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機電貿易論文精品多篇

機電貿易論文精品多篇

機電行業貿易 篇一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機電產品;出口

一、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發展現狀

自從1995年機電產品成爲我國第一大支柱性出口商品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發展迅速,已經連續12年位居我國出口貿易的首位。

由表1可以看出,機電產品出口總額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438.6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494.2億美元;佔全國外貿總出口的比重也不斷提高,由1995年的29.5%上升到56.7%。但是,從增速來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近幾年有所放緩。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

(一)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面臨的主要技術性貿易壁壘

目前我國機電產品的主要出口方向爲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出口所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是這些發達國家的技術法規、標準和認證等。

1、美國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內容複雜,包括技術法規在內的標準就有5萬多個。美國目前有55種認證體系,其中對機電產品的主要有產品安全認證UL認證。UL認證涉及到防火設備、電器用具、電氣工程材料、船用設備、自動和防盜機械設備等,有“UL”標誌的上述產品才能進口。除UL證之外,美國還有軍用 MIL、電磁兼容FCC等具有較大影響的認證體系。

2、歐盟是最早設置針對機電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地區。歐盟對機電產品主要實行CE認證制度,只有帶有CE標誌的機電產品才能進入歐盟市場。CE標準對產品的技術細節、安全性、衛生和環保等方面做出了要求,涉及到的機電產品有電動工具、低壓電器、家用電器、音像設備、電信設備、移動無線設備、汽車等。對於歐盟各成員國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數機電產品,還必須符合歐盟法規規定的低電壓指令(LVD)和電磁兼容指令(EMC)以及《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和《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的要求。另外,歐盟內部許多國家對某些產品還要求單獨認證,如在德國,機電類產品的認證還有TuV認證、GS認證、VDE認證等。

3、日本JIS是日本部級標準中最重要、最權威的標準,涉及機械、電器、汽車、鐵路、船舶、冶金、化工、紡織、礦山、醫療器械等幾十個行業。日本對機電產品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由技術法規和強制性JIS認證(如電器產品和煤氣用具等)構成。在電氣設備領域內,許多行業標準高於國際標準,當外國機電產品進入日本市場時,不僅要求符合國際標準,還要求與日本標準相符合。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主要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它可以促進我國採用國際先進技術標準生產,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質量,有利於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在短期內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消極影響更爲明顯。

1、限制了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影響了產品的市場準入。我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和日本,而這三個經濟實體正是對我國出口機電產品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對電子產品進口設置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與安全法》,對汽車指定《空氣淨化法》和《防污染法》,不達標的產品將拒之門外;歐盟CE標誌是工業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通行證,拒絕未貼CE標誌的產品入關;日本對機電產品的標準,其中許多都高於國際標準,不達標就不能進入日本市場。

2、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削弱了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爲了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出口企業要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生產環境,提高檢測水平,獲得和維持相應的國際認證,這些都要付出巨大的額外成本,因而削弱了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我國出口的機電產品,特別是彩電、空調器、微波爐、冰箱、洗衣機等在歐盟市場中佔有重要地位。歐盟WEEE和RoHS兩項指令涉及到10大類20萬種規格的機電產品,對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造成了嚴重影響。爲了突破這兩項指令,我國企業要付出額外成本,包括設計綠色產品的成本、改換產品標籤的成本、產品標籤上價格標記成本及建立並完善回收體系的成本等,這些額外成本將使我國機電產品生產成本上漲10%。

(三)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

1、出口市場過於集中。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方向主要集中於歐盟、美國、日本等國,據統計,我國出口商品近75%銷往這些地區,而它們恰恰是世界上科技水科最高、技術標準最嚴格的國家和地區。機電產品出口的地理方向決定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將不得不直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脅。

2、機電產品技術水平落後。我國機電行業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一直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出口的質量和效益不高,高新技術產品、自主品牌等出口比例較小。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結構雖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缺乏有後勁的支柱性產品,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出口產品仍占主導地位。隨着全球機電行業技術水平和機電產品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面臨的技術性門檻也隨之提高。

