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多篇)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多篇)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聯網影響並改變着。網絡心理諮詢作爲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手段,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探討這一新的手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進行,從而發現問題並提出對策及發展方向,以期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網絡心理諮詢;大學生羣體;思想政治教育

作爲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網絡心理諮詢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和機遇,它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網絡心理諮詢的基本概念

1.什麼叫網絡心理諮詢。高校網絡心理諮詢就是指從事高校學生心理諮詢的人員藉助網絡資源,運用心理諮詢知識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在校大學生給予心理層面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通過線上即時或非即時的互動達到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的一種諮詢方式。

2.網絡心理諮詢在幫助來詢者中的作用。大學生羣體在高校的生活學習狀態是相對封閉的開放狀態。很多高校爲了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一般對大學生的管理實行外嚴內鬆政策,即在校園內是寬鬆自由的,但出入校園還是有規章制度的約束,例如門徑登記制度、宿舍晚歸制度等,這使得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約束感。剛入學校的新生,因爲遠離家鄉和父母,適應性問題的煩惱是必然會有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但是,現在的高校裏專職從事心理輔導的教師很少,條件和設備限制了小範圍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心理輔導的可能,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局,在網絡上發佈相關的自我緩解知識和方法,可以達到有效的心理疏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受困學生緩解負面情緒;

(2)幫助受困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並接納現實環境;

(3)幫助受困學生恢復對生活的希望;

(4)幫助受困學生用建設性方式走出困境。

3.網絡心理諮詢服務對象的特點。網絡心理諮詢的服務對象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正常化:網絡諮詢所服務的對象是沒有器質性變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學習中有各種煩惱,情緒低落有明顯的心理矛盾和衝突的學生。對於高校大學生來說,大部分新生都有類似的狀態階段,他們雖沒有明顯的神經方面的器質性病變,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苦惱,已經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人際關係等。據調查,90%左右的大學生都有過心理困擾的經歷。

(2)多樣性:諮詢的對象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爲了做心理諮詢,有的也許只是爲了瞭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或信息,他們並沒有出現心理困擾和不適應,這與傳統的面對面諮詢———來訪者有心理困擾並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衝突———的服務對象不同。

(3)隱匿化:網絡心理諮詢的對象是虛擬世界的,他們提出的諮詢問題存在真實和非真實性,需要諮詢人員辨別,並針對個別差異進行分析,針對諮詢對象個人心理現實給予幫助。

二、當前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特點

有研究者認爲,網絡心理諮詢的優勢是:

(1)匿名性;

(2)開放便捷,信息豐富;

(3)靈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於自我反省和認真思考;

(5)有助於諮詢案例整理、存儲和資料查詢。網絡心理諮詢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即時性、開放性、平等性等特點。

三、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現狀

網絡心理諮詢服務主體的隊伍構成應由網絡技術團體、“朋輩輔導”學生團體、專業心理諮詢師團體三部分組成,而且這三個團體的功能層層遞進。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很難保證三個團體同時配備,往往帶來諮詢效果不理想、諮詢隊伍不穩定的現狀。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網絡心理諮詢在我國高校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自身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和豐富的實踐運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倫理性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論證。

2.大學生對網絡心理諮詢的認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國高校中心理諮詢還是處於弱勢,對於網絡心理諮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學生們缺乏意識,不相信心理問題靠談談話就能解決,更何況網絡是虛擬的,網絡心理諮詢更無法給予自己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它期望過高,希望通過幾次交談就能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目的。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將馬上否認其效果;再則是過分依賴互聯網,長期將網絡心理諮詢作爲唯一的宣泄與求得心理幫助的途徑,甚至還會演變爲網絡依賴症。

3.高校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的網絡心理諮詢是爲了解決存在於大學生中的各種心理適應問題,並且輔助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徑。在廣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羣體數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的有效性。

在現實的運用中,網絡心理諮詢常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如網絡技術、諮詢師不夠、電腦數量等,從而使其服務遠不能滿足廣大受困學生的需要。同樣,因爲諮詢師資源的缺乏,一個諮詢師可能要同時服務於多個受困學生,諮詢師的服務質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總結

網絡心理諮詢是互聯網時代新型的一種諮詢方法,其發展尚在探索期,技術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現代大學生的信息交流習慣的,且能夠有效消除時空限制。所以說,網絡心理諮詢發展空間較大,是未來心理諮詢發展的趨勢。網絡時代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多元化,心理諮詢需要這一新諮詢方法的介入,與傳統面對面的諮詢方法並駕齊驅,爲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提升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邱芬,王翔。我國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科技廣場,2009,(10).

