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哲學與科學的論文(精彩多篇)

哲學與科學的論文(精彩多篇)

哲學與科學的論文 篇一

再議科學與哲學

摘要:科學與哲學之爭歷來已久,對於二者之關係,牟宗三先生分別從中西方哲學家思想中去找尋。通過辨析,他將哲學與科學做了較爲明確的區分,指出了自近現代以來,人們對哲學概念的錯誤理解。同時,也進一步闡釋了哲學對科學所產生的引導意義,開啓了當代哲學發展的新方向。

關鍵詞: 心思哲學科學

一、“哲學底科學之誤”

1、科學的興盛與哲學的萎靡

用“底”這個助詞來表示所屬,已是一些哲學家的所愛。“哲學底科學”,即哲學是依附於科學而誕生、發展的。這種觀點對於我們學習哲學的人來說,真乃大謬。他們真不知哲學。那麼,何爲哲學?哲學與科學又有何關係?此間,又回到何爲哲學該問題上來。牟宗三認爲:“科學是爲人之學,哲學是爲己之學。己以外即爲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科學在忘己而取物。”此處,他雖沒有很具體、明確的給哲學下定義。然而,卻以比較的方式,將哲學與科學做了細緻、明白的劃分。這種區分就表現在“內外的劃分與物我的合離”。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科學多是與思(意識)有關,哲學則和“心”同在。依科學而言,對象是思維運行的前提條件,對象不現,思維便無法運行,目的就不可能達到,科學的意義也蕩然無存。但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看,思,無不是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的。畢竟,在現實生活中,與人們交往最密切的仍是無限量的物(外)或 對象。因次,在急需物慾的社會之中,一些人“預言”哲學將會消失。然而,就事實來看,哲學並不因科學的繁華、壓制而退出歷史舞臺。

2、現當代的“玄學”

此處所言之“玄學”並非魏晉時期的玄學,而特指科學之後之對象之學。言科學之後,是指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推論出在目前已發現的最新之物(對象)之背後必然還“有”(隱藏)着一個“對象”。只是該“對象”在目前之科學的能力下尚不可解除。因此,將其懸起而稱之爲“玄”。也即是該“對象”還看不見,摸不着。―――“存而不實有,內而不外現。”比如:在物理學中,已能通過數學方法推出“超旋”的表達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學的情況來看,其尚無能力憑藉實驗、作用以將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暫時被賦予“至小”的概念。但若僅僅從理論上來推斷,那麼,則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對象”而將其構成,使其成爲可能。由此,這些只可通過理論推出但仍無法科學驗證的“存在”――“科學之後之對象”便成爲所謂的“玄學”或“哲學”領域的分子。依此言說,那麼,此處所謂之“哲學”實質與科學無異。這就好比是“已開花但尚未結果之大樹一般”;“開花之樹”爲科學,“未結果”則爲“哲學”。因此,牟宗三說:“但以爲整個哲學即在依附,則不是好事。因爲依附科學,從科學的根據上抽繹出道理,這無異於錦上添花,仍是錦耳,於錦之本質並無所增益。同樣,於科學根據上抽繹道理,亦仍是科學耳,於科學本身並無所增益。”

二、上下合一,一體平鋪

此處言“上 下”是指形而上與形而下。《周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將科學劃歸爲形而下,而把哲學歸於形而上則未有不可。目前,人們對“道、器”的解釋不少,取任何一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結合本文,“形”可作爲“兩境”之界線。“兩境”――即形上之世界與形下之世界,“形”暫定爲具體事物。其,上可歸宗於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據,保障(向內);下可探究爲對其他存在所發揮之功用(向外)。馮友蘭講:“一物之存在是以整個宇宙作爲其存在之依據、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於整個宇宙。”正所謂:萬物一體,彼此聯繫,互爲因果。猶如亞馬遜“蝴蝶效應”――亞馬遜蝴蝶扇動翅膀,美國西海岸將產生颶風。若依此說法,那麼將會陷入一個不可調和之境。先設一命題:你以非你作爲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爲我存在的依據。那麼,按照數學原理將“你”與“我”做一個交集,得出的結果即是獨立的“你”與“我”。因爲,除你與我之外,其他均爲一致。亦即是從“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後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於從“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餘的那部分。這是從形式邏輯上來推的。畢竟“我”與“你”都是所屬於大全宇宙。正如熊十力所言:即體即用,體用不二,不可分而別論之。然,爲了便於說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開。由此,所分離出來的“我’與“你”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性體”,而非生物之我(意識)之你。因爲,他們(思)都是科學的產物,不是真我。故而,對真我的感悟則如牟先生所言,須:“主客不離,一體平鋪,物我雙忘,然而,我們不講認識則以,即講認識,則不能不擡高主體,即不能不特顯主體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顯主體的特殊性能,亦不能達到最後境界的一體平鋪,到處皆是。”

科學的任務是認識對象的構造以及其變化發展之規律。使人們明白,什麼是什麼。這主要強調的是自然科學的作用。而對於社會科學而言,則往往表現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如:被就業、被買房等等。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是:客體的彰顯,主體的隱退。主體即是作爲認識的我,客體就是被認識的“他”。目前,對客體的追溯與主體本身的遺忘,已成爲當今人類的現狀,它佔據了人們的整個思維空間。同時,也相對的屏蔽了人們本來所固有的“性體”“本心”。使得本來就難得被人們所顯之“主體”被埋藏的更深、更隱祕。因此,對主體的彰顯便成爲了當今學科的任務,思想的革命。彰顯主體不僅可以填補空虛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調節、平衡已失衡的客體世界與主體境界的結合,使其回到和諧的狀態之中。以至人類與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發展。然而,受科學學科本身性質的影響,其在對主體的彰顯方面似乎“無能爲力”。哪怕是所屬於其的心理學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認識,而無法行“自我”的內顯。所以,只能由專注於向內的哲學來予以分解,參悟其中之根本,彰顯主體的自我,最終讓科學與哲學達到高度的統一。

