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德育開題報告多篇

德育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最新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精彩範本集錦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下面是最新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精彩範本集錦,供各位閱讀參考,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本學校:

學院:

年級:

班級:

姓名:

我的大學這樣過!

時間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溜走,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在大學生活過了些許時日,適應了大學的學習,也養成了專屬於我們自己的一些習慣。在已經逝去了的時光中,有過遺憾,有過迷茫,有過悲傷亦有過喜悅~~但是不管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過去的翻篇就過去了!展望明天的我們都該是積極向上的,充滿激情的!我的大學就這樣過——

大二了,這一年該是充滿着挑戰的。回首昨天專業課還是欠缺了很多,看看今天,曾經落下了的一定要補上。那麼,從最基礎的抓起。魏老師說“底層的東西生命力很強”,所以大一上過的課都是重中之重。雖然自認爲那些很沒用,現在看來,當初的自己還真的是很無知與弱智。相信這一切現在意識到還不算太晚。大一最遺憾的是沒能意識到時間的寶貴,逝者如斯夫!逝去的便不會再來了,大學英語六級沒過這是自己意料之中的事。我以爲還有大二大三啊…現實卻是,每個時段都該有屬於那個時段的事情。那麼,就是自己抽出時間來學習英語,準備12月份會如期而至的六級考試。半年前就已經買了新概念3,當初就是想好好準備六級考試聽力部分的,結果是一頁沒看,聽力也敗得挺慘的。那時的我…今年我成長了,會用心去備考,而且要全力以赴爭取高分,爲了自己不會後悔。等着我!

我們專業的方向與其他班的比很簡單的,但是自己卻沒怎麼學好。這一年充滿挑戰,我想挑戰的是自己吧!高中時,班主任老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用心了用力了,其實事兒基本上就已經辦成了。老師僅僅是扶持着那些有決心去“前進”的人們,自己能在專業的領域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深度與廣度,其實完全是在憑自己以一個怎樣的心態去面對的。not complain!路全是由自己一個人在走,不要等到已經偏離了好遠,走錯了方向時再來埋怨老師與家長怎樣怎樣…不是別人怎樣不夠優秀怎樣怎樣,而是當事人本身是否積極主動地去爭取。性別不該成爲你達不到目的的一種藉口吧!很多標籤不是別人給你貼上去的,而恰恰是自己。這一年我要爲自己而打好專業的基礎並盡全力的去追那些跑在我前面的那一大羣人,專業課是必須要學好的,這一年。不管以後是考研還是公務員都好,但現在你的專業必須要是在自己全力以赴去學習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以後的事以後再說,既然活在當下就該活好當下。

專業與英語是兩個方面,還有的就是去圖書館借一些古典的文學作品,多瞭解一些先哲與咱國家的一些領袖的事蹟,讀些歷史。自我認爲,大學生應該瞭解這些方面的知識。也算是自身素質的一種提高吧!大二這一年學業方面應該會這樣度過吧,生活上就會和學長學姐們多溝通一下吧,有些不懂的模糊的就會問問他們。也會接觸一些學弟與學妹,給他們指一條光明之路,讓他們學好基礎的知識。當然這一年的最終目標我想要到的是再升大三之前自己能有進軟件公司實習的能力。因爲羅老師曾經說過,學得好的兩年之後就可以在軟件公司實習。那麼我的目標,一年以後就是這個,也許現在還差得多,但是我會努力爲自己爭取。

大三的時候,應該會變得成熟與穩重了吧!我希望那時的自己會是那樣的,然後聽說那一年會很忙,要學完所有的課,然後還會決定以後自己的人生,是考研,是考公務員,還是…選擇很多吧。但現在,我只能說自己沒怎麼想好,那時我的選擇會是什麼。不過那一年我還是會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學好課程專業,然後做一些項目(這個發生的前提是大二的我打好基礎了),爲自己積累一些經驗,爲以後自己多一些選擇。時間總會有的,即使再忙的人也會擠出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還是會讀一些有助於自身修養與素質提高的書籍,陶冶情操,豐富知識。據思修老師孜勤說—新東方的俞敏洪四年讀了400本書,當然我們也許做不到他那樣優秀,但是你先不做到那樣勤奮,不爲自己多積累儲備一些知識,以後就是不想平庸也難了。計算機軟件考試,據瞭解,我們這屆的現在就已經有人蔘加考試了。那天知道這事時,有點小鬱悶,大家一起進入這個校園的—差距竟然這麼快就…那麼軟考就也放在大三開學與大二畢業的那個時段,並要考出比較優異的成績。其實也許很多事情說說挺容易的,真正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但是這個報告與其說是交老師倒不如把他當成是對自我的一種鞭策與激勵。大丈夫言出必行,應該說到就爭取做到。 大三畢業之後,我期望達到的是不管會是考研還是其他,都要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然後在做人做事方面學會踏踏實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就好。

大四那一年,應該是準備自己的論文答辯什麼的。應該還會參加計算機軟考,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技能證書。其實只要前面能打好“地基“,最後這一年就會挺愉快的,無論選擇哪方面來發展,都不會讓自己太過於頭疼。我也許會選擇考研,也許會選擇就業參加工作。公務員會考的,但不會是畢業就考,因爲我崇拜的人是周恩來總理,工作幾年之後會爲這個而行動吧!學長中有做的很好的,那個畢業講座,我收穫了很多,不管是誰,都得是靠着自己的汗水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什麼的。大家都不容易,磕磕碰碰的過來——孜勤老師說得好,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最好…

大學不是一個只會空喊口號,“我不要虛度”的地方。喊口號的人,永遠是弱者。大學也不是一個,四年來了,只知道迷茫的地方。或許,身處的大學,並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可是,我們要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不讓屬於我們的時間荒廢掉,多去做一些有益於自己於他人的事,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之道,不過在於:對得起自己,不給自己留有遺憾,在我30歲,40歲的時候,回想起來我的大學,還會有熱淚盈眶的事情

我覺得,能做到這些,就是成功,這也就是大學,交給我們,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大學就該這樣過!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本,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2篇】省級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省級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一、選題緣由

1、學校學生現狀

我們學校是一所發展中的學校。34個教學班,1700餘名學生,辦學已成規模。學校地處城鄉結合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農村學生、留守學生已成爲學校受教育者的主體。他們其中一部分習慣差、毛病多。據我初步統計,農村學生、留守學生佔學生總人數的60℅左右。

他們的養成教育是當下必須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緩的使命感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感。

2、尋找空白,填補空白

我們在課題立項之前,在網上大量查找了國內學校進行養成教育研究的情況。通過瀏覽,看到鋼花學校做得比較好。但我們發現,鋼花學校在德育主題月活動、利用家長學校資源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特別是針對留守學生的養成教育研究,更是一個空白。我們進行此項課題研究,就是想在鋼花學校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養成教育內容,賦予養成教育新的時代內涵。

3、創品牌,出特色

提煉辦學理念,打造學校品牌,是我們學校當前的戰略選擇,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會凝聚成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學校教育方面的影響力,彰顯其辦學水平及辦學特色,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二、課題界定

爲避免產生混淆,特對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加以界定。

“體驗”就是通過實踐或親身經歷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它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訓練活動,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生存的一種教育過程。

“體驗式養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和少年兒童的心理、生理以及個體經歷有效創設相關的情景或氛圍,讓少年兒童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內化體驗形成個人的道德認知,並逐步積澱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最終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習慣並伴隨終生。

三、研究意義

1、是創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當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輸說服、限制防範、機械訓練,忽略了教育對象的道德思維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教育對象道德觀念的自主體驗、感悟內化,使得養成教育缺乏實效性。因此,養成教育要有實效,不僅要優化外部環境,更要變革、創新現行的養成教育方式,走進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促使其把學校提出的行爲規範和期望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2、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然要求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既是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又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標誌,更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3、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養成教育是關係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候養成的習慣決定了一個人性格。

總之,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是讓學生在教師積極創設的各種德育活動情境中,學生親身經歷,自求自得,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並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讓養成教育悄無聲息地蘊藏於這種教育活動中,以達到良好行爲習慣的形成,學生逐步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四、研究目標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進一步豐富學校德育教育內容,完善學校德育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德育教育特色。

3、拓展“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內涵,按“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從學習習慣、行爲習慣、衛生習慣三個方面研究,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調查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國小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普遍性存在的原因。

2.基礎研究: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3.主題研究:“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構建研究。

4.應用與推廣研究:制定周密詳實的研究計劃,對“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基本模式點上深化研究,面上推廣研究與應用。

六、研究方法

根據課題的性質,本課題採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獻法:本課題將對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研究。收集整理現代德育理論、少先隊體驗教育理論,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明確體驗式的養成教育的基本理念。

調查法:本課題組將調查一些家庭,通過觀察、談話等途徑,瞭解他們在習慣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全面瞭解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

個案法:研究選擇體驗式養成教育中,學生道德實踐能力提高的個案作分析、反思。

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實踐”式的行動研究法。在全校進一步進行養成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同時加以理論指導,把德育理論研究與德育實際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經驗總結法:總結歸納體驗式養成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

七、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週期爲3年,研究步驟擬分爲4個階段。研究工作由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安排、管理和落實。總體安排和進度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研究階段)(xx年5月——xx年12月)

(1) 課題研究準備。

① 選定研究課題。根據當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國小生養成教育的現狀,確定“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課題。

② 查閱文獻資料。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兄弟學校“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開展情況,找出空白,填補空白,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③ 召開課題會議。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有關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成果,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對課題研究的認識。

④ 申報課題立項。

⑤ 做好撰寫準備。撰寫研究方案、計劃、開題報告等,組織開題論證會。

(2)現狀調查研究。

① 選定相關教師代表及本校相關班級學生爲調研對象,設置調查問卷及座談提綱,蒐集統計相關數據;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3)開展課題組成員研究培訓工作。

(4)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本階段研究成果:

① 課題研究方案、計劃與開題報告;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③ 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梳理“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與新途徑。

第二階段(主題研究階段)(xx年1月——xx年4月)

(1) 針對第一階段“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和新途徑,通過實踐後進行有效性篩選與整合;

(2) 對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探索;

(3)研究出“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實施的方法、途徑及其及其操作策略。

階段研究成果:

(1)初步構建諸如思品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入境——體驗發現——體驗探究——體驗交流——體驗創新”;

(2)初步構建諸如體驗性德育教育活動的基本模式:“創設情境——自主體驗——交流評議——指導內化——形成習慣”等;

(3)“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在研究點上的有效應用;

(4)“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階段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5)撰寫調查報告《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的現狀與對策》。

第三階段(推廣研究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

(1) 研究點上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持續應用和反思提升;

(2)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

(3) 加強研究與創新,力求在以上基本模式的指導下,構建總結出不同年段、不同內容的課堂教學、德育活動新模式。

階段研究成果:

(1)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的報告;

(2)“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典型課例等。

第四階段(總結研究階段)(xx年11月——xx年5月)

(1) 全面總結“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成效與不足;

(2) 對學生三年來養成教育的大檢閱、大盤點;

(3)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4) 整理研究成果,彙編研究資料;

(5) 組織課題現場結題評審。

八、預期成果

(一)理論性成果

1.公開發表或獲得省、市級以上獎勵的論文;

2.課題組年度評選的優秀論文彙編。

(二)研究性成果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課題研究報告(包括階段性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3.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4.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學生養成教育測評報告;

5.“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的優秀教學設計、典型課例、教學反思、教學故事等成果彙編。

(三)實際效果

1.“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實際應用與推廣;

2.學生的良好習慣基本養成,不良行爲大面積糾正,班風好,校風正,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3.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4. 以養成教育爲特色的創建學校品牌,梳理出個性化辦學思想體系(包括學生髮展觀、教育觀、教育價值觀等),並創意設計出具有深刻理念支撐的校園文化。

九、組織機構及人員分工

1、課題組顧問(指導)

劉中義 常德市教科院計劃與發展研究室主任、教授

姜勝雲 桃源縣教研室主任

姚建華 桃源縣教研室副主任

周啓安 桃源縣教研室思品教研員

2、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鄒波武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校 長

副組長:朱汝諄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成 員:劉志明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吳鳳初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李華初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葛國清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教科室主任

姚志毅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師訓部主任

敬太浩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主任

袁萬春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副主任

王 芳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副主任

戴朝暉 桃源縣實驗學校 少先隊大隊輔導員

3、課題研究小組

組 長: 李德斌

副組長: 敬太浩 王 芳

主研人員: 高慶華 蔡小玲 李美芳

參研人員: 童 玲 林 峯 黃 麗 郭宏忠

戴朝輝 張馨予 姚建軍 餘明祥

4、研究小組成員具體分工

李德斌、敬太浩課題主持 負責《方案》、《計劃》的擬定,研究報告撰寫、教師培訓工作等;

高慶華 課題主研 各種調查報告的撰寫等;

蔡小玲 課題主研 負責低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李美芳 課題主研 負責中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林 峯 課題參研 負責論文、課例推選,研究資料的整理等;

童 玲 課題參研 負責一、二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黃 麗 課題參研 負責三、四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張馨予 課題參研 負責五、六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姚建軍 課題參研 活動的組織開展;

戴朝輝 課題參研 負責會議記錄等;

郭宏忠 課題參研 資料整理與裝訂等。

十、研究條件(經費的保障、設備的提供、資料的儲備、時間精力的保證、所在單位科研氛圍及技術支持情況等)

課題研究工作學校將予以大力支持,學校提供課題研究的一切經費,本課題擬投入研究經費xx0元,課題參與人員辦公室均配備多媒體計算機,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室二間,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將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外出學習聽課,學習名優學校的先進經驗;組織課題參與人員收集一批課題研究學習資料,建立課題研究電子資料庫,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充分考慮課題研究人員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研究人員的工作量,以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學校各項事業態勢良好,研究氛圍日趨濃厚,研究成果日漸豐碩,朝着市名優學校的目標邁進。

【第3篇】大學生德育開題報告書

德育一直是教育的重點,關於它的開題報告又應該具備哪些內容呢?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的組成:

1.論文題目

2.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3.課題的界定

4.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5.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6.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7.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8.實施步驟

一、論文題目:

