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美術鑑賞論文新版多篇

美術鑑賞論文新版多篇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一

《大宮女》這幅油畫創作於 1814 年,它的作者是法國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安格爾創作的這一幅《大宮女》和其所創作的其他宮女題材的油畫有着明顯的不同,這一點從安格爾刻意將這幅作品命名爲《大宮女》這點可以看出來。《大宮女》這一幅作品充滿着獨特的格調,安格爾在《大宮女》當中的用色更體現出濃厚的異國風韻,以及裝飾性的美學考量。這一點也促使安格爾的《大宮女》和古典主義的油畫美學之間產生一定的差別,無論是顏色,還有其腰身的比例,都和傳統的西方古典主義油畫藝術規則有所衝突,也正是如此,《大宮女》才能夠很好地將觀賞者震懾住,使觀賞者受到這種美學的吸引,從而構建出獨特的美學空間。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大的爭議,因爲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之中,宮女的體型是如同平面幾何一般,並沒有充分和現實當中的女性身材比例進行銜接,這一點和西方油畫一向來追求精益求精的寫實風格之間就產生了一定的衝突。但是,這種誇張的比例,卻能夠很快地造成視覺上的關注,而且藍色的背景與宮女的身體顏色之間的衝突不和諧,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視覺衝擊,這種顏色的對撞、人體基本身體結構出現的錯位,代表着一種屬於安格爾風格的審美。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首先是一個明亮顏色和冷暗顏色之間的撞擊對比。西方古典主義的油畫創作過程當中,強調油畫畫面之中顏色與顏色之間的自然過渡,只有進行恰到好處的過渡,才能夠更好地讓整個畫面進行融合。不過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則不然,整個宮女的背景採用的是冷色調的藍色,而宮女是裸着身子的,宮女的身體肌膚卻是使用明亮的淺黃色,這兩種顏色之間,安格爾並沒有採用其他的顏色作爲過渡。這樣一幅《大宮女》的顏色之間就形成了激烈的衝突,這種衝突雖然和古典主義的繪畫風格差異甚大,但是卻能夠給觀賞這一幅畫作的觀賞者留下深刻的影響。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第二方面的美學特徵就是他與衆不同的人類身體結構設置。從整幅《大宮女》看,大宮女這個人物形象身體各個基本結構之間的比例是失調的,彷彿是幾何堆砌一般,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其身體軀幹的比例遠遠大於其他身體結構的比例,因此,安格爾的這一幅《大宮女》違背了古典主義油畫創作過程裏的追求寫實的風格,而呈現出一種追求藝術進一步採取誇張的手法,讓《大宮女》當中的大宮女形象,以這種看似畸形的幾何式誇張,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美學藝術上的張力。

而且安格爾所創作的《大宮女》還蘊含着一種慾望的美學。因爲當時的法國軍隊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展開戰爭,當時最終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擊敗,所以在安格爾所在的時代裏,法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創作了許多熟練的奧斯曼土耳其內宮宮女畫像,這些目的在於從藝術的角度滿足法國人內心的征服慾望。而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目的就在於以一個奇特的宮女的形象隱喻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必然會被法國人所征服,裸體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宮中的宮女形象,欲蓋彌彰的慾望,通過安格爾以新式的藝術手法,加以渲染和雕琢。

究竟是採用素描的方式,還是更注重色彩,這一點在安格爾的藝術創作過程當中,特別是在《大宮女》的創作裏,更多注意到了結構上的素描運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安格爾在《大宮女》這幅作品當中完全就沒有關注色彩,與此相反,安格爾在《大宮女》中的色彩搭配以及應用是非常鮮明以及大膽的。

冷色調作爲這幅《大宮女》的背景色彩。在大宮女歐達麗絲克的背後是一幅半垂着的簾幕,這個簾幕實際上起到了點綴的作用。一般歐洲古典主義的繪畫色彩藝術,主要是注重色彩的過渡和銜接,然而安格爾刻意使用這種冷峻的顏色作爲襯底,目的在於表達出一種寂靜、理性,這和狂熱的女性軀體的暖色調形成了對比,從而演化成爲一種對比下的藝術張力。

