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環境科學論文【精品多篇】

環境科學論文【精品多篇】

研究性實驗教學環境科學論文 篇一

研究性實驗教學環境科學論文

一、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

研究性實驗教學以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爲支撐。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在橫向上覆蓋了環境科學類專業的絕大部分研究領域,縱向上從環境科學類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深入到各類專業課程的科研前沿。根據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專業設置,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由以下5個子平臺構成,分別是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環境工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給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海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所涵蓋的實驗教學領域主要包括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微生物資源、有機固廢資源化等幾個方面。各子平臺所承擔的實驗教學領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對獨立。通過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實現了對實驗設備等資源的有機整合,實現了系統規劃,統籌兼顧,資源共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適應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實驗教學中融入環境科學科研前沿的內容和技術手段,促進了學生對該領域的實驗內容的興趣,滿足了學生求知識、求創新的願望,發現和培養了個性化、創造性人才。

二、多層次的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架構

研究性實驗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規律,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安排實驗教學內容。針對環境科學類專業實驗課程多、課程內容難易度相差大的特點,研究性的實驗教學內容需按課程教學時間和年級兩個層次進行統籌安排。

1.課程教學時間層次

環境科學類專業各研究性實驗教學課程所開設的實驗按其難易程度分三個層次: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學時分配分別爲總實驗學時數的30%、30%和40%。其中驗證性實驗最簡單,設計性實驗比前者稍難,綜合性實驗最完整。

2.年級層次

對於一年級本科生,主要開設驗證性實驗,進一步強化對有關的基礎理論的認知和鞏固知識,培訓其各項實驗技能技巧、動手能力,以增強創新意識和探索興趣爲主要目的開展研究性實驗教學。通過驗證性實驗,深入理解和鞏固理論課堂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對於二年級的環境科學類專業本科生,主要開設設計性實驗,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培訓其對實際實驗現象的捕捉,學會利用現象判斷實驗結果。對於三、四年級的環境科學類專業本科生,主要開設綜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組建實驗團隊,鼓勵團隊自主探究、設計實驗、獨立完成實驗和整理、分析、解釋實驗過程中獲得的實驗數據。在綜合性實驗過程中,教師可組織若干個圍繞環境科學專業的課題,以科研方式引領和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三、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的實施方法

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法與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密切聯繫,除了在課堂實驗教學由教師傳授以外,還需要在課外實驗過程中由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外實驗過程中培養自學能力,從而彌補課堂實驗教學時數的`不足。課堂實驗教學主要開設驗證性實驗內容;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主要由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研究性實驗教學相關子平臺完成相關實驗內容。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統籌規劃,集中管理,實現了信息和資源共享,提高了實驗資源的利用率,加強了實驗室管理,營造高效率的實驗教學環境。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各子平臺相對完善並獨立,能夠滿足各自領域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內容的開設要求。各子平臺的常規實驗室面向全院、全校各相關專業教師和學生24小時開放,大型儀器室則採取階段性預約開放。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爲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開設創造了靈活機動的實驗條件,爲研究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支撐,滿足了研究性實驗教學的空間環境條件和不同課程、不同研究方向所需的條件,有利於促進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和主動性、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四、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的評價方法

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需建立科學有效的考覈體系。由於學生自由組合分組進行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學生的課外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均以小組爲單位完成實驗,這樣教師只能對小組給出學生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部分的成績,對每個同學的設計及在設計中所做的貢獻不能有效評價。所以需將實驗過程考覈細化,制定出能詳細考查每個同學的評價方法,這樣對每個同學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和因材施教。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制定了切實有效的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評價方法,每位學生的實驗成績由3個部分組成,分別爲:驗證性實驗成績、設計性實驗成績和綜合性實驗成績,各佔總分的30%、30%和40%。驗證性實驗,總分30分,由每位學生在實驗課堂中獨立完成並提交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實驗報告情況,給出每位學生的驗證性實驗成績。設計性實驗,總分30分,由小組根據指導教師出具的實驗題目,課外查閱資料,完成並提交實驗方案初稿,經實驗教師指導後實施並提交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實驗方案初稿及最終提交的實驗報告,給出每組學生的設計性實驗成績。綜合性實驗,總分40分,由小組自定實驗題目,擬定實驗方案,經實驗教師指導完善後實施並在課堂開展主題討論。主題討論由教師隨機指定小組內1名學生講主講20分鐘,其餘學生補充5分鐘。任課教師根據小組講解情況,給小組整體打分,總分35分。由於講解人是隨機抽取的,因此小組每個成員都必須參與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否則將影響小組其他同學的得分,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監督。班級其他每位同學根據小組講解內容,公開質詢和討論。此時,任課教師根據同學提問情況,給提出問題的同學打分,每位同學的提問,總分5分。