日常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教育專心於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啓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爲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爲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爲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爲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爲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爲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着絕對的影響。着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課題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爲習慣和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爲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國小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國小生多數爲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爲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爲(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爲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2)日常行爲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爲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爲:從行爲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和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色,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國小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和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國小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五、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爲的訓練和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爲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國小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絡對於國小生行爲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國小生行爲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爲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爲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着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爲,着重進行有關國小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國小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爲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爲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爲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着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爲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通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爲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爲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六、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持,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持,爲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持、經濟支持。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指導,爲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着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盤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國小高級教師,兩位爲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十一五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爲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爲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和羣衆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爲先導,以實驗研究爲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爲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爲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七、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張敬鄰(淮北市教科所課題主任)

張德華(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峯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軍(淮北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盛 波 國家級課題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國小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國小德育工作,對國小生日常行爲教育有較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魏雪雁 全國十一五中央電教館信息技術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信息技術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

歐陽麗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孫麗、張培 、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參研教師:杜淑華、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謝軍、許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並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八、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3月--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爲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3月--6月)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啓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啓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9月--7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信息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1、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論文4、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6、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發佈階段:(8月--12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爲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刻錄光盤,論文編輯成冊,總結、發佈和推廣研究成果。12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和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彙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

【第4篇】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着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關於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時代要求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八次會議中,前教育部部長賙濟就《國務院關於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的報告》作了重要講話。《報告》爲中職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加強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堅持育人爲本、德育爲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識、熟練的職業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質,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報告》給中職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加強和改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上指引了前進的正確方向。特別是在認真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更增強我們適時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緊迫性和責任感。中職學生是我國未來勞動力重要的主體部分,中職學校作爲加強和改進我國未來勞動力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戰場,我們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個歷史重擔。而中職德育創新的研究與實踐將有利於爲加強和改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依據;有利於進一步完善中職德育教育理論,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2、現實要求

德育是中職教育的靈魂,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證。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下中職學校在對中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表現出的一些現狀令人堪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探索德育創新的研究實踐,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中職教育的神聖使命。

3、校情需要

我校是寧遠縣唯一一所公辦中等職業中專學校,提倡以德立校,以人爲本,實行全員育人,在德育方面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但是學生基本上是雙差後進生(思想行爲素質差,學習基礎差),在教育和管理上都存在很大的難度。學生不聽教導,不服從管理,出現經常性違紀違規。教師在教育工作者瑣事多,壓力大,況且我校又無專職班主任,因此教育教學和管理存在力不從心,常常導致要麼因爲教育影響教學,要麼因爲教學影響教育。爲研究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時效性、針對性,我校一直在探索多途徑、多方式的德育創新教育模式,努力找到提高德育創新教育實用效果的最佳途徑,創造和諧、美好校園。

爲解決以上問題,我校提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課題進行研究。

二、選題的研究價值

理論價值:進一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傳統文化中積極、有益的育人思想與當前中職德育教育現狀相結合,在理論和實踐中去的新的突破點。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積極引導學生步入健康文明和諧的社會生活,正確認識自我價值和他人或社會關係;從而儘可能調整行爲,理順關係,實現對人、對社會的價值,創造性開闢未來。

實踐價值:本課題的研究,使我校真正樹立起以人爲本的育人觀念,建立起以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爲核心的民主運作機制,評價機制,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通過知行合一原則,將道德知識和規範內化爲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形成穩定的道德習慣,培養一批品德高尚,和諧發展的人.

三、研究目標

通過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課題的研究,提高全體教師德育教育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學校形成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有創新思維和工作能力並與時俱進、不斷髮展的德育工作教師隊伍及學生隊伍以及全員育人的德育新格局。成就學生,負教師,具體表現在:

1、注意德育活動的實踐性和實效性,學生能通過自我教育與自主管理活動的參與和體驗,形成感悟與信念,進而把正確的觀點內化爲思想觀念和行動方式,最終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注重德育以人爲本的工作原則,在教育實踐中逐漸形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確立了注重素質教育,涵養人文精神,融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提高於一體,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培養目標,全面推進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整合,努力挖掘、優化教育資源,大力推進教育模式、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3、德育教育工作要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體現與時俱進理念,立足當前中職學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徵,個性差異,注重德育工作機制方法的創新。工作形式多渠道、靈活化、多樣化,方法趨向科學與可行。

4、注重德育教育規律性的探求。在課題進行中,積累第一手原始資料,總結德育教育規律,供其他德育工作者參考。

5、通過課題開展,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和諧文明校園,有效鍛鍊學生,成就學生,切實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減負減壓。

6、建立以六個一工程(編好一本德育校本教材、建好一支德育管理隊伍、制定好一套學生評價機制、編印好一份校園德育報紙、建好一個校園德育網站、選定好一批德育實習實訓基地)爲中心的教育體系,形成德育創新、管理創新和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

四、研究內容

1、建立科學的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管理體系。研究如何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力量和效能。

2、研究環境因素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注重潛在課程的育人功能,探索符合中職學校的校園環境、班級管理模式。

3、研究中職學生個性差異,制定一套針對中職學生個性差異的心理輔導對策。

4、研究各文化課程及專業課程的德育教育因素。各專業組任課教師組成學科德育滲透隊伍,挖掘各專業學科教學內容內在的德育因素,實現學科德育滲透,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具備優良品質、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5、研究校園與企業相結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五、研究思路與依據

(一)、研究思路

1、堅持以人爲本,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

2、貫徹知行合一原則,凸顯實踐育人功能;

3、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更新教育觀念,教育目標及方法,體現出與時俱進思想,強化機制方法創新。

(二)、依據

1、理論依據:

(1)、《中學德育大綱》

(2)、科學發展觀理論,以人爲本思想及知行合一思想

(3)、當代心理學、教育學理論2、實踐依據:

我們有深厚德育教育的文化底蘊,在當地已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在德育工作戰線上,擁有一批優秀、素質過硬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並在工作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案例。學校領導十分重視德育科研,堅持以德育教育爲首,注重德育教育的時效性,定期開展德育教育心得體會。全體教職員工注重德育理論學習,具備較強的德育科研的素質。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選擇寧遠縣職業中專學校作爲實驗學校。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有:

(1)參觀學習,調查研究法

(2)文獻法

(3)行動研究法

(4)經驗總結法

(5)個案研究法

七、課題研究步驟

(一)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二)課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2月)

對研究課題進行可行性論證,制訂課題研究計劃,組織教師學習德育現代化理論和實地考察學習,轉變觀念,確定實驗和樣榜班,制定方案,做好一切課題的準備。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年3月)

全面展開學校德育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研究,並查找相關理論,指導課題研究。按照實驗計劃方案的具體要求,全面細緻認真地進行實驗,不斷反思、總結、深化、提高。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

總結課題,整理實驗過程材料,立案歸檔,撰寫研究報告,進行成果推廣。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和管理

(一)科研組成員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二)課題管理措施

(1)制度保障:例會制度保障。圍繞課題研究的展開,抓好科研隊伍,注意點面結合,加強重點難點的攻關力度,使研究活動經常化。建立科研獎勵制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建立教師理論學習和研討交流制度。

(2)研究組織保障:由校長擔任課題主持人,學校配備行政領導、骨幹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健全課題研究的實施網絡,全面調控課題研究的運作程序。

(3)時間保障:確保時間落實,每學期進行一次全校性的活動,每個月舉行課題彙報活動,不斷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課題的過程管理。

(4)經費保障:確保可以研究經費全額到位。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撰寫論文。

2、課題研究教師、學生成功案例集。研究有關活動錄像、照片、資料集。

3、完成好六個一工程:編好一本德育校本教材、建好一支德育管理隊伍、制定好一套學生評價機制、編印好一份校園德育報紙、建好一個校園德育網站、選定好一批德育實習實訓基地。

4、製作德育教育課件,將科研成果推廣。

德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第5篇】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開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對中央文件精神的領會和貫徹。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現約有3.67億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也於xx年9月1日正式實施。這些重要文件的出臺,無疑對中學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對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適應。

教育部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推出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加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實施,也要求按新的課程理念、新的價值取向——人格取向來重新構建德育課程結構。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教師的角色、教育教學方式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教師在實現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時,也增強了與中學生的互動,幫助中學生通過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發展能力並初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爲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提高學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踐行能力,開發校本德育課程,開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爲迫切。

對傳統學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諱言,德育工作仍是當前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由於校際競爭激烈,升學率成爲社會評價學校的重要標準,中學德育地位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針對性和實效性差。而且,過去的學校德育模式重視羣體、強調共性而忽視個體,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心理髮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學生不良行爲習慣的矯正問題,而教師、學校對待這些問題時,大都以正面批評、懲罰等方式,試圖通過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預,達到改變或矯正學生不良行爲習慣的目的,但實際的效果往往並不令人滿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勢在必行。

4、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現狀的審視。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着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人們原有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觀、價值觀等發生了較大變化,引發了諸多新舊觀念的衝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問題。一些社會不良現象不同程度影響着校園,給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這些不良因素不無直接的聯繫。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擾和影響。學生在道德生活中尚處於不成熟、不穩定狀態,處於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創造、由順從向選擇的轉化過程中。當我們審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現狀時,不難發現,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以及網吧等各類文化娛樂場所含有色情、暴力、賭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傳播,嚴重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另一方面,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慣性依然強勁,大多數學生承受着學業帶來的巨大壓力。社會問題、家庭問題以及學習問題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使他們出現了行爲習慣差、人際關係不好以及心理亞健康等問題。

長期以來德育課程的知識化、政治化傾向嚴重,也使學生的發展受到制約。在學生眼中,學校德育內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決實際的思想問題,學校德育形式“老土”、走過場、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就要求我們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5、對高中生心理特點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髮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後於生理的發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高中生思維敏銳,精力充沛,自我意識日益成熟,自主性、獨立性增強,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但他們看待問題片面性較大,自控不足,容易衝動,想和別人交流卻又封閉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導卻對他人的批評教育抱有強烈的叛逆意識。面對這樣的學生,灌輸、說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們心理特點、符合他們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發揮實效,切實有利於高中生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作爲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是目前西方日漸流行的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着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徹底摒棄以教師爲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因而必然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觀念提出挑戰,從而在形成新一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知識技能的掌握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建構,思想品德的養成同樣也需要學生參與德育過程,通過自身的活動以及與他人、與環境的互動,爲外在於自己的道德規範賦予蘊含個人色彩的意義。本課題研究的就是怎樣開闢新的途徑,使學生能切入到德育過程中,並在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從而自主構建個人道德體系。

2、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有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爲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爲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纔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怎樣讓德育活動走出“口號加榜樣”的單向的道德知識傳輸模式,怎樣採用富有成效的模式來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正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

3、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後,在教育系統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多年來,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論證、一線教師多角度實踐,我校“導師制”的內涵得到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導師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爲:平等的師生關係、互動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導師組織、共進的發展目標。“平等的師生關係”包括師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動民主,是實施導師制的前提和基礎;“互動的教育模式”是指學科教學互動和思品養成互動,是實施導師制的教育教學常態和方式;“多元的導師組織”包括校內組織全員和社區力量全面,是實施導師制的組織依託和保證;“共進的發展目標”指的是一切爲了人,爲了人的一切,是實施導師制的方向和目標。本課題所研究的“德育互動模式”正是“互動的教育模式”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方面,是對我校“導師制”的進一步拓展和完善。

三、課題界定與模式構想

德育模式是指關於德育活動的本質特徵的簡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論系統和操作系統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動,簡而言之,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相互作用和聯繫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對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養成、發展與成熟,不是在“灌輸”中“獲得的”,而是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即互動中主體自身建構的。所以,現代德育過程的思想,特別強調民主、平等、對話與交流,即德育過程實質上可理解爲是師生之間互動互促、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廣而言之,學生個體與他人、與羣體、與家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都可以是道德養成的重要途徑。

德育互動模式是通過課程、規章、實踐、評價等途徑,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個體與周圍環境的互相影響,從而讓高中生體驗道德美感,自擬道德準則,參與道德實踐,強化道德意識,建構道德信念的一種德育模式。

德育互動模式的構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程互動模式。通過有效的課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課程,積累和整合德育資源,編制相應的教材,如名生介紹、黨校團校、心理疏導等。

(2)規章互動模式。通過學生參與擬定規章制度,形成簡便易行的德育規範,如校園文明公約、學生守則、考前誠信簽約制度等。

(3)實踐互動模式。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願者活動、校園論壇、學生廣播站、學生電視臺等。

(4)評價互動模式。通過學校的評教、評學、評比、評選來研究德育評價的機構設置(如自律委員會)、德育評價的形式體系(如素質發展報告書)、德育評價的過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揚生自薦制度)以及德育評價的反饋機制(如公告欄、反思糾錯室)。

德育互動模式,是對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的新發展,是培養“素質全面、特長顯著”的學生的新要求,是對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徵性描述。

“德育互動模式”課題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積澱爲基礎,以時代精神的弘揚爲支柱,積極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養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意義

南京市第一中學有百年校史,是江蘇最早的省重點中學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屬學校,現爲江蘇省模範學校,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首批四星級學校。學校一貫強調“教書育人”,堅持“德育首位,五育並舉”的方針。多年來形成“好學、向上、活潑、團結”的校風,“嚴謹、求實、創新、育人”的教風和“勤奮、進取、踏實、求精”的學風。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感受到學生的道德觀念、心理特點都隨着社會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這就對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變化與心理的發育並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們處於“心理斷乳期”,迷惘、鬱悶、多變的“花季”也往往成爲“雨季”。因此,積極向上、弘揚正氣的道德行動能促使學生由感性體驗步入理性審視。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世易時移,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時空突破使學校德育處境尷尬,多元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造成強烈干擾,因此,最適合學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揚棄也就十分必要。

200x年8月,我校對高一年級進行了學生文明公約的態度和踐行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我校學生文明公約的主要內容,學生了解率並不太高,但贊同率較高。大部分同學對於條約的各項具體內容都很支持,只對個別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學基本可以完成條約的要求,但對於制定公約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對於學校組織的各項德育活動,大部分同學是支持和願意參加的,但說教類的活動最不受歡迎。對於學校組織的提高文明水平、促進自律意識的活動,同學們建議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互動性、趣味性和集體參與性。由此可見,高中學生對學校德育的形式和內容都有相當的主見,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樣以適應學生特點、符合學生需求的方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爲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因此,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有二:

一是從公民道德意識形成的高度來落實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使高中生能把“爲學”與“爲人”結合起來,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從而主動發展,全面發展,持久發展。

二是積極探索以學生爲主體、以活動爲載體的高中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消除由單一的制度化管理所造成的不足,使學校

