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人間失格》讀後感800字多篇

讀後感1.14W

《人間失格》讀後感800字多篇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一

《菊與刀》的作者魯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經分析過大和民族國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當人們提及日本人時,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極爲迷惑的,‘但是,又……’等詞句……一個嚴肅負責的觀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時,是不會一方面說這個民族彬彬有禮,同時又加上一句說但是,‘他們又很蠻橫、傲慢’;不會說某一個國家的民族無比頑固,又說‘但是,他們也極易適應激烈變革’,‘……從很大程度上講,日本人既生性好鬥又和平禮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順從而又憎恨受人擺佈……’。對於日本人矛盾的國民性,早已成爲日本論著中的論述脈絡,無數的矛盾在理性思維推理下無法成立,然而卻又如此真實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大概是能證明這個命題的最有力論據。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後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爲天鵝之作。作爲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爲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_自己雖然倖存卻因爲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於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並結爲夫妻,卻因爲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後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不同於川端康成的傳統日式寫作,或是村上春樹式的脫亞派寫作,太宰治的頹廢無賴派在日本文壇上一枝獨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葉藏,顯示出的最顯著特徵就是驕傲和懦弱同時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絕一切妥協,然而卻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對大庭葉藏或者說是對太宰治的頹廢最合理的描寫。縱觀太宰治一生的經歷,對比《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兩人就像是實像和鏡像一般,不謀而合。太宰治短暫的一生中,有五次攜不同情人_的經歷(除最後一次外,其餘四次均獲救,而他的情人無一逃脫厄運),這樣的特別經歷,即使是在戰後日本作家頻繁_的怪圈下(如川斷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也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後作家羣風格紛繁複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着莫大的關係。

太宰治生於明治42年,卒於昭和23年,日本經歷着對外殖民受挫、戰爭失敗_投向美國、封建傳統社會_向現代化轉變、武士道忠誠遭到質疑等種.種創傷。人們開始對那個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頹廢。一方面,他驕傲地認爲“即使悲哀會因此尾隨而至,也無所謂,一輩子只要有過一次狂暴的歡樂就夠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只敢向上天控訴:“不抵抗,何罪之有?”

這種矛盾,造成對太宰治,或者嚴格說是他筆下的大庭葉藏的評價在學術界爭論頗大,癡迷者有之,圍攻者更是不在少數,客觀來說,即使他生前死後一直處於譭譽參半的境況,但對他的評價,還是依然需要按照某個日本作家所說的“無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李,太宰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靈魂,讓人無法逃脫”。誠然,當讀者的感情與作品產生共鳴是,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包括頹廢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筆戳向了那個時期人們心中不願意或不敢提起,卻又難以迴避的懦弱,這不免有些令人尷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對太宰治的不滿,但是回過頭想想,甦醒懦弱難道不是一種呼喚人性的行爲嗎(包括三島由紀夫本身因無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滅而選擇的_,也可以算作是某種懦弱)?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異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這樣一個人,某些時候如神一樣啓迪、解放世人的人,卻以死作爲謝幕,而不是苟活於世,究竟那一個更值得肯定一些,我們無從解答。如他所提的問題一樣:“請問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隻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二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鬱,似乎講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僞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我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人間失格,自暴自棄的代言詞(失去了爲人的資格),“生而爲人,我很抱歉”,這又是無盡的悲哀。

這種似於陰暗型的小說,亦或是過於現實的小說,人們一般是不願意去着眼的,人莫不過是理想主義者,都願意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都希望現世美好~

但若此真是常態,世間便無了類似於此書的存在!可見,生活就是如此,沒有松柏的常青,沒有生命的循環,有的便是無盡的挑戰和無駐的青春。這便是人生。

好現實的一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後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脫,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其詞了。

此外,可以說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係,從罪→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痹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一切,他以爲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一希望破滅了,並非是良子的過錯,他並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爲過於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於是後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一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於他來說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後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他對待房東家女兒和那個女學生的手段、伎倆,起先我真的感到憎惡,後來我便理解了,這便是所謂的按別人喜歡的方式來,看透不說透,沒必要搞得很尷尬,其實主要就是爲了好好的僞裝自己。