3、對技術標準不夠重視我國缺乏一個健全完善的標準體系,標準總體水平低,與國際標準差距很大。目前我國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之間相互交叉,界限不清,令企業無所適從。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信息傳送渠道,加之技術性貿易壁壘本身的不透明性,我國相當多的企業對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標準變化不能及時瞭解而遭遇出口限制。

三、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方面

1、完善技術法規體系。對技術法律和法規中違背國際慣例、與WTO協議相牴觸的部分,都應予以調整、修訂或廢止,對技術細節則通過引用或納入適用的標準來解決。針對現存法律法規的缺陷,填補空白、充實完備立法,特別是專門性技術法規,應儘快完善我國機電產品的技術標準及環保、質檢、包裝等方面的標準和法規。

2、完善預警機制。應完善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爲主體的多層次預警機制,實現政府、企業和行業三方的良性互動。政府部門承擔整個預警機制的規劃協調工作,及時收集、整理、研究、跟蹤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最新動態,組織預警信息的風險評估,及時預警信息,幫助和指導國內企業突破壁壘。行業協會和商會要既面向政府又面向企業,通過申訴、立案、調查、論證、採取措施等步驟,形成一個行業和產品保護的快速反應機制。出口企業負責向政府部門或技術機構提出預警信息需求,並向政府部門和技術機構及時反饋以協助改進。

3、實施標準化戰略。一要適應出口貿易需要,調整標準結構。加快生產型標準轉變爲貿易型標準的步伐,調整標準構成,由側重傳統工業的標準化轉向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標準化,由單純的技術標準轉向與管理標準化並重,還要儘量縮短制定標準的週期。二要推廣和採用國際標準,提高整體標準水平。凡是符合我國國情、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保護國家經濟和環境利益的國際標準或區域標準都應該加速採用爲我國標準,使我國標準化體系與國際標準相兼容,儘快提高機電行業的整體標準水平。三要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加強國際合作和協調。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改和協調工作,把我國的意見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國際標準中去,力爭將我國已具優勢的機電產品的項目標準納入國際標準。另外,應當加強國際合作,與其他國家在標準制定和執行上進行溝通與協調,推進我國認證機構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相互認可機制。

(二)企業方面

1、努力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以質取勝是機電產品突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爲此,企業在技術引進的同時,要重視技術創新,完善創新機制,加大對研發的投入,重點開發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發展綠色機電產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積極參與國際認證。企業要採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與國際標準相符的生產管理體系,加強和改善企業質量管理,強化經營全過程的環境控制和技術達標管理,將質量經營的理念貫徹到產品設計、生產、包裝、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還要增強認證意識,積極申請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3、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努力開拓新市場。在鞏固和深層次開拓現有發達國家市場的基礎上,大力開拓新市場,包括東歐各國、東南亞、中東以及拉美等,努力拓展暫時還不成熟的市場,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由於出口市場過於集中而可能導致的出口波動風險,而且可以繞開部分國家嚴格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4、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繞過技術性貿易壁壘。除了直接跨越壁壘以外,機電企業還可以採取迂迴戰術,實施“走出去”戰略,採取對國外市場直接投資等方式進行跨國經營,通過收購、兼併、投資等手段,在消費國就地生產、加工、銷售,讓“銷地”變“產地”。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使出口商品適應和滿足進口國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加強對發達國家技術法規和標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錫嘏。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應對[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2、潘飛霞,阮明烽。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所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對策[J].企業經濟,2007(2).

3、章俊欣.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機電產品的影響與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機電行業貿易範文 篇二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影響;對策

一、電子商務的定義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

電子商務目前在各個國家或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在通常情況下,電子商務的定義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界定。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通過國際互聯網尋找商機並完成交易的商務活動,例如利用電子郵件進行廣告宣傳、網上拍賣、網上採購、網上支付等。這種以網絡爲基礎所從事的商務活動,包括了貿易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廣告商、商等有關各方行爲活動的總和,這也是人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電子商務。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從事各種商務活動。即藉助服務器、國際互聯網、專用通信網絡等各種電子工具,使企業內部、供應商、消費者之間,實現電子業務資源共享,加速企業間業務流程的電子化,以此提高企業在生產、倉儲和庫存、營銷、流通和資金等各個環節的運作效率。無論是狹義的電子商務,還是廣義的電子商務都以國際互聯網爲平臺,以電子化方式爲手段,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以商務活動爲主體,進行各種商務交易。與傳統的國際貿易運行方式相比,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有以下幾點優勢:

(一)破除時空壁壘,擴大貿易機會。建立業務關係是企業進行貿易的前提,在這一環節中,企業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網絡蒐集各種貿易信息、瞭解最新貿易動態、尋找潛在客戶,還可以通過自建網站或者憑藉相關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平臺及時向世界範圍內的潛在客戶商品和服務的供求信息,開展網上促銷,擴大采購渠道。這樣,電子商務憑藉網絡這一重要的信息渠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得國際貿易進一步全球化和擴大化。

(二)將傳統的貿易流程無紙化、電子化,降低貿易成本。在國際貿易中,企業要與銀行、保險公司、海關、運輸部門等各方打交道,貿易環節多、程序繁瑣、耗時耗力。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企業可以通過國際互聯網辦理與各方有關的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用電子流來代替實物流大量壓縮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重複勞動、縮短了貿易流程、節省了貿易費用、提高了貿易效率。

(三)加強貿易雙方的良好互動。在國際貿易中,進口商與出口商、買方與賣方、商家與客戶、企業與消費者通過國際互聯網貿易平臺進行交流,瞭解商品信息及市場動態、進行貿易談判和簽訂貿易合同。與此同時,客戶、消費者可以針對企業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向企業提供反饋信息,以供企業調查有關實際情況,不斷改進生產,更新手段來維繫與客戶、消費者的關係,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產生的積極影響

1、國際貿易運行方式和環境發生變化:“虛擬市場”的出現。網上促銷、網上採購、網上談判、跨國公司內部網絡銷售爲國際貿易開闢了新的運行方式。電子數據交換(EDI),又稱無紙貿易是信息技術與社會化服務系統的結合,進出口企業通過電子單據進行貨物的商檢、通關、投保、運輸和結算等工作,大量減少了外貿過程中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消耗,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費用,提高了國際貿易的績效。電子商務通過網上虛擬的信息交換,打破了時空限制,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建立了一個以現代技術手段爲紐帶的全球“虛擬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市場化的形成。與此同時,信息的流動推動了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迅速流動,優化了資源配置,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

2、國際貿易經營主體發生變化:“虛擬企業”的出現。現代化信息技術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催生了一種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虛擬企業”的出現。爲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標,電子商務根據單個企業在各自領域中掌握的核心技術,通過國際互聯網,將衆多企業相互聯結在一起組成一個企業網絡合作團體,完成一個企業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更加高效地向世界市場提品和服務。由於“虛擬企業”集合了各方優勢,尤其是技術層面上的優勢,毋庸置疑“虛擬企業”在產品和服務的技術開發方面更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所以其產品和服務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處於高端水平,這一點是任何單個企業難以媲美的。“虛擬企業”的主要表現形式即跨國企業戰略聯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爲跨國企業的經營提供了良好機遇,爲了尋找更爲有效的競爭武器,跨國企業通過開放系統的動態網絡組合尋找資源和聯盟,降低成本創造規模經濟,實現企業優勢互補或優勢相長,克服壁壘有效佔領新市場,共擔風險共享利益,達成總體戰略目標。

3、國際貿易經營模式發生變化。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爲平臺的電子商務爲國際貿易提供了一種信息較爲完善的“虛擬市場”環境,國際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正確運用,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良性發展,使有限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最優配置,充分強化市場機制的配置、選擇功能,逐步形成了以物流爲依據、信息流爲核心、商流爲主體、資金流爲形式的全新經營模式,突破了傳統貿易以單向物流爲主的運作格局。這種“四流一體”的經營模式通過國際互聯網,能夠向企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互動式貿易服務。其一,它利用電子交易平臺將國際貿易流程引入到國際互聯網內部,便於企業創新經濟運行方式和節約經濟成本;其二,它利用電子交易平臺進一步完善傳統貿易方式,不斷向企業提供貿易信息諮詢、市場狀況分析、進口商品的保稅辦理及倉儲等服務,便於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產生的消極影響

