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模具設計論文【通用多篇】

模具設計論文【通用多篇】

模具設計論文範文 篇一

BIHLER多工位成形機牀在多工序、自動化生產領域,具有高速、多方向、多角度的工作特點和工序可組合、運動相對獨立、運動可規劃的特性。該多工位成形機牀進行模具設計時,其關鍵點在於工序優化、運動軌跡和成形過程的開發。在一個工作循環(360°)中要根據相互之間的關係,定義模具和機構的運動軌跡。(1)工序可組合性。機牀工作空間可排布裝配、攻絲或者焊接等功能模塊,在主工作平面內,以主傳動齒輪爲中心、360°圓周方向上設置多個安裝點,通過該齒輪帶動刀具彈簧座,可實現任意角度的運動。(2)運動相對獨立性。工作平面內工作單元都是由單獨的凸輪驅動,因此能夠自由選擇其運動流程。同時也可自由地選擇這些加工單元在工作平面上的位置,預設運動軌跡。同時相互獨立的、可調節的功能模塊的直接關聯度很低,從而避免因個別模塊改變而對其他模塊造成影響。(3)運動可規劃性。機牀主傳動帶動凸輪機構運動,通過凸輪工作點位置可控制刀具座的運動時間及行程。機牀以主傳動齒輪爲運動原點,分配各子模塊在360°範圍內的動作始末點,所以能夠通過運動順序排列來實現不同的工作順序。

2模具結構方案

2.1零件成形方案

根據零件工藝分析成形工序,在3個工位實現4道工序,其中衝裁使用2個工位。按照左側的進料方向,第1工位衝裁實現縮口部位的餘料切除;第2工位衝裁按照步長實現帶料的分離;第3工位爲複合工位,實現卷圓、整形、縮口等3道工序,該工位內實現成形件的直角轉向,即通過中心導向成形杆,利用成形刀具實現卷圓,然後通過推管沿中心導向成形杆推動圓管件的前進,進入下一道工序進行整形,通過整形使圓管件達到尺寸要求,此階段完成,繼續保持壓緊狀態,隨後縮口刀具運動,縮口成形過程完成;機牀繼續運動,打開縮口刀具整形刀具回退推管前進,下一個零件入位成品零件彈出紅外檢測過程完畢,即背部大傳動齒輪轉動360°而完成一個工作循環。

2.2運動過程規劃及材料計算

根據工作循環週期上滑塊的運動規律,上滑塊下運動死點爲圓周的6點方向,上運動死點爲圓周的12點方向,規劃12點~6點之間完成衝裁卷圓整形縮口,6點~12點之間完成縮口刀具回退整形刀具回退卷圓刀具回退推件、出件推管回退完成條料的步進。根據中性層計算公式進行料帶寬度計算[7-10]:ρ=R+Kt(1)式中:ρ爲中性層半徑;R爲折彎內角半徑;K爲中性層位置因數;t爲折彎材料厚度。零件的折彎內角半徑爲0.3mm,通過文獻[4]中性層位置因數K與R/t的關係,取K=0.25,則料帶寬度爲19.6mm。進行步距計算,在卷圓時中性層向外移,考慮到鋁材質,按照文獻[5]推薦,本例中K取0.5,則條料步距爲21.35mm。

2.3模具總體結構

(1)送料部分。採用機牀自帶、並與背部大傳動齒輪相齧合的自動步進機構實現送料。(2)衝裁成形部分。第1部分和第2部分衝裁在固定盤實現,通過上滑塊提供動力,第1部分衝裁成形形成縮口的多餘材料,第2部分衝裁通過組合凸模實現帶料分離。(3)複合成形部分。該部分結構分爲固定盤1、固定盤2、動盤、隨動盤、壓蓋、刀具等部分,圓形固定盤1和2提供卷圓刀具運動導向結構,同時也提供動盤和隨動盤的轉動軸心。動盤提供整形刀具和縮口刀具運動導向和安裝空間,通過動盤和隨動盤的旋轉運動,利用斜楔結構,實現整形刀具閉合。整形刀具自帶彈簧,保證6點~12點之間能夠打開,縮口刀具爲2個半型結構,成形區背側設計螺旋曲面,利用隨動盤和壓蓋的轉動,使縮口刀具閉合,並向管端逼近,實現縮口成形,其中2個半型在6點~12點區間打開,從而在推件工序時具有足夠的讓位空間。整個複合成形部分包括3層獨立運動功能模塊,這些模塊運動的組合,可實現卷圓整形縮口等4道工序。