紅色作爲另一個重要的顏色,卻在對於《大宮女》的色彩美學鑑賞之中,容易被忽略。實際上這種色彩美學是非常獨特的,因爲安格爾採用了紅色作爲點綴,讓紅顏色點綴在大宮女手中的孔雀羽毛扇子的扇柄中。而在歐達麗絲克的腳部,也有一段紅色的點綴,那時旁邊小桌子的椅腳。這兩點都分別對檢查在冷峻的背景顏色和柔和的軀幹顏色之間,從而形成了一種熾熱似火的美感,讓人們看到慾望膨脹的頂端,從而與冷峻以及柔和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色彩藝術話語。安格爾並不刻意去處理這三種顏色的衝突,而是將這三種衝突結合到一起,形成了互相撞擊的狀態,給觀賞者帶來很強烈的視覺震撼。

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雖然經歷了兩百年的時間,但是這幅作品至今仍然是美術界的傑作。安格爾創作的《大宮女》運用了充滿衝突和撞擊的顏色比對,以及超乎想象的非寫實結構,從而讓安格爾的《大宮女》給人們帶來非常大的視覺衝擊,進一步讓這一幅畫作所表達的慾望與理智更爲突出地展現出來。而安格爾在處理《大宮女》畫作過程當中所形成的藝術風格,也對後來新古典主義繪畫藝術的崛起,提供了重要而寶貴的藝術實踐。

美術鑑賞論文 篇二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 國中美術教學要注重結合學生生活實際, 讓課堂內容更加具體、豐富, 充滿生活的氣息。欣賞課是國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爲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應該注重應用情境教學法, 爲學生創設生動、形象、有趣的氛圍, 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保證欣賞課教學高效開展, 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該文提出了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旨在培養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學; 欣賞課; 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當前已經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國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 教師要儘快轉變思想理念, 加大對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力度, 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水平, 靈活選用各種教學方法, 保證實際教學效率的提升。這樣才能在傳授學生美術知識的同時,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鑑賞能力, 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設置問題情境, 引導學生思考

在國中欣賞課教學中, 問題情境的運用尤爲重要。教師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 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法, 避免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上感到迷茫, 並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正確理解美術知識, 加深對美術知識的記憶。在問題的引導下, 學生將主動開動腦筋思考問題, 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 爲今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如, 教師在爲學生講解色彩調配相關知識時, 可以問學生某種顏色是通過其他哪些顏色調和而成的, 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習, 這樣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上才能集中注意力, 積極動手操作, 調配顏色, 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如, 在《巧用身邊的材料》的教學中,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 問學生:“你們知道可以利用怎樣的方法, 用稻草表現題材嗎?”在學生回答問題後, 教師再通過範例欣賞與分析, 讓學生真正瞭解製作作品所需的構思、方法及步驟。

二、巧用多媒體, 增強學生的感受

時代快速發展, 現代科技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爲學生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 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 保證國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效率得到提升。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美術的魅力, 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此, 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多媒體課件蒐集與設計工作, 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創設出更加自然的教學情境, 避免學生產生牴觸情緒, 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美術知識。如, 在《中國書法》的教學中,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爲學生播放展現我國書法演化過程的視頻, 學生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 逐步進入古代大師營造的書法世界, 不僅感受到了書法的特點與價值, 逐步形成了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情感。教師採用這種教學方法, 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也能掌握這節課的重點內容與相關知識, 從而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組織學生表演, 提升審美情趣

爲提升國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作品, 進行角色扮演, 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瞭解創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表達內心情感的, 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促使學生的美術鑑賞水平不斷提升。如, 秦兵馬俑是我國的藝術瑰寶, 教師可以爲學生展示將軍俑的圖片, 在學生欣賞這件作品時, 帶領學生起立, 讓他們體驗當將軍的感覺。在教師的指導下, 學生的表情十分嚴肅, 手中握着“寶劍”, 認真擺姿勢、做動作, 有的學生表現得莊重威嚴, 有的學生表現得氣勢非凡。教師講解霍去病墓雕刻中的《伏虎》後, 可以用語言引導學生:“你看它的眼神多銳利, 它正趴在地上, 聳着肩膀, 它發現了什麼?對, 隨時準備撲向獵物。”此時教師要做出動作, 營造緊張的氣氛。這樣很快就調動了學生的情緒, 他們認真觀察, 瞭解了這件作品的特點, 從而達到了教學目標。

