味偏鹹。火屬性人偏愛吃木、火類食物, 能吃味道偏苦的食物。土屬性的人偏愛吃肉類、南瓜、紅辣椒、西紅柿等。

2.2 屬性不同飲食也有不同。

中醫食療與五行不可分割, 應命中所需, 多進食有助生旺的食品, 就能“自行”調節機體。相生相剋密不可分, 相生相剋的良好平衡, 使萬物正常存在, 身體纔可以健康[6]。食療就是根據個體實際情況, 適當補充人體所需, 達到調節機體、治療疾病的目的。如木旺土弱應用五行土來補, 應多吃肉類、南瓜、甜品、黃豆等。依照五行相生的原則, 木旺的人應該多親近金、土屬性的物品, 在飲食上宜多吃苦、甜的食品, 顏色則以白和黃爲主;火旺的人, 火旺水枯, 應該多吃水屬性的食物, 如海鮮、黑豆、黑芝麻、香菇等黑色食品, 顏色以黑色爲主。現代醫學認爲, 黑色食品不但營養豐富, 且多有補腎、防衰老、保健益壽、防病治病、烏髮美容等功效;金旺克木, 補木平衡, 金旺的人應該補充木類食物, 如木瓜、蔬菜和檸檬等;水旺的人, 水旺火弱, 應補火調運, 食用如狗肉、羊肉、山楂、西紅柿、西瓜等;土旺的人, 應多吃土屬性的食物如紅薯、玉米和黃豆等, 木克土, 土多木來抑, 也要適當吃五行屬木的食物, 如蔬菜、粗纖維食品、檸檬等。

2.3 人體器官與五行。

人體是一個獨立的完整單元, 醫學的五行學說將人體各部分也分別劃分爲金、木、火、土、水五大類[7-8]。屬於金的有肺、大腸、鼻、皮膚和毛髮;白蘿蔔、山藥、杏仁、百合、豆芽、蛋白、銀耳等白色食物具有健肺爽聲, 祛痰的功效, 並能促進腸胃蠕動, 提高新陳代謝, 使肌膚充滿彈性與光澤。屬於木的有肝臟、膽囊、眼睛;綠色蔬菜含大量的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 能加速體內多餘廢物的排出。屬於水的有腎臟、膀胱、耳和骨骼;與之對應的是黑豆、香菇、黑芝麻、黑棗、桂圓、烏梅、木耳等黑色食物, 具有固腎強骨的功效, 經常攝取有助提高與腎、膀胱和骨骼系統關係密切的新陳代謝和生殖系統功能。屬於火的有心、小腸和舌;紅豆、紅棗、紅辣椒、番茄、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屬於五行中的火, 含豐富的降血壓物質, 使血管強壯, 有助循環系統健康。屬於土的有脾臟、胃、口腔和肌肉;脾臟、胃屬土在人體中扮演着養分供給者的角色, 所對應的是玉米、黃豆、南瓜、甘薯等黃色食物, 經常食用黃色食物能夠使脾、胃調和, 新陳代謝正常[9]。

3 五行在中醫食療中的應用。

中醫食療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人體的器官及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10-11], 以及闡釋其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以五行辯證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 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有益於健康。掌握人體的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 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如望診時, 綠色多屬肝風[12], 紅色多屬心火, 黃色多屬脾溼, 白色多屬肺寒, 黑色多屬腎虛。用藥時, 酸味入肝, 苦味入心, 甘味入脾, 辛味入肺, 鹹味入腎等[13]。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說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聯繫。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提出“食之味有與病相宜, 有與身爲害, 若得宜則補體, 害則成疾”[14]。所以中醫建議食療時一定要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季節變化和一天中的五行週期給出合理的食物搭配, 不能千篇一律。即便是成方的應用也不要拘泥, 需在醫師和膳食廚師的指導下, 根據年齡、性別和體質差異, 順應季節、日辰變化, 適度調整劑量或藥、食物的結構。同時要注意適量, 適度原則, 不可憑嗜好而過偏。食補時要清楚地認識到無論多好的食材, 都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應適可而止。

參考文獻

[1]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2]張大生。黃帝內經[M]。蘭州: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

[3]張安玲, 徐胤聰。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9.