的德育工作能紮實有序、生動活潑地邁上新臺階。

五、研究的整體思路

1、途徑開拓

(1)立足學校。由校長親自掛帥,由學生工作處組織領導,年級組、班主任和學生幹部爲具體實施者。

(2)溝通家庭。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開放式班會等形式取得學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會。以社會實踐及綜合性活動等規定課程使學生能夠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

2、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擬定操作性較強的研究計劃,創設相關的實踐情境,對學生在這情境中的行動進行觀察並評價。

(2)個案研究法:對全體實驗班學生取樣跟蹤,因材施教,建立相關檔案,重視典型分析。

(3)調查法:對我校高一年級全部學生和其他年級的部分班級發放調查卷,瞭解學生現狀並研究實施策略。

(4)經驗篩選法:適時召開課題研討會,及時總結經驗,並借鑑一些符合我校實際的經驗。

3、進程規劃

第一階段:調查論證(200x年10月—200x年6月)

a.組建課題研究小組,學習相關理論,開研討會論證。

b.請教專家、學者,論證課題的可行性。

c.發放調查問卷,瞭解學生狀況。

d.採用招募方式,確定高一實驗班。

第二階段:申報立項(200x年6月前)

a.擬定立項申請,規範操作程序。

b.申報課題。

c.掛鉤高等院校或上級教科研單位,尋求課題指導。

第三階段:研究階段(xxx年7月—200x年9月)

a.制訂階段研究計劃,根據計劃實施全程多層面實施,提出模式構想。

b.對實踐模式進行修正與評價。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0x年10月—200x年12月)

收集並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寫實材料,分析總結,分專題寫出研究報告或論文,並編印《個案分析》。

4、預期成果

(1)主要階段性成果:調查報告、研究論文、影像資料、個案分析、活動文集。

(2)最終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個案分析等。

六、研究的價值

1、本課題注重學生的參與,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在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的德育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終歸結到學生的自我道德判斷、選擇等能力的發展上來。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動性、自我建構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並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2、本課題的目的不在於塑造以往家長、教師心目中聽話、乖巧、各方面都符合規範的“模子中的人”,而是重在通過各種活動和實踐,在學生參與和互動中實現學生內在德性的完善和昇華,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方面作出探索。當學生逐漸由他律變爲自律,由被動“聽話”變爲主動思考和選擇,由被教育變爲主動參與和自我教育,即使他脫離了學校德育,也仍然能夠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汲取養分,通過自主的發展,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正是學校德育追求的目標。

七、研究的條件和保證

1.教育部制定的《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於xx年9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課題研究的一個極大的驅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見》於xx年上半年出臺,成爲課題研究的有力支柱和指導。

2.我校自1998年起大力推行“導師制”的運行機制,其基本精神是倡導平等的師生關係、互動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導師組織和共進的發展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00x年10月,由師生充分討論、共同制定的《南京一中文明公約》於全校實施,其正面影響由學校輻射社會。這些都創設了一種有利的實踐氛圍,是進行課題研究的重要平臺。

3.我校對此課題已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並形成了較爲完整的規劃。

4.我校的德育工作有着較爲厚實的文化積澱,藝術團、交響樂團、體育特色基地、素質發展報告、校報校刊等等,提供給學生十分寬廣的自我教育平臺。

5.課題組由校領導親自掛帥,由善於思考和勤於教學的年輕骨幹教師組合,由我校學術委員會成員和一批特級教師作顧問,由一些碩士、博士加盟,陣容十分強大。

6.學校每年都有專項教科研經費按課題級別下撥,課題研究經費能夠得到充分保證。

八、研究人員

1、領導小組

課題指導:高德勝

學校顧問:黃乃洋、蔡肇基、陳明芬

組長:吳曉茅

副組 長:李 敏、魏榮葆

2、研究小組

第一研究組組長:姚遐林、李宏亮

組員:張冬平、孫玉才、吳中英、劉言濤、張志軍、樊世文

第二研究組組長:李寧吾、蔣 可

組員:嚴慧英、張全華、臧 鋒、徐 娟、趙健蕙、唐 鳳

綜合組組長:吳煜姍

【第6篇】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課題,已經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正式列爲山東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今天我們召開課題開題會,對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從現在起,全面啓動課題的研究工作。

一、課題的提出

自全國“九五”規劃實施以來,全國中國小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在各級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廣大國小生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樂於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但是,也應該看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和國小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況,德育工作還不適應國小生身心發展的新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滯後,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沒有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學生年齡特點及品德形成規律的具體、連貫、層次化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單項、直接、正面灌輸或簡單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在一些學生仍然存在“是非觀念模糊、法制觀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嚴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脫節”等問題。因此,加強“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是刻不容緩的。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開展德育實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徑,本課題的意義就在於通過研究找到如何使學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讓學生信服學校的德育。通過研究從理論上弄清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瞭解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闡述學校、家庭、社會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討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科任教師之間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學校德育效果,摸索學校有效開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實踐上,一是通過研究探索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的互相促進的學生德育工作網絡機制,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形成合力,防止5+2=0現象的發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線。二是探索建立學校內部有效的德育網絡機制,學校的各部門之間、班主任與各科教師之間要共同承擔起育人的責任,要形成有機整體,協同作戰,共同開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線。三是通過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徑和方法,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警示相結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點上的個別輔導相結合,德育內容與學生心理接受性相結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線。

總之,通過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學生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或自律素質,充分保證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三、研究的目標

1、根據新時期少年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探討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新途徑,通過教育者組織的和學生自發的實踐、參與、合作、交往活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素質的.形成。

2、以全體學生爲德育對象,以班級爲單位,以育人爲核心,廣泛開展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學校真正做到“爲學生的成才奠基,爲社區的發展服務。”

四、研究的內容

爲了確保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驗前期着重抓了對德育現狀的調研工作,按學段分年級採取走訪、座談、對話、問卷等形式,摸清學生的思想狀況,切實加強新時期國小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

想品行形成規律的研究,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德育環境、德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具體內容如下:

1、從規劃德育內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規劃教育內容。堅持以“五愛”內容爲中心,以日常行爲規範教育爲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將德育內容具體規劃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行爲規範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內容,通過“集中學習、學科滲透、社會實踐、班隊活動、課外閱讀、興趣活動、環境薰陶、榜樣激勵”等渠道,將內容分解到學年、月份、周次和學科,使教育內容具體化。

(3)開展主題教育。本着立足實際,突出重點的原則,開展“月份主題、周次主題、主題班隊會、主題板報”四個主題活動。

2、從提高認識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機制。

從領導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只有人人重視,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體效應。

(1)統一領導的原則。在校長的領導下,黨、政、團、隊、班主任共同組建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實行分級包乾責任制,做到目標、計劃、方法、評價四落實。

(2)目標合一的原則。把德育納入教育、教學目標管理體系,把德育和教學工作一起列爲校長重大決策的主要內容,使德育和教學工作真正融爲一體。

(3)全方位的原則。堅持“大德育”的教育觀,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管理網絡。一是由政教處――班主任組成一個教育管理網絡;二是由教導處――任課教師組成一個教學育人網絡;三是由總務處――職員組成一個服務育人網絡;四是由少先隊――中隊組成一個活動育人網絡;五是由大隊委幹部――中隊幹部組成一個自主教育網絡。

3、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拓寬德育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方法轉變。

(2)抓課堂滲透,促進德育與各學科有機結合。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準結合點,把德育內容貫穿於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把課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之中。

(3)堅持德育人格化,實現教育活動化。針對國小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有計劃的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傳統性教育活動、陣地性教育活動、實踐性教育活動、開放式教育活動,把德育內容貫穿於各項活動之中。

(4)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種制度――家校信息通報制度、家校聯繫卡制度、學校開放日製度,做到要求統一、目標明確、步調一致、相互配合。

4、從抓常規管理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

堅持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將“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國小生守則”具體化,便於學習,便於操作。一是開展學習“規範、守則”知識競賽,堅持明理到位;二是執行“規範、守則”,堅持行爲訓練到位;三是指導“規範、守則”,堅持矯正到位;四是教師率先垂範,堅持示範到位,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行爲定勢,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5、從愛生入手,構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堅持從情感入手,着眼於建立一種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學校教育新模式,充分運用情緒、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勵性功能和動力性功能,促進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認同。

(1)廣泛開展愛心教育活動。堅持用愛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

【第7篇】中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

關於德育話題,向來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尤其是在學校。那麼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精選德育開題報告,供大家參考~

德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篇一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刻育專心於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啓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爲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爲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爲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爲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爲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爲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着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爲習慣和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爲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國小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國小生多數爲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爲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爲(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爲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2)日常行爲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爲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爲:從行爲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和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色,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國小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和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國小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四、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爲的訓練和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爲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國小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絡對於國小生行爲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國小生行爲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爲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爲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着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爲,着重進行有關國小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國小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爲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爲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爲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着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爲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通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爲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爲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五、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持,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持,爲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持、經濟支持。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指導,爲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著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盤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國小高級教師,兩位爲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xx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爲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爲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踞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和羣衆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爲先導,以實驗研究爲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爲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爲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六、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張敬鄰(淮北市教科所課題主任)

張德華(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峯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軍(淮北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盛 波 國家級課題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徑課題國小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國小德育工作,對國小生日常行爲教育有較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魏雪雁 全國xx中央電教館信息技術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信息技術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徑獎項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

歐陽麗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孫麗、張培 、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參研教師:杜淑華、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謝軍、許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並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七、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20xx年3月——20xx年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爲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啓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啓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信息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孔段成果呈現方式:1、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論文4、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6、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發佈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爲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刻錄光盤,論文編輯成冊,總結、發佈和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12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和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彙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

德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篇二

——大學,人生從這裏起航

班級:03311103 學號:11xx0849 姓名:呂乃靜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着,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註定成爲記憶中最溫暖的風景;激情,奮鬥,笑靨,註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大學聯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爲我從小就嚮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爲我曾聽姐姐說過那裏是郊區。然後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築物,越來越荒涼的環境,我的心也跟着越來越涼。終於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着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淨,讓我們更加投入於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後,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最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後,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裏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裏,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爲上大學後學習會很輕鬆,沒想到,原來在大學裏,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知識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製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穫啊。至於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最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可喜的是,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哉遊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後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鍊人的,當上之後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好多任務。之後,要想着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後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衆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幹,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幹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幹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德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篇三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世紀終身學習已呈現全球化發展的趨勢,終身學習將成爲每個社會成員共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將成爲每一個社會成員生存發展最基本權利,社會將盡其所能爲其全體成員提供學習機會和條件。江**在第三次全教會上指出: 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需求。我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 。最近,他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峯會上明確提出: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 ,爲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瞭方向。

社區教育正在成爲我國成人教育新的增長點

社區是學習型社會的基礎。社區教育的提出和實施,迴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建立學習型社會,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求的必然結果。xx年,教育部確定了北京等八個大中城市的城區作爲社區教育實驗區,啓動了社區教育的改革實驗。改革實驗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區教育以成人教育爲重點,成人教育深入社區,正在從補償性教育轉變爲發展性教育,溝通教育與社區的聯繫,以滿足社區成員多樣化學習需求。 xx 期間,社區教育理論研究已經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學術質量的成果中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中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厲以賢的《社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葉忠海的《社區教育學基礎》、黃雲龍的《社區教育的管理與評價》、馬叔平等的《論社區教育發展模式》都從基本理論、戰略規劃、宏觀管理等方面,概括了當前我國社區教育的新經驗、新觀點,並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xx 課題《面向21世紀中國社區中的終身學習的調查與研究》,運用社區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理論,從未來社會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從未來社會人的生活基本單位 社區建設出發,以問卷調查爲基礎,分析社區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變動對終身學習的影響,探索實現終身學習目標的途徑。

相比之下,社區教育在中、微觀教學領域的研究略顯滯後,與社區成員與日俱增的學習需求和積極性形成明顯反差。如何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如何整合社區成人學習過程中內外各種因素,如何組織教學,設計課程,開發教材,都面臨諸多挑戰和困惑。因此,尤爲迫切地需要深入實際,在社區教育情境中進行問題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社區成人終身學習的 應然 與 實然 。

成人學習心理研究是我國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處

國際上心理學在人類動機研究領域頗爲活躍,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模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韋納的成就歸因理論等,無疑爲學習動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國外對成人學習開展系統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相繼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論觀點。我國臺灣地區重視成人學習心理的實證研究並有豐厚的積累。國內則是進入80年代後才逐漸加以認識的,近年成人學習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層面,但對許多問題的探索偏重於理論思辨,比如葉忠海主編的《職工教育心理學教程》,探討職工學習心理基礎和準備,以及職工教育中學與教的心理學問題。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學》中,按照人的成年期發展,闡釋成人學習的心理特點和一般規律。還有《青年學習心理學》、《成人學習理論》等都主要從基本理論和知識概念方面進行闡述和論證,這些有代表性的文獻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學習的理論精華,對於學科建設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但由於成人學習者的複雜性和研究方法上的侷限性,目前鮮有量化分析的研究

中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工作報告。近年來多元統計方法的發展及計算機技術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學性,但涉及成人學習者,針對羣體學習心理的實證分析爲數不多,幾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針對成人學校的學員(比如電大、成職校),或以年齡、職業進行羣體劃分,且樣本量一般比較小,在科學解釋和理論推導上,略顯分量不足。

有關研究表明,成人學習者具有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性,有豐富且個性化的學習經驗。他們對參與社區教育的看法是什麼,成人爲什麼學習,他們想不想,願不願,能不能,會不會學習,這些問題都有待於多維度進行綜合實證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從研究成

人學習者獨特的經歷和體驗入手,瞭解、掌握他們學習的意識、學習的觀念、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準備、學習的基礎以及學習的行爲,對成人學習心理進行科學研究,有助於深化認識,克服社區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

【第8篇】離異家庭子女的德育研究的開題報告

近年來,離異事件頻發的發生,導致了離異家庭子女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那麼,作爲一名應屆畢業生,需要撰寫相關的畢業論文,應該如何撰寫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離異家庭子女的德育研究的開題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1.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離異家庭子女的德育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國外對該問題的研究已經走向成熟,已由數字統計分析發展到心理學分析,並且,各項研究由描述性轉向對應策略的尋求。而國內對此問題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多於具體的教育措施研究。