1、加大國際貿易中的安全隱患。利用電子商務發展國際貿易確實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這些隱患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也有軟件方面的因素。硬件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網絡信息安全,軟件方面的因素則主要是指電子商務交易的虛擬性質,也就是無紙貿易、電子交易。在電子商務貿易中,由於貿易信息沒有進行嚴格的加密,電子版權管理系統相關標準的缺失,使得貿易信息在網絡傳輸的過程中,還可能會遭到網絡黑客的侵襲和不法分子的竊取。被泄露和被篡改的貿易信息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還會讓交易者面臨潛在的財產詐騙風險,蒙受經濟損失。除此之外,在“虛擬市場”上進行國際貿易,對貿易雙方的資信情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不法商家通過假冒貿易平臺,利用有利條件吸引客戶到平臺上進行交易,騙取支付款項。這些都增加了國際貿易中的貿易風險和不可控因素。

2、增加國家稅收管理難度。稅收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槓桿。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虛擬市場”貿易,給國家在獲取稅務證明上造成了巨大的困難。由於國際互聯網貿易缺乏有形貨物貿易的信息,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加之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得納稅人的信息顯得撲朔迷離,中介機構的“代收代繳”行爲變得難以取證,這些原因導致國家很難掌握納稅人的準確信息,無疑加大了國家對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行爲稅務徵收的難度,爲企業國際避稅提供了可乘之機,造成了國家應徵稅款的大量流失,影響了政府的經濟管理工作。

3、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在國際貿易中,相對於貿易發展水平滯後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達國家憑藉先進的技術、豐富的資源、雄厚的資金和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已經在電子商務的激烈角逐中搶佔了先機。發達國家除了對內密切關注國際互聯網對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帶來的重大影響,以及制定國家政策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之外,對外還積極參與制定國際電子商務的統一標準、協議和框架,爭奪國際貿易競爭中的制高點。發達國家採取的一系列舉措,進一步拉大了他們與發展中國家在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加劇了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

三、我國應用電子商務發展國際貿易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電子商務應用的安全問題。首先,加快國際互聯網安全系統的研發、推廣、監管與維護,進一步加強國際互聯網貿易系統的運行安全和信息傳輸安全,建立對外貿易安全預警機制,確保電子商務貿易的安全性、保密性和高效性;其次,加強計算機安全技術創新和電子商務安全控制技術創新。前者主要包括電子認證、電子加密、協議交易等。後者主要包括網絡共享、技術支持、安全協議和交易協議等;再次,加強貿易雙方的誠信管理制度。大力提倡商家進行誠信貿易,增強商家的貿易自律意識,建立完備的貿易雙方誠信檔案,建立科學的、規範的電子商務誠信評價標準;最後,加強電子商務、交易規則、知識產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立法,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爲了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政府應結合我國電子商務的具體狀況,在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方面一定要把握對內要採取優惠政策,對外要堅持稅收的中性原則。要保證通過不同技術手段和各種購買方法達成的貿易都能得到同等公平的稅收待遇。在關稅和稅收等新問題上,政府還應該積極開展國際對話,參與國際公約和貿易伙伴協議的制定,提高國內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平衡利益分配,努力避免國際之間對電子商務貿易的雙重徵稅,提高各國電子商務的國際兼容性,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國的對外貿易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有利地位。

(三)加大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力度。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貿易理論與實務的複合型人才。政府應該建立和完善獎勵機制,加大非營利性和商務性電子商務培訓活動的力度,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教育資源的投入和政策扶持;高校應該密切重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方針,根據企業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設置和調整專業,向企業輸送既精通電子商務技術又通曉貿易管理的高素質人才;企業應該積極轉變觀念,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對員工業務技能和計算機技能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員工綜合運用電子商務的能力。綜上所述,電子商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且已經憑藉自身優勢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利用電子商務這把雙刃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取更大利益是我們應該長期思考的問題。

作者:馬歡歡 滕俊芳 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春暉等。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經濟論壇,2002.22.