對這種怒不可言,悲不可泣的存在是滿滿的心疼。也正是這種特帶憂鬱性格帶着他走了又一條路,在路上離不開女人和酒精。人的體內藏着好幾個自己,甚至不只兩個,如同kill me heal me中一般,每種性格都是爲了保護自己。故,人都是多變的~

讀罷《人間失格》,文中有幾處印象很深,一處是靜子和繁子的對話,“爲什麼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並不是因爲喜歡才喝酒的。因爲他實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處是最後媽媽桑的一席話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並不是人們主動就願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脫方式,雖說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說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於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生活會告訴你,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後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即便如此,我們仍需要堅韌的活着,我從不認同人們的自殺行爲,人就算百般不如意,百般不順心,但是自殺是一件很愚蠢,很不負責的事情,如果現在你很痛苦,那就活着吧,體驗這一切,今後或許你所遇到的事情都會是美好,差也沒有關係,正所謂,無痛苦,不人生!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三

故事是由三張照片引起的,上面留下的是“大庭葉藏”幼年,青年,壯年的人生痕跡。自然,也暗藏着作者的前半生。

他出生在日本東北部的一個世家中,從小膽小,怯懦,對世間的一切都十分不解,天真的外表下本該是歡笑與遊戲,可他自己卻自行戴上了耍寶搞笑的面具,透過外表下窺探心靈,卻發現他只是爲了討好這個將要摧毀他的世界。

他在家之時,做的幾乎爲違心之舉。過年時,家父要爲孩子們採購禮物,便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心願單。他並無所求,準確的說是沒有自己的思想,於是父親對着他問想不想要舞獅,他莫不作答。可是當別人都睡去時,又偷偷往心願單上寫下“舞獅”二字。他的靈魂無慾無求,寫下那二字只是爲討父親歡心。他具備了那個年紀不該擁有的“欺詐”的人格。

而後,便開啓了枯燥的校園生活,還是一樣的耍寶,一樣的作文逗樂衆人,一樣的討好這個世界。這是出現了一個“竹一”看透了他這所謂的“意外的搞笑”。使他感到大事不妙,便想着避開他。可也許是上天開了個玩笑,使他們越相互避又相互靠近。對他來說“竹一”是“知己”亦或是“天敵”。“竹一”的預言也幾次改變他的人生。

“女生一定很容易迷戀上你”。“竹一”的預言斷定了我生活的走向,“殉情”,“自我放逐”,“酗酒”,“自殺”,“藥物麻痹”,無一種墮落不是由女生而起,當然其中最多的還是他自己對於生的無知,對死的無望,對世間的迷茫。人格一點點的支離破碎,以酒精及藥物來麻痹痛苦現實中的人生。他所喪失的是人的“天性”“本能”,一天天苟活於世,人格早已失去,他所透支的,只不過是殘缺的生命。

最後,他被“親人”送往一個沒有女人的地方(他自己所要求的)——精神病院。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四

我開始對這個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發現他其實並沒那麼可怕。

書中寫的是一個人從小就努力的去討好別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毀滅,在文章中作者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與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之中。其實在書中的一些情節也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現實中的生活。

雖然書中寫的葉藏過的是充滿可恥的一生,但是在他自我否定的過程中,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這本書中承載了作者的一生經歷與思想,書中的葉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作文的淺薄,又不斷被朋友利用,卻認爲妥協退步纔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爲了混跡世間學習人性的種.種卑劣。

其實我認爲葉藏的一些做法雖然讓他走向毀滅,但是他的做法卻不是無緣無故,而是爲了迎合,爲了更好的去和別人相處,雖然“人們”都在說要做好自己,無關別人,但是誰又能真正的不在乎別人呢,所以作者在做一些“人們”所不認同的事的時候,應該錯的不是他,而是整個世界。

在最後我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着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向往。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五

