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標準的自考論文【多篇】

標準的自考論文【多篇】

標準的自考論文 篇一

自考精神文化建設探究

摘要 自考精神文化是自考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對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 自考精神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004X(2012)06-007-04

一、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1.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倡導自學成才。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倡導自學成才。它鼓勵有志者通過參加自學考試培養學習習慣、磨練自身意志、增強綜合素質,提升思想境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主體需求和自覺行動,最終成人成才,服務社會。因爲決定成才的因素不是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它也不是遺傳決定論,而是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社會文化這些社會因素和自我意識、自我教育和主體現有的發展水平這些主體因素共同決定的結果,而其中作爲主體的自考生的實踐在其中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如果自考生自身不努力不發奮,師資再強、條件再好、環境再優,也不可能成“才”。成纔是成人的引導和提升,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自學成才的落腳點最後還是要落在作爲自考精神文化建設自考生的人格培養上。

2.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目標追求:自考生和諧人格的形成。自考精神文化建設不僅僅是重視自考生當下的思想品德培養,還要關注自考生成爲什麼樣的人,它追求的是自考生和諧人格的培養。人格的塑造離不開精神文化,不同的精神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健康和諧的自考精神文化是和諧人格形成的關鍵,自考生和諧人格的形成也是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目標追求。這種和諧人格,既是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統一、“仁、智、勇”三者的統一、科學理性與人文浪漫的融通,也是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的融合,它體現爲自我和諧、人我和諧、天人和諧三方面的統一。

3.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最終歸宿:自考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教育自考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自考精神文化的最終歸宿。馬克思主義的人本學說告訴我們,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因此,高校德育培養什麼樣的人,不能片面強調人的工具性價值。自考生作爲具有整體性的客觀存在,其發展理應是“全面而自由”的。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強調自考生的“全面發展”,它是指自考生既包含認知、實踐、反思等能力要素,又包括知、情、意等個性要素,還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社會關係要素,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和諧統一。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強調自考生的“自由發展”是指自考生能夠根據個人意願和本性自我選擇、自主決定和自我發展。

二、自考精神文化的構建原則

自考精神文化是自考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加強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對於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自考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對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借鑑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爲基礎,爲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爲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爲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爲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強管理,注重積累,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使高等學校成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範區和輻射源。

自考校園文化雖然是一個沒有圍牆的文化,它也是高等學校校園文化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它也是科學、理性的文化實踐活動。因此,自考精神文化建設也必須根據《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對自考校園建設提出的總體要求,結合其自身的特色來開展建設工作。也就是,自考精神文化應在堅持工具性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原則、堅持傳統文化與時代先進文化有機結合、應堅持道德和和諧幸福相統一原則基礎上開展建設活動,才能建設成體現時代特徵和自考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

1.堅持傳統文化與時代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發展各種文化形式,培育各種文化要素,協調各種文化關係。只有建設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包容性強的和諧文化,才能全方位、多層次滿足自考生的文化需求。如前所述,自考精神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批判地吸收融合我國的傳統文化精華,還需要吸取科學發展觀等時代先進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精華都值得被吸納到自考精神建設文化中來被自考所繼承和發揚的,也可以吸取當代先進文化中科學發展觀“人是目的”等先進理念,它是在批判地吸納傳統文化與時代先進文化基礎上的有機融合。

2.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工具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最早是由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它們是合理性行動的兩種方式。“所謂工具合理性行動,是指以能夠計算和預測後果爲條件來實現目的的行動;價值合理性行動,則指主觀相信行動具有無條件的、排他的價值,而不顧後果如何、條件怎樣都要完成的行動。在工具合理性行動中,着重考慮的是手段對達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至於特定目的所針對的終極價值是否符合人們的心願,則在所不論。反之,對價值合理性行動來說,行動本身是否符合絕對價值,恰恰是當下所要全力關注和解決的問題,至於行動可能引出什麼後果,則在所不計”。

