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和而不同議論文【多篇】

和而不同議論文【多篇】

和而不同作文 篇一

中國的古人愛“和”,從《國語·鄭國》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乃至無數的字畫詩詞,總有一個“和”字。

史伯把“和”上升到了一種理論高度,成了世界運轉中的規律之一,體現在每一件事物的背後。

物有“和”,萬物並行而不悖。即使物各有性,也總是同處一個空間之中,共存共生是謂和。而不同性質的物的組合碰撞,總能產生絢爛多姿的結果,化學世界中的種種物質和物質的轉變正說明了這一點。

事有“和”,紛繁錯落歸於和。當初,四大文明古國在彼此封閉的世界中演化,有先有後的文明進程,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達到頂峯,極端的不平衡引發兩次世界大戰;而現在,整體的和平取代了戰爭,要發展取代了掠奪,不和只有毀滅,要生存就必須有“和”。

人有“和”,從“和”的土壤中才能長出秩序的果。中國創始的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各國的讚揚,以此行事,方能停止無意義的爭論,從混亂中找到秩序,促進共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周總理曾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這就是一個達到“和”的辦法:將人們的關注點集中到相同的地方,保留各自的不同之處,從而促進了整體的發展進步。

無論是物、事還是人,其“和”都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的。秦始皇渴望大一統,統一度量衡的行爲大大有利,但焚書坑儒的罪行難以抹去;更不必說明清的八股文,禁錮的不僅是人們的頭腦,還有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這就是“同”的害處之一吧,“同”的行爲違反了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的規律。一時的“同”,固然給人整齊劃一、威力巨大的感覺,但後患無窮,最終只能使人自食惡果。在一些開放的年代,“不同”催生了紛繁美麗的花朵:百家爭鳴、大唐盛世、雙百方針。“不同”促進了進步,矛盾纔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和”即對立面的統一,是以往不知多少思想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西方思想家羅素這樣道出了生活的本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參差多態的人生,參差多態的世界,這些不都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嗎?

以和而不同爲話題散文800字 篇二

春去秋來,看人世繁花似錦,葉落飄零。

寒來暑往,聽世間松濤如怒,鳥鳴婉轉。

大千世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春花秋月夏蟬冬雪,皆兀自爲景,成就人間闊大氣象。萬象如此。而人何以處世?其必曰:各自朝聖,和而不同。

遙想當年,春秋亂世百家爭鳴,“君子和而不同”之風盛行:仲尼高呼仁義,莊子逍遙而遊,韓非提倡法紀嚴明……百家之言,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於激辯場上慷慨激昂,在生活路間泰而不驕,“道並行而不相悖”,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與交融中點燃。先哲各自朝聖,終鑄就了萬千氣象的百年文化盛世。

繼百家爭鳴以來,歷史的銀河羣星閃耀,卻不如當年日月之光,何哉?秦漢以來的思想專制與文化禁錮正是罪魁禍首。統治階級圖一己私利,扼殺個性,埋沒創新,使百姓衆生只能喝“大鍋茶”,盲目行在官方欽定的所謂“主流”的思想道路上,於是只有幾點“爝火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走在自己朝聖路上,孤獨或哀傷。

近代,也許只有民間思想界才隱現春秋“和而不同”之風。吳宓口中“衆思造亂,而莫肯平亂”的時代,羣英萃聚,大師輩出:王國維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傳播國學;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傳宇宙文章;梁漱溟投袂而起,獻身民主同盟……思想的高度和寶貴的個性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挺身而起。

莫不是真如俗語所云“亂世才能出英雄?”“算而今,重到須驚”怕是先賢來到如今所謂“開放自由”的新時代的真實感受。自詡思想包容的新思想界人物或是因他人觀點不合己意,出言不遜,破口大罵;或是因無形中的鐐銬與根深蒂固的血脈中的奴性,一味隨聲附和,被當作別人手中的棋子。看似解放思想、開放社會,衆生卻不能各自品各自的茶,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而微笑互相點頭,實是“小人同而不和”!