四、創設生活情境, 培養藝術品位

任何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都蘊含着豐富的生活哲學, 畫家在其中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如凡?高的《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 這些作品都與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以《吃土豆的人》爲例, 凡?高在認真觀察農民日常生活與勞作情景後, 將農民吃土豆的樣子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我們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時, 會莫名感受到一種悲傷的情緒, 據說畫中的女子剛剛經歷了喪子之痛, 爲了給她帶來快樂, 達?芬奇在創作這幅畫時還請了喜劇演員進行表演。從這裏能夠看出, 在國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 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並將學生的美術創作潛能激發出來。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可以與實際生活加強聯繫,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 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這樣學生創作的作品才更具情感與生活味, 藝術品位也能獲得提升。

總之, 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 教師要重視應用情境教學法, 精心設置各種教學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 學生能夠獲得快樂的體驗, 並牢固掌握美術知識、提升美術鑑賞能力。此外, 教師還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以保證充分發揮出情境教學法的作用, 爲提升美術欣賞課教學效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三

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藝術的犄角,還記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術鑑賞》課程的時候,第一個女老師給我們放映了幾百年來外國優秀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畫像,還記得其中的人物畫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數是女性,同時也說明了外方女性人權的發展見證了外方美術史的發展,還有就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了一些滿是創意的小視頻小發明,其中趣味索然,給人印象深刻,同時也傳播了藝術的趣味性,世人離不開藝術,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創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獨賞識《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這幅名爲《日出印象》的油畫首次展出,這幅畫描繪了法國勒阿佛爾港口黎明時分的情景,港口作業區的大致輪廓——起重機、吐着煙的煙囪、建築——透過濃密的晨霧和滿畫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筆觸,觀者所能辨出的就是這些。 這幅畫兒當時在大多數人眼中簡直是一團糟。批評家們更是大爲惱怒,他們將這幅畫的作者莫奈以及與之畫風相近的畫家的稱爲“印象主義”。指責莫乃畫風太幼稚,其畫作不過是小兒塗鴉而已,與勒阿佛爾港日出時的情景何嘗有半點相似。 幾年後藝術評論來了個180度轉變,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彷彿印象派畫家不僅長與用筆而且捕捉視覺真實的技巧已臻化境,令當代畫家相形見拙。

爲何莫奈筆下的勒阿佛爾港先被說成一團糟,後來又被稱爲對港區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現?我們該如何理解此種戲劇化的轉變。

莫奈背棄了關於勒阿佛爾港傳統的種種表達方法,而更趨向於表現真實的自我感受,傳達出自己對日出的鮮活印象,將常識之類擱置一邊,竭力捕捉最初朦朧印象,並將其凝固在畫布上。他試着畫出的是我們打量世界時實際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我們料想我們會看到的東西。因此開始的時候人們自然會抗拒,勒阿佛爾港的日出怎麼是這樣的呢?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經過觀察,人們發現,當船襯着城市的背景出現時,在特定的光線下從特定的角度看去,船似乎真的是在城裏行駛,有時海天會渾然一色,我們實難分辨何爲大海,何爲天空。

而就我個人而言,獨愛徐老的作品,徐老一生以畫馬聞名世人,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爲卓著。他一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瞭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爲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出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爲成功的。其中不得不提曾經轟動一時的《八駿圖》。其中主角——八匹駿馬,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光,可以追着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影,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着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外國的名畫家還有米開朗琪羅,達芬奇,其中達芬奇的《巖間聖母》引人入勝,它所體現出來的是作者極具表現力的寫實功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爲外方世人所稱讚不已,當鏡子被放置在蒙娜麗莎的右手和右肩膀一側,就會看到“戴着頭盔的耶和華”。此外,他們還在這位藝術大師的另一名作《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前方的桌子上發現一個倒置的聖盃。有報道指出,西方某藝術調查組織的這一“鏡子理論”也許解釋了爲什麼達·芬奇許多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有所指向性或凝視着遠方,就好像在尋找神聖的東西。據記載,達·芬奇經常以鏡像書寫(注:他喜歡從右至左寫字),一方面是防止“對手”剽竊他的創意,另一方面是想隱藏他的一些科學理論。