2.選題意義

近年來,在全國範圍內離婚家庭兒童數量逐年增多。據國家民政部最新資料顯示,從2002年以來,中國離婚率一直呈現持續走高之勢。僅去年辦理離婚手續的 就有178.5萬對,比上年增加12萬對。離婚率的提高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部分問 題學生的產生。他們在心理髮展、行爲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問題尤爲突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具有保障機制的家庭,孩子在雙親的愛 撫和教育下,能產生一種安全感,從而有利於孩子的自然正常發展;相反,如果家庭破裂,勢必對兒童的心理髮展、學習成績、品德行爲等都產生不利影響,而且這 種不利影響不會在短時期內消失,具有長期效應。離婚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爲當前德育工作的一個新問題,值得我們這些一線教育工作者去探討和研究。就對我 校七年級540名學生的調查來看,屬於父母離異家庭的學生有46人,佔全年級人數的8.5%,這些學生中好、中、差不等,其中學習有困難的有40人,行爲習慣不良的學生有36人,雙差生有36人。看來,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它對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維護社會穩定,降低青少年 犯罪率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爲此,特提出離異家庭子女德育研究課題。

3.研究價值

通過本課題研究, 能找到解決離異家庭子女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使他們能夠消除心理障礙,規範行爲習慣,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極大地提高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課題研究可以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方針,研究成果對學校德育有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對於扭轉學校風氣,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形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合力 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4.研究目標

4.1以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維護社會穩定,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爲主要目標。

4.2由課題研究組教師對離異家庭子女進行全面跟蹤教育,讓他們接受父母離異的現實,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矯正不良性格與行爲,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培養自信心,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進而在全校範圍內開展幫教問題學生的陽光工程活動。

4.3繼續開辦家長學校,教育家長,喚起家長的社會責任感。

4.4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促使素質教育得到全面落實。

4.5探索離異家庭子女身心發展特點的規律,研究教育規律,總結成功經驗並推廣,促使問題學生大面積減少。以人爲本,提高教育質量,促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5.研究內容

5.1研究離異家庭子女的主要行爲表現,心理特徵,總結其共性,探索良好的教育方法。

5.2探究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診療措施。

5.3根據離異家庭子女的外在行爲表現和內在的心理特徵,探索和諧、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4怎樣形成有效的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

5.5探究學校周邊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心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淨化學校周邊環境。

6.研究假設和創新之處

6.1課題假設:本課題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爲指導思想,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爲依據,關注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 們認爲,通過積極有效的幫教措施,離異家庭子女的不良行爲可以得到逐步規範,不健康的心理也會逐漸消除,爲孩子們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6.2創新之處:開展本課題研究,爲中國小全面實施陽光工程,即幫教問題學生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有科學的實踐指導意義。

7.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7.1文獻研究法

查閱報刊雜誌,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提高課題組成員的認知水平和思想意識,搞好幫教工作。

7.2調查實驗法

在七年級年級10個班進行普遍調查,研究人員確定實驗對象,對實驗對象進行全面調查瞭解,包括要調查其父(母)、鄰居、同學、班主任、任課老師等。瞭解其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特點及行爲習慣及其變化,建立跟蹤檔案。

7.3心理諮詢法

對實驗對象開展知心老師信箱活動和知心老師心理諮詢活動。對於來諮詢的同學,知心老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消除他們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成爲學生心目中真正的知心老師,進而達到幫教的目的。

7.4個案研究法

研究人員對實驗對象進行個案研究,摸清他們的思想變化及行動規律,對於他們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徵及行爲習慣展開個案研究,並採取相應措施,促使他們思想行爲逐步規範。

7.5對比實驗法

把班級中的實驗學生和一般學生展開對比,跟蹤分析研究,確定所取得的成績。

7.6滲透其他方法

研究人員可採取與實驗對象個別談話、集體座談、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或採取講座等方法。

8.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主要分爲三個階段(20xx.12-20xx.7)。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2-20xx.2)

8.1建立健全課題研究機構

①課題組成員:10人。

②選擇確立實驗對象。跟蹤七年級年級離異家庭子女。參加課題研究教師每人負責1個班級學生的幫教工作。

8.2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組織課題組教師定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 育工作的意見》以及《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心理學》、《教育學》、《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雜誌等相關課題研究資料,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爲開展課題研究作大量積極的準備工作。

8.3建立課題制度

課題組成員明確分工,堅持每月開展一次集體課題研究,每半學期對課題研究工作作出總結,並詳細、準確填寫有關表冊,做好文檔資料的整理工作。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3-20xx.5)

8.4開展調查瞭解工作

課題組成員可採用發放問卷調查,走訪實驗對象家長、鄰居、朋友、同學、班主任及任課老師,調查瞭解實驗對象的性格、生活習慣、行爲表現、學習狀況及心理素質等,建立實驗學生檔案資料。

8.5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邀請實驗學生及其父母共同參與各項活動,通過開展親子游戲,展示個人才華,參加學校興趣小組活動,講故事,詩歌朗誦、演講,談理想等各項活動,拉近離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喚起父母的社會責任感,達到對父母和孩子同時教育的目的。

8.6開展知心老師信箱與心理諮詢活動

本課題研究組所有成員都是知心老師,在辦公室門口懸掛知心老師信箱,所有參與課題研究的實驗學生及全年級學生均可向知心老師信箱投信,課題 組成員應及時回覆學生的來信,提高知心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強學生的信心。本研究也開設心理諮詢室,學生提前預約,由課題組研究成員在學校專用 的心理諮詢室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困惑。

8.7開展家庭走訪活動

課題組教師應堅持每學期走訪幫教學生家庭兩次,深入細緻瞭解其家庭生活,與其父(母)詳細交流,真誠談心,建立家庭學校教育合力,促使家庭教育對學生起到應有的作用,鞏固學校教育的成果。

第三階段:總結,鞏固階段(20xx.6-20xx.7)

8.8淨化學校周邊環境

課題組成員可依靠學校領導與公安、文化等部門聯合起來清理校園周邊環境。參與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幫教經驗撰寫高質量的論文,擴大社會影響,促使社會共同關注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達到課題研究的目的。

【第9篇】省級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一、選題緣由

1、學校學生現狀

我們學校是一所發展中的學校。34個教學班,1700餘名學生,辦學已成規模。學校地處城鄉結合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農村學生、留守學生已成爲學校受教育者的主體。他們其中一部分習慣差、毛病多。據我初步統計,農村學生、留守學生佔學生總人數的60℅左右。

他們的養成教育是當下必須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緩的使命感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感。

2、尋找空白,填補空白

我們在課題立項之前,在網上大量查找了國內學校進行養成教育研究的情況。通過瀏覽,看到鋼花學校做得比較好。但我們發現,鋼花學校在德育主題月活動、利用家長學校資源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特別是針對留守學生的養成教育研究,更是一個空白。我們進行此項課題研究,就是想在鋼花學校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養成教育內容,賦予養成教育新的時代內涵。

3、創品牌,出特色

提煉辦學理念,打造學校品牌,是我們學校當前的戰略選擇,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會凝聚成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學校教育方面的影響力,彰顯其辦學水平及辦學特色,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二、課題界定

爲避免產生混淆,特對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加以界定。

“體驗”就是通過實踐或親身經歷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它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訓練活動,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生存的一種教育過程。

“體驗式養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和少年兒童的心理、生理以及個體經歷有效創設相關的情景或氛圍,讓少年兒童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內化體驗形成個人的道德認知,並逐步積澱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最終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習慣並伴隨終生。

三、研究意義

1、是創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當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輸說服、限制防範、機械訓練,忽略了教育對象的道德思維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教育對象道德觀念的自主體驗、感悟內化,使得養成教育缺乏實效性。因此,養成教育要有實效,不僅要優化外部環境,更要變革、創新現行的養成教育方式,走進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促使其把學校提出的行爲規範和期望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2、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然要求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既是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又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標誌,更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3、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養成教育是關係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候養成的習慣決定了一個人性格。

總之,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是讓學生在教師積極創設的各種德育活動情境中,學生親身經歷,自求自得,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並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讓養成教育悄無聲息地蘊藏於這種教育活動中,以達到良好行爲習慣的形成,學生逐步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四、研究目標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進一步豐富學校德育教育內容,完善學校德育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德育教育特色。

3、拓展“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內涵,按“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從學習習慣、行爲習慣、衛生習慣三個方面研究,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調查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國小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普遍性存在的原因。

2.基礎研究: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3.主題研究:“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構建研究。

4.應用與推廣研究:制定周密詳實的研究計劃,對“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基本模式點上深化研究,面上推廣研究與應用。

六、研究方法

根據課題的性質,本課題採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獻法:本課題將對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研究。收集整理現代德育理論、少先隊體驗教育理論,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明確體驗式的養成教育的基本理念。

調查法:本課題組將調查一些家庭,通過觀察、談話等途徑,瞭解他們在習慣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全面瞭解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

個案法:研究選擇體驗式養成教育中,學生道德實踐能力提高的個案作分析、反思。

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實踐”式的行動研究法。在全校進一步進行養成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同時加以理論指導,把德育理論研究與德育實際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經驗總結法:總結歸納體驗式養成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

七、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週期爲3年,研究步驟擬分爲4個階段。研究工作由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安排、管理和落實。總體安排和進度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研究階段)(xx年5月——xx年12月)

(1) 課題研究準備。

① 選定研究課題。根據當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國小生養成教育的現狀,確定“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課題。

② 查閱文獻資料。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兄弟學校“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開展情況,找出空白,填補空白,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③ 召開課題會議。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有關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成果,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對課題研究的認識。

④ 申報課題立項。

⑤ 做好撰寫準備。撰寫研究方案、計劃、開題報告等,組織開題論證會。

(2)現狀調查研究。

① 選定相關教師代表及本校相關班級學生爲調研對象,設置調查問卷及座談提綱,蒐集統計相關數據;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3)開展課題組成員研究培訓工作。

(4)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本階段研究成果:

① 課題研究方案、計劃與開題報告;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③ 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梳理“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與新途徑。

第二階段(主題研究階段)(xx年1月——xx年4月)

(1) 針對第一階段“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和新途徑,通過實踐後進行有效性篩選與整合;

(2) 對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探索;

(3)研究出“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實施的方法、途徑及其及其操作策略。

階段研究成果:

(1)初步構建諸如思品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入境——體驗發現——體驗探究——體驗交流——體驗創新”;

(2)初步構建諸如體驗性德育教育活動的基本模式:“創設情境——自主體驗——交流評議——指導內化——形成習慣”等;

(3)“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在研究點上的有效應用;

(4)“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階段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5)撰寫調查報告《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的現狀與對策》。

第三階段(推廣研究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

(1) 研究點上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持續應用和反思提升;

(2)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

(3) 加強研究與創新,力求在以上基本模式的指導下,構建總結出不同年段、不同內容的課堂教學、德育活動新模式。

階段研究成果:

(1)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的報告;

(2)“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典型課例等。

第四階段(總結研究階段)(xx年11月——xx年5月)

(1) 全面總結“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成效與不足;

(2) 對學生三年來養成教育的大檢閱、大盤點;

(3)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4) 整理研究成果,彙編研究資料;

(5) 組織課題現場結題評審。

八、預期成果

(一)理論性成果

1.公開發表或獲得省、市級以上獎勵的論文;

2.課題組年度評選的優秀論文彙編。

(二)研究性成果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課題研究報告(包括階段性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3.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4.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學生養成教育測評報告;

5.“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的優秀教學設計、典型課例、教學反思、教學故事等成果彙編。

(三)實際效果

1.“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實際應用與推廣;

2.學生的良好習慣基本養成,不良行爲大面積糾正,班風好,校風正,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3.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4. 以養成教育爲特色的創建學校品牌,梳理出個性化辦學思想體系(包括學生髮展觀、教育觀、教育價值觀等),並創意設計出具有深刻理念支撐的校園文化。

九、組織機構及人員分工

1、課題組顧問(指導)

劉中義 常德市教科院計劃與發展研究室主任、教授

姜勝雲 桃源縣教研室主任

姚建華 桃源縣教研室副主任

周啓安 桃源縣教研室思品教研員

2、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鄒波武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校 長

副組長:朱汝諄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成 員:劉志明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吳鳳初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李華初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葛國清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教科室主任

姚志毅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師訓部主任

敬太浩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主任

袁萬春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副主任

王 芳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副主任

戴朝暉 桃源縣實驗學校 少先隊大隊輔導員

3、課題研究小組

組 長: 李德斌

副組長: 敬太浩 王 芳

主研人員: 高慶華 蔡小玲 李美芳

參研人員: 童 玲 林 峯 黃 麗 郭宏忠

戴朝輝 張馨予 姚建軍 餘明祥

4、研究小組成員具體分工

李德斌、敬太浩課題主持 負責《方案》、《計劃》的擬定,研究報告撰寫、教師培訓工作等;

高慶華 課題主研 各種調查報告的撰寫等;

蔡小玲 課題主研 負責低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李美芳 課題主研 負責中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林 峯 課題參研 負責論文、課例推選,研究資料的整理等;

童 玲 課題參研 負責一、二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黃 麗 課題參研 負責三、四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張馨予 課題參研 負責五、六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姚建軍 課題參研 活動的組織開展;

戴朝輝 課題參研 負責會議記錄等;

郭宏忠 課題參研 資料整理與裝訂等。

十、研究條件(經費的保障、設備的提供、資料的儲備、時間精力的保證、所在單位科研氛圍及技術支持情況等)

課題研究工作學校將予以大力支持,學校提供課題研究的一切經費,本課題擬投入研究經費xx0元,課題參與人員辦公室均配備多媒體計算機,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室二間,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將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外出學習聽課,學習名優學校的先進經驗;組織課題參與人員收集一批課題研究學習資料,建立課題研究電子資料庫,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充分考慮課題研究人員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研究人員的工作量,以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學校各項事業態勢良好,研究氛圍日趨濃厚,研究成果日漸豐碩,朝着市名優學校的目標邁進。

【第10篇】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精選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題目:化解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爲的方法研究

一、選題緣由

1、課題界定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是指中職生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礙和疾患及由此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和行爲。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研究就是根據中職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通過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常識課等方法,達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情緒狀態、人際關係、學習評價、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動機等幾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幾項內容,比如:情緒狀態這個維度包括焦慮、抑鬱、孤獨、敵對、恐懼、敏感性、生理反應等;人際關係包括異性關係、同性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陌生人的關係和應變能力等。