3模具結構設計

3.1送料機構

模具由機牀自帶的曲柄連桿式步進定距機構實現進給送料,在步進機構與主工作臺面之間單獨設計帶蓋板的固定導料槽,保證料帶平穩進入複合成形部分。

3.2衝裁和卷圓機構

卷圓成形屬複合成形部分的第1層,將固定盤1通過螺栓固定在主工作平面,中心成形杆位於盤中心,均與背部大傳動齒輪同心,此結構部分要實現第1、第2步衝裁和卷圓成形。第1步衝裁利用上滑塊帶動衝裁凸模,通過固定盤1上的凹模和卸料結構,實現縮口部分多餘材料的去除。第2步衝裁凸模與12點成形刀具爲組合結構,固定盤1內的鑲拼結構端面爲半剪切凹模,實現料帶的定距分離。固定盤1提供卷圓刀具、推管和中心成形杆的定位和運動導向。該部分設計4把卷圓刀具,刀具並和後頂端圓弧結構形成零件的外形尺寸,成形刀具分別按照12點、4點、8點的位置分佈於固定圓盤的四周[11]。成形刀具固定於刀具彈簧座,運動順序爲12點成刀具頂出4點和8點刀具頂出,完成卷圓。

3.3推件機構

此部分由中心成形杆和推管組成,中心成形杆端部設計成縮口凸模,中心成形杆插入推管,固定於機牀自帶的推進機構,中心成形杆固定不動,推管通過螺紋連接固定於背部機構實現往復運動,推動零件沿中心成形杆順序滑動,成形杆端部2個凹槽放入彈簧鋼絲,增大零件運動阻力,保證零件間順序前進。

3.4整形機構

管件整形通過動盤、固定盤2和整形刀具實現,動盤利用上滑塊提供動力,繞固定盤2轉動,固定盤2內安裝4把整形刀具,整形刀具依靠刀具之間的彈簧和動盤斜楔實現夾緊和打開,刀具末端斜楔結構爲圓弧面,此階段刀具鎖緊沿中心成形杆運動的中間件(刀具不再繼續運動),從而實現零件整形,並提供縮口成形時的零件鎖緊力。

3.5縮口機構

縮口成形依靠2個動半形結構完成,動半形結構之間依靠導向柱和彈簧實現開合運動。動半形結構閉合後形成縮口凹模,動半形結構背部設計爲螺旋曲面結構,通過縮口調整杆驅動隨動盤和壓蓋端的螺旋曲面的轉動,實現動半形沿軸線運動,並接近待縮口端的中心成形杆端的縮口凸模。縮口調整杆依靠上滑塊的運動提供動力。

3.6吹送機構

爲避免零件依靠自重滑落出模具而產生卡滯現象,在動盤和整形刀具上加工出壓縮空氣通路,直接吹掃下落零件,利用吹掃力保證零件快速推出模具本體,並實現檢測。

3.7檢測機構

在模具的零件下落出口,設置紅外檢測點,連接於機牀的控制接口,在每一個工作循環均要有檢測到零件的信息反饋。若出現卡件、疊件等未觸發,馬上停止工作,以保護工作機牀安全。