[2]盧愛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7.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 篇二

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便是就業壓力。隨着教育水平的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學生就業更加複雜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導致大學生就業難。解決就業問題有重要意義。

積極心理學主張使普通人獲得更好的發展,生活得更加幸福,使具有天賦的人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這就需要人們用一種更開放的、更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發展。如今積極心理學已在很多領域得到實踐的檢驗。心理資本是個體認爲自身能夠勝任和應對某事的能力,它是完全發自內心的滿意感,是對生活的目的感和意義感的體驗,它能夠幫助我們走向成功,心理資本包括影響個體成就的一些個性特徵,這些特徵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觀點或自尊感,支配着一個人的動機和對工作的一般態度。把心理資本引入到心理學領域的是塞利格曼,而在此後進行的研究中,費雷德·盧森斯(20xx) 等人在結合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爲核心的屬於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心理資本”這一概念。至20xx 年,盧森斯等人第一次對心理資本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即心理資本是人類個體所具備的一般積極性的最重要的心理要素,符合積極組織行爲標準的是其心理狀態的具體表現,這樣看來,心理資本可通過進行有針對性的投入與開發活動來取得競爭優勢,且其超出了人力和社會資本。隨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盧森斯等人(20xx)對心理資本這一概念進行了系統的界定,他們認爲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爲: 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 自我效能) 並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 樂觀);對目標鍥而不捨,爲獲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 希望);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恆,迅速復原並超越( 韌性),以取得成功。

結合國內外大量文獻研究可以發現,心理資本是可以通過開發干預來提升改變的。比如可以通過熟練掌握社會說服、生理和心理覺醒、成功體驗、替代學習與模仿等方式方法來開發自我效能;通過設置目標、參與、制定替代性的權變計劃,將開發希望用最終實現目標來實現;通過用包容過去、珍惜現在、尋找未來的發展機會來開發樂觀;通過關注韌性資產、危害因素以及過程的策略等錘鍊韌性。

一 提高自信,樹立積極的就業意識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主觀感知方式,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和相信。自信具有五方面的特性,即表現在:第一,自信與具體領域有關,具體來講,在某一領域具備信心,並不代表在其他領域同樣具備信心,自信是與被分析的領域聯繫在一起的,並不能直接遷移到其他領域;第二,自信是建立在練習或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一般來講,最有信心的工作大多是已經反覆練習並掌握的工作;第三,自信總有提升的空間,即使是在非常有信心的領域,仍然會有一些工作任務會讓人倍感吃力;第四,自信受他人影響,其他人對個體的看法,會對個體對自身的認識產生影響,例如皮格馬利翁效應;第五,自信是變化的,受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自信的提高需要個體積極地自我認知和獲得他人的認同感。

團體心理輔導作爲一種有效的心理諮詢形式,在自我認識、提高自信心、人際關係溝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在團體輔導中可以爲成員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通過屬於某個團體的這種需求可以部分地得到滿足,成員經常彼此認同,然後感到自己是整體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時間內,成員通過討論、遊戲、體驗等一系列互動取得良好的療效,當團體內成員感到自己與別人的相似之處並且與人分享自己最深層的憂慮時,伴隨而來的宣泄以及來自他人的完全接納,都使成員獲益頗多。將積極心理學與團體心理輔導進行結合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認知、感受積極情緒、發展積極的行爲、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從而提高自信心。

二 建立希望,對未來進行正確的認識

在心理資本四維度中,希望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意志力和理想途徑。通過裏克·斯奈德的研究可以看出,希望是對未來的一種有利傾向的認知思考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中,可以通過設定實際而且有意義的目標,通過自我不懈怠地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所有的自我力量來實現事先設定的目標。在當今信息技術時代,對信息的掌握是成功的前提。爲了讓大學生擁有一種對未來有利傾向的認知思考狀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式、就業政策,形成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掌握應有的擇業技巧,建立良好的心理建設等。從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的轉變是大學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幫助畢業生順利完成這個社會化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可通過開展就業知識講座、就業指導課、請政府勞動人事部門領導給學生做形勢報告、請優秀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等形式,讓大學生熟悉瞭解行業的形勢和發展狀態,掌握職業角色應承擔責任、權利和義務,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職業,順利完成角色轉換,縮短職業適應期。