[4]方瑾, 張佳樂。基於《黃帝內經》思想探析《飲食須知》的養生觀[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9 (2) :114-116.

[5]焦如春, 邱鳳喜, 葉超, 等。五味與五行配屬理論與臨牀用藥[J]。中醫雜誌, 2015, 56 (16) :1359-1361.

論文 篇四

題目:《山家清供》中的中醫食療養生思想初探

摘 要:《山家清供》成書於南宋,作者爲林洪。該書分上下兩卷,共撰飲膳食譜104篇,以素食爲主。這104篇宋代經典素食,不僅指與“葷”相對的飲食,而更是一種包含養生學思想的清雅膳食。全書食譜大多以詩詞形式着述,書中推崇清淡飲食,並提倡清心寡慾,摒棄世俗雜念,作者看重祖輩梅妻鶴子的仙風道骨,也將這種思想融入他的食譜中,並多次引述《神農本草經》等論述,體現了較高的中醫養生價值。

關鍵詞:山家清供; 中醫養生; 食療

宋代是我國曆史上經濟文化突飛猛進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期,涌現出了大批文人志士,各家學術思想也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出現了“理學”“新學”“心學”以及地名學的別派100多家,同時,宋代還涌現出了像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王安石、陸九淵、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一大批着名學者,這是封建社會空前的文化盛景。宋代經濟的繁榮昌盛爲宋代文化得以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宋統治者在政治上實行了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在文化上卻實行了較爲開明的政策,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不斷以致君權削弱的歷史教訓,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的基本國策,從而爲宋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而印刷術的發展,更爲宋代的古籍整理創造了重要條件[1]。

宋代被視爲我國曆史上文化、教育、經濟、科技、醫藥、紡織、飲食乃至日常多方面齊發展的一個黃金期。因此,宋代傳世的古籍文獻門類清晰,內容豐富,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民以食爲天,各朝各代的飲食文化皆能從另外一個側面真切反映當時的民生。宋代的飲食頗具特色,種類樣式繁多,與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飲食結構有了較大的變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藝術成分更加明顯,式樣也更多[2],而且宋代百姓對食物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飽腹,更上升到了養生學的層面。宋代是我國曆史上經濟與文化的鼎盛時期,食品餐飲業與商品經濟同步發展,促使了大批飲食文獻的產生。宋代的飲食文獻分爲專着類和資料類。其中,飲食文獻大部分已亡佚,在存世的爲數不多的飲食文獻中,《山家清供》內容夯實,保留齊全,參考意義重大。作者南宋林洪,善書畫,品行高尚,自稱北宋着名詞人林逋的七世孫,乃一介文人雅士,其書中食譜多以素食爲主,自是講究色香味俱全,同時與道氣相和,且多半引自於本草文獻,具有一定食療價值,爲研究宋代的烹飪技藝和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而重要的素材[3],同時對後世的中醫養生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筆者主要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生活經典·山家清供》和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烹飪古籍叢刊·山家清供》的兩個主要版本,從中醫養生學方面探討林洪在書中倡導的“清供”思想。

1《山家清供》的中醫養生學思想基礎。

養生,即對生命的保養。養生學隸屬於中醫學,中醫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生命與疾病發生的規律,從而採取適當措施提高生命質量,達到頤養身心,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目的的一項醫事活動[4]。《山家清供》看似是一部食譜輯錄,實則是林洪結合自身經歷及前人經驗着成的一部中醫食療養生經典。書中的觀點與中醫學養生的觀點一致。

1.1 自然觀———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莊子認爲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黃帝內經》中也有相應的觀點: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養生首先應該順應自然,不違背客觀規律。林洪在書中同樣提倡這樣的自然觀,顧名思義,山家即居住山舍,親近自然。清供即食材則信手拈來,當季食物當季吃,不妄加調味品,接受自然最原始的賦予,安時處順。