3.8模具總體結構

模具總體結構可分爲衝裁部分和複合成形部分,衝裁部分見圖2,複合成形部分結構如圖6所示,運動關係如圖7所示。複合成形部分的結構和運動複雜,既有相對的轉動運動,又有縮口部分的軸向直線運動,同時存在運動時間的順序性和部分運動時間的重合性。整體結構以中心成形杆爲中心,實現各功能成形模塊的安裝,固定盤1和2通過螺栓連接機牀本體,動盤、隨動盤和壓蓋由上滑塊提供動力,通過縮口調整杆的調節,達到順序運動的目的。動盤內刀具通過斜楔控制整形時間和整形量,壓蓋端部與縮口刀具的螺旋麪配合,調節壓入深度,保證縮口尺寸。卷圓成形部分刀具由獨立凸輪機構提供,可按照需要調整工作時間點和工作順序,與複合成形其他部分的運動相獨立。

4結論

模具設計論文範文 篇二

本文主要是針對模具在板材成型加工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研究,板材成型並不是片面的只是平面板材,常見的薄壁型材例如管裝型材都是屬於板材加工的範疇的,板材成型具有十分悠久的發展史,它的發展是同各個行業的製造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像汽車、航空以及航天等重要的領域會包括着大量的板材加工零部件,這些行業的不斷髮展促使的板材成型的技術要不斷驚醒提升和改進,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對汽車行業的產量要求不斷提高,對質量的要求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要保持在國際領先的地位,因此,對板材成型的技術需求愈加強烈,這就促使了這一技術不得不向前創新與發展,傳統的板材成型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夠繼續滿足這些行業的迫切需求,隨着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板材成型技術的發展也尋找到了契機,那就是與計算機技術相互融合產生新的技術,模具的自動化技術因此也就應運而生,在板材成型領域也的確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模具設計自動化發展趨勢

CAD/CAM/CAE等技術是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出現的,並且在模具設計與製造行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隨着新世紀的到來,各個國家的經濟逐漸融爲一體,模具行業作爲工業的一個基礎支撐行業必然會朝着自動化的方向不斷髮展,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工業領域中起到其自身的重要作用,隨着各個國家的工業發展聯繫更加緊密,模具行業不單單只是侷限的某個國家,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多國外某些行業提供先進的模具產品,這不僅對模具的設計水平、製造質量以及製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還推動着模具的自動化的進一步向前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不斷髮展的經濟。當前,模具的自動化發展趨勢主要可以概括爲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下面分別進行詳細的研究。

2.1模具產品發展將大型化、精密化

隨着模具自動化技術的不斷髮展與進步,模具的產品也出現了兩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方向,也就是模具的大型化發展與精密化發展,所謂大型化發展並不是指單個模具的尺寸逐漸變大,而是指將多個零件的模具集中到一個模具上進行生產,也就是一個模具往往會有多個模具腔,這樣就可以提高零件的生產效率,模具的精密化與模具的大型化並不是衝突的,它是與零件的微型化有着一定的關係的,模具的精密化主要是爲了提高產品的

2.2模具標準件的應用將日漸廣泛

模具的自動化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爲了提高模具的製造效率,傳統的模具製造行業對於每個新的產品都要單獨設計模具然後再去加工,加工過程中還要對模具的質量進行監測,這樣大大降低了效率,模具標準件的出現可以使得一部分模具不用再去重新設計,通過將某些模具的組成部分設計成標準化的模塊並制定出相應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對於模具的自動化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3在模具設計製造中將全面推廣CAD/CAM/CAE技術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並應用到模具領域,模具設計的開始出現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各種先進技術包括CAE、CAD、CAM以及CNC都被應用到模具的設計和製造,目前許多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軟件在模具的設計過程中可以直接對模具的加工過程生成完成並且可靠的數控加工程序,不僅提高了模具加工的效率,而且提高了模具加工的質量。隨着工業的不斷髮展,CAD/CAM/CAE等相關領域的應用軟件成本也開始逐年降低,從而降低了許多中小型企業的門檻,這幾項技術作爲模具自動化發展技術的里程碑,推動了模具發展質的飛躍。