究其原因,也許亂世不是出哲人的根源,自身才是。固然時代的壓迫更能造就獨立自信的個性,但和平年代也並非無思想的鋒芒,關鍵在於是否存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勇氣,“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個性,是否存有對理想與自由的普羅米修斯式追求。

我希望有這一天,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各人喝各人的茶,我們微笑致意,擦肩而過,然後繼續行在各自的朝聖路上。那時,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和而不同議論文800字 篇三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唯有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尊重差異,保持獨立,方能成就更出色的結果。

翻開歷史的書卷,小到個人集體,大到國家世界,和平纔是主旋律,戰爭只是插曲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樣,正是因爲“和而不同”的帶來的利,人們纔會不懈地追求,樂此不疲。

和而不同,對一個人素養的提升以及靈魂的昇華與淨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孔子是中國古代名望厚重的大思想家,但他並不止步於自己現有的學識。“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他以恭敬的態度、虔誠的心靈對待每一位與他有着不同見解的學者。”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他同時也保持着最清醒、理智的頭腦,不對師長盲從,保持自己堅定的正確,真正做到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由此,名望傳四海,桃李滿天下,他代表着進步思想,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百姓心中,永垂不朽,百年流芳。

和而不同,對社會學問的探索與推進,也功不可量。

既然提到了孔子,自然也就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裏,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那麼多的思想流派,那樣多的思想主張,縱使有衝突,卻依然共存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個比喻無比恰當,思想是一片土壤,既應種牡丹,也要種牽牛;既種手玫瑰,又種月季;既要種參天(下)大樹,也不應剷除微微草芥……在中國兩千多年的調和下,不斷地相吸收、相融合的傳統文化,最終形成了佛教中國化、道教世俗化、儒教禪宗化的三家互補相存,互相繁榮的文化格局。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千年之後,北大校園傳出“兼客幷包,思想自由的學風。原來,是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長後,對各種學術流派尊重兼容,各揚所長的心感化了學子與老師,真真正正再度上演百家爭鳴,邁入覺醒思想的進步年代。

和而不同,更是對國際交往有着改善和推動的作用。

以和而不同爲話題散文800字 篇四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文化也是如此,中直通正是美,旁出斜逸也是美。我們要尊重個文化的差異,使其共同進步,如此,我們的世界才能多元發展。也就是說,文化和而不同方爲大道。

那究竟爲什麼要和而不同呢?木心的一句話說得很好,文化像風,風沒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旦有中心就成了旋風,文化的風,有如道家的自然,如儒家的仁和,也如法家的肅然他們不同,卻並不對立,更無界限,可以相互接觸,碰撞,融合,達到一種境界。可它一旦有了中心,也就是同,更有甚者,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了旋風的文化,不僅不會滋養靈魂,反而會毀滅人的思想。

文化多元,要求我們要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別,求同存異。就拿中國的南北之差來做例吧,鹹甜之爭,爭論不休,卻不妨我們享受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京劇越劇,南腔北調,卻無礙我們在咿咿呀呀的的曲詞中陶醉神往,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差異不僅不是我們欣賞的阻礙,反而給了我們更豐富多彩的享受。我們應品味文化各自特立獨行的美,求同存異,方謂和而不同也。

在文化多元的語境下,我們要有吸收外來文化的胸襟,又要保留自身特色的智慧。我們可以看到,有人舉交流共進之期,崇洋媚外,做假洋人;有人借文化自信之名,固步自封,成衛道士,何也?惑矣!在自信中否定別人不是文化多元,在融合中否定自己也不是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是要凡精華者,細大不捐,是我非我,兼容幷蓄。正如梁漱溟曾說過今後將漸漸有所謂世界文化出現,但是世界文化內,何處自仍有其情調風格之不同,斯言不謬!

誠然,文化需要多元化,卻決不是一股腦的全部保留,一通亂煮,一鍋雜燴。男尊女卑,侵略主義,是不是思想?是!能不能保留?不能!文化大花園不能一枝獨秀,也不要毒草荊棘。各文化要在保留差異的同時揚長避短,共謀進步。文化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纔有交流共建的價值,文化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文化又如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既然文化各有其美,那就讓它各美其美,如此美美與共,便會自然而然,可謂天下大同。

文化和而不同,世界才能多元發展,尊重文化差異,坐擁多元之美,共創大同世界。

和而不同作文 篇五

和諧,這個詞既是那麼簡單,又是那麼難,簡單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無事,這只是它最膚淺的詮釋,難的是它是在人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時,能夠彼此融洽的進行心靈的交流的社會狀態——即和而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混戰的時期。這個時代可謂與“平安無事”無緣。但這個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爲這是一個在思想領域“和而不同”的時代。儒、法、道、墨、名、農、陰陽、縱橫、兵、小說十大學派和數不勝數的國小派彼此爭鳴,他們都竭盡全力試圖駁倒對方,但又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辯論中,與對手共同進步,正因爲這種思想上的和諧,中國古典文化纔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峯,而那些各家的大師們,也因此成爲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峯,受到後人們的景仰。反觀其後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在實現政治一元化的同時,在文化領域也追求“一體化”,先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於是古代中國的文化界就此“穩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機。取得統治地位的學派成爲了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統治思想則被視爲“妖言惑衆”遭到打擊摧殘,到了明清,中國古典思想終於徹底走進死衚衕,知道鴉片烽火驚醒華夏,中華文化才迎來新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的興衰,猶如我們耳邊的警鐘,時刻警示我們:和而不同方爲真正和諧,追求表面太平只會招致災難和恥辱。

與摧殘思想的古代反動統治者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當今中國的文化事業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在百花齊放的繽紛中,中國一步步走向和諧,走向進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諧,在我們投入絢麗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保持這和諧的文化底蘊,在和諧中成長!