1.2 養生觀———清靜無爲、清淡養生。

莊老之學提倡“清靜無爲”。無慾則能清靜,清靜則能壽安。作者林洪乃清雅之人,從其着書中可知他德行與才學兼備,並自稱是着名賢士林逋的後人,自是推崇先人思想,不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上的享受,重在精神層面的超凡脫俗。全書未有瑰麗辭藻的堆砌,卻能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每一則食譜引經據典,輕描淡寫,幾句就將食材選取、加工方法、援引、療效等清楚交代,同時表達出對清雅菜蔬的喜愛之情,堪稱飲食文化史中的一朵奇葩。作者是當時的一位名士,以山家野人自居,可見他淡泊名利,無慾無求。心中沒有了對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慾望,神方能清靜無濁,文字才能經得起後世的反覆推敲,被推崇爲經典。

2《山家清供》經典藥膳舉隅。

中醫食療可以通過藥膳來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中醫藥膳學即在傳統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將不同藥物與食物進行合理組方配伍,加工製作成既能滿足人們對美味的追求,又具有保健防病治病功效的特殊膳食[5]。這種膳食的取材可以是食物和藥物,也可以是藥食兩用的食材。早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藥字與膳字。而將藥字與膳字聯用,形成藥膳這個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藥膳發展至宋代,已經相對完善,許多藥膳已列入官修的《太平聖惠方》專供皇家使用。《山家清供》分爲上下二卷,共分102節(上卷47,下卷55),另附“茶供”“新豐酒法”二節,每節均以餚饌名稱命名,名稱高雅,內容豐富,取材大部分爲藥食兩用食材,注重綜合膳食,低油低鹽,低糖低熱量,又寄情於食,可讀可頌,食之養生,讀之養神。

藥膳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又有別於普通的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因而,中國傳統藥膳的製作不僅是一門科學,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山家清供》一書中共載104道藥膳,大都取材廣泛,製作簡單,能夠滿足百姓“厭於藥,喜於食”的需求。

2.1 主食。

全書以“青粳飯”開篇,林洪以此作爲第一篇原因是“重於谷”,體現了我國重視農業的傳統,引用《神農本草經》的論述:“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交代了此飯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然後着重描述青粳飯的製作方法:採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幹,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益顏延年。值得稱讚的是林洪當時的眼界,不被曾盛行一時的丹藥術數中迷信的服石養生術所迷惑,所以只是客觀地講述青粳飯的第二種製作方法:“仙方又有青精石飯,世未知‘石’爲何也。”按《本草》:“用赤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越三日,搗爲丸,如李大,日服三丸,可不飢。”是知“石脂”也”,並清楚指出如要效仿子房辟穀纔可用此法。

書中也有不少果饌的記錄,如蟠桃飯。“採山桃,用米泔煮熟,漉置水中,去核,候飯涌,同煮頃之,如盦飯法”,後又加蟠桃種植之法,乃古法,但頗有意境,飽含順應自然,清心寡慾之意。東坡用石曼卿海州事詩云:“戲將核桃裹紅泥,石間散擲如風雨。坐令空山作錦繡,綺天照海光無數。”此種桃法也。桃三李四,能依此法,越三年,皆可飯矣。桃子被譽爲“肺之果”,可補益氣血,養陰生津,多食可美容養顏。

又有一名雕菰飯的主食,作法簡單取材新穎,主要食材乃茭白的種子。“雕菰,葉似蘆,其米黑,杜甫故有‘波翻菰米沉雲黑’之句,今胡穄是也。曝幹礱洗,造飯既香而滑。”值得一提的是林洪的養生思想中也重在養德,“又會稽人顧翱,事母孝,母嗜雕菰飯,翱常自採擷。家瀕太湖,後湖中皆生雕菰,無餘草,此孝感也。世有厚於奉己,薄於奉親者,視此寧無愧乎?嗚呼!孟筍王魚,豈偶然哉”。在雕菰飯一則中提到了孝子顧翱,孟宗和王祥,並大讚他們的奉親孝順。