3模具設計的自動化

模具設計的自動化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生產模具的過程,通過CAD軟件對模具進行設計的週期中,可以不斷對所設計的模具進行質量上的改進,找出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進行修正,對於實際中應用的模具對其進行信息的完整收集然後將其體現在CAD模型之中,並可以在企業內部進行文件的共享從而幾種多名設計人才的智慧對設計的模具進行改進,最後可以生成模具的生產文件,實現整個模具設計到製造的自動化過程。

3.1輸入產品模型,生成高質量實體模型

在模具設計與製造的自動化過程中,模具的產品模型輸入是最爲基礎的一個步驟,只有得到十分完整的實體模型纔可以保證整個模具設計過程的可靠性,然而當前的狀況就是常用的一些造型軟件雖然在造型方面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但是在進行數據交互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在進行數據交互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部分就是曲面部分,很容易出現數據丟失的現象,因此在進行數據交互的過程中就需要對導入的產品模型進行相應的處理過程,處理過程大多數情況是針對的造型公差,當造型間隙相對公差較大的情況下常常採用的造型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稱爲癒合處理,另一種方法是公差處理模型,前一種方法的應用比較受限,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可以用該方法進行處理,後一種方法是在實際應用中使用較多並且最終效果也比較好的處理方法,因此常常採用該方法。

3.2完備產品模型

在模具設計與製造的自動化過程中,模具的產品模型的完備是模具廠家需要完成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之所以還需要對設計好的模型進行完備是因爲許多模型在設計的過程中是不需要將整個模型完整地繪製出來的,有時候僅僅給出模具的一個簡單的外觀,而內部的結構則需要模具的廠家進行細化,這種情況在汽車行業比較普遍出現,就算設計人員最終給出的產品的模型是完整的,模具廠家也需要完成另一部分工作,那就是將模具進行分離,也就是分爲型芯和型腔兩個部分,只有這樣設計出的模具才能夠進行使用,因此,不管設計人員最終給出的產品的模型是不是完整的,該模型都需要進行不得處理,也就是模型的完備。

3.3產生模具

在模具設計與製造的自動化過程中,模具的產生是在產品模型完備以後需要進行的下一個步驟,在模具的產生過程又可以細化爲兩個部分,一部分就是型芯和型腔的產生,這是模具的主要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模架等附件,又可以稱之爲模具的輔助部分,很多模具設計的人員希望通過實體造型的CAD應用軟件來完成這項工作,然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不能夠完成的,這是因爲模具產生設計過程中應用到最多的就是曲面造型這一功能,而這些現有的應用軟件往往很難達到使用的要求。

3.4加工準備

模具加工前的準備是在模具設計與製造的自動化過程最後一個關鍵步驟,這一步驟同樣十分關鍵,它既涉及到模具的設計,也涉及到模具的製造,整個模具的生產過程並不是單一的切削就可以完成的,有時候還需要特殊的加工方式來進行配合,最常見的就是放電加工,對於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需要選擇對應的刀具來進行加工,而對於需要放電加工的表面就比較複雜,首先需要對放電加工的部分設計對應的電極模型,這一步驟有時候會佔據整個模具設計的大部分時間,而電極模型的設計原理就是對需要進行加工的部分進行求逆的過程。

3.5板材成型模具設計

自動化的模具設計時可以遵循上面闡述的四個步驟,此外還需要得到一些材料的特性參數、與模具相關的邊界條件以及速度均方差的計算方法等等。其中,vi是考察截面上i節點處的流動速度,v是所有考察節點的平均速度,n是考察節點總數。

4結論

模具設計論文範文 篇三

模具畢業論文

本文的主要圍繞兩方面內容:

提出一個基於模板的統計翻譯模型以及相應的訓練和翻譯算法;

根據這種算法模型實現一個漢英機器翻譯系統。

首先,我們將提出一個基於模板的統計機器翻譯算法。這種算法是傳統的基於轉換的方法和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有效結合。克服了現有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忽視語言結構的缺點,同時又繼承了其數學推導嚴密,模型一致性好的優點。