五、結語

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的整個過程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問題,學生自覺調控自己的實驗學習行爲。這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實驗學習方式,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自主權,學習自主性提升的空間很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實現相互監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和學習的積極性。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的建立是創新性思維的集中體現。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的開展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系統地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掌握實驗知識的能力,給學生提供了實驗創新的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實驗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慾望,是值得推廣的實驗教學方法。

人才培養下環境科學論文 篇二

人才培養下環境科學論文

1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創新機制的瓶頸

1.1缺乏對環境科學新問題、新方向的瞭解

目前,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課程數量嚴重不足,跨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問題中心課程)門類數量偏少,不能對學科前沿性動態產生足夠的敏感和把握能力,從而使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欠缺。

1.2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途徑較爲單一

傳統的環境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當前的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多年來沒有大的變化,無法跟隨學科和人才發展的新態勢,譬如新興的環境監理、環境第三方監測和環境生態修復等領域有大量的人才需求,但是學生卻沒有掌握這些領域的專業知識,這也造成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就業的“老大難”的問題。

1.3因材施教、分層次培養的環節欠缺

目前,本科生的畢業去向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有的學生希望繼續深造,則要加大理論課程的深度,加強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其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而有的學生畢業後直接就業,需要強化動力能力和應用技能,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在就業、深造過程中常表現出“博而不精,廣而不專”,這也亟待通過分層次培養模式加以解決。

2協同創新機制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各教學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人才培養需要協同創新,協同創新也適用於人才培養。自2012年始,安徽大學在協同創新思想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將協同應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不斷強調創新,旨在培養出適應新形勢下市場需求的創新人才,對過對人才培養中培養目標、培養策略、教學組織和人才市場等關鍵要素的分析,解決各要素間存在的矛盾,不斷整合協同各要素的關係,發掘出新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1通過“人才培養計劃協同機制”的建立,優化課程體系

協同創新與跨學科教育的合作培養人才體現在爲科研發展做好人才儲備方面,特別是體現在對學生學術視野、開放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安徽大學“礦山環境修復與溼地生態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建立爲契機,設置人才培養聯通式管理機構。學校成立了由校領導、中心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由主管校長牽頭,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學院負責人、中心人員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協調中心管理。成立由資深教授、企業專家、教育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中心管理提供諮詢。二級學院與中心成立工作班子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國家和地方的需求及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在協同創新中心體系內與協同創新單位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不斷優化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在學校發展規劃處的指導下,在校內強化學科間的協調,消除學科間在人才培養上的壁壘。通過加強生物學、化學、生態學、地質學與環境科學間的交叉,突出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學科基礎、複合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與校外協同單位機制的建立,把本科培養方案中與課程設計等實訓內容安排在協同創新中心進行。調整了一批覈心課程如環境工程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生物技術中內容重複的部分,精心設計學習課程的深度與廣度,科學分配課堂學習時間與課後學習時間的比重;按照社會需求和專業內涵合理設置專業培養方向,“人才培養計劃協同機制”的建立,

2.2建立“師資隊伍建設協同機制”豐富教學內容

以協同創新平臺爲依託,通過人員實質性互聘等舉措,聘請科學家、企業家等作爲學校課程教師,實行學校-中心“雙導師”制,把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教師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兩部分組成:專職教師爲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校內教師;兼職教師爲協同體內聘請的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設置名師講堂,定期邀請校外知名專家就某一教學內容或科研進展進行講座或授課,開辦具有特色的專業選修課,以擴大學生視野,強化國內外校際間的交流,爲人才培養增添新的內容,形成一套完善的“雙導師”制實施、考評和激勵辦法。

2.3建立“平臺共建共享機制”,強化實踐育人環節

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類型的'實驗教學平臺,選派學生參與創新實踐,研究優質資源平臺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中作用。與企業合作建立多類型的實習實訓基地,科學評估其在強化實踐育人環節中效果。在協同體制下,聯合制訂實踐教學計劃、聯合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聯合考覈實踐教學質量;共享教學、科研實驗室資源,導師互選,在導師指導下自主選擇課程。本科生可選擇在協同創新中心開展暑期科研訓練、實習、本科畢業論文。以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爲契機,整合中心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通過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工程能力訓練平臺、工程技術開發平臺、生活保障平臺以及實踐教學信息系統,形成完整的工程實踐教學條件。

2.4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2.4.1“3+0.5+0.5”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從環境科學專業一年級本科生中選拔一定數量的本科生,圍繞協同創新方向,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在成員高校中進行0.5學年的互認學分學習或相關課程的選修。在協同創新中心成員單位中從事實踐鍛鍊0.5學年。