2.2 菜蔬葷食。

書中很多菜蔬現已不常用,實屬可惜,如進賢菜:“蒼耳,枲耳也。江東名常枲,幽州名嚼耳,形如鼠耳。陸機《疏》雲: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細莖,蔓生。採嫩葉細灼,以姜、鹽、苦酒拌爲茹,可療風。”蒼耳子乃常用中藥,可疏散風熱,通鼻淵,而蒼耳原植物據書中記載也是一味藥食兩用的好食材,此菜想必清新爽口,還可去頭風。

受古時服石養生影響,林洪也記載了藥石的膳食,如藍田玉,但書中更提倡另外一種更爲合理的益壽之法,即法制藍田玉:“今法:用瓠一二枚,去皮毛,截作二寸方片,爛蒸以食之。不煩燒煉之功,但除一切煩惱妄想,久而自然神氣清爽。”他更相信長生之法,能清心戒欲,雖不服玉,亦可矣。

《山家清供》堪稱經典,內容豐富,書中還有花饌的製作方法,其命名也頗有詩意,讓人心曠神怡。如雪霞羹:“採芙蓉花,去心、蒂,湯瀹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同時芙蓉花還有清熱解毒之效。

其中葷食也清淡可人,在養生保健上更進一層,追求飲食美學思想,如蓮房魚包:“將蓮花中嫩房去須,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醬、香料和魚塊實其內,仍以底坐甑內蒸熟;或中外塗以蜜,出碟,用漁父三鮮供之。三鮮,蓮、菊、菱湯瀣也”。蒸魚不用器具,天然取材,蓮花清香入菜餚,同時還可補中益氣。

2.3 點心小食。

類似於今天烤紅薯的土芝丹也是《山家清供》裏一味獨具特色的小食:“芋之大者名土芝。大者裹以溼紙,用煮酒和糟塗其外,以糠皮火煨之,候香熟取出,安坳地內,去皮溫食。冷則破血,用鹽則泄精,取其溫補,名‘土芝丹’。”書中藥膳已有食材四氣的概念,芋頭開胃生津,補中益腎,但冷食破血,宜趁熱吃。

類似於今天烤饅頭片的小食,在《山家清供》裏有一個文雅的名字———酥瓊葉。“宿蒸餅,薄切,塗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鋪紙地上散火氣,甚鬆脆,且止痰化食”。楊誠齋詩云:“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形容盡善矣。此法食材爲上頓餘下的冷餅,既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節儉持家,又有一定的食療價值,可止痰化食,此外林洪還描述了食用禁忌,炙後需於地上放置散火氣再食,以防上火。

書中還有關於宋代宮廷點心的製作的記載,如玉灌肺:“真粉、油餅、芝麻、松子、胡桃、蒔蘿六者爲末拌和,入甑蒸熟,切作肺樣塊子,用辣汁供。”

3《山家清供》對現代食療養生的貢獻。

3.1 藥膳簡單加工、成分破壞少。

烹飪方式多以蒸煮拌爲主,簡單易行,對食材不做過多加工,即使口感清淡,大多也不加過多的調味品,保持其真味,調味品多以醬醋和姜爲主,偶有對調味品製作方法的描述,見滿山香一則“餘有一方爲獻,只用茴香、姜、椒,炒爲末,貯以葫蘆”。從現代養生學的角度來說,加工簡單,食物的營養成分破壞少,充分發揮最好的食療價值。

3.2 寓醫於食、藥食同源、食養保健。

書中多采用藥食同源的食材烹飪,將“良藥苦口”轉變爲“良藥可口”,符合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且加工簡單,取材廣泛,適合家庭製作,同時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扁鵲說過安身之命,必資於食,食補重在防未病,在一定程度上要優於藥治。《山家清供》中提及的藥膳採用平和之品,隱藥於食,且所有食譜均由林洪親自烹飪和服用,具有相對顯着的健身養生效果,爲食養保健提供了可靠的參考。