機電行業貿易範文 篇三

【關鍵詞】中韓貿易;產業內貿易;機電產品

一、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現狀

(一)中韓貿易整體情況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爲2151億美元,對華出口1343億美元,自華進口808億美元,韓順差535億美元。在中韓貿易發展過程中,產業內貿易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貿易增長的貢獻已遠遠大於產業間貿易。截至2012年12月20日,韓對華出口商品中,重電機器和半導體分別增長22.4%和13.5%;自華進口商品中兩項分別增長16.9%和6.7%。由此可見機電產品貿易在中韓總貿易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中韓兩國工業製成品的雙邊貿易中,機電產品已經成爲彼此之間貿易的第一大類商品。我國與韓國的機電產品貿易多年來一直是處於貿易逆差的狀態,雖然這種差距有所減少,但距離雙方達到貿易平衡的狀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二)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特點

近年來機電產品貿易整體規模在中韓貿易進出口額中的比重明顯提升,併成爲最大宗的商品。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機電產品的促進政策,2009年1月1日起,中國提高了553種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2011年,商務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銀監會《關於“十二五”期間促進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調整出口結構,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爲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

在機電產品貿易中,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規模巨大,已成爲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以2009,2010和2011年爲例,當年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分別佔到了當年對華貿易逆差總額的89.4%,97.3%和97.4%,遠高於其他產品的貿易逆差額。

結合中韓兩國產品的特點,可以將產品內貿易分爲水平型和垂直型兩種。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是指產品質量相同,其他屬性不同的產業內貿易,這類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往往在覈心產品特徵上是完全相同的,相互替代性很高,價格水平也趨於一致。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是指產品質量不同,其他屬性相同的產業內貿易。這類產品質量存在差別,價格水平也各不相同。如果說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在質量一定的條件下,爲消費者提供更多規格的選擇,那麼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則提供了更多品質的選擇。中韓產業內貿易就是以比較優勢爲基礎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在機電產品領域,中國從韓國進口高質量或技術含量高的關鍵性中間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的中間產品,以滿足各階層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或是國內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的需要。

二、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

(一)巨大的貿易逆差

機電產品貿易是韓國對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其累積的貿易順差遠高於其他商品貿易,這顯然不利於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穩定發展。

由於中韓兩國發展階段不同,產品互補性強,互替性差,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韓國的機電產品需求大增,導致韓國對中國的出口規模不斷變大;與此同時韓國經濟發展水平高,對機電產品各項要求也十分高,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目前還難以達到這些標準,所以有些產品無法出口到韓國。

中國機電產品的規模不經濟。產業內貿易與規模經濟是相互聯繫的,規模經濟必須是以一定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上的進步爲基礎的。一方面,我國國有企業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規模太小,效率不高;或者規模雖大,但國際競爭力不強。另一方面,韓國大型跨國公司在中韓產業內貿易中直接對韓出口,而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則主要進行國內貿易,並沒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外貿中。

韓國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導致韓國對華投資增長過快。韓國資源相對匱乏,國內生產成本頗高,需要開拓海外市場。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市場廣闊,再加上中國需要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同時在華直接投資可以避開一些貿易壁壘,所以越來越大的韓企將生產和加工貿易轉移到中國。1998年金融危機過後,韓國對我國直接投資迅速反彈,增長勢頭強勁。但是,在華的韓企主要從韓國本土進口機電設備、零部件,結果就是中國從韓進口額隨着韓企對華投資的增加而增加,而這些公司的最終產品卻只有小部分返銷韓國,大部分直接投放在中國市場。

(二)中國的“比較劣勢”地位

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主要是基於垂直型產品差異化分工,中國在這種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體系中整體上居於貿易劣勢地位。

目前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的家用電子、電子零部件等產品上技術相對成熟,在機電,電子通訊設備上與韓國存在較大的差距,加之我國機電產品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難度較大,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在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中獲利較少。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的主要方式是垂直加工貿易,這種貿易收匯少,效率低,如果長期進行,會極大制約國內機電產品的發展,造成生產閒置。

垂直型的產業內分工對我國產業機構的調整並沒有很明顯的推動作用。中國受自身產業結構的侷限,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承接的主要是發達國家過時、淘汰的技術;國際市場的價格卻向技術密集型產品傾斜,這可能帶來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中國的機電行業研發經費的投入在銷售收入中僅佔0.95%,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競爭日益激烈,貿易摩擦頻發