2.4.2“寓言於研”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以協同創新中心成員單位教師爲指導,鼓勵其結合自身科研工作,提出一定量的適合本科生的科研題目或者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與能力提出自選題目,通過雙向選擇,成立本科生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實行動態化管理,將一部分學生吸收到導師的實驗室或課題組參與科學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對考覈優秀的學生優先推薦進入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學院跟蹤管理,學院領導小組及導師定期對團隊成員進行考覈。每半年對創新團隊項目進行中期考覈,每年對項目進行結項考覈,特別優秀的報送攻讀研究生,

3結語

爲了適應新時期環境科學高等教育的需要,培養合格的具有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複合型環境保護創新人才,轉變環境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制式化課程體系、蜻蜓點水的教學模式,走出環境科學專業擇業口徑寬、就業渠道窄的窘境,安徽大學在協同創新體系下進行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通過有效匯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爲主導,產學研緊密合作等途徑,應該堅持在協同創新理念指導下支撐高質量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

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論文 篇三

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論文

一、環境科學專業特點及影響因素

環境科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1.國家及社會的需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及人口的增加,在環境監測、產業污染控制、循環經濟建設、城鄉環境建設、環境教育等諸多領域都需要大量的環境專業研究型及實踐型人才。

2.環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隨着污染控制技術、生態保護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循環經濟技術,乃至環境倫理、環境法律、環境管理、環境經濟學的快速發展,高等環境科學教育需要適應環境科學專業知識更新的節奏,尋求全新的模式以適應對環境科學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

3.相關學科的進步。環境問題和環境科學高度的複雜性和綜合性,無論是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技術科學或者哲學的進步,都會給環境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和變化。

4.環境監測設備和空間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環境監測設備的廣泛使用推動環境科學從定性描述向量化方面的縱深發展,而以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全球定位系統爲主體的空間信息技術、系統建模技術等也獲得長足發展,提高學生對這些技術及方法的應用能力已經成爲環境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5.師資隊伍的穩步成長與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高水平、高素質、結構優化、質量優秀的教師隊伍是環境科學專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而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實現環境科學類專業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6.專業實踐教學的加強等。專業實踐具有直觀、綜合、與實踐結合緊密等特點,在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學分要求

環境科學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環境保護及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以及繼續深造的專業人才。環境科學專業的學制一般爲4年,實行學分制管理,要求至少修滿150學分方可獲得學士學位。根據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專業規範的要求,環境科學本科專業教學內容由普通教育(通識教育)內容、專業教育內容和綜合教育內容三大部分17個方面構成。普通教育內容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經濟管理,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實踐訓練等。專業教育內容包括:環境學,環境自然科學,環境技術科學,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實踐訓練等。綜合教育內容包括:40思想教育,學術與科技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自選活動等知識體系。

三、典型高校環境科學本科專業課程學分設置之比較

本研究選取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及內蒙古大學四所綜合性大學,進行環境科學本科課程學分設置的比較,以此爲基礎,分析不同高校本科課程設置的特色與優勢。四所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專業課程統一按照通識通修課程,學科專業平臺與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教學實踐課程(畢業論文,綜合實習,社會實踐等)進行設置,,四所高校中,吉林大學總學分及通識必修課學分要求最多;內蒙古大學總學分要求次之,通識必修課要求學分較少,但學科平臺及專業核心課學分偏多;中山大學與南京大學要求的總學分、通識通修課程、學科平臺及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學分大體相當。出各模塊學分佔總學分的百分比,其中必修課是指通識通修課程和學科平臺與專業核心課學分之和。就通識通修課程而言,內蒙古大學通識通修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相對較低,吉林大學相對較高,中山大學及南京大學通識通修課程所佔比例居中;對於學科平臺及專業核心課,內蒙古大學所佔比例明顯偏高,達到40%,其他三所高校基本持平;對於專業選修課,吉林大學專業選修課學分所佔比例較少,內蒙古大學次之,中山大學與南京大學相對較高;實踐教學中,吉林大學要求學分比例較高,其他三所高校基本相當;就必修課而言,四所高校學分百分比在61%~68%之間變動。此外,吉林大學增設課外培養計劃,而其他高校目前尚未開展此類計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四所高校必修課修讀比例相當,課程設置遵循《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規範》,變動性相對較小。對於選修課,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設置方式,南京大學與吉林大學分方向設課,其中南京大學按照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及環境規劃管理方向設課,吉林大學按照環境基礎、環境化學及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向設課,中山大學與內蒙古大學未分方向設置專業選修課。四所高校中,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內蒙古大學專業選修課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分別爲32.48%、30.00%、14.14%、22.86%。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所學校各有特色,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分方向授課,突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專”的特質,而中山大學、內蒙古大學則體現“綜合”的特性。其中,中山大學專業基礎教育偏重於化學課程的講授,化學類課程佔全部基礎課的一半左右;南京大學側重於培養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及環境規劃管理方向的專業人才,課程設置專業性極強;吉林大學集中加強學生專業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內蒙古大學則側重於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加強教學與建設項目的銜接,將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節能評估、工程設計等案例融於教學過程,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做好準備。環境科學專業幾乎覆蓋全國,綜合性大學中環境科學專業布點數最高。因此,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有特色”的人才培養要求爲目標,提高綜合類大學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環境科學專業特點決定其所需基礎課內容廣,專業課門類多,然而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合理的教學計劃、有效的課程設置、新課程的補充、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強都至關重要,對於這些環節的改進與創新則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