總有人認爲,葉藏,太宰治的縮影,是頹廢,不堪的,“因爲我更像一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個人,但社會卻一直將我當做一個怪物。”他那樣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謂的處世之道教養出的做戲的習慣,僞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應該討好的人,這個碰着棉花彷彿也會受傷的謙卑的人,只能用這種做戲的方式,保留他那顆聖潔純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間失格》描述的不是頹廢的精神,而是極度的理想主義、因太過高尚而迎來破滅的理想主義。

殘缺的人醜陋,試圖邁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卻只能邁向毀滅。因爲他太過敏感純粹,所以,註定孤獨,註定,他邁向毀滅。

他清晰的感知到這個世界的冰冷,他說:“人啊,明明一點兒也不瞭解對方,錯看對方,卻視彼此爲獨一無二的摯友,一生不解對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還要爲其哭泣,唸誦悼詞。“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

往並一起自我作賤——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的真面目。”也許他的看法太過偏激,世人麼,總是相信時間有真情和溫暖的。可是我們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離合,最終,仍舊是孑然一生。沒有人會將胸膛剖開,將軀體內的陰暗祕密全數交予他人,只是爲了一生中那個短短的瞬間能夠感到絲毫的被在乎的溫暖,略微帶些自棄意味的選擇輕信。葉藏不願意輕信,脆弱單純的心靈豈能接受隨時而來的打擊。

又或許因此,他總是站在世界之外觀察着周遭的種.種,“沒有人在遭受別人責難與訓斥時,還能愉快起來,但我卻從人們生氣的怒容中看到比獅子、鱷魚、巨龍更可怕的動物本性。平時他們都將這些本性隱藏着,可一旦找到機會,就會像那些在草原上溫文爾雅的牛,忽然甩動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他的感知,就如同神明,又或許他就是神明,如果真的有神不小心掉入人間,一定不會像任何宗教裏所描述的救世主那樣聖潔、堅強、慈悲,而是像他這般這樣陰暗、扭曲、脆弱,又在自己的領域裏固執執着。

他缺少人類跟動物共有的最根本的執念、對於生存的慾望。在他父親問他想要什麼時,他無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快樂”。世俗的、對於“物”的慾望,他完全欠缺。的確,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類社會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騙上。之中能開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麼也察覺不到,就是聰明到學會了麻痹自己。葉藏卡在兩者之間。他聰明得恰到壞處——看了清一切,卻無法麻痹自己。也許酒色的溫柔,正是一種良藥吧。

直到他遇見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種安慰與平靜,死寂之前的平靜。在好子被侵犯之前,葉藏把自己的痛苦歸於他不能相信、依賴人類的這個個人缺陷。這個信念同時也成了他對於世間、對於人類最後的希望——不是人類無可救藥,錯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這麼想而活下來的。當信賴天才好子的信賴被玷污時,他最後一絲希望也隨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沒有指標的荒野。“難道信賴也是一種罪過嗎?”之後,葉藏終於步向完全的毀滅。他沒有反抗,所以被關進了在精神病院裏、變成了瘋子。“不抵抗也是一種罪過嗎?”

太宰治用書里老板孃的一句話結束這本小說。“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爲人機靈,只要他不喝酒的話……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一個向神一樣的好孩子。”葉藏喪失作爲人類的資格,不是因爲他卑賤醜陋,而是因爲他像神一樣高尚。他只是一個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純粹的人類,因爲太過純粹,而被醜惡的人類社會扼殺。對於神來說,人間無疑是個地獄,因爲在心裏埋葬着最絕對最純粹的理想論,所以才更加無法忍受着世上的醜惡。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吧。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六

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可以讓人感到深深的壓抑,如同被鬼壓身一樣,喊也喊不出來,動也動不了的恐懼,《人間失格》絕對可以排進前三。人間失格的色調是暗淡無光的,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以至於竟然不能一口氣讀完,我必須要歇一歇,緩一緩,帶給自己的衝擊實在太大。讀書最怕的是和作者產生共鳴,因爲那樣你一下子就陷進去了,無法自拔!

