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德育開題報告精品多篇

德育開題報告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篇一

本文主要從分析德育現狀,拓展德育課題、建設教師隊伍,形成育人環境這幾個方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德育要求缺乏一貫性;重智育輕德育的傾斜價值取向;家庭、社會與學校德育步調不一;教師思想不統一,共識沒達成,德育體系沒構成;抓學習研討;抓實踐體悟;抓反思重建等,具體材料請詳見下文:

一、分析德育現狀,拓展德育課題

學校在規劃重點課題“學校整體性德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中,對“中學的德育現狀究竟如何”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深入的分析。調查分《教師問卷》、《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採用分層整羣抽樣法,選取*中學原一年級160人,原二年級150人,原三年級170人;選取與學生樣本相關的任課教師、班主任及學校德育幹部、校領導30人。調查結果均通過統計對比分析。這項調查結果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以前*中學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提供了現時的着眼點和着手點。爲此,我們對這項調查結果與分析特別予以總結。

調查結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貫性

德育目標內容缺乏一貫性。

德育工作必須要有明確的德育目標和要求,也就是說,通過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長爲具有何種道德品質的人。變動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總是浮在表面,難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導的德育目標總是變來變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緒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風。這種尚處於“他律”階段的道德行爲,一旦脫離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狀態。

調查結果2、重智育輕德育的傾斜價值取向

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成了一種普遍的傾向。從過去的“只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國熱”、“電腦熱”,人們的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識,看重分數的傾向。家長只關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視思想道德品質,高校錄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現。社會需要、就業壓力、高收入的回報,以及家長的投入與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升學競爭的壓力,這就使學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牽制。在很多學校,德育處於智育的從屬地位,評“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體性、完整性及滲透性都不能在學校工作中有所表現。因此,德育工作總是流於形式,而很少落實到學生道德行爲的改變上來。

調查結果3、家庭、社會與學校德育步調不一

學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學校內部的德育環境建設由於受物質條件的制約普遍比較落後。而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影視、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學生社會生活的領域迅速擴展,大量家長長期外出打工,單親家庭的出現,無不使學生的成長脫離了家長的正確引導,這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學校德育側重於正面教育,灌輸的是真、善、美的東西,而學生在家庭、社會卻耳聞目睹了許多光怪陸離、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這樣,學生一旦走出校園,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會時,便會感到學校、老師灌輸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顯得多麼單薄、多麼脆弱,以至於出現了“學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學生回家兩天”的狀況。

調查結果4、教師思想不統一,共識沒達成,德育體系沒構成

教師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和教育,忽視學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視作爲獨立個體,有着巨大發展潛力和個別差異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視了學生個人存在學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起不到共同發展的作用。各個環節、部門在對德育的認識上沒有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構成德育體系,形成德育氛圍。

實驗研究表明: 改進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樹立學校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已成爲擺在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學校經過認真分析,確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堅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則,“以人爲本”,樹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確立“抓基礎、嚴管理、重建設、講實效、創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學風,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爲德育工作重點,逐步完善教師德育隊伍建設,不斷擴展德育的深度和廣度,完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結合”網絡,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學校德育體系,實施德育的現代化、科學化,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二、建設教師隊伍,形成育人環境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引導者,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學習研討——實踐體悟—反思重建”爲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學習研討。

“整體構建學校德育管理體系研究”推廣實驗,要求從校長到教師的整個教育觀念進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學生的終身學習和主動發展爲基礎、以生命觀爲核心的涵蓋着目標、價值、對象、活動及管理的現代教育觀念系統,並通過積極的研究性實踐,將理念轉化爲校長、教師的不斷創新的教育教學和辦學行爲爲。因此,學校了“以人爲本、面向全體、立足終身、管有特點、教有特色、學有特長”的辦學理念。

2.抓實踐體悟。

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學能力的提高,理論學習是基礎和前提,但光憑看專著、學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通過自身的實踐和體悟,才能逐步達到觀念的內化和遷移,並將內化了的教育理念轉化爲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爲。因此我校實驗課題開題以來的推廣實驗中,十分注重抓教師的實踐體悟,一方面充分關注日常的課堂教學,通過班級的班團活動來具體指導和掌握教師日常德育管理實踐的狀況;另一方面,學校經常開展各種形式的專題研討活動來強化教師的實踐體悟,每學期以學科組爲單位開展一項專題研討,人人上德育研究課、個個班級召開主題班會,豐富的經常性的有指導的實踐活動,爲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堅實和寬闊的舞臺。