型人才培養下環境科學論文 篇四

實用型人才培養下環境科學論文

一、環境科學專業實踐環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傳統的實踐教學屬於保姆式教學,實踐環節極其薄弱

傳統的實踐教學絕大多數是由教師組織,教師準備好藥品與器材,並告知學生每個實踐步驟與操作點,學生被動參與,基本不用動手。這種實踐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對教師依賴程度高,缺乏獨立性,不利於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深入拓展的空間不足、鑽研潛力沒有得到啓迪和開發。如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認識實習主要涉及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場、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的參觀,但由於學生人數衆多,學生只能跟在指導教師後面聽聽看看,這導致大多數學生聽不到也看不清。由於認識實習時間太短,只能安排學生一天參觀1-2家企業,這導致認識實習所起作用有限。

(二)環境科學專業實踐內容缺乏系統性與科學的組織與管理

筆者從其他高校的調研與所招研究生面試中獲悉,許多院校的實踐環節基本沒有,只有少量的實驗課程,或者只有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等少數幾個實驗,並且屬於教師準備充分,學生進行簡單驗證性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幾乎爲零。

(三)實踐教學以集中參觀爲主,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大多院校的實踐教學僅以參觀爲主,形式大於內容,不能反映污染產生與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千變萬化的情況,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不能反映理學統籌兼顧的大局觀念,更解決不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新老問題,而且還會導致惡性循環的產生。認知實習的參觀部分,學生根本無法聽到學習單位指導教師的講解,更不要說進行相應的體驗或操作了。這不能體現新時期環境科學實踐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無法有機地結合

大多院校的實驗課程只是開出一些簡單而花費少的實驗,根本無法與今後的實踐環節相匹配,更無法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而開出的許多實驗是根本不用或已淘汰的。實驗,有的實驗因爲經費短缺,只能由教師演示一下;有的實驗內容老化脫節,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如監測方法中COD的測定、PH的測定等還是選用老式的滴定方法,而不是與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的國家標準方法相一致。這導致學生進入實踐或生產過程中後會出現學過某實驗,但還是不會做,而國際先進和國家標準方法沒有學過的現象。

(五)只重視實踐的數量與時間,不注重實踐過程的質量

有的學校實驗教學工作是以工作量進行任務考覈的,這導致教師只考慮自身的實驗工作量,而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從實驗過程有所收穫。學生由於學不到有用的東西,無法真正從實踐中獲得糾錯的能力,導致自身實際動手能力不足。

(六)缺乏“基礎與前沿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教學體系

由於缺乏“基礎與前沿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教學體系,目前的教學難以滿足環境科學本科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獨立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還有待提高。如何讓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在加強基礎理論學習的同時,提高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機會從實踐中獲得糾錯的能力,爲創新性人才培養服務,是目前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二、實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的改革方向

實踐教學不僅僅是鞏固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教學能讓學生做到在工作中少犯錯誤,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能爲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提供前期的準備,爲畢業生今後從事相關專業活動打好良好的基礎。

(一)建立教研合作的實驗室建設模式,解決實踐教學的設備問題

教研合作的實驗室建設有利於實踐教學。將科研儀器與設備應用到部分實踐教學環節中,這既解決了設備重複率和閒置率高的問題,又爲創新性實驗開創了基礎。前沿實踐教學可激發本科生對研究型課題的濃厚興趣,吸引部分本科生進入課題組參與項目研究,爲課題組今後的研究生招生提供前期培養。讓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接觸一線科研,並與碩士生、博士生及教師在一起進行開放性研究,協助他們完成一些基礎技能培訓與儀器設備的精確使用,能爲將來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爲他們的創新性想法找到突破口。

(二)開放實驗室,學生自主進行實用型實驗

環境專業的實驗課程一般每年只有1個學期的教學任務,許多儀器的年使用週期僅1個月左右。建議進行教研合作的實驗室建設模式,實行開放性實驗室,讓學生們可以不受限制地進行相關的探究與實驗,讓開放性共建實踐平臺的教學週期延長1個學期,這樣既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又降低了實踐教學對資金的需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實驗室預約,提出實踐所需要的儀器設備、藥品和具體的時間安排,教師僅做一些必要的啓發和指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研究,實踐的全過程都以學生爲主體完成。

