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32W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精品多篇】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100字 篇一

中國是一個擁有着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漫長燦爛的五千年文明中流傳下來了很多經典的思想以及典籍。其中有這麼一個長達幾百年的征戰史,也正是在這段崢嶸的歷史階段,人才輩出,思想膨脹,百家爭鳴。這段時間就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這段連年戰爭,諸國征伐,民不聊生的時代,無數有志之士運用各種辦法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因此形成了與東周國內割據一方的諸侯國一樣的各個學術學派,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學術成果,以及文化名人。典籍有儒家的《論語》、《春秋》、《孟子》等等;道家的《道德經》、《莊子》等等;墨家學派的《墨子》等;還有兵家的《孫子兵法》等等。學派以及典籍之多不勝枚舉。我想作爲一名有知識、有文化、有素養的當代大學生,應當好好學習一下中國古代的這些經典名著,因爲這些作品出自那樣的一個戰亂年代,人們常常對明天的太陽不抱希望,然而在這樣一個生死不由自主的年代,他們能夠更加看清人生的意義,更加明確生命奮鬥的目標,更加註重國家的一統和興旺發達。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思想,並不是過去的東西都是腐朽的,也許他們的思想能夠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在寒假期間我看了一些諸子百家的經典,其中認真學習了道家的《道德經》,雖然理解了不少道家的思想,但是老子高深的古典辯證哲學思想並不是光看這些文字以及一個寒假的時間就能理解透徹,並且運用於實際的。

讀《道德經》,首先就是要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老子自己就說過,“道”這東西,它大大超越了知識的層面,所以我們不能用已有的知識來理解、來衡量、來解釋,我們必須要突破知識的限制,隨老子一起站在局外來看這個世界,因爲只有這樣我們的視野纔沒有死角,我們才能夠理解“道”的永恆。然而這個在看《道德經》前就應該有所準備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所以無數人都看不懂,完全無法理解,於是自下定論,認爲這是老子的一出惡作劇,故作玄虛。

在有了這樣一個大概的理解準備後我們再看《道德經》,於是可以感到,老子的思想是圍繞着“道”這一觀念展開的。老子所說的“道”,並非人們通常所講的道路、規律、天之道或人之道,而是既“無名”,又“有名”的一個實體。他所說的“名”,也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名稱或名字,而是與實際內容相對應的形式和形態。老子的“道”一方面“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寂靜無聲,空虛無形。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一實實在在的事物,有具體的形象。顯然,老子所說的“道”是一客觀存在的實體。這個渾然一體、不可割裂的東西,先於天地而生。它獨立存在,永遠也不會改變。它具有實體及其法則或規律這二方面的意義。

老子認爲,“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實可信的事物的本質。“道”產生萬物,萬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實可信的事物本質。“道”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又向它迴歸。“道”好似萬物的宗主,它是萬物的匯歸之地,萬物都歸附於它。“道”在萬物中的體現稱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的樣子,一切以“道”爲轉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寧,神得到它就靈驗,川穀得到它就盈滿,侯王得到它就成爲天下的君長。“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縮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規律的代名詞。

“道”又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有名”是萬物的根源,天下萬物無一不產生於天、地這樣的具體的有形之物;“無名”則是萬物的始端,具體的有形之物均產生於“道”和無形的“一”。“道”的運動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轉化。它的運動軌跡是由近及遠,越離越遠,但最終又由遠處返回。天、地和人均取法於“道”,無一不是如此。如對於萬物來說,“道”使其從無形成爲有形;但“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又使其從有形轉化爲無形。無形既是萬物運動的起點,又是萬物運動的終點、歸宿和本根。

在認識了“道”並據此瞭解天下萬物後,老子認爲認識的過程就已經完成,因而主張堵住耳目口鼻,關閉感知的大門,“絕學”、“棄知”,返回到無知、無慾的純樸狀態。

老子主張通過觀察萬物來認識其本質。這使他的認識論具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因素。此外,他又認識到,只有通過理性思維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一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老子又主張只有無慾,才能認識無形之“道”的奧妙,這就使他認識論帶有神祕的色彩,但同時又揭示了一種獨特的認知方式和與衆不同的思維模式。