小時候的葉藏是一個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齡人所沒有的敏感。雖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間,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離羣索居的,與周圍的人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觀與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觀都大相徑庭,併爲此而徹夜難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這種狀態,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是離經叛道的,一旦他表露這種想法的話,大概會被人當做精神病人送進冷冰冰的醫院吧。

他決定扮演一個小丑,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來取悅這世上所有的人,自己的親人朋友,自己的老師同學,乃至周圍的各種形形色色的所有人。讀到這裏,心真的很難不痛,這本不是一個孩子應該承受的!不知道他的這種想法從何而來,消極悲觀,你可以賦予他所有你能想得到的負面詞彙,這或者已經註定了葉藏以後生命的悲劇。。。我們無法去同情葉藏,因爲你一旦開始同情,便代表着你開始思考,思考過後,你會駭然發現,你與葉藏並無不同,每天都帶着一張假面具,過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日子,無時無刻不在看着別人的臉色過日子,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無時無刻不活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累不累啊……

長大後的葉藏越發的頹廢,逃課、酗酒、抽菸、娼妓,糜爛的生活像極了我們眼中壞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來越深了,終於在某一天,與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葉藏還活着,只是這種活着真的是葉藏所需要的嗎?行屍走肉一般卑微的活着……除了壓抑,還是壓抑,找不到別的形容詞更能形容讀人間失格的感覺。

與其說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最後的遺著,不如說這是他留給這個冷冰冰的世界的遺書更合適。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藉大庭葉藏的獨白表達他的人生與思想:「信賴是罪嗎?」「已經沒有回頭路了,不論怎麼做,做什麼,都只會徒勞無功,只會讓人覺得更差恥吧了!」「苟活著就是罪惡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或是自己心裏,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著。問問老天:不抵抗是罪嗎?」

非常沉重的獨白,是人生絕望的極致。太瞭解人生,也就絕對悲觀。這也許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劇。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選擇。與他相比,我還是更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幸福的人,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每一個關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選擇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纔是生活!人間失格,讀過便相當於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過後,依然要重複着日復一日的生活,並告誡自己,要好好的活……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七

《人間失格》是躺在書架裏好久的一本書,翻了幾頁,深感壓抑,便再沒有讀起。直到前幾天學弟說他在讀,又恰好成立讀書小組,便又和這書重逢。

坦白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是在看葉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顧和剖析過去的我。這一過程是痛苦而艱難的,卻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於在讀的過程中,我一直都在問自己: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過去?假若你也曾有過一段晦澀孤寂的時光的話。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鄉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飯,就儼然成了一種儀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定的時間內聚集到陰暗的屋子裏,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慾,也得低着頭,一聲不吭地嚼着飯粒”,如此壓抑的氣氛導致他對用餐時刻充滿了恐懼。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恐懼和渴望?也許是因爲生來就體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陰鬱,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只畫地爲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人之初,性本善,他從書本中學到的絕對的善惡是非中爲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並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例如當他看到大人們若無其事的虛僞做作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不知道怎麼做纔是對的,正常的。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衆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視人間,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間。他的潛意識裏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痛苦。頗有種衆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爲的。

如果用一個詞去評價葉藏的話,那就是“混沌”。如葉藏一樣的人的共同點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害怕受傷,極度恐懼人際關係以至於處理時戰戰兢兢,自我認同感低。然而,在面對與自己價值觀全然不同的人間,有的人選擇了極端對抗,可想而知撞得頭破血流;而葉藏選擇了僞裝自己,討好別人,努力做一個能夠融入人間的正常人。而正是這種僞裝和偏執,讓他始終遊離於人間之外,且日日掙扎靈魂難以救贖。蘇格拉底說,要認識你自己,這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而葉藏,很可悲,他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客觀的認識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餓不餓,他的一切都依附於別人的喜歡,別人的要求。可憐,可悲,可嘆。