(三)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協作培養模式

由於教師的數量和時間有限,通過博士生、碩士生對本科生進行傳幫帶的方式能加強實踐教學。本科生可以通過與相關實驗室或研究團隊合作,成爲研究團隊的一個小成員,從幫助博士生、碩士生洗試管、燒杯等開始,逐步進行簡單的測試、分析、採樣,在熟悉實驗儀器操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完成好畢業論文。

(四)校企結合的實踐教育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上海多家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環境監測中心與環境監測站等合作,讓本科生在大三到大四時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實踐性研究的需要,通過教師推薦直接進入對口相關企業,將實踐任務直接與企業研究對接,由學校與企業共同管理指導,並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性一對一指導學生的創新性課題或實踐性課題。另一方面,大四後期,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任務基本完成,學生進入今後工作單位實習或見習,這時,可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共同指導,讓學生們儘快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工作中,達到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

(五)建立高素質的實踐指導教師隊伍

首先,建立一支結構、層次、數量合理且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實踐指導教師隊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如:實行職稱評定教學一票否決、教授必須參與本科實踐教學中的一個環節等措施,以吸引優秀的教授、副教授參與實踐教學,擇優聘任高學歷人員加入實踐技術隊伍。所有專業理論課教師都應參與綜合實踐的指導工作,這樣理論課教師與專職實踐教師可以經常交流經驗並共同探討不斷創新,由教師變爲導師,改革實踐教學內容,以適應新時代環境科學的發展。其次,對專職實踐指導教師進行理論與技能的雙重培訓。實踐指導教師素質的提高保證了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各項改革能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爲綜合實踐的開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探索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成立於。其在成立過程中注重專業特色與實踐環節,在本科生開設環境科學基本教學實驗,如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化學實驗、化工實驗、微生物實驗、環境生物技術實驗、生態實驗、生化實驗等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設了實踐性課程體系,進行了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設計能力、統籌規劃能力、區域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探索,提出並建設了科學合理的環境科學實踐類課程羣。具體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知實習

大學一年級的認知實習主要以參觀污水處理廠(松江污水處理廠、鬆東污水處理廠等)、固體廢物處理中心(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場)、固體廢物焚燒廠(上海江橋垃圾焚燒廠)、自來水廠(松江自來水廠、楊浦自來水廠)、工業企業純水製備中心與廢水處理站等爲主,採取課堂實驗、污染現場考察、認知實習等形式讓學生們對本專業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瞭解與感知,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爲所學專業打下興趣,以實現教學目標最大化。

(二)生態實習

大三暑假期間進行生態實習,到浙江天潼山進行爲期3周的生態調查與研究。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調查和野外採樣,將調查和採樣的結果拿回實驗室分析研究,讓學生獨立撰寫實習報告,在此基礎上由學生通過實習過程蒐集資料,結合當地的實際,自由設計一個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小課題。教師提供指導與研究設備,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小課題的設計並進行自主研究,並抽2-3天時間到野外進行生態調查與研究,完成一篇小科研論文,並在最後進行講解與彙報,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環境生物課程設計與實踐

由3-5人組成的研究小組自行組成研究團隊,由教師指導,在現有的實驗室與分析測試能力的基礎上,應用整個學校的分析測試中心,環境專業實驗平臺,自主進行研究性的課程設計與創新。設計的研究課題申報國家大學創新實驗與上海市大學生創新實驗研究課題或成爲課外科技活動的起點,學生通過至少1個學期的設計、實驗和研究,最終獲得研究成果報告並完成相關論文。

(四)畢業實習

大四時進行畢業實習,主要進行水處理實踐或到上海環境監測中心進行爲期3-4周的生產實習,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環境監測中心的各種監測活動,並最終由實習單位進行相應的考覈與評分。

(五)畢業論文

通過以上的實踐環節後,學生再進行畢業論文設計。通過畢業論文設計、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過程,讓學生最終將所學的環境科學基礎課程全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完成相應的理論與實踐、實驗與實踐、學習與創新的結合過程。畢業論文設計採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模式進行管理與控制。

科學論文 篇五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自然現象無處不在,爲什麼家裏的地板會開裂或膨脹?爲什麼電線杆上的電線會下垂?爲什麼火車鐵軌的連接處留有縫隙?爲什麼熱水瓶的木塞會自己跳出來?告訴你,這就是人們熟知的“熱脹冷縮”現象。

什麼叫“熱脹冷縮”呢?簡單的說“熱脹冷縮”就是指某個物體受熱以後體積膨脹或受冷以後體積收縮。比如說,家裏鋪的地板如果四周不留縫隙的話,在夏天,地板因爲膨脹就會發生開裂或翹起。如果電線杆上的電線在夏天拉的很緊的話,那麼到了冬天,電線就會因爲收縮而拉斷。如果火車鐵軌的連接處不留有縫隙的話,在夏天,鐵軌就會因爲膨脹而翹起,造成火車脫軌翻車。之所以熱水瓶的木塞會自己跳出來,是因爲當你把木塞蓋上去的時候,一股冷空氣鑽進了瓶裏,它遇到了水瓶裏的熱空氣,體積就會膨脹,體積脹大了,木塞就會自然地跳出來。