3.抓反思重建。

“學校整體性德育體系的構建研究” 非常注重教師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養。主動的反思習慣、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師自我持續提高與主動發展,成爲“智慧型”新型教師的一種重要途徑。我校將培養教師的反思和重建能力與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緊密結合,作了積極的探索:一是進一步完善了學校不僅是育人的主陣地。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學校注重研究新時期校園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教育發展的規律,研究學生的特點和成長規律;二是根據教師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筆記”,校實驗指導小組及時發現和捕捉教師實踐研究中的“亮點”,並幫助其總結,形成案例或課題,開展個人特色項目的研究;三是充分發揮教研組在培養和提高教師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獨特作用,在組內積極倡導經常性的集體反思和重建,並根據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確定新的課題研究,爲德育課題研究了更多新的內容,學校各實驗教師向學校課題組申報了14個子課題,研究的範圍涉及到學校德育管理的各個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環境,因此學校課題指導王賢銀校長了“讓校園充滿教育,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智慧促進發展”的教育思想。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篇二

一、問題的提出

1、對中央文件精神的領會和貫徹。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現約有3.67億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也於XX年9月1日正式實施。這些重要文件的出臺,無疑對中學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對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適應。

教育部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推出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加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實施,也要求按新的課程理念、新的價值取向――人格取向來重新構建德育課程結構。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教師的角色、教育教學方式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教師在實現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時,也增強了與中學生的互動,幫助中學生通過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發展能力並初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爲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提高學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踐行能力,開發校本德育課程,開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爲迫切。

3、對傳統學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諱言,德育工作仍是當前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由於校際競爭激烈,升學率成爲社會評價學校的重要標準,中學德育地位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針對性和實效性差。而且,過去的學校德育模式重視羣體、強調共性而忽視個體,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心理髮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學生不良行爲習慣的矯正問題,而教師、學校對待這些問題時,大都以正面批評、懲罰等方式,試圖通過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預,達到改變或矯正學生不良行爲習慣的目的,但實際的效果往往並不令人滿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勢在必行。

4、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現狀的審視。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着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人們原有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觀、價值觀等發生了較大變化,引發了諸多新舊觀念的衝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問題。一些社會不良現象不同程度影響着校園,給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這些不良因素不無直接的聯繫。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擾和影響。學生在道德生活中尚處於不成熟、不穩定狀態,處於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創造、由順從向選擇的轉化過程中德育研究開題報告德育研究開題報告。當我們審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現狀時,不難發現,→←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以及網吧等各類文化娛樂場所含有色情、暴力、賭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傳播,嚴重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另一方面,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慣性依然強勁,大多數學生承受着學業帶來的巨大壓力。社會問題、家庭問題以及學習問題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使他們出現了行爲習慣差、人際關係不好以及心理亞健康等問題。

長期以來德育課程的知識化、政治化傾向嚴重,也使學生的發展受到制約。在學生眼中,學校德育內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決實際的思想問題,學校德育形式“老土”、走過場、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就要求我們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5、對高中生心理特點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髮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後於生理的發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高中生思維敏銳,精力充沛,自我意識日益成熟,自主性、獨立性增強,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但他們看待問題片面性較大,自控不足,容易衝動,想和別人交流卻又封閉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導卻對他人的批評教育抱有強烈的叛逆意識。面對這樣的學生,灌輸、說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們心理特點、符合他們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發揮實效,切實有利於高中生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作爲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是目前西方日漸流行的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着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徹底摒棄以教師爲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因而必然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觀念提出挑戰,從而在形成新一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知識技能的掌握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建構,思想品德的養成同樣也需要學生參與德育過程,通過自身的活動以及與他人、與環境的互動,爲外在於自己的道德規範賦予蘊含個人色彩的意義。本課題研究的就是怎樣開闢新的途徑,使學生能切入到德育過程中,並在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從而自主構建個人道德體系。

2、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有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爲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爲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纔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怎樣讓德育活動走出“口號加榜樣”的單向的道德知識傳輸模式,怎樣採用富有成效的模式來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正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