可我也曾有過那樣一段艱難的時光。只不過我選擇的是對抗,固執己見。現在看來,大概年少時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壞事。若不殘酷,哪得頓悟。若是像葉藏一樣不斷地僞裝和逞強,終有一天會不堪負累。許是和葉藏有過相似的經歷或者說心路歷程,讀書筆記·所以閱讀手記的過程中我十分理解他,但我卻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葉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個小圈子裏,他的所有痛苦掙扎都是真實的,痛徹的。可是,在外人看來那就是一種不知所云的矯情,甚至當你走過那一段路再回望的時候,也會罵自己一句傻比啊我當時都在想些什麼。可我也明白走出來有多麼不容易,那是一段多麼黑暗無助的時光。

我很遺憾,葉藏沒有和這個世界和解。葉藏最後感慨他失去作人的資格,是他在做出了那麼多努力之後發現,他終究還是無法做一個正常人,他的靈魂依然無法得到救贖。更可悲的是,這些並非是別人的過錯,而是他自己。是他的靈魂出了問題,難以修補。這無疑是最絕望的事情。就好像一個完美主義者看到自己忽然殘缺的身體,難以挽回的那種悲慟。他再也沒有勇氣,也找不到辦法去融入人間了。

而我,以一個曾經的病友,現在的勝利者的姿態,不能去盡更大善意的理解和心疼葉藏,多了些許漠然,這也是我的悲哀。可我也慶幸,有時的漠然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它,並不以它爲恥。畢竟,我只是芸芸衆生中的一俗人啊。

願所有迷茫的人,堅定的做自己,都能夠與這個世界和解。快樂的生活。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八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走飯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這樣輕鬆自然的談論死亡,彷彿在談論一日三餐、週末旅行。

生存並且不厭惡自己,並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這種東西,與生具來根植於一些人的心裏。時值四月,張國榮先生已經離開十四載,十四年前,他在遺書中寫下:“我一生沒做壞事,爲何這樣……”

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並不是每個人的理想都有珠光寶氣的光澤,魯迅先生在《病後雜談》中寫到:“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着,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白海棠”。如此陰暗的理想,聽起來卻不覺反感,“扶白海棠吐血”,竟有了些雅的味道。

相比之下,太宰治先生的理想就不僅僅限於“吐半口血”了,他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打開太宰治先生的履歷,除了獲獎,便是自殺未遂,直到39歲那年他終於如願以償。我沒有考證過太宰治是否真的患有抑鬱症,但毫無疑問,他的文字裏透着抑鬱傾向。人們說,這是“無賴派”文學。

太宰治的人生信條可能就是:如果沒什麼事的話,那我就去死一下。

第一次自殺,太宰治20歲。他在寄宿的家中服下大量的安眠藥,卻因爲未到致死量,自殺失敗。研究者說這次自殺是因爲他的學業不佳。

第二次自殺,時年21歲的太宰治與銀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這次同樣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情人離他而去,太宰治卻被救了回來。這讓他一生都覺得揹負罪責。

第三次是太宰治26歲時,學業門門掛科,畢業希望渺茫,報考報社不及格,絕望之餘,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殺,可是上吊的繩子卻斷了,太宰治悻悻而歸。

第四次是在1937年春天,得知妻子與人有染,他悲苦憤懣,帶着妻子前往羣馬縣水上村谷川溫泉,打算兩人結伴共赴黃泉。這次兩人也因藥量不足致死而倖存了下來。

連死都死不了,我有何用?

最後一次,就是1948年6月13日與山崎富榮的情死了。那時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人間失格》剛剛成書不久,太宰治已經開始屢屢咯血,病情惡化。據說投水之前,二人還服用了氰化鉀,看來這一次當真是決意赴死,39歲的生命,終於如願。

對於有的人來說,相比活着,死亡真的不可怕。

讀《人間失格》,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掙扎與痛苦。然而卻絲毫不覺得同情,因爲“同情”總是給他人,而《人間失格》裏的種.種陰暗,總有一款適合你。就像張國榮先生在《異度空間》中所飾演的心理醫生,以爲看到的是“他人即地獄”,殊不知,自己纔是地獄。