綜觀中外美術芊芊作品,各具特色。相比而言,中方更重視作品的意境,而西方作品則以體現事物的多種內涵和更注重色彩的運用爲特色。

美術鑑賞論文 篇四

“一個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裏的火熄滅掉,而是要讓它始終不斷的燃燒······梵高說。他是荷蘭的後印象派畫家,他是世界著名的畫家之一,他英年早逝,37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對二十世紀西方的藝術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已成爲了一個象徵。《向日葵》作爲他的作品之一,是何等的讓人驚歎。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繪以向日葵爲主題的靜物,他愛用向日葵來佈置他在阿爾的房間。他曾說過:“我想畫上半打的《向日葵》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淨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從最淡的維羅內塞的藍色到最高級的藍色,閃閃發光;我要給這些畫配上最精緻的塗成橙黃色的畫框,就像哥特式教堂裏的彩繪玻璃一樣。”梵高確實做到了讓阿爾八月陽光的色彩在畫面上大放光芒,這些色彩熾熱的陽光,發自內心虔誠的精神情感。梵高作畫時,懷着極狂熱的衝動,追逐着猛烈的即興而作,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當你注視這些向日葵油畫時,首先注意到它們的外表,它們似乎從一個流向另一個。色彩是那樣的明快,強烈地表達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 用亮麗的黃色來表現盛開的向日葵,沉悶的褐色來呈顯向日葵的萎蔫和死亡; 整個發展過程通過兩個極端的對立面被表現出來。 也許這種特別的表現手法被採用在油畫裏;通過觀查生命的各個層面, 以深刻的理解來表達所有生命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梵高在自己繪畫的成熟期創作了《向日葵》這幅作品,畫面上朵朵葵花誇張的形體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頭暈目眩。他內心充滿激情地去畫那些面朝太陽而生的花朵。花蕊畫得火紅火紅, 就像一團熾熱的火球;黃色的花瓣就像太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畫家用奔放不羈、大膽潑辣的筆觸,彷彿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獲得了強烈的生命力,在這裏你用“栩栩如生”來描繪這些向日葵,已經顯得軟弱和淺薄,因爲那火焰般的向日葵彷彿是一朵朵燃燒的生命,畫家賦予它們一種生命蓬勃燃燒的衝動和張力。有人說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爲那是他內心火熱感情的寫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沒有曹雪芹就沒有《紅樓夢》一樣,沒有梵高就肯定沒有梵高式的《向日葵》。作爲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極端個性化藝術家的典型,梵高更強調他對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他大膽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不拘一格,恣意妄爲。他曾說過:“爲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爲隨心所欲。”其實,在這幅作品中不僅是色彩、線條,就是透視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徹底變了形,以適應畫家隨心所欲表現自我的需要。梵高這種無拘無束的創造風格,使他把不同類型的人物、花卉和靜物,都拿來當作了“習作”的對象,並一絲不苟地把它們直接寫生出來的,從這個層面看他是在描寫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經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畫中的內涵和神韻。從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從印象派那兒得到不可或缺的藝術啓蒙後,他以超越印象派極遠。正如他說過的那樣:“關於‘藝術’一詞,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闡釋:藝術即自然、現實、真理,但藝術家能以之表現出深刻的內涵,表現出一種觀念,表現出一種特點,藝術家對這些內涵、觀念、特點有自己的表現形式,其表現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確。

作爲一位用生命創作的畫家,梵高將自身的主體創作意識、內心的情感意識與東方繪畫的因素加以巧妙融會,在最慘烈的生活境遇和對藝術狂熱執著的追求中,樹立起了劃時代的豐碑。天才的藝術家往往能在某個領域樹立起劃時代的藝術高峯,後人只能膜拜,絕不可以企及,梵高亦是如此。《向日葵》可以說是梵高的化身了。梵高認爲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陽光又象徵愛情,因此具有特殊意義。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爲向日葵。對於梵高而言,向日葵這種花是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夏季短暫,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長,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稱他爲向日葵畫家,應該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是世界最名貴的二十幅畫之一。梵高作畫時,懷着極狂熱的衝動,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後來的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 世紀初出現的抽象派,都曾經從梵高的藝術中汲取了營養。他對西方20 世紀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而又廣泛的影響。《向日葵》可以說是融入了梵高的生命。模糊的,隱約的,朦朧的,說不清道不明。梵高的生命力,也許一樣充斥了這種忽隱忽現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吧。強烈的思緒,也許自己都未曾發覺,並沒有刻意去雕琢,而生命燦爛的氣息就在不知不覺中瀰漫畫布,最後,會詫異自己筆下的那些舞蹈的色彩,舞蹈着的對生命渴望,舞蹈着的光芒。這其實就是《向日葵》。不管怎麼說,梵高的向日葵油畫已經改變了人類對生命和藝術的觀念。這些油畫只用了純碎的美就深深地吸引了你的注視,並震撼了你的心靈。 你可以注意到,流暢的萎蔫的情緒及可愛的黃色的張力,在這幅向日葵畫裏是那麼的和諧,它們並沒有破壞整幅畫的平衡。梵高的向日葵油畫常常被複制,但從未有人達到梵高完美的境界。