2、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是會考“雙差生”。他們入校後,心理壓力大,自卑感較重,消極情緒相當突出,具體表現在:一是有自卑心理,覺得比其他普通中學出來的學生低一等,覺得受家長、老師、同學、親屬、社會上人的歧視。二是由心理負擔,他們擔心出路,年紀尚小就要面臨人生抉擇,他們擔心中專畢業後找工作難或對口上大學繼續深造難。三是學習壓力重,中職專業課學習要求學生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要強,因而學生入職校後由於學習基礎較差,感覺學習難度大,認爲自己很笨,怎麼學也學不會,從而缺乏自信心,相繼表現出諸多的情緒低落狀況,如緊張、煩悶、焦躁、恐懼、失眠、及心理障礙等狀態,影響了學習生活質量。四是中職生比較普高生還有一個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的因素,他們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其中許多父母外出打工,他們感受家庭溫暖和教育甚少,與父母交流甚少,在心靈得不到傾訴的時候,如果缺少教師的教育引導,這些學生要麼就自我封閉,要麼就以消極的情緒進行發泄,進而出現個性偏差、網癮、早戀、休學、退學現象。

中職生正處於情緒變化ZUI爲豐富的時期,同時也處於ZUI容易受情緒困擾的時期。本課題的研究是針對當前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爲的突出表現,探索化解中職生不良情緒及行爲的方法、途徑、模式,給予中職生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幫助他們學會一些心理調節以減輕痛苦、不適的體驗,防止心理疾患的產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與學習效率,從而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理論依據:

①情緒的ABC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經過多年的心理諮詢實踐,創造了ABC理論,其基本觀點就是: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爲的結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會認爲,人的情緒的行爲反應是直接由誘發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爲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纔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爲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說由於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兩個人身上會導致截然不同兩種情緒反應。通過ABC理論,探討農職中學生不同個體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農職中學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異同,從而探討有針對性地解決途徑和方法。

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人有七個層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認知、美、自我實現,每一個層次的需要都要以上一層次的需要爲基礎,缺失和錯位都會導致心理不健全、心態的變態以及情緒的波動,農職中學生由於文化成績較差,就業壓力大,其安全感、歸屬感極其缺失,從而導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③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尹德認爲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緒。可見加強青年學生特別是農職中學生不良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研究現狀述評:

隨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有關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如雨後春筍,得到了蓬勃發展,但農村中職學校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的研究尚爲缺乏。湘北職業中專學校作爲一所農村重點職業中專,在課題研究上一直走在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的前列,在農村中職生情緒及行爲問題的研究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總結當前我校對學生情緒問題的研究,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主要表現在:

①從教師的教育觀念看,許多教師認爲提高教學效果,要使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在於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教學管理,沒有意識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的影響,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使學生積極、主動、開心地學習,這也是一種素質教育。

②從教育方法來看。過去那種粗放型、棍棒式、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仍沒有徹底改變,面對學生的消極情緒,不是去分析、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找出化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和途徑,而是強迫性地予以壓制,從而導致學生不良情緒的進一步惡化,甚至造成悲劇性事件的發生。

③從教育對象來看。作爲一所農村職校,就讀學生許多是“三差”學生,即學習成績差、學習習慣差、家庭條件差的學生。這些學生由於各方面條件差,加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使他們從小就有一種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者眼神,都會引起其情緒的波動,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何使他們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研究者們只提出了一些理論性的方法,還沒有深入探討,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二、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礎

我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予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爲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爲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20xx年至20xx年,我校年年被湖南省教育學會、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委員會評爲先進單位。自20xx年以來我校教師不斷在農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研究與實踐,先後有30餘位老師撰寫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學校編寫了適合農職學生心理教育的講義和大量的心理諮詢第一手材料,爲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2、研究力量

課題主持人:易求武,男,45歲,碩士研究生結業,現任湘北職專校長、黨總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系湖南省中職數學研究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會員、常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教研能力突出,效果顯著,主持的課題《現代媒體輔助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庫建設》獲省級一等獎,先後有《關於職高教學實施升學、技能班雙重教學模式的思考》等20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他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嚴格按照國家的課節標準開課設節,學校年年被授予省級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張家明,44歲,現任湘北職專常務副校長、黨總支副書記,系中國化學會會員,常德市化學學會理事、石門縣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特級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石門縣首屆高中化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學生理化報》特約編輯。治學嚴謹,教學有方,教學成績顯著,教研成果豐碩。先後主編和參編出版了《有機化學規律及其應用》等9本化學著作,有20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或獲獎。特別是《高中化學教學與環保法制教育》、《“3+X”高三化學總複習“練議結探”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高三化學試卷講評課的調查與實踐》等三篇論文先後在中學化學教學刊物,中國化學會會刊《化學教育》20xx年第9期、20xx年第4期、20xx年第4期上發表。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黃海涯,男,1959年6月生,土家族,湖南石門縣人,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現任湖南省湘北職業中專學校教務幹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近30年,爲高校和各級業餘體校輸送體育尖子人才近100名,多年榮獲市、縣教學比武優勝獎,1983年被評爲縣級優秀體育教師,撰寫的《初探體育教學中的寓法於教》、《淺談農村高中貧困生積極心理特徵的現狀、成因及開發利用》、《淺談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等20餘篇論文獲國家、省、市一、二等獎或發表,參與學校“寓法於教的實踐與思考”課題研究,榮獲湖南省第二屆職業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現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德育教學研究會委員,多年主持學校德育、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1997-1999年連續3年獲市級先進單位,榮獲省級安全文明校園稱號,被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進個人、多年評爲縣優秀共產黨員、綜治、普法調解先進個人、優崗、嘉獎和立功。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劉國良,31歲,中學一級教師,湘北職專辦公室文祕專幹,石門縣組織部特約調研員。教研能力,先後在國家、省、市、縣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各類文章達200多篇,撰寫的論文《運用多元智能理論

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獲二等獎,《留守學生德育工作探析》獲省級一等獎,另有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所編輯的《石門教育》受到全縣教育界的好評。多次評爲縣優秀共產黨員、優崗、嘉獎。

3、研究條件

1、專家的精心指導。我們準備邀請有關專家爲這個課題的研究進行專門的培訓、指導,全程關注指導整個實驗過程的實施。

2、我校是一所重點職業中專學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於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爲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爲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3、豐富的圖書、網絡資源。我校擁有圖書、閱覽室,有較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方面的書籍、報刊;興建了校園網,全部接入寬帶,形成了有效的教育網絡系統,研究者能從中吸收先進的教育觀念、思想和方法,充分借鑑別人的研究成果、深化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4、經費保障。學校領導班子對本課題十分重視,已決定撥出10000元專項資金作爲研究經費,用於課題研究所需的報刊雜誌訂閱、家校聯繫、教師培訓和平時開展各項活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5、有較強研究隊伍。研究人員有分管教學教研工作副校長及分管德育和後勤工作副校長,有教科室主任、學生處主任、團委書記,以及年級組長、班主任、各學科教師等,他們都是長期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研究者。

三、研究思路

1、研究目標:

通過對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問題的研究,探索與解決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途徑、模式,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農職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研究內容:

1.研究農村中職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途徑、方式、內容的差異,從而形成解決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問題的基本模式。

2.研究農村中職學校中不同類型學生,如單親家庭、特困家庭、留守學生及不同年級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產生的原因,使農村中職學校形成一套有針對性的化解學生消極情緒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3.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心理教育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優化師生關係,確定學生主體地位,把微笑與耐心帶進課堂,把民主與公平帶進課堂,把鼓勵與表揚帶進課堂,使課堂成爲學生知識的殿堂、歡樂的天堂,從而達到化解學生消極情緒的目的。

3、研究方法:

①實驗法:分別在農職中學一、二、三年級用科學方法,抽取部分班級作爲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研究。

②對比法:分別在農職中學與普通中學中選取部分班級作爲實驗班和對照班,開展研究。

③個案研究法:整理典型個案實錄,作出分析評點,研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④調查法:問卷、座談、採訪、瞭解心理健康狀況及研究效果。

⑤資料文獻法: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爲實踐指明方向。

⑥觀察法:在教學實踐中,觀察研究對象的心理有關方面的發展。

⑦課堂滲透法: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認知、情感與行爲技能。

4、研究步驟

㈠.週期:

20xx年4月-20xx年4月

㈡.主要步驟和階段目標

⑴、20xx年1月制訂方案,組織宣傳,前期準備。20xx年3月申請立項。

⑵、20xx年4月-20xx年4月

確定第一批參研學校開始研究,主要工作:

①理論學習,師資培訓;

②建立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做好宣傳,落實分工;

③選取一些班級爲實驗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保存好資料;

④結合本校實際,確定適合各級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課題,並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課題研究。

(3)20xx年5月-20xx年4月

第一批參研學校深化研究,總結經驗,召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交流經驗,出論文、個案、讀本。同時,擴大實驗範圍,吸收第二批參研學校進行研究,借鑑第一批學校的成果。

(4)20xx年5月-20xx年4月

完善資料,形成成果,申請結題,同時吸收第三批參研學校繼續研究。

四、保障措施

1、重視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近些年來,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受到相關學校和有關專家的重視,關注並參與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多,再加上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其理論基礎還是比較深厚的。我們課題組要全面學習“十五”期間國內研究的成果,爲深入開展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書刊,悉心關注國內知名專家對中職生心理問題尤其是情緒問題的研究方向,瞭解ZUI新的研究信息,掌握ZUI新的研究動態。

2、拓展研究途徑:充分利用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網上心理答疑等形式,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和引導學生提高認知、情感與行爲技能。同時不斷拓展家庭、社會的教育途徑和作用,落實“親子”教育,創設團隊心理疏導情景,加強個別心理輔導,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共同研究和化解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爲問題。

3、加強課題組織管理:成立以校長爲組長的課題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研究的領導、組織、實施、協調、彙報和總結工作,課題領導小組每月召開一次碰頭會,每兩月舉行一次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的主題研討會,每期召開一次課題總結匯報會,每學年召開一次科研骨幹教師參加的課題研究成果彙報會。會議主要是及時探討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交流研究經驗。每個研究成員以書面形式(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參加會議交流或發言。

4、加強研討、注重合作:目前,我校的課題組確立了15人的核心成員,這些成員來自學校領導層、處室管理層和不同的學科(專業),在實質性研究過程中,我們設想將其分爲三個研究小組,核心成員之間經常性地開展教學研討,交流研究心得,遇到教育研討、比賽觀摩之類的任務時,相互之間互相幫助,出謀劃策。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利用縣職教中心牽頭學校的優勢,將縣內其他中職學校吸收爲課題研究成員單位,共同開展農村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的研究,大家會聚在一起,介紹各單位的研究動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不斷擴大該課題的作用與影響。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一、開題申請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驚人發展使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物質領域空前繁榮。但是,人類卻面臨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難題。我國當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理論面臨着不容樂觀的外在環境,有識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們寄希望於通過對特色國小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發揮文化對於德育的積極干預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推進德育的深度,增強德育對學生終生成長的影響力。通過這一研究的深入,切實改善學生的生存環境,提高其生命質量,淨化他們道德成長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們在傳統與現代問題間擁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在他人與自我間追尋道德的理性判斷。這一模式的初步建構,可以爲面廣量大的國小(特別是特色國小)開展長效綜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讓德育更富“國情”、“鄉情”“校情”、“人情”,關注心靈,瀰漫久遠。

二、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有資料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德育研究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正完成向實踐的轉向;二是正走向科學化與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現出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標與方式的雙重革新。我校作爲中國特色學校,“十五”期間在學校建設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進行探新,成果在省內外引起關注。“xx”期間,我校將進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這爲本課題提供了內驅力。

教育界對國小文化涵育已成共識,但如何去推進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論界與實踐領域的薄弱點,我們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發出,特別是在國小階段,這方面研究顯得極爲急迫。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本課題重在進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義,在實踐中發揮其獨特作用。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地域文化與德育的關係更加緊密,在常態文化狀況中凸顯教育影響功能。

(2)本課題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協調各要素的關係,從而使主體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內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響和教育。涵育的含義可見《辭源》。“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養,猶涵育、薰陶也”。也就是說,涵育意近薰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養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國小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國小地域文化涵育的經驗型策略,形成一種可供他人蔘考,借鑑的常規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顧其它特色國小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

3、主要觀點:

總體界定:對關於學生與之有關的可能接觸到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響及其原因、規律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文化,主動納入健康文化滋養的要素研究。

4、創新之處:

(1)地域物態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爲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過程研究。通過研究,加深對德育內部規律的再認識,摸索現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對策。

課題研究中,根本着眼點是學生,學生德育狀況的改善是本課題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衡量我們研究成效的標尺。

2、研究方法

(1)觀察記錄法。在課題研究期間,經常對學生的言、行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並定期做好記錄,瞭解學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環境及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同時期,道德行爲的具體表現,指導下階段工作。

(2)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對實驗對象的長期觀察,並形成一定的個案,爲實驗的實施順利進行提供信息,保證課題評價的客觀性。

(3)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具體情況的掌握和控制,進行歸納,分析,綜合,使之系統化,提煉經驗,形成理論。

3、研究成果形式

(1)編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專著。

(2)優秀少年事蹟展示(新人新事事蹟材料)。

(3)地域文化涵育課程及活動現場。

(4)論文彙編。

(5)現場問卷調查。

(6)《文明風景線》錄相帶。

4、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12—20xx.2)

A、完成方案的制訂及課題申報工作;

B、健全學習研究,交流制度。

(2)實施階段(20xx.3—20xx.12)

A、組織課題人員學習相關理論,組織參觀學習,借鑑他人經驗;

B、在實施研究過程中進行階段性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不斷修正實施方案,促使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C、經常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爲歸納和分析課題提供實踐依據。

(3)總結階段(20xx—20xx.9)

彙總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做好結果工作,爲成果鑑定提供服務。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已經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陳峯,《讓務實的德育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江蘇省“師陶杯”徵文二等獎。

陳峯,《鏈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歷程》,鹽城市德育論文評比一等獎。

鮑華俊,《德育課堂實錄》,鹽城市教育局評比一等獎。

王麗麗,《德育中的留白藝術》,鹽城德育與法制網評比二等獎。

2、主要參考文獻: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導”學生成長的道德教育。

(《思想理論教育》20xx.10)

(2)吳家魁:品德主動性內化之路。

(《現代中國小教育》20xx.6)

(3)華中師範大學《文化涵育創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國教育報》20xx.10.19)

(4)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國小《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與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

參加研究的教師,長期在德育一線從事工作,在德育科研與實踐上也取得不少成績,也大量參加學校德育室的理論研究。有學科教學能手,有校刊主編,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地域文化與德育的結合實踐上均取得一定成績。所有成員均具有本科學歷,寫作能力強。

4、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經費預算情況。

學校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爲研究者的檢索資料、外出培訓和交流、學生的社區實踐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該研究得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吳興平、周衛東、王澤海、丁曉美等人的指導。東臺市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聯合會等單位提供實踐基地的支持。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1.