《山家清供》敘述典雅飄逸,並多引詩賦,寓醫理於文史,融音韻於飲食,是爲我國食療學及飲食文化史上難得的佳作。該書先後被收入元代陶宗儀編的《說郭》及明代周履靖編的《夷門廣犢》中,對後世食療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6]。該書記載104篇宋代經典素食,不僅指與“葷”相對的飲食,而更是一種包含養生學思想的清雅膳食,對當代中醫食療養生和中藥藥膳的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蔡永敏,李玉華。宋代文化與中醫古籍整理研究[J]。中華醫史雜誌,1999(4):31-34.

[2]何立波。略談宋代飲食風尚[J]。尋根,2004(2):56-58.

[3]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卷四)[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94.

[4]郭海英。中醫養生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2.

[5]謝夢洲。中醫藥膳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8.

論文 篇五

題目:中醫食療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研究

食療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瑰寶,是中醫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食療由食養髮展而來。食養起源於遠古時期,火的使用爲食養創造了條件。陶器的發明和酒的出現爲食養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烹飪的出現直接催生了食養萌芽。食療是中醫的瑰寶,是我們古代醫療實踐者們智慧的結晶。食療在我國的使用和推廣少說也有三千年的歷史,相信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食療和功能產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因此,對古代的食療理法進行深入而系統地研究,無疑將對現代食療事業的發展和功能食品的研究開發具有指導和借鑑意義。以下是一篇中醫食療與保健論文,希望能幫助你進行該方面論文的寫作。

摘要:目的:探究中醫食療的理論基礎,總結應用現狀。方法:選擇2014年2月-2015年2月某院中醫科行保健諮詢者共計56例爲研究對象,另取同期同數量年齡,性別比例相似的體檢者爲對照組,對照組行科學化飲食,以此爲基礎,保健組行中醫食療上述食譜每天食用1次,半年後調查受試者干預前後血壓,血脂血糖異常人數。結果:觀察組總不良指標率爲7.14%,對照組總不良指標率爲26.79%。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病變早期或者痊癒末期,進行辨證施膳,可達到以食療疾,藥攻食補的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食療;中醫理論;臨牀應用

中醫食療是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以祖國醫學理論爲指導,利用食物配合藥物,以食物之力助藥威,實施養生保健。中醫食療可以被稱之爲一項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有資料顯示,被驗證爲有效的藥食祕方約爲30萬個,中醫食療被醫學界譽爲“藥理學原始資料”其不但爲我國傳統文化瑰寶,且也爲生命科學的進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2月-2015年2月中醫科行保健諮詢者共計56例爲研究對象,在此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齡區間爲21.3-62.4歲,平均年齡爲(35.6±1.8)歲。從諮詢者體質分型上來講,詳細爲:陽虛15例,陰虛13例,痰溼10例,氣虛18例。另取同期同數量年齡,性別比例相似的體檢者爲對照組,兩組受試者基線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行科學化飲食,以此爲基礎,保健組行中醫食療,陽虛體質者在日常食譜中增加當歸生薑羊肉湯,材料爲:羊肉,生薑,當歸,料酒,食鹽,旺火將羊肉焯熟後,放入其餘材料,文火慢燉。陰虛體質者加食蜂蜜蒸百合:將蜂蜜和百合拌勻,上屜蒸軟,含食,片刻嚼服。痰溼體質者使用冬瓜山藥湯:將冬瓜與山藥放入鍋內文火慢燉,經調味後可食用。氣虛者食用山藥粥:山藥與大米共同烹煮,煮熟即成。

1.3觀察標準:上述食譜每天食用1次,半年後調查受試者干預前後血壓,血脂血糖異常人數。

1.4統計學原理:本實驗使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中的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的方式進行計算,當P<0.05時,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血脂異常者1例,血壓異常者3例,無血糖異常情況,總不良指標率爲7.14%,對照組血脂異常者8例,血壓異常者5例,血糖異常者2例,總不良指標率爲26.79%,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中醫食療理論。