我們每個人苟活於世,除了見諸於朋友圈的種.種正能量,總還有更多的陰暗情緒纏繞着我們。有時候你隱隱的感覺到了它,卻又難以具體描摹,甚至不敢面對,便放它匆匆溜走,如果你不幸並非生性樂觀之人,那麼諸多頹喪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在你內心肆虐。後來那些遊離的陰暗情緒在深夜流出你的腦海,幻化成一本《人間失格》。

對內心世界採取幾近白描的方式,毫不掩飾的告訴這個世界:我就是這樣卑躬屈膝的一個無賴,我過着混亂的私生活,沒有責任感,面對現實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我頗有才華卻不願有絲毫進益,我面目可親卻只是混吃混喝的皮囊……我唯一熱衷的事情便是死亡。

葉藏(書中主角)說,他是用“丑角精神”作爲對人最後的求愛,可他其實根本不會愛,因爲他缺乏袒露自己內心,或是探視他人內心的那點勇氣。葉藏在小的時候發現,自己佯裝一個蠢貨的時候,貌似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與喜歡。於是他便走上了耍寶搞笑的道路,甚至當他發現“模仿勞埃德和大家寒暄的樣子,她們笑得更歡暢了”。從那往後,每逢鎮上播放勞埃德的電影,葉藏必坐在臺下,偷偷揣摩他的神情舉止。仔細回想的話,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都遇見過這樣依賴耍寶搞笑博得他人認可的人?甚至我們自己,是否也在某些時刻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站在高處的時候,莫名期盼自己會突然跌倒。

所以我們總是聽說,真正的喜劇大師,臺下總是沉默寡言,而真正出色的喜劇,都有那麼一絲悲涼的味道。陳奕迅的《浮誇》被很多人翻唱,我總以爲最出色的是王祖藍那一版,除卻技巧,我想是因爲王祖藍更能理解歌曲中所描述的“丑角精神”。

我沒有能力分析這種行爲背後的心理機制到底是什麼,就像我無法真正理解太宰治爲什麼如此執着於死亡。因爲在他人的記憶裏“我們所認識的阿葉非常率真機靈,若是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像天神般的大好人呢。”以及“我早就注意到你了。對,就是這種靦腆的笑,這是大有前途的藝術家特有的表情哦。爲我們的相識,乾杯!小娟,這傢伙是個美男子吧?可別被他迷倒哦,都是這傢伙來了畫塾,才害我淪爲第二美男子啦。”

可是,這些根本無法填補心靈上的空缺。太宰治說,沒辦法,我只是想死啊。

這是一個暴露負能量會被咪蒙小姐罵翻的時代,我們太需要顯現自己癡迷於讀書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確了,沒有人敢像《人間失格》一樣,把陰暗的自己撕碎了給別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在凌晨三點和太宰治來一次精神碰撞,那麼你不願意再佯裝幸福。談到人生的真實狀態,我在本書裏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現在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只是一個談不上幸與不幸的存在罷了。何爲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涼。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九

讀完太宰治的書《人間失格》,這是兒子要求我給他買的書,看了說大吃一驚,爲了避免兒子正因不恰當的閱讀選取而影響了人生導向,我義不容辭的在拿到書的第一時刻自己先行閱讀。書裏有一句十分經典的話“生而爲人,我很抱歉”兒子說他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動的哭了,正因他似乎讀懂了太宰治的無奈和痛苦,他很期望我能閱讀這本書,並且期望閱讀能夠給我帶來關於人生的思考,當然,所謂思考那是必然,但是我更關注對兒子思想軌跡的瞭解,因此,他讀的書,或者是他推崇的書,都是我必須要讀的。