然後,在我們已有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將根據以上算法,提出一個完整漢英機器翻譯系統及其測試系統的實現方案。

本文第一章是對已有的各種基於語料庫的機器翻譯方法以及機器翻譯評測方法的一個綜述,第二章結合我們已有的工作,提出我們自己的研究思路——基於深層結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第三章給出一個具體的漢英機器翻譯系統的實現方案,第四章是總結。

綜述

機器翻譯方法概述

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其他技術一樣,機器翻譯方法也主要分爲兩類:人工編寫規則的方法和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規則或參數)的方法。從目前的趨勢看,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的方法已經佔到了主流。當然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並不排斥人類語言學知識的應用,不過這種語言學知識的應用一般不再表現爲直接爲某個系統手工編寫規則,而更多的是通過語料庫標註,詞典建設等大規模語言工程的方式體現出來,應該說,這是一種計算機研究者和語言學研究者互相合作的一種更爲有效的方式。

基於語料庫的機器翻譯方法主要有: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方法,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混合(Hybrid)的方法。這幾種方法各有特點。其中,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由於其數學推導嚴密,模型一致性好,可以自動學習,魯棒性強等優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中提出的機器翻譯方法就是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中的一種。

根據我所查閱的文獻,我把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大體上分爲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基於平行概率語法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一個雙語平行的概率語法模型,同時生成兩種語言的句子,在對源語言句子進行理解的同時,就可以得到對應的目標語言句子。這種方法的主要代表有Alshawi的HeadTransducer模型和吳德愷的ITG(InversionTransductionGrammars)模型以及Takeda的Pattern-basedCFGforMT.第二類是基於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這種方法是由IBM公司的PeterBrown等人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後來很多人都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改進工作,這也是目前最有影響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一般說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都是指的這一類方法。第三類是德國Och等人最近提出基於最大熵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這種方法是比信源信道模型更一般化的一種模型。

機器翻譯的範式

機器翻譯經過50多年的發展,產生了很多種不同的範式(Paradigm),大致歸納起來,可以分爲以下幾類,如下圖所示:

直接翻譯方法:早期的不經過句法分析直接進行詞語翻譯和詞序調整的方法;

基於轉換的方法:基於某種深層表示形式進行轉換的方法,典型的轉換方法要求獨立分析,獨立生成;注意,這裏的深層表示既可以是句法表示,也可以是語義表示;

基於中間語言的方法:利用某種獨立於語言的中間表示形式(稱爲中間語言)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

基於平行概率語法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這一類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個雙語平行的概率語法模型,即兩套相互對應的帶概率的規則體系,同時生成兩種語言的句子,在對源語言句子進行理解的同時,就可以得到對應的目標語言句子的生成過程。

這一類方法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有明確的規則形式;源語言規則和目標語言規則一一對應;源語言與目標語言共享一套概率語法模型,對於兩種語言的轉換過程不使用概率模型進行描述。

以下我們分別介紹這一類方法的有代表性的幾種形式。

Alshawi的基於加權中心詞轉錄機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有限狀態轉錄機(Finite-StateTransducer)和有限狀態識別器(Finite-StateRecognizer)是有限狀態自動機(Finite-StateAutomata)的兩種基本形式。其主要區別在於有限狀態轉錄機在識別的過程中同時可以產生一個輸出,其每一條邊上面同時有輸入符號和輸出符號兩個標記,而有限狀態識別器只能識別,不能輸出,其每一條邊上只有一個輸入符號標記。

中心詞轉錄機(HeadTransducer)是對有限狀態轉錄機的一種改進。對於中心詞轉錄機,識別的過程不是自左向右進行,而是從中心詞開始向兩邊執行。所以在每條邊上,除了輸入輸出信息外,還有語序調整的信息,用兩個整數表示。下圖是一個能夠將任意a,b組成的串逆向輸出的一個HT的示意圖:

基於加權中心詞轉錄機(WeightedHeadTransducer)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是由AT&T實驗室的Alshawi等人提出的,用於AT&T的語音機器翻譯系統。該系統由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語音合成三部分組成。其中機器翻譯系統的總體工作流程如下圖所示:

在加權中心詞轉錄機模型中,中心詞轉錄機是唯一的知識表示方法,所有的機器翻譯知識,包括詞典,都表示爲一個帶概率的HeadTransducer的集合。知識獲取的過程是全自動的,從語料庫中訓練得到,但獲取的結果(就是中心詞轉錄機)很直觀,可以由人進行調整。中心詞轉錄機的表示是完全基於詞的,不採用任何詞法,句法或語義標記。

整個知識獲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雙語語料庫結構對齊的過程。句子的結構用依存樹表示(但依存關係不作任何標記).他們經過一番公式推導,把一個完整的雙語語料庫的分析樹構造並對齊的過程轉化成了一個數學問題的求解過程。這個過程可用一個算法高效實現。得到對齊的依存樹後,很容易就訓練出一組帶概率的中心詞轉錄機,也就得到了一個機器翻譯系統。不過要說明的是,通過這種純統計方法得到的依存樹,與語言學意義上的依存樹並不符合,而且相差甚遠。

這種方法的主要特點是:1.訓練可以全自動進行,效率很高,由一個雙語句子對齊的語料庫可以很快訓練出一個機器翻譯系統;2.不使用任何人爲定義的語言學標記(如詞性,短語類,語義類等等),無需任何語言學知識;3.訓練得到的參數包含了句子的深層結構信息,這一點比IBM的統計語言模型更好。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於語音翻譯這種領域比較受限,詞彙集較小的場合。

吳德愷的ITG模型

InversionTransductionGrammar(ITG)是香港科技大學吳德愷(DekaiWu)提出的一種供機器翻譯使用的語法形式[Wu1997].

這種語法的特點是,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共用一套規則系統。

具體來說,ITG規則有三種形式:

A[BC]

A

Ax/y

其中A,B,C都是非終結符,x,y是終結符。而且B,C,x,y都可以是空(用e表示).

對於源語言來說,這三條規則產生的串分別是:

BCBCx

對於目標語言來說,這三條規則產生的串分別是:

BCCBy

可以看到,第三條規則主要用於產生兩種語言的詞語,第一條規則和第二條規則的區別在於,前者產生兩個串語序相同,後者產生的串語序相反。例如,兩個互爲翻譯的漢語和英語句子分別是:

比賽星期三開始。

ThegamewillstartonWednesday.

採用ITG分析後得到的句法樹就是:

其中,VP結點上的紅色標記表示該結點對應的漢語句子中兩個子結點的順序需要交換。

通過雙語對齊的語料庫對這種形式的規則進行訓練就可以直接用來做機器翻譯。

呂雅娟[Lü2001,2002]基於ITG模型實現一個小規模(2000個例句)的英漢機器翻譯系統,取得了較好的實驗結果。這個系統利用的英語的單語分析器和英漢雙語詞對齊的結果來獲取ITG.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Takeda的Pattern-basedCFGforMT

[Takeda96]提出了基於模式的機器翻譯上下文無關語法(Pattern-basedCFGforMT).該模型對於翻譯模板定義如下:

每個翻譯模板由一個源語言上下文無關規則和一個目標語言上下文無關規則(這兩個規則稱爲翻譯模板的骨架),以及對這兩個規則的中心詞約束和鏈接約束構成;

中心詞約束:對於上下文無關語法規則中右部(子結點)的每個非終結符,可以指定其中心詞;對於規則左部(父結點)的非終結符,可以直接指定其中心詞,也可以通過使用相同的序號規定其中心詞等於其右部的某個非終結符的中心詞;

鏈接約束:源語言骨架和目標語言骨架的非終結符子結點通過使用相同的序號建立對應關係,具有對應關係的非終結符互爲翻譯。

舉例來說,一個漢英機器翻譯模板可以表示如下:

S:2NP:1歲:MP:2了

————————————

S:beNP:1beyear:NP:2old

可以看到,這種規則比上下文無關規則表達上更爲細膩。例如上述模板中如果去掉中心詞約束,考慮一般的情況,顯然這兩條規則不能互爲翻譯。與實例相比,這個模板又具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因爲這兩個句子的主語(NP:1)和具體的歲數值都是可替換的。

該文還證明了這種模板的識別能力等價於CFG,提出了使用這種模板進行翻譯的算法,討論瞭如何將屬性運算引入翻譯模板當中,並研究瞭如何從實例庫中提取翻譯模板的算法。該文作者在小規模範圍內進行了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基於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基於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源於Weaver在1947年提出的把翻譯看成是一種解碼的過程。其正式的數學框架是由IBM公司的Brown等人建立的[Brown1990,1993].這一類方法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成了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同義詞。不過在本文中,我們只把它作爲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中的一類。

IBM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基本原理

基於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機器翻譯看成是一個信息傳輸的過程,用一種信源信道模型對機器翻譯進行解釋。假設一段源語言文本S,經過某一噪聲信道後變成目標語言T,也就是說,假設目標語言文本T是由一段源語言文本S經過某種奇怪的編碼得到的,那麼翻譯的目標就是要將T還原成S,這也就是就是一個解碼的過程。

有兩個容易混淆的術語在這裏需要解釋一下。一般談到機器翻譯時,我們都稱被翻譯的文本語言是源語言,要翻譯到的文本語言是目標語言。而在基於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中,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是相對於噪聲信道而言的,噪聲信道的輸入端是源語言,噪聲信道的輸出端是目標語言,翻譯的過程被理解爲"已知目標語言,猜測源語言"的解碼過程。這與傳統的說法剛好相反。

根據Bayes公式可推導得到:

這個公式在Brown等人的文章中稱爲統計機器翻譯的基本方程式(FundamentalEquationofStatisticalMachineTranslation).在這個公式中,P(S)是源語言的文本S出現的概率,稱爲語言模型。P(T|S)是由源語言文本S翻譯成目標語言文本T的概率,稱爲翻譯模型。語言模型只與源語言相關,與目標語言無關,反映的是一個句子在源語言中出現的可能性,實際上就是該句子在句法語義等方面的合理程度;翻譯模型與源語言和目標語言都有關係,反映的是兩個句子互爲翻譯的可能性。

也許有人會問,爲什麼不直接使用P(S|T),而要使用P(S)P(T|S)這樣一個更加複雜的公式來估計譯文的概率呢其原因在於,如果直接使用P(S|T)來選擇合適的S,那麼得到的S很可能是不符合譯文語法的(ill-formed),而語言模型P(S)就可以保證得到的譯文儘可能的符合語法。

這樣,機器翻譯問題被分解爲三個問題:

1.語言模型Pr(s)的參數估計;

模具設計論文範文 篇四

高職教育中大力倡導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就是要將工作和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基於生產、實務、流程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實現學校和企業的深度融合,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項目教學模式立足崗位要求,基於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相關性構建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行動化的學習項目爲載體。項目教學作爲一種新的高職教育課程模式,在把握高職教育本質內涵,體現高職教育特色和符合國情等方面,正是體現了“工學結合”的思想精髓,代表了中國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值得探索和推廣。項目教學是一種開放的學習策略,它鼓勵以學習者爲主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學習者對開放式的問題尋求解答,依據搜尋、發現來積累規則,提出方案和計劃,蒐集和分析信息,從其中理出頭緒並製作產品以解決問題。項目教學的推廣程度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職教學的教學水平。