3、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後,在教育系統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多年來,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論證、一線教師多角度實踐,我校“導師制”的內涵得到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導師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爲:平等的師生關係、互動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導師組織、共進的發展目標。“平等的師生關係”包括師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動民主,是實施導師制的前提和基礎;“互動的教育模式”是指學科教學互動和思品養成互動,是實施導師制的教育教學常態和方式;“多元的導師組織”包括校內組織全員和社區力量全面,是實施導師制的組織依託和保證; “共進的發展目標”指的是一切爲了人,爲了人的一切,是實施導師制的方向和目標。本課題所研究的 “德育互動模式”正是“互動的教育模式”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方面,是對我校“導師制”的進一步拓展和完善。

三、課題界定與模式構想

德育模式是指關於德育活動的本質特徵的簡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論系統和操作系統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動,簡而言之,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相互作用和聯繫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對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養成、發展與成熟,不是在“灌輸”中“獲得的”,而是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即互動中主體自身建構的。所以,現代德育過程的思想,特別強調民主、平等、對話與交流,即德育過程實質上可理解爲是師生之間互動互促、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廣而言之,學生個體與他人、與羣體、與家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都可以是道德養成的重要途徑。

德育互動模式是通過課程、規章、實踐、評價等途徑,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個體與周圍環境的互相影響,從而讓高中生體驗道德美感,自擬道德準則,參與道德實踐,強化道德意識,建構道德信念的一種德育模式。

德育互動模式的構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程互動模式。通過有效的課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課程,積累和整合德育資源,編制相應的教材,如名生介紹、黨校團校、心理疏導等。

(2)規章互動模式。通過學生參與擬定規章制度,形成簡便易行的德育規範,如校園文明公約、學生守則、考前誠信簽約制度等。

(3)實踐互動模式德育研究開題報告論文。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願者活動、校園論壇、學生廣播站、學生電視臺等。

(4)評價互動模式。通過學校的評教、評學、評比、評選來研究德育評價的機構設置(如自律委員會)、德育評價的形式體系(如素質發展報告書)、德育評價的過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揚生自薦制度)以及德育評價的反饋機制(如公告欄、反思糾錯室)。

德育互動模式,是對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的新發展,是培養“素質全面、特長顯著”的學生的新要求,是對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徵性描述。

“德育互動模式”課題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積澱爲基礎,以時代精神的弘揚爲支柱,積極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養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意義

南京市第一中學有百年校史,是江蘇最早的省重點中學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屬學

20xx 年8月,我校對高一年級進行了學生文明公約的態度和踐行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我校學生文明公約的主要內容,學生了解率並不太高,但贊同率較高。大部分同學對於條約的各項具體內容都很支持,只對個別表述提出看法

大部分同學基本可以完成條約的要求,但對於制定公約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對於學校組織的各項德育活動,大部分同學是支持和願意參加的,但說教類的活動最不受歡迎。對於學校組織的提高文明水平、促進自律意識的活動,同學們建議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互動性、趣味性和集體參與性。由此可見,高中學生對學校德育的形式和內容都有相當的主見,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樣以適應學生特點、符合學生需求的方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爲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畢業生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篇三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着,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註定成爲記憶中最溫暖的風景;激情,奮鬥,笑靨,註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大學聯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爲我從小就嚮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爲我曾聽姐姐說過那裏是郊區。然後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築物,越來越荒涼的環境,我的心也跟着越來越涼。終於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着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淨,讓我們更加投入於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後,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最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後,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裏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裏,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爲上大學後學習會很輕鬆,沒想到,原來在大學裏,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知識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製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穫啊。至於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最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可喜的是,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哉遊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後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鍊人的,當上之後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好多任務。之後,要想着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後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衆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幹,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幹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幹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至於學生會方面,我加入了機械學部學生會女生部,在那裏,不僅學會了寫策劃,辦活動,更重要的是認識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結交了很多朋友,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朋友多了對以後也會有好處。

入黨篇

當學校開始組織學生入黨的時候,我就積極寫入黨申請書,參加每次黨課,學習關於黨章,參加黨課考試。我熱切希望投入黨的懷抱,成爲黨的一部分,爲黨奉獻自己的一切。希望我能順利入黨,實現我的願望。

友誼篇

我真的很幸運,遇到了我的三個舍友。我們來自四個不同的省份,天南地北地聚在一起就是緣分,我非常珍惜。剛開始接觸,可能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有點不太適應。不過我的適應能力還比較強,很快我們就彼此熟悉了,組成了我們最溫馨、最和諧的宿舍。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們,讓我覺得宿舍就是我的家,讓我不再孤單,讓我感到溫暖。我還認識了好多其他的朋友,班裏的男生朋友,輔導員班主任朋友,學生會裏的朋友,社團裏的朋友,軍訓十三連的朋友,地鐵上偶遇的校友……朋友們,你們是我一生的財富,我會一直把你們放在心裏,永遠永遠。