三 加強韌性,勇敢面對挫折

我國心理學及教育工作者在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業心理、學習動機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重要的方面之一便是心理韌性,即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保護機制、發掘心理潛能,從而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並幫助學生建立擺脫壓力、挫折或創傷等消極事件的能力。安·馬斯騰和裏德等積極心理學家通過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認識到,韌性是面對困難時的一種內在心理機制,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作用來適應當前的困境,激發前進動力。通常意義上來講,韌性是一種堅韌不拔,面對困境不屈不撓的品質,是保證人們不斷前行的力量。而通過相關研究可以發現,韌性不只是我們日常描述出來的品質,其實它也是一種動態的、有延展性的、可開發的心理能力或心理優勢。研究表明心理韌性越強,個體感受的壓力越低,從而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提高大學生韌性應該從提高個體綜合素質開始,可以從大學生一入學就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訓練,幫助他們積極地全面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瞭解家庭、融入家庭、知曉社會、認識大環境下的就業趨勢,正確處理個體與家庭、社會、就業等之間的關係,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抗壓能力。

四 結語

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需要高校及高校教師的重視。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開展與就業相關的教學工作和活動,這將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優化就業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提升就業競爭力;培養大學生堅韌的意志,提高就業挫折承受力。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三

摘要: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高校大學生可以接收各種複雜多樣的信息,大學生更追求個人人格的獨立。在這種狀況下,高校工作的展開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礙。因此,正確的使用教育心理學是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從而發揮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大學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屆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意識論壇上,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標準:思想上要開放化;方法上要多樣化;能力上要專業化;態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的工作中的重要性顯現的日益明顯。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動機理論。任何人的舉動都有一個原始的出發點,人們將這個出發點稱之爲“動機”。大學生的熱情在大學聯考結束後已經消失殆盡,在這個時候,如果提供給大學生一個學習動機,就會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的消極玩樂心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學習引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的關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大學生建立最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動機培養和成就動機培養是現今培養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經過對教育心理學案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的強弱決定着大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第二,遷移理論。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從大學生生涯更好地過渡到社會實踐生涯中,這個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在這一遷移過程中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就會在大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上起積極作用。

三、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代高校學管工作中,爲了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工作,輔導員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教育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影響,這些信息有時會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做事,且不計後果。所以現在的高校輔導員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創新意識,做到審時度勢、做到與時俱進。那麼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方法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引導就顯得無比重要。第二,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時,高校輔導員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不但可以讓大學生得到心理疏導,還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幫助。因爲教育心理學提供的疏導方法可以增強學管工作的科學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在人們自主開展大學生工作時,無論處理任何問題都可以行之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不單單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輔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大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從而端正三觀。第三,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當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去跟輔導員交流溝通。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蹲下來傾聽大學生的心聲,並且適時地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多傾聽,切重點,示理解,努力讓大學生豁然開朗,調整狀態,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樂趣、生活情趣。現在屢見高校大學生因爲心理問題而出現的各種自殘自殺等憾事新聞,足見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第一,促進班級的管理更好地進行。輔導員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適當地制定一些大學生管理守則、制定班級目標、建立班級學分獎懲機制等班級動力系統。在這種動力系統下,大學生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爲動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級制度、配合班級管理等。在一個集體下,大學生行爲動作的出發點往往會跟從大流,這是由大學生不願在集體中被當作“異類”的社會心理決定的。所以,在班級管理中,還可以從此方面出發,建立健全大學生榜樣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榜樣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二,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據激勵理論,大學生的管理工作要從提高大學生需要層次、規範大學生學習行爲、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這三個方面出發,以激勵大學生學習動機爲核心。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主觀需要是動機形成的決定因素,所以對大學生進行誘導,轉變其在滿足主觀需要時的行爲態度,促進大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強化其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質量。第三,通過心理暗示增強心理素質。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時,要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增強,提高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地對大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掌控大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心理模擬實驗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日常的交流談話中,將一些積極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給大學生。有時心理暗示的作用會大於傳統的談話灌輸。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學生活中,以寢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大學生組成的小團體是非常常見的。但也與一些人遊離在這些團體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學的校園裏行走。此時,輔導員應該與那些遊離與羣體之外的大學生進行心靈間的交流,打破大學生的心理防備,換位思考理解大學生,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好大學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情況越加複雜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問題情況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輔導員在應用教育心理學時,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不同的人實施不同的方法,爲國家的建設創造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江源源,張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