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懷念和感動的畫家,他的悲劇性的生涯,造就他那與衆不同的傳奇色彩。 1972年荷蘭政府建立了凡高美術館,更是這位一生窮困悲慘藝術家的無上榮耀,而他的畫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樣,引起人們的興趣和熱愛,獲得崇高的評價。他的畫,的確耐人心賞,也讓人感動,帶給我們感受到仿如親眼看到一個新鮮而更美麗更有意義的世界,幾乎重現凡高生前所到之處及所見景物,讓我們從中體味和認識這位 19世紀產生的偉大悲劇人物的藝術心靈。

《向日葵》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畫。鑑賞梵高的《向日葵》,不僅僅要去了解梵高的一生,更要去感受向日葵的生命意義,雖然短暫,但是活得燦爛。人的一生就應該像向日葵一樣燦爛的微笑。

美術鑑賞論文 篇五

美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美術教育已不再是傳統的基礎訓練和技法傳授,而是以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爲主要目的的,使美育進一步昇華。在普通高中美術教育 教學的 過程中, 美術鑑賞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如何來上好這樣一門課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 一)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

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將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教師應該通過各種美術鑑賞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觀察,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製作等的能力。例如:我們在上《民族文化的瑰寶》時,談到中國古陶瓷的欣賞時,教師可出示器皿,先讓學生眼觀,手摸,親自體會陶瓷的機理,質感,然後讓其品評。在欣賞中國畫作品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演示,學生簡單臨摹,給他們充分感受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認真分析畫面上的形式語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畫面線條的粗細,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寫意與象徵。以視覺爲主,加上聽覺、觸覺、嗅覺的相互作用,從而有效而完整地挖掘學生的鑑賞能力。使學生樂意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體會了欣賞的樂趣,增強了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在美術鑑賞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情境。

在美術鑑賞教學中,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欣賞的積極性,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加深對文化,歷史以機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在美術鑑賞教學中,應該創設出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特別是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多媒體教學中,形、聲、色並茂,能完成形象、線條、色彩、質感、空間視覺的直觀性的再現。易於營造主體的欣賞教學氛圍,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秀的藝術作品。這時教師應積極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

如我們在欣賞羅中立的《父親》時,可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內容,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作品裏的人物,再加以說明。這時學生就開始自覺地體驗畫面中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勞動的艱辛,產生審美同情。這時的學生受到欣賞對象(父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其審美思想的啓示,展開想象,調動相關各種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畫面。當學生進入聯想境界後,教師如再能用激昂的語調說:畫面上是一個凸顯着一個樸實憨厚的、幾乎是現實形象真實翻版的農民形象,他已操勞了一輩子,他的手上和臉上鐫刻着勤勞、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紀還不能停止勞作,也許這就是他的“命”。”這時學生們原先模糊的,朦朧的審美享受,一下子就變的清晰了。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審美心境,這一點尤爲重要。

(三)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開展美術鑑賞教學。

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的世紀,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並進入到了社會各個領域,從而極大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毫無疑問,美術教育不可能置身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新潮流之外,教育信息化已成爲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在有條件的學校應鼓勵學生在學習美術鑑賞過程中,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圖象和相關背景資料,擴展學習資源,開闊視野。例如:我在上高一美術鑑賞《外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時,首先提出問題:

(1)現代建築在藝術處理方面有哪幾個特點?

(2)美國建築設計師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體現了哪位中國哲學家的思想,這種思想強調什麼精神?