結語篇

大學?真的不敢相信,我已經進大學半年多了!曾經那樣的嚮往,曾經那樣的憧憬,當真正踏進大學這片土地時才發現,我的人生將從這裏起航,我的目標將在這裏實現,我的夢想將從這裏放飛。大學,我來了!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篇四

一、選題緣由

1、學校學生現狀

我們學校是一所發展中的學校。34個教學班,1700餘名學生,辦學已成規模。學校地處城鄉結合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農村學生、留守學生已成爲學校受教育者的主體。他們其中一部分習慣差、毛病多。據我初步統計,農村學生、留守學生佔學生總人數的60℅左右。

他們的養成教育是當下必須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緩的使命感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感。

2、尋找空白,填補空白

我們在課題立項之前,在網上大量查找了國內學校進行養成教育研究的情況。通過瀏覽,看到鋼花學校做得比較好。但我們發現,鋼花學校在德育主題月活動、利用家長學校資源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特別是針對留守學生的養成教育研究,更是一個空白。我們進行此項課題研究,就是想在鋼花學校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養成教育內容,賦予養成教育新的時代內涵。

3、創品牌,出特色

提煉辦學理念,打造學校品牌,是我們學校當前的戰略選擇,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會凝聚成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學校教育方面的影響力,彰顯其辦學水平及辦學特色,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二、課題界定

爲避免產生混淆,特對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加以界定。

“體驗”就是通過實踐或親身經歷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它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訓練活動,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生存的一種教育過程。

“體驗式養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和少年兒童的心理、生理以及個體經歷有效創設相關的情景或氛圍,讓少年兒童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內化體驗形成個人的道德認知,並逐步積澱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最終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習慣並伴隨終生。

三、研究意義

1、是創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當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輸說服、限制防範、機械訓練,忽略了教育對象的道德思維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教育對象道德觀念的自主體驗、感悟內化,使得養成教育缺乏實效性。因此,養成教育要有實效,不僅要優化外部環境,更要變革、創新現行的養成教育方式,走進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促使其把學校提出的行爲規範和期望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2、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然要求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既是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又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標誌,更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3、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養成教育是關係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候養成的習慣決定了一個人性格。

總之,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是讓學生在教師積極創設的各種德育活動情境中,學生親身經歷,自求自得,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並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讓養成教育悄無聲息地蘊藏於這種教育活動中,以達到良好行爲習慣的形成,學生逐步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四、研究目標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進一步豐富學校德育教育內容,完善學校德育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德育教育特色。

3、拓展“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內涵,按“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從學習習慣、行爲習慣、衛生習慣三個方面研究,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調查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國小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普遍性存在的原因。

2、基礎研究: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3、主題研究:“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構建研究。

4、應用與推廣研究:制定周密詳實的研究計劃,對“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基本模式點上深化研究,面上推廣研究與應用。

六、研究方法

根據課題的性質,本課題採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獻法:本課題將對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研究。收集整理現代德育理論、少先隊體驗教育理論,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明確體驗式的養成教育的基本理念。

調查法:本課題組將調查一些家庭,通過觀察、談話等途徑,瞭解他們在習慣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全面瞭解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

個案法:研究選擇體驗式養成教育中,學生道德實踐能力提高的個案作分析、反思。

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實踐”式的行動研究法。在全校進一步進行養成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同時加以理論指導,把德育理論研究與德育實際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經驗總結法:總結歸納體驗式養成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

七、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週期爲3年,研究步驟擬分爲4個階段。研究工作由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安排、管理和落實。總體安排和進度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研究階段)(XX年5月——XX年12月)

(1)課題研究準備。

①選定研究課題。根據當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國小生養成教育的現狀,確定“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課題。

②查閱文獻資料。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兄弟學校“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開展情況,找出空白,填補空白,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③召開課題會議。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有關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成果,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對課題研究的認識。

④申報課題立項。

⑤做好撰寫準備。撰寫研究方案、計劃、開題報告等,組織開題論證會。

(2)現狀調查研究。

①選定相關教師代表及本校相關班級學生爲調研對象,設置調查問卷及座談提綱,蒐集統計相關數據;