哲學與科學的論文 篇二

摘 要: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認爲科學與哲學有着緊密的聯繫,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對哲學的不斷豐富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哲學的發展也制約和影響着科學的發展,兩者具有着辯證統一的關係。科學與哲學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對兩者關係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

關鍵詞:科學;哲學;辯證;關係

隨着時代的發展,科學與哲學呈現出分離的發展狀態:哲學家認爲具體的科學家總是被限制在某項具體的技術研究範圍內,研究總是限於很小的領域內,而哲學則是統籌整個世界;而具體的科學家則認爲哲學家無所事事,一直侷限於某種空想的理論當中,對現實社會的發展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而具體的某一項科學技術則能夠直接的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兩種思想對於科學家和哲學家無疑都是有害無益的,他們沒有真正的把握科學與哲學的內在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這對科學與哲學自身的發展有着不利的影響。

一、哲學與科學分別什麼

1、哲學是什麼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philosophia”,是“愛智慧”的意思,最早使用這一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哲學即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西方的哲學最早始於古希臘時期的自然哲學,判斷依據是其區別於迷信,並且以理性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後來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等進一步奠定了哲學的基礎,他們提出了形而上學、知識論和倫理學問題,一直沿用至今。

“哲”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哲”或“哲人”是指善於思辨以及學問精深者。我國的哲學起源於東周時期,代表人物爲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還有法家,然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易經》一書中易經討論了諸多的哲學問題。1874年,日本的啓蒙家西周最先在《百一新論》中用漢子字“哲學”來翻譯philosophia,後經康有爲等將這一譯稱帶回國內,並逐漸通行。在十九實際末二十實際初,“哲學”一詞在我國書報雜誌上頻繁出現,逐漸取代了過去的“玄學”、“形而上學”等不準確的名詞。

2、科學是什麼

“科學”英文翻譯爲“science”,源於拉丁文“scientia”,是“知識”、“學問”的意思。科學一詞在我國古代漢語中解釋爲“科舉之學”。在明治時代,日本著名的啓蒙思想家首先用漢字“科學”來翻譯“science”,之後由我國進步人士康有爲等帶入國內,並且被廣泛的運用。“Science”主要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學技術的發展史。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科學總是在人們的“爭議”中,一次次地取得勝利。隨着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在總結和反思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二、科學與哲學的區別

1、科學與哲學的內涵不同

科學與哲學是人類認識和把握、觀察和體驗的兩種不同的方式,它們所表示的是人的存在的兩種不同的狀態。哲學的基本問題主要有:一、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爲本源,主要依據是是否承認物質的第一性;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大部分的哲學學者都贊同這一觀點,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陣營在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上各有不同。兩個基本問題也就構成了哲學的主要內涵。從古至今,人們對科學內涵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在《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一書中這樣寫道: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同時也有人說科學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非知識本身。然而,人們普遍認爲科學就是不斷的問“爲什麼、怎麼辦”。這與哲學的內涵具有着較大的區別。

科學與哲學屬於兩種不同的運動,即科學是線性運動,隨着時間的發展,現代科學必定超過古代的;而哲學則是鐘擺式的運動,它以一箇中線爲軸回來擺動,這個中線就是人的存在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哲學不存在現代優越於古代的問題,現代人也不比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聰明,甚至現代人比他們離那根中線更遠。

2、科學與哲學的地位及作用不同

在人類的發展和進步過程中,科學進步是哲學發展的基礎,而哲學發展是科學進步的指導。哲學是統籌整個人類、甚至整個世界真理的知識體系。普遍理性體系構成了高層哲學體系,哲學對包括科學在內的其他學科都具有指導作用,應用範圍廣泛。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始終是在正確的哲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哲學在指導科學發展的同時也逐漸的指導着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爲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爲是全部科學之母。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獲取知識的認識與研究活動,是哲學發展進步的基礎。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和自然界,不斷的追求真理爲目的,最終爲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具體的某一方面技術上的服務,因此科學的使用範圍與哲學相比要小的多。科學的發展能夠更加直觀的促進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合理調整,爲人類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

3、科學與哲學屬性不同

科學始終追求的是客觀真理,無論出於怎樣的地域或時代背景,它的成果屬於全人類,科學沒有階級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點。科學主張通過經驗和理論的結合去探索客觀世界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其發展規律,充分體現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重要表現。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科學的發展都以不斷的追求真理爲目的,爲全人類服務。而哲學的發展卻有一定的時代和地域烙印。哲學的發展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例如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哲學強調人的主體地位,而我國從古至今的哲學思想都以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爲主。另外,哲學的發展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西方哲學的天賦人權思想,主要順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潮流;我國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爲了維護統治階級的需要而產生。

三、科學與哲學的共性

作爲理論的科學和哲學,都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時代的容涵性和邏輯的展開性的三方面特徵,都具有解釋性、規範性、批判性和理想性的四種基本功能。

科學與哲學在理論上都有三個基本內涵:1、兩者都是由諸多的概念、範疇和原理組成的知識體系。在客觀上有利於人類瞭解現實世界,又爲人類提供了改變世界的理論。2、兩者的知識體系在構成過程中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方式。3、作爲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的科學和哲學,在很大程度上約束着人們的行爲,影響着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都是人類智慧力量的體現,兩者的發展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哲學與科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