韓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採用雙重標準。一方面採取積極措施促進本國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另一方面常常單方面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產品對韓國的出口,從而導致中方利益受損,包括各種關稅、非關稅壁壘以及歧視性政策。例如韓國限制外國汽車進口:實施技術限制;制訂國內稅法限制汽車進口;提倡使用國產車;對進入汽車工業的外資予以限制。

我國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2012年暑假過後,韓國手機在華銷售下降了3.4%,三星和LG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了50%和21.4%。因爲中國移動電話製造商掌握了關鍵技術,一系列國產品牌,如華爲,OPPO,小米脫穎而出,擴大了市場,使國產份額超過了50%,中國手機產品的迅速崛起對韓同類產品構成了直接威脅。

三、提升中韓之間產業內貿易水平的途徑

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既會給中國帶來機遇,也會帶來挑戰。對此,要有針對的採取措施,使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向有利於雙方的方向發展。

(一)企業層面

企業應提高我國機電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大型國有企業可以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長期累積的經驗進行獨創性技術開發,中小型機電企業可以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另外,我國機電企業可以進行聯合,集團化發展。

企業還應實行品牌化經營。將以往單純依靠低廉價格獲得出口優勢的策略轉變爲依靠產品開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以及價值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品牌競爭策略,加強產品差異化,定期更新品牌形象,保護自己的品牌。

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內部規模經濟或外部規模經濟。對於不完全競爭行業的企業和已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充分利用組織管理、統一銷售、專業分工的潛在優勢,提高效率,較低成本,擴大產出。在某些產品上建立規模經濟優勢,促進我國與韓國產業內貿易的良性發展。

(二)政府層面

政府應積極合理縮減兩國貿易逆差。韓國應當更多地向中國開放市場,降低貿易壁壘,增加對華進口,扭轉中韓貿易過程中中國嚴重的逆差局面,中國應提升本國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積極應對貿易糾紛。

優化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一是要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特別是增加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二是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在產業內貿易中仍具有勞動力優勢,重視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優勢。

結合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引導韓資流向。利用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韓資流向通信、半導體等高新技術產業及能源交談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帶動技術貿易。

完善貿易壁壘相關信息通道,建立預警機制。政府應組織專門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加大信息收集,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及時向機電企業信息,提供優質的諮詢服務,幫助和指導國內企業突破新貿易保護主義的障礙。

(三)區域層面

建立有效磋商機制,加強兩國交流,解決好兩國貿易中的摩擦和糾紛。在WTO規則下,中韓兩國需發揮兩國民間溝通機構的作用,及時交換信息,規範企業行爲,維護貿易健康發展。

加快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隨着中韓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兩國各自市場規模將會不斷的擴大消費者需求也將不斷增。爲此,應進一步推進兩國間的經貿合作,消除兩國間的貿易壁壘和投資壁壘,實現投資和貿易的自由化。加快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程度,爲兩國間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使雙方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得以在擴大了的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發展。

我國應結合“走出去”戰略,提升我國機電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將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且處於較低技術層面的部分機電產品生產向其他國家進行轉移,保留較高技術層面的機電企業,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重視技術進步,強化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培養自主品牌。

參考文獻:

[1]白雪峯。2011年機電產品進出口分析。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2012,(3)

機電行業貿易 篇四

1.重點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增幅降低

我國出口的主要機電產品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零部件、通訊產品、家用電器、電子元器件和電工器材。2010年,上述5類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分別爲1812.1、1092.9、804.6、782.7和657.7億美元,較2009年分別增長33%、23%、28%、51%和38%,5類機電產品出口額佔我國機電產品總出口額的55%。2011年,上述重點機電產品出口額持續增長,但增幅回落,比如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出口總額1931億美元,比2010年僅增長了7%,增幅大大回落;電子元器件出口額87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但與2010年28%的增幅相比,也有較大幅度的回落;2010年電子元器件出口額871.2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11%,家用電器產品出口額爲875.1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9%,與去年同期的增長額相比,增幅都有所回落。