(1)食藥合一:食藥一體觀涵蓋藥食同功,同理和同源。所謂同功,主要指的是食物除了具備營養價值外,也具備藥用價值,例如酸性藥物或者食品會先進入肝臟,對其發揮相關影響和作用。同源指的是:食物和藥物都來自大自然,食物即可果腹,也可治療疾病,醫藥是從食物中分化而來,兩者存在相輔相成的關係。藥食同理則指的是食療和藥物療法使用方式相同。

(2)天人相應:《黃帝內經》認爲,人與自然爲有機聯繫整體,人的一切活動和自然存在密切關聯性,大自然的變化對於人的生理病理活動存在相應影響。由此能夠看出,人類要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實施保健。

(3)辨證施膳。中醫的診斷方式爲:望聞問切。將疾病病因,病機經絡變化等最爲基礎性理論,對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臨牀特徵進行全面分析,全面判斷症候種類,結合具體結果,實施相關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將來院諮詢者依照體質進行分類,並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爲其選擇合適膳食,半年後,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指標率明顯較低,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這在根本上證明,使用中醫膳食,能夠全面增強患者體質,降低不良指標率。中醫基本治療原則爲辨證施治,其爲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黃帝內經》在對辨證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在對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必須辨別其爲陽症還是陰症,表位屬表還是屬裏。疾病的溫寒性差異,謹慎施藥,進而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4)藥攻食補:藥物性味存在偏差,且多具備毒性,作用剛烈,通常用於攻邪。食物性味偏小,無毒副作用。通常用來補氣,強壯身體。雖說上文提及“藥食一體”但從細節上來講,兩者依然存在差異。所謂邪氣,主要指的是一些致病因素,比如,細菌,高溫等。正氣也被稱之爲精氣。主要指的是人體各種精華物質和機能活動與自我調節能力。

3.2中醫食療的相關應用。

隨着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以往相比,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譜均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往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時代發展,當前人們的主流意識爲“崇上綠色,迴歸自然”,這種觀念已經被當前多數國家作爲研究重點。使用天然化藥物替代化學藥品對疾病進行治療,已經成爲了當前醫療保健的一個發展趨勢,並在臨牀治療中突顯出優勢。

(1)種類齊全:《本草綱目》記載藥物共計1892種,在此其中常用食物或者藥物就達到了518種。在該論典內,着重論述了亦藥亦食的藥膳種類,且內容相當豐富,結合食療的最終目的,烹調手法。在繼承原有工藝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其製作方式多種多樣。按照治療作用來分,主要包含美容,治病防病,保健養生等。

(2)辨證施食,以食療疾:食療是祖國醫學中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在施膳還是配伍,均以中醫藥學爲基礎。有學者認爲,只有在“三因”制宜爲原則的指導下,爲患者進行辨證配膳,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出食療效果,進而體現出中醫特色。這裏所謂的三因制宜,主要指的是結合患者地利,天時,和疾病具體情況,使用適合的治療方式,這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可以被看做食療原則。疾病分陰陽虛實寒熱,飲食也存在上述特徵,如果不能結合實際情況,對上述內容加以全面區分,則會家只能怪話只能和病情。張仲景所述《金匱要略》中提出了在辨證施膳過程中強化飲食禁忌的必要性。在進行實際臨牀治療的時候,診治對象通常具有較爲明顯的病症特徵,飲食治療法適合發病早期或即將痊癒時,在這些階段中,患者的臨牀症狀不明顯,但存在體質偏頗現象,因此在中醫理論中,上述時間段爲辨證施膳的黃金時間。綜上所述,在病變早期或者痊癒末期,進行辨證施膳,可達到以食療疾,藥攻食補的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會梅,徐桂華,王丹文。中醫食療的理論與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04:69-71.

[2]張悅悅,許鑫。基於主題詞表的亞健康人羣食療知識庫設計與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15,1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