(3)法國郎香教堂等現代建築所主張的是什麼樣的建築思想?體現出了什麼樣的現代精神?然後再指導學生利用網上資源:

1、教師提供與主題相關的網址,並指導學生查閱相關的網頁

2、培養學生的探索研究能力,並要求學生以所找到的資料爲基礎,試寫一篇與主題相關的小論文。

(四)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選用適當的教學方式。

要使高中美術鑑賞課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在面對教學對象時還需要我們美術教師 採用恰到好處的教學方式、方法,實現在教學中學生的轉變和進步。由於舊的教育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過去一直是“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厚積薄 發,水到渠成”,許多學生對美術課存在很多偏見和錯誤的認識。由其是在農村中學頗爲嚴重。如:我在上高中美術課時,就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我問他們爲什麼這樣?他們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術課是美術考生的事,與他們無關,他們學習美術純屬浪費時間;還有一些學生來自偏遠山區,根本就沒上過美術課,不懂美術是什麼?更有一些學生不得已來找我參加美術大學聯考訓練,原因是文化課不行,不得不出此“下策”。廣大學生對美術課的認識明顯存在偏見和誤解,特別像我們這樣的農村中學更是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應該採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來教學。首先,我們來看看美術課教學的兩種教學方式:

(1)理性分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感性綜合式局部感覺歸納爲綜合感受。

以往我們教學偏眼於前者,現在需要注意兩者的平衡。美術鑑賞課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獲得。當學生對某些作品和現象產生濃厚興趣並全上身投入時,會產生豐富而強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躍,這纔是真正接近藝術感受的狀態導致藝術的感悟。例如:根據上述我校的這種情況,我在上課時告訴同學們,高中美術課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提高審美水平,一個高素質的人,不可缺少審美能力。而且美術課和其他學科一樣,通過學習逐步提高,與“藝術細胞”無太大關係。人人都可以學,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後來,我又帶領學生在多媒體教室裏觀看相關的影象資料。如:齊白石,徐悲鴻,達芬奇,畢加索,凡高等等及其作品。讓學生了解這些大師們都是文化修養很高的人,並不是他們文化課不行才學美術的。

總之,普通高中開設美術鑑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實行高中美術新課程無疑要面對種種複雜的局面,但是如果美術教師對高中美術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認識,情況就會逐漸好轉。事實上也證明了許多美術教師都是多面手,藝術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規範,變則通。教師對相關美術專業的鑽研,對藝術規律的深刻認識,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藝術休養,使得我們美術教師在新課改後,在高中美術教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美術鑑賞論文 篇六

摘要:美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美術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美術鑑賞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我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我很高興這個學期學習了美術鑑賞這門令人陶醉的課程,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美的世界裏留連忘返,學習了許多關於美術的基礎知識和發展歷史,瞭解了許多享譽世界的偉大畫家,欣賞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美術作品,彷彿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暢快休憩的迷人小島。

【關鍵字】生活、美術、鑑賞

美術,作爲一種美的表達形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爲生活的調和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美的意義所在。在這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傳統繪畫,體味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魅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傳統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同時我們也瞭解到中國不同的美術種類,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中國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國度,其美術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

生活就像火焰,跳動在紅色的起點;生活就像水流,流淌在清新

的田野;生活就薄霧,飄散在命運的藍天;生活就像樹葉,成長在希望的眼前;生活就像大海,不屈在堅實的地平線。生活是美好的,它需要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美,它體現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特色。細細體會,你會覺得生活很美。

倘若說欣賞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雙善於發現真諦的眼睛,那麼欣賞人間真情,則需要有細膩的情感。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大多因生計而疲於奔波,身邊的零散瑣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漸漸地把日子過得淡然無味,一頭霧水,不知道生活到底爲了什麼?“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廕庇?”,作家冰心的細膩由此可見一斑,這應該是她最真摯情感的表白。細膩的情感燃燒時,身邊的細微的美肯定會熠熠生彩、璀璨奪目的。此時的生活還會索然無味麼。

一次素不相識偶遇的幫助,這也是生活中的美。一次幫助,一聲親切的問候,身邊碎事情看起來似乎而繁雜,不經意中大多放棄了,長時間的漠然必然麻木不仁,也就無從談起美的存在。美是一種毫無標的的愉悅。如果你會欣賞,你會覺得生活之美。

生活是美麗的,不是苦惱太多,而是我們胸襟不夠開闊;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們不懂生活??