聽了我的介紹後,我想大家已經瞭解了“熱脹冷縮”這個自然現象了。希望以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能夠注意這些方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環境科學論文 篇六

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環境科學論文

1改革教學方法

此外,筆者摒棄了以往實驗教學完全依託理論教學的“依附性”、“驗證性”實驗,將有關儀器分析、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土壤學等課程的實驗納入環境科學專業實驗體系,進行單獨設課,在大學3年級開設。同時,利用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爲學生提供更多自主設計實驗、開展科學研究的機會,鍛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2改進教學模式

通常實驗儀器設備難以滿足單獨實驗要求,或者實驗過程多、任務重,實驗時間有限,有些實驗須採用小組實驗。而小組實驗中,有些學生有惰性和依賴心,不利於對實驗的理解和掌握,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不利於獨立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鑑於此,筆者在教學中將小組內實驗分配到個人,合理安排每位成員的任務和作用,進行合理分工和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協作精神,同時應儘量減少人爲因素的偶然誤差,保證實驗數據的科學性。環境科學專業實驗每學期12個實驗,由3個教師分班教學,採用10~12人/組分組進行講解,做到每人過關。由於課程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針對某實驗中的一個方面進一步研究設計實驗方法,如活性炭吸附實驗僅考慮了活性炭投加量對其的影響,而活性炭的製備原料和方法、孔隙大小、振盪時間長短、不同的溫度和pH值也對實驗結果有一定影響,因此可以進行進一步研究,也可以作爲本科生創新實驗和本科論文的選題。

3加強對備課和實驗報告的重視程度

3.1做好預備實驗工作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做好預備實驗至關重要。認真做好預備實驗,可以確保實驗教學效果,指導學生應對操作過程中每一個細節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應認真鑽研,瞭解相關實驗原理,並動手操作,結合實際進行調查。如,筆者對照有關教材和國家標準,對GB/T12496.10-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亞甲基藍吸附值的測定”實驗進行了改進,採用標準硫酸銅比色法,在標準條件下初步得到的吸附值約爲11ml。

3.2認真批改實驗報告

培養學生科技寫作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實驗課實驗報告是實驗過程的總結與分析,是學生的實驗成果和寫作成果。因此,筆者改革以往當次實驗課上交實驗報告的模式,要求學生做下一個實驗時上交上一個實驗報告,這樣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查閱相關科研資料和分析處理數據,對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的`論斷,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認真批改實驗報告體現了對學生勞動的尊重,在批改過程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驗步驟是否規範、實驗數據是否合理、問題分析是否正確、語言表達能力是否準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

4完善評價體系

考覈評價既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定,又是促進學生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的動力。傳統的以實驗報告作爲考覈的方式,往往造成學生死記硬背或者抄襲數據和報告,大大挫傷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在新的考覈體系中,要注意實驗報告與操作考試、設計與操作、理論與實踐等多種形式的結合。還可以要求學生對實驗以外專業知識進行綜合運用,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採用平時實驗報告成績和操作考試進行綜合評分,實驗報告成績佔50%(爲每學期12個實驗的平均分),操作考試成績佔50%(結合儀器和藥品進行有關實驗的操作考試,並進行現場提問,要求學生回答)。

5結語

多年來,安徽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針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出嘗試,學生普遍反映良好,選擇考研的畢業生在研究生初試和複試的成功率高,走上環境監測部門和食品管理部門等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表現良好,並做出了一定的業績,用人單位也給予了一致好評。

工廠綠化環境科學論文 篇七

工廠綠化環境科學論文

1.從工廠綠化案例剖析資陽電力機車廠區綠化設計

工廠的綠化在當今隨着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提高要求,從原來的單純草坪到現在的植物景觀。

2.總體規劃

2.1設計理念

該工廠在綠化上的設計原則是以作業建築爲主體的環境淨化、美化。要體現廠區綠化的特點與風格,充分發揮綠化的整體效果。根據廠區的規模、行業特點,建築物格局所處的環境,庭園使用的對象,佈置的風格和竟境等因素,表現出新時代的精神風貌,襯托出廠區的敞朗、整齊、宏偉,使廠容廠貌格調高雅,面目鼎新。

2.2功能分區

資陽電力機車廠區劃分爲三個功能區:

2.2.1廠前區包括主要入口、廠前建築羣、廠前廣場綠化

廠前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工廠的形象,體現工廠的面貌,是職工上下班集散的場所,是給賓客參觀創造第一印象之處,綠化佈置應考慮到建築的平面佈局,主體建築的特點,色彩、風格,與城市道路的關係等,多數採用規則式和混合式相結合的佈局。