德育改革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江xx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在依法治國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而且,近20xx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獨特價值。所以加強德育工作的探究,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講求實效,意義深遠。

2.

中國小德育現狀急待改革。

目前,德育實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離,德育目標被無限提升,脫離主體品德心理髮展規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價值觀認識上過於強化其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等需要的工具理性價值,而忽視它的滿足主體自我完善的價值;在德育過程中無視道德學習主體性,重說教,重外爍,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觀生動性。這種忽視學習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脫離現實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後果表現爲:學生知行脫節,道德認識不能轉化爲行爲;學生在遭遇複雜道德生活時難以適應,無能爲力;學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現爲“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3.

我校現代德育教育發展與深入的需要。

多年來我校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理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爲基礎,吸收、融合現代哲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思想,對教育的德育教育開展了理論與實踐研究,意在繼承、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論,並以此爲指導構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小素質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力求在找準當前德育弊病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學習、研究、嘗試,爲改變德育現狀,增強其實效性出一份綿薄之力。同時,通過專家、研究教師、德育管理者、學生的互動融通,實現學校德育環境和成效的優化改善,並形成“體驗德育”的理論模式和管理範式。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

轉變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觀念。

德育不能僅被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學生有了相應的道德認識並不意味着必然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爲和達到社會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個被認知的受動過程,而是一個被道德主體實踐着、經驗着的主動過程;德育是主體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而非強制灌輸;德育不是外在於學生生活、外在於學生生命的東西,而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實踐、活動等融爲一體的東西。由此,德育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徑應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爲學生所喜聞樂見,易於接受。

2、

解決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的操作問題。

傳統德育過程背離人性特有的規律,無視道德學習的主體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說教,重外鑠,這種用刻板的灌輸、管理、訓練等方法,強制學生去服從各種道德規範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變,相應地,我們要使德育過程與生活過程、活動過程緊密結合,構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德育模式。

3、形成多層面全方位的體驗德育的理論模式和學校的德育管理模式環境。

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育認爲:“促進學生髮展的ZUI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的實際問題”。本課題研究以“重點高中”爲研究對象,以德育“課堂活動”爲策略,以“校本課程”開發爲目標展開。

(1).“重點高中”是範圍。作爲學校特徵之一,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重點高中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基點之一,它有別於普通高中的德育內容,課題在德育的形式與內容,如課程設置與課例方法方面,必將就“重點高中”爲本研究作一個限定。

(2).“德育課堂”是策略。將學生看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讓學生在體驗自身成功(或認識自身不足)的同時,完成教育意義上的德育傳輸,是德育科研的目標。也是新課改與新課標的關鍵。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課堂不再只是傳授文化知識的載體,更是體現教師與學生在共同探究新知、新領域、新方法時獲得的新

“體驗”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形成的交互作用下的課堂也可以成爲德育的教育陣地。本課題旨在通過尋求“德育”與“課堂”的整合,實現德育課程開發的目的。

“德育課堂”指的是以課堂活動的教學模式進行的德育主題內容的教育方式,旨在實現教師與學生在“授”與“受”的“探究”式的“體驗”。

(3).

“校本課程”是手段。後現代主義課程觀關注的是“人作爲自我的人”的一面,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也必然是個性化的。對其的開發必然服務於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的目標。“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爲基地,以教師和學生爲參與主體,有課程專家、家長、社區人士等共同參與,對課程進行選擇、改編的過程,目標是促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的充分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具體來看,校本課程開發概念應從“一個ZUI終目標,三個立足點”方面來理解:

①.

ZUI終目標: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讓學生在對話、探究式活動中“體驗”德育

②.

立足點之一:學校的特色。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外部條件和內在條件,這些條件的綜合就形成了該校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中外大量的特色學校創建的成功經驗已證明,特色課程的構建是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

③.

立足點之二:教師的個性品質必然影響着其對課程的選擇與組織。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學識方面,而且更重要的在人格方面。因此,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必須立足於教師的個性,要讓教師真正成爲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參與者,在校本課程開發和重建過程中更要充分突現教師的個性。

④.

立足點之三:學生的個性教育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於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內化爲學生內在的建構活動。而要促成這一內在建構活動的發生與完成,關鍵的是要找到

“他作爲人發展機源的‘體驗點’”。作爲個性化教育的校本課程,學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個開發主體。爲了發展學生的個性,首先要基於學生個體的經歷和體驗,把握好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把這些因素都納入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之中去。本課題旨在通過課程開發,以課程案例(以下簡稱課例)爲開發目標,在實踐德育目標序列上爲學校德育研究提供程式。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從宏觀上考察,國際教育組織和當今世界各國及地區都十分重視學校德育,無不表現出對德育改革的緊迫感,並且開展了頗具聲勢的討論。在第40屆國際教育大會上,許多國家及地區的社會人士都強調要對學生加強道德、倫理、紀律和價值觀教育。1986年國際大會明確要求,要“通過提供智育、德育、體育、美育”

等條件,來“教育青年,促進個人全面和協調地發展”。亞太地區的國家從對外開放的實踐中體會到,在重視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決不可忽視本國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品德教育。國外及地區學校的德育多以“公民課”或“價值觀”等文字表述,但其實質屬於“德育”範疇。綜觀國外及地區學校的德育工作,似有兩種趨勢:第一,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當的高度,由國家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親自提出要求或意見,組織專門機構對學校德育問題展開調查研究,然後又由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做出重大決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第二,在經濟和教育發達的國家及地區要求學校德育具有廣泛的羣衆性,並致力於把這方面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1990年2月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有總統參加的拿美州長會議,美國前總統喬治·

布什在會上發表了《美國20xx年教育戰略》的報告。報告中明確要求全美“所有學生都要參與提高和顯示良好公民意識、社區服務與責任心的活動”,“美國的每所學校都要實現無毒品、無暴力,並提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有紀律的井然環境。”美國現任總統克林頓認爲,新政權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復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從培養人開始”。

近些年來日本社會強烈呼籲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要求把加強道德教育作爲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日本在其規劃的《21世紀的教育目標》中明確指出:“只有重視思想素質的培養,才能保證人才的健康成長。”文部省在1988年度教育白皮書中強調:“道德教育在培養心靈豐富的人的過程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考察日本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對學生道德品行培養的高度重視,具有悠久的歷史。日本十分重視“養成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建立了國家主義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戰後,日本教育的培養目標一直是按照“智、德、體”的次序來實踐協調發展的。近些年來,日本鑑於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增的事實,下決心轉爲“德、智、體”的培養目標。針對青少年道德意識差的情況,文部省實行的學習指導綱要中加強了有關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內容。日本大學的教育系或教育學院的學生必須學習經專門改進的課程,即德育和專門活動以及全部規定的學科,而且必須獲得德育的基本學分。日本政府還專門撥款用於改善和加強德育工作,呼籲學校德育應與其它學科具有同等的地位。學校開設道德必修課,發給道德教科書,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日本政府建議把道德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上,並希望家庭、社會和學校一起進行綜合道德教育。日本人之所以越來越重視德育價值,注重德育投資,因爲他們認爲德育投資會給社會管理、生產管理帶來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經濟效益。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從一個新的角度解釋了來自日本的德育效益:日本之所以具有競爭優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勞動力具有良好的素質,尤其突出的是,普通工作人員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智能水平。

除了國際方面的探究外,我國也有一些地區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

1.已知省內同類課題研究尚屬起步階段。遼寧省東北育才學校在20xx年開始逐步探索“知識性德育、養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統一的“自主體驗式”

的德育模式,以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爲載體,使學生在“自主體驗”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時至今日,該校在德育管理上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在模式研究上,還沒有系統的理論成果。

2.在全國範圍內,有部分地區在此領域走在前列,開始了已些卓有成效的研究,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主要有:

“十五”期間,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態體驗:培養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體驗式道德學習的研究”開始運行。該課題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國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劉驚鐸教授主持。課題堅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以原創性理論視野關注中國德育的基礎性問題和熱點問題,聚焦本土化校本(園本)教育問題研究,深度合作並引領課題實驗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至此,已取得部分豐碩成果。

②湖南省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承擔了中央教科所的研究課題“‘教化——體驗’型德育研究”在20xx年剛剛啓動,

計劃在“xx”期間完成。實驗目的是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爲核心,形成與弘揚先進文化,構建和諧校園要求相適應,以“教化——體驗”道德教育爲基本範式的學校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此可見,無論中國小教育,還是大學教育,國外及地區的學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來越重視,這就不能不說是一種國際性的發展趨勢。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有利於改變目前德育的單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個性化發展。同時,研究與實施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與實踐水平。而且本課題研究的體驗德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理論價值: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將努力建構起體驗德育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操作模式,能充實和發展當前中國小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模式。本課題實施將爲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手段、途徑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學習已有的文獻資料,進行借鑑,並適當加以深化。

2、行動研究法:通過個案的實施並逐漸推廣,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3、問卷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家長及學生的問卷調查研究,來確定本課題的作用和實際效果。

4、經驗總結法:通過定期總結、及時反饋等方式,把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負效應與對策的研究逐一總結。

(二)、研究途徑

1、研究準備階段(20xx.10---20xx.2):建立方案,準備材料,製作課件和網頁,學習相關理論,提高理論修養,明確人員分工,完成課題研究的各項物質準備。

2、研究實驗階段(20xx.4---20xx.3):進一步進行理論學習,組織實施方案,制訂實驗細則。

3、研究實施階段(20xx.5---20xx.5):中期經驗總結、報告,提出評估考覈標準。

4、總結評估階段(20xx.6---20xx.3):總結經驗,形成成果,撰寫總結報告,邀請專家對本課題的研究進行鑑定,申請結題。

(三)、研究手段

1、活動所需條件:

(1)圖書資料(網上搜集、圖書彙總、問卷徵集等)

(2)輔導學習(參加各種研討會、請專家講座、外出學習等)

2、預期成果的形式:

論文,資料總結,班會、優質課,微機軟件,實驗報告等。

(四)課題完成的條件

課題負責人是鞍山一中校長,首席教師,從事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以多年,組織能力強,並有高度的責任感。時間上有充分的保障。

參加研究的都是一線的班主任教師,研究水平較高,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師爲研究生畢業,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同時所有的班主任教師有非常便利的條件瞭解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影響和作用,能利用有效的時機和家長、學生了解家庭教育的現狀,提供教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另外我校的班主任是屬於全天跟班式,這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時間保證。此外,我校的班主任教師經常參與各級各類的工作培訓,學校也有專業的科研機構負責班主任的培養工作,爲這一課題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大學,人生從這裏起航

班級:03311103

學號:11XX0849

姓名:呂乃靜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着,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註定成爲記憶中ZUI溫暖的風景;激情,奮鬥,笑靨,註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大學聯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爲我從小就嚮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爲我曾聽姐姐說過那裏是郊區。然後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築物,越來越荒涼的環境,我的心也跟着越來越涼。終於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着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淨,讓我們更加投入於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後,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ZUI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後,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裏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裏,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ZUI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爲上大學後學習會很輕鬆,沒想到,原來在大學裏,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知識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製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穫啊。至於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ZUI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可喜的是,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哉遊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後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鍊人的,當上之後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好多任務。之後,要想着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後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衆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幹,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幹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幹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時間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溜走,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在大學生活過了些許時日,適應了大學的學習,也養成了專屬於我們自己的一些習慣。在已經逝去了的時光中,有過遺憾,有過迷茫,有過悲傷亦有過喜悅~~但是不管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過去的翻篇就過去了!展望明天的我們都該是積極向上的,充滿激情的!我的大學就這樣過——

大二了,這一年該是充滿着挑戰的。回首昨天專業課還是欠缺了很多,看看今天,曾經落下了的一定要補上。那麼,從最基礎的抓起。魏老師說“底層的東西生命力很強”,所以大一上過的課都是重中之重。雖然自認爲那些很沒用,現在看來,當初的自己還真的是很無知與弱智。相信這一切現在意識到還不算太晚。大一最遺憾的是沒能意識到時間的寶貴,逝者如斯夫!逝去的便不會再來了,大學英語六級沒過這是自己意料之中的事。我以爲還有大二大三啊…現實卻是,每個時段都該有屬於那個時段的事情。那麼,就是自己抽出時間來學習英語,準備12月份會如期而至的六級考試。半年前就已經買了新概念3,當初就是想好好準備六級考試聽力部分的,結果是一頁沒看,聽力也敗得挺慘的。那時的我…今年我成長了,會用心去備考,而且要全力以赴爭取高分,爲了自己不會後悔。等着我!