正所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的確,生活是五彩斑斕的,生活需要發現,需要我們懷着快樂的心情,樂觀的心態去感悟,有了發現與感悟,生活的萬花筒纔會色彩繽紛,人生的旅途纔會熠熠生輝!

當你懷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去感受生活時,你不難發現:曲折中有佳境,艱難中有趣味。當你用心去接觸生活時,你不難發現:沉默的會變得親切,平淡的會變得精彩,醜陋的也會變得美麗!

歲月無聲在我們身邊穿梭,你會發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腦海中定格。秋日的斜暉投下了俏麗的影子,樹葉像一隻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盡情演繹自己的美麗,落葉歸根!夏夜的繁星調皮地跟我們眨眼睛,有了星星陪伴,任何煩惱孤寂便銷聲匿跡。春日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萬紫千紅的百花,冬日裏銀妝素裹的世界。

時間不斷流逝,不會因某個瞬間停駐,就像兩條平行線把距離拉得再近也沒有交點。我們要做的是把紛至沓來的憂慮、煩躁、苦悶、悲傷??變化成絢麗奪目的五顏六色,給心情塗上顏色,爲生活着上顏色。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明麗的日子想到日後還將出現狂風暴雨;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失落的時候想到前方還有繁花似錦;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心灰氣餒的時候想到生活中還有自信堅強;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能夠在失敗挫折的時候想到成功的路上還有勝利的曙光。

課程中我們欣賞了不計其數的美術作品,除了中國的傳統繪畫,也包括許多西方的美術名著名作,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西斯廷聖母》等氣勢恢弘的作品,還有《拾穗者》、《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播種》等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同時,我們還了

解到中外美術能夠完美的結合。美術就是擁有這樣神祕的力量。經過課程中與美術的相處,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開始更加熱愛美術。

通過美術鑑賞課的學習,我也深深體會到美術也是從生活中而來的。一切皆源自於生活。生活也是美術的重要出處。品味美術就如同品味生活,讓人感受其中的種種喜怒哀樂。對待美術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待生活的態度。樂觀,悲觀,皆如美術一樣。美術是生活的調劑品,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彩。我們能夠通過欣賞一幅畫,一處建築,來親近藝術,從而喜歡藝術,熱愛藝術。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美術所展現的內在美會極大地感染我們,我們的性情和愛好會在藝術欣賞中得到淨化。隨着藝術視野的開闊,我們的精神面貌會得到昇華,高尚的人格素質和審美情趣也會在愉悅中形成。可以說,美術鑑賞是人的心靈體操,是靈魂的淨化劑,它能穿透人感情麻木的愷甲,使人們在內心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美術鑑賞課對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人的身心發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進和補足作用。對人的性情有極大的陶冶作用,會使人成爲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有格調和品位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個拒絕暴力的人。

美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充斥着各種各樣的美,如同生命裏的行進步伐一般。伴隨着生活中的美,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美術能陶冶人的性情,當你真正沉浸在美術中的時候,你會忘掉世俗中一切繁雜的事,盡情的暢遊在美的世界中!所以我一直很喜歡美術,美術帶給人的那種閒適心情難以言表,也是最能給人以靈魂的洗滌的重要部分。當你託着一個疲憊不堪的身子骨回家時,輕輕打開車

美術鑑賞論文 篇七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即平面)裏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

荷蘭畫家梵高,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飲譽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窮人,早年爲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費到一個礦區裏去當過教士,跟礦工一樣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礦坑爆炸時,他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引起了教會的不安,終於把他撤了職。這樣,他才又回到繪畫事業上來,受到他的表兄以及當時荷蘭一些畫家短時間的指導,並與巴黎新起的畫家(包括印象派畫家)建立了友誼。