2.2.2工廠辦公區綠化景觀

工廠辦公區是該公司的行政地點,也是接待客戶的地方,所以在設計時運用了多種植物,以少量的喬木和一部分的灌木做成帶狀形的色塊來增強了綠化的多元性。

2.2.3工廠生產車間的綠化

高溫車間周圍的綠化,該工廠充分利用其附近空地,廣泛栽植高大的落葉喬木和灌木,以構成濃廕庇日、色彩淡雅、芳香沁人的涼爽、幽靜環境、便於消除疲勞。

2.3道路規劃

2.3.1車行系統

廠內道路是連接內外交通的紐帶,職工上下班人流集中,車輛來往頻繁,地上地下管道,電線縱橫交叉。工廠綠化設計上是要本着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植物,不能只考慮美觀等效果,要選擇那些既抗污染,又能滯塵,且易繁殖,便於管理的植物。

2.3.2人行系統

工廠在人行系統上作有少量的草地汀步,這是爲了增強工廠內的'文化內涵。在工廠的行車道的兩邊都設有一至兩米的人行道,這樣既保證了車輛的暢通也保證了廠區人員的安全。在人行道一旁種有小葉榕常綠植物,這樣不僅爲廠區綠化起到作用而且也爲廠區工人起到遮蔭的功能。

2.4綠化帶植物配置

該工廠注重植物的搭配與功能的作用,在植物上上層植物爲喬木,主要有雪松、廣玉蘭、小葉榕,而下層種植的小橋木爲油松、白皮松、大葉女貞、銀杏等等。因爲綠化帶長有的地方還以色塊爲主。

3.特殊景觀詳細規劃

廠區大門口工廠大門口是工廠的形象,一個好的工廠因在其工廠大門口體現出其工廠的內涵。在植物上應有特別的佈置,不能是見地栽樹、種草。應該在已有的地塊中種植樹木併合理的佈置灌木和矮喬木來營造景觀效果。

4.設計方案評價及討論

4.1方案評價

4.1.1功能綠化分區明確

整套設計方案遵循了把握全局,局部精細的設計原則,功能綠化分區明確,各功能分區在植物配置以及其他構成要素上突出了各自的特色,並滿足了不同的使用功能。

4.1.2工廠景觀具有整體性

各分區以共有的元素相連,加強了整個地塊園林景觀的整體性。設計方案本着局部精細的原則,對於細部的處理不論是材質還是施工工藝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4.1.3設計具有工廠代表性地方特色

工廠設計中不僅遵守了工廠的設計要求,而且在在設計中具有地方性特色,佈置是以資陽市大體運用的工廠配置原則。植物上採用了當地資陽市的當地樹種,這樣是增強了一個工廠的當地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

4.2方案討論

4.2.1主景過於突出

叢整個地塊的設計上看,結合實際情況,該設計的佈局因地制宜,巧妙的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也考慮到的功能上具有共性的一些問題。但是在整體效果上欠缺了一點整體協調性,主景過於搶眼,而導致了總體景觀的不一致性。

4.2.2植物配置過於繁瑣

在資陽電力機車工廠綠化佈局樹木或植被在佈局中,更具可利用程度和觀賞價值,最大限度地組織到構圖中去了,但是在植物的佈局中,沒有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沒有考慮遠期效果,只兼顧當前的使用功能。過於多的用了不必要的植物,這不僅提高了綠化的成本還複雜了綠化功能。

5.結語

資陽電力機車廠綠化濃縮了固有工廠的綠化方式有把當地特色融入其中,給人以地方品牌的效應。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車廠綠化,從中也能看出地方的發展水平和發展實力。從簡單的植物配置中能做出代表一方的特色,這是一個不錯的廠區綠化,可以作爲一方的模板,把今後的工廠綠化帶領到一個新的臺階。

科學論文 篇八

引言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一體化建設進程加快,我國建築行業得到巨大的發展。BIM技術作爲一種新型的技術得到各大建築公司廣泛的關注與應用,施工單位可以根據該技術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各部門、各專業的資源信息共享。在進行建築結構設計過程中,利用該項技術建築工程師、設計人員與業主等所有參與者將共享數據信息,建立可視化的數字模型,通過對建築結構的反覆分析與模式,不斷的調整與優化建築設計來提高建築結構設計的質量。