當代社會和校園裏,價值理性的迷失和價值世界的迷誤己經成爲一種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工具理性已成爲社會建構與日常生活的基礎,虛無主義、實利主義、拜金主義觀念盛行,社會生活中不斷出現“道德滑坡”“意義失落”“精神危機”“價值真空”“行爲失範”等現象,而人及其價值、精神、理想、信仰等則被置於“邊緣”,人類往往找不到日常生活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的終極依託。工具理性是一種把手段當作目的來追求的理性,它無視“人是目的”這一至真的哲學價值理念,因此,它不可能爲人類提供終極關懷的價值依託和精神歸宿。而人類不同於動物的差別就在於,人類還要找尋生存的意義,還要追求價值、理想、幸福,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以及自己靈魂的關注與拯救。

自考精神文化建設要引導自考生在關注工具理性的基礎上,還要不斷追求價值理性,使他們追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養成對終極信仰的追求,形成對自己和他人生命關愛的情懷。這需要教育引導自考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係,一方面,教育自考生利用工具理性能夠解決許多社會發展的實用性問題,另一方面,引導自考生在價值理性的指導下正確處理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係,昇華存在的意義,找尋人生的意義,追求崇高理念和道德,最終找到自己心靈的家園。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就是在需要融合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基礎上來指導自考生的思想、評價、選擇和行動,使自考生克服人們的心靈的虛無與功利性,豐富精神世界,提升人生價值。

3.道德與幸福的和諧統一。在自考精神文化建設中,還需要解決道德與幸福原則應該如何選擇的問題,也就是道德和幸福何者作爲自考精神文化的終極追求目標的問題。追求幸福,作爲人的目的和權利,具有恆久而又常新的意義。以道德作爲自考精神文化的終極追求目標的原因在於道德是人的本質,是人之所以爲人的規定性。而單純強調道德原則必然扼制自考生個體利益的追求而只注重社會整體利益。而單純強調幸福原則卻往往導致自考生陷入享樂主義之中。

看了“標準的自考論文範文”的人還看:

標準的自考論文 篇二

自考英語教學淺談

摘要:英語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如何幫助英語基礎較爲薄弱的自考學生學好這門課程一直是個難點。針對這類學生,教師應在教學中善於改變自己的角色,善於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力圖優化課堂教學,爲自考英語的教學做出有益的嘗試。

隨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髮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學歷方面,因此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成爲社會發展的主流。越來越多的社會青年重新走入高校接受自考教育或成人教育,英語就成爲他們接受繼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門科目,也是他們獲得學位的一門薄弱科目。在2004年,教育部頒佈了《大學英語課程 本站 教學要求(試行)》,對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之後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高校啓動了大學英語新模式嘗試並計劃在全國高校推廣。大學英語教學要求的提高對其英語學習提出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對非英語專業的自考生而言更爲艱鉅。這類學生一般說來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但總體上英語水平偏低,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英語的基礎薄弱,中式思維根深蒂固,英語交際能力低,不少學生英語興趣低下,因此,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其興趣,這裏引入了兩種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文化介入。

一、合作學習

自教學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爲――教師講、學生聽,筆記記滿。這種教學形式雖然有知識量打,花費時間少等優勢,但其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束縛着學生全面開展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高,已不適應新標準下的英語教學,課堂教學需引進能面向學生、有利於學生全面開展的語言實踐活動教學模式──合作學習。

(一)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

合作學習以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係爲基點,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爲基本模式,以小組學習爲基本教學形式,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分工明確,目標一致,以團體成績爲最終評判標準,以完成任務爲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班級內的學習氛圍,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交際技能。

(二)合作學習要點

(1)合理分組

隨機分組:隨機讓學生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成爲學習小組。這種合作小組的組合形式,不用分出層次,因此,操作較簡單。

異質分組: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小組內根據性別、性格、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分組。爲小組成員互幫互助提供了可能,也爲組與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每一組要設善於協調並有責任心的小組長,負責分配本組成員任務,協調小組成員間的關係, 起個組織和橋樑的作用,定期檢查和評價本組成員合作學習情況,保證小組活動順利有效進行,同時向教師反饋本組完成情況,關心幫助成績不理想的同學,爭取共同進步。