而在當今有爲了利益而反目的兄弟,還有爲了利益而越來越疏遠的人際關係,我認爲我們作爲當代大學生應該倡導大家學習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少一些利益征討,多一些親情友誼。

粗看人生幾十載,你可以爲了獲得萬萬人之上的榮耀而奔波此生,也可以拉幫結派,糾集聚衆虎踞一方,還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細數天下王侯與膝前孩童聽。都不過幾十載,於是萬萬人之上的人要求別人幫他寫書,把他打敗拉幫結派的傢伙的故事寫成一本厚厚的笑話,並給這部笑話取了個頗有文學意味以及哲學涵養的詞叫:歷史。並且告訴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學習,界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尋平凡夢想的人爲愚昧。細看人生許多日子,不要因爲他短就可以忽略,因爲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擁有的明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300字 篇二

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

當前這個時代,人們瘋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遠。相比於老子的《道德經》,人們更趨於選擇孔子的《論語》。至今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裏,還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極被動,無所作爲與保守倒退的觀點。在大部分人眼裏,老子的“無爲”在這個倡導“有爲”的社會裏是不適應的。事實的確是這樣嗎?

老子可謂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民間對於他的傳說是千奇百怪。其中一個傳說是由老子的“老”字聯想開來的。傳聞老子的母親懷了八十一年的胎,後於李樹下生下老子,老子生來白眉白髮,長着白白的大鬍子,因此被命名爲“老子”。這傳說聞之荒謬,但卻更爲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暈。正是因爲正史對於老子的記載惜墨如金,纔會產生這麼些荒誕的故事。即使在司馬遷的《史記》裏,老子只是寥寥幾筆。自史記記載,老子擔任過周國的史官,即相當於掌管國家的圖書館。老子的博學與睿智怕與此職位是分不開的吧。後來周國內亂,即將覆滅之時,老子離宮隱退。到函谷關時,因一位名爲關尹的守關員的請求著下傳聞後世的《道德經》。

《道德經》僅有五千餘言,卻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長。

初讀《道德經》,我讀得恍兮、惚兮。對於其中意味,我並非咀嚼透徹。尤爲此書的第一章,更是晦澀難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十二字作爲文章的開頭,地位非常。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道德經》的大綱。若是此句無法理解,那麼老子的思想更是無從入手。

依據對於中國古文字的理解,第一個“道”字是名詞,含首部,意爲智慧,是這天地宇宙間最大的智慧,而第二個“道”應是動詞,意爲行走前進。而第三個“道”是名詞,意爲途徑,道路。

那麼前半句可以理解爲,天地宇宙間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尋得的,但是要通過非同尋常的道路纔可以尋得。而後半句根據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譯爲: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尋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何爲道?

“道”是老子首創的具有深刻哲理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源,是這個世間萬事萬物應該遵循的規則,是世界上萬事萬物賴以生存的最高法則,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來描述事物的演變過程。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創造了人間,而中國的老子只需以道種下萬物的種子。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人心不足蛇吞象,往往不滿足於眼前所得的一切,垂涎於他人手中之物。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都是存在這無可撼動的定律的。古時甚至現時的所有戰爭無一不是緣於此故,古時是疆土的擴張,而當今更添了資源的爭奪。戰爭往往得利的是強者,那麼結果便只能☆☆是損不足而奉有餘。推及個人,亦是如此。往往手中擁有較多東西的人更容易取得更多的東西,而那些擁有較少的人卻更容易受剝奪。這便是人道。

而何謂天道?天道如水,水總往高處流向地處,自水盈之地流往缺水之地。

人識道,必處善事,得七竅玲瓏心。上位者行大道,甲兵無所陳之,百姓幹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個歸個道,互不相擾。只有這樣世事煩惱便會消散,不止人安居樂業,飛禽走獸也得享天倫之樂。各司其職,各得其樂。

“道”是天道,看不見摸不着,不可言,貫穿於天地之間,是使萬物生生不息的基礎。

與第一章的虛無縹緲的“道”相比,第二章溢滿思辨色彩,語言簡潔,而其中的滋味卻使人意味深長。

老子將美與惡相比,善與惡相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都存在着兩面性。常人經常只能看到鋒利的一面,而另一面卻是不得一見。而智者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故而智者能生養萬物不據爲己有,因爲有無相生;能做事情而不自恃己能,因爲身上有着無能的一面。功成名就時能夠走出成功的光環,功名就不會離你而去。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讓我感受良多。