梵高全部傑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後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調常是低沉的,可是後來,他大量的作品即一變低沉而爲響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的苦難,以表達他強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國評論家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並且多次描繪向日葵。爲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畫了一幅陽光下《盛開的桃花》,並題寫詩句說:“只要活人還活着,死去的人總還是活着。”在歷史的角度來講,梵高的確是非常超前的畫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經典作品,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現藏於倫敦國家畫廊。畫面上那種彷彿是從作者內心裏流淌出來的金黃色肆意渲染,單純的陶罐花瓶,粗糙的檯布,層層疊疊的陽光交織成的背景,在臺布上泛動着光暈;充滿朝氣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開時節,花盤未盡顯露出來,甚至帶着嬌嫩的綠色,而另外幾朵向日葵則是蒼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將頹敗的,花瓣殘缺不齊,枝椏僵硬並扭曲傾斜。這似乎暗示着某種宿命,雖然在強烈陽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還是逃脫不了蒼老頹敗的結局,彷彿一切都那麼短暫地輝煌,世間萬物都不可能像太陽一樣永恆放光,短暫似乎是一切萬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將陽光的金黃色強加給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氣、花瓶和檯布等等。當他一筆筆仔細地完成從調色板到畫布的顏料轉移時,他應該看到,整個畫室裏已經被那種耀眼的金黃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臉,他那嚴肅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筆下,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他們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宣泄着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

梵高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 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畫家像閃爍着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 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爲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爲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畫於1890年6月,現藏於紐約現代美術館。《星夜》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脫離現實,純爲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暗黑的龍柏樹巫一樣飄舞着,渦旋般的星雲、旋轉的大小星體、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轉中。那種獰厲的流紋彷彿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動盪不安的,搖搖欲墜的。而教堂的尖頂顯得那麼渺茫無助,它的尖頂幾乎被夜空的渦漩所淹沒。梵高的世界其實就是如此脆弱無助,而他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脫的渦漩中。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雲和樹木;在他的筆下,星雲和樹木象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正在奮發向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給弟弟迪奧的信中寫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總是不由得浮想聯翩我不禁問自己,爲什麼夜空中閃爍的亮點不能像法國地圖上的黑色標誌那樣容易到達呢?我們只需坐上火車就可以到達特魯斯肯或盧昂,而到達星星那裏卻要經歷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繪的那些攪動着的漩渦似的星辰,在我們看來也許只是新奇創意的景色,但事實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對死亡的詮釋。或許對於梵高來說,死亡並不是災禍,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種精神的解脫。

梵高的最後一幅油畫是《麥田羣鴉》,這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寫照,也是他留給世人一份刺目的圖像的遺書。那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畫面:一塊被三條岔道切割成兩等分的麥田,最左邊的道路幾乎呈現出一種邊界的狀態,中間一條道路以令人無限遐想的S形向遠方延伸,道路的盡頭全是一片迷茫與陰森,道路旁邊是充滿敬意的綠草,另一條道路向右邊遽然偏離並消

失。它彷彿一個舉着雙臂的人,平躺着,雙肩上舉着豐收的麥田。那種令人激動並慰藉的金黃色,彷彿太陽照耀的聖域,它點燃了一個人的內心的喜悅。而卻在此時,天空令人不安地被烏雲遮住了,準確地說,那是一羣會飛動的陰影,它是一羣烏鴉,純黑色的烏鴉以及遠處天空中出現的陰霾彷彿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樣遮住越來越少的陽光和麥田的光芒。它是一種矛盾的心情,是一種內心深處隱約的恐懼。這就是瀕臨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裏的世界分爲兩種顏色,一種是令人激動的金黃色,它是屬於他那執著的精神的陽光色彩,另一種是令他恐懼的陰影和失望,他對那個世界失去了最後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塊麥田因此陷落,一片陽光因此而支離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爲賭注作畫,像荊棘鳥般用靈魂與鮮血譜寫生命的最後華章。在這幅絕筆畫中表達出梵高的“悲傷與極度的寂寞”, 他的結局似乎早就註定了。於是在奧維爾,七月燦爛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動了扳機,倒下的一剎那他的靈魂歸於永恆的金黃色大地,這位癲狂的天才畫家終於得到了解脫。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最後幾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風暴時起,顛簸傾覆,沒有多少平穩的陸地了。然而與之相對的,卻是他對藝術的愛。在面對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說:“繪畫到底有沒有美,有沒有用處,這實在令人懷疑。但是怎麼辦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卻仍然熱愛着自然與生活,因爲他是畫家!”“面對一種把我毀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會動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繪畫有着偏執信仰的“瘋子”,用其短暫的一生向我們描繪了他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訴說着他的激情與理想,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永恆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