2.一般貿易出口發展較快,加工貿易仍占主導地位

近年來,我國機電行業一般貿易出口額增長迅速,2010年達到了2828.8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9.2%;同期,加工貿易出口額爲5906.1億美元,佔當年出口總額的63.3%,比2009年增長26.6%,是機電產品貿易的主體地位。2011年我國機電行業一般貿易出口額達到了3589.8億美元,同比增長26.9%,佔出口總額33.1%;與此同時,機電行業加工貿易出口額也有增長,其出口額爲6523.2億美元,增長10.4%,佔出口總額的60.1%,依舊是出口貿易的主體。其他貿易增長也較迅速,比如2011年我國保稅區倉儲轉口機電產品出口367.3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了39.9%。

3.國內大部分地區機電行業出口額增加

廣東、江蘇和上海一直是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重要地區,其出口額佔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50%以上。2010年,三省機電產品的出口額比2009年分別增長了26.2%、35.7%和27.8%;2011年,三省機電產品的出口額佔我國出口總額的65.9%,三省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同比增長13.9%、10.3%和13.2%。與此同時,我國其他地區機電產品出口額也呈增長態勢,尤其是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河南的出口額同比增長了54.7%、43%、134.9%、62.3%和28.4%;西部地區,重慶增長了70.5%,雲南增長了90.5%,甘肅增長了166.2%,西藏增長了118.3%,呈現出良好態勢。

4.對亞、歐和北美貿易依然占主導地位

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一直是我國機電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2010年,我國出口亞洲機電產品總額增長了27.6%,達到了4331億美元;對歐洲出口增長了34.8%,達到了2138億美元;對北美的出口增長了28.5%,達到了1847.3億美元。2011年我國機電產品對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出口額佔總額的47.2%、22%和19.4%,分別增長了18.3%、14.1%和11.6%。與此同時,我國對拉美、非洲等地區的出口也有較快增速,2010年,對拉美出口增長57.6%,達到了525.4億美元,對非洲出口增長27.2%,達到了306.2億美元,到2011年,我國對拉美和非洲的出口額仍有27.3%和14.3%的增幅。

二、低碳經濟對我國機電行業的影響

1.機電行業的出口成本將大幅提高

低碳經濟背景下,世界各地將徵收“碳關稅”,這勢必會對被徵收對象增加額外負擔,尤其是能源密集型機電產品。一旦開徵“碳關稅”,我國很多製造企業爲滿足進口國的環境標準,必須增加很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測試、檢驗和認證等手續,這些過程要產生相應費用。此外,我國機電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由於其技術水平不高、融資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其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普遍低30%左右。尤其是熱加工工藝環節,我國鑄造行業能耗爲噸鑄鐵0.4~0.5噸標準煤,而國外先進水平僅爲0.20~0.30;我國熱處理行業每噸工件熱處理平均能耗660kW/h,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平均能耗在450kW/h以下。因此,機電生產企業爲避免“碳關稅”,將不得不在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上加大投入,增加了產品成本,這將提高我國出口機電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削弱其價格優勢,從而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

2.機電產品出口規模將縮小

歐美一直是我國機電產品、鋼鐵行業、建材等高碳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區。據統計,2011年我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達3245億美元,約佔全年總出口額的17.7%;其中對美國的機電產品出口額爲1974.1億美元,約佔對美總出口額的60.8%,佔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8%;當年我國對歐盟出口總額爲4058.2億美元,約佔全年總出口額的21.3%,其中對歐盟的機電產品出口額爲2110.9億美元,約佔對歐全年總出口額的52%。據報道,如果美國徵收30美元/噸的碳關稅率,將導致中國出口總額下降0.715%,對美國出口下降將近1.7%,中國GDP會下降0.021%;如果碳關稅率爲60美元/噸碳,我國出口總額將降低1.244%,對美國出口將下降2.6%以上,GDP可能下滑0.037%。因此,美國如果對我國出口產品徵收碳關稅必將對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帶來重大的不利影響,且歐盟許多國家可能會效仿美國,使我國在上述兩個地區的機電產品出口受到重挫,出口規模和市場將會萎縮。