2模具相關企業需求與人才能力評估調研

幾個月前,爲了更詳細地瞭解企業對學生的評價及需求,我們對學校周邊相關企業進行了走訪或問卷調查,發出8份問卷,走訪了9家單位,經分析整理,羅列出了用人單位對我院模具專業畢業生的思想品德、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工作業績等方面的總體評價和要求。從用人單位對模具專業畢業生能力評價可以看出: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比較強,這與專業開展以工作過程爲導向的課程改革密切相關,課堂改變了原有的理論知識灌輸的模式,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注重實踐,注重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專業知識,這樣的滿意度調查結果也證明了教學改革取得的明顯成效。另一方面,調研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處,突出的一點是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知識面相對狹窄。經過專業組的討論與分析,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我們對項目教學法認識的還不夠,把握和運用的還不好,導致在某些時候只是重視了項目教學法的形式,忽略了其內涵。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專業組進行了深入地專項交流討論,以鄧小平的一句話作爲討論結果: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在目前的形式下,不管什麼方法,必須讓學生學的愉快,學有長進,但始終要堅持走項目教學的路線。接下來,我將以本校模具專業的《型腔模具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爲例,來簡單表達一下我對項目教學及教學方法的想法。

3《型腔模具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考

社會在不斷髮展,人才需求問題不斷涌現,作爲教學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努力更新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這些年來,教育部規劃教材、高職高專指定教材等更多地採用了項目模塊,學習目標、工作任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等都非常的清晰。項目教學看似使得教學更簡單化,學生看完教材便能完成任務,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基於項目進行拓展學習便達不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標準。筆者是一名高職教師,走訪過很多企業,對企業招人難、學生擇業難的現象深有感觸。對於模具專業設計類課程的實際情況,我將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1)企業崗位對學生的崗位技能綜合性要求較高;生產的快速性與靈活性使得給與初步入企業一線的學生的適應時間大大縮短;同時企業需要員工具備有獨立工作能力和一定的開拓精神,這使得模具專業設計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需求。(2)模具種類很多,比如衝壓模、塑料模、壓鑄模等,如果都設置課程,課時會比較緊張,而企業需要的是“專一通百”的能力。學生要有好的學習方法,能觸類旁通。(3)單純的項目引入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無法使學生的技能符合職業的需求。

4《型腔模具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路

爲了適應社會需求,我們課程組邀請了相關企業專家參與了我們的課程建設討論,最終對本課程的課程設置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達成了共識。課程設置與設計思路:以多個核心崗位爲支撐,以成形工藝分析和模具設計這個工作過程爲課程目標,通過多種工藝的學習與比較,讓學生獲得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型腔類模具的模具結構和成型工藝。教學方法:多啓發學生去歸納和比較,多激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努力解釋現象。爲方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接受,我們也進行了教學設計的更新,大體上是:從模具共性(模架)認識到特性(成型件)設計;從結構認識到工藝分析;從看懂案例到模仿設計;從草圖繪製到尺寸設計等等。高職高專的模具教材非常多,但能夠符合我們的教學設計和思路的教材我們沒有發現,所以我們自己着手開發了《型腔模具設計》的校本教材。《型腔模具設計》校本教材共分爲5個項目。第一個項目從模架及其工作原理入手,讓學生認識並熟悉型腔模具;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個項目都是模具設計實例,在實例之後附有跟本項目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在校本教材的最後整理了一些較爲典型的型腔模具圖,供學生模仿設計時分析和參考。通過型腔模具的教學過程,學生對各類型腔模具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加上以前學習過沖壓模具的相關知識,在畢業設計教學實施前,學生不僅積累了許多模具類知識的學習方法,同時也基本具備了能根據不同零件的用途選擇不同成形方法的能力。在型腔模具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有“項目教學”,如注塑模具設計;有“專題講解”,如擠壓工藝與模具;有“知識講授”,如模架認識與分類。在“項目教學”的過程中,又有專項的內容講授,如其他塑料成型工藝、推出機構的分類等等。不管採用什麼方法,我們的思路非常清晰,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讓模具專業的學生能更多地掌握模具知識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材料成形視野更開闊。學生的反饋是一種鼓勵,學生所出的成果是實證。我們從學生的反饋中瞭解實際情況,不斷改進,目前的課程教學滿意度還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每次,學生上交漂亮的模具圖和工藝說明書時,總能看見他們燦爛的笑容。

5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