人間失格,即喪失了做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的自傳體書札,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絕望,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整本書充滿壓抑和生活的混亂,正因無法理解自己生而爲人的現實,使得葉藏一向生活在一種_和抽離的狀態,也基於此,似乎他一向在生活的窘困之中無法自拔,金錢是永遠沒法解決的問題,輾轉在一個又一個女生之間,藉此虛度生命,但並沒有哪個女生能夠令他找到生命的好處。他內心善良,總覺得他的行爲似乎在對他人造成傷害,於是一次次的離去,但又總是無法逃脫命運的咒語,生活中永遠是女生,能做的就是不斷的用酒精醫學專用自己,不斷的把所有的東西送到當鋪去,拿到的錢再變成酒,如此周而復始,最後淪爲一個喪失行動力,靠畫低級的漫畫掙錢,靠自己的臉面去賒賬的男生。爲了生存,甚至於爲了嗎啡,總之,只要某個女生有什麼他需要的東西能夠給予,他都能夠出賣自己的性和身體,在這本書裏,不斷的在看到這個苟活的男生內心世界的掙扎與一次次的崩塌,從書的最開始,我甚至於沒有搞清楚爲何,他會有那麼強烈的人間失格的感受,這個世界真的不屬於他嗎?爲何從幼年懵懂期的照片上,他就找不到內心真的歸屬?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並不知道來到這個世界的好處何在,但有些人在發奮中奮鬥中尋找生命的好處,有些人卻從很早就開始正因迷茫而放下,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樣的安排,令這個原本富有才華的男生,這個臨死但是才38歲的男生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愴?好在最後,他最後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_身亡,生而爲人,他很抱歉,但是死去的太宰治並不知道,他選取_,會對更多的人抱歉,總是說_是最不負職責的選取,就算是在宗教裏面,_的靈魂也是無法解脫的,而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靈魂又是否能夠逃脫那縱身躍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課總要做完,沒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級的悲哀吧。

兒子和我說起所謂的“日,本性”,就是日本人在戰後所謂的_妄想症,他們喪失了戰前的勇猛和勵志,總覺得自己是罪人,那種根深蒂固的感覺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而那個1948年就_的太宰治是不是也與生俱來的有所謂的“日,本性”呢?

這是一本需要帶着自己堅定的價值觀去閱讀的書,貼合日本文學一貫的寫作手法,有超多的內心描述,讓人沉溺其中感覺世界都灰暗起來,我不知道兒子的年齡看了這本書會有怎樣的體會,還是期望他能夠多一些思考和決定,而不是陷入其中,好在一齊買的還有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在談什麼》,至少這是一本用心向上的書。這是兩本在他們同學中間廣泛傳播的書,也期盼這些日本的文化能對他們這一代有正面的影響。

《人間失格》讀後感範文十

【最精彩的悲劇】

把每個明天當做世界末日,從現在起邁出第一步——題記。

初次聽聞這本書,是在與朋友的一次閒聊之中,隨後對這本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邊去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抱着極大的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細細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單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爲搞笑;也行因爲怕父親掃興而在半夜潛入客廳在父親的本子上寫上‘獅子’二字,只爲不讓父親因自己而掃興……”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爲掩蓋自己的憂鬱和敏感,僞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他對這個世界太過畏懼,認爲世人比獅子、鱷魚甚至恐龍都要可怕。他曾說過“面對世人,我總是怕到發抖”他太過敏感,太過小心翼翼,以至於最後被送進了瘋人院。面對世人,他總是怕到發抖,而面對這個世界,他又何嘗不是呢。

也許有人會認爲太宰治不過是因五次自殺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認爲他的作品中傳遞的是使人愈來愈消極的負能量,可當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時,纔會發覺他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他的一生,一個使自己絕望的人生。當自己讀過他的三五本書後才發現他的作品並不是以“罪”“惡”“罰”爲主題創作,反而是以“愛”與“善”爲主題創作。他寫每本書的目的都不是爲讓讀者致鬱自殺,而是使讀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贖,不落到與自己相同的下場。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覆的變,反覆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你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着,就像是站在一臺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裏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在我眼中,《人間失格》或許就是在闡述這樣一個道理。

當世人知道書中的葉藏被送入瘋人院時,書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於了他的第五次自殺,我想這或許便是最精彩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