3.影響行業內的就業

機電行業是我國工業領域內的重要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之一,對國民經濟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我國機電製造行業工業生產總值216068億元,佔同期國內工業生產總值的31%,機電製造行業從業人員達4千萬人左右,約佔全國工業從業人員的17%左右。有研究表明,30美元碳關稅率下,開徵第一年我國就業崗位會減少1.22%,到第五年還會減少1.18%;60美元碳關稅率下,開徵第一年,就業崗位就將減少2.39%,到第五年仍會減少2.33%。碳關稅開徵尤其對機電行業內儀器儀表辦公機械、通信電子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產業造成嚴重影響,60美元碳關稅率下,上述產業第一年就業崗位將分別降低12.14%、6.14%和5.41%,很多中小型機電企業甚至會倒閉,導致從業人員下崗。

4.機電產品出口結構將改變

我國高技術含量機電產品出口在“十一五”期間有了大幅增長,其外貿出口比重已從“十五”末期的28.6%增長到31.2%。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在機電產品出口中的比重比“十五”末提高了2.5%,達到了52.8%,已成爲這一時期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和結構優化的主要拉動力。比如,我國出口的液晶電視已經佔電視出口額的九成,完全取代了傳統的CRT電視;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RJ21-700飛機也已出口到西方市場;我國自主品牌的小汽車、宇通公司的大客車已大量出口國外,表明我國汽車的安全性能和技術性能已達到國際市場的需求。

三、機電產品出口的策略分析

1.積極推進機電產業升級

“十一五”期間,家用電器、通訊產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配件、電子元器件等仍是我國第一大類機電出口產品,年均出口額增長15%,略低於機電產品出口均速,佔我國機電產品總出口額的58%。但在以加工貿易出口爲主導及外資企業爲主題的形式下,我國出口機電產品生產的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很多關鍵技術和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比如,我國出口的自動記錄數據處理設備的主要產品計算機,其核心部分——芯片、大型應用軟件和操作系統都要進口,鉅額利潤被跨國公司拿走。因此,我國機電行業應不斷加大科技創新,促進其產業結構升級。

2.完善我國機電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和認證制度

歐盟是世界上制定機電產品技術性貿易標準最早和最多的地區。其最新版的ROHS指令、WEEE指令、ERP指令和REACH_SVHC條款涵蓋範圍非常廣,幾乎涉及所有機電產品的安全、衛生、技術,甚至包裝和標籤等規定及認證制度,對進入歐盟的機電產品從原料、設計、生產到銷售等環節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歐盟一直是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2011年我國出口歐盟的機電產品總額爲2110.9億美元,約佔對歐全年總出口額的52%。因此,我國機電企業應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標準,完善自己的機電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做到與國際接軌。此外,我國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出口機電產品環境標誌認證,以減少我國機電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阻力。目前,我國已相繼制定並頒佈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的環保標準,爲其出口歐盟創造了有利條件。

3.制定出口市場多元化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貿易夥伴國主要是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其出口額分別是2110.9、1974.1、873和712.7億美元。這些國家和地區是世界貿易壁壘的主要發起地,其勞工標準和產品環境保護標準要求都很高,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易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因此,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應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努力提高在拉美和非洲等不發達國家的市場佔有率,提升機電出口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4.合理利用WTO規則

我國作爲WTO中一員,有權利用WTO/TBT規則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根據TBT協議的規定,發展中國家、不發達國家可依據本國國情,採用與自身發展相一致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當發展中國家或者不發達國家遇到困難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承擔的義務應給予整體或部分免除。此外,WTO成員國之間應相互之間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這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中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國各級政府和機電產品出口企業應積極研究TBT協議,充分了解其內容,積極利用協議對不發達國家的優惠政策。

5.促進國內需求

目前,中國各行業外貿依存度普遍偏高,且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這可能激化外貿國與中國的經貿摩擦,因此,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應該依靠國內的市場需求。對機電行業而言也是如此,其可持續發展最直接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國內需求。作爲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國內的需求潛力無限,機電行業應該抓住國內這個大市場,降低對外依存度,降低對外貿易風險,同時拉動我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