高二時我的成績算是不錯的,一直在前頭徘徊。久而久之,那個名次不知不覺中成了我意識中的我的位置。可以說,我對於那個名次產生了“佔有慾”。一旦別人得了那個名次,我的心裏會產生被掠奪的受傷感。直到高三時,我的成績漸漸下滑,坐上那個位置的人換了又換,卻已經不是我了。那時我拼了命地學習,但那個位置已經不再屬於我了。直到大學聯考放榜後,我萬念俱灰。旁人都勸我,這個成績相比於其他人已是很好了,而報上的學校也是不錯的。但只有我心裏明白,其實我的痛苦並不是因爲大學的好壞程度,因爲很多大學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成績與名次的差別而已,只是數字的差別而已。我的心裏一直存着我的成績不應該是這樣的念頭,因爲我一直認爲那個名次是我的,坐上那個位置的人應該是我。我有資格得到那個位置。其實我是迷戀於成功的光環裏,世事皆處於變化之中,一次次的成功並不代表你會永遠擁有這個光環。

我一直認爲我是努力的,而且我的學習方法是經過一次次成績認證的,因此一直鑽着牛角尖。一次考試的成績優秀並不代表你的學習方法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世間怕是不存着十全十美的東西,存着好的一面,更存着不足的一面。其次即使是學習方法不存着不足,每一次考試都是不同的,都考驗你不同的方面,這一次你考得好了,並不說明你的學習方法下一次會適用,也沒有跡象表明你下一次考試一定會名列前茅。

只有不以那個名次自居,它纔不會遠離自己。只有這樣,你的眼光纔不會侷限於過去,侷限於那個位置,才能看到別人的優勢,才能看到新的東西。如此,纔有了進步的動力。

只有無,才能生有。車輪當其無,有車之用。空的器皿當其無,有器之用。故無生有。

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非一時可讀透,須傾其一生來體會老子所說的“道”,只有深深地領會到老子的思想,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更好地走完有限的人生。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1600字 篇三

事物總有對立的一面。有喜纔會有悲,有歡纔會有愁,有希望纔會害怕失望。歡喜、悲愁、害怕都是因爲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帶來歡喜、悲愁、使人畏懼。那麼無“欲”當是無悲、無喜、無歡、無愁、無畏的。一個遇事能處變不驚、沉着應對,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人,那是因爲他心中不受這件事的對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慾望”的干擾。所謂無慾而心靜與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無慾”並不是要人擯棄七情六慾,能拋棄七情六慾的那不是人,是“神”。“無慾”真正要做的,是“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事萬物產生時,不要用其他念頭去禁錮和干預,要順其自然,不能以自我爲中心去思考;當事、物發展後不要自以爲盡了力;而當事物發展到一定高度後,也不要居功自滿;只有不受各種對立因素的干擾,事、物才能最終達到圓滿。

上面這個過程就好比心中有一個好 的“創意”,還沒開始去實施時,自己就不斷的用各種理由去否定它,那麼這個“創意”肯定是不會展現出來的。只有去實施這個“創意”,它才能逐步展現出來。當這個“創意”實施到一定階段,出現困難後,也不要爲自己找各種藉口來中斷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這個“創意”的效果才能最終展現。而當這個“創意”最終得以實現後,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滿,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創意”達到完美的效果。這個“創意”可以是一個創業的點子,也可以是對一個姑娘的愛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可以是爲人處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生而不有,爲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爲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爲“道”,而且老子認爲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爲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爲“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

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爲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老子認爲,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爲“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爲“常德”。而稱道爲“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爲“有”,又可以稱爲“常有”。老子認爲“知常爲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範日常的行爲,不輕易爲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爲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爲“襲明”,或“習常”。

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爲,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爲“反”或“復”。所以老子纔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爲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篇四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我抵擋住寂寞,孤獨,也可以讓我接納自身的缺陷,也讓我在無望的時候給我信心和支持。