②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3)開展課題組成員研究培訓工作。

(4)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本階段研究成果:

①課題研究方案、計劃與開題報告;

②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③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梳理“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與新途徑。

第二階段(主題研究階段)(XX年1月——XX年4月)

(1)針對第一階段“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和新途徑,通過實踐後進行有效性篩選與整合;

(2)對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探索;

(3)研究出“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實施的方法、途徑及其及其操作策略。

階段研究成果:

(1)初步構建諸如思品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入境——體驗發現——體驗探究——體驗交流——體驗創新”;

(2)初步構建諸如體驗性德育教育活動的基本模式:“創設情境——自主體驗——交流評議——指導內化——形成習慣”等;

(3)“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在研究點上的有效應用;

(4)“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階段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5)撰寫調查報告《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的現狀與對策》。

第三階段(推廣研究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

(1)研究點上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持續應用和反思提升;

(2)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

(3)加強研究與創新,力求在以上基本模式的指導下,構建總結出不同年段、不同內容的課堂教學、德育活動新模式。

階段研究成果:

(1)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的報告;

(2)“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典型課例等。

第四階段(總結研究階段)(XX年11月——XX年5月)

(1)全面總結“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成效與不足;

(2)對學生三年來養成教育的大檢閱、大盤點;

(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4)整理研究成果,彙編研究資料;

(5)組織課題現場結題評審。

八、預期成果

(一)理論性成果

1、公開發表或獲得省、市級以上獎勵的論文;

2、課題組年度評選的優秀論文彙編。

(二)研究性成果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課題研究報告(包括階段性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3、桃源縣本地區國小生養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4、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學生養成教育測評報告;

5、“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的優秀教學設計、典型課例、教學反思、教學故事等成果彙編。

(三)實際效果

1、“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實際應用與推廣;

2、學生的良好習慣基本養成,不良行爲大面積糾正,班風好,校風正,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3、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4、以養成教育爲特色的創建學校品牌,梳理出個性化辦學思想體系(包括學生髮展觀、教育觀、教育價值觀等),並創意設計出具有深刻理念支撐的校園文化。

九、組織機構及人員分工

1、課題組顧問(指導)

劉中義 常德市教科院計劃與發展研究室主任、教授姜勝雲、桃源縣教研室主任姚建華、桃源縣教研室副主任周啓安、桃源縣教研室思品教研員。

2、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

鄒波武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校 長

副組長:

朱汝諄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成 員:

劉志明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吳鳳初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李華初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副校長

葛國清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教科室主任

姚志毅 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師訓部主任

敬太浩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主任

袁萬春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副主任

王 芳 桃源縣實驗學校 國小部副主任

戴朝暉 桃源縣實驗學校 少先隊大隊輔導員

3、課題研究小組

組 長: 李德斌

副組長: 敬太浩 王 芳

主研人員: 高慶華 蔡小玲 李美芳

參研人員: 童 玲、林 峯、黃 麗、郭宏忠、戴朝輝、張馨予、姚建軍、餘明祥。

4、研究小組成員具體分工

李德斌、敬太浩課題主持 負責《方案》、《計劃》的擬定,研究報告撰寫、教師培訓工作等;

高慶華 課題主研 各種調查報告的撰寫等;

蔡小玲 課題主研 負責低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李美芳 課題主研 負責中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林 峯 課題參研 負責論文、課例推選,研究資料的整理等;

童 玲 課題參研 負責一、二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黃 麗 課題參研 負責三、四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張馨予 課題參研 負責五、六年級組的研究工作等;

姚建軍 課題參研 活動的組織開展;

戴朝輝 課題參研 負責會議記錄等;

郭宏忠 課題參研 資料整理與裝訂等。

十、研究條件(經費的保障、設備的提供、資料的儲備、時間精力的保證、所在單位科研氛圍及技術支持情況等)

課題研究工作學校將予以大力支持,學校提供課題研究的一切經費,本課題擬投入研究經費XX0元,課題參與人員辦公室均配備多媒體計算機,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室二間,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將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外出學習聽課,學習名優學校的先進經驗;組織課題參與人員收集一批課題研究學習資料,建立課題研究電子資料庫,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充分考慮課題研究人員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研究人員的工作量,以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學校各項事業態勢良好,研究氛圍日趨濃厚,研究成果日漸豐碩,朝着市名優學校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