(2) 教師的作用

英國教學法專家Harmer認爲:“The role of the teaching will depend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function he performs indifferent activities。”他認爲教師在課堂上應當是“a controller,a assessor,organizer,prompter,participant and resource。”(Harmer,1983)。教師能否發揮作用,不是簡單的駕馭課堂,關鍵在於其對不同角色的應變能力,尤其是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組織者”、“促進者”、“鼓勵者”、“評價者”和“參與者”、“合作者”等多種角色,旨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

首先,教師必須理解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與競爭學習和個體學習的關係,必須相信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其次,教師必須意識到單純的分組討論是不會有顯著效果的,不僅要知道合作性學習的構成要素,同時要明白課堂中存在着許多不同方法去運用合作性學習小組。

注意在合作學習中,只有小組取得成功,纔是個人的成功。因此,教師要堅持以正面表揚和激勵爲原則,“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

(三)引入文化意識

語言離不開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要真正學好一種語言,就需要去研究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語言的差異其實就是文化差異的一種表現。根據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語言不僅影響思維,而且決定思維。反之,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其原因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是形合語言,漢語是意合語言;從文化內涵上看,兩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成語、習語、典故等,因此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果文化意識不強,是很難理解和把握涉及到文化層面上內容的知識。

爲自考生上英語課更有必要在課堂教學引入文化意識,以提升學習興趣。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在篇章,句子,詞彙三個層面上將文化意識導入到課堂教學中。

(1)從篇章理解的層面上

以自考教程上冊第11課The Great American Garage Sale爲例,text A講述的是隨着生活費用的日益攀升,不少美國家庭會把家中用不到的東西這家出售,以便回收一些資金作爲他用,也有一些家庭會購買一些廉價舊貨以節省開支,現在,這種舊貨交易以不再是單純的交易活動,它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爲了一種吸引不同年齡組人們的社交活動。這些雖然在我們中國也有,但並不普及。所以僅從字面上難以理解其真正的含義和特點,在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條件下,可以應用圖片,視頻等資料作爲背景知識,比較兩種文化的差異,用多種途徑接觸英語,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意欲傳達的理念。

(2)在句子層面上

中英兩種語言是兩種不同的語系,兩者之間有着明顯的差異。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在第二種語言的句法結構中導入文化意識,以便於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好的掌握句型語法結構。例如教材中有一個重要的句子結構“more…, more…” 在課後練習中設有專項訓練,譯成漢語爲“越…,越…”,是一個特殊句子結構,中間涉及到了倒裝的概念,儘管這個語法知識點在中學階段就已經講述過,但很多語法基礎不紮實的學生在句子結構上容易犯錯誤。因此在這項語法練習中,導入漢語與英語的語言對比後,學生因“中式英語思維”而導致的錯誤句子的出現頻率大大降低。

(3)在詞彙的層面上

詞彙即是具有語法功能的最小單位有承載意義的語法單位。英語的學習必須擁有一定的詞彙量,這是基礎。因此在自考英語的詞彙學習中,爲了學生更好的理解詞彙的意義及用法,可以導入文化意識。以第10單元The Campaign for Election爲例,課文中出現的很多詞彙和短語都是有關競選的術語,如Democrats和Republicans;electoral vote和popular vote; Senate representation和representation in Congress等等面對如此多的術語,對基礎較薄弱的自考學生而言,識記的難度較大。教師可將其與我國政治制度中有關術語,如人大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人大Standing Committee of NPC等等做對比識記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導入合作學習,文化介入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對單詞句型課文死記硬背的模式中解脫出來,爲他們展現一個更爲豐富的,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的英語天地。從而發掘出學習英語的興趣,轉變學習動機,逐步成爲能夠主動學習英語的學習者,以適應當今社會“終生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李基文。現代英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Curse, 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Oxford.1974

[3]束定芳。英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英語教育出版社,2004.

[4]週一農。詞彙的文化的蘊涵[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作者單位:武漢長江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