[2]趙美。淺談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從行爲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賽蘭。淺談高校輔導員如何運用基礎心理學開展大學生管理工作[J].明日風尚,2016(6)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四

摘要:

自從人類邁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的競爭日趨加劇,無論是科學技術的競爭還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高校思政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助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人的心理活動對高校思政課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進行創新意識,以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教育心理學;運用

一、引言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曾經明確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大學生纔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樑之材,高校只有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引導下,高校思政課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整體上來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信仰以及價值觀是積極、正面的。然而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信息發展日益膨脹,各種思想價值觀互相交融,這對於思想活躍、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社會閱歷有限的高校大學生來說,如果不加以引導,容易在思想上產生迷惘甚至走入歧途,這就給高校思政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教育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心理學與教育的產物,符合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與教的基本規律。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以教育心理學爲突破口,着眼於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探討有效的教學途徑。

二、教育心理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概述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心理科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是研究教學情境中的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如今已經有着百年的歷史。而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是一個系統過程,包含大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大學生是存在心理規律的。筆者認爲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教學情境中的教師與學習情景中的大學生以及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國內外有許多教育者都高度地重視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並提出合理運用這一因素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爲教與心理學是伴隨着教育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旨在通過了解人性,改變人性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可見,教育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內涵及價值分析

現代心理學認爲,在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大概佔75%,而心理健康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高校許多大學生並沒有對思政課地學習引起重視,他們覺得只要背背知識點,考試能通過就行了。這樣並沒有充分地發揮思政課教學對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而教育心理學和高校思政課有着共同的教育對象、構成要素和人才培養目標,兩者關係十分密切。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與時俱進,充分運用教育心理學,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尊重他們的想法,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準確介入,通過影響人的思想或行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有效性進而實現德育目標。

三、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闡述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將教育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及時瞭解,充分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和各種思想動態,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一)有利於拓展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思路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一度被忽略,他們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不利於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無法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大學生行爲符合傳統行爲模式和價值體系要求會得到肯定和鼓勵;反之,不符合要求便會受到懲罰和批評。教育心理學認爲任何一個教育者都沒有否定大學生的權利,它更多的是強調對大學生的理解、尊重、信任,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全面瞭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要等,一切從大學生的需要出發,拓寬高校思政課教學思路,培養大學生的政治觀念、法律觀念和法律觀念。

(二)有利於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

當下許多高校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較爲成熟的原則、方針和舉措,這些經驗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在教育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的課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充分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及時瞭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此基礎上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反之,效果不太理想。同時,教育心理學中感覺、直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心理規律方面的知識,可以使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激發學習熱情。所以應以教育心理學爲突破口,結合高校思政教學經驗與大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提煉、總結,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更科學。

(三)有利於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強調產生思政理論體系,而忽略了大學生最需要解決的思想問題,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而通過教育心理學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結合,全面瞭解高校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與性格差異,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思想動態與情感變化,利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知覺、想象、記憶、思維等規律,不斷創新意識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從而有助於引導大學生主動、積極進行學習,激發整個課堂的活力。同時,教育心理學提倡運用認知分析、行爲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潛能。這也是值得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的,通過借鑑、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能夠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和教育力,從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果。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

偉大的瑞士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在人的一生中要在他固有的人格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它的多樣性、連貫性和和諧性。”高校思政課便可以通過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行爲達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鼓勵大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的多樣性。而運用教育心理學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夠拓寬教學思路,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增強其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運用勢在必行。其中,教師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取得實效性的主導因素,大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是關鍵因素,而外界環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思政課教師自身的完善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的性格特點、言行舉止、教師理念等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經做過研究,研究得出教師應該具備“儀表良好”“態度友善”“品行良好”“尊重大學生”“興趣廣泛”“有忍耐性”“寬容”“幽默”等特徵。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培養教師特徵,大學生認可教師,纔會主動理解和把握教師傳授的知識。首先,教師要注重儀表、簡單、大方、端莊,樹立在大學生心中的“威信”。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教師要具備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個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質影響大學生。教師良好的思想作風、生活習慣和言行舉止也能夠增強在心中的地位。同時,教師還要合理地培養期望效應,以大學生能承受的爲底線,不能給大學生過大的壓力,平等對待每一位大學生,當大學生犯錯時不能亂髮之氣,而應該虛懷納谷,有包容之心。當自己犯錯時,要勇於承認錯誤,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爲和態度。