我們專業的方向與其他班的比很簡單的,但是自己卻沒怎麼學好。這一年充滿挑戰,我想挑戰的是自己吧!高中時,班主任老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用心了用力了,其實事兒基本上就已經辦成了。老師僅僅是扶持着那些有決心去“前進”的人們,自己能在專業的領域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深度與廣度,其實完全是在憑自己以一個怎樣的心態去面對的。Not

complain!路全是由自己一個人在走,不要等到已經偏離了好遠,走錯了方向時再來埋怨老師與家長怎樣怎樣…不是別人怎樣不夠優秀怎樣怎樣,而是當事人本身是否積極主動地去爭取。性別不該成爲你達不到目的的一種藉口吧!很多標籤不是別人給你貼上去的,而恰恰是自己。這一年我要爲自己而打好專業的基礎並盡全力的去追那些跑在我前面的那一大羣人,專業課是必須要學好的,這一年。不管以後是考研還是公務員都好,但現在你的專業必須要是在自己全力以赴去學習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以後的事以後再說,既然活在當下就該活好當下。

專業與英語是兩個方面,還有的就是去圖書館借一些古典的文學作品,多瞭解一些先哲與咱國家的一些的事蹟,讀些歷史。自我認爲,大學生應該瞭解這些方面的知識。也算是自身素質的一種提高吧!大二這一年學業方面應該會這樣度過吧,生活上就會和學長學姐們多溝通一下吧,有些不懂的模糊的就會問問他們。也會接觸一些學弟與學妹,給他們指一條光明之路,讓他們學好基礎的知識。當然這一年的最終目標我想要到的是再升大三之前自己能有進軟件公司實習的能力。因爲羅老師曾經說過,學得好的兩年之後就可以在軟件公司實習。那麼我的目標,一年以後就是這個,也許現在還差得多,但是我會努力爲自己爭取。

大三的時候,應該會變得成熟與穩重了吧!我希望那時的自己會是那樣的,然後聽說那一年會很忙,要學完所有的課,然後還會決定以後自己的人生,是考研,是考公務員,還是…選擇很多吧。但現在,我只能說自己沒怎麼想好,那時我的選擇會是什麼。不過那一年我還是會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學好課程專業,然後做一些項目(這個發生的前提是大二的我打好基礎了),爲自己積累一些經驗,爲以後自己多一些選擇。時間總會有的,即使再忙的人也會擠出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還是會讀一些有助於自身修養與素質提高的書籍,陶冶情操,豐富知識。據思修老師孜勤說—新東方的俞敏洪四年讀了400本書,當然我們也許做不到他那樣優秀,但是你先不做到那樣勤奮,不爲自己多積累儲備一些知識,以後就是不想平庸也難了。計算機軟件考試,據瞭解,我們這屆的現在就已經有人蔘加考試了。那天知道這事時,有點小鬱悶,大家一起進入這個校園的—差距竟然這麼快就…那麼軟考就也放在大三開學與大二畢業的那個時段,並要考出比較優異的成績。其實也許很多事情說說挺容易的,真正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但是這個報告與其說是交老師倒不如把他當成是對自我的一種鞭策與激勵。大丈夫言出必行,應該說到就爭取做到。

大三畢業之後,我期望達到的是不管會是考研還是其他,都要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然後在做人做事方面學會踏踏實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就好。

大四那一年,應該是準備自己的論文答辯什麼的。應該還會參加計算機軟考,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技能證書。其實只要前面能打好“地基“,最後這一年就會挺愉快的,無論選擇哪方面來發展,都不會讓自己太過於頭疼。我也許會選擇考研,也許會選擇就業參加工作。公務員會考的,但不會是畢業就考,因爲我崇拜的人是周恩來總理,工作幾年之後會爲這個而行動吧!學長中有做的很好的,那個畢業講座,我收穫了很多,不管是誰,都得是靠着自己的汗水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什麼的。大家都不容易,磕磕碰碰的過來——孜勤老師說得好,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大學不是一個只會空喊口號,“我不要虛度”的地方。喊口號的人,永遠是弱者。大學也不是一個,四年來了,只知道迷茫的地方。或許,身處的大學,並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可是,我們要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不讓屬於我們的時間荒廢掉,多去做一些有益於自己於他人的事,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之道,不過在於:對得起自己,不給自己留有遺憾,在我30歲,40歲的時候,回想起來我的大學,還會有熱淚盈眶的事情

我覺得,能做到這些,就是成功,這也就是大學,交給我們,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大學就該這樣過!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夢”在心中

一、昨天

伴隨着6月8日的結束,20xx年的中國小生活結束了。而令我們嚮往的大學生活開始了。在高中,我們對大學的生活充滿了憧憬。我們憧憬大學——這個自由的校園;我們憧憬大學——這個開放的校園;我們憧憬大學——這個活躍的校園。

從國小,就被老師、家長等各類人士灌輸着各種關於大學如何美好的思想,以激勵我們努力學習,從而考上理想的大學。因此,考上大學這個夢想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隨着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多了,我自己便會思考,爲什麼要考大學,我要考上一個怎麼樣的大學,我要學習什麼專業,也許我心中有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是模糊不清的。這使我就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之中,因此我不知道我應該向哪個方向行進。但是儘管這大海如此迷茫,可我心中有着考大學這個夢想,它成爲了引領我走出迷茫的燈塔。有了這個燈塔,無論我遇到了多少個黑夜,我的終點都是明亮的。無論我遇到了多少波濤,我都會堅持走下去,因爲夢想在爲我加油。

因此,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個夢想,夢想不僅是我們海航的燈塔,更是我們航行的動力。當我們不知何去何從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夢想就會伴我們左右。夢想就在我們心中。

二、今天

在三個月的等待中,8月31日終於來臨了,盼望了20xx年的大學終於來臨了。我提前了兩天就來到了學習,帶着好奇,帶着興奮,帶着希望。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軍訓,加入學生會,正式上課,考試,同學、舍友聚會··開學到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多月了,似乎我還沒有從高中完全走出去,但是卻又和高中有很大的差別。像高中一樣上課,學習。但是卻不像高中一樣每天的固定教室,不像高中每天要上早晚自習等等。相比高中要自由,更需要的是自主。就在對大學生活慢慢的變得適應時,我發現當初考大學的這個夢想也早已經不知飄到何處了。而心中夢想的位置也空了下來。這時候的我彷彿只知道像高中一樣三點一線的生活、學習。到了上課時間就去上課,下課回來就要複習,到了考試的時間,就要爲了考試努力,學院有活動,就去觀看。從前總是自己決定這個時候需要做什麼,而現在卻變成了這會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去做,一切變得機動起來。這時的我就像漂泊在大海中的紙船,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動力。

大學的時代,是一個談夢想的時代。然而這時我的夢想卻不知道在哪裏飄蕩着。從前我會向着一個終點揚帆起航,奮力前進。而現在,沒有了夢想,我只能收起船帆,任風吹,任水打,在大海中自由漂泊。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浪費,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消耗,這樣的生活是頹廢的。

因此,夢想是我們的靈魂。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動力;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了自主。

三、明天

有時候閒下來時我便會想起小時候的大學夢,就會想起小時候對考大學的疑惑。我爲什麼要考大學,我要考什麼樣的大學,我要學什麼專業。這個問題,從前我無法回答,我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而現在大學考上了,大學夢實現了,同時這個問題也需要我來回答了,並且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爲什麼要考大學。到了大學,我發現許多同學都是在爲了考試而去學習,只有到了考試時候纔會去學習。他們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要向什麼方面發展,他們更不知道自己畢業後可以做什麼。這是因爲他們心中夢想這個位置需要填充,心中有了夢想,他們纔會主動學習,心中有了夢想,他們的生活纔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而他們現在的理想便是“爲什麼要考大學”的答案。

而我,目前雖然我會主動學習,但這不是自己心中有夢想,這只是高中時期留下的習慣,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習慣會慢慢地改變,那時的我,會變得頹廢,大學生活,對我也將失去意義。因此,我現在最需要的便是一個新的夢想,一旦有了新的夢想,我便可以再次揚起風帆,向着新的終點航行。夜深人靜時,我便會思考,我爲什麼考大學。想起以前模糊的答案,我努力的將它捋順清楚,結合自己的特長,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經歷和現在的情況。我得到了一個清晰地答案。我考大學,便是爲了我新的夢想。我要創造自己的事業——一個經營零售業的公司。這是我想要做的事,也是我要做的事。

這便是我新的夢想,大學四年,很快就會過去。相信心裏有了這個新的夢想,我的大學將更加有意義。我的航程將變得更加順利,我的航向將變得更加清晰,我航行的動力也將變得愈加充足。

四、總結

大學生活已經開始,我們要帶上自己新的夢想,向新的高度行進。在新夢想的帶領下,我們的行動將不再機動,我們的學習將不再被動,我們的未來將會充滿希望。夢在心中,大學生活正式啓動。

德育答辯開題報告——大學,人生從這裏起航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着,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註定成爲記憶中最溫暖的風景;激情,奮鬥,笑靨,註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大學聯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爲我從小就嚮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爲我曾聽姐姐說過那裏是郊區。然後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築物,越來越荒涼的環境,我的心也跟着越來越涼。終於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着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淨,讓我們更加投入於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後,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最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後,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裏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裏,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爲上大學後學習會很輕鬆,沒想到,原來在大學裏,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知識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製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穫啊。至於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最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可喜的是,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哉遊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後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鍊人的,當上之後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好多任務。之後,要想着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後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衆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幹,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幹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幹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至於學生會方面,我加入了機械學部學生會女生部,在那裏,不僅學會了寫策劃,辦活動,更重要的是認識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結交了很多朋友,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朋友多了對以後也會有好處。

入黨篇

當學校開始組織學生入黨的時候,我就積極寫入黨申請書,參加每次黨課,學習關於黨章,參加黨課考試。我熱切希望投入黨的懷抱,成爲黨的一部分,爲黨奉獻自己的一切。希望我能順利入黨,實現我的願望。

友誼篇

我真的很幸運,遇到了我的三個舍友。我們來自四個不同的省份,天南地北地聚在一起就是緣分,我非常珍惜。剛開始接觸,可能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有點不太適應。不過我的適應能力還比較強,很快我們就彼此熟悉了,組成了我們最溫馨、最和諧的宿舍。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們,讓我覺得宿舍就是我的家,讓我不再孤單,讓我感到溫暖。我還認識了好多其他的朋友,班裏的男生朋友,輔導員班主任朋友,學生會裏的朋友,社團裏的朋友,軍訓十三連的朋友,地鐵上偶遇的校友……朋友們,你們是我一生的財富,我會一直把你們放在心裏,永遠永遠。

結語篇

大學?真的不敢相信,我已經進大學半年多了!曾經那樣的嚮往,曾經那樣的憧憬,當真正踏進大學這片土地時才發現,我的人生將從這裏起航,我的目標將在這裏實現,我的夢想將從這裏放飛。大學,我來了!

【第11篇】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中職學生是我國未來勞動力重要的主體部分,中職學校作爲加強和改進我國未來勞動力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戰場,我們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個歷史重擔。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關於之論文範文。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時間飛逝,轉眼之間大學的第二學期的二分之一已經過去。站在時間的門檻上,我感慨萬千。從當初酸甜苦辣的軍事訓練,到現在有板有眼的生活旋律,點點滴滴見證了我的成長。

軍訓時,無論是體能訓練時的嘹亮口號,還是國防教育時的端正坐姿,我都從中受益匪淺;軍訓過後,我逐漸的適應了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給我以最深啓迪的是胡海巖校長在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這可以說是給我上好了大學的第一課,指明瞭我在大學的前進方向。

大學之道首先在於人格塑造,在於引導青年做人。今年正值我們學校建立70週年,我對此感到非常的自豪與驕傲。這不僅因爲我趕上了學校的盛大節日,更因有機會回顧一下輝煌的校史,穿越時空的界限,與優秀的校友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藉此滌盪自己的靈魂。

我們的延安精神薪火相傳,各屆莘莘學子始終以國家富強和民族興亡爲己任。這無形中給我一種鼓勵,啓發我要樹立遠大志向,以國家利益爲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因爲只有想的廣,才能站得高,最終看得遠。爲此,我將義無反顧的胸懷大志,時刻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及其發展動態。

同時,努力培養自己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樂於助人,無私奉獻,待人真誠,坦坦蕩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積極申請入黨,把爲人民服務作爲自己的辦事宗旨,雖然自己現在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也要盡己所能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素養,培養自己的共產主義思想觀,自己主動的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成爲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學生,努力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終生。

大學之道在於奉獻社會,在於引導青年做事。大學是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銜接的橋樑,要想在社會生活中得到良好的適應,最好要在大學這個緩衝階段做好準備工作。所以,我要首先樹立一個樂於奉獻的價值觀念和服務社會的做事準則,儘管某些事情與自己無關,但只要對學校和社會有益,我都要儘量的去做。

現在,我參加了基礎教育學院分團委組織部,感覺到了身上的那份責任。於是我時常的提醒自己要把工作做細做好,隨時爲團組織的利益與形象考慮。並且我將在以後的學生工作當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加強集體主義觀念,積極爲團組織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同時,我還參加了延河之星志願者支教部,我將繼續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積極投入到支教的活動中去,爲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獻出自己的愛心,傾注自己的力量。我將始終堅持以天下爲己任的思想,堅決杜絕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萌芽。只有這樣視野寬廣、胸懷博大,人才能活得更有價值與意義,生活才能更充實,生命才能更精彩。

大學之道在於追求真理,在於引導青年做學問。來到大學,我認爲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學習。儘管學習的時間少了,但學習的任務並未減輕。大一大二是學習基礎知識的時候,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珍惜和把握良鄉校區這一個絕佳的學習環境,努力拼搏。

雖然自己第一學期的成績不太理想,僅僅獲得了二等獎學金,但我一定會奮起直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集中精力,抓住老師講課的要點,學習和模仿老師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時刻向優秀的同學學習,善於請教他人,多思多問。毫不氣餒,毫不鬆弛,爭取以後每學期都能獲得一等獎學金。

同時,多參加一些競賽,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養成自主、主動學習的習慣。尤其是數學建模比賽,自己更要抓住機會,努力提高自己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和完全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展、鍛鍊、活躍自己的思維,克服畏難情緒,同時也要在建模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積極尋求與他人的合作,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汲取他人的思想精華。

大三大四是學習專業課的階段,我一定要體會專業技能的本質,抓住重點,不忘細節,爭取術業有專攻,並能在大四時保送爲研究生,然後再繼續深造,直至自己讀完博士。最終運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力爭有所發現,並在自己一直嚮往的網絡信息安全領域一展才華,盡己所能的爲國家的信息化發展及信息安全保衛工作增磚添瓦。

總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大學四年,四年時間不短,但也絕非漫長。在這四年中不僅要學習,更要學好習,把知識完全掌握並研究透徹,同時還要廣泛涉獵,爲今後的專業知識提供一個廣闊的背景,使自己在學習專業課時能更加的得心應手,最終爲以後的深層次研究和發展夯實基礎。

大學學習生活的重要內容是追求真理,這就要求我在熟練掌握知識的前提下,相信自我,獨立思考,敢於創新,勇於挑戰權威,崇尚科學。

此外,學會了知識只能叫做一種技術,要想把它上升爲一種藝術,必須傾注自己的感情於其中。因此,我會努力的以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融化科學的堅固堡壘,使之更好的服務於人類,帶給世界福音。

總之,在自己大學四年、讀研、讀博以至自己的一生中要堅持終身學習的思想和意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思想強壯自己的靈魂,以強烈的求知慾和飽滿的熱情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時刻不忘爲積累雄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做準備。