和而不同作文 篇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智慧:共生共存,和而不同。

兩河流域的輝煌化作一抹煙雲,在歷史的天空留下遙遠而又凝重的一筆;古埃及文明也隨時光化鉛,成爲一段飽含滄桑的回憶;古印度文明也早已化作被風揚起的塵埃,消散了蹤跡。唯有華夏文明,歷久彌新,不斷書寫着屬於自己的燦爛光輝。

北魏有孝文帝改革,鮮卑族在華夏文明前選擇了融合;英姿颯爽的蒙古人當權,卻選擇了沿襲漢人制度;豪情萬丈要踏破關門的滿人,在踏入中原前就沉醉於漢文化;即便是半封建半殖民時期,中華文化也以頑強的生命力走了過來。

爲什麼上下五千年的風霜不但沒有侵蝕它,反倒爲它的輝煌添磚加瓦?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在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中不斷髮展壯大。

中外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內在要求,這種交流從古至今都存在着。鑑真東渡,馬可波羅來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所以,將各民族文化對立起來是極其錯誤的。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那時的神州大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並沒有因此被排擠出去,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對中華文化起了深遠持久的影響。自隋唐開始,佛教被中國的義理加以創造,從而使佛教中國化,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再後來,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走上三教合一的道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樑,促進了這兩種文明的相互滲透。如今,重啓絲綢之路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平臺,既有利於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各族文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壯大。

縱觀當今時代,多極化趨勢日益深化,單一的文化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無法匹配精彩紛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纔是出路,不同文化類型應作爲平等的對話夥伴相互尊重,並在一種友好氛圍中消除誤解摒棄成見。“韓流”也好,“日流”也罷,“西流”亦可,如果我們運用得當,懂得吸收適應社會主義實踐的優秀部分,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創新能力,這就這一個把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加深的機會。

文化共存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共生共存,和而不同,這是中華文化的智慧!

和而不同作文 篇七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一滴水不是一方海,一方海是千千萬萬滴水。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一種聲音,而是當一百個人發出一百個聲音時,他們同時彼此尊重。

在時代的潮流中,總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特別是當代的我們,我們有新的思想,對待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每個人都想不一樣,每個人都很獨特。

和諧不是跟風,是一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是一味的去模仿,而是去超越。

海容千千萬萬滴水,但每一滴都是獨特的,而不是相同。各種鮮花竟相開放,纔有了春天的絢爛多姿。和不是異口同聲,而是是彼此之間相互的尊重和相互的理解,容者達天下。

古人云君子也和而不同,什麼是和?和是一個班裏的同學們和諧相處,和是多個少數民族和諧相處,但在這和諧之間,我們有自己的特色,我們都不相同。

還記得我第一次來到新疆,在那之前我無知的以爲世界上只有漢族,我的年齡和思想讓我覺得世界以我爲中心,世界只有我最獨特。第一次聽到的話是,同學問我“你是什麼民族”這才讓我忽然想起民族這個詞,第一次聽到一個四個字的名字叫阿姿古麗,然後還被告知她的姓也是四個字,不得不說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世界。

我很好奇,好奇班裏的每一個人,不同的樣貌,不同的名字,還有不同的性格。但我們可以和諧相處,可以相互瞭解,有時我們甚至聽不懂對方的語言,我們有自己的方言,他們也有自己民族的語言。但是我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尊重。

中國是一個大家族,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他們一個個的陽光下嬌豔的花,我們在同一個花園中,襯托出“春”的美麗。

器也,兼容幷包。君子也,胸襟寬大。

和,不是一個人的突出,而是在個體和集體的衝突中,能夠將這個衝突完美的解決。相互尊重是和諧的前提,相互理解是海容乃大。

一個君子不會去和小人計較,大海不會因爲某一滴水被污染了而不去容納它。

疫情的出現雖然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也讓我們得到了很多,在這期間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民衆的團結,可以看到國家的強大,可以看到我們的樂觀。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那樣纔有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