長夜漫漫,路亦漫漫,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職場。

一年裏,爲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學習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家學徒課程;一年裏,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項目合夥人,現在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闆,鍛鍊自己做項目的能力。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恆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彌補過去系統的漏洞。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倘若能夠踏踏實實地佈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思考“無爲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纔有所悟:“無爲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來工作。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如剛畢業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爲,因此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爲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鬥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2000字 篇五

通讀過老子《道德經》後我感悟頗多。也改變了我對老子“道”的觀念的理解。我一直認爲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爲、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現在我知道老子所說的無爲,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爲,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爲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爲得失,這纔是真正的天道,順應天道才能求得永恆,這是無可爭議!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便是盡我們曾經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

《道德經》對於我影響最深刻的莫過於老子所說的“有爲與無爲”和“柔”的詮釋。下面我就對這兩個方面說一下我的理解。 正如老子所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尊賢者虛名,民衆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擡貴重物品,民衆就不會生出盜竊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衆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爲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着走,不自以爲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爲無慾發展,則無所不爲的發展,人類終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這正如我們的生活,人們若能無爲無慾,怎麼會生出這麼多的麻煩,鬱悶,爭鬥,吵鬧,更不會有戰爭,這不是爲無爲,而無所不爲麼,當你的雙眼不是爲慾望所迷,你會自覺去追求一種心靈審問與詮釋。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現代人都不能體悟的道理,我們自己掙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貽笑大方了。

如果我們沒有名利之心,沒有慾望之爭,便也就不會有人自以爲聰明。埋怨現實殘酷的人,有沒有想過,造成這種殘酷的原因就是你內心的名利之心呢?正如現在一句流行的話所說:“人生的痛苦一半來自於生活,一半來自於攀比”。老子是總結的多好呀,雖然人的慾望生來就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爲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麼?其實人的思想進化了千年了,其實還沒有比老子更進步的了。

又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真正至上的善就像水,水能滋養而不爭高下,以處於人們都不願處的低處,因而接近於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與善結仁義,爲政善於治理,處事善於運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動能合天時。因爲其不爭,因此便沒有憂患得失。“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爲習常。”天下萬物都有來處,其來處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進而瞭解他兒子,瞭解了他兒子,又可以反過來怎樣保護他的母親,守住了源頭自然能生生不息息永生不滅。塞住耳目口鼻誘惑,關閉喜怒哀樂的欲門,一生便能安逸不勤苦。放開耳目口鼻的痛快,打開慾望之門去追名逐利,一生不可救藥。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見的細微之處爲“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點才能至“強”,使用“明”的領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給自己帶來災禍,這纔是常道。

水處衆人之所惡,不是不爭上游,而是那裏沒人去,而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做。老子不上進實在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解讀,水爲什麼處衆人之所惡,仍因其利萬物,而不與人爭長短,這不是上善麼,水這特性,就接近於道的本性,想來不是正是如此麼,你爭來爭去,最後,還不是要轉變成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麼好爭,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自動尋求平衡相處,那這世界會更加和諧。

而老子對“柔”的解釋: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這個柔弱,你守着柔弱,永遠有一種生命驅動你,你就會最後達到成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運用“柔”的智慧的話,這是我們成功的一大祕訣。正如我們人,年紀越來越大,身上最堅硬的是牙齒啊,最柔軟的是舌頭。那麼一比,就比出來了,年紀越來越大,牙齒動了,然後一個一個掉了,堅強的東西完了,牙齒都掉光了,舌頭還是好好的,柔弱勝剛強啊,牙齒最剛強,都掉了,柔弱勝剛強。海嘯來了,狂風來了,大樹颳走了,小草依然在那裏。大樹很剛強,剛強,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裏;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摩天大樓倒塌了,小平房還在,柔弱勝剛強;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螻蟻這麼柔弱,可以把一個擋水的大堤壩蛀空;空氣不動,空氣最柔弱,空氣的不動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鐵柱鏽掉;空氣一流動,不得了,把大樹都拔掉,最柔弱的東西,多厲害。所以老子這種慧心,這種聰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強調,“柔”,“守柔”,“貴柔”——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鍊成鋼。一個人的成功,需要的可能不是強硬的態度,我們往往需要的是一種柔的品格。

老子的告誡會引導着我以後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也將成爲我以後爲人做事準則。