同時努力做到智商與情商的強強聯手,思想道德和智力頭腦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終爲自己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打好地基。萬丈高樓平地起,唯有韌者強無敵。努力拼搏,只爭朝夕。

我將以堅持不懈的奮鬥實現自己的大學和人生規劃,爲自己的宏偉藍圖秀出光彩一筆,更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

德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第12篇】文藝的德育開題報告模板

這學期,是來到北理的第二個學期了。此時冬季剛過,迎面襲來的正是大地復甦,萬物盡顯生機的初春。在這樣的一個季節裏,我們的臉上也不再是初來學校的那種生澀和新鮮感了,時間,也不應該再浪費了。

接下來,我想分爲過去和將來兩部分來談一談我自己。

過去的回憶。初時,不諳世事的小孩子呱呱墜地,純真質樸,伴着田埂路旁的油菜花海,聽着路邊老槐樹上聒噪的蟬鳴,踏着被雨水打溼的落葉,望着路旁一片茫茫的白色世界,過完了在腦中早已深深烙印的童年時光。而後,到了上學的年紀,一張張有些發黃的畢業合照,一方方在光影裏閃爍的課桌,一節節在課表裏賴着似乎怎麼等也等不完的課,一段青澀又有些懵懂的,似乎有些漫長的少年時光,到了真的過去的時候,卻似乎只是一轉眼呢。再後來,在書本堆砌的小城裏奮筆疾書,在夜深人靜的青白色燈光下強耐着睡意看着厚厚的書,在成績單後或笑或癟着嘴的憔悴臉龐,那段想來總會不自禁地微笑起來的歲月,就這樣也過去了。隨着接下來的一個漫長的暑假的離去,已見白髮的父母親人們送別了那些初時的孩子,如今,我們,已經站在了挺大的大學校園裏面了。

過去的回憶,是一座值得珍藏在心底的寶藏。

拉着父母的大手在老照片那些忘不掉的角落玩耍的日子。

和舍友們在冬夜暖意融融的宿舍裏無所顧忌地談笑的日子。

和同學們在夕陽下拉着褐色的影子迎風奔跑的日子。

和朋友們在假日裏空蕩蕩的教室中感受着窗間透過的淡色陽光,對着課本冥思苦想的日子。

和覺得很特別的女生在細雨中相視而笑的日子。

那段,很特別,無憂無慮,清澈的日子。

我是永遠都會記在心底的。

將來的打算。大學四年的生活已經八去其一,高中時,從書堆的縫隙裏面夾雜着風聲傳入耳中的那些老師說過的話,自己曾經憧憬的生活,如今看來,儘管仍是很精彩,但確實是打了不少折扣的了。曾有的種種幻想,如今成了眼前似乎可以碰觸到的現實時,終因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大多,是被時光的塵土埋沒掉了。

就這樣,過去的學期裏,自己在假期裏定下的紛繁目標,完成的,只是寥寥幾個。在此,也不提悔恨,來日再雪此恥吧。

而談到對未來的打算,我首先想談一談我對於人生的看法。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不明白自己爲了什麼而活,是很自然的。但如果我就這樣循着別人的路,跟隨着熙攘的人羣,自以爲在努力,在拼搏地前進,那就是愚蠢的了。

人,或貧或富或美或醜或善或惡,或努力或碌碌無爲地走完這一生,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在一開始走上這條生命的路,又是爲了什麼呢?

看過了很多電影的橋段,在電影裏,人的一生,短短的幾十分鐘甚至更短,就快速地被放過去了,真的很快,看來甚至讓人心驚。但如果我們真的是恍惚而迷茫地活着,到了生命最後一刻,驀然回首,這不甘心的一生,又哪裏有幾十分鐘那麼長呢?也許,感覺起來,不過就是一眨眼的時間,從生,便到了死?

這不長的時間空白,我們要怎樣填充呢?我的人生,將怎樣度過?

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裏有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已把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如果我就這樣把這番話搬來用來回答“我的人生將怎樣度過”這個問題,可以嗎?顯然是不行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第一視角,看到的人生意義都不會是一樣的。我當時閱讀至此段時,聯想到當時的情景,振奮之下,熱血激昂過,但,我卻不可能願意這樣度過我的一生的。對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我是這樣理解的: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故鄉美景皆作焦土,目及之處盡皆瘡痍,這樣的環境,人們的心,沒有餘地的,是很容易就會凝聚到一起去的,凝聚的那個點,就是解放,就是自由,就是如何讓故鄉復歸往日裏的平靜祥和。他們的萬衆一心,他們的堅定如炬的目光,透過那發黃的歷史扉頁,確實是能夠將人一下子振奮的。

但如今,環顧四周的環境,這樣的相對安靜祥和的社會,這樣的世界,我似乎可以有了選擇的餘地。

我的人生應當怎樣度過?我的人生裏面所做的事情,是於我有意義的,我便心滿意足了。

如“人爲了什麼而存在”這樣的問題,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夠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而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爲何活着,那又爲何還要活在這世上呢?就好像,我其實並不明白爲何要做一件事,但卻要隨着大部分的別人去做一樣。萬物更迭,無論人的生前有多少榮耀,最後的終點,卻都是一樣的。這樣的話,爲何我們還要苦苦放不下心中執迷的追求呢?

至此,我便是這樣認爲的。人生的最基本,也正是最有意義

【第13篇】文藝德育開題報告模板

這學期,是來到北理的第二個學期了。此時冬季剛過,迎面襲來的正是大地復甦,萬物盡顯生機的初春。在這樣的一個季節裏,我們的臉上也不再是初來學校的那種生澀和新鮮感了,時間,也不應該再浪費了。

接下來,我想分爲過去和將來兩部分來談一談我自己。

過去的回憶。初時,不諳世事的小孩子呱呱墜地,純真質樸,伴着田埂路旁的油菜花海,聽着路邊老槐樹上聒噪的蟬鳴,踏着被雨水打溼的落葉,望着路旁一片茫茫的白色世界,過完了在腦中早已深深烙印的童年時光。而後,到了上學的年紀,一張張有些發黃的畢業合照,一方方在光影裏閃爍的課桌,一節節在課表裏賴着似乎怎麼等也等不完的課,一段青澀又有些懵懂的,似乎有些漫長的少年時光,到了真的過去的時候,卻似乎只是一轉眼呢。再後來,在書本堆砌的小城裏奮筆疾書,在夜深人靜的青白色燈光下強耐着睡意看着厚厚的書,在成績單後或笑或癟着嘴的憔悴臉龐,那段想來總會不自禁地微笑起來的歲月,就這樣也過去了。隨着接下來的一個漫長的暑假的離去,已見白髮的父母親人們送別了那些初時的孩子,如今,我們,已經站在了挺大的大學校園裏面了。

過去的回憶,是一座值得珍藏在心底的寶藏。

拉着父母的大手在老照片那些忘不掉的角落玩耍的日子。

和舍友們在冬夜暖意融融的宿舍裏無所顧忌地談笑的日子。

和同學們在夕陽下拉着褐色的影子迎風奔跑的日子。

和朋友們在假日裏空蕩蕩的教室中感受着窗間透過的淡色陽光,對着課本冥思苦想的日子。

和覺得很特別的女生在細雨中相視而笑的日子。

那段,很特別,無憂無慮,清澈的日子。

我是永遠都會記在心底的。

將來的打算。大學四年的生活已經八去其一,高中時,從書堆的縫隙裏面夾雜着風聲傳入耳中的那些老師說過的話,自己曾經憧憬的生活,如今看來,儘管仍是很精彩,但確實是打了不少折扣的了。曾有的種種幻想,如今成了眼前似乎可以碰觸到的現實時,終因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大多,是被時光的塵土埋沒掉了。

就這樣,過去的學期裏,自己在假期裏定下的紛繁目標,完成的,只是寥寥幾個。在此,也不提悔恨,來日再雪此恥吧。

而談到對未來的打算,我首先想談一談我對於人生的看法。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不明白自己爲了什麼而活,是很自然的。但如果我就這樣循着別人的路,跟隨着熙攘的人羣,自以爲在努力,在拼搏地前進,那就是愚蠢的了。

人,或貧或富或美或醜或善或惡,或努力或碌碌無爲地走完這一生,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在一開始走上這條生命的路,又是爲了什麼呢?

看過了很多電影的橋段,在電影裏,人的一生,短短的幾十分鐘甚至更短,就快速地被放過去了,真的很快,看來甚至讓人心驚。但如果我們真的是恍惚而迷茫地活着,到了生命最後一刻,驀然回首,這不甘心的一生,又哪裏有幾十分鐘那麼長呢?也許,感覺起來,不過就是一眨眼的時間,從生,便到了死?

這不長的時間空白,我們要怎樣填充呢?我的人生,將怎樣度過?

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裏有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已把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如果我就這樣把這番話搬來用來回答“我的人生將怎樣度過”這個問題,可以嗎?顯然是不行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第一視角,看到的人生意義都不會是一樣的。我當時閱讀至此段時,聯想到當時的情景,振奮之下,熱血激昂過,但,我卻不可能願意這樣度過我的一生的。對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我是這樣理解的: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故鄉美景皆作焦土,目及之處盡皆瘡痍,這樣的環境,人們的心,沒有餘地的,是很容易就會凝聚到一起去的,凝聚的那個點,就是解放,就是自由,就是如何讓故鄉復歸往日裏的平靜祥和。他們的萬衆一心,他們的堅定如炬的目光,透過那發黃的歷史扉頁,確實是能夠將人一下子振奮的。

但如今,環顧四周的環境,這樣的相對安靜祥和的社會,這樣的世界,我似乎可以有了選擇的餘地。

我的人生應當怎樣度過?我的人生裏面所做的事情,是於我有意義的,我便心滿意足了。

如“人爲了什麼而存在”這樣的問題,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夠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而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爲何活着,那又爲何還要活在這世上呢?就好像,我其實並不明白爲何要做一件事,但卻要隨着大部分的別人去做一樣。萬物更迭,無論人的生前有多少榮耀,最後的終點,卻都是一樣的。這樣的話,爲何我們還要苦苦放不下心中執迷的追求呢?

至此,我便是這樣認爲的。人生的最基本,也正是最有意義

【第14篇】德育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一、開題申請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驚人發展使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物質領域空前繁榮。但是,人類卻面臨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難題。我國當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理論面臨着不容樂觀的外在環境,有識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們寄希望於通過對特色國小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發揮文化對於德育的積極干預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推進德育的深度,增強德育對學生終生成長的影響力。通過這一研究的深入,切實改善學生的生存環境,提高其生命質量,淨化他們道德成長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們在傳統與現代問題間擁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在他人與自我間追尋道德的理性判斷。這一模式的初步建構,可以爲面廣量大的國小(特別是特色國小)開展長效綜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讓德育更富“國情”、“鄉情”“校情”、“人情”,關注心靈,瀰漫久遠。

二、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有資料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德育研究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正完成向實踐的轉向;二是正走向科學化與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現出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標與方式的雙重革新。我校作爲中國特色學校,“十五”期間在學校建設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進行探新,成果在省內外引起關注。“十一五”期間,我校將進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這爲本課題提供了內驅力。

教育界對國小文化涵育已成共識,但如何去推進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論界與實踐領域的薄弱點,我們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發出,特別是在國小階段,這方面研究顯得極爲急迫。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本課題重在進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義,在實踐中發揮其獨特作用。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地域文化與德育的關係更加緊密,在常態文化狀況中凸顯教育影響功能。

(2)本課題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協調各要素的關係,從而使主體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內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響和教育。涵育的含義可見《辭源》。“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養,猶涵育、薰陶也”。也就是說,涵育意近薰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養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國小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國小地域文化涵育的經驗型策略,形成一種可供他人蔘考,借鑑的常規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顧其它特色國小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

3、主要觀點:

總體界定:對關於學生與之有關的可能接觸到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響及其原因、規律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文化,主動納入健康文化滋養的要素研究。

4、創新之處:

(1)地域物態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爲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過程研究。通過研究,加深對德育內部規律的再認識,摸索現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對策。

課題研究中,根本着眼點是學生,學生德育狀況的改善是本課題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衡量我們研究成效的標尺。

2、研究方法

(1)觀察記錄法。在課題研究期間,經常對學生的言、行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並定期做好記錄,瞭解學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環境及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同時期,道德行爲的具體表現,指導下階段工作。

(2)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對實驗對象的長期觀察,並形成一定的個案,爲實驗的實施順利進行提供信息,保證課題評價的客觀性。

(3)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具體情況的掌握和控制,進行歸納,分析,綜合,使之系統化,提煉經驗,形成理論。

3、研究成果形式

(1)編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專著。

(2)優秀少年事蹟展示(新人新事事蹟材料)。

(3)地域文化涵育課程及活動現場。

(4)論文彙編。

(5)現場問卷調查。

(6)《文明風景線》錄相帶。

4、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12—.2)

a、完成方案的制訂及課題申報工作;

b、健全學習研究,交流制度。

(2)實施階段(.3—.12)

a、組織課題人員學習相關理論,組織參觀學習,借鑑他人經驗;

b、在實施研究過程中進行階段性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不斷修正實施方案,促使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c、經常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爲歸納和分析課題提供實踐依據。

(3)總結階段(—.9)

彙總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做好結果工作,爲成果鑑定提供服務。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已經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陳峯,《讓務實的德育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江蘇省“師陶杯”徵文二等獎。

陳峯,《鏈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歷程》,鹽城市德育論文評比一等獎。

鮑華俊,《德育課堂實錄》,鹽城市教育局評比一等獎。

王麗麗,《德育中的留白藝術》,鹽城德育與法制網評比二等獎。

2、主要參考文獻: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導”學生成長的道德教育。

(《思想理論教育》.10)

(2)吳家魁:品德主動性內化之路。

(《現代中國小教育》.6)

(3)華中師範大學《文化涵育創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國教育報》.10.19)

(4)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國小《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與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

參加研究的教師,長期在德育一線從事工作,在德育科研與實踐上也取得不少成績,也大量參加學校德育室的理論研究。有學科教學能手,有校刊主編,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地域文化與德育的結合實踐上均取得一定成績。所有成員均具有本科學歷,寫作能力強。

4、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經費預算情況。

學校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爲研究者的檢索資料、外出培訓和交流、學生的社區實踐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該研究得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吳興平、周衛東、王澤海、丁曉美等人的指導。東臺市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聯合會等單位提供實踐基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