一、BIM技術的概念

近年來建築行業得到巨大的發展與完善,加上城鎮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建築規模在不斷的擴大,建築形式更加的多樣化。在此背景下,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料成爲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築結構設計時的關鍵。這就需要設計公司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進行信息的收集,對於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與利用,以此達到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工期,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也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建築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BIM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技術,藉助該項技術可以實現建築結構設計由二維向三維的轉化,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各部門、各專業的資源信息共享。在進行建築結構設計過程中,利用該項技術可以實現建築工程師、設計人員與業主等所有參與者共享數據信息,建立可視化的數字模型,通過對建築結構的反覆分析與模式,不斷的調整與優化建築設計,同時幫助企業降低各個階段的成本,縮短施工時間,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BIM技g應用在建築結構設計中的難點

BIM技術是通過建立建築數字結構模型,根據結構模型的數據信息反饋到分析軟件中,該軟件可以實現數據的分析與處理。設計人員只需要根據軟件最後得出的數據對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進行調整與優化即可,這樣大大提高設計方案與施工方案的質量。BIM技術是通過建築結構分析與施工方案統一的作用下進行的。利用該項技術構建建築模型時,爲了有效提高建築結構的安全性,技術呢元必須保證模型空間數據物理模型與空間的真實性,這是保證設計方案的關鍵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建築材料自身的性能以及負載等不同物理特性也會對建築結構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技術人員在進行數字模型構建時,不可變量的參數和參量會直接影響模型構建的質量與真實性。BIM技術理論指出,在構建數字化模型時,一定要保證工程的物理模型、建築結構數據分析與施工圖紙實現完全統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果一個構建的數據出現問題,就無法保證模型與數據分析、施工圖紙的一致性。因此,在構建數據模型過程中,進行連接結構數據分析時,經常會出現系統無法實現統一,造成有效數據的丟失,進而無法對建築結構性能進行有效的分析。

三、BIM技術在建築結構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一)節約能源及利用能源

節約能源和利用能源在評價綠色建築的標準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通過建立一個可視化的建築三維BIM模型引入分析能量消耗的軟件,或者轉換格式引入分析能量消耗的軟件,並在相關規範和標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氣候氣象數據,對模擬的結果作一個科學合理的調整或優化建築維護結構和設置相應的參數。此外,通過BIM技術可以分析室外太陽輻射的分佈區和太陽輻射強度。因此,用於優化和完善太陽能設備的設計,可以最大程度上對可再生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

(二)BIM技術在鋼結構建模中的具體應用

現階段,在我國建築施工中鋼結構是大跨度建築物的主要結構形式,因此在進行鋼結構建模是需要攻克結構連接與加強件佈置等難關。再加上設計鋼結構時所涉及到的樑柱連接、樑樑鉸接等多種連接形式,這無疑增加了鋼結構設計的難度。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鋼結構設計時一定要根據樑自身的高度,同時將各個連接件進行專項設計並將其參數化。設計人員可以利用BIM系統中參數共享的功能,嚴格控制高螺栓的數量與間距。同時利用對參數的條件實現新的連接件。在鋼結構實際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一定要參考相應的設計位置,從而確定出加強件與連接件的準確位置,這樣進一步提高施工人員的工作效率,縮短工期,同時也提高了鋼結構的設計質量。

(三)集成化設計

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用到集成化設計是將工程學考慮在內的,工程學知識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可以使整體的設計方案更加的完整,可以優化建築的性能,提供全新的綜合策略。綠色公共建築設計是一種新型的設計形式,應該多多思考複雜的分析模型,傳統的設計方法和思路會嚴重影響設計的進程,不能夠進行高效準確的設計。利用BIM技術可以提高設計的速度,對信息準確性的把握也可以加大,依靠建築師的經驗進行定性分析已經不再允許,BIM技術可以提供準確的數學邏輯幫助進行定量分析。

(四)運營與管理分析

BIM技術的核心是參數化的三維可視化模型,這是各個相關專業信息的結合,可以把建築物涉及到的不同專業中的各種參數加以可視化,並可以與整個建設過程中的信息保持一致,同時能實時提供相關的各種項目的資料。提供的這些數據具有極高的完整性而且可靠性,並能進行實時協作、長時間持續提供經營管理現階段綠色建築對工程信息的要求。例如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後需要清洗空調通風系統,此時就要熟悉和掌握所有的空調系統規模、空調管道的位置、以及圍繞該系統的其他功能管線位置都要熟知,之後才能決定投入的相應的人力物力和必要的工具。通過BIM模型就可以實現它並且能夠高品質地滿足這些要求。

結語

綜上所述,隨着我國居民對建築行業要求越來越高,保證建築結構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成爲建築行業長久發展的關鍵。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利用BIM技術對建築結構進行優化設計,保證建築施工質量也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設計單位一定要加強對該方面工作的重視,不斷的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從而提高建築結構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促進建築行業健康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霞。關於建築結構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探究[J].門窗,2017(2):134.

[2]劉麗。關於建築結構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研究[J].工程技術(全

文版),2017(3):28.

[3]李軾,王科亮,劉媛。探析建築結構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J].江

西建材,20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