(二)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

高校大學生思維活躍,對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望。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各種思想、價值觀交叉融合,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活動帶來巨大的衝擊,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不能再侷限在“是什麼”層面的教學上,而是深入引導大學生探索“爲什麼”和“怎麼樣”,啓發大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自覺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其次,充分關注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從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出發進行思政課教學。大學生由於家庭、遺傳、環境等不同,其生理和心理髮展也不同。教師要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大學生分類,因材施教,對於成績優秀的大學生制定一個更高的目標。對基礎薄弱的大學生也要爲他們量身制定符合他們水平的目標,讓每個層次的大學生都能得到進步。同時還要注重態度理論的運用,在態度形成與轉化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大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了,懂得利用周圍環境、羣體意識以及網絡資源影響大學生的認知,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時耐心細緻地開導。此外,還要注重情感教育理論的運用,注重激發的情感因素使大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三)創新意識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

在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情況下,運用心理疏導的方式不失爲彌補現有思政課教學方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心理疏導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言語或者其他方式和大學生進行溝通,解決大學生的心理疑問和思想困惑,引導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一方面,以宣講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如對大一新生進行環境適應、人際關係、自我評價等方面內容的疏導,對大二、大三的大學生進行道德心理的調節,對大四的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問題地指導,給大學生傳授緩解心裏矛盾的技巧,解開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以對話說理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在與大學生面對面的對話交談與信息交流中,找出大學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使大學生心服口服,形成積極健康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大學生的平等關係,體現民主的對話交流,以取得大學生的信任。它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通過大學生的傾訴和教師地引導,從而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採取何種教學方法都應該使大學生能夠樂於接受的方式,打造大學生愛聽、老師愛講、大學生受益、老師提高的高校思政課堂。

(四)提升教學環節的藝術性

偉大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確,在思政課教學中,大學生只有對該學科的學習產生了興趣,教師纔有可能實施有效地教學。如何激發大學生興趣,提升教學環節的藝術性是當前思政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如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播放歷史題材類影片《生死抉擇》《衝出亞馬孫》《谷文昌》等,讓大學生充分感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等;通過激情的演講,從內心深處打動大學生,享受思政課教育內容帶來的樂趣;理論聯繫實際,客觀、公正地剖析實際問題,將枯燥的思政課教學打造成具有藝術性的公共課程,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環節的藝術環節。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不斷地提升思政課教學課件製作水平,選擇讓大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感受到思政課與生活息息相關,要珍惜老一輩革命者爲今天美好生活所做的犧牲,從而幫助大學生塑造人格、樹立遠大的志向等。

(五)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固然作用,但是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某種程度上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大學生要改變對這一課程的偏見,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與行爲,還要學會克服學習障礙,通過正確的學習策略,獲取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知識。首先,大學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高校大學生正處於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勇於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自我剖析中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結合教師的有效引導,提高自身對高校思政課的學習興趣,懷着對高校思政課的興趣,內化爲高尚的理想信仰,自覺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實現個人價值與自我價值。其次,大學生還要善於學習,成爲真正的策略型學習者。具備豐富的學習策略,並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在沒有教師、家長以及他人的監督情況下,也能夠有效監控自己的行爲,使自己的學習行爲符合學習目標;養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效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這種學習品質對大學生今後的一生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果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隨着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呈現出新的特點、新的問題。近年來,教育心理學逐漸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教育心理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和所培養人才的質量。因此,作爲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大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作用,通過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意識教學方法等,當然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完善,提高教學素養,從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許賀,李洪。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機制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06).

[2]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2.

[3]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7).

[4]王兆雲,李小梅,王新剛。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研究——基於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5]齊曉穎,劉立偉,趙婷。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

[6]張彩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基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視角[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09).

[7]唐劍。以職業道德